一、家电怎样放置才合适?(论文文献综述)
滕紫原[1](2021)在《《天声人语》日汉笔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史博学[2](2020)在《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同解释离不开方法的运用,《合同法》第125条是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唯一集中规定合同解释方法的条文,直接规定了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习惯解释和诚信解释五种解释方法,适用于各类民事合同。但是这些解释方法在不同具体类型或领域的民事合同(如保险合同)中应当如何运用,立法中并无明确规定。商业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在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违约行为等不可预见的风险事故时,对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损失和企业生产经营损失进行补偿,提升社会整体风险抵御能力。由于商业保险合同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合同解释方法的运用,往往需要整体考虑保险原理与专业术语、合同材料的举证与辨别、行业交易习惯和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等多个因素,与其他领域的民事合同存在较大差异。在司法实践中,商业保险合同纠纷的各方当事人主要基于已方利益诉求来解释合同条款,法官在具体运用五种合同解释方法裁判案件时,并没有可以直接引用的关于解释方法如何具体运用的法律依据,只能依靠对合同解释理论的掌握和类似案例的发现来裁判,容易产生案件争执不休、判决难令人信服和类案不同判等种种问题。在理论研究中,对五种解释方法的运用研究较多,但是对五种解释方法在具体合同领域(尤其是商业保险合同领域)如何运用,研究的较少。基于司法实践的现实需求和理论研究的匮乏,亟需对商业保险合同的解释方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五种解释方法的具体运用规律和主要解释功能,探究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方式,找寻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路径。针对商业保险合同的特殊性,文义解释方法主要基于商业保险原理和术语的专业性,解决社会大众的通常理解与专业理解的冲突问题,运用的重点在于对文义理解标准的确定,如是依据字面意思还是依据保险术语标准。体系解释方法主要基于合同载体的多样性,解决不同合同载体、不同合同条款以及不同法律政策之间的冲突问题,运用的重点在于对体系范围的确定。目的解释方法主要基于保险产品的公益性,用于解决不同合同目的之间相冲突的问题,运用重点在于对合同目的的探究。习惯解释方法主要基于保险原理与交易习惯,用于解决维护保险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与保护弱势方利益相冲突的问题,运用重点在于保险原理的论证说理与习惯的发现。诚信解释方法主要基于保险交易中常见的信息不对称情形,用于解决合同双方在专业经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问题,保证合同解释结果的公平公正,运用重点在于相关解释规则适用条件的具体辨别,如怎样认定保险人对免责条款的各种说明行为是否达到了法律规定的“明确说明”标准等问题。对商业保险合同的解释,往往并不是简单运用一种解释方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对多种解释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过程中,五种解释方法并没有普遍适用并完全固定的位阶或运用顺序,但是对于不同类别的合同条款,存在一些大概的适用顺序和排除适用规律,可以加以提炼运用。目前,立法上未对商业保险合同的条款进行明确分类,学理上的分类也无法满足合同解释的需求,在合同解释语境下,应当从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解释结果的选择角度,将条款重新分类,分为格式条款、议定条款和示范条款三种。在重新分类的基础上,再探寻不同类型条款所固有的解释方法综合运用规律。在综合运用解释方法之后,如果仍得出难以取舍的复数解释结果,需要针对不同的条款类型,运用不同理论或模式进行选择,如格式条款应当采不利解释结果,议定条款需要进行利益衡量理论。在整个商业保险合同解释过程中,需要法官和各方当事人的参与,也需要对各方进行约束。解释方法的运用需要遵守诉讼程序,依法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法官对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解释结论的采纳,需要进行充分的说理论证。导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进路、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内容,理论研究中,对单一或多种解释方法在民事合同中的运用研究较多,对于在具体领域或类型合同中的运用,尤其是在商业保险合同解释中进行系统梳理与综合运用的研究较少。第一章旨在研究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相关的基本理论与立法规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来源于合同解释方法,本章首先介绍合同解释方法的相关基本理论,研究合同解释的必要性、内涵、价值等,在此基础上探讨合同解释的方法与原则、规则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了商业保险合同的特殊性,商业保险合同解释与合同解释具有承继关系,但在主体与客体方面,与其他民事合同具有很大的差异。再次,对商业保险合同的解释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探求当事人真意、体系解释、习惯解释和诚信解释,以及英美法系国家的意图解释、平义解释、语境解释等解释方法,这些解释方法的运用对我国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的研究有诸多借鉴之处。最后,对我国理论研究与立法规定中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进行了研究,合同解释方法集中规定在《合同法》第125条中,同样也适用于商业保险合同,并且在这一合同领域具有特殊的运用方式。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研究了商业保险合同的五种解释方法的运用问题。主要研究了五种解释方法的基本理论、价值基础、适用条件、运用中的问题与完善措施等。文义解释具有优先性,往往是需要最先使用的解释方法,在专业术语解释等方面与社会大众的通常理解还有一些偏差,需要规范文义解释方法的运用。体系解释的参照材料具有多样性,从合同的其他条款到投保单、暂保单等其他合同材料,从传真邮件等证据材料到行业规范等规定,都需要全面考虑,这些也都可以作为运用体系解释方法的参照材料。目的解释方法着重考察各方当事人的目的,还要考虑合同外第三者(如交通事故中的伤者)、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目的、监管部门的政策法规目的等,从利益衡量的角度,获得公平公正的解释结果。有利解释规则是商业保险合同中享有盛名的解释规则,是出于《保险法》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属于目的解释方法范畴,在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对通常理解的科学把握、与文义解释的衔接、对保险消费者合法利益的把握是规范运用有利解释规则的重要内容。习惯解释方法重在发现与遵循约定俗成且形成交易习惯的做法,在意思自治的市场交易中,习惯能淘汰其他做法最终获得普遍认可,说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社会基础,符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习惯解释方法重点在于考察保险行业的交易习惯,也要考虑与保险合同相关的其他行业习惯,如国际物流责任保险要考虑国际贸易行业的习惯;同时,还要考虑长期签订同类保险合同的个体当事人在历史交易中形成的特定交易习惯。诚信解释方法,是商业保险合同中特别重要的解释方法,主要是基于理论界公认的保险领域的最大诚信原则,其三种解释规则在《保险法》中有明确规定,不适用于商业保险以外的其他民事合同。保险人明确说明规则、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体现了对保险消费者的倾斜性保护,是对商业保险合同信息不对称局面的理性回应;投保人如实告知规则是对保险消费者的约束,主要为了避免道德风险,体现了对商业保险市场秩序和公序良俗的维护。第七章旨在研究五种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解释结论的确定。商业保险合同的五种解释方法,在具体个案的运用中,并没有固定的顺序或者适用位阶,需要根据实际案情进行综合运用。但是对于不同类别的合同条款,也存在一些综合运用的规律,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合同条款分类进行优化,将保险合同条款分为格式条款、议定条款和示范条款,再分类研究不同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方式。如格式条款需要运用不利解释进行选择,议定条款则需要运用利益衡量理论进行选择。对于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与解释结果的选择,还需要规范的诉讼程序与确定解释结论的充分论证说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解释方法运用体系。
陶岚岚[3](2020)在《M公司产品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同行业间的相互激烈的竞争。只要有竞争,就必须面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则。纵观国内外,每一个经久不衰的企业,都离不开过硬的产品质量。特别是注塑行业,原材料大幅上涨,人工成本逐年提升,以往那种“只要开机就赚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如果管理稍有不善,就会导致良率低、效率低、原材料损耗高、工装设备故障率高等一系列问题。表面上看似产品和技术的问题,实则更多的是质量管理和服务意识。所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首先,从产品前期开发质量方面着手,运用了IATF16949的APQP工具,建立了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完善了从确定新项目开始→过程开发和设计→产品和过程确认→产品交付与客户反馈的流程。通过组建项目小组,策划各阶段的工作内容,经过各部门的共同配合,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提升了新产品开发的效率,减少了客户无效的等待时间。其次,全面质量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通过推行质量责任制,明确了公司内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职责,并与绩效考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激励措施相结合;针对“人”的操作制定标准化的方法和程序,在加强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管理知识和方法、专业技能等方面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了员工的品质意识,加深了员工对产品的理解,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了产品质量稳定和检查效率的提升。再次,从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借鉴了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方法,结合供应商质量管理的现状,做了相应的改进;同时,参照IATF16949 PPAP工具中的经批准的外观批准报告的要求,制定了样品认证流程。自从供应商有了明确的标准以后,供应商的来料良率得到了的提升,减少了无效的返工时间。因此,供应商的送货及时率也超出了预期指标。最后,从公司的基础设施和过程运行环境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ISO9001:2015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全了设备/模具的全面管理,合理改进了现场的检查环境;随着设备/模具故障的明显降低,不仅提升了生产作业效率,而且不良投诉也大幅下降。在实施改进措施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各部门负责人也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供应商的配合,因为有了全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使得实施效果得到了有效保障,最终达到了顾客满意。
李红颖[4](2020)在《产品宣传类文本宣传效果提升策略 ——以宜家家居材料翻译为例》文中指出产品宣传类文本是非文学翻译的重要类别,也是笔者在翻译实践中最常接触的一类文本。根据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产品宣传类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呼唤读者采取某种行动。笔者以曾参与过的宜家家居材料翻译为案例,发现这类文本以使用简单和修饰性词汇为特点,句式上多使用简单句、祈使句或不完全句,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吸引读者兴趣,达到产品宣传效果。笔者在翻译此类文本时,遇到了专业术语表达不规范、译文冗长啰嗦和忽视图文结合等翻译问题,针对这些翻译难点,笔者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初译和审校稿的得失之处,在本论文中总结出几点翻译产品宣传类文本的策略方法。首先,针对术语问题,译者需要充分参考平行文本和翻译记忆库,确定术语的使用规范。其次,译者需要优化译文的表达,提高译文的呼唤性。在字词层面,译者可以将英文名词等转换为动词和动词短语,为读者增加画面感;使用四字词语或成语,使译文更简洁凝练、更有节奏感;扩充抽象或含义不明确的名词,帮助读者理解文本意思;使用呼唤性词语来感染读者。在句子层面,译者需要打破原文的结构,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句式和语言,突出关键信息;也可以适当使用修辞,比如设问、重复、夸张等,帮助读者加深印象。译者还需要结合图片来翻译文本信息,使图文传达的信息一致,给读者带来直观的感受,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产品。
王珏[5](2018)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不作为犯,尤其是不纯正不作为犯,历来是刑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围绕着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诸多问题,学说和判例分歧不断,使其与因果关系论以及共犯论并称为三大绝望之章。现在无论是在教义学上还是在实务审理中,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处罚问题都给予了肯定性结论。但即使如此,理论和实务上对该类犯罪的认识却不尽相同,不同的人对具体案件的认识也未必一致,甚至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在认定犯罪上存在差异。考虑到不作为犯理论的复杂性,就应当在此加大研究的力度,使得不作为犯问题与教义学中的其他理论相融洽,并在实务上能够合理划定处罚范围。这虽然不是易事,但应尽最大努力使得绝望之章至少不是那么令人绝望。我国学者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以及作为义务的实质来源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由意识和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刑法作为惩治不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终手段,本着谦抑性的精神,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自由。刑法及其他法律并没有直接规定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这是立法者在考虑到立法的经济性与现实性后所作出的选择,对此不应进行过多的谴责。但也正是因为立法的缺失导致司法实践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处罚标准极为恣意。仅仅以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作为可能性和结果回避可能性这三点就肯定符合不作为犯的客观构成要件甚至直接肯定不作为犯的成立的做法应当被改正,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判断应当以等价性为核心,为此要考察更多的要素,以合理划定处罚范围。本文着眼于等价性理论,深入探索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构造,从合理规制其处罚范围的思路出发,分析不作为如何才能与作为等价并最终形成体系的判断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问题,其是不作为等价性判断的前提。在主张从价值论的角度作区分的基础上,主张法益关系说作为区分的判断标准,即“创设或增加风险的行为是作为;面对一个侵犯法益的因果流程,利用这一机会不去救助法益的,是不作为”。第二章是对等价性理论的基本论述,一方面得出不纯正不作为犯“是以违反命令规范的形式间接违反了作为犯构成要件规定的禁止规范”这样的观点,解决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明确等价性是以行为为中心的整个构成事实的等价,并指出作为义务是等价性的组成部分而非相反。第三章重点论述保证人地位,指出法益保护依存状态的自我创出说是保证人地位来源的较合理依据,并且一方面以家庭关系和生育制度对“自我创出”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另一方面在先行行为场合对该说进行一定的修正。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关于狭义的等价性判断标准的论述。在指出主观说、客观说以及更为抽象、实质的义务犯说和结果原因支配说的不足之后,借鉴结果原因支配说的思路,提出在合理限制保证人范围的基础上,以客观归责为指导,通过潜在的支配可能性来判断等价性。并提醒判断无过失的情况和存在限制手段犯的情况,此两种情况无法成立不作为正犯,无须再行判断等价性。第六章是对不作为共犯的探讨。以因果共犯代替客观归责理论,通过因果关系质的差异区分不作为的正犯与共犯。另外,本文全面肯定不作为的共同正犯,对不作为间接正犯持限制成立的观点,并否定不作为教唆的成立。至此,本文提出了较之传统观点更为完整的等价性判断方法,也即判断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详细步骤。在当前大力倡导阶层式犯罪论体系并努力改善刑法教义学现状的我国,加强对不纯正不作为犯等价性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司法实践价值。基于此现状,本文选择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我国刑法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入研究等价性的适用问题,以期能够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效回应我国刑法理论体系化和司法实践适正化的要求。
杨宏博[6](2017)在《黄土高原地区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的优化与传承研究 ——以晋中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窑洞民居是我国黄土地区最常见的传统聚落形式。近年来大量关于窑洞的研究面世,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窑洞建筑的更新以及改造,对营建技艺的研究内容不成系统。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论文以晋中南独立式窑洞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进行营建技艺的收集整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实地调研,对全国范围内独立式窑洞整理分析,将其按照区域特征分类总结;以晋中南独立式窑洞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及走访当地窑匠,整理收集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分析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传承的价值及阻力,提出切实可行的传承策略;从营建技艺的角度对独立式窑洞优化更新,优化窑洞民居力学性能,提升窑洞民居的舒适性。论文重点收集整理晋中南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从而在理论上完善了窑洞民居的研究体系,并在其基础上从力学性能及舒适度两个方面对独立式窑洞的居住属性优化提升,提出可实施性的优化策略,将窑洞的研究范围丰富起来,为窑洞的发展以及西北黄土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思路。
刘燕辉[7](2017)在《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和实践,问题导向学习(简称PBL)就是在国外风靡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通过研习PBL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操作模式的有关理论,利用在中学实习的机会,将PBL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并结合问卷调查、成绩分析、教学案例分析等,探讨了在高中物理课堂应用PBL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和实施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PBL模式教学能对学生以下四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一是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能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培养学生广度和深度提问;三是能提高学生回答、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准确度;四是能促进学生上台展示,锻炼学生公开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同时使用PBL教学模式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技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问题,如师资、教学条件、教材、传统教育观念和经验等方面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本研究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也提出了展望,希望能为欲使用PBL的教师提供借鉴,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胡远哲[8](2017)在《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影响因素及引导对策研究 ——基于WF双情境》文中认为在我国,人们对日常生活所接触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关注程度与行为意识水平,而对于远离日常生活的资源环境则呈现出明显的关注度不足。处于多情境之下的城市居民在资源节约和环保行为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二元结构。因而,在不同情境下,城市居民的资源节约与环保行为始终无法保持一致。在此背景下,研究城市居民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所表现出的资源节约和环保行为差异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具有家庭消费者以及单位工作员工双重身份属性的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概念。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是指城市居民在工作和家庭双重情境之下,作为消费者和员工双重角色时所执行的那些有利于资源与环境污染减量目标的绿色行为。进一步剖析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概念内涵及发生过程,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四维结构,主要包括:消费购买行为,使用管理行为,处理废弃行为,循环回收行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统一整合了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包括价值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人格因素),外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层面因素、组织层面因素和个人体层面因素),构建了城市居民“家庭-工作”双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影响因素整体理论模型。基于我国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部地区,东南沿海的大型城市的905份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量表的结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其次,基于所获量表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判断各内外在因素对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影响的显着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行为呈现的差异性。本研究以居民个人的角度,考察分析他们执行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所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不仅分析了内在因素对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直接影响,还分析了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人内在因素而对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产生的间接作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总体来看,城市居民在家庭情境中采取减量化行为的均值要大于在工作情境中所采取的减量化行为均值。不同情境下的城市居民减量化行为存在差异,在人口统计变量、家庭特征变量以及组织工作特征变量上,其减量化行为所呈现状况也有所不同。(2)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内在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价值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人格因素,而外在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因素。(3)家庭情境中,各项内在影响因素对于消费购买行为的预测能力最低(四项指标均处于最低),对于预测循环回收行为的预测力最高(除了情感因素),预测能力从家庭消费行为→家庭使用管理行为→家庭处理废弃行为→家庭循环回收行为依次递增。(4)工作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预测力从价值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人格因素呈现出一个U型(碗状)规律(除了工作循环回收行为出现异常),工作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的价值因素和人格因素占据主导地位。(5)在家庭情境中,城市居民在实施减量化行为时,外在组织层面的调节作用影响最大,主要包含周围人际关系,环保氛围,群体压力以及所在地区的奖励和惩罚措施。(6)在工作情境中,城市居民在实施减量化行为的过程中,外在个人层面的因素在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调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包括行为是否便捷,是否有经济收益以及减量型产品是否易得)。外在组织层面因素在价值因素和人格因素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外在社会层面因素的调节作用始终处于中间水平,相较于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较为平缓。基于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建议,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系统,以便于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管理者更好地开展资源环境管理工作。
顾洁[9](2015)在《NR(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热水器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厨电市场迅速发展,其中热水器作为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产品,需求及普及率不断提升。在热水器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各大品牌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如何在外资品牌云集,民营品牌市场份额巨大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保持较高的增长,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热水器市场的现状,以NR(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热水器市场的经营为例,为了达到3-5年内成为中国燃气热水器行业中高端品牌领军人物的目标,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战略。通过对公司的现状、内部优势及外部机遇进行分析,找到与目标间的差距,使用五力竞争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企业经营战略进行研究,并通过市场细分、4P分析法、营销决策的关键要素定量分析确定了企业最终差异化的营销战略。与此同时,针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热水器行业的特点,对绿色环保产品的开发及推广,网络销售的新模式开展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案。
葛列众,胡绎茜[10](2011)在《电脑式微波炉控制面板按键形状和面积的工效学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是对电脑式微波炉控制面板上按键形状和面积的研究,其目的是考察不同形状的情况下,按键面积的最小值和最优值。实验采用了系列目标任务的方法,共有18名被试参加了实验。结果表明:①矩形、圆形按键面积的最小值分别是50mm2和30mm2;②矩形、圆形按键面积的最优值分别是110mm2和70mm2。
二、家电怎样放置才合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电怎样放置才合适?(论文提纲范文)
(2)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简称说明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问题意识与研究进路 |
三、文献综述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概述 |
第一节 合同解释方法的基本理论 |
一、合同解释的必要性 |
二、合同解释的内涵 |
三、合同解释的价值 |
四、合同解释方法与解释原则、解释规则的关系 |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特殊性 |
一、商业保险合同解释与合同解释的内在关联 |
二、商业保险合同主体的特殊性 |
三、商业保险合同客体的特殊性 |
第三节 不同法系国家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 |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 |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 |
三、借鉴与启示 |
第四节 我国商业保险合同的解释方法 |
一、合同解释方法的案例引出 |
二、理论中的合同解释方法 |
三、法定模式下的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体系——从《合同法》第125条展开 |
第二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文义解释方法—基于条款专业性 |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文义解释 |
一、条款专业性视角下文义解释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
二、文义解释方法的适用标准 |
三、文义解释方法的优先性 |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文义解释方法的运用问题 |
一、文义解释方法的优先性存在争议 |
二、文义解释方法的适用条件不明确 |
三、专业术语的含义与社会通常理解存在出入 |
四、法官运用文义解释方法不够灵活 |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文义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
一、肯定文义解释方法的优先性 |
二、厘定文义解释方法的适用标准 |
三、规范专业性术语的文义解释 |
四、增强法官运用文义解释方法的主观能动性 |
五、相关案例的解释操作 |
第三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体系解释方法——基于合同多样性 |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体系解释方法 |
一、合同多样性视角下体系解释中的“体系”范围 |
二、体系解释方法的功能 |
三、体系解释方法的具体适用 |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体系解释方法的运用争议 |
一、体系解释方法的主要规则存在争议 |
二、体系解释方法的适用步骤不明确 |
三、法官的法律解释受到诸多限制 |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体系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
一、明确体系解释方法的主要内容 |
二、明确体系解释方法的适用步骤 |
三、明确赋予并规范法官的解释权限 |
四、相关案例的解释操作 |
第四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目的解释方法——基于产品公益性 |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目的解释方法 |
一、目的解释方法的案件操作分析 |
二、产品公益性视角下商业保险合同之目的 |
三、目的解释方法的功能与理论演变 |
四、有利解释规则 |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目的解释方法的运用难题 |
一、“目的”的客观性难以保证 |
二、目的解释方法的滥用 |
三、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步骤不明确 |
四、有利解释规则的主要运用问题 |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目的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
一、商业保险合同目的的确定 |
二、明确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原则与适用标准 |
三、厘清目的解释方法的适用方式 |
四、有利解释规则的规范运用 |
第五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习惯解释方法——基于合理期待性 |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习惯解释方法 |
一、习惯解释方法的案例操作分析 |
二、合理期待视角下的商业保险合同“习惯” |
三、习惯解释方法的运用前提 |
四、运用习惯解释方法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习惯解释方法的运用问题 |
一、立法对习惯的轻视 |
二、习惯的界定标准不明确 |
三、不同习惯之间的适用顺序模糊 |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习惯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
一、在立法上和司法上加强对习惯的重视 |
二、规范习惯的认定与分类 |
三、规范习惯解释方法的适用 |
第六章 商业保险合同的诚信解释方法——基于信息不对称性 |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的诚信解释方法 |
一、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最大诚信原则与诚信解释方法 |
二、投保人如实告知规则 |
三、保险人明确说明规则 |
四、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 |
第二节 商业保险合同诚信解释方法的运用问题 |
一、如实告知规则存在的问题 |
二、明确说明规则存在的问题 |
三、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存在的争议问题 |
第三节 商业保险合同诚信解释方法的规范运用 |
一、投保人如实告知规则的规范运用 |
二、保险人明确说明规则的价值衡量 |
三、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的规范运用 |
四、相关案例的解释操作 |
第七章 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解释结果的衡量 |
第一节 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
一、解释方法综合运用的引出 |
二、解释语境下条款的重新分类——格式条款、议定条款和示范条款 |
三、不同类别合同条款解释方法的综合运用 |
第二节 示范条款与格式条款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 |
一、示范条款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 |
二、格式条款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不利解释 |
第三节 议定条款复数解释结果的选择——利益衡量 |
一、利益衡量的一般理论 |
二、利益衡量在议定条款解释结果选择中的运用 |
第四节 解释方法运用的诉讼程序与解释结论的论证说理 |
一、解释方法运用的诉讼程序 |
二、解释结论的论证说理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M公司产品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论文总体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质量管理理论 |
2.1.1 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2 全面质量管理 |
2.2 质量管理体系 |
2.2.1 ISO9001:2015 的要求 |
2.2.2 IATF16949 的要求 |
2.3 供应商质量管理 |
2.3.1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概念 |
2.3.2 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内容 |
第3章 M公司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2 产品质量管理现状 |
3.2.1 产品开发质量 |
3.2.2 来料质量管理 |
3.2.3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
3.2.4 成品质量管理 |
3.2.5 供应商质量管理 |
3.2.6 质量管理体系 |
3.3 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产品开发问题 |
3.3.2 人员问题 |
3.3.3 设备问题 |
3.3.4 材料问题 |
3.3.5 操作方法问题 |
3.3.6 环境问题 |
3.4 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无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
3.4.2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
3.4.3 质量责任划分不清晰 |
3.4.4 员工激励措施不到位 |
3.4.5 产品质量教育工作不充分 |
3.4.6 机器设备/模具管理不全面 |
3.4.7 产品质量检查的标准不明确 |
3.4.8 产品检查环境不匹配 |
第4章 M公司产品质量管理改善方案设计 |
4.1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的建立 |
4.1.1 产品设计和开发策划的要求 |
4.1.2 产品质量策划各阶段的设计 |
4.1.3 产品质量策划进度表 |
4.1.4 产品质量开发流程图 |
4.2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 |
4.2.1 供应商的调查 |
4.2.2 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质量保证能力评估 |
4.2.3 样品认证 |
4.2.4 产品质量保证协议 |
4.2.5 供应商绩效评价 |
4.3 质量责任制的改进方案 |
4.3.1 各部门质量责任内容的制定 |
4.3.2 质量责任制的实施 |
4.3.3 质量责任制的评价指标 |
4.3.4 质量责任制的考核办法 |
4.4 员工激励的改进方案 |
4.4.1 员工激励方案的分类 |
4.4.2 员工激励绩效的评价体系 |
4.4.3 员工激励绩效的评价方法 |
4.5 产品质量教育的提升方案 |
4.5.1 产品质量培训计划的制定 |
4.5.2 产品质量培训计划的实施 |
4.5.3 产品质量培训结果的有效性评价 |
4.5.4 员工能力矩阵图 |
4.6 机器设备/模具管理的改进方案 |
4.6.1 机器设备/模具管理的改进目的 |
4.6.2 机器设备/模具管理的计划制定 |
4.6.3 机器设备/模具管理的实施 |
4.7 产品质量检查的标准化 |
4.7.1 检查顺序的标准化定义 |
4.7.2 检查内容的标准化定义 |
4.7.3 拿取方法的标准化定义 |
4.8 产品检查环境的合理化改进 |
4.8.1 检查照度的改进方案 |
4.8.2 检查人员着装的改进方案 |
4.8.3 检查区域的环境要求 |
第5章 产品质量评价改进方案实施及效果评价 |
5.1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1.1 管理者的支持 |
5.1.2 各部门的积极参与 |
5.1.3 供应商的积极配合 |
5.2 方案实施效果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体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产品宣传类文本宣传效果提升策略 ——以宜家家居材料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宜家家居材料翻译项目介绍和任务过程 |
一、翻译项目介绍 |
二、任务过程 |
第二章 宜家家居材料文本特点和翻译难点 |
一、文本特点 |
(一)使用简单和修饰性词汇 |
(二)使用简单句、祈使句和不完全句 |
二、翻译难点 |
(一)专业术语及表达不规范 |
(二)译文冗长啰嗦 |
(三)易忽视图文信息的结合 |
第三章 宜家家居材料翻译策略 |
一、参照平行文本和翻译记忆库,解决术语问题 |
二、优化表达,提高呼唤性 |
(一)字词层面 |
1.使用动词和动词短语 |
2.使用四字词语 |
3.扩充名词 |
4.使用呼唤性词语 |
(二)句子层面 |
1.破句重组,突出关键信息 |
2.善用修辞,加深读者印象 |
三、结合图片调整信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宜家家居材料原文译文对照 |
(5)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等价性理论的研究资料 |
(二)与等价性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 |
三、章节体系与章节设置 |
第一章 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 |
第一节 区分作为与不作为的实益 |
一、处罚范围不同 |
二、审查重点不同 |
三、处罚轻重不同 |
第二节 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标准 |
一、区分的可能性 |
二、存在论视角下的区分标准 |
三、价值论的区分标准 |
第三节 当前区分作为与不作为的新标准 |
一、法益关系说 |
二、人际风险关系说 |
三、观点评析 |
第四节 疑难案件类型的检验 |
一、现象上的作为/不作为所反射出的不作为/作为 |
二、行止形式的重合 |
三、行止形式的接续 |
四、中断救助 |
五、技术性中断治疗 |
六、法益关系说的例外——监督管理过失中不作为的认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等价性问题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等价性问题的含义、由来与发展 |
一、等价性的含义 |
二、等价性理论的历史发展 |
三、等价性判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二节 等价性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
一、等价性与类推解释 |
二、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代表性解决方法 |
三、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法规范根据 |
四、不纯正不作为犯与明确性原则 |
第三节 等价性问题的独立性 |
一、非独立性说 |
二、独立性说 |
三、本文观点——独立性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作为等价性判断要素的保证人地位 |
第一节 实质义务论的诸说分析 |
一、因果论模式 |
二、道德论模式 |
三、支配论模式 |
第二节 作为义务论的新晋理论 |
一、效率性说 |
二、依存的设定说 |
三、法益保护依存状态的自我创出说 |
四、作为义务之理论补充 |
第三节 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的认定 |
一、反先行行为理论及其批判 |
二、客观归责理论对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的限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等价性判断的途径选择 |
第一节 大陆法系传统理论中等价性的学说 |
一、主观说 |
二、客观说 |
第二节 义务犯说 |
一、罗克辛的义务犯理论 |
二、雅各布斯的义务犯理论 |
三、义务犯与等价性理论 |
四、对义务犯说的批判 |
第三节 许乃曼的结果原因支配说 |
一、一种事前的支配理论 |
二、许乃曼对其理论的几点澄清 |
三、对许乃曼观点的质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等价性判断标准的构建 |
第一节 潜在支配可能性的判断 |
一、归因层面的考察 |
二、归责层面的考察 |
第二节 等价性判断中的其他问题 |
一、作为可能性的定位 |
二、过失理论对等价性判断的影响 |
三、限制手段犯的等价性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等价性与不作为共犯论 |
第一节 不作为共同正犯与教唆犯的成立范围 |
一、不作为的共同正犯 |
二、不作为的教唆 |
第二节 不作为形态的间接正犯 |
第三节 不作为正犯与狭义共犯的区分 |
一、理论学说 |
二、实务检验:以“自杀不救助”为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黄土高原地区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的优化与传承研究 ——以晋中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对象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1 窑洞民居的研究现状 |
1.3.2 营建技艺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课题的研究框架 |
1.4.2 课题的研究方法 |
2.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独立式窑洞民居概述 |
2.1 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民居概述 |
2.1.1 黄土高原地区概述 |
2.1.2 黄土高原地区窑洞的分布 |
2.1.3 黄土高原地区窑洞的类型 |
2.2 黄土高原地区独立式窑洞民居的分布与类型 |
2.2.1 独立式窑洞分布 |
2.2.2 独立式窑洞的分类 |
2.2.3 独立式窑洞的建造类型 |
2.3 本章小结 |
3.黄土高原地区独立式窑洞构造特征 |
3.1 结构主体 |
3.1.1 基础 |
3.1.2 窑腿 |
3.1.3 拱身 |
3.1.4 窑脸 |
3.1.5 窑掌 |
3.1.6 窑顶 |
3.2 装饰配套 |
3.2.1 窑檐、女儿墙 |
3.2.2 门窗洞口 |
3.2.3 炕、灶 |
3.2.4 烟道 |
3.3 本章小结 |
4.晋中南地区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研究 |
4.1 晋中南地区独立式窑洞概述 |
4.1.1 整体概况 |
4.1.2 区域特点 |
4.1.3 代表性与差异性 |
4.2 晋中南地区独立式窑洞施工流程及工具 |
4.2.1 施工流程 |
4.2.2 分步做法 |
4.2.3 施工工具 |
4.3 本章小结 |
5.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的传承探索 |
5.1 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的传承价值 |
5.1.1 拱券结构的合理性 |
5.1.2 覆土建筑的生态性 |
5.1.3 工艺装饰的传统性 |
5.2 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的现状 |
5.2.1 现代居住观念对营建技艺的冲击 |
5.2.2 新建民居使营建技艺发生改变 |
5.2.3 住区改善时营建技艺逐渐消失 |
5.3 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的传承阻力 |
5.3.1 营建技艺收集困难 |
5.3.2 营建技艺待优化 |
5.3.3 营建技艺的不规范性 |
5.4 营建技艺的传承策略 |
5.4.1 营建技艺的收集 |
5.4.2 营建技艺的优化 |
5.4.3 营建技艺的系统化 |
5.5 本章小结 |
6.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的优化策略 |
6.1 力学性能的优化与提升 |
6.1.1 合理的组团设计 |
6.1.2 基础的处理 |
6.1.3 窑腿构造的处理 |
6.1.4 平衡水平侧推力 |
6.1.5 提高拱券强度 |
6.1.6 窑顶防水处理 |
6.2 舒适度的优化与提升 |
6.2.1 平面设计的优化 |
6.2.2 室内环境的优化 |
6.2.3 现代家居的置入 |
6.2.4 太阳能炕的置入 |
6.3 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优化案例研究 |
6.3.1 洛阳孟津魏坡村新建窑洞实例 |
6.3.2 独立式窑洞竞赛设计方案 |
6.3.3 三门峡官寨头村杜氏窑洞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 |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7.1.1 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独立式窑洞民居梳理 |
7.1.2 晋中南独立式窑洞营造技艺收集 |
7.1.3 独立式窑洞营营建技艺的传承 |
7.1.4 独立式窑洞营营建技艺的优化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7.3.1 论文研究的不足 |
7.3.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7)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PBL研究进展 |
1.2.1 国外问题导向学习的推广和延伸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国内问题导向学习的推广和延伸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方案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PBL教学模式概述 |
2.1 什么是问题导向学习 |
2.2 问题导向学习的起源和发展 |
2.3 为何要在课堂上运用问题导向学习 |
2.4 问题导向学习的过程 |
第三章 教育实验前的成绩检验与问卷调查 |
3.1 教育实验干预前的成绩检验 |
3.2 前测问卷调查的设计 |
3.2.1 问卷调查目的 |
3.2.2 问卷调查的实施和对象 |
3.2.3 问卷的信度 |
3.3 前测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 |
4.1 教育实验过程简介 |
4.2 常规教学阶段 |
4.3 PBL教学模式教学阶段:案例一 |
4.4 PBL教学模式教学阶段:案例二 |
4.5 小结与反思 |
第五章 教学实践成果评估 |
5.1 成绩检验 |
5.2 后测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3 开放式问卷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讨论:存在的问题 |
6.3 研究的成功、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后测调查问卷 |
(8)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影响因素及引导对策研究 ——基于WF双情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相关概念界定 |
2.2 双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相关研究 |
2.3 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4 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研究评述 |
3 研究模型构建 |
3.1 研究概念内涵及结构界定 |
3.2 研究的基本假设 |
3.3 研究概念模型 |
4 调研设计与实施 |
4.1 问卷设计 |
4.2 预试研究 |
4.3 正式调研 |
5 双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 家庭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工作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内在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外在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6 双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单因素方差分析 |
6.1 家庭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单因素方差分析 |
6.2 工作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单因素方差分析 |
6.3 双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单因素方差对比分析 |
7 双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7.1 家庭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内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7.2 工作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内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7.3 家庭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外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7.4 工作情境下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外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8“工作-家庭”双情境下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对比分析 |
8.1“工作-家庭”双情境下减量化行为调查现状对比分析 |
8.2“工作-家庭”双情境下减量化行为描述性统计对比分析 |
8.3“工作-家庭”双情境下减量化行为单因素方差对比分析 |
8.4“工作-家庭”双情境下减量化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9 研究结论及管理引导对策 |
9.1 假设检验结果 |
9.2 研究主要结论 |
9.3 管理对策建议 |
9.4 研究主要创新 |
9.5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NR(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热水器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经济的快速发展 |
1.1.2 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
1.1.3 行业竞争激烈 |
1.1.4 能源格局变化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战略概念 |
2.1.1 企业战略 |
2.1.2 竞争战略 |
2.1.3 营销战略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营销战略及其方法的研究 |
2.2.2 国内热水器行业营销战略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框架、方法与设计 |
3.1 研究框架 |
3.2 研究方法 |
3.3 资料的收集方法及过程 |
3.3.1 查阅相关资料 |
3.3.2 信息搜集方法与过程 |
第4章 热水器行业及企业的现状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经济分析 |
4.1.2 厨电市场概况 |
4.2 热水器行业现状分析 |
4.2.1 热水器产品简介 |
4.2.2 热水器行业数据分析 |
4.2.3 燃气热水器数据分析 |
4.3 NR公司现状介绍 |
4.3.1 公司简介 |
4.3.2 组织结构 |
4.3.3 营销部门划分 |
第5章 NR公司企业战略研究 |
5.1 五力竞争分析法 |
5.1.1 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 |
5.1.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5.1.3 替代品分析 |
5.1.4 购买者分析 |
5.1.5 供应商分析 |
5.2 SWOT分析法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会分析 |
5.2.4 威胁分析 |
第6章 NR公司营销战略研究 |
6.1 营销战略制定的基础 |
6.1.1 营销战略应基于企业战略 |
6.1.2 营销战略应是成长性战略 |
6.2 营销战略研究方法 |
6.3 市场细分 |
6.3.1 销售区域细分 |
6.3.2 顾客需求细分 |
6.3.3 产品细分 |
6.4 4P营销组合 |
6.4.1 营销组合的具体分析 |
6.4.2 营销组合的制定 |
6.5 各区域营销战略决策中的定量分析 |
6.5.1 建立数学模型 |
6.5.2 结果输出 |
6.5.3 建立各区域市场回归模型 |
6.5.4 回归模型在决策中的应用 |
第7章 营销战略的支持系统 |
7.1 品牌建设 |
7.1.1 明确品牌建设目标 |
7.1.2 制定品牌宣传策略 |
7.1.3 加强门店建设 |
7.2 人力资源管理 |
7.2.1 加强团队建设、强化考核激励 |
7.2.2 组织结构改善,做到全员营销 |
7.3 外部营销关系维系与建设 |
7.3.1 与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关系 |
7.3.2 与大型渠道的关系 |
7.3.3 与代理商的关系 |
7.3.4 与消费者的关系 |
7.4 电商渠道开发 |
7.4.1 电商渠道开发价值 |
7.4.2 电商渠道发展要点 |
7.5 节能环保产品开发及推广 |
7.5.1 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发展 |
7.5.2 冷凝式热水器的开发推广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应用价值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10)电脑式微波炉控制面板按键形状和面积的工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装置与实验软件 |
2.3 实验变量及设计 |
2.4 实验任务 |
2.5 实验流程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家电怎样放置才合适?(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声人语》日汉笔译实践报告[D]. 滕紫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商业保险合同解释方法研究[D]. 史博学. 山东大学, 2020(09)
- [3]M公司产品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 陶岚岚. 吉林大学, 2020(08)
- [4]产品宣传类文本宣传效果提升策略 ——以宜家家居材料翻译为例[D]. 李红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5]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问题研究[D]. 王珏.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6]黄土高原地区独立式窑洞营建技艺的优化与传承研究 ——以晋中南为例[D]. 杨宏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7]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燕辉. 广州大学, 2017(02)
- [8]城市居民资源与污染减量化行为影响因素及引导对策研究 ——基于WF双情境[D]. 胡远哲.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9]NR(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热水器市场的营销战略研究[D]. 顾洁.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10]电脑式微波炉控制面板按键形状和面积的工效学研究[J]. 葛列众,胡绎茜. 人类工效学,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