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蒋介石的“制俄攘日”构想(三)(论文文献综述)
沈茂鹏[1](2021)在《蒋介石1934年北方巡视与新生活运动的推进》文中研究说明"新生活运动"是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的一项全方位社会改良运动,以求国民生活的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1934年10月至11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赴西北、华北诸省进行巡视,着手准备抗战,进行战备部署,考察北方各省政情,巡视新生活运动推进情况。在巡视中,蒋介石督促各省禁烟并开展社会改良建设,积极联络各地传教士参与新生活运动。西北、华北各省开展生活卫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禁烟运动,规训民众生活,提振民族精神,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西北、华北地区的近代化,为全面抗战做出准备,但诸多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做法极大损害了民众利益,也是国民党体制性弊端的反映。
蔡梓[2](2018)在《危局中的变与不变——蒋介石的苏联认知与对中共问题的因应(1937~1940)》文中提出自全面抗战爆发到德意日结盟,蒋介石对苏联的认知影响着他对中共问题的因应。苏德缔约前,基于苏联援华制日及苏日地缘政治博弈,蒋介石逐步淡化对苏联长期持有的疑惧敌视心理,臆断苏联"为己不能不助我",并且视中共为阻碍中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德缔约后,蒋介石疑惧敌视苏联的心理被苏联反复无常的行为重新激化,逐渐演成"苏联阴谋"的新认知,并形成了将中共问题和"苏联阴谋"挂钩的思维与决策模式。在德意日结盟之前,蒋介石在应对中共问题时深受这一思维与决策模式之影响。无疑,置身危局中的蒋介石在调整对战时苏联因素、苏联与中共关系的具体认知之同时,并未根本改变其对苏联之疑惧敌视心理,与对中共的敌意。
臧运祜[3](2018)在《蒋介石与1935年上半年的中日亲善——以蒋氏日记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在与华北事变几乎同时发生的1935年上半年,以蒋介石发表《敌乎?友乎?》一文为契机,国民政府在年初确定了对日和缓、化敌为友的方针,并在内政与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呼应日本广田外交的举动。九一八以后持续紧张与僵局的中日关系,因此呈现出一度"亲善"、甚至达于高潮的奇特局面。本文主要以蒋介石日记为主要载体,考察蒋汪合作的南京政府调整、转变与确定对日亲善政策的背景与经过,着重论述1935年上半年围绕"亲善"问题的中日互动过程,并指出其迅速陷入顿挫、终归败局的内外原因。华北事变的继续发展,最终导致中日关系进入战前的"最后关头"。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所推行的对日亲善之与虎谋皮、缘木求鱼,其历史教训是深刻的。
李奇[4](2017)在《从蒋介石日记看《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前前后后》文中指出从蒋介石日记记载的内容窥见,卢沟桥事变前后,他关注的焦点出现根本性转向,由重视稳定国内政局到全力应对日本的全面侵华。对苏也由优先解决外蒙古和新疆问题,转入积极争取苏联的军援。对日抵抗从犹豫不定逐渐坚定抗战到底决心。远东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共同的威胁,中苏关系出现一种战时的、非常不稳固的联合。
秦世强[5](2017)在《抗战时期蒋介石谋求苏联对日作战的心路历程 ——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抗战时期蒋介石邀请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历程,时间是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到1945年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蒋介石对苏联与日本的判断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苏联会主动参加对日作战,另一条主线是日本北进,挑衅苏联,苏联被迫参加对日作战。蒋介石期望苏联会主动参加对日作战这条主线是跌宕起伏的,而蒋介石对日本会北进攻击苏联的期望却贯穿整个抗战期间,两条主线共同增强了蒋介石在抗战期间邀请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信心。本文将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将蒋介石邀请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心路历程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叙述。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寄希望于苏联会主动参加对日作战,并试图促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及蒋介石计划的失败。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在苏联拒绝参加对日作战后,蒋介石判断日本北进,包括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从而引发蒋介石对苏联被迫参加对日作战的期望,最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导致蒋介石期望破灭。第四部分主要阐述苏德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重新期望苏联主动参加对日作战,并力图促使苏联对日宣战。第五部分主要阐述1943年蒋介石转而不再期望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甚至转而反对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及随后蒋介石态度出现的变化,然而在雅尔塔会议之后,苏联不请自来,对日宣战并且出兵中国东北。蒋介石邀请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历程可以说是“邀而不来,却不请自来”。
钟健[6](2016)在《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几个问题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由每个个体的抗战史所组成,参与其间的每个个体都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蒋介石是抗战阵营中的一份子,对其个人抗战经历展开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由于蒋在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其在抗战进程中的所想、所言、所为进行研究,又具有特殊性。从资料开放程度及相关研究的积累厚度两方面看,目前史学界对"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研究着实有重新检讨和反思的必要。然而,该研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重要课题,涉及面向众多,决非个体及单项研究所能完成。本文选取蒋介石为何要抵抗日本、从何时开始及如何进行准备、如何准备对日作战与决策对日开战、全面战争初期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政略及其抵抗日本的外交战略等问题进行探讨。孙中山深知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为国民党制定"恢复高台、巩固中华"的革命政策。蒋介石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首要目标,积极寻求日本的支持,主张中日提携、亲善,但这与日本对外扩张的侵略政策根本冲突,济南惨案赤裸裸地宣告这一事实。从践行孙中山革命主张及现实处境两方面看,蒋不得不抵抗日本。济南惨案爆发后,蒋开始着手准备抵抗日本。九一八、一·二八事变接连爆发,迫使蒋及其幕僚们把国内外政策调整为以抵抗日本为首要宗旨。然而,在短时期内,蒋并没有提出抵抗日本的根本大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安内"。1935年夏,蒋觅得持久抵抗日本的根据地,才大致决定抗日的基本计划,随即着手推进对日作战的战时准备。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趁机推进华北地区的国防建设,以应战指令督促各方加速实施。因国内抗日情绪高涨,蒋无法再对日本迁让及接受其无理要求,但又未准备好对日开战,遂祭出"以战逼和"的险招,对日实施"攻心之道"。不过,日本军人主战派势力膨胀,和平无望,并疾速攻陷平津,蒋不得不战。此后,察哈尔、淞沪战役迅速爆发。蒋准备不及,仓促开辟上海战场,致使迅速歼灭上海日军的目标并未达成,反而使沪战转趋扩大,不得不重新思考战局与战略政略。在上海与日军持久作战,不仅与引起国际关注、干涉的政略相吻合,且华北战场颓势不止,蒋在战略上别无选择,惟有"引敌南下",诱使日军把主战场放在上海。因此,蒋竭力维持上海战局,迟迟未下决心放弃上海战场,导致上海大溃退,此对以后的战局发展影响尤大,环环相扣,直至武汉会战结束为止。在与日本的较量中,除军事准备、抵抗以外,蒋与日本在外交领域之"无形的战场"展开激烈争夺。蒋所持的外交战略为,诉诸国际公理,始终站在反侵略、国际正义这一边,积极争取英、美、苏等国卷入中日争端,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收效甚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与中国结为同盟,但由于蒋个人特质中的民族主义与"低能心结"始终与英美所操持的殖民主义、霸权话语及其"优越心结"保持紧张,致使中英关系没有得到改善,中美合作成效大打折扣,对共同对日作战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旨在从长时段阐明蒋抵抗日本的历史逻辑,进而为"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研究这个课题,乃至整个抗战史,作一点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鹿锡俊[7](2015)在《蒋介石的对苏纠结与抗日决断(1936-1937)》文中认为对1936—1937年间的蒋介石而言,如何综合处理对日对苏关系及其中"抗日"与"防共"这一组复合性的课题,是一个两难抉择。基于"倭患急,俄患缓;俄患大,倭患小"的根本认识,他在这一阶段总体上仍以促使日苏两大强邻相互牵制为目标,故一边为合作抗日而推进与苏联、中共的谈判,一边则在对日外交上以日方最重视的防共问题为筹码,谋求缓和中日关系。西安事变后,蒋虽在抵抗日本侵略方面日趋坚定,但在联苏问题上依然处在纠结之中。最后,在日苏两国对华姿态日趋相反的客观形势下,蒋才为以缓制急而被迫发动对日抗战。在研究蒋介石的这一心路历程时,必须重视其中的多元性、变动性与反复性。
尤淑君[8](2014)在《论1927年蒋介石的访日问题》文中认为1927年8月12日,因宁汉合流、北伐失利等事,蒋介石不得不下野,辞去北伐总司令一职。返乡后,蒋介石仍未停歇,不断接见党内人士,并赴日游历,拜访日本朝野要人,尤其与日本总理大臣田中义一的会谈,最为重要。透过《蒋介石日记》《事略稿本》《外务省记录》等资料的比对,可纠正过去对1927年蒋介石游历日本的误解,并理解蒋介石坚持北伐、回避满蒙问题的做法,实出于中日力量悬殊的现实。
杨婉蓉,李仲明[9](2013)在《近二十年来大陆有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蒋介石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特别是随着近二十年来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蒋介石日记的逐步开放和整理(台湾学者已将蒋氏日记列入出版计划),蒋介石研究呈现热潮,有关蒋介石的着作从质量、数量上均有所提高。本文仅就1987—2012年的中国大陆有关蒋介石研究的论文做一综述。一、九一八事变前后——局部抗战时期"1927年访日"在蒋介石与日本的关系中颇为重要。郭曦晓经过对相关史料的鉴别、分析,指出:蒋介石"1927年访日"是其亲日外交路线的体现。由于日本政府决意实行扶植奉系军阀、分
陈红民,曹明臣[10](2012)在《新资料与新观念: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研究述论(2000—2011)》文中认为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着中国军政的最重要领导职务,其思想言行对抗日战争的进程有着很大的影响。2000年以来,由于研究环境的改善、观念的更新、国际交流的增加及蒋介石档案与日记的开放等,史学界关于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果丰硕。其中关于蒋介石与"安内攘外政策"及"不抵抗主义"、蒋与"对日和谈"、蒋与中外关系等课题方面的成果尤为显着。文章在点评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展望。
二、蒋介石的“制俄攘日”构想(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蒋介石的“制俄攘日”构想(三)(论文提纲范文)
(1)蒋介石1934年北方巡视与新生活运动的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运兴起与蒋介石出巡准备 |
(一)新生活运动兴起 |
(二)戴、宋的西北考察活动 |
(三)内外纠结下的战略考量 |
二严禁北方各省种烟 |
三促进社会改良与建设 |
(一)注重乡村建设 |
(二)加强道德培养 |
(三)改良日常生活 |
四联络传教士以推动新运 |
五结语 |
(3)蒋介石与1935年上半年的中日亲善——以蒋氏日记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塘沽协定”以后对日关系的调整与日本的回应 (1933年6月———1934年6月) |
二、对日“亲善”政策的提出与确定 (1934年7月—1935年1月) |
三、中日亲善的实行与日方的回应 (1935年2—6月) |
(一) 内政方面。 |
(二) 外交方面。 |
(三) 中日两国外交方式应归正规。 |
尾语 |
(4)从蒋介石日记看《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前前后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蒋介石的互助与苏联的合作 |
1. 中苏同时反对日本侵略 |
2. 苏联内部对中政策的分歧 |
二、从远东共同安全到个别和平 |
1. 苏联带有过渡性的集体公约主张 |
2. 蒋介石的让步 |
三、《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曲折 |
1. 谈判历史回顾 |
2. 条约内容的争论 |
四、条约签订之后 |
1. 各怀异心 |
2. 苏联军援与中国初期抗战 |
五、余论 |
(5)抗战时期蒋介石谋求苏联对日作战的心路历程 ——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对苏外交的研究 |
1.2.2 关于蒋介石对苏态度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七七事变后期望苏联主动对日作战 |
2.1 七七事变后邀请苏联打击日本 |
2.2 苏联主动对日作战期望的幻灭 |
第3章 期望苏日冲突导致苏联参战 |
3.1 蒋介石对张鼓峰事件的关注 |
3.2 蒋介石对诺门坎事件不抱希望 |
3.3 蒋介石对《苏日中立条约》的担忧 |
第4章 苏德战争爆后重燃邀苏参战愿望 |
4.1 苏德战争爆发后对苏日开战的期望 |
4.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再次期望苏联对日宣战 |
第5章 抗战后期不请自来的苏联对日作战 |
5.1 1943 年蒋介石已经不再期望苏联参战 |
5.2 蒋介石对于苏联参战态度的反反复复 |
5.3 雅尔塔会议后苏军的不请自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后记 |
(6)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几个问题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济南惨案前后蒋介石对中日关系的认知与因应 |
一、青年蒋介石受惠于日本 |
二、北伐前期蒋介石与日本的互动 |
三、转折:蒋介石在外交上放弃东京路线 |
第二章 蒋介石准备抵抗日本的构想及作为 |
一、九一八事变前蒋对日问题之谋略及其实践 |
二、蒋对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的应对 |
(一) "内重于外" |
(二) "无名有责" |
三、关键的1932:寻求对日持久抵抗之道 |
四、对日缓和之计:调整中日邦交 |
第三章 卢沟桥事变前后蒋介石和战因应再探 |
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前蒋对日作战的准备 |
二、内外与虚实:"战"、"和"双管齐下 |
(一) 强硬背后的初衷:加速推进对日备战进程 |
(二) "攻心之道":以"战"逼"和" |
(三) 不得不战:内外情势下的必然举措 |
第四章 全面战争初期蒋介石的战略政略再探 |
一、蒋介石与华北战场的开局与走向 |
(一) 蒋对华北的部署与"意料外的察哈尔作战" |
(二) 察哈尔鏖战与华北战场格局初定 |
二、蒋介石与淞沪战役的政略战略 |
(一) 先发制人:打一个迅速的歼灭战 |
(二) 战局扩大与政略战略的形成 |
(三) 维持战局与外交形势相呼应 |
(四) 悲壮的结局:上海大撤退 |
三、蒋介石与淞沪战役后的战局发展 |
第五章 "无形的战场":蒋介石的国际观及其实践 |
一、公理制胜:坚定走英美路线 |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蒋介石对国际形势的因应 |
(一) 主动求变 |
(二) 以不变应万变 |
(三) 对美两次关键忠告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蒋介石与英美交往的几个侧面 |
(一) 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之龃龉 |
(二) "低能心结"与"优越心结"之冲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蒋介石的对苏纠结与抗日决断(1936-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联苏抗日”到“借日制苏”的摇摆 |
二、中日苏关系的互动:日本的观察与苏联的反观察 |
三、在“共同防共”问题上的灵活因应 |
四、纠结中的决断 |
五、结语 |
(8)论1927年蒋介石的访日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下野后的去处 |
二、摆脱困境 |
三、记事的比较及其意义 |
结语 |
(10)新资料与新观念: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研究述论(2000—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一 蒋介石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二 蒋介石与“不抵抗政策” |
三 蒋介石与对日“和谈” |
四 蒋介石与抗战时期的对外关系 |
五 几点认识 |
四、蒋介石的“制俄攘日”构想(三)(论文参考文献)
- [1]蒋介石1934年北方巡视与新生活运动的推进[J]. 沈茂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1(06)
- [2]危局中的变与不变——蒋介石的苏联认知与对中共问题的因应(1937~1940)[J]. 蔡梓.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8(02)
- [3]蒋介石与1935年上半年的中日亲善——以蒋氏日记为中心的考察[J]. 臧运祜. 民国档案, 2018(01)
- [4]从蒋介石日记看《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前前后后[J]. 李奇. 抗战史料研究, 2017(01)
- [5]抗战时期蒋介石谋求苏联对日作战的心路历程 ——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D]. 秦世强. 吉林大学, 2017(09)
- [6]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几个问题之研究[D]. 钟健. 浙江大学, 2016(07)
- [7]蒋介石的对苏纠结与抗日决断(1936-1937)[J]. 鹿锡俊. 抗日战争研究, 2015(03)
- [8]论1927年蒋介石的访日问题[J]. 尤淑君. 民国档案, 2014(03)
- [9]近二十年来大陆有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研究综述[J]. 杨婉蓉,李仲明. 抗战史料研究, 2013(02)
- [10]新资料与新观念:蒋介石与抗日战争研究述论(2000—2011)[J]. 陈红民,曹明臣. 抗日战争研究,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