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教育应该走出哪些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柳诗佳[1](2021)在《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道德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道德教育问题被社会各界所重视,而处于道德水平发展初期的小学生群体更需要被关注。家庭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常接触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社会的变迁、网络信息化加速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一些新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增强家长的道德教育意识,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丰富关于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共分为三章,以文献研究法为主,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为辅,论述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第一章从我国传统蒙学理论、传统家训、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观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重要论述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从网络不良信息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新时代人才需求、和谐家庭建设需求和合力育人需求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实要求。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家庭道德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环境四个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包括:家长重智轻德导致观念缺乏和主体缺位,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重私德轻公德,家长言传身教不足等教育方法欠缺以及教育环境不理想等。第三章针对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应强化家长的家庭道德教育意识和主体责任;加强公德教育,丰富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家长应注重家庭道德教育的渗透性、生活化,完善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家长应注重亲子沟通,媒体加大家风建设宣传,社区多举办家庭道德教育活动,以优化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环境。
赵海波[2](2021)在《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某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是他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的的关键时期,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孩子接受品德教育的最初场所,因此家庭品德教育对于小学生道德品质建设的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和意义。而如今,小学生品德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认识缺少、道德行为偏差等问题,更多谈及到的也是家庭教育问题,由此可见家庭的德育功能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事实进行探究、整理,分析。首先,对当前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从家庭品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三方面进行的问题归纳,再从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以及家校协助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最后再结合家庭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性提出助于优化家庭品德教育相关对策与建议。这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对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的优化、丰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除了绪论与小结外,其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是对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主要运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问卷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当前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的现状;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在前面问题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转化家长教育理念、优化家庭品德教育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家庭品德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张婵娟[3](2020)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以塑造个体道德人格与推动社会德性发展为己任的学校德育,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载体,亦是体现教育之道德本性的主要渠道。然而,当下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实效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委,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学校德育变革并未放眼于整个社会变革的进程与途径,尚未从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视域寻绎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病症所在,也未能从社会价值观视域寻求有效的变革之道。社会价值观是社会群体普遍持有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标准,是制约并指导个体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发展的重要变量,也自然是规约学校德育变革之方向、效益的重要因素。由此,本文拟以学校德育变革为立足点,以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学校与家庭进行现场访谈,并结合典型案例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及其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予以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与基于现场访谈的深度分析,旨在推究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状况,并循此构建学校德育变革主动获取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可行性路径及建议。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的缘由、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方法予以简要阐述;第二部分较为详实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现实图景,重点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西方社会价值观等层面分析影响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多元社会价值观图景;第三部分从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四个维度分析了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的原因分析为基点,从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四个方面,具体阐论了学校德育变革主动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变革路径。
张敏[4](2020)在《校校联合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未启”与“开启”的审思 ——劳动教育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也是社会发展之基,职业作为劳动的载体,具有联系个体与社会的功能。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是深化职业教育的先导,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普职融合的契机。人类社会一旦离开劳动、离开职业就无法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景象。从劳动教育视角审思职业启蒙教育,并将两者融为一体,通过劳动教育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和职业观。基于已有综述的研究之上,以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小学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作为切入点,梳理国内外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已有研究热点,追溯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历史,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当今职业启蒙教育主要存在功能异化、培养目标不明确及教育内容片面、教育方式单一、保障机制不健全、未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等不足之处,并挖掘了其隐含在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深层原因,提出从正确定位职业启蒙教育的功能、明确教育目标及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校校联合深化职业启蒙教育实施途径、校校联合完善保障机制、校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等措施,以期建立职业启蒙教育相关的知识图谱,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最终探寻出一条适合现今的可行之路。
王芳[5](2020)在《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成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注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制约我国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影响因素。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对此十分重视,连续下发系列文件明令禁止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展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整顿治理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这片疆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我国欠发达的边陲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相对滞后。多民族文化在这片场域内碰撞与融合,教育事业的发现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教育改革的过程也必然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对新疆两所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从政策制定者——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实施者——幼儿园和幼儿教师以及政策的配合者——幼儿家长三个角度还原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现实状况,进而发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归因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举措。结合笔者的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新疆幼儿园在“去小学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新疆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工作方案缺乏对新疆地区教育现实状况的思考,制定的方案工作内容缺乏特殊性与针对性;忽视了新疆少数民族幼儿所处的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背景及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特殊需求;新疆幼儿教师整体专业素质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的学前双语教师,致使“去小学化”治理工作难以实现初衷;新疆幼儿家长自身的教育学历水平比较低,无法为幼儿创造优质的学前家庭教育环境,也更易受到传统教育价值观念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束缚,形成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大环境相对落后、公办园与民办园对“去小学化”政策落实力度有差异及社会培训机构监管不善等原因使得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在实施过程中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针对于此,笔者立足于新疆特殊的文化教育背景和发展现实状况,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从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出发,要进一步结合新疆独特的教育背景和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去小学化”举措,完善当前新疆地区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工作方案;关注少数民族幼儿的教育背景以及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特殊需求,在幼儿园内开展适宜的语言识字教学活动;从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的角度,为幼儿教师定期开展交流培训,建设一支专业的学前双语教师队伍;从提升新疆幼儿家长自身的国语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家长开展适时的家庭教育,并建立起科学的育儿观和教育观;从构建公平和谐的学前教育大环境的角度,需要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缩小公办园与民办园在“去小学化”执行落实上的差异以及规范学前培训机构及小学等相关机构,帮助新疆幼儿获得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由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以及社会机构通力合作,以期形成一条适宜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特色道路。
曾丽樾[6](2020)在《乡村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实践研究 ——基于一所黔北地区乡村幼儿园的个案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舆论中,中国的乡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最为严重,2011-2018年间,教育部先后就纠正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两次发出通知,乡村幼儿园去“小学化”治理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许多事情往往是“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由于缺乏应对这一变化的经验和准备,乡村幼儿园在去“小学化”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乱象,致使乡村幼儿园去“小学化”步履维艰,其应对去“小学化”这一新变化的经验和准备亟待提升。本研究聚焦乡村幼儿园去“小学化”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运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将乡村幼儿园的去“小学化”实践视为场域、惯习、资本三者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并以【(惯习)(资本)】+场域=实践这一分析模式阐释乡村幼儿园这一行为主体在去“小学化”过程中的实践逻辑,力图超越教育学的视角研究乡村幼儿园,从本真层面理解乡村幼儿园在去“小学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研究从社会实践理论出发,面向乡村幼儿园,结合笔者对M镇中心幼儿园去“小学化”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已有相关文献的再解读,考察了现阶段乡村幼儿园去“小学化”的真实现状。研究发现,在乡村幼儿园身陷自身场域失落、资本无力和新惯习难塑的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使得乡村幼儿园的去“小学化”困境重重:首先,乡村地区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衔接上失恰、运动式的行政手段弱化了去“小学化”的反思能力,加之财政困难不能提供充足的“两教一保”专任教师,使得乡村幼儿园去“小学化”场域在经济、制度和教育子场域失落,出现了场域外部环境桎梏;其次,乡村幼儿师资水平难以承担去“小学化”重任、缺乏针对去“小学化”的培训与教研以及缺乏一套适宜自己幼儿园的可行课程使得乡村幼儿园出现了师资、培训、课程资本无力,影响了乡村幼儿园的去“小学化”;再次,去“小学化”作为对既有惯习的破除,受心智更迭主观限制的影响,行动主体不愿投入心智能量重构去“小学化”,这些都致使乡村幼儿园在去“小学化”过程中出现了忽视合理安排适宜幼儿园本身的学习活动、弱化幼儿园应教的课程内容、弱化入学准备和忽视教师的支持观察和引导作用的问题。为真正落实乡村幼儿园去“小学化”,提升乡村幼儿园品质,必须从政策制度建设、幼儿园管理和教师专业之维着手改革和完善:在政策之维,应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幼儿园去“小学化”的条件、加强对去“小学化”事业的科学管理以及建立精准扶教制度,解决幼儿园缺乏课程的关键难题,保障场域发展的宏观条件;在幼儿园管理之维,应强化幼儿园质量管理和强化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对接,立足幼儿园,建设优化资本的平台和系统;在教师之维,应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澄清教师主体对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认识以及加强教研活动对去“小学化”的支持和引领,实现惯习的调试与重塑。
祁爱玲[7](2020)在《走出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共同保障其健康发展。相较于学校而言,孩子在家庭中更能够展现出真实的一面,也更容易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然而,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孩子的个性品质、人格和素质结构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成才,我们应该顺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采用先进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本文将对当前家庭教育观念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探索走出家庭教育观念误区的有效方法,促进孩子的成长成才。
张媛[8](2019)在《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研究 ——基于贵州省Q村的田野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国七十年以来,国家就积极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然而,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却难以消除,甚至越演越烈。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小学化”为何屡禁不止?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深入剖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滋生的土壤,为以上问题找到答案,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这一学科,有助于为整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提供思路。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论文以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J镇Q村为田野点,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意图在全面展示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育真实面貌的基础上,重点厘清Q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形成、发展的脉络,分析Q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进而找出Q村幼儿园“小学化”存在的根源。论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了批判民族志作为民族志的一种,以研究者自身为工具,深入到现场,获取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有效性重建和语用学视域,试图找出主体做出行为背后的意义,并试图揭示Q村幼儿园“小学化”存在与社会系统中的某一具体因素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者进入Q村、Q村幼儿园这一过程,介绍了Q村及Q村幼儿园的情况。第四部分叙述了Q村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四方面描述了Q村学前教育的现状。第五部分分别分析了Q村幼儿园为小学打基础的教育目标、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以课程讲授为主的教育方法和重结果姓评价的教育目标的行动意义分析。第六部分是阐述了幼儿园“小学化”既是Q村人一种主动的作为,也是其谋求发展的一种手段,更是实施农村学前教育的一种无奈选择,并从研究方法、研究伦理和研究效度上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反思。
卢乾[9](2019)在《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愈益严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相继出台政策明令禁止小学化。在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公立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甚至成了小学化的“重灾区”。因此,了解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困境,找寻困境产生的原因,化解各治理主体的矛盾,探寻有效治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的办法,成为当前重要的实践议题。本研究立足公共治理理论,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界定为政府、民办幼儿园、幼儿家长、小学、幼教第三方五大主体。通过田野调查法,深入了解各主体在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从不同侧面还原当前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现况,进而分析各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探寻各治理主体陷入矛盾冲突的重要因素,从而为民办幼儿园有效治理小学化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各主体在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小学化治理过程中扮演管控者的角色,民办幼儿园扮演践行者的角色,小学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家长与幼教第三方则分别扮演承接者和宣传者的角色。尽管绝大部分主体参与了小学化治理工作,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除,各主体在小学化治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的治理不到位,民办幼儿园的假性治理,家长消极应对治理工作,幼教第三方治理监督缺位等。究其原因,主体利益述求的多元对立,加之各主体缺乏多元参与意识,主体责任界定不清晰,主体发展力量不均衡,进一步激化了治理主体间的矛盾,进而阻碍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进程,使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陷入困境。对此,笔者立足公共治理主体的应然角色与作用,分别从政府、民办幼儿园、小学、家长、幼教第三方提出各主体的角色规范与功能协调策略。通过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民办幼儿园自主性作用,小学辅助性作用,家长基础性作用,幼教第三方中介性作用,促使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构建民办幼儿园小学化公共治理模式,以形成合力化解小学化危机。
栾培新[10](2018)在《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重要途径,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社会领域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如何服务于解决“人才短缺”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问题,有很多值得从STS视角加以深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STS研究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走向一体化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侧重从多学科、跨学科角度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沿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STS教育三个方向发展。STS的研究视域以及其研究方法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技哲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工具。本文提出,STS研究要直面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属于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STS的现实问题,其依据在于:二者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契合性;二者在培养路径上的耦合性。以STS的视角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特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创造创新创业特质贯穿于高等教育整体系统,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它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建构性和主体性。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价值。以STS的视角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问题。梳理了北美地区、欧洲、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回顾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兴起时期和发展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状况,尤其整理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始阶段、多元探索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深入推进阶段的情况,并概括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STS的视角审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实问题。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滞后与超越,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与回归,创新创业教育的失衡与平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脱节与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的分离与构建。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STS研究视域,探究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无论对于丰富STS的研究,还是对于促进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智力教育应该走出哪些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力教育应该走出哪些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要求 |
第一节 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学理阐释 |
一、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涵及特点 |
二、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目标及主要内容 |
三、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主要方法 |
第二节 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 |
一、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代表的传统蒙学理论 |
二、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家训 |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思想观点 |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加强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实要求 |
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需要 |
二、社会变革背景下促进和谐家庭建设的需要 |
三、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育人的需要 |
四、应对网络对小学生道德发展负面影响的需要 |
第二章 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者观念缺乏和主体缺位 |
一、家长重智轻德,道德教育观念缺乏 |
二、家长推脱道德教育责任,教育主体缺位 |
三、代际道德教育观念存在分歧,合力育人效果差 |
第二节 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有待丰富 |
一、经济利益驱动下家长忽视对小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和引导 |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家长注重私德教育,忽视公德教育 |
三、传统文化类家庭教育图书标准不一,公德教育内容不足 |
第三节 方法使用不当导致家庭道德教育方法运用效果欠佳 |
一、家长言传身教不足,缺乏示范性 |
二、重道德认知轻行为实践,缺乏实践性 |
三、教育方法实施手段滞后,缺乏现代性 |
四、违背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缺乏科学性 |
第四节 家风建设不足导致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环境不理想 |
一、重物质轻精神,家风家训建设欠缺 |
二、家庭结构稳定性差,缺乏和谐的教育环境 |
三、家庭氛围过严或过宽,缺乏良好的德育氛围 |
第三章 应对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强化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意识和主体责任 |
一、增强家长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意识 |
二、强化家长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投入 |
三、增强祖辈与父辈有效沟通,统一道德教育观念 |
第二节 丰富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 |
一、丰富小学生家庭公德教育内容,提升家长对公德教育的重视 |
二、独善其身、相善于群并重,加强集体主义道德教育 |
三、规范我国图书文化市场中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资源 |
第三节 丰富和完善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方法 |
一、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提高教育方法的示范性 |
二、家长应寓教于日常生活中,增强教育方法的实践性 |
三、家长应善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方法的现代性 |
四、家长应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
第四节 加强家风建设优化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环境 |
一、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创建严宽结合民主的道德教育环境 |
二、利用媒体宣传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使家长增强家风建设意识 |
三、社区举办有关家庭道德教育活动,构建稳定和谐的教育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 |
(一)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内涵的研究 |
(二)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特点的研究 |
(三)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功能作用的研究 |
(四)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内容的研究 |
(五) 关于家庭品德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研究 |
(六) 简要评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本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 |
(一) 品德 |
(二) 家庭及家庭品德教育 |
二、家庭品德教育的特征 |
(一) 基础性 |
(二) 连续性 |
(三) 权威性 |
(四) 及时性 |
三、家庭品德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
第二章 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说明及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 |
(一) 家庭品德教育理念现状 |
(二) 家庭品德教育内容现状 |
(三) 家庭品德教育方式现状 |
(四) 家庭品德教育环境现状 |
第三章 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教育目的功利化 |
(二) 教育内容偏颇化 |
(三) 教育方法简单化 |
二、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家长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
(二) 家庭教育环境不够优良 |
(三) 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缺乏有效互动、协调 |
第四章 优化家庭品德教育,促进小学生品德良好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一、端正教育目的,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
(一) 树立“立德树人”家庭培育目标 |
(二) 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思想 |
(三) 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示范和导向作用 |
(四)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德育功能 |
二、优化教育方法,以多元化教育方法开展家庭品德教育 |
(一) 言传与身教并重 |
(二) 宽严有度,恩威并施 |
(三) 注重交流、沟通与启发引导 |
(四) 家庭品德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三、营造优良的家庭品德教育环境,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
(一) 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
(二) 创建良好、独特的家庭文化 |
(三) 建构丰富、健康的家庭教育内容 |
四、家、校、社会相互合作,完善家庭品德教育途径 |
(一) 家庭品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
(二) 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1.社会价值观状况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变量 |
2.提高学校德育变革的实效性需要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
3.有关社会价值观之于学校德育变革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德育变革 |
2.社会价值观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研究的重点 |
2.研究的难点 |
3.研究的创新点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案例分析法 |
3.访谈法 |
一、我国社会价值观基本图景分析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主导地位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主导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主导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导 |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余绪未绝 |
1.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道德观:以德为先的价值追求 |
2.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生活观:以和为贵的交往之道 |
3.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实践观:剔除人欲的人格修炼 |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影响广泛 |
1.西方社会个性主义价值观的滥觞 |
2.西方社会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流行 |
3.西方社会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泛滥 |
(四)一元社会价值观主导与多元社会价值观并存 |
二、社会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基本状况分析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引领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方向指导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变革 |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德育变革提供文化养料 |
(二)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深刻影响 |
1.优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促进 |
2.不良传统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阻碍 |
(三)西方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
1.西方优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推动 |
2.西方不良社会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冲击 |
(四)社会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 |
三、学校德育变革游离社会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德育汲取社会价值观教育作用的自觉性不强 |
1.学校发挥社会价值观教育的观念需要加强 |
2.学校开展社会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效果不佳 |
3.校园文化建设未深入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内容 |
(二)教师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不够 |
1.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欠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 |
2.教师课堂教学缺乏鲜活社会价值观案例的讨论 |
3.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客观评价 |
(三)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机制与途径不畅 |
(四)家庭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尚显薄弱 |
1.家长缺乏对社会价值观的辩证理解 |
2.家长忽视自身行为对儿童价值观的熏染 |
3.家长疏忽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
四、学校德育变革寻求社会价值观支持的路径分析 |
(一)社会应构建并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
1.净化社会价值观氛围,加强优良价值观的舆论引导 |
2.加强与学校的联动,构建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
(二)学校应加强社会价值观的正面教育与引导 |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构建 |
2.改革学校德育课程,优化社会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
3.优化德育评价方式,增强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嵌入 |
(三)家庭应强化儿童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 |
1.强化家长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重视对儿童的价值观教育 |
2.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养,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 |
3.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
(四)教师自身应成为优良社会价值观的弘扬者 |
1.不断提升自身价值素养,履行优良价值观的导引职责 |
2.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解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校校联合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未启”与“开启”的审思 ——劳动教育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基本研究概况 |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国内研究综述 |
三、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国外研究综述 |
四、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历史追溯及关系、意义 |
第一节 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历史追溯 |
一、劳动教育的历史追溯 |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历史进程 |
第二节 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关系、意义 |
一、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的关系 |
二、劳动教育视角下职业启蒙教育的意义 |
第三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
三、调查方法的选择 |
四、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
第一节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功能异化现象较严重 |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片面 |
三、教育方式单一 |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
五、小学未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 |
第二节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问题归因 |
一、思想层面: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
二、实施层面:家庭、学校的忽视 |
第五章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应然回归 |
第一节 正确定位职业启蒙教育的功能 |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劳动观 |
二、教师要理性对待劳动与职业 |
三、转变社会对职业启蒙教育的态度 |
四、转变学生劳动观、职业观 |
第二节 明确教育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
一、分阶段细化教育目标 |
二、丰富教育内容 |
三、重视教育实践 |
第三节 校校联合深化职业启蒙教育实施方式 |
一、多样实施职业启蒙教育 |
二、转变职业启蒙教育方式 |
第四节 校校联合完善保障机制 |
一、多渠道培养高素质师资 |
二、开发实践基地 |
三、保证职业启蒙教育课时 |
四、建立科学的职业启蒙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
第五节 校校联合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
一、“请进来”,共创良好教育契机 |
二、“送出去”,协同提供完善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
二、期刊文章 |
附录 |
附录A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调查问卷(小学教师卷) |
附录B 劳动教育视角下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C 中职教师意愿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世界各国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
2.我国对幼儿园“去小学化”工作的重视 |
3.新疆幼儿园“去小学化”实践中存在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的相关研究 |
3.关于新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研究 |
4.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5.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幼儿园教育 |
2.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样本基本情况简介 |
一、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现状 |
(一)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去小学化”的举措 |
1.制定“去小学化”的治理方案 |
2.督导“去小学化”的落实开展 |
(二)幼儿园内“去小学化”的实况 |
1.园内“去小学化”教学的现状 |
2.教师对“去小学化”的态度 |
3.幼儿的学习状况 |
(三)幼儿家长应对“去小学化”的表现 |
1.家长重视学前教育 |
2.家长注重智育培养 |
3.家长不支持“去小学化” |
二、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方案缺乏针对性 |
(二)忽视新疆幼儿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特殊需求 |
(三)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学前双语教师 |
(四)新疆幼儿家长自身教育学历水平偏低 |
(五)幼儿园间“去小学化”的实施存在差异 |
三、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实践的对策及建议 |
(一)立足现实,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 |
(二)满足新疆幼儿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特殊需求 |
(三)建设高质量、专业化的学前双语教师队伍 |
(四)提升家长自身国语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观 |
(五)缩小因“去小学化”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幼儿园管理人员及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幼儿园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幼儿园“去小学化”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6)乡村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实践研究 ——基于一所黔北地区乡村幼儿园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回归幼儿教育本真: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价值追求 |
(一)为了儿童的成长:去“小学化”的立场与诉求 |
(二)迈向科学的教育:去“小学化”实践的应然逻辑 |
1.怎样培养人:幼儿教育的核心方法论聚焦 |
2.谁来培养人:幼儿教育主体的责任限定 |
3.培养什么样的人:幼儿教育的目标追求 |
二、M镇中心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实践效果考察 |
(一)M镇中心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
1.M镇中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
2.M镇中心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
(二)M镇中心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实践效果 |
1.去“小学化”背景下M镇中心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设置 |
2.去“小学化”背景下M镇中心幼儿园教学环境的创设及利用 |
3.去“小学化”背景下M镇中心幼儿园保教方式的落实 |
4.去“小学化”背景下M镇中心幼儿园入学准备的现状 |
(三)M镇中心幼儿园去“小学化”存在的实践偏移 |
1.溺于漫无目的的嬉戏 |
2.不教小学的部分课程内容却弱化了幼儿园相应的课程内容 |
3.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却忽视了教师的支持观察和引导 |
4.弱化了乡村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 |
三、M镇中心幼儿园去“小学化”实践偏移的成因: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 |
(一)布迪厄实践理论简述 |
(二)场域失落:外部环境桎梏与内部逻辑吊诡 |
1.经济场域:经济相对贫困导致专任教师不足 |
2.教育场域:乡村地区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衔接上失恰 |
3.治理场域:运动式的行政手段弱化了去“小学化”的反思能力 |
(三)资本无力:教育资源和应对变化的经验匮乏 |
1.教师资本:师资水平难以承担去“小学化”重任 |
2.学习资本:缺乏针对去“小学化”的培训与教研 |
3.课程资本:缺乏一套适宜自己幼儿园的可行课程 |
(四)惯习难塑:不愿投入心智能量重构去“小学化” |
四、乡村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实践偏移的矫正策略 |
(一)发挥教育部门主导作用,为乡村幼儿园去“小学化”提供保障 |
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幼儿园去“小学化”的条件 |
2.建立精准扶教制度,解决幼儿园缺乏课程的关键难题 |
(二)加强对幼儿园教育的行政监管,建立科学评估机制 |
1.政府加强对幼教事业的科学管理 |
2.幼儿园本身要科学制定政策,强化质量管理 |
(三)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1.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澄清教师主体对去“小学化”的错误认识 |
2.加强幼儿园教研活动对去“小学化”的支持和引领 |
(四)小学与幼儿园双向对接,规范幼儿园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走出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的误区 |
(一)过于重视学习成绩 |
(二)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
(三)忽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
(四)忽视和谐家庭环境的构建 |
二、走出家庭教育观念误区的方法 |
(一)明确教育目的 |
(二)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
(三)建立良好家庭关系 |
(四)转变家庭教育方式 |
(五)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
三、结语 |
(8)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研究 ——基于贵州省Q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各级政府积极消除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
(二)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 |
(三)贵州省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突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
(二)“小学化”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研究内容分析 |
(二)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研究地域分析 |
(三)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研究方法分析 |
(四)文献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批判民族志 |
一、民族志的内涵及历史发展阶段 |
(一)民族志内涵 |
(二)民族志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二、批判民族志:基于TRUST计划研究案例的阐释 |
(一)初期的预备步骤 |
(二)第一阶段:汇整基础记录 |
(三)第二阶段:基础重建分析 |
(三)第三阶段:对话资料的产出 |
(四)阶段四和阶段五:系统分析 |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
一、Q村概况 |
(一)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 |
(二)两种组织交叉管理下的Q村政治 |
(三)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Q村经济 |
(四)以家族为基础的Q村人口分布 |
(五)注重族群团结的Q村文化习俗 |
二、Q村幼儿园概况 |
(一)Q村幼儿园教育的历史发展 |
(二)Q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
(三)Q村幼儿园的师资队伍 |
(四)Q村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
第三章 Q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表现 |
一、Q村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为小学打基础 |
二、Q村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以智力教育为主 |
三、Q村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 |
四、Q村幼儿园的教育评价方式——重结果性评价 |
第四章 Q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意义阐释 |
一、“为小学打基础”的教育目标的意义阐释 |
(一)村长的模糊认识:幼儿园学习最重要 |
(二)校长的“小小成就”:村里出了几个大学生 |
(三)家长的期待:减轻孩子升入小学后的学习负担 |
二、“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的意义阐释 |
(一)校长的权力:按照书上来教 |
(二)幼儿园教师的困境:多方诉求带来的纠结 |
(三)家长的自身经历:多认识点字也好啊 |
三、“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的意义阐释 |
(一)校长的直接干涉:幼儿就应该坐在教室里 |
(二)校长夫人的亲自指导:我来教新老师如何上课 |
(三)小学教师的辛苦:幼儿园的课也要上 |
四、“重结果性评价”的教育评价的意义阐释 |
(一)村长的教育评价标准:看小孩子期末考得怎么样 |
(二)幼儿的成功:考得好,妈妈就高兴 |
(三)校长的无奈:听取多方意见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幼儿园“小学化”是Q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种“无奈”选择 |
(二)幼儿园“小学化”是Q村融入主流社会的一种主动作为 |
(三)幼儿园“小学化”是Q村谋求发展的一种手段 |
二、反思 |
(一)对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的反思 |
(二)对研究本身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田野对象编码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部分田野调查笔记与访谈录音文字稿 |
附录四 其他图片资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长期普遍存在 |
(二) 政府出台政策治理小学化 |
(三)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屡治不止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治理主体 |
(二) 小学化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文献述评 |
五、研究方法及过程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三) 样本的基本情况 |
(四) 研究创新之处 |
六、理论基础 |
(一) 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
(二)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置于公共治理理论框架中的适切性分析 |
第一章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的角色与作用 |
一、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一) 政府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二) 民办幼儿园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三) 小学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四) 幼儿家长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五) 幼教第三方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二、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一) 政府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二) 民办幼儿园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三) 小学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四) 幼儿家长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五) 幼教第三方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第二章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部门治理不到位 |
(二) 民办幼儿园假性治理 |
(三) 优质小学设置入学测试 |
(四) 家长消极应对治理工作 |
(五) 幼教第三方监督缺位 |
二、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主体利益述求多元对立 |
(二) 主体缺乏多元参与意识 |
(三) 主体责任界定不清晰 |
(四) 主体发展力量不均衡 |
第三章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角色规范与功能协调策略 |
一、政府充分发挥元治理作用 |
(一)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
(二) 完善相关小学化治理法律法规 |
(三)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小学化治理的对话决策机制 |
(四) 完善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信息公开制度 |
(五) 建立民办幼儿园小学化长效治理机制 |
二、民办幼儿园充分发挥自主性作用 |
(一) 自主研发或引进游戏化知识课程 |
(二)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
三、小学充分发挥辅助性作用 |
(一) 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免试制度 |
(二) 坚决实施“零起点”教学 |
(三) 创设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 |
四、家长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
(一) 提升参与小学化治理意识 |
(二) 提升参与小学化治理能力 |
五、幼教第三方充分发挥中介性作用 |
(一) 主动充当小学化治理执行的监督者 |
(二) 主动充当小学化治理主体矛盾的调和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
1.2.1 STS相关问题研究 |
1.2.2 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 |
1.2.3 已有相关研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STS直面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
2.1 STS的历史演进 |
2.1.1 STS的诞生 |
2.1.2 STS的形成 |
2.1.3 STS的发展 |
2.2 STS的基本界定 |
2.2.1 STS的概念分析 |
2.2.2 STS的研究对象 |
2.2.3 STS的研究方法 |
2.3 创新创业教育的STS审视框架 |
2.3.1 中国特色STS的现实问题 |
2.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STS教育 |
2.3.3 STS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
第3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阐释 |
3.1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厘定 |
3.1.1 创造、创新与创业 |
3.1.2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
3.1.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三创”教育的统一 |
3.2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
3.2.1 系统性 |
3.2.2 实践性 |
3.2.3 建构性 |
3.2.4 主体性 |
3.3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
3.3.1 以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引领 |
3.3.2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 |
3.3.3 以“三创”素质养成为核心 |
3.3.4 以各具特色为重点 |
3.4 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分析 |
3.4.1 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
3.4.2 引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
3.4.3 厚植“三创”文化基因 |
3.4.4 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
3.4.5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
第4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考察 |
4.1 国外主要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
4.1.1 北美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 |
4.1.2 欧洲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 |
4.1.3 亚太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 |
4.2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4.2.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 |
4.2.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
4.3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
4.3.1 由高校自发探索到政府引导、社会联动 |
4.3.2 由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到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 |
4.3.3 由模仿型创新创业教育到本土型创新创业教育 |
第5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考量 |
5.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超越 |
5.1.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狭隘化与碎片化 |
5.1.2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与超前性 |
5.2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与回归 |
5.2.1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功利化与表层化 |
5.2.2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回归: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
5.3 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与实践关系失衡与平衡 |
5.3.1 知识与实践关系失衡的表现 |
5.3.2 知识与实践关系失衡的根源 |
5.3.3 知识与实践关系平衡的路径 |
5.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脱节与融合 |
5.4.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脱节 |
5.4.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 |
5.4.3 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路 |
5.5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的分离与构建 |
5.5.1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 |
5.5.2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问题的根源 |
5.5.3 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网络的构建思路 |
第6章 结论 |
6.1 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是中国STS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 |
6.2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
6.3 创新创业教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获得其内在特征 |
6.4 考量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并探寻出路 |
6.5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四、智力教育应该走出哪些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柳诗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9)
- [2]小学生家庭品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昆山市某小学为例[D]. 赵海波. 扬州大学, 2021(09)
- [3]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研究[D]. 张婵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校校联合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未启”与“开启”的审思 ——劳动教育视角[D]. 张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6]乡村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实践研究 ——基于一所黔北地区乡村幼儿园的个案考察[D]. 曾丽樾. 西南大学, 2020(01)
- [7]走出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探讨[J]. 祁爱玲. 学周刊, 2020(13)
- [8]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研究 ——基于贵州省Q村的田野调查[D]. 张媛.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9]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研究[D]. 卢乾.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10]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 栾培新. 东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