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山东金塔旺集团

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山东金塔旺集团

一、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山东金塔王集团(论文文献综述)

何绮珊[1](2021)在《二元社会下的家具产业结构转型 ——以顺德乐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逐渐探索适合本国民族发展实情的理论研究,创建中国学派。在过去十年内,企业人类学的“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理论被提出、应用和发展。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伞式”支持与民间自发的自下而上“蜂窝式”力量合称为“二元社会”,二元社会理论作为新的研究范式,它首先在企业人类学中提出,后又解答了中国许多相关领域、不同历史阶段的难题。本文以“经济行为浸没在社会行为”为理论起点,应用“二元社会”理论,赋予“乐从故事”人类学民族学的新解释,实质是探寻经济行为规律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乐从镇以“一镇一业”打响了顺德区“两家一花”的名声,本研究以家具产业作为“乐从故事”的主题,回顾和探析了从古至今乐从家具产业的奠基、起步、形成和升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四大产业历史阶段之间环环相扣,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提供了经验积累;第二,二元社会贯穿于乐从家具发展,企业和产业在二元社会中得以实现资源配置。“官”“民”两大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在社会结构的转型下,互相联系、合作、影响和交融,在转型阶段衔接过程中,构筑出连续谱的真实世界。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朋友式支持”“亲戚式支持”“父爱式支持”三大类型的伞式结构,以及民间主体形成了家庭型“蜂窝”、价值链式“蜂窝”、会馆型“蜂窝”、就业型“蜂窝”、产业集群型“蜂窝”和产城型“蜂窝”等蜂窝式结构。这两股力量强弱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有所差异,对此提炼发展规律,各自呈现出波动型的发展趋势;二元社会分别以不同的速率推进家具产业结构转型,共同促进了乐从家具产业前行。最后本研究秉持批判性思考,对二元社会的适用性进行反思,同时对乐从家具产业健康发展进行讨论。

孙晓美[2](2020)在《曲阜孔子文化节研究(1984-2004)》文中提出纪念孔子,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地承载了对孔子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改革开放以后,在曲阜举办的“孔子文化节”,更赋予纪念孔子以现代价值和意义,它是在传统的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基础上的变革和升华,在纪念先哲,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成为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曲阜孔庙的祭孔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国之要典”,曲阜孔庙的祭孔活动持续到1948年。1984年以孔子像复原揭幕为契机,于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此后,这种活动成为定制。2004年政府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公祭孔子的纪念活动,是从国家层面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认同,被称为是“祭孔大典”,孔庙祭典活动逐渐成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成熟。新时期孔庙祭典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仪式也大大简化,在仪式展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加强文化认同与交流。依托孔庙祭典活动的悠久历史而举办的“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先哲为核心,同时将学术研讨、文化旅游、经贸合作融于一体。文化节期间,孔子诞辰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以及孔子学术会堂的开展,大大推动儒学研究的进程。一方面,学者们对儒家思想及儒学史的研究不断深化,研究的范围也趋向于多元化;另一方面,学者们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关于儒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方面,从政治、经济、文明对话、道德伦理、生态、教育等多个方面阐释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以及在建设现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时代又赋予孔子文化节新的使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在举办文化节的同时,营造招商引资的氛围,搭建经贸合作的桥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品的展销、贸易的洽谈成为文化节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文化节每年都会举办经贸洽谈会及各种推介会、论证会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活动主题的凸显,经贸活动取得显着成果,政府也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孔子文化节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与媒介,有效地带动曲阜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的发展。

Mira Murniasari(米拉)[3](2017)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尼华人作为印尼多元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尼与中国关系发展过程当中,在印尼不同时期、各个领域的建设发展中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论是独立前、旧秩序时期、新秩序时期还是当今改革时期,印尼华人通过他们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文化力量及其他方面的潜力,在印尼的独立斗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巩固印尼民族团结统一、弘扬印尼的中华文化,乃至促进印尼与中国关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在印尼与中国关系发展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也促进了印尼与他们祖籍地的关系,为其祖籍地的建设发展也贡献良多。本文将使用多轨道外交理论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作用。该理论共包括九个外交轨道,一是政府轨道;二是非政府组织或专家轨道;三是经贸外交轨道;四是公民个人轨道;五是研究、培训和教育轨道;六是行动轨道;七是宗教轨道;八是资金或融资轨道,九是传播媒介轨道。印尼华人在努力推动印尼与中国关系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印尼社会对他们并未给予充分的信任,部分人士一直怀疑他们的政治立场,质疑他们在推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能否维护印尼的利益。不过另一方面,由于印尼华人拥有独特的优势,如在中国有广泛的人脉资源、懂中文以及同时了解印尼与中国国情民情等,印尼政府和民间许多人士认为印尼华人的这些优势是印尼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在促进印尼与中国关系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研究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作用,不能忽视印(尼)中两国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看法和期望,本文第四章将专门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的交流融合、友好往来是印尼与中国两国邦交的稳定基石。印尼华人不仅为促进印尼与中国两国政府间的关系牵线搭桥,也努力创造条件,大力推动“民相亲”,从而赢得了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民间大使”的美誉。

马松林[4](2013)在《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我国粮食领域的影响和控制日益加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国内粮油行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本文基于粮食安全和产业控制力理论,全面分析了外资在我国粮食细分行业的产业控制力现状。最终提出了具体建议,以巩固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空间计量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产业地图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尤其是整合了基于时间、指标、属性三维数据的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运用各种类型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的产业控制力特征。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了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概念。具体分析了这两个概念提出的必要性、识别标准、内涵和外延。(2)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为研发控制力、生产控制力、加工控制力和流通控制力四部分,并从时间、空间、指标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3)整合并运用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全面评估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水平。绘制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本文共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述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基本概念。阐述了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选择标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等内容。此外,还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第3章,产业控制力理论的扩展。在总结前人产业控制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产业控制力的概念;分析了产业控制力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分析模型等。第4、5、6章,分别从产业控制力的各环节、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分析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水平。第4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环节分析(静态分析)。从粮食产业链角度,分析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研发控制力、生产控制力、加工控制力和流通控制力。第5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历史演化(历史分析)。可以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发展分为产业控制力的形成(1978-1991年)、成长(1992-2001年)、加速增长(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第6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布(空间分析)。分析表明,我国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第7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分析。本章是对第4、5、6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运用三维灰色关联分析、三维主成分分析等三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等内容。第8章,总结。本章总结了全文的基本结论,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的基本结论包括战略性粮食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发展、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时空分布不均衡、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呈S型发展趋势、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内外资差距较大等。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涉及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规制政策、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支持政策、战略性粮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路径选择、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等。

杜积西[5](2012)在《1978-2008: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文中研究表明广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发达程度往往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的标准,广告同时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国家理想、社会意识、大众文化都在广告中有所折射。作为一门有实用性的艺术形式,广告蕴含着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人们设计和接受广告其实就是对广告进行美学创造和审美体验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广告经历了从恢复到繁荣、从单一到丰富的发展之路,人们对广告的认识则经历了从误读到客观看待和理性批评的演进过程。广告的变迁实际上体现着大众消费意识以及审美意识的双重变奏。描述和阐释30年间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以此回顾和反思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风尚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具有现实性意义的课题。通过梳理发现,过往研究多集中于对我国广告经济发展史的回顾,而对我国广告审美历史少有问津。基于此,本研究拟对1978年至2008年间我国广告审美变化展开探索:从新时期社会审美思潮和广告实践活动的演化进程分析广告审美的时代背景;从广告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出发,分析广告主和广告设计制作商视阈中的广告审美属性创造的变化;从广告作为群众消费的重要导向出发,分析消费者视野中广告审美心理和审美接受的变化;从广告所传播的文化符号和传递的价值理念出发,分析广告受众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为了避免过度的经验事实描述,本研究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分别侧重广告审美的理论阐释和广告行为的审美经验描述。在背景介绍中,本文梳理了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美学思潮从“美学热”到“审美文化热”再到“审美泛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商业广告从复苏到繁荣再到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广告审美意识流变的主体部分,先是从广告作品美学表现的角度对广告从稀缺美到竞争美、从形式美到艺术美、从功利性到真善美相统一的时代变化予以阐述。然后从广告受众观念的角度,论述了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再到互动沟通的审美体验、从世俗化向超脱化发展的审美趣味、从知觉感受到情感认同的审美心理等方面的转变历程。在审美意识的作用下,广告风格设计也相应出现了一定的规律特征,80年代简单朴素的广告遵循的是“重复就是注意力”的策略,90年代走向华丽浮夸的广告信赖的是“铺陈就是号召力”,而新世纪趋于多元回归自然的广告则响应的是“艺术就是感染力”。当然,所有这些变化并非一种绝对的分野,此处揭示的是一种的大体的、可感的趋势性特征,并没有否认历史事实中广告审美特性的共时性和融合性特点。除了将广告作为一个观赏对象考察其审美变化,还可从广告被作为一个成品被传播和评价时也能够看到广告美学属性的变迁。这主要体现为:广告在媒介依赖上从早期的单一走向了多元整合的传播途径,在创意意识上从创意自觉时的借鉴为主走向了创意成熟期的文化自信,而我国的广告批评也经历了早期正面为主、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营销传播语境中的批评到新世纪评价多元、以社会文化塑造为准则的文化语境的广告批评。在研究的“下篇”中,本研究对多个广告展开了文本分析,包括对不同历史阶段经典的或代表性的广告的美学分析,和同一品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广告策略和效果分析,也包括着名广告策划人随时代演变的创意理念之分析和评价,通过这些案例的解读来梳理历史观照下的广告审美之变。现代广告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广告中广告形象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专门对广告中的典型形象和元素加以剖析,即对名人广告效应的利弊和女性广告符号的本质表达了粗浅的看法。同时,广告对美的表现程度也会受到广告目的和性质的影响,因此,也对公益广告、主题宣传片以及纯商业广告不同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呈现加以解读。

张晓琼,聂家华,牛磊[6](2011)在《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基于山东省部分农村的实证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改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的农村发展状况究竟如何?不同发展区位和发展条件下的中国农村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模式?备受国人关注的农民、农业、农村在三十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邹平县三种不同发展类型的部分农村的实地调查,真实地展示了中国部分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撮要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所取得的实际经验与成就。

王云华[7](2010)在《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显着增强,我国也因此逐渐走向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舞台。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提升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水平,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思的“资本输出”和“世界市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的对外直接投资思想体现在他的垄断过剩资本理论当中;毛泽东的对外经济思想中提出了经济交往的必要性,但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影响,他没有明确提出对外直接投资;邓小平指出中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应积极对外投资建厂,逐步发展和壮大中国的跨国企业,首次明确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江泽民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提了出来;胡锦涛强调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为萌芽阶段、形成时期、渐进发展时期、迅速发展时期及成熟时期五个阶段,它具有批判性、继承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初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动因有追求利润最大化、占领与扩大国际市场、提高生产效率等,外在动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部化结果、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与企业个体增强的优化结果及企业自身成长规律与国家宏观政策合力作用的产物等。从总体上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初级发展阶段、积极推进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具有投资规模由小到大,增长速度由缓慢转入快速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与监管体制不畅、海外投资的宏观管理薄弱等。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要形成中国特色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的对外投资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来指导。

于孝水[8](2007)在《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族企业是最原始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数目最多的企业。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西方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家族企业被很多人冠以“落后”的企业制度,认为它是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对立的。其实,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对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每个国家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也不同。美国的家族企业是高度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日本则是制度多元化、股权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欧洲则主要以小企业集群化为主,华人企业则更多的是家长式、家族化的管理模式为主。中国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文化”、“家族主义”是很鲜明的特点。这也体现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和西方家族企业的管理相比,中国家族企业的管理“人治”色彩很浓,随意性较强。企业的产权不明晰,决策过程比较官僚。在用人方面,则表现为“任人唯亲”。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但是,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代理成本低等。本文通过对国外家族企业和国内家族企业演化过程和管理模式的对比,从动物界不同组织的角度比拟和分析我国家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中外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中国家族企业的“关心资源”的优势。通过分析比较,指出中国家族企业现存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受目前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通过对中外家族企业的比较分析和对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的分析,认为:两权分离不是包医百病的良药,由于中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和社会法制体系,“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并不适用于绝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根据中国的国情,对于规模较大的家族企业,也不能完全抛弃家族式管理,而应该采用“家族式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另外,家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融资方面、技术方面、政策方面的支持。家族企业做大做强的是少数,更多的家族企业还是小规模的。欧洲的小企业集群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郑丽[9](2006)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文中认为企业文化研究与实践在中国方兴未艾。如何看待中国的企业文化热?如何从根本上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本文从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企业文化形成的角度认真梳理企业文化的本质以及塑造企业文化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理论是纯粹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实质上反映了对人本管理理想境界的追求。企业文化是在人本管理潮流中提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感性管理手段。塑造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为企业着想,而不是为文化着想。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理顺价值差异,清晰组织个性,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增强组织承诺和团队士气,提升整体形象和品牌信仰,通过对内的整合达到对外部竞争环境的适应,继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企业文化从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原生态文化、定型文化和再造文化。在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它们有一些共通的因素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固定和变革。这些因素包括:领导者行为;企业的战略、愿景、价值观;企业结构;绩效考评;人事惯例与组织公平感;竞争环境。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说是隐性的,但从其表象上看,企业文化的外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价值观、信念、氛围、规范、符号、哲学。企业文化经过归纳提炼,形成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个性,并在实践中提高员工的认同,提升企业形象,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企业实施CI(CorporationIdentity)战略。其又包括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形象识别VI(Visual Identity)和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笔者最后就当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韩福国[10](2004)在《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中国在 1978 年后的制度变迁的革命性和平稳性,理论界提出了成功的理论解释:渐进的制度转型路径。但是这一渐进路径如何得以实现?是什么内在的逻辑因素支撑着国家和社会在制度转型中采取渐进而不是苏东制度转型的激进?中国制度变迁最为激烈和明显的领域就是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及其产生的社会结构带来的社会制度变迁,因此上述问题在这一领域就转化为非公有制经济及其社会结构所涉及的制度变迁的渐进路径何以进行?在对这一制度领域的具体考察过程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基本架设:非公有制经济的代理组织——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及民间商会 (All-China Federation of Industry & Commerce ,简称 ACFIC)提供了国家与社会在制度博弈中载体,从而使二者在制度变迁中的合作博弈得以实现,减少了制度成本。ACFIC 通过对国家和社会的双重代理功能而承担了这一博弈载体的功能。本文应用新政治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博弈分析的方法,采取实证研究路径,基于 ACFIC 成立后的历史发展,以及 1979 年后的具体功能发挥来论证这一假设。

二、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山东金塔王集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山东金塔王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1)二元社会下的家具产业结构转型 ——以顺德乐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经济与社会的研究
        (二)社会与企业的研究
        (三)珠三角行业经济的研究
        (四)乐从家具产业的研究
    三、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基础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以前)
    第一节 奠基期:明清至建国初期
        一、广府地区的行会组织
        二、从家庭作坊到搭棚会馆
    第二节 过渡期:共和国集体化时期——20 世纪80 年代初
        一、建国初期——20 世纪70 年代初期
        二、20 世纪70 年代初——80 年代初
    小结
第二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起步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90 年代中)
    第一节 伞式社会与地方企业
        一、乡镇集体企业
        二、私营企业
    第二节 蜂窝式社会与家具制造业
        一、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二、价值链网络:家具产销模式确立
        三、家具工厂的聚合与裂变
    第三节 反思:家具厂“野蛮生长”
    小结
第三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形成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2011 年)
    第一节 伞式社会与地方产业
        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二、搭建行业高端平台
    第二节 蜂窝式社会与产业集群
        一、跨越式变迁:从简易棚户到高级家私城
        二、高潮:家具会展经济
        三、行业群体:乐从家具协会
        四、成熟:家具产业链的形成
    第三节 反思:行业群体的依附性
    小结
第四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升级阶段(2012 年——至今)
    第一节 伞式社会与地方产业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特色小镇的布局规划
    第二节 蜂窝式社会与产城融合
        一、融合:产学研旅型
        二、深耕:产业链优化
    第三节 反思:强伞下的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家具产业四大阶段间的衔接发展
    二、连续谱:家具产业结构“传统—现代”转型
    三、“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的强弱转变
参考文献
附录
图和附表清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曲阜孔子文化节研究(1984-200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
一、曲阜孔子文化节的“来龙去脉”
    (一)曲阜孔子文化节的兴起
        1.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
        2.政府支持与旅游开发
        3.历史遗迹与区域资源
    (二)曲阜孔子文化节的发展
        1.文化节起步
        2.节庆成规模
二、曲阜孔子文化节中的祭典活动
    (一)历史上的曲阜孔庙祭典活动
        1.曲阜孔庙的建立及动能
        2.历史上的曲阜孔庙对孔子的祭典活动
    (二)新时期曲阜孔子文化节祭典活动的举办
        1.孔子文化节祭典活动的探索
        2.孔子文化节祭典活动的丰富与发展
    (三)文化展演的表达
        1.祭典内涵的转变
        2.文化认同与交流
三、曲阜孔子文化节中的学术交流活动
    (一)孔子诞辰纪念与学术讨论会
        1.儒家思想及儒学史研究
        2.儒学的现代价值思考
        3.儒学在未来社会的前景
    (二)孔子学术会堂的举办
        1.主讲人群体考察
        2.孔子与儒家思想剖析及价值
四、曲阜孔子文化节中的旅游与经济活动
    (一)营造招商氛围与环境
        1.旅游资源的盘活
        2.基础设施的完善
        3.经贸平台的打造
    (二)经济活动的发展
        1.发展环境分析
        2.经济主题的凸显
        3.市场机制的注入
    (三)招商引资的文化节
        1.搭建合作桥梁与洽谈交流平台
        2.文化旅游深探与旅游效益显着
        3.产业结构调整与相关产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理论
    三、学术研究现状
    四、论文结构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难点及不足
    七、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近十年来印尼华人发展的新特征
    第一节 中国人移民印尼的历史其影响
        一、社会文化方面影响
        二、经济方面影响
        三、政治方面影响
    第二节 近十年来印尼华人新特征:变化与困扰
    第三节 印尼华人的形成与分类
第二章 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
    第一节 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福建人
        一、福清人
        二、闽南人
        三、福建人其他群体
    第二节 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广东人
        一、客家人
        二、潮州人
    第三节 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海南人
第三章 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
    第一节 制约因素
    第二节 有利因素
第四章 两国官方和民众对印尼华人在两国关系中发挥作用的看法和期望
    第一节 两国官方的看法和期望
        一、印尼官方的看法和期望
        二、中国官方的看法和期望
    第二节 两国民众的看法和期望
        一、印尼民众的看法和期望
        二、中国民众的看法和期望
第五章 对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的思考和分析
    第一节 对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分析和思考
    第二节 对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发挥作用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障碍以及必须改正的一些做法分析和思考
    第三节 对印尼华人在印尼与中国关系中发挥作用的期望和看法以及必须纠正的一些偏见分析和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外资与粮食安全研究述评
        1.2.2 产业控制力理论研究述评
        1.2.3 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述评
        1.2.4 本文研究视角及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
2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地位
    2.1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概念
        2.1.1 粮食产业的分类和属性
        2.1.2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必要性
        2.1.3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标准
        2.1.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内涵及外延
    2.2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概念
        2.2.1 粮食产品的分类和属性
        2.2.2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必要性
        2.2.3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标准
        2.2.4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内涵及外延
    2.3 战略性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3.1 保障粮食产业安全的关键产业
        2.3.2 促进饮食结构升级的支撑产业
        2.3.3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
    2.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发展前景
        2.4.1 未来的机遇
        2.4.2 面临的挑战
3 产业控制力理论的扩展
    3.1 产业控制力概念的扩展
        3.1.1 产业控制力内涵的扩展
        3.1.2 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的扩展
    3.2 产业控制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3.2.1 二者之间的比较
        3.2.2 产业控制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3.2.3 产业控制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3.2.4 产业竞争力对产业控制力的影响
    3.3 产业控制力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3.3.1 产业控制力的来源
        3.3.2 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
    3.4 产业控制力研究方法的扩展
        3.4.1 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3.4.2 三维分析模型的实证方法
        3.4.3 产业控制力三维分析模型的理论探讨
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环节分析
    4.1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构成
        4.1.1 粮食产业链的构成
        4.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构成
    4.2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研发控制力
        4.2.1 种子产业
        4.2.2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
    4.3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生产控制力
        4.3.1 农业
        4.3.2 畜牧业
    4.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加工控制力
        4.4.1 谷物磨制业
        4.4.2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4.4.3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
        4.4.4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4.5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流通控制力
        4.5.1 粮食批发业
        4.5.2 粮食收储业
    4.6 产业链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4.6.1 内外贸一体化视角下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析
        4.6.2 基于 S-C-P 范式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析
5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历史演化
    5.1 1978-1991 年:产业控制力的形成时期
        5.1.1 三类产业控制力主体初步形成
        5.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初步形成
        5.1.3 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口依存度较低
    5.2 1992-2001 年:产业控制力的成长时期
        5.2.1 外资产业控制力的成长期
        5.2.2 内资企业的调整
    5.3 2002 年至今:产业控制力的加速增长时期
        5.3.1 内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5.3.2 外资产业控制力的增长和调整
        5.3.3 内资粮油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5.3.4 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口规模增速加快
    5.4 时间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5.4.1 基于 Verhulst 模型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走势分析
        5.4.2 基于 FDI 业绩指数的战略性粮食产业利用外资绩效评价
6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布
    6.1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控制力的空间布局
        6.1.1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生产的区域控制
        6.1.2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出口的区域控制
        6.1.3 跨国粮商与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区域控制
    6.2 我国各地区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异(Ⅰ)
        6.2.1 研发控制力集聚于西北、西南等地区
        6.2.2 生产控制力集聚于粮食主产区
    6.3 我国各地区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异(Ⅱ)
        6.3.1 加工控制力集聚于粮食主产区
        6.3.2 流通控制力集聚于北京、广东等粮食主销区
    6.4 空间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6.4.1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演化趋势
        6.4.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市域和县域分析视角
7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实证分析
    7.1 基于三维灰色分析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综合评价
        7.1.1 数据处理及方法
        7.1.2 产品控制力排序
        7.1.3 区域控制力排序
        7.1.4 产业控制力排序
    7.2 基于三维 GIS 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
        7.2.1 数据处理及方法
        7.2.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I):粮食种植业
        7.2.3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II):粮食加工业
        7.2.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Ⅲ):粮食流通业
    7.3 基于三维主成分分析的战略性粮产业控制力影响因素
        7.3.1 数据处理及方法
        7.3.2 粮食生产控制力影响因素
        7.3.3 粮食加工控制力影响因素
        7.3.4 粮食流通控制力影响因素
    7.4 基于灰色面板数据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经济效应分析
        7.4.1 数据处理及方法
        7.4.2 产业控制力的溢出效应
        7.4.3 产业控制力的挤出效应
8 总结
    8.1 基本结论
        8.1.1 战略性粮食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发展
        8.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时空分布不均衡
        8.1.3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呈 S 型发展趋势
        8.1.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内外资差距较大
        8.1.5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控制力水平差异较大
    8.2 具体建议
        8.2.1 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规制政策
        8.2.2 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支持政策
        8.2.3 战略性粮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路径选择
        8.2.4 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8.3 研究展望
        8.3.1 研究内容的深化
        8.3.2 研究方法的完善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1978-2008: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现状评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上篇
    第一章 当代美学思潮与广告美学的兴起
        一、以美的名义:形式和目的趋向统一
        二、变与不变:30年广告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一) 80年代:“美学热”与商品意识的觉醒
        (二) 90年代:“审美文化”热与广告业的兴盛
        (三) 21世纪:审美泛化与广告艺术的狂欢
    第二章 苏醒还是沉沦: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
        一、市场环境与广告审美价值之嬗变
        (一) 从稀缺美到竞争美
        (二) 从形式美到艺术美
        (三) 从功利性到真善美的统一
        二、文化语境下广告审美意识的转化
        (一) 审美意识复苏:从接受美到发现美
        (二) 审美体验:从被动到互动沟通
        (三) 审美趣味:时尚与流行的交织演绎
        (四) 审美心理:从知觉感受到情感认同
    第三章 广告活动的审美变迁
        一、广告审美风格的时代变迁
        (一) 简单与重复:“重复就是注意力”
        (二) 华丽与浮夸:“铺陈就是号召力”
        (三) 自然与和谐:“艺术就是感染力”
        二、广告审美活动的历史走向
        (一) 从单一到整合的美学途径
        (二) 从自觉到自信的美学创意
        (三) 从实证到文化语境的美学批评
下篇
    第四章 美的表达:广告中的人与物
        一、广告性质决定了美的表达
        (一) 公益广告:精神价值的最大化
        (二) 主题宣传片:理念的社会化传达
        (三) 纯商业广告:寻找与美的最佳契合点
        二、名人广告的审美效应
        (一) 名人广告与移情效应
        (二) 广告与名人的共生原则
        三、女性:一直被消费的广告符号
    第五章 广告话语的审美意识流变
        一、作为时代的审美记忆
        (一) 80年代广告记忆:燕舞牌收音机
        (二) 90年代经典广告:百年润发洗发水
        (三) 21世纪流行广告:中国移动通信动感地带
        二、随着时代演变的企业广告
        (一) 本土化:可口可乐的中国选择
        (二) 全球化:海尔广告的国际思维
    第六章 不断集中的理念和不断发散的审美
        一、广告理念的时代蜕变
        (一) 叶茂中其人
        (二) “广告凶猛”
        (三) “创意就是权力”
        二、媒介化社会广告审美的多元化特征
        (一) 中央电视台:社会审美风向标
        (二) 全媒体:广告审美的技术决定论
        (三) “浅受众”:走向飘浮的审美意识
结语:广告审美意识的走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基于山东省部分农村的实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 村企合一模式——西王村
    (二) 村企分开模式——东尉村
    (三) 纯粹农业村模式——实户村和楼子张村

(7)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1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 马克思主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2.2.1 马克思的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理论
        2.2.2 列宁的垄断过剩资本理论
        2.2.3 毛泽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思想
        2.2.4 邓小平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5 江泽民的对外直接投资思想
        2.2.6 胡锦涛的对外直接投资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特点
        2.3.1 批判性
        2.3.2 继承性
        2.3.3 实践性
第三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动因
        3.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外在动因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
    3.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3.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3.4.1 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宏观问题
        3.4.2 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微观问题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指导意义
    4.1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意义
        4.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
        4.1.2 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的引领
        4.1.3 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4.2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意义
        4.2.1 指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的选择
        4.2.2 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
        4.2.3 创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研究背景综述
    1.2 本文的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
    1.4 文章结构
第二章 家族企业的理论研究现状
    2.1 国外有关家族企业的研究
        2.1.1 国外学者对家族企业定义的研究
        2.1.2 对家族企业交易成本和代理问题的研究
        2.1.3 研究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或管理传承问题
        2.1.4 对社会与家族企业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2.1.5 对家族企业绩效的经验研究
    2.2 国内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
        2.2.1 国内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定义
        2.2.2 决策权配置与管理效率
        2.2.3 对身份资产、关系治理与契约效率的研究
        2.2.4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族企业影响的研究
        2.2.5 对家族企业股权结构的研究
        2.2.6 对家族企业人力资本的研究
        2.2.7 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变迁与企业成长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境外家族企业概况
    3.1 西方家族企业的历史演变与所有权变迁
        3.1.1 古典家族企业阶段
        3.1.2 近代家族企业
        3.1.3 现代家族企业
        3.1.4 职业化管理阶段
    3.2 境外家族企业发展现状
        3.2.1 美国的家族企业
        3.2.2 欧洲的家族企业
        3.2.3 亚洲的家族企业
    3.3 国外家族企业对重要行业的控制
        3.3.1 对汽车制造业的控制
        3.3.2 对金融业的重大影响
        3.3.3 对传媒业的重大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研究
    4.1 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
        4.1.1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合一
        4.1.2 家长式领导
        4.1.3 差序式治理
    4.2 美国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4.2.1 保留高度的控制权
        4.2.2 职业化管理程度高
        4.2.3 治理结构规范合理
        4.2.4 企业存续面临挑战
    4.3 日本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4.3.1 企业制度多元化
        4.3.2 企业股权集中化
        4.3.3 组织形态团队化
        4.3.4 管理理念融合化
    4.4 欧洲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4.4.1 小规模企业集群化
        4.4.2 治理结构双重化
        4.4.3 股权控制集中化
        4.4.4 股权构成互控化
        4.4.5 企业文化内向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人家族企业概况
    5.1 中国古代家族企业典型的管理机制
        5.1.1 中国古代晋商
        5.1.2 中国古代徽商
    5.2 华人家族企业现状分析
        5.2.1 海外华人企业家族企业
        5.2.2 中国大陆家族企业
    5.3 华人家族企业的特点及优缺点分析
        5.3.1 中国当代家族企业的特点
        5.3.2 中国现代家族企业的优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现代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演变分析
    6.1 家族企业的创业阶段——家长式管理
        6.1.1 家长式管理模式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6.1.2 家族企业的变革动因
    6.2 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家族化管理
        6.2.1 最大化规避风险
        6.2.2 最低化运营成本
        6.2.3 最明晰产权界限
    6.3 家族企业的成熟阶段——家族式管理
        6.3.1 明确的战略定位
        6.3.2 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6.3.3 重视人才资源的人本管理
        6.3.4 良好的社会责任
    6.4 家族企业的自由退出阶段——职业化管理
        6.4.1 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趋势
        6.4.2 职业经理人管理特点
    本章小结
    案例1 山东邹平魏桥集团
        案例评析
第七章 中国家族企业的文化特征
    7.1 家族文化的特征
        7.1.1 家族文化属性
        7.1.2 家族文化的变迁
    7.2 家族文化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分析
        7.2.1 家族文化对企业组织影响——中西比较
        7.2.2 家族文化对企业组织的正向作用分析
        7.2.3 家族文化对企业组织的负向作用分析
    7.3 人际关系与家族企业
        7.3.1 关系的“三维性”
        7.3.2 文化传统中的关系秩序与家族企业
        7.3.3 中国的家族文化在家族企业中的体现
    本章小结
    案例2 邹平县东尉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评析
第八章 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因素分析及现存问题
    8.1 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因素分析
        8.1.1 社会政治制度对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8.1.2 社会经济条件对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8.1.3 社会传统文化对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8.1.4 社会法制环境对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8.2 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现存问题
        8.2.1 家庭成员之间产权不清晰
        8.2.2 管理的“人治化”色彩太浓
        8.2.3 决策过程不科学严谨,决策的风险较高
        8.2.4 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相冲突
        8.2.5 “任人唯亲”不利于优秀人才进入企业核心阶层
        8.2.6 绝对控制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8.2.7 家庭矛盾考验企业生存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家族企业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9.1 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9.2 家族企业应注重战略管理
    9.3 优化企业的产权结构
        9.3.1 进行产权清晰到自然人的“内涵”型改造
        9.3.2 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的“外延”型改造
        9.3.3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
    9.4 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企业
        9.4.1 资本的社会化
        9.4.2 管理专业化
    9.5 加强政府的主导下的产业集群的建设
    9.6 利用家族成员的忠诚度加强企业的监管和控制
    9.7 家族企业要谨慎推行多元化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塑造企业文化的原动力
    (一) 企业文化理论的发源
    (二) 企业文化理论是纯粹的企业管理理论
    (三) 企业文化管理是一个感性的管理过程
    (四) 塑造企业文化是为提高企业绩效
二、企业文化的重新分类
    (一) 原生态文化
    (二) 定型企业文化
    (三) 再造企业文化
三、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
    (一) 领导者行为
    (二) 企业的战略、愿景、价值观
    (三) 企业结构
    (四) 绩效考评
    (五) 人事惯例与组织公平感
    (六) 竞争环境
四、企业文化的外化与 CI 战略
    (一) 企业文化的外化
    (二) CI 战略
五、企业文化的反思
    (一) 塑造企业文化的内在逻辑
    (二) 现实选择
    (三) 关于“司训”
参考文献
中文详细摘要

(10)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理论与假设的缘起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的问题:工商联在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二) 研究的假设:ACFIC 组织功能发挥与制度变迁
    二 解释变迁的分析框架:制度博弈中的组织双重代理功能
        (一) 理论综述: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视角
        (二) 方法论:新政治经济经学
        (三) 分析框架:制度博弈中的组织代理
第二章 ACFIC 双重代理人的形成和历史作用
    一 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二 全国工商联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双重代理角色
        (一) 中华全国工商联的建立的基础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正面评价
        (二) 中华全国工商联建立是国家与社会的共同行为
        (三) 全国工商联的双重代理功能的发挥
        (四) 对历史上全国工商联代理绩效的评价
    三 ACFIC双重代理在1978年后的定位
        (一) 工商联的制度规定
        (二) ACFIC 组织与政党、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和联系
        (三) ACFIC 双重代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背景
        (四) ACFIC 背后的经济和社会
第三章 ACFIC 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
    一 ACFIC 的代理功能
        (一) ACFIC 对私营经济的制度启动
        (二) ACFIC 代表阶层的制度需求和制度阻力
        (三) ACFIC 在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信息沟通
        (四) ACFIC 的政治表达:政党中的民营企业家
        (五) ACFIC 的组织安排:政协和人大中的民营企业家
        (六) ACFIC 对自己代表阶层的规制和引导
    二 ACFIC 双重代理下的制度博弈
        (一) 参与人的博弈函数与组织缺失下的博弈模型
        (二) 组织代理下的博弈模型
    三ACFIC双重代理的结果:博弈均衡与制度发展
        (一) 修改宪法将促使国家价值观发生改变
        (二) 政治结构的开放性
        (三) 多元社会结构的合作
        (四) 经济竞争与政治平等间的共同进展
第四章 、组织的双重代理与非均衡状态的渐进转型
    一、 非均衡社会制度转型结构与渐进转型路径
        (一) 非均衡制度转型结构的中国现实
        (二) 延续的组织为非均衡制度转型结构的渐进提供了载体和空间
    二、 以组织为支点实现渐进制度转型的理论意义
    三、 结论及其延展:ACFIC 类中间领域组织在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四、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山东金塔王集团(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元社会下的家具产业结构转型 ——以顺德乐从为例[D]. 何绮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2]曲阜孔子文化节研究(1984-2004)[D]. 孙晓美.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印尼与中国关系中的印尼华人研究[D]. Mira Murniasari(米拉). 厦门大学, 2017(08)
  • [4]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D]. 马松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8)
  • [5]1978-2008: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D]. 杜积西. 西南大学, 2012(11)
  • [6]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基于山东省部分农村的实证考察[J]. 张晓琼,聂家华,牛磊. 泰山学院学报, 2011(05)
  • [7]马克思主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D]. 王云华. 长沙理工大学, 2010(05)
  • [8]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研究[D]. 于孝水. 天津大学, 2007(08)
  • [9]企业文化建设的反思[D]. 郑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10]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D]. 韩福国.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改革开放中崛起的山东金塔旺集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