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华种业接受股权托管

亚华种业接受股权托管

一、亚华种业接受股权托管(论文文献综述)

宋龙梅[1](2013)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 ——基于2001-2010年的舞弊样本数据》文中指出从会计账簿的出现至今,财务舞弊都是困扰各国学者的重要问题。为了避免管理层的舞弊行为,股东通过建立股权激励机制,试图使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及公司利益一致;为了避免员工舞弊,公司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人们在制度层面无空可钻。但是,这些解决方法都只是暂时的,而且治标不治本,没有发现的舞弊远远超出了被发现的舞弊数量。因此,如何快速地识别并发现舞弊,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财务舞弊识别具有以下理论意义:对财务舞弊理论方面的研究有助于熟悉财务舞弊的产生动机:对其进行案例研究有助于分析舞弊的主要手段和经验识别方法,以防止类似舞弊事件的发生;对财务舞弊的实证分析有助于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财务舞弊的发生并据此建立舞弊识别模型等。这些研究都有助于建立健全制度和秩序来规范企业的经营,最终提高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财务舞弊识别具有如下的现实意义:一是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提高投融资效率。资本市场的存在使投资者和融资者能够高效地进行资本运作。而两种参与者之间的互相信任需要以各自的财务状况等因素来维系,如果一方试图通过采用粉饰财务报表等手段来获得另一方的信任与支持,那么资本的价值、配置等都不能达到最优的状态。二是保护投资者权益,增强市场信心。不断增加的舞弊事件发生频率以及危害程度让人们对投资证券市场产生了戒备心理,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往往成为难以获取信息的一方而被视为投资弱势群体,大股东以及上市公司利用内幕信息及舞弊手段不断吞食其他投资者的资产。当企业财务缺乏诚信的时代来临时,中小投资者纷纷逃离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资产不断缩水,债权人的权益受损,资本市场难以健康存续。三是完善公司治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感。从上市公司的披露历程来看,最初投资者关注的是年报,特别是企业利润,而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披露报告的附加信息,如财务报表附注、公司治理情况、内部控制报告、审计报告以及社会责任报告等。这些报告共同描述了企业的真实状况。当人们关注的侧重点由单纯的资产、利润向公司治理机制等难以粉饰的特点转移时,公司管理层也会对此加以重视并期望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来获得满意的财务状况最终提升股价而非采用盈余管理、财务舞弊等非正规手段。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试图寻找更符合实际的舞弊理论,经过不断探索,国外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得到了多次实证检验。因此,本文选择了经典的三角理论作为舞弊识别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压力、机会以及自我合理化是造成舞弊行为的三大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因为业绩不佳,具有融资需求等给舞弊者带来了一定压力,同时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带来了机会,自我合理化让舞弊者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舞弊行为由此产生。当然,其他的舞弊理论也有精华及实际运用的部分,但大多与特定行为人的心理、情绪、价值观、态度和满意度等相关,定量和指标化的难度大,因此,如果要利用这些理论或将三角理论的自我合理化因素融入模型,就需再结合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还需要选择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的管理层等主体进行调查,难度过大。因此,本文将理论中能指标化的相关因素尽量融入模型,以期获得判别率较高的模型。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为六个部分,基本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讨论了财务舞弊研究的意义、主要的研究方法、框架、思路、创新点和局限性等;第二部分从理论和实证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较为经典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特别是对舞弊三角理论和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文章作了详细的综述。第三部分是对财务舞弊的基本分析,主要内容就是基于如何选择模型指标从三个方面(压力、机会和企业环境)讨论了舞弊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财务舞弊的经验识别,简要介绍了财务舞弊的几种主要手段,通过总结归纳学者的财务舞弊识别方法,再加上一些经典案例及舞弊样本中的案例事实作支撑,总结出了几种较为具体的财务舞弊经验识别方法,如基于财务信息分析法、审计意见分析法等,特别是对奔福德定律的运用,在归纳的基础上选取样本数据作了相关性分析以验证该定律的适用性。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对舞弊进行识别。在指标建立方面,主要是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将三大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但由于自我合理化包含了过多的情绪、价值观、态度等因素,难以通过定量来指标化,因此,本文在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特殊环境后新增了企业环境指标。理论上这些指标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舞弊行为有所影响,但由于都是哑变量,且采取的是配对方式寻找样本,因此这一指标的贡献度有限。在样本选取方面,本文选取了2001-2010年因财务舞弊而受到监管机构(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财政部等)处罚的有效样本公司共209家,并找到与之对应的配对样本,共组成418个样本进入模型。模型建立阶段,三种因素中都有对舞弊显着影响的因子,说明三大要素对舞弊的影响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最终模型的准确率在76.0%,说明模型对财务舞弊行为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第六部分是结论和建议,对文章的研究作了简要总结,并结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结论提出了对应的几点建议:一是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激励机制。公司在对管理层做出激励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管理层的各项指标,尤其要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等指标,将目光放长远。二是优化股权结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企业应建立多元牵制型股权结构,鼓励机构投资者特别是海外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并长期持有,积极促进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才能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三是增加监管和处罚力度。在对已经受过处罚的公司进行舞弊查处和监管时,如果再次发生类似的行为,应该结合之前的行为做出综合的考虑处理,频繁的舞弊行为如果将给上市公司带来巨额的成本,公司就会积极转变态度,试图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公司治理来规避舞弊行为,从而避免受到严重的处罚损失。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实证研究、规范分析为主,兼用归纳分析、比较分析和图表等方法。文章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和第三部分财务舞弊基本分析使用规范分析,总结和归纳以前学者的重要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重点根据舞弊三角理论对财务舞弊的动因作了具体的分析,并辅以事实案例、数据、图表等。文章第三部分则务舞弊的经验识别分析,运用归纳法,归纳了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并适当使用举例法,列举对应舞弊案例的识别经验,使对舞弊识别的经验归纳具有现实应用意义。在识别经验中还创新性地使用奔福德定律对舞弊进行识别,分析时主要是选取被识别公司的报表数据或指标,计算首位数出现的概率并与定律中的理论分布概率进行匹配。文章第五部分财务舞弊识别阶段,主要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具体的识别模型并且检验了模型的精确度。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使用奔福德定律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定律的适用性以及可用性和方便性的证据,增加了对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方法和速度。二是在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对财务舞弊进行识别时,选取的指标中除了参考利用文献综述的舞弊理论和学者实证所选取的指标外,还加入了经过思考和分析后的企业环境指标,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环境特点融入该指标,具有增加模型说服力的功效。三是选取的舞弊样本年度跨度较大,与其他同类型的研究相比,样本量增加幅度较大,而且为最近十年数据,对最近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具有更强的验证力。

曹德芳[2](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众多公司因陷入财务危机而导致破产事件频有发生,迫使人们重新认识财务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极其复杂,影响因素繁多,进而影响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变量的选取和应对财务危机策略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面板数据,将公司被“ST”作为其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综合公司经营层面和公司治理层面,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地对财务危机形成的原因、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变量的选取和应对财务危机策略的有效性等财务危机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在财务危机成因研究中,本文选取了2004-2006年新增的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的113家公司,并按照行业相同和资产规模相近原则选择了113家配比样本公司,选取了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能力、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其它特征共七大类特征指标,对比分析了其在被“ST”前三年内特征且据此分析了其财务危机成因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成因的根源在于委托代理关系,其具体因素包括资产结构不合理、主业不突出等财务因素和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及等非财务因素。第二,在财务危机预警方面,本文在确定股权结构影响财务危机的基础上,将股权结构这一非财务变量纳入到了财务危机预警中,分别利用判别分析(Fisher判别)、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方法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进行预测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当把股权结构变量也引入预警模型时,模型的预测能力达到了最高水平,证实了把股权结构变量这种非财务指标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领域,可以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同时,本文把董事会结构非财务指标引入预警模型,证实了将董事会结构变量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领域,大大提高了模型预测能力。第三,在应对财务危机策略方面,本文在财务危机成因研究的基础上,按照113家分析样本公司在两年内是否摆脱“ST”对其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了其在被“ST”前1年及其后2年内的特征且据此分析了其财务危机对策并进行了实证检验。而其应对财务危机的对策主要包括调整资产结构、资产重组等财务对策和调整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等非财务对策。同时依据研究结果建议我国上市公司采取减少负债、重组经营、对外并购、资产置换、合理安排股权结构及降低代理成本等措施。

彭熠[3](2006)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 ——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当前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我国市场化农业和资本市场发展、融合的必然结果,也体现农业与证券市场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农业上市公司的诞生与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营效益,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与我国当前转型经济背景及历史因素相联系的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已经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下滑、经营风险加大,并严重影响到农业上市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集中反映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因此,客观评价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深入分析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质性因素,对于把握农业上市公司发展趋势,寻找改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合理方略,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考展开研究的。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因子分析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将诸因子绩效得分及综合绩效得分作为评价结果,以财务分析、案例分析、回归分析、均值分析、相关分析等手段,对在我国转型经济条件下,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非农化经营、财税补贴政策、股权结构、企业家激励、资本运营及资本结构等一系列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面加以研究,即:目前我国农业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对非农化经营因素的研究中加以探讨)、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及企业管理层面诸因素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综合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提出研究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背景和意义,界定有关重要概念,明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内容和结构安排、创新与研究局限等。从绩效评价理论、农业成为盈利部门理论、农业产业化与资本市场具有相容性理论、产权理论、现代契约理论、转型经济理论、发展极理论几方面,评述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以往有关农业上市公司及其经营绩效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介绍本文重点运用的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对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有关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对2002年和2004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因子分析,并结合大量案例分析,对2002年和2004年农业上市公司诸因子绩效及综合绩效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初步分析并总结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 第三部分探讨非农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从产业经济层面探讨农

任海松[4](2006)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及其侦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财务报告欺诈的相关内容以及侦测识别技术研究。本文的主要思路是从研究的意义和动机谈起,在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后,确定了本文对财务报告欺诈的界定。通过财务报告欺诈的历史演变分析得出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一些主要手段和欺诈的表现形式。接着,笔者开始对欺诈的侦测识别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开展对财务报告欺诈的侦测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确定了定性侦测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方法,确定了定量侦测的四重检验标准,在有限变量的前提下得到了更高的识别率。在研究的导论部分,主要论述了开展财务报告欺诈研究的动机和意义。主要的动机直接来自于2002年披露的震惊世界的财务欺诈丑闻——安然公司欺诈事件。这次财务丑闻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并适时促进了相关学者展开了财务欺诈的新一轮研究。对照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财务欺诈和舞弊案件,我们丝毫没有放松的心情。欺诈正在伴随着中国的资本市场一起走向“成熟”。由此,笔者认为,当今研究财务报告欺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特别是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在本文的主体研究中,笔者首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这是本文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研究的回顾主要在财务报告欺诈的概念上,财务报告欺诈的理论根源和动机上以及财务报告欺诈的侦测识别上。在概念问题上,笔者总结了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与财务报告欺诈相类似的说法。这里面包括舞弊、盈余管理、会计信息失真、违规以及虚假陈述等。笔者对其相关概念的表述以及前人学者的观点进行了适当的总结概括。在理论根源和动机文献述评部分,笔者总结了一些学者对于财务报告欺诈发生的主客观因素的不同看法。在关于欺诈的侦测识别文献述评方面,笔者根据历史研究的时间,将其分为红旗标志研究和侦测方法研究两大部分。在每个部分,笔者都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展开总结和概述。红旗标志研究,主要侧重于从理论上来对欺诈可能发生进行定性分析,并把欺诈公司的异常情况(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视为侦测的起点,也就是“红旗”。侦测方法研究,主要在定性和定量的实证研究的角度,了解前人学者在定量的侦测模型上的不断改进和具体统计方法的不同等。这为后面笔者开展定性、定量侦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第三章,笔者首先通过财务报告欺诈相关概念的深入分析而对财务报告欺诈的概念在本文中进行了界定。那就是从动机和过程角度出发,所有相关的舞弊、盈余管理、虚假陈述、(非固有)会计信息失真等都视为财务报告欺诈。接着,笔者坚持以史通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财务报告欺诈的历史演变。这部分从国外、国内两个视角来回顾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要的财务报告欺诈事件。在国外分析部分,由于西方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久远,所以我们可以追溯到18世纪,在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特征。财务欺诈的高发期也正是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建立的较晚,同时中国的上市公司又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欺诈经验”,所以我国的欺诈历史没有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而是多种欺诈手段和形式并存。通过国内外的财务报告欺诈的历史比较,笔者也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从相同点上看,国内国外财务报告欺诈的动机和目的都是大同小异的,它们也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深远的影响。同时这种欺诈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因为加强政府管制而呈现出弱化的态势,甚至恰恰相反,欺诈的金额以及数量正在日益扩大。从不同点上看,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所以欺诈的时间和欺诈的影响就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也导致了具体的欺诈手段上的区别。中国更倾向于直接造假,而西方已经发展到了建立真实的货物流的程度。本文的第四章为财务报告欺诈的主要手段。这部分是从手段的角度并结合本文对欺诈的理解而对前面介绍的中国财务报告欺诈的历史演变部分进行具体化。主要是分析各种手段如何被上市公司所利用。同时,这部分又不完全是已被证实的欺诈案件,还包括根据作者对欺诈的理解而分析的没有被政府监管部门认定为欺诈的事件。这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首先,直接利用准则的漏洞而进行欺诈。笔者列示了关联交易、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租赁、合并报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等几个重要的会计准则。其次,借助于资本运作而进行欺诈。其中包括收购兼并、设立空壳子公司等。第三,利用第三方的力量进行欺诈。主要有利用地方政府的税收、财政补贴,利用投资机构的委托理财等。最后,利用文字部分进行欺诈。文字部分是对财务报告的重要解释和说明,欺诈公司往往在财务报告的数字部分进行欺诈外,也不得不在相应的文字表述部分进行欺诈。由此也可以说,文字部分也是财务报告欺诈的重要的手段。主要包括,隐瞒经济事项、避重就轻以及推迟或者提前披露一些重要信息。在论述财务报告欺诈手段的同时,笔者在第五章也同时论述了财务报告欺诈的表现形式。这部分主要是从财务报告作为信息载体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都有哪些报告项目受到哪种欺诈手段的影响等。笔者分析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附表附注等,对其中的每个报表项目所涉及到的欺诈都进行了充分的说明。这部分可以看作是上一部分欺诈手段的结果和目的,而欺诈手段也可以看作是这部分表现形式的原因。在经过上面五大部分的论述之后,笔者开始系统地开展财务报告欺诈的侦测识别研究。总体来说,笔者是按照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侦测的。第六章是本文的定性侦测研究。结合前面的历史研究文献回顾部分——红旗标志,笔者确定了定性侦测的基本步骤。首先,要阅读报告中的文字部分;其次要对相关的文字内容进行推演,看其对财务报告应该有多大影响;最后再分析报告中所有的矛盾之处。矛盾之处才是我们侦测的红旗标志,这些矛盾之处越多,其越不可解释,那么欺诈的概率也必然越高。如果这些矛盾之处所反映的报告业绩方向更为一致的话,那么我们更可以肯定,公司在操纵财务指标,进行欺诈活动。笔者在此以德隆控制下的一家上市公司——重庆实业(000736)为例具体说明了定性侦测的方法。以2003年的年度报告为依据,笔者发现了大量的令人怀疑的隐瞒和矛盾之处,而且这些红旗标志具有方向一致的特征,笔者得到了欺诈的有效结论。最后,笔者通过定性分析重庆实业以及背后的德隆公司也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启示。笔者认为,定性分析固然主要,但是其应用也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比如,要求分析者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具有较深的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定性分析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由此,在进行定性侦测之后,笔者开始利用大量笔墨研究定量侦测的方法——统计模型预测。定量的方法最大的好处在于,其不受主观分析者的态度影响,产生的结论误差也较小,对于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来说也许更为实用。本文第七章,主要论述了侦测模型的研究设计过程。笔者首先确定了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样本的选择。在总体思路上,笔者认为宁愿承受非欺诈公司被判为欺诈公司的误判,也不愿承受欺诈公司被判为非欺诈公司的误判。在欺诈公司的样本上,笔者只能包括已经披露出来的欺诈公司,而可能在未来揭示出来的欺诈案件在这里只能被视为非欺诈公司了。这将给样本的客观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笔者确定的欺诈公司是指某年度发生欺诈的公司,而并非在非欺诈年度也被视为欺诈公司。这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这样在2000年至2004年中,某年度发生欺诈的公司将被混入500家非欺诈公司之中,笔者期望能够从大海中捞到“欺诈之针”。由于数据相当庞大,所以笔者借用CCER数据库。其次,笔者也对变量的设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影响因素入手,具体分析了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大致确定了变量选择的范围。接着,笔者确定了变量筛选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公开信息的原则、个别分析的原则、由表及里的原则、尽量简化的原则以及可度量性原则。这些原则的确定主要是为了定量分析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当然因为这些原则的存在,笔者也无奈地删除了一些重要但是无法纳入模型的变量,比如管理层道德水准。最后,笔者确定了四个方面的变量:财务指标、公司治理、财务风险和压力、关联交易(辅助)。同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并结合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笔者为每个方面的变量准备了一系列相应的指标。在财务指标方面,笔者按照年度、行业、利润表内指标、资产负债表内指标、现金流量表内指标以及表间交叉指标来设定的;在公司治理指标方面,笔者按照年度、治理会议、股权结构、管理层结构、管理层激励来设定的;在财务风险和压力指标方面,笔者按照企业外部的交易状态、审计意见、市场的评价以及企业内部的前一年的风险和压力、当年的风险和压力来设定的。至于关联交易方面,笔者将其作为一项辅助的判别,其包括的具体指标包括:交易状态、关联方控制关系、关联方关系性质、关联方所占权益比例、关联交易金额、关联交易性质、是否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占用资金的期末余额。在第七章的最后一节内容中,笔者说明了研究方法的确定。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10.0,具体的统计方法是Classify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基础的工作准备好之后,就正式进入了定量侦测的模型建立阶段。在第八章,笔者按照财务指标、公司治理、财务风险和压力以及关联交易这四个方面分别建立了侦测模型。先按照聚类分析所得到的结果对变量进行了初步筛选,而后根据筛选后的变量按照标准化、非标准化、Bayes和Logistic函数分别建立模型。财务指标经过聚类分析后,筛选出了显着性变量“其他收益/利润总额”、“年度”、“其他经营现金/销售现金”、“存货流动负债比率”、“存货周转率”和“支付的各项税费/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公司治理指标经过聚类分析后,筛选出了“年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持有本公司股份的监事个数”。财务风险和压力指标经过聚类分析后,筛选出了“年度”、“审计意见”、“市盈率”、“存货流动负债比率”。关联交易指标筛选出了“交易状态”、“年度”、“关联方所占权益比例”、“关联方关系性质”、“是否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对于这些显着性的变量,标准化、非标准化、Bayes和Logistic方法建立了不同的函数预测模型。第九章是笔者对上述侦测模型所反映的结论进行总结说明并比较不同模型预测的准确率。总体上对,对于欺诈的判别,Logistic的判别可靠性远远高于Bayes判别,只要是Logistic判别所认定的欺诈基本可以完全确定。但是唯一不足的是,Logistic判别对于欺诈的识别率过低。对于非欺诈的类别,Bayes判别可靠性远远高于Logistic判别,而且识别率也较高(但达不到Logistic对于非欺诈的判别)。对于财务指标、公司治理、财务风险和压力这三个方面而言,虽然都可以达到预测的显着性,但是识别率最高的是财务风险和压力,其次是公司治理,最后是财务指标。定量侦测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种类繁多的红旗标志进行了简化,从中挑选出了最具有欺诈特征的解释变量。其次,模型的综合准确率在信息来源单一的条件下,达到了70%左后,这是最为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样地,笔者也用在定性预测中的同一家上市公司案例进行了实际的定量检验,得到的结论和定性分析是一致的。本文的最后部分,笔者强调了定量侦测分析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之处,并对未来在该方面的理论发展提出了看法。综观全文,笔者认为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首先,对财务报告欺诈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往对于欺诈的理解主要在陈述虚假的内容上,但是本文认为欺诈不仅是陈述的内容,还包括没有陈述的内容;不仅包括虚假的内容,还包括表面上是真实的内容。其次,对定性分析作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讨论。在财务报告欺诈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中,笔者已经运用了本文的欺诈的含义进行分析和说明,同时在定性侦测部分也确定了侦测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应用。最后,本文的定量侦测模型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定量侦测模型是从四个方面来开展的,每个方面所反映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样交叉识别的概率将会更高。

胡洁[5](2005)在《资产剥离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资产剥离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理论上却没有得到与并购同样的重视,资产剥离的文献相对较少,大多作为资产重组的一部分来研究,而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专门针对资产剥离,研究探讨了其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 文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现状以及资产剥离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对2004年间在《中国证券报》上公告的资产剥离事件进行统计与分析,选择沪深两市A股中的85起资产剥离事件,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资产剥离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样本在事件窗(—10,+10)内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CAR)为负(—0.92%),显着性不强。在(-10,+5)内均有正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显着性也不强。说明资产剥离事件在事件公告前后的短暂时间内能够给公司股东带来财富,但对公司价值没有显着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涂三勤[6](2005)在《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对最终控制权不同的两类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讨论公司治理问题。 在区分公司最终控制权的基础上,文章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民营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公司相比有什么异同?两类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有什么异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后我们发现: 第一,对两类样本公司比较分析后发现:从绩效变量看,民营公司有更强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其核心竞争力优于国有公司,两者ROE(return of equity、净资产收益率)并无显着差别;从股权结构看,国有公司有更高的股权集中度和更低的流通股比例;从治理结构看,民营公司董事会规模却显着小于国家控股公司,表明民营公司有着更高的治理效率和经营能力。两类公司同样面临业绩逐年下滑的问题。第二,随着证监会的监管措施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正逐步健全,如引进了独立董事,加强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设。尽管如此,回归分析表明,治理结构的各个代理变量对两类公司绩效的影响较弱。具体而言,只有经理人年薪对两类公司绩效起到了显着的正面作用;董事会、监事会规模,两职设置情况与公司绩效无明显关系;董事长、总经理持股比例与民营公司绩效不显着相关,与国有公司绩效呈负相关;独立董事引进不但没有像预料那样提高公司绩效,反而在两类公司中都有显着的负面作用。第三,股权结构对两类公司的影响是不一致的。民营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不显着的U形关系,前五大公司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显着正面的影响,意味着机构股东在民营公司中能起到促进绩效的作用;国有公司业绩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倒U形关系,而前五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不再显着。区分了所有权后,国家股,法人股比例对公司的绩效无明显影响。第四,负债对公司绩效是不利的,这与国外高财务杠杆能带来更好的绩效不一致,我们认为这与我国公司的负债约束仍然不硬有关。公司规模与CROA(return of core asset、主营业务利润率)相关性不强,说明规模与核心竞争力之间无必然联系。 据此,我们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实现股票全流通;加强法律监管及培育经理人市场;加强银行对公司治理作用。以强化公司治理,最终提高公司绩效与竞争力。

桑晓靖[7](2004)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经营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既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竞争实力,又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因此,舍去对企业经营机制的研究,任何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研究都是不全面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机制具有企业经营上的高风险性、人力资本的决定性、经营策略的阶段性、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以及与农业、农户的密切相关性等特点。以此为基点,本文从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出发,在借鉴国外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农业高新技术运作经验的基础上,首先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经营机制的理论透视,抽象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运作方式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性,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依据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扩展期和成熟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经营机制的机理和经营机制的构建两个视觉,分别研究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机制、技术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和资本运营机制。第三,由于风险防范问题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可以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行和持续经营,因此文章最后对风险防范机制进行了研究。 第一章,导论。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提出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经营机制的理论分析。本章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自然性、关联性、周期性、弱质性企业构成要素的特质性及核心人力资本的约束性等特点出发,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划分为直接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间接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经营机制归纳为实体类机制与附着类机制。实体类机制包括目标机制、生产要素组合机制、经营过程运转机制,是经营机制的“躯体”;附着类机制由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发展机制构成,成为经营机制的“神经”。 第三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机制。本章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的特点出发,首先分析了企业融资机制的本质就在于利用融资工具疏通社会资金向企业投资转化的路径,以筹集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巨额资金。其次,阐述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如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特点,选择和培育不同类型的融资供给主体,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融资方式吸引资金,引导他们向不同成长阶段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所需资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有效的融资机制。最后,论述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吸引风险资本投资、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以及在二板市场上融资的具体对策。 第四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运营机制。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战

黄清钊[8](2004)在《公司紧缩及其绩效分析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紧缩是相对于公司重组中的公司扩张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对公司的股本或资产进行重组,从而缩减主营业务范围或缩小公司规模的各种资本运作的技巧和方法。公司紧缩技术包括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股份回购、定向股和自愿清算等。公司紧缩技术在西方兴起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对 60 年代以来形成的混合兼并浪潮的反思。目前,各种公司紧缩技术在西方企业的重组中被广泛运用着,而西方学者对紧缩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大都表明,紧缩技术的运用对公司的绩效能起到积极的效果。在公司紧缩技术中,除了资产剥离在我国被广泛运用以外,其他的技术在我国运用得不多。本文在介绍公司紧缩的技术方式、紧缩的一般动因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试图对公司紧缩技术在我国运用的绩效作初步的研究。对于资产剥离的绩效研究,本文以因子综合得分法为工具,以 2001 年我国进行资产剥离重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2001 年资产剥离在我国运用的正向绩效不显着,存在许多企业利用资产剥离获取一次性收益的情况,而且资产剥离的关联方交易色彩浓重,资产剥离在我国的运用有待进一步规范。对于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购本文以案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能比较准确、有效地运用它们,并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果。但这只是基于案例的研究,有待以后对它们的绩效做进一步和整体上的研究。论文的最后提出了我国企业在运用公司紧缩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与建议,以期能对紧缩技术在我国的健康应用与发展有所帮助。

陈罡[9](2004)在《关于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国有股数额巨大且不流通,这种状况导致我国的公司治理、证券市场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因此,研究如何实现国有控股权的转让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但是在国有控股权转让中,具体国有控股权转让模式不同对被转让公司的财务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模式下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国有控股权转让的最佳模式。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为主,适当结合规范分析的方法对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选取2001年深沪两市发生的国有控股权转让公司进行分析,研究的时间段为2000年至2003年,综合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和主营业务比率六个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国有控股权转让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笔者主要依据转让主体(民营企业入主还是非民营企业入主)、转让方式(有偿转让还是无偿转让)和转让的标的物(国家股还是国有法人股)分别进行样本分组研究。通过分组研究,笔者的主要发现是:1.在国有控股权转让过程中,总体而言,民营企业入主对公司的绩效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非民营企业入主则使公司的绩效呈下降趋势。作为这项研究的补充,本文还对民营企业入主的公司从2000到2003年的各方面财务状况变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发现除了国有控股权转让当年外,这些公司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这五个方面大体都呈上升趋势。2.有偿转让公司的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显着好于无偿转让公司的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3.转让的标的物是国家股还是国有法人股对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没有显着的影响。接着,本文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从转让观念、转让中政府行为和转让中管理者行为三方面来分析民营企业入主成功的原因。另外,本文还以市场化程度解释有偿转让成功的原因。最后,本文就不同经济领域中如何有效地将国有控股权转让给民营企业提出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并在充分研究目前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新政策的基础上,对改进国有控股权转让方式提出政策性建议。

涂小康[10](2003)在《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自1999年以来,共有160多家上市公司对国内50多家证券公司进行参股,有的甚至达到了控股的地步。其参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受让股权、投资参股、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其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中小券商受青睐、出现组合投资和近亲联姻多等。 论文分析了上市公司参股券商的动机、相关的财务问题、法律问题,深刻分析了参股行为难于克服的弊端。 鉴于上市公司参股券商有其存在的现实性,本文指出,新形势下上市公司应注重自己的主业,不要盲目投资虚体经济;而券商方面积极壮大自身实力,拓宽融资渠道,准备迎接国际竞争。 本文以辽宁成大参股广发证券为实例,详细论述了参股后引起的财务问题、法律问题,2001年,中国股市泡沫的破灭也打碎了“广发奇迹”,不过2002年辽宁成大和广发证券在当前形势下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对现在和未来要参股的行为有很好的启发。 论文的最后对当前形势下有必要采取的法律规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亚华种业接受股权托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华种业接受股权托管(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 ——基于2001-2010年的舞弊样本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理论方面
        2.1.2 实证方面
        2.1.3 国外研究述评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理论方面
        2.2.2 实证方面
        2.2.3 国内研究述评
    2.3 启示与思考
3. 财务舞弊的基本分析
    3.1 财务舞弊的定义
        3.1.1 财务舞弊的概念
        3.1.2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界定
    3.2 财务舞弊的类型
    3.3 动因分析
        3.3.1 压力分析
        3.3.2 机会分析
        3.3.3 企业环境分析
    3.4 财务舞弊的特征分析
    3.5 财务舞弊的后果分析
4. 财务舞弊识别的经验分析
    4.1 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
        4.1.1 利用准则的舞弊
        4.1.2 利用关联交易的舞弊
        4.1.3 虚构交易舞弊
        4.1.4 信息披露舞弊
    4.2 财务舞弊识别的方法
        4.2.1 外部分析法
        4.2.2 审计意见分析法
        4.2.3 财务信息分析法
        4.2.4 奔福德模型识别方法
5. 财务舞弊识别模型
    5.1 财务舞弊识别指标
    5.2 样本的选择
    5.3 模型的建立
        5.3.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检验
        5.3.3 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财务危机的界定
    2.2 关于财务危机的成因
        2.2.1 企业经营观
        2.2.2 公司治理观
        2.2.3 其它观点
    2.3 关于财务危机预警
        2.3.1 国外关于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文献回顾
        2.3.2 国内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文献回顾
    2.4 关于财务危机的对策
        2.4.1 国外学者的观点
        2.4.2 国内学者的观点
    2.5 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2.5.1 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2.5.2 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2.6 关于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
        2.6.1 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
        2.6.2 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
        2.6.3 两职合一状态与公司绩效
        2.6.4 董事持股与公司绩效
        2.6.5 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委托代理理论
        3.1.2 企业生存因素理论
        3.1.3 现金流量理论
        3.1.4 重组理论
    3.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相关问题设计的内容
        3.2.1 股权结构与财务危机关系
        3.2.2 董事会结构与财务危机的关系
    3.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相关问题设计内容的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成因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样本选择及财务危机公司现状
    4.2 财务危机公司指标特征研究
        4.2.1 财务危机公司的财务指标特征
        4.2.2 财务危机公司的非财务指标特征
    4.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特征及成因因素分析
        4.3.1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特征分析
        4.3.2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成因分析
    4.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成因因素的实证研究
        4.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4.4.2 研究假设
        4.4.3 样本和指标选择
        4.4.4 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引入股权结构
    5.1 研究假设
    5.2 样本的选择
        5.2.1 本文选取样本的方法
        5.2.2 本文最终选取的样本
    5.3 指标的选取
        5.3.1 财务指标的选择
        5.3.2 财务指标的初步确定
        5.3.3 股权结构指标的选择
        5.3.4 股权结构指标的确定
        5.3.5 资产规模指标的确定
        5.3.6 本文最终选取的指标
    5.4 实证检验
        5.4.1 建模方法
        5.4.2 建模及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引入董事会结构
    6.1 研究假设及流程设计
    6.2 指标及样本的选择
        6.2.1 指标的选择
        6.2.2 样本的选择
    6.3 指标的筛选
        6.3.1 财务指标的筛选
        6.3.2 董事会结构指标的筛选
        6.3.3 最终选取的指标
    6.4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建立
        6.4.1 建模方法
        6.4.2 引入董事会结构指标的预警模型的建立
        6.4.3 未引入董事会结构指标的预警模型的建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对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7.1 子样本选择
    7.2 子样本公司特征研究
        7.2.1 子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特征
        7.2.2 子样本公司的非财务指标特征
    7.3 子样本公司的特征及财务危机对策分析
        7.3.1 子样本公司的特征分析
        7.3.2 子样本公司的财务危机对策分析
    7.4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对策的实证研究
        7.4.1 研究思路及方法
        7.4.2 研究假设
        7.4.3 样本和指标选择
        7.4.4 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8.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作者简历
附录
    附录1:ST公司样本与NST公司样本表
    附录2: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3:ST~*公司样本和NST~*公司样本表

(3)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 ——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农业上市公司
        1.2.2 经营绩效
        1.2.3 转型经济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结构安排
        1.5.1 思路和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已有研究成果与方法
    2.1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绩效评价理论
        2.1.2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成为盈利部门的理论
        2.1.3 农业产业化与资本市场具有相容性理论
        2.1.4 产权理论
        2.1.5 现代契约理论
        2.1.6 转型经济理论
        2.1.7 发展极理论
    2.2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综述
    2.3 方法与测度指标
        2.3.1 因子分析思想、模型及步骤
        2.3.2 测度指标
3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3.1 农业上市公司的统计描述
        3.1.1 农业上市公司现状
        3.1.2 农业上市公司历史状况统计描述
        3.1.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有关国家政策的影响
    3.2 2002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因子分析
        3.2.1 指标选取
        3.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4 因子分析过程
        3.2.5 进一步的分析评价
    3.3 2004年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因子分析
    3.4 2002年与2004年因子分析结果的对比及案例分析
        3.4.1 对可比性依据的解释
        3.4.2 前后两年对应诸因子排名的等级相关性检验
        3.4.3 前后两年分析结果的进一步对比分析
    3.5 小结
4 非农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4.1 非农化经营背景及现状
    4.2 非农化经营解释
        4.2.1 理论阐释
        4.2.2 一般性解释
    4.3 实证分析
        4.3.1 引言
        4.3.2 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
        4.3.3 分组均值比较及检验结果
        4.3.4 回归分析
    4.4 结论及启示
        4.4.1 结论
        4.4.2 相应启示
5 财税补贴优惠政策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5.1 农业上市公司财税优惠政策一般性介绍
    5.2 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5.3 农业上市公司财税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5.3.1 所得税减免对农业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现状
        5.3.2 其他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5.3.3 财税补贴总额对净利润的影响
        5.3.4 对一个研究结果的检验
    5.4 实证分析
        5.4.1 引言与观点
        5.4.2 指标与数据
        5.4.3 方法阐述与研究假设
        5.4.4 均值分析
        5.4.5 回归分析
    5.5 结论与启示
6 股权结构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6.1 国内外文献综述
        6.1.1 股权结构的含义与分类
        6.1.2 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6.1.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6.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状况分析
        6.2.1 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指标体系
        6.2.2 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状况分析
    6.3 股权结构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6.3.1 研究设计
        6.3.2 实证分析
    6.4 结论与启示
        6.4.1 股权结构特征结论及其启示
        6.4.2 股权结构诸指标与经营绩效关系结论及其启示
7 其他因素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7.1 管理者报酬激励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7.1.1 薪酬激励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7.1.2 股权激励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7.2 资产重组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7.2.1 资产重组的含义与分类
        7.2.2 农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意义与动因
        7.2.3 农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条件
        7.2.4 资产重组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7.2.5 结论与启示
    7.3 资本结构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深认识,积极改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8.2.2 政府应为农业上市公司改善经营绩效创造外部条件
        8.2.3 政府扶持政策应当逐步实现市场化导向
        8.2.4 现阶段应以农业专业化经营为指导战略
        8.2.5 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8.2.6 其他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及其侦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财务报告欺诈的选题动机
    第二节 财务报告欺诈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财务报告欺诈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财务报告欺诈相关概念文献述评
    第二节 财务报告欺诈的理论与动机文献述评
    第三节 财务报告欺诈侦测识别的文献述评
第三章 财务报告欺诈的界定与欺诈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财务报告欺诈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外财务报告欺诈史呈现出断代性
    第三节 中国财务报告欺诈史呈现出混合性
    第四节 中外财务报告欺诈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财务报告欺诈的主要手段
    第一节 直接利用准则的漏洞—阳奉阴违
    第二节 借助于资本运作—光环下的黑暗
    第三节 利用第三方力量—它山之石
    第四节 利用文字游戏—语言的“魅力”
第五章 财务报告欺诈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欺诈
    第二节 利润表欺诈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欺诈
    第四节 附属信息欺诈
第六章 财务报告欺诈的定性侦测研究
    第一节 财务报告欺诈定性侦测的主要思路
    第二节 财务报告欺诈定性侦测应用—重庆实业
    第三节 重庆实业的“五宗罪”及对我们的启示
第七章 财务报告欺诈侦测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样本的选择
    第三节 变量的设置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确定
第八章 财务报告欺诈侦测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财务指标的模型建立
    第二节 公司治理的模型建立
    第三节 财务风险与压力的模型建立
    第四节 辅助判别—关联交易的模型建立
第九章 侦测模型的主要结论和具体应用
    第一节 侦测模型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侦测模型的具体应用—重庆实业
结束语
    一、相关理论成果不足
    二、研究样本限制
    三、数据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5)资产剥离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原因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 资产剥离相关理论概述
    2.1 资产重组的定义及种类
    2.2 资产剥离概述
        2.2.1 资产剥离的概念界定
        2.2.2 资产剥离的方式
    2.3 资产剥离的理论基础
        2.3.1 效率理论假说
        2.3.2 融资理论假说
        2.3.3 委托—代理理论假说
        2.3.4 资本经营理论假说
3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现状分析
    3.1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相关制度
        3.1.1 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相关程序
        3.1.2 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会计处理
        3.1.3 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信息披露
    3.2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
        3.2.2 微观环境
    3.3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概况及特征
        3.3.1 剥离概况
        3.3.2 基本特征
    3.4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方式
    3.5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动机
        3.5.1 突出主业
        3.5.2 改善财务状况
        3.5.3 提升管理效率
        3.5.4 规避管制、避免税收
        3.5.5 出于“卖壳上市”战略的需要
        3.5.6 提升官位
4 资产剥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4.1 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绩效的研究现状
        4.1.1 国外对资产剥离绩效的研究
        4.1.2 国内对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绩效的研究
    4.2 资产剥离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理论依据
        4.2.1 管理效率学说与偏好“主业突出”学说
        4.2.2 债券人潜在损失学说
        4.2.3 期权创造假说
    4.3 资产剥离对公司价值不同影响的分析
        4.3.1 资产剥离强度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4.3.2 被剥离资产的种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
    4.4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对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
        4.4.1 实证分析涉及期间及数据来源
        4.4.2 2004年资产剥离事件描述性统计
        4.4.3 样本的选取
        4.4.4 研究方法的确定
        4.4.5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4.4.6 该实证分析的局限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对最终控制权不同的两类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一、几个概念的说明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体系与创新
        一、文章结构
        二、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第二节 现代企业产权特征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公司绩效指导意义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绩效特征
    第一节 转轨时期公司治理背景
        一、市场化程度提高
        二、金融深化
        三、经济全球化
        四、发展中的资本市场
    第二节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
        一、内部治理结构分析
        二、外部治理分析
    第三节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征
        一、内部治理结构分析
        二、外部治理分析
    第四节 上市公司绩效特点分析
第四章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
        二、董事会,监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
        三、经理人报酬与激励与公司绩效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数据选择
        三、变量定义
        四、回归模型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比较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7)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
    1.6 论文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经营机制理论分析
    2.1 农业高新技术的界定
        2.1.1 高新技术的含义和区别
        2.1.2 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
        2.1.3 农业高新技术的特征
        2.1.4 农业高新技术领域探讨
    2.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特征与认定
        2.2.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
        2.2.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2.2.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2.2.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范畴探讨
    2.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方式
        2.3.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方式
        2.3.2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运行模式
    2.4 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结构与特点
        2.4.1 经营机制的内涵
        2.4.2 经营机制的结构
        2.4.3 经营机制的特点
    2.5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机制的特点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机制
    3.1 企业融资与融资机制理论一般
    3.2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基本策略
    3.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融资
        3.3.1 目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风险投资市场上融资存在的问题
        3.3.2 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融取风险资本机制
        3.3.2.1 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身融资素质
        3.3.2.2 科学确定风险资本融资数量
        3.3.2.3 针对企业不同阶段风险特征,有的放矢,吸引风险资金
        3.3.2.4 选择合适的风险投资家
    3.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银行信贷融资
        3.4.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难原因剖析
        3.4.2 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银行信贷融资机制
    3.5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二板市场融资
        3.5.1 农业类公司上市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2 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二板上市融资机制
第四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本运营机制
    4.1 企业资本运营概念的界定
        4.1.1 资本运营的内涵
        4.1.2 资本运营与资产运营、生产经营的关系界定
        4.1.3 企业资本运营的目标
    4.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本运营的现实障碍
    4.3 高新技术企业各成长阶段的资本运营策略
    4.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4.4.1 风险资本的主要退出方式
        4.4.2 风险资本退出场所选择
    4.5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并购机制
        4.5.1 企业实现并购的一般途径
        4.5.2 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4.5.3 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并购机制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5.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5.1.1 农业技术创新概念及其特征
        5.1.2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内涵
        5.1.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体系构成
    5.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5.2.1 企业技术要素供给机制
        5.2.2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经验归纳
        5.2.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评析
    5.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
        5.3.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
        5.3.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因素
    5.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构建
        5.4.1 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
        5.4.2 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有效的市场需求相整合的机制
        5.4.3 构建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生成机制
        5.4.4 树立创新合作意识,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分工与合作网络机制
        5.4.5 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第六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机制
    6.1 企业激励机制与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6.1.1 企业激励机制的界定
        6.1.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I:委托——代理理论
        6.1.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Ⅱ:人力资本理论
    6.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特征与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6.2.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产权特征
        6.2.2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建立
        6.2.3 技术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制度
        6.2.4 技术性人力资本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分配制度
    6.3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及其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实践
        6.3.1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
        6.3.2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的内容
        6.3.3 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在我国农业高技术企业中的实践
    6.4 传统分配制度的缺陷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股权激励
        6.4.1 我国企业传统分配制度的缺陷
        6.4.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
        6.4.3 我国股权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6.5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6.5.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原则
        6.5.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
        6.5.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特点
第七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7.1 风险: 概念、特征与条件
    7.2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系统风险
        7.2.1 技术风险
        7.2.2 市场风险
        7.2.3 资金风险
        7.2.4 管理风险
    7.3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非系统风险
        7.3.1 自然风险
        7.3.2 政策风险
        7.3.3 人才风险
    7.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各发展阶段的系统风险特征
    7.5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7.5.1 运用科学手段预测和识别企业风险
        7.5.2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规避企业风险
        7.5.3 运用现代信用工具转移企业风险
        7.5.4 采取适度的多元化经营分散企业风险
        7.5.5 控制企业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公司紧缩及其绩效分析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论文的主要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司紧缩概述
    一、 何谓公司紧缩
    二、 公司紧缩的技术路径
        1 资产剥离
        2 公司分立
        3 分拆上市
        4 股份回购
        5 定向股
        6 自愿清算
    三、 公司紧缩的动因分析
第三章 公司紧缩的理论依据分析
    一、 企业边界理论与公司紧缩
    二、 交易成本理论与公司紧缩
    三、 多元化公司的价值损耗与公司紧缩
    四、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公司紧缩
    五、 企业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理论与公司紧缩
第四章 公司紧缩技术在我国应用的绩效分析
    一、 资产剥离的绩效分析
    二、 公司分立的绩效分析
    三、 分拆上市的绩效分析
    四、 股份回购的绩效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 我国企业需要公司紧缩技术
    二、 我国企业在运用公司紧缩技术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87 家样本公司的代码和名称
附录二:选取的 12 个财务指标
附录三:综合得分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关于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有股的基本概念
    二、 国有股的现状及问题
    三、 控股权转让的基本理论
    四、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五、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章 研究假设
    一、 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 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选择
    二、 研究方案设计
    三、 建立财务指标体系
    四、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五、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第四章 实证研究结果
    一、 因子分析过程
    二、 假设一的实证检验结果
    三、 对假设一的进一步实证分析
    四、 假设二的实证检验结果
    五、 假设三的实证检验结果
    六、 实证研究的结论
第五章 实证结果的成因分析
    一、 非民营企业入主与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
    二、 民营企业入主与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
    三、 转让方式与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
    四、 转让标的物与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
第六章 关于国有控股权转让的政策性建议研究
    一、 国有控股权转让中的受让方研究
    二、 国有控股权转让中的转让方式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个人简历

(10)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
    1.3 案例选择的思考
    1.4 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2章 国内上市公司参股券商的基本情况
    2.1 基本概念
    2.2 国内上市公司参股券商的基本情况
        2.2.1 参股方式
        2.2.2 资金来源
        2.2.3 参股规模
        2.2.4 呈现的特点
第3章 上市公司参股券商相关问题分析
    3.1 上市公司参股券商的动因分析
    3.2 相关财务问题分析
    3.3 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3.4 对资本市场影响分析
第4章 新形势下的风险规避措施的思考
    4.1 新形势有哪些
    4.2 上市公司参股券商行为存在的现实
    4.3 新形势下上市公司防范风险措施的思考
    4.4 新形势下券商防范风险措施的思考
    4.5 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4.5.1 相关法律规定
        4.5.2 法律规定中的不足
        4.5.3 完善法律规范的建议
第5章 辽宁成大参股广发证券案例分析
    5.1 公司介绍
        5.1.1 辽宁成大公司基本情况
        5.1.2 广发证券基本情况
    5.2 参股过程介绍
    5.3 动因分析
    5.4 财务问题分析
        5.4.1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问题分析
        5.4.2 辽宁成大资产与资本对称结构分析
        5.4.3 辽宁成大的利润质量分析
    5.5 信息披露问题
    5.6 “广发神话”破灭的启示
    5.7 新形势下各自采取的对策
        5.7.1 辽宁成大采取的措施
        5.7.2 广发证券的对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亚华种业接受股权托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 ——基于2001-2010年的舞弊样本数据[D]. 宋龙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5)
  • [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 曹德芳. 东北大学, 2012(03)
  • [3]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 ——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分析[D]. 彭熠. 浙江大学, 2006(03)
  • [4]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及其侦测研究[D]. 任海松.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5)
  • [5]资产剥离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D]. 胡洁.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7)
  • [6]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对最终控制权不同的两类公司的实证研究[D]. 涂三勤.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4)
  • [7]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机制研究[D]. 桑晓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11)
  • [8]公司紧缩及其绩效分析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黄清钊. 福州大学, 2004(04)
  • [9]关于国有控股权转让绩效的实证分析[D]. 陈罡. 福州大学, 2004(04)
  • [10]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问题研究[D]. 涂小康. 西南交通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亚华种业接受股权托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