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创新与外部规模经济

集群创新与外部规模经济

一、集群式创新与外规模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郭梦娇[1](2019)在《基于政府和产业集聚视角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文中认为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富裕导向阶段。当国家进入到创新导向阶段时,由于国内消费者的个人素质增强、需求增长、要求提高,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和深化,同时也促进了产业自身的优化升级。我国发展正处于效率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阶段,并逐步迈入创新驱动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对创新发展提出了重要要求,可见创新在经济体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雨花台区近年来以软件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基于全国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本文尝试从政府和产业集聚视角出发,为雨花台区深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效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总结了各学者对于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的理论成果,对产业集聚、区域创新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探索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路径。本文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雨花台区区域创新现状进行了总结。通过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估雨花台区现阶段的创新能力。该指标体系包含了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三个一级指标和相对应的20个二级指标,选取海淀区、南山区、拱墅区、江宁区四区作为参照系,为得出后文结论提供数据支撑。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发现,雨花台区区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一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不足,经济体量不占优势,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企业根植性较弱。二是政府作为创新主体的效用发挥不足,政府投入力度较小,体制机制建设障碍,服务内涵较为单一。三是创新资源供给不足,人才引领作用未有效发挥,金融服务渠道不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针对以上原因,结合硅谷、中关村、深圳市南山区等先进区的发展经验,本文总结了三条雨花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一是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集群创新生态,推进创新载体建设。二是找准政府角色定位,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健全政产学研机制,优化创新扶持政策。三是加强创新资源供给,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管理,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冯朝军[2](2015)在《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企业群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资源不足,导致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与大企业相比处于明显劣势,而集群创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集群创新能够加快信息在企业与各种机构中的传递,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使企业和相关产业顺利实现专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缺点,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辟了合作共生的有效途径。

严炜炜[3](2014)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国家创新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群创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尽管产业集群所具备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但在产业集群创新实践中,分布式创新资源仍然缺乏有效的整合与组织利用。为满足日益复杂化、综合化的产业集群创新需求,避免创新资源的重复建设,减少集群各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获取分散创新资源的工作付出,需要集群各创新主体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以协同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信息服务层面以跨系统融合为手段,充分调用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并对信息服务按集群创新阶段性需求特征进行组织加工,以推进面向产业集群的跨系统协同创新发展。当前,国内外均逐渐开始重视对信息服务融合的探索,针对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开展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研究和实践,不仅是推动产业集群创新活动高效运作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乃至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产业集群创新和跨系统服务融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创新交互关系演化与信息服务变革为指导,引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问题,明确面向产业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需求与发展定位,在探讨产业集群信息服务融合组织架构与技术实现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集群信息服务融合平台,继而详细阐述了按知识创新价值链各创新阶段需求进行信息服务融合的实现方法,并通过对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产业集群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的推进策略。文中附有图80幅,表14个。全文约18万字,除绪论外共分为8个章节,内容如下:第1章,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与产业信息服务的跨系统融合。产业集群创新对于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产业集群成员组织间的多元化创新交互关系体现出了协同演进的趋势,而依托于协同创新导向下的信息服务变革,信息服务跨系统融合将促进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本章从产业集群创新结构与集群成员间的交互关系入手,从多学科视角揭示了产业集群发展之中集群协同创新的演进,继而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为导向,指出了面向产业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趋势,并论述了跨系统信息服务技术由数据整合向信息集成,并最终朝信息服务融合发展的过程。第2章,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需求与定位。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是个系统化工程,需要产业集群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参与,并进行科学的服务融合发展定位。本章在分析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差异化信息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协同创新导向下的产业集群信息服务融合组织需求结构,并分别利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揭示产业集群跨系统创新服务融合的因果关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验证影响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行为的因素,从而明确了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任务、功能定位与目标选择。第3章,面向产业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架构。依据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需求与发展定位,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需要分步、有序地开展。本章首先从资源要素和功能要素角度归纳了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信息服务融合要素;其次,在分析信息服务融合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汲取信息融合、过程融合以及网站融合方式的优势,实现从信息、流程到布局展示的混合融合方式;进一步在信息服务融合的组织中,阐述了数据层面基于语义的数据融合方式,以及功能层面以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价值链创新阶段为依托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架构模式。第4章,产业集群背景下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的技术实现。为实现面向产业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本章分别从分布式超媒体系统的架构风格的RESTful轻量级接口技术、基于元数据驱动的微件独立部件封装技术、具有流程逻辑性的管道框架体系等层面阐述了信息服务融合的技术实现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面向产业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平台建设的目标和构建原则,并按信息服务融合平台的资源层、数据融合层、微件层和微件封装层的分层架构形式,提出了产业集群背景下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平台构架。第5章,产业集群创新导向的跨系统融合信息服务的协同推进。产业集群背景下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平台的利用最终是体现在平台所提供的融合信息服务之上。本章探讨了产业集群融合信息服务的协同推进,其是围绕产业集群知识创新价值链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传播与创新应用四个创新阶段而展开,分别论述了各创新阶段的融合对象与融合流程,并利用Yahoo! Pipes工具实现相应信息服务的融合组织。第6章,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的融合信息服务嵌入。融合信息服务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需要将其嵌入至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流程之中。本章在分析信息服务关联组织与嵌入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于协同创新环节需要的主动式信息提供与知识交互服务流程,并按重组流程分别探讨了融合信息服务的关联与封装组织,同时还从个性化拓展和评价反馈角度分别探索了信息服务融合的个性化设计、定制与推荐,以及服务评价策略和改进措施。第7章,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的方案实证。为从应用角度揭示信息服务融合在产业集群中的实施策略,本章选取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佛山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信息服务融合的方案实证分析,并分别探讨了各产业集群信息服务融合需求、融合设计与嵌入实施方式,为面向产业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实践提供支撑。第8章,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本文的观点与结论,指出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作出了展望。

喻春光[4](2010)在《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形成机理与战略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在日本和韩国称为工业团地,香港称为工业村。工业园区发展于二战后,是一些发达国家为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布局结构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企业地理集中的建设方式。因此工业园区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导,依靠政府推动发展,并和市场力量共同合作,形成一种加快产业升级的新型产业组织。世界上成功的工业园区都是集群式发展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实质上表现为园区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区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全球价值链下,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通过产业聚集,参入全球生产分工,实现产业链有效整合与产业升级。因此,基于产业集群平台进行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实行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导向发展,是工业园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这一建园战略思路,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论文从分析工业园区的内部结构与组织特征入手,研究工业园区产业的集群机理与成长条件,提出工业园区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方案与实施措施,建立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战略绩效评价模型,从而构建一个初步的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的“产业集群,,分析框架。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相比,本论文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避免孤立地分析工业园区成长的一般要素条件来设计战略方案所存在的局限,从产业集群形成与工业园区发展的内在互动关系这一新的视角来系统探讨工业园区建设的战略问题。本论文是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方案设计——政策措施——结论”的基本思路展开研究的,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论文在分析工业园区的集群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并应用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内部结构模型,总结归纳出产业集群导向发展的工业园区的基本组织特征。接着,论文运用经济演化理论,参照生物群落的聚集过程,探讨了园区产业集群的企业聚集行为一般过程模式;运用行为生态学的生境选择理论和社群博弈理论,构建了园区产业集群聚集行为的博弈模型。进而,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工业园区产业的集群机理与成长条件。然后,论文提出了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根据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设计了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战略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机选择进行了研究,为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实施提供了系统方案。最后,论文从创新网络的视角构建了一种以GEM模型为母体架构的评价园区集群竞争力模型——GEMN模型,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战略实施绩效评价提供了定量方法。并运用该模型对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的产业集群导向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杨畅[5](2011)在《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和区域要素流动理论,从产业集群、区际贸易、技术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科技资源配置对区域创新的重要影响。结合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具体情况,指出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借鉴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科技要素流动促进技术创新的经验,提出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联动的整体构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今朝[6](2009)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有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紧紧围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理论观点,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针对中小企业为什么要创新,怎样进行创新,如何有效地创新促进自身发展,即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战略、提高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绩效等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制订有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综合运用创新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等理论,以及系统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方法等方法,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战略、创新能力和集聚创新及其对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系统阐述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观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至六章是全文的核心和重点。第三章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动力的核心要素,提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模型;构建以创新者(企业家)为主体,以创新机会、创新环境和创新支持系统为多元的“一元主体,多元支撑”模式,揭示中小企业创新动力运行机制。第四章从不同角度对创新战略进行划分,分析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构建基于动态能力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体系;提出模仿创新是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是下一步奋斗目标,合作创新是中小企业最佳选择方式的理论观点,以及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与创新战略相匹配的发展模式。第五章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要素,界定创新过程及其衡量指标;构建了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阐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第六章从集群式创新运行的自组织过程模式、集群创新优势的产生机理两个方面分析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形成机制;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集群创新效应;通过对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特点、集群创新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构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第七章既是理论的应用,也是对理论的检验,以沈阳市中小企业为例分析中小企业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战略、创新能力、创新绩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宜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企业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综合作用构成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模型;依据中小企业的创新特点和创新战略选择构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出集群创新是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形成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的观点。

吴磊,王黎明[7](2008)在《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优势及运行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最多。当前,集群式创新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及其集群式创新的运行机制,以求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李跃[8](2008)在《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经济区域化也在加强,产业创新成为其主要特征。各国竞相将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其经济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际理论界也纷纷开展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和交流。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表明,生物产业的相关企业,以地域空间上的临近、企业间的合作与分工为特征的集群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生物产业集群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探求以下问题: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是怎样的?目前上海生物产业集群与自主创新的发展态势如何?上海生物产业集群是否促进了产业的自主创新?效应如何评价?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作用路径是怎样的?如何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论文共分为八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研究框架和主要创新点,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第二章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阐释了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自主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视角,特别分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的机制。第三章是全文研究的定量方法介绍,首先介绍了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产业集群识别指标和方法,然后阐述了评价技术创新和集群自主创新的常用指标及其优缺点,最后还对本文实证部分需要采用到的统计方法进行了介绍。第四章是上海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分析,首先介绍了上海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而后剖析了生物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最后分析了上海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情况。第五、六、七章是论文的重点,也是论文的创新研究所在。第五章分析了集群对上海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的效应。首先定性分析了集群对上海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特别指出集群为生物产业开展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提供了平台,刺激了上海生物产业外包服务活动,从而推动了上海生物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而后依据统计数据运用统计软件定量分析了上海生物产业集群和集群创新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并运用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17个指标对上海生物产业自主创新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定量分析集群对上海浦东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得出上海浦东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对于行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是确定的、具有统计意义的。第六章是实证部分。首先介绍了上海浦东张江生物产业的发展概况,而后基于第二章中推动集群创新的微观机制—协同学习理论,提出了集群自主创新内在机制的六大假设,通过对浦东生物产业集群创新问题的调查和访谈,从微观层面上,检验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作用路径。第七章在前文研究所得出结论的前提下,结合上海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和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强化集群自主创新效应、促进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第八章是文章的结论和展望,对全文的分析加以总结,并提出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定性分析集群对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影响。(2)依据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定量分析上海生物产业集群和集群创新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并运用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17个指标对上海生物产业自主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又定量分析集群对上海浦东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影响,得出上海浦东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对于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是确定的、具有统计意义的。(3)以上海张江生物产业集群为调查对象,对本文提出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核心-协同学习的几个路径进行相关检验。(4)对推动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提出对策建议。

叶文忠[9](2007)在《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崛起,铸就了“中国制造”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优势的消失、低成本时代结束之后的成本上升与技术创新不足的数重压力,急需提升集群式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以实现从低成本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变,构建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论文从集群式创新优势这一全新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基本规律,寻求激励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的系统模式,探索优化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推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集群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新的方法和手段。论文以集群理论、创新理论、区域国际竞争力理论为依据,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集群式创新概念,探讨其产生机理,构建集群式创新优势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其特征。剖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区域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区域国际竞争力与集群式创新的耦合机制,讨论了集群式创新能力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弹性分析方法,分析了集群式创新对区域国际竞争力的乘数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其构建思路,并以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实证分析了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结合湖南省产业集群的情况,用区位商法分析了湖南省的产业竞争优势情况,提出了以集群式创新为导向的湖南产业集群发展思路。论文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五个方面:首先提出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第二是刻画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特征、形成机制:第三探索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机制;第四提出基于集群式创新的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方法。第五应用集群式创新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区域的集群式创新发展。从集群所具有的集群式创新优势的这个新角度来分析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机理的问题。揭示了集群式创新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本质联系。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明确了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初步构建了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2)构建了集群式创新优势的评价模型,分析了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机制,即技术流、知识流和资源流等;(3)构建了集群式创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模型,即集群式创新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耦合模型、协同创新的提升模型、集群式创新能力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弹性分析模型、集群式创新的乘数效应模型:(4)提出了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范围和评价模型,第一次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实证分析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情况,并进行了分类和评析;(5)从湖南产业集群现状出发,提出了以集群式创新为导向发展湖南省产业集群战略思路。

杜龙政[10](2006)在《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实施与传播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产业集聚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对于我国企业集团的持续创新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克服自身复杂的科层式控制的弊端,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互动,吸收其灵活创新的优势成为必然。本文通过引入行为生态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企业集团实施集群式创新的内涵、由来、实施机制和传播机理的问题。 第一,分析了集群式创新的内涵和主要特征。首先从动态的、演化的视角对比了生物群落与企业群落的异同,得出在技术创新研究中利用进化论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了作为基因对应物的惯例、作为物种对应物的创新物种以及生物群落对应物的企业群落等。在分析生物群落与企业群落的演替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企业行为生态学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机制,如最适惯例和进化稳定对策等;指出历史上出现的三种生产方式(手工式生产方式、大量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分别在其当时扮演了最适惯例的角色;对比了不同最适惯例下创新模式的异同。然后分别从精益生产最适惯例的视角以及产业集聚发展的视角,深入分析了集群式创新的内涵;最后从与单个企业创新相对比的角度,分析了集群式创新的主要特征。 第二,从最适惯例进化即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互动的视角,指出集群式创新是生产方式的转型的产物,最适惯例进化的必然结果。在对产业集聚区的历史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产业集聚区生产方式的两次转型,同时也是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二者互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继续深入分析了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在不同时期的相互关系,在手工式生产方式时期、大量生产方式时期和精益生产方式时期,二者的关系分别为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和互利关系,分别用竞争关系模型、捕食关系模型和互利关系模型予以描述。指出集群式创新的出现是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互动进化的结果,二者的关系从竞争关系、捕食关系进化到互利关系。最后用美国汽车产业集聚区的进化的案例,从实践上论证了生产方式转型的基因进化的历史。

二、集群式创新与外规模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群式创新与外规模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政府和产业集聚视角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产业集聚相关研究
        (二) 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影响相关研究
    三、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逻辑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 产业集聚
        (二) 区域创新系统
        (三) 区域创新能力
    二、产业集聚理论基础
        (一) 分工
        (二) 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三) 竞争力
        (四) 生命周期
    三、区域创新理论基础
        (一) 科技创新
        (二) 熊彼特创新理论
        (三) 国家创新系统
        (四) 区域创新系统
    四、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路径
        (一) 提供网络结构基础
        (二) 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三)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 雨花台区区域创新现状及创新能力评价
    一、雨花台区基本情况
        (一) 发展现状
        (二) 产业集聚情况
        (三) 创新载体建设情况
        (四) 企业和人才集聚情况
    二、雨花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一) 评价目的
        (二) 评价体系与分析框架
        (三) 评价结果
        (四) 雨花台区区域创新存在问题
第四章 雨花台区区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不足
        (一) 经济体量不占优势
        (二)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三) 企业根植性较弱
    二、政府作为创新主体的效用发挥不足
        (一) 政府投入力度较小
        (二) 体制机制建设障碍
        (三) 服务内涵较为单一
    三、创新资源供给不足
        (一) 人才引领作用未有效发挥
        (二) 金融服务渠道不畅
        (三)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第五章 典型创新区域经验借鉴
    一、硅谷(美国旧金山湾区)
        (一) 基本概况
        (二) 经验借鉴
    二、中关村(北京市海淀区)
        (一) 基本概况
        (二) 经验借鉴
    三、深圳市南山区
        (一) 基本概况
        (二) 经验借鉴
    四、小结
        (一)政府合理施策
        (二) 推动产业高度集聚
        (三) 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第六章 雨花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一、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一)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二) 打造产业集群创新生态
        (三) 推进创新载体建设
    二、找准政府角色定位
        (一)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二) 健全政产学研机制
        (三) 优化创新扶持政策
    三、加强创新资源供给
        (一) 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管理
        (二) 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一、政策法规
    二、论着
    三、期刊
    四、学位论文
    五、其它文献
致谢

(2)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
    (一)企业集群化程度较低
    (二)集群创新能力较弱
    (三)园区内企业集群的价值链整合程度不够
    (四)园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
    (五)集群地区的区域文化发展滞后
三、促进我国高新科技园区集群创新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加大技术创新基金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四)完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五)引导和促进区域内的产学研合作
    (六)营造有利于集群创新的文化氛围

(3)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2.1 产业集群及其创新研究
        0.2.2 跨系统服务融合研究
        0.2.3 研究现状评析
    0.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创新点
1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与产业信息服务的跨系统融合
    1.1 产业集群创新结构与集群交互关系演化
        1.1.1 产业集群构成及其创新行为
        1.1.2 产业集群创新结构与特征
        1.1.3 产业集群成员间的交互关系演化
    1.2 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演进分析
        1.2.1 生态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演进
        1.2.2 物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演进
        1.2.3 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演进
        1.2.4 社会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演进
    1.3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导向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
        1.3.1 协同创新导向下的信息服务变革
        1.3.2 面向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跨系统融合
        1.3.3 跨系统信息服务技术的协同发展
2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需求与定位
    2.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的信息服务融合需求
        2.1.1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多元信息服务需求
        2.1.2 产业集群创新信息服务融合组织需求
        2.1.3 协同创新导向的信息服务融合需求结构
    2.2 产业集群跨系统创新中信息服务融合的动力学机制
        2.2.1 产业集群跨系统创新服务融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2.2.2 产业集群跨系统创新服务融合的因果关系分析
        2.2.3 产业集群跨系统创新服务融合的动力模型构建
    2.3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的影响因素
        2.3.1 影响因素模型与假设
        2.3.2 影响因素模型验证分析
        2.3.3 基于验证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的发展定位
        2.4.1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任务
        2.4.2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功能定位
        2.4.3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目标选择
3 面向产业集群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架构
    3.1 面向集群创新主体的信息服务融合要素
        3.1.1 创新主体信息服务融合资源要素
        3.1.2 创新主体信息服务融合功能要素
    3.2 基于跨系统协同的信息服务融合方式选择
        3.2.1 信息融合方式
        3.2.2 过程融合方式
        3.2.3 网站融合方式
        3.2.4 混合融合方式
    3.3 跨系统信息服务中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组织
        3.3.1 语义网与数据融合的关系
        3.3.2 基于语义的数据融合关键技术
        3.3.3 基于语义的数据融合实现
    3.4 基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功能融合实现
        3.4.1 基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创新阶段
        3.4.2 基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服务功能组织
4 产业集群背景下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的技术实现
    4.1 基于RESTful的融合接口设计
        4.1.1 融合接口设计样式选择
        4.1.2 基于RESTful的接口技术及其特征
    4.2 基于微件的融合部件封装
        4.2.1 微件设计形式及其特征
        4.2.2 基于微件的服务封装技术与规范
    4.3 基于管道的服务融合框架体系
        4.3.1 服务融合架构形式
        4.3.2 基于管道的轻量级服务融合框架
    4.4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平台构建
        4.4.1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平台建设目标
        4.4.2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平台构建原则
        4.4.3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平台构架
5 产业集群创新导向的跨系统融合信息服务的协同推进
    5.1 跨系统知识创新服务的融合推进
        5.1.1 知识创新服务融合对象选择
        5.1.2 知识创新服务融合流程组织
        5.1.3 知识创新服务融合的业务实现
    5.2 跨系统技术创新服务的融合推进
        5.2.1 技术创新服务融合对象选择
        5.2.2 技术创新服务融合流程组织
        5.2.3 技术创新服务融合的业务实现
    5.3 跨系统创新传播服务的融合推进
        5.3.1 创新传播服务融合对象选择
        5.3.2 创新传播服务融合流程组织
        5.3.3 创新传播服务融合的业务实现
    5.4 跨系统创新应用服务的融合推进
        5.4.1 创新应用服务融合对象选择
        5.4.2 创新应用服务融合流程组织
        5.4.3 创新应用服务融合的业务实现
6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的融合信息服务嵌入
    6.1 面向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关联组织与嵌入
        6.1.1 信息服务关联组织与嵌入要求
        6.1.2 信息服务嵌入中的流程重组
    6.2 基于业务关联的融合信息服务封装组织
        6.2.1 基于流程的信息服务关联
        6.2.2 信息服务融合封装中的组织协调
    6.3 面向流程需求的嵌入服务拓展
        6.3.1 面向流程需求的嵌入服务个性化设计
        6.3.2 面向流程需求的嵌入服务定制与推荐
    6.4 基于服务协同的融合信息服务嵌入评价
        6.4.1 融合信息服务嵌入的协同度评价
        6.4.2 融合信息服务嵌入的满意度评价
        6.4.3 融合信息服务嵌入的改进
7 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的方案实证
    7.1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跨系统服务融合
        7.1.1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及其信息服务融合需求
        7.1.2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服务融合设计
        7.1.3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服务融合嵌入与实施
    7.2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跨系统服务融合
        7.2.1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及其信息服务融合需求
        7.2.2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服务融合设计
        7.2.3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服务融合嵌入与实施
8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4)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形成机理与战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3 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工业园区的集群特征及其内部组织结构
    2.1 工业园区的集群特征
        2.1.1 工业园区的起源与内涵
        2.1.2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联系与区别
        2.1.3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2.2 工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2.2.1 工业园区的组成主体
        2.2.2 工业园区主体之间的关系
        2.2.3 工业园区主体之间的"流"
        2.2.4 工业园区的环境
    2.3 工业园区的内部组织结构
        2.3.1 工业园区的基本组织结构
        2.3.2 工业园区的主要组织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工业园区集群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3.1 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3.1.1 园区内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分析
        3.1.2 园区内产业集群的企业聚集行为博弈分析
        3.1.3 园区内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
    3.2 园区集群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分析
        3.2.1 环境因素的影响
        3.2.2 园区产业空间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
    3.3 工业园区内集群机制的建立
        3.3.1 集群机制缺失的影响因素
        3.3.2 园区内集群机制的培育
    3.4 小结
第四章 工业园区集群式发展的支撑体系
    4.1 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
    4.2 工业园区发展的产业链支撑
    4.3 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撑
    4.4 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战略设计
    5.1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目标设计
        5.1.1 移植阶段的目标设计
        5.1.2 入群阶段的目标设计
        5.1.3 稳定阶段的目标设计
    5.2 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思路设计
        5.2.1 总体发展战略思路
        5.2.2 区域布局功能规划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3 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设计
        5.3.1 国外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
        5.3.2 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
        5.3.3 国外经验对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设计的启示
        5.3.4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模式设计
    5.4 小结
第六章 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战略实施
    6.1 工业园区发展的产业选择
        6.1.1 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6.1.2 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1.3 具体的操作方法
    6.2 工业园区发展的区位选择
    6.3 工业园区发展的时机选择
        6.3.1 创新演进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6.3.2 园区集群单元形成与发展的时机把握
    6.4 工业园区集群战略绩效的定量评价方法
    6.5 小结
第七章 实证研究——以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为例
    7.1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发展概况
    7.2 浏阳生物医药园内部结构分析
        7.2.1 浏阳生物医药园核心产业价值链
        7.2.2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辅助网络
        7.2.3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
        7.2.4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支撑体系
    7.3 浏阳生物医药园区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分析
    7.4 浏阳生物医药的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7.4.1 浏阳生物医药现有的发展战略模式分析
        7.4.2 浏阳生物医药园未来的发展战略模式探索
    7.5 浏阳生物医药园发展的战略实施分析
        7.5.1 浏阳生物医药园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7.5.2 浏阳生物医药园发展的时机选择
    7.6 浏阳生物医药园集群战略的绩效定量评价
        7.6.1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GEMN中"因素对"测评
        7.6.2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GEMN量化计算
    7.7 浏阳生物医药园未来发展的建议
    7.8 GEMN模型的一个应用实例
    7.9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2.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因素
        2.1.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1.2 内生增长理论
        2.1.3 人力资本
    2.2 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外围模型
    2.3 技术传播与流动理论
        2.3.1 区域技术传播理论
        2.3.2 技术要素流动理论
    2.4 区域创新理论
第三章 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区域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3.1 产业集群对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的效应
        3.1.1 产业集群的人才技术效应
        3.1.2 产业集群的行业技术效应
        3.1.3 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效应
        3.1.4 产业集群的技术负效应与技术优势条件
    3.2 区际贸易对科技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的效应
        3.2.1 区际贸易对于区域技术要素整合的效应
        3.2.2 科技要素流动对于区域技术创新的效应
    3.3 信息与创业研发资金流动对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的效应
        3.3.1 科技信息的区域流动与配置效应
        3.3.2 创业研发资金的区域性流动效应
第四章 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分析
    4.1 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概况
        4.1.1 京津冀在环渤海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4.1.2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
    4.2 京津冀科技资源分布与存在的问题
        4.2.1 京津冀地区主要科技资源分布与存在的问题
        4.2.2 京津冀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4.2.3 京津冀地区主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4.2.4 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及区际合作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京津冀科技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联动的借鉴与构想
    5.1 长三角与珠三角科技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联动的借鉴
        5.1.1 长三角地区促进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的一体化发展战略
        5.1.2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与创新的历程
        5.1.3 有益的启示
    5.2 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联动构想
        5.2.1 发挥滨海新区技术创新带动作用
        5.2.2 发挥京津科技资源与技术创新优势
        5.2.3 构建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与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
第六章 京津冀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联动的建议
    6.1 培育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区域经济长期增长
    6.2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6.3 发挥港口优势,促进区际贸易发展
    6.4 建立科技发展交流机构,促进信息传播与合作迁移
    6.5 注重企业文化融合,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区域对接机制
    6.6 加强京津冀产业互补,带动不同产业整体发展
    6.7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6.8 促进科技配套机构的设立,推动科技与经济共同发展
    6.9 加强技术传播,发挥各个层次的作用
本文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理论意义
        1.1.4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创新理论
        1.2.2 中小企业发展理论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理论基础
    2.1 中小企业理论
        2.1.1 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2.1.2 中小企业特点
        2.1.3 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优劣势分析
        2.1.4 中小企业的发展地位与作用
    2.2 中小企业创新理论
        2.2.1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2.2.2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2.2.3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
    2.3 企业成长与发展理论
        2.3.1 企业规模决定成长
        2.3.2 企业资源决定成长
    2.4 企业集群发展理论
        2.4.1 企业集群形成外部性
        2.4.2 企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2.4.3 企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与企业发展
    3.1 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
        3.1.1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
        3.1.2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3.2 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核心要素
        3.2.1 内部创新动力要素分析
        3.2.2 外部创新动力要素分析
    3.3 中小企业创新动力机制
        3.3.1 知识产权
        3.3.2 企业家创新精神
        3.3.3 市场需求
        3.3.4 政府激励
        3.3.5 技术创新
        3.3.6 利益
    3.4 中小企业创新动力运行机制
        3.4.1 创新主体
        3.4.2 创新机会
        3.4.3 创新环境
        3.4.4 创新支持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战略与中小企业发展
    4.1 创新战略分类
        4.1.1 按技术来源分
        4.1.2 按竞争态势分
        4.1.3 按行为方式分
    4.2 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选择
        4.2.1 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的特点
        4.2.2 基于动态能力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4.2.4 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的互动与选择
    4.3 基于创新战略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4.3.1 技术创新战略
        4.3.2 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发展
    5.1 企业创新能力要素
        5.1.1 国外学者对企业创新能力要素的研究成果
        5.1.2 国内学者对企业创新能力要素的研究成果
    5.2 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5.2.1 建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5.2.2 创新过程及其衡量指标
        5.2.3 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测度标准
    5.3 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能力评价
        5.3.1 常见的企业创新测试与评价方法
        5.3.2 影响中小企业创新测度与评价精确度的因素
        5.3.3 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测算
    5.4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5.4.1 企业创新能力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5.4.2 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5.4.3 企业创新能力决定技术创新所能达到的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与企业发展
    6.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形成机制
        6.1.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定义
        6.1.2 集群式创新运行的自组织过程模式
        6.1.3 集群创新优势的产生机理
    6.2 集群创新效应分析
        6.2.1 集群创新的正效应分析
        6.2.2 集群创新的负效应分析
        6.2.3 企业创新对企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6.3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建立
        6.3.1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特点
        6.3.2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6.3.3 集群创新网络系统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沈阳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实证研究
    7.1 沈阳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7.1.1 沈阳市中小企业创新情况调研
        7.1.2 沈阳市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7.2 沈阳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缺乏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社会氛围
        7.2.2 知识产权很难得到应有的保护
        7.2.3 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7.2.4 产学研合作体制还不健全
        7.2.5 科技情报及专利信息不对称
        7.2.6 创新型人力资源匮乏
        7.2.7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效应小,创新乏力
    7.3 沈阳市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策
        7.3.2 加大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7.3.3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7.3.4 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7.3.5 引导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7.3.7 发挥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优势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7)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优势及运行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优劣势与集群式创新的战略选择
二、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优势及产生机理
    (一) 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可以获得以下优势。
        1.创新资源的可得性。
        2.知识溢出效应。
        3.“追赶效应”。
        4.拉拢作用。
        5.植根性。
        6.区域创新文化的形成及其影响效应。
    (二) 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优势产生的机理。
三、集群式创新的运行机制分析及硅谷的经验和启示
    (一) 中小企业之间的竞合创新。
    (二) 利用政府搭建创新平台。
    (三) 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
    (四)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支撑作用。
        1.在集群内有完善的金融资本服务。
        2.丰富充足的中介服务资源。
        3.政府的作用。
        4.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8)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动机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产业集群的内涵
        1.3.2 关于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综述
        1.3.3 生物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研究
    2.1 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
        2.1.1 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
        2.1.2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2.1.3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趋势
    2.2 自主创新理论的概述
        2.2.1 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2.2.2 自主创新理论的提出
        2.2.3 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
    2.3 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视角
        2.3.1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2.3.2 知识经济视角
        2.3.3 新经济社会学视角
        2.3.4 系统科学视角
    2.4 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分析
        2.4.1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2.4.2 产业集群创新来源
        2.4.3 组织变革与集群创新
        2.4.4 协同学习与集群创新
        2.4.5 集群创新过程
第三章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定量分析方法
    3.1 产业集群的测度指标介绍
        3.1.1 产业地理集中测度的相关指标
        3.1.2 产业集聚的常用衡量指标
        3.1.3 产业集群的常用衡量指标
    3.2 技术创新评价指标综述
        3.2.1 技术创新的常用评价指标
        3.2.2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3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评价指标
        3.3.1 自主创新水平指标选取
        3.3.2 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3.3 集群水平指标选取
    3.4 评价方法的选择
        3.4.1 方差分析
        3.4.2 相关与回归分析
        3.4.3 主成分分析
        3.4.4 信度分析
第四章 上海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及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4.1 上海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
        4.1.1 上海生物产业发展的成效
        4.1.2 上海生物产业发展的不足
    4.2 上海生物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4.2.1 上海生物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
        4.2.2 上海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 上海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4.3.1 科技活动情况
        4.3.2 生物技术项目情况
        4.3.3 科技活动产出情况
第五章 集群对上海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的效应分析
    5.1 集群对上海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的定性影响分析
        5.1.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与创新
        5.1.2 生物产业集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
        5.1.3 知识密集型服务创新推动上海生物产业的自主创新
    5.2 上海生物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
        5.2.1 生物产业集群水平的全国比较
        5.2.2 上海生物产业创新水平的全国比较
        5.2.3 上海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国比较
    5.3 集群对上海浦东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的定量影响分析
        5.3.1 上海浦东生物产业概况分析
        5.3.2 上海浦东新区生物产业集群水平测度
        5.3.3 上海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自主创新状况
        5.3.4 上海浦东新区生物产业集群对自主创新的定量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张江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实证调查
    6.1 张江生物产业集群发展简介
    6.2 问卷设计
    6.3 调研方式
    6.4 样本描述
    6.5 数据处理与数量分析
        6.5.1 研究假设
        6.5.2 信度分析
        6.5.3 集群学习机制的路径检验
    6.6 结论
第七章 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7.1 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7.1.1 政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7.1.2 风险投资不足
        7.1.3 尚未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7.1.4 中介服务机构的创新促进作用弱
        7.1.5 集群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明显
        7.1.6 缺乏龙头企业
    7.2 提升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7.2.1 整合市场与政府职能
        7.2.2 健全风险资本市场
        7.2.3 加强产学研合作
        7.2.4 提高集群对人才的吸引力,发挥人才集聚的优势
        7.2.5 提升行业协会的创新促进作用
        7.2.6 促进龙头企业的成长,支持大企业的收购兼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上海生物产业集群创新调查问卷
    2. 张江生物产业调研企业名录
    3.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9)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综述
        1.2.2 集群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思想
        2.1.1 从劳动价值理论角度的阐述
        2.1.2 从剩余价值理论角度的阐述
        2.1.3 从平均利润理论角度的阐述
    2.2 西方经济学关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理论阐释
        2.2.1 一般经济理论有关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2.2.2 创新理论有关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2.2.3 集群理论有关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2.3 国内学者对区域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2.3.1 从区域要素分析区域国际竞争力
        2.3.2 从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分析区域国际竞争力
        2.3.3 从经济学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区域国际竞争力
        2.3.4 从创新理论和集群理论分析区域国际竞争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内涵、特征及产生机理研究
    3.1 集群式创新现象解析
    3.2 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内涵及其特征
        3.2.1 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内涵
        3.2.2 集群式创新优势的表现特征
    3.3 集群式创新优势产生的机理探析
        3.3.1 交易费用角度的分析
        3.3.2 价值链角度的分析
        3.3.3 资源互补性角度的分析
        3.3.4 知识外部性角度的分析
        3.3.5 外部规模经济角度的分析
    3.4 集群式创新优势的测度
        3.4.1 集群式创新优势的识别
        3.4.2 集群式创新优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3 集群式创新优势测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内涵研究
    4.1 竞争力、区域国际竞争力分析
        4.1.1 竞争力分析
        4.1.2 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国际竞争力分析
    4.2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分析
        4.2.1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4.2.2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涵义
    4.3 基于集群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群式创新网络与集群式创新的研究
    5.1 集群式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其特征
        5.1.1 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含义
        5.1.2 集群式创新网络的边界
        5.1.3 集群式创新网络的特征
    5.2 集群式创新网络的要素及关系研究
        5.2.1 集群式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
        5.2.2 集群式创新网络的联结
        5.2.3 集群式创新网络的结构
    5.3 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创新机制
        5.3.1 技术扩散机制:技术流
        5.3.2 学习机制:知识流
        5.3.3 资源流动机制:信息流、人流、物流
    5.4 集群式创新网络促进集群式创新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集群式创新的区域国际竞争力提升机理研究
    6.1 集群式创新与区域国际竞争力耦合机制
    6.2 集群式创新对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分析
        6.2.1 协同竞争是集群集群式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
        6.2.2 协同竞争博弈模型对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研究
    6.3 集群式创新对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弹性分析方法
        6.3.1 基于突变级数理论的弹性分析模型
        6.3.2 弹性模型的经济含义
        6.3.3 影响集群式创新能力对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弹性因素分析
    6.4 集群式创新对区域国际竞争力的乘数效应
        6.4.1 集群式创新乘数效应的含义
        6.4.2 集群技术网络关系的结构
        6.4.3 集群式创新乘数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
    7.1 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7.1.1 波特区域国际竞争力模型
        7.1.2 IMD模型
        7.1.3 本文对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设计思路
    7.2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1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范围界定
        7.2.2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的条件
        7.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7.2.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
    7.3 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建立
        7.3.1 对综合评价方法的分析
        7.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7.4 实证研究
        7.4.1 原始数据的描述
        7.4.2 因子分析
        7.4.3 快速聚类
        7.4.4 单因素方差分析
        7.4.5 全国各高新区特征分析
        7.4.6 高新区区域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以集群式创新为导向促进湖南产业集群发展
    8.1 湖南集群发展现状
    8.2 湖南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定位
        8.2.1 确立湖南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指标体系
        8.2.2 利用区位商法衡量产业相对集中程度
        8.2.3 确定湖南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8.3 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5.3.1 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8.3.2 湖南省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对策措施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实施与传播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文献综述
        1.2.1 创新网络化与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发展趋势述评
        1.2.2 行为生态学和演化理论述评
    1.4 研究的对象、假设、目标、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假定
        1.4.2 基本名词解释
        1.4.3 研究的假设和研究方法
        1.4.4 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2章 群落演替的机理与集群式创新的内涵
    2.1 生物集群、企业集群及其集群效应
        2.1.1 企业与生物的共性
        2.1.2 集群增长模型与集群的优劣势分析
    2.2 群落演替的机理和精益生产的惯例
        2.2.1 群落演替中的进化稳定对策
        2.2.2 群落演替中的最适惯例
        2.2.3 精益生产的形成及其内涵
    2.3 集群式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2.3.1 从精益生产最适惯例的视角分析集群式创新内涵
        2.3.2 从产业集聚发展的视角分析集群式创新内涵
        2.3.3 集群式创新的特征
第3章 关系演进的高级阶段—集群式创新
    3.1 互动视角下的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
        3.1.1 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获取经济性的差异
        3.1.2 采取k—对策的企业集团与采取r—对策的中小企业集群
        3.1.3 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生态位的不同
    3.2 企业集团、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3.2.1 两次生产方式的转型促成集群式创新的出现
        3.2.2 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关系模式
    3.3 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互动关系的演化
        3.3.1 竞争关系模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同台竞争
        3.3.2 捕食关系模型—企业集团处于主导地位
        3.3.3 互利关系模型—集群式创新的实现
        3.3.4 案例:生产方式的转型推动了美国“铁锈地带”的进化
第4章 集群式创新的实施机制
    4.1 创新的两难悖论与组织网络化
        4.1.1 创新的两难悖论
        4.1.2 网络组织的优势及创新分析框架
        4.1.3 实践建议—企业集团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4.2 实践意义—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实施机制
        4.2.1 集群式创新的实现思路—模块集中化
        4.2.2 基于横向外部联系视角的集群式实施机制
        4.2.3 基于纵向上下游互动的集群式实施机制
第5章 集群式创新的效率优势和传播机理
    5.1 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效率优势实证分析
        5.1.1 基于一个供应效率新指标的对比分析
        5.1.2 日美欧主要汽车总装厂供应商结构的差异及分析
        5.1.3 实践建议—集群式创新中供应商的战略匹配
    5.2 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传播机理
        5.2.1 供应网络中集群式创新惯例的传播机理
        5.2.2 丰田集团与供应商群体集群式创新的解析
        5.2.3 案例:丰田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反应优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集群式创新与外规模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政府和产业集聚视角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D]. 郭梦娇. 南京大学, 2019(07)
  • [2]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对策研究[J]. 冯朝军.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3]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跨系统信息服务融合[D]. 严炜炜. 武汉大学, 2014(06)
  • [4]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形成机理与战略设计研究[D]. 喻春光. 中南大学, 2010(01)
  • [5]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研究[D]. 杨畅. 天津师范大学, 2011(10)
  • [6]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D]. 王今朝.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7]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的优势及运行机制分析[J]. 吴磊,王黎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12)
  • [8]上海生物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研究[D]. 李跃. 上海大学, 2008(02)
  • [9]基于集群式创新优势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D]. 叶文忠. 湖南大学, 2007(07)
  • [10]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实施与传播机理的研究[D]. 杜龙政.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集群创新与外部规模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