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做出三项反恐决定

巴基斯坦做出三项反恐决定

一、巴作出三项反恐决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璐[1](2021)在《韩美同盟历史回溯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韩美同盟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冷战时期,韩美同盟是美国遏制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前哨基地,是韩国应对朝鲜威胁,维护自身安全的强大后盾。因此,这一时期的韩美关系呈现出典型的主从关系,即美国主导,韩国服从。冷战结束后,随着美苏两级格局的瓦解,朝鲜半岛的局势趋向缓和,韩国开始积极地调整外交政策。金泳三政府在卢泰愚“北方外交”的基础上开展了“四国外交”,在巩固韩美日三角同盟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同中俄的友好合作,韩国外交呈现出“多边化”趋势。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韩国将加强自主国防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同盟关系中追求更多的“自主性”。由此,韩美同盟经历了“依存期”、“摸索期”、“调整期”、“冷淡期”、“强化期”以及“平衡期”等复杂的变化过程。当前,韩美同盟存在诸多矛盾,其同盟困境愈发明显。一方面,战时指挥权移交、驻韩美军防务费分担以及对朝政策分歧等问题困扰着韩美两国,损害两国互信。另一方面,韩美军事同盟与中韩经济关系往往令韩国在外交政策上陷入两难境地,中美间“站边”问题使得韩国极易陷入同盟困境,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尽管韩美同盟面临诸多挑战,但正如文在寅总统所强调的那样,韩美同盟是韩国安保的核心,在当前朝鲜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韩国仍需要美国的军事庇护,韩美同盟将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在未来的韩美同盟关系中,美国将继续保持同盟内部的主导权,但是随着自主国防能力的提升,韩国将更加追求同盟关系的“平等性”与“自主性”。

冯怡然[2](2020)在《超国家主义与政府间主义融合:欧盟新防务建设举措及前景》文中指出二战结束以来的欧洲一体化建设贯穿着超国家主义和政府间主义的博弈,而将超国家主义引入防务这一高政治领域一直是一体化进程的禁忌。然而,2016年以来,欧盟自主防务合作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超国家主义成分。这与欧洲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以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新安全观有着重要的关系。欧洲面临的新的重大安全挑战呈现出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传统安全威胁共振、内部安全挑战与外部安全挑战交织的特征。同时,欧洲与其传统军事盟友美国的利益分化增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欧盟成员国产生了加强自主防务合作的强烈意愿。欧洲防务基金的成立、"永久结构性合作"等举措的出台和实施,均体现了超国家主义与政府间主义两种合作方式的结合,这也成为近年来欧洲一体化的一大突破。未来,欧盟防务合作还难以摆脱决策机制、资金以及与北约的关系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欧洲一体化两大"发动机"的法国和德国,将会从实现战略自主的高度继续推动欧盟框架内的防务合作,而欧盟委员会的"卷入"以及英国"脱欧"也将有利于欧盟防务建设的不断发展,欧盟在欧洲安全力量结构中的地位将愈益重要。

谢斌[3](2019)在《韩国的对华政策研究2008-2018》文中研究指明韩国的对华政策在其外交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中韩关系在整个韩国对外关系中的份量越来越重。然而,近十年间中韩关系却发生了数次明显的波动。这说明,两国间尽管存在大量的共同利益,从而推进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但显然也存在着冲突性的利益,并时而因此导致双边关系受到冲击。面对着当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思潮的泛起,维护好中韩关系对于维持地区稳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两国的持续发展与持久繁荣,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回顾过去十年间韩国的对华政策,分析其出台政策的内外背景,明确其政策目标和可利用的资源,并在回顾其对华政策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韩国对华决策过程中的各种倾向及影响要素,明确理解韩国政府对华政策继承和调整,探寻其中规律性的内涵,明确其政策选择的方向和面临的问题,对于判断韩国对华政策走向,以及实现中韩双方的政策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从韩国对华政策的背景来看,历史上的朝贡体制形成了两国间“事大字小”的双向义务关系。但到了近代,原本中性的事大主义一词却被演绎成了极具贬义色彩的观念,甚至被称为朝鲜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并导致了韩国对华“反事大主义”思潮的出现。随着二战结束后的美苏分治、冷战爆发及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韩国对华“反事大主义”日益根深蒂固,但却形成了新的对美“事大主义”。而韩国国内的政治力量也从近代之后逐步形成、分立为保守阵营和进步阵营。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现代意义上的保守政党和进步政党逐渐成为韩国的两大政治势力,并实现了数次政权交替。两大阵营在对华政策上有着明显的偏好差别,保守阵营对华存在着明显的猜忌和不信任,对外政策更加倚重美韩同盟;进步阵营更加强调民族和国家的自主,主张在大国之间维持均衡,但也对韩国对华经济依赖、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等问题耿耿于怀。但韩国对华经济依赖的持续加强是个不争的事实,它和中美两国竞争态势凸显、朝鲜半岛对峙格局持续,一并构成了韩国对华政策的外部环境。经过十多年的磨合,到2008年李明博政府执政时,韩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已经大致清晰。首先,韩国的对华政策意在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地区格局,即在中美两大强国竞合进程中,分别借力来维持对另一方的均衡,尤其是以美韩同盟来“远交近攻”,预防中国崛起带来的不确定性。其次,在朝鲜半岛事务中积极争取中国的支持,以缓和地区局势、推动朝鲜核问题的解决以及促进国家统一进程,同时也提防中国日益扩大的影响力,防止中国再次“主宰”朝鲜半岛的命运。最后,积极推进对华经济合作,以维持国家的持续发展与繁荣,但又有意识地去警惕对中国在经济上的过度依赖。韩国实现对华政策三大目标的基础在于其可借助的和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外部的美韩同盟、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外交带来的亲和力。美韩同盟使得韩国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和中美竞争的态势,形成对华政策的“背书”空间;经济实力则是韩国开展对华经济合作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对华政策的最有力支持;而具有较大亲和力和传播性的“韩流”文化则对韩国落实对华政策、发展中韩关系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从2008-2018年韩国三届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推进对华经济合作始终是韩国对华政策的主轴,努力提升中韩相互信赖水平也是韩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努力方向。无论是保守阵营执政,还是进步阵营执政,经济合作的主轴都是一以贯之的。但是,从李明博政府时期的“天安舰事件”到朴槿惠政府时期的“萨德”问题,从这两次严重影响中韩关系的事件可以发现,韩国的对华政策受到朝鲜核问题以及美韩同盟的显着影响。而且,这两个因素都是长期存在而韩国又无法摆脱的。即便是主张“自主国防”的文在寅政府,也无力改变部署“萨德”的决定,对美韩同盟的仰仗也只是程度上的变化,而难以实现安全结构的转变。不过,文在寅政府奉行对朝缓和政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韩关系受到朝鲜核问题影响的风险。另外,从政策的演变过程还可以发现,韩国对华政策始终有着制衡和提防的一面,但随着中国实力的持续增长,韩国在中美之间回旋的空间正在缩小,其对华制衡的企图也日益受到考验。通过对韩国对华政策的评估可以发现,首先,在韩国对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对外交决策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这也是由韩国三权分立体制中总统权最为庞大的特征所决定的,但韩国国会也可以通过政党的竞争、法案的审批等途径,对外交决策起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当总统出身的政党在国会处于少数地位时,反对党往往能够对政府的外交政策施加更大的影响。韩国军方虽然恪守中立,但一直是传统的保守大本营,也可以通过军人出身的政府高官、军属群体、退役军人组成的市民团体等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影响外交决策。其次,在韩国对华政策的实施效果上,经济政策是最为成功的,对华贸易是韩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为其提供了庞大的市场、便利的投资场所以及诸多的就业机会。但是,韩国的对华政策始终没有突破安全问题的瓶颈,其在安全问题上高度依赖美国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导致韩国在中美之间的平衡始终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也意味着,在借力中国推进朝鲜半岛事务这一问题上,中韩两国不会完全协调,其效果也是损益参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其根源在于韩国面临着在中美夹缝中回旋空间缩小、对华借力与防范的矛盾无法解决、以及面对中国崛起时“搭车”与“避险”心态并存等现实困境。展望未来韩国的对华政策,美韩同盟将继续限制韩国对华政策的内容,决定了中韩关系很难在政治、安全领域达到与经济合作对等的水平;朝韩关系的特殊性和中国对朝鲜的重要意义,则决定了韩国对华政策受到朝鲜(核)问题影响将会是长期的;而政党政治、选举需求、总统个性等国内政治因素以及对华经济依赖的外部经济因素也对韩国的对华政策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韩国对华政策在地区事务上依旧是借力与防范的继续,经济事务上虽然会面临着竞争性增强的问题,但合作的方面依旧大于竞争的方面。在安全问题上,韩国的对华政策将难以突破美韩同盟的结构性限制,安全合作的空间有限。韩国的对华政策也给中国制定对韩政策提供了启示,即中国应当意识到两国关系中的冲突性利益,以更务实的姿态推动合作领域的持续深化和渐进式拓展;更加重视对韩国国内政治的关注,明确韩国不同群体的对华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扩大交流、合作,塑造更友好的对华政策氛围;以更加多样式的政策内容和更精细化的政策操作,拓展中韩两国的共同利益,开辟两国合作的更多领域,夯实两国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

王振华,王浩,张光雨[4](2019)在《反恐背景下对我国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思考》文中提出当前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社会影响深远、武装程度和突发性增强等特点。相应地,与之相抗衡的反恐作战能力必须得到提升,反恐工作中警察武力应得到提升和应受到重视。我国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规定在理论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地带,如实战中警察使用武器时暴露出来的难以操作问题,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反恐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反恐背景下,修改相关警察使用武器的部分法律规定,保护警察人身安全,确立用枪原则;通过司法解释等形式,明确相关武器使用法律条款的内涵;细化民警使用武器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在实践中建立适应反恐需求的科学管理机制和使用制度。

张楠[5](2019)在《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例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使用武力曾经是国际关系的一种合法形式,法律不禁止国家发动战争,只要其具有正当性。战争是使用武力最为常见的方式,因此对国家使用武力的规范就具体体现在对国家战争行为的规范。从古代到中世纪时期,主要是通过国家发动战争的理由具有正当性来论证国家使用武力的合法性,由此产生了正义战争理论。近代随着主权国家的兴起,战争权成为主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国家的自然权利,不受任何限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国际社会认识到将国家战争权予以废弃是实现和平的必然,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禁止国家间使用武力的原则,同时,出于国家实践的需要,《联合国宪章》还规定了该原则的两种例外情况,即《联合国宪章》第42条的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机制和第51条的国家自卫权。事实上国际社会情势的变化为这些规定的适用带来了变数。面对核武器、细菌武器、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威胁,在国家实践中出现了预防性自卫。恐怖行为对当前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国际社会尝试以武力的方式打击高度组织化和武装化的恐怖组织。二战后,人权保护成为《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之一,是国际法的重要内容,当一国国内存在严重的人道危机时,一些国家开始主张出于“人道”的目的对该国实施武力干涉,由此“保护的责任”理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当然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始终是指导国家实践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不论是武力打击恐怖行为,还是以人道主义为目的的武力干涉行为,都应当是该原则的例外情形。

施鹏鹏[6](2019)在《迈向刑事诉讼的宪法化——意大利的“奥兰多”改革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奥兰多"改革是意大利近二十年来刑事诉讼宪法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改革涵盖了诉讼当事人、审前程序、判决理由、上诉程序以及特别程序等各领域的诸多细则,在很大程度上将意大利宪法法院及最高法院新近以来的判例法典化,旨在进一步强化权利保障和公正程序,并尽可能地提高诉讼效率。"奥兰多"改革基本上反映了近年来欧陆普遍盛行的"自然演进"立法思潮,意大利的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宪法的统摄下形成最大限度的合意,共同推进意大利刑事诉讼的正当化和精细化。

曾祥义[7](2018)在《香港司法复核审查原则适用研究 ——以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审理的部分权利案件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来,司法复核案件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司法复核案件受到香港社会和市民的关注,香港居民及社会团体也日益频繁地向法院申请司法复核,以挑战特区政府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由于申请司法复核的案件数量逐年持续增长,有关司法复核制度是否已遭到滥用、以及司法复核的作用和价值等问题已成为香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实际上,香港居民和社会团体申请司法复核的案件数量虽然逐年增长,获得法院批准许可的案件数量其实只占申请数量的很小一部分,获得批准许可的大部分案件的判决结果是行政机关胜诉,居民和社会团体获得胜诉的比例较低。梳理香港法院的司法复核案件判决,研究法院适用哪些审查原则以及如何适用这些原则裁决认定行政行为是违宪或违法的,有助于香港社会和居民理性认识司法复核制度的作用和价值。从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审理的涉及居民和社会团体权利的部分案件的判决可以看出,香港法院在司法复核中通常适用的审查原则有四个,即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程序适当性原则和比例原则。法院正是通过适用这四个审查原则,来认定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程序适当、是否合乎比例。法院在适用这些审查原则的过程中,反映了法院对某种或某些居民或社会团体权利性质的定性分析,反映了法院认定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比例性的边界或范围,反映了法院判定行政行为违宪(违反香港基本法)或违法的依据和理由,反映了法院司法复核审查的强度,也体现了法院在具体案件中通过司法复核保障权利、监督权力的理念和态度。

赖燕茹[8](2016)在《科技政治学视角下的互联网研究》文中提出科技创新是全球格局演化的重要诱因,也是大国竞逐世界的重要筹码。从人类发展历史上来看,竞争存在与各个种族、民族和国家,在这个不断推动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上演着惊心动魄,但同时也把科技创新的非凡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冷兵器战争时代到机械化全面应用战争而打破世界格局,从核武器让两个半球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到世界两大军事力量的军备竞赛,都塑造了当今社会的世界格局。从瑞士长矛、德国铁路到美国曼哈顿工程,我们在历史深处窥见到了一个隐秘之手,那是拨动全球格局演化的科技之手,它在20世纪重新给世界带来了惊奇与躁动。如果说,在人类20世纪的天空中寻找一项最耀眼的科技创新,这一王冠非“互联网”莫属。1969年,在美国国防部资助下,全球第一个网络“阿帕网”问世。无论从经济、军事及政治等哪一个维度而言,这项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它就好像是一场蝴蝶效应而引发的的飓风。有社会学家称之为“后工业社会”也有未来学家称之为:正向我们迈开脚的信息时代。于是,我们看到,在这场变革的发源地——美国,它不仅用呼啸的导弹与飞机引领了一场信息化军事变革,它又借所谓的“自由”与“开放”试图在全球掀起一场信息化政治变革。显然,对于美国主导的这种军事霸权与政治霸权,其背后的支撑是“互联网”这一科技霸权。军事也是政治的继续,破解美国的霸权魔咒,亟需我们对互联网从科技政治学的视角进行全新审视。本文从科技政治学的视角出发,以作为一个科学技术体系的互联网技术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互联网早期的政治塑造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选择,以最能代表互联网全面扩张时期新安全观的美国网络安全战略为例,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后对政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此展现互联网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文章梳理了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学科设置、学科发展及研究视域,对科学技术与政治权力转移的逻辑进行思考,以科技政治互动观展开本文的研究。本文发现,互联网技术体系在其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极易受到政治和社会因素影响,而随着其不断的生长,尤其是催生“信息革命”后趋于稳定发展,反过来又对政治结构和权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构建了一个权力上从根本上分散的世界。美国塑造全球信息政治霸权,实际上背离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本质。互联网的不断扩张意味着信息垄断将不复存在,美国的全球信息政治霸权受到挑战,权力的分享将成为世界格局重塑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将互联网治理提上日程,重视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积极参与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在科技与政治紧密耦合的时代,本文将科技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应用到美国互联网的研究之中,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与科技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且也对我国参与互联网全球治理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逄爱成[9](2012)在《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进入了美国单极主导下的政治经济军事新格局,以意识形态斗争为主要标志的冷战色彩日益淡化,金融主导下的经济战不断提升。美元已超越了主权国家货币的范畴,具有明确政策法律、人员机构等条件支持,并已融入和渗透到美国全球霸权各领域,成为实现美国国家意志、维护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国家战略。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是维护美国自身发展、实现霸权护持和主导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秩序变革进程的集合体,是支撑美国全球霸权体系运行的金融基础。认识和研究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内涵、运行模式以及运行结构等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按照历史本体论的要求,采取了理性选择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进行了纵横结合的交叉性分析。从纵向视角来看,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先后经历了“两次跃升、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形成了波浪式发展曲线,美元霸权战略内在的“创新性”是其发展演变的不竭动力。从横向角度看,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多维实力结构和成熟运行机制基础之上。在运行实践中,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运行主要体现为三种模式:货币特权模式、华尔街模式和渗透融合模式。同时,美元霸权战略也是一个蕴含内在矛盾与面临外部挑战的复合体,这也是金融危机与国际经济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最后,以美国国债危机作为切入点对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进行实证性的案例分析,认为美国国债已成为美元霸权战略的“稳定器”和“缓冲器”,为美元霸权战略的扩展与收缩提供了巨大弹性空间。为了保证美国世界霸权的长期稳定发展,美元霸权战略必须要维持美国国民福利与国际义务、政府与国会、霸权实力与霸权威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要素间的动态平衡。尽管目前美国陷入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缓慢,但美国国内具有超强的自我修复力和创新力,美元霸权战略仍具有超强的现实基础。

高伟[10](2012)在《1970年中东恐怖活动对尼克松政府“缓和”政策的挑战》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时代。美苏两极依然是国际政治秩序的主宰。但是,由于美国受到经济危机、越南战争的拖累,以及西欧和日本的兴起,使得自身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遭受冲击。同时,苏联的进攻态势也使得美国不得不在两极争霸中采取守势。1970年又是国际化深入发展的一年。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人力、资本等各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也使得国际化组织借机兴起。中东地区的固有激进势力迅速成长为国际性的恐怖组织,并连续发动恐怖袭击,对美国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的设计造成严重损害。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PFLP)发动的“劳工节劫机事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在约旦发动的“黑九月事件”,严重危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也使得美国的“缓和”政策陷入困境。但是固守传统的国与国外交模式的美国政府,却对恐怖势力的兴起措手不及,无法采取直接有效地手段进行处理,原先推行的“缓和”政策也备受挑战。这也更加突出的表明,在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的影响日趋明显,值得民族国家关注和重视。本文首先为导论,第一章为概念界定,主要讲述词典、各国官方及学者关于“恐怖主义”的各种界定,深入探析恐怖主义的各种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恐怖主义的基本概念,为本文写作奠定基础。长久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专家学者对恐怖主义都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如何界定恐怖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对我们防范及打击恐怖主义有着积极地现实意义。通过解析各种定义,牢牢把握住恐怖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将恐怖主义定义为:恐怖主义是指为了制造公众慌乱、威胁政府当局或者国际组织,而采取暴力手段、破坏行动、恐吓行为或者各种其他方式,意欲造成或造成非战斗人员(尤其是平民)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第二章主要讲述中东恐怖主义兴起的原因并简单陈述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主要情况,并探讨尼克松政府关于“缓和”政策的出台背景及相关内容。恐怖主义在中东的兴起,既有宗教因素,也与中东地区特殊的地区因素、经济因素息息相关,同时,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的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也加剧了恐怖主义的滋生和成长。第三章阐述两起恐怖事件——“劳工节劫机事件”和“黑九月事件”对尼克松政府的“缓和”政策的具体冲击。在两起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没有意识到恐怖组织的国际化特性,反而固守传统的国与国的外交模式,导致美国在应对恐怖活动时的力不从心。第四章提出本人对当前国家对外政策及积极反恐的几点思考。一方面,应重视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中愈加重要的作用,加强外交政策的明晰化和灵活化;另一方面,也应积极推行反恐措施,积极保障我国地区安宁和对外政策的顺利实施,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国家利益。

二、巴作出三项反恐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作出三项反恐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1)韩美同盟历史回溯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同盟理论探析
    1.1 同盟的定义
    1.2 同盟形成理论
    1.3 同盟的矛盾与困境
第二章 韩美同盟的形成与发展
    2.1 韩美同盟的形成
    2.2 韩美同盟的发展过程
    2.3 21 世纪的韩美同盟关系
第三章 影响韩美同盟关系的因素分析
    3.1 中国的崛起
    3.2 朝鲜核威胁
    3.3 美国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变化
    3.4 韩国国防与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四章 韩美同盟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4.1 韩美同盟与中韩合作关系之间的矛盾
    4.2 韩美同盟关系中战时作战指挥权交接问题
第五章 韩美同盟的发展方向
    5.1 韩美同盟定位的调整与发展自主国防
    5.2 促进韩美同盟与中韩关系的均衡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2)超国家主义与政府间主义融合:欧盟新防务建设举措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欧洲面临新的安全形势
    (一)非传统安全威胁和传统安全威胁同步共振
    (二)内外安全挑战相互交织
    (三)欧美跨大西洋联盟裂痕加深
三欧盟“2.0版安全观”应运而生
    (一)重新界定欧盟安全威胁
    (二)提出加强自主行动能力的应对战略
四欧盟新防务建设:超国家主义与政府间主义的融合
    (一)欧洲防务基金
    (二)军事计划与行动能力
    (三)永久结构性合作
五欧洲新防务建设的前景
    (一)法德将继续发挥“发动机”作用
    (二)欧盟委员会保持“卷入”的意愿会更强
    (三)英国“脱欧”也将有利于欧盟自主防务建设
    (四)面临的挑战和制约
六结语

(3)韩国的对华政策研究200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韩国对华政策的背景
    第一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反事大主义”思维
        一、韩国“事大主义”的历史传统
        二、韩国“反事大主义”思维的产生
        三、韩国“反事大主义”思维的原因
    第二节 韩国保守-进步阵营的对华政策偏好
        一、韩国政坛保守-进步阵营的分野
        二、韩国保守阵营的对华政策偏好
        三、韩国进步阵营的对华政策偏好
    第三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环境
        一、中美关系竞争性因素的增加
        二、朝鲜半岛对峙格局的持续
        三、韩国经济对华依赖的加强
    小结
第二章 韩国对华政策的目标与基础
    第一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目标
        一、维持中美在东北亚的均衡格局
        二、朝鲜半岛事务中的借重与防范
        三、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防过度依赖
    第二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基础
        一、不断巩固的美韩同盟
        二、较为发达的经济实力
        三、积极宣传的文化亲和力
    小结
第三章 韩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李明博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经贸为主轴提升中韩关系
        二、多方努力分散对华经济依赖
        三、“天安舰事件”后的对华政策调整
    第二节 朴槿惠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提升对华外交地位
        二、积极开展信任外交
        三、“萨德”问题与对华外交转向
    第三节 文在寅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努力重建中韩互信
        二、继续推进中美平衡
        三、试图降低对华依赖
    小结
第四章 韩国对华政策的评估
    第一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部门倾向
        一、韩国行政部门的对华政策倾向
        二、韩国国会的对华政策倾向
        三、韩国军方的对华政策倾向
    第二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在中美间平衡的得失
        二、朝鲜半岛局势的损益
        三、对华经济合作的收获
    第三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现实困境
        一、中美竞争加剧导致回旋余地缩小
        二、朝鲜事务中对华借力与防范的矛盾
        三、对中国崛起“搭车”与“避险”的权衡
    小结
第五章 韩国对华政策的展望
    第一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要素
        一、美韩同盟的限制
        二、朝韩关系的影响
        三、国内政治的作用
        四、经济依赖的效应
    第二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前景
        一、地区事务上借力与防范的继续
        二、经济事务上合作大于竞争
        三、安全事务上难以突破瓶颈
    第三节 韩国对华政策的启示
        一、对韩政策定位需要更加现实化
        二、对韩政策内容需要更加丰富化
        三、对韩政策操作需要更加精细化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成果
后记

(4)反恐背景下对我国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恐背景下警察配枪的必要性
    (一)恐怖主义活动社会影响面广
    (二)恐怖分子武装程度有所升级
    (三)恐怖活动突发性增强
二、从法律角度分析当前警察武器使用问题
    (一)理论上存在一定模糊地带
    (二)用枪原则在实际用枪中难以把握
    (三)有关使用武器法律规定滞后于现实需要
    (四)警察在实战中不善于使用武器
三、完善警察武器使用法律规定的建议
    (一)保护警察人身安全,确立用枪原则
    (二)制定更为详细的法律规范,确保民警用枪安全
    (三)细化民警使用武器的程序
四、结语

(5)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例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正义战争理论
        一、正义战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家的战争权
    第二节 国际法对国家战争权的规范
        一、限制国家战争权
        二、1928 年《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
    第三节 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确立
        一、禁止使用武力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二、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性质
第二章《联合国宪章》体系下的使用武力制度
    第一节 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机制
        一、安理会的职能
        二、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机制的内涵
        三、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机制的实践
    第二节 禁止使用武力的例外——国家自卫权
        一、武力攻击是行使国家自卫权的前提
        二、遵守必要性原则和相称性原则
        三、国家的预防性自卫问题
第三章 打击恐怖行为与使用武力问题
    第一节 武力打击恐怖行为的国家实践
        一、国际社会打击恐怖行为的主要形式
        二、国际社会武力打击恐怖行为的尝试
        三、武力打击恐怖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四、遭受武力打击的恐怖组织与所在国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完善国际社会打击恐怖行为的机制
        一、在联合国的主导下打击恐怖行为
        二、加强打击恐怖行为的国际合作
        三、在《宪章》的框架内有限的使用武力打击恐怖行为
        四、建立国际社会武力打击恐怖行为的标准
第四章 人道主义干涉与使用武力问题
    第一节 人道主义干涉的国际法分析
        一、当代国际法对人道主义干涉的立场
        二、保护责任理论与人道主义干涉的发展
    第二节 使用武力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国家实践
        一、科索沃战争
        二、利比亚冲突
        三、依据国际法建立使用武力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迈向刑事诉讼的宪法化——意大利的“奥兰多”改革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背景
二、诉讼当事人制度改革
    (一) 与被告人相关的诉讼制度改革
    (二) 与被害人相关的诉讼制度改革
三、审前程序的改革
    (一) 预先侦查程序的改革
    (二) 初步庭审的改革
四、上诉程序的改革
    (一) 一般规定
    (二) 普通上诉制度改革
    (三) 撤销审之诉改革
    (四) 再审制度改革
五、特别程序的改革
    (一) 简易程序改革
    (二) 刑事协商程序改革
    (三) 刑事处罚令程序改革
六、委托立法
    (一) 传统电话监听的委托立法
    (二) 传统电话监听的委托立法要点
    (三) 新兴信息截取技术的委托立法
    (四) 上诉的委托立法
七、其他修改
    (一) 判决理由制度改革
    (二) 转化条款 (Le disposizioni di attuazione)
    (三) 跨期规定 (Normativa intertemporale)
八、改革的评价:迈向刑事诉讼的宪法化

(7)香港司法复核审查原则适用研究 ——以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审理的部分权利案件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术语界定:审查原则、审查标准与审查强度
    四、研究方向与案例样本选取说明
    五、本文基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六、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香港司法复核权利类案件的特点
    第一节 分类意义与分类依据
        一、分类意义
        二、分类依据
    第二节 民主与政治权利类案件特点
        一、民主与政治权利类案件概述
        二、民主与政治权利类案件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人身自由与人格权利案件特点
        一、人身自由与人格权利案件概述
        二、人身自由与人格权利案件的特点
    第四节 法律诉讼权利类案件特点
        一、法律诉讼权利类案件概述
        二、法律诉讼权利类案件特点
    第五节 社会经济权利类案件特点
        一、社会经济权利类案件概述
        二、社会经济权利类案件特点
第二章 香港司法复核审查原则简述
    第一节 香港司法复核审查原则概述
        一、香港司法复核审查原则的历史渊源与法律渊源
        二、香港司法复核的四个审查原则概述
    第二节 合法性原则简述
        一、合法性原则的定义及内涵
        二、合法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合理性原则简述
        一、合理性原则的定义及内涵
        二、合理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程序适当性原则简述
        一、程序适当性原则的内涵与适用范围
        二、程序适当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比例原则简述
        一、比例原则的定义及内涵
        二、比例原则基本内容
        三、比例原则与合理性原则的区别
第三章 香港司法复核审查原则的适用
    第一节 合法性原则的适用
        一、合法性原则适用概述
        二、超越职权的适用
        三、未考虑相关因素或考虑了不相关的因素的适用
        四、自由裁量权与不正当目的的适用
    第二节 合理性原则的适用
        一、合理性原则适用概述
        二、合理性原则的具体适用
    第三节 程序适当性原则的适用
        一、程序适当性原则适用概述
        二、程序适当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
        三、自然正义原则的适用
        四、合理期望的适用
    第四节 比例原则的适用
        一、比例原则适用概述
        二、比例原则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
        三、比例原则构成元素和适用
        四、适用比例原则的验证步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科技政治学视角下的互联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科学技术政治学:理论与逻辑
    2.1 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兴起及其研究视域
        2.1.1 STS的多元化转向
        2.1.2 科学技术政治学的兴起与发展
    2.2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
        2.2.1 关于科技与政治的三种传统视角
        2.2.2 科技与政治的互动
    2.3 重大科学技术与权力转移
        2.3.1 铁路与德国陆权的崛起
        2.3.2 无线电与美国通信权力的崛起
        2.3.3 原子弹与美国霸权的确立
第三章 互联网技术构建中的政治塑造
    3.1 作为意识形态的互联网技术
        3.1.1 互联网预设价值
        3.1.2 互联网重塑权力
        3.1.3 互联网消解意识
    3.2 阿帕网诞生的政治介入
        3.2.1 冷战阴影下ARPA的建立
        3.2.2 核战背景下分布式网络应运而生
        3.2.3 核心技术人员与国防部关系紧密
    3.3 根服务器的国家控制
        3.3.1 互联网关键性技术的政治载荷
        3.3.2 根服务器初期的实际控制机构
        3.3.3 根服务器与域名系统的争夺
        3.3.4 美国政府的干涉和ICANN的创建
第四章 互联网技术的社会选择
    4.1 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关键性技术
        4.1.1 1960-1985:早期计算机网络
        4.1.2 1985-1995: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增长
        4.1.3 1995年至今:创造商业内容和应用
    4.2 美国INTERNET技术的兴起与启示
        4.2.1 INTERNET技术的崛起
        4.2.2 分组交换技术的启用
        4.2.3 TCP/IP协议的扩散
    4.3 欧洲网际互联的衰竭与教训——以法国CYCLADES为例
        4.3.1 促进CYCLADES项目上马的社会因素
        4.3.2 制约CYCLADES项目推进的社会因素
        4.3.3 决定CYCLADES项目下马的社会因素
第五章 互联网全球扩张时期的政治霸权:基于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考察
    5.1 从信息自由到适度控制:“9·11”之前的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5.1.1 早期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政策的酝酿
        5.1.2 克林顿政府防御为主适度控制的网络安全战略
        5.1.3 文本分析:PDD-63与《全球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
    5.2 强力控制: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5.2.1 “9·11”事件变革美国传统安全观
        5.2.2 小布什政府调整网络安全战略
        5.2.3 文本分析:《综合性国家网络安全倡议》
    5.3 灵巧塑造: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网络安全战略
        5.3.1 奥巴马灵巧塑造战略的形成
        5.3.2 文本分析: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5.3.3 案例分析:社交网络在“阿拉伯之春”中的运用
第六章 互联网治理与国际信息新秩序的建立
    6.1 互联网全球治理的现状及困境
        6.1.1 网络霸权主义拓展
        6.1.2 信息恐怖主义频发
        6.1.3 全球“数字鸿沟”加深
        6.1.4 中美网络空间的分歧及其原因
    6.2 互联网全球治理困境的根源
        6.2.1 互联网的联接性与安全性的矛盾
        6.2.2 互联网“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矛盾
        6.2.3 网络空间全球公域与国家主权独立的矛盾
    6.3 互联网全球治理的“中国进路”
        6.3.1 互联网全球治理的几种模式
        6.3.2 构设全球互联网“命运共同体”
        6.3.3 搭建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合作机制
        6.3.4 制定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行为规范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现实原因
        (二) 历史背景
        (三) 理论基础
    二、概念辨析及逻辑关系
    三、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
        (一) 文献综述
        (二) 基本定位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美元霸权战略的理论透视
    第一节 美元霸权战略的内涵及构成
        一、美元霸权战略的实施主体
        二、美元霸权战略的环境判断
        三、美元霸权战略的目标制定
        四、美元霸权战略的能力与手段
        五、美元霸权战略的效能评估
    第二节 美元霸权战略的基础
    第三节 美元霸权战略的运行模式
        一、货币特权模式
        二、华尔街模式
        三、渗透融合模式
第二章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冷战结束前美元霸权的两次跃升
        一、美元霸权战略的历史起点——金汇兑本位制(1944—1971年)
        二、美元霸权战略的初步形成——美元本位制(1971—1989年)
    第二节 冷战结束后美元霸权战略的演变历程
        一、克林顿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1993—2001年)
        二、小布什政府的美元军事化战略(2001—2009年)
        三、奥巴马政府的美元霸权重振战略(2009—现在)
    第三节 二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波动曲线
第三章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维度分析
    第一节 发展视角下的美元霸权战略
        一、美元霸权战略的发展性转型
        二、美元霸权战略的发展性特点
    第二节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经济维度审视
    第三节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政治维度透视
        一、美元霸权战略的国内政治基础
        二、美元霸权战略的国际政治环境
        三、美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动态博弈
    第四节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军事支柱
第四章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运行基础
        一、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硬实力”基础:经济、政治、军事实力
        二、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软实力”基础:创新力、法治精神、多元文化环境#111
    第二节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运行结构
        一、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平面结构
        二、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运行规则
        一、国家利益至上
        二、实施过程制度化
        三、多元化手段并举
    第四节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内在矛盾
        一、美元的主权货币与国际货币
        二、美元助推下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
        三、美国霸权的稳定性与国内政治的多变性
第五章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面临的挑战及反思
    第一节 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美元霸权战略面临的货币层面挑战
        二、美元霸权战略在经济、军事、政治等领域面临的挑战
        三、美元霸权战略面临的信用危机
    第二节 美国国债——美元霸权战略的稳定器和缓冲器
        一、美国国债的历史演变
        二、美国国债危机的加剧
        三、美国国债危机的出路
    第三节 对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的反思
        一、美元霸权战略的未来转型
        二、美元霸权战略的动态平衡
        三、美元霸权战略的内部调整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1970年中东恐怖活动对尼克松政府“缓和”政策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论文研究计划,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
    一、对恐怖主义的各种界定
    二、恐怖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二章 中东恐怖组织的兴起及尼克松政府的“缓和”政策
    一、中东恐怖主义兴起的原因
    二、中东主要恐怖组织的简介
    三、尼克松政府的“缓和”政策
第三章 恐怖事件对美国“缓和”政策的冲击
    一 “劳工节劫机”事件(Laborday Hijacking)
    二 “黑九月”事件(Black September)
    三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一、增强外交政策的明确性、延续性
    二、正视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对外政策的灵活性
    三、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巴作出三项反恐决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韩美同盟历史回溯与展望[D]. 陈璐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超国家主义与政府间主义融合:欧盟新防务建设举措及前景[J]. 冯怡然. 国际安全研究, 2020(05)
  • [3]韩国的对华政策研究2008-2018[D]. 谢斌. 吉林大学, 2019(02)
  • [4]反恐背景下对我国警察使用武器的法律思考[J]. 王振华,王浩,张光雨. 政法学刊, 2019(05)
  • [5]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例外问题研究[D]. 张楠.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 [6]迈向刑事诉讼的宪法化——意大利的“奥兰多”改革及其评价[J]. 施鹏鹏.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9(02)
  • [7]香港司法复核审查原则适用研究 ——以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审理的部分权利案件为样本[D]. 曾祥义. 深圳大学, 2018(07)
  • [8]科技政治学视角下的互联网研究[D]. 赖燕茹.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9]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研究[D]. 逄爱成. 吉林大学, 2012(09)
  • [10]1970年中东恐怖活动对尼克松政府“缓和”政策的挑战[D]. 高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巴基斯坦做出三项反恐决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