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方正APABI建设数字图书馆(论文文献综述)
周金萍[1](2021)在《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各高校的师生基本可以享受到本校图书馆提供的数字经典阅读服务,但是鉴于各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一些高校的数字经典阅读服务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相关研究,其中从数字资源、数据库的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储备现状,并选择了部分高校,对其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平台进行介绍;通过对600名在校师生的随机问卷调查,建立了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若干假设,并使用模型分析软件AMOS21.0构建研究模型,对模型予以证实,以one-way ANOVA,t验证,对用户的年级、性别,身份、平均每月使用次数及平均每次使用时间的使用者在数字经典阅读服务效果影响因素上的差异进行检验,分别从数字资源建设、阅读空间、宣传推广、馆员素质、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向晴[2](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杨佳,张玮,张莹璐[3](2019)在《面向图书馆的大众类电子书服务的调查分析与启示》文中认为通过对包括集成商、出版商在内的国内成熟的面向图书馆的电子书供应商提供的大众类电子书平台进行的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资源建设、技术特性和商业模式3个方面对比分析国内有代表性的大众类电子书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大众类电子书平台市场普遍存在新书占比少、纸电同步率不高;阅读体验有待加强等诸多问题。同时,各供应商之间的资源整合也会给图书馆提供统一服务造成困难。提出大众类电子书服务平台的发展过程中应提高数据开放程度,通过与图书馆合作深入调研用户阅读行为,加强电子书的阅读推广。
孙红萍,吴钗芸[4](2017)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探析——以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子书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对12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从电子书资源构成、服务平台构建、联盟合作、读者使用指导等方面,对开展电子书服务提出了建议,以期逐渐完善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
吴钊[5](2017)在《图书馆电子书采购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图书馆纷纷加大电子资源的采购力度,其中又以电子书的采购最为突出,图书馆的电子书采购有别于传统的纸质书采购,更不同于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其他电子资源的采购。本文基于系统论、经济学理论和生态论等多学科视角,首先运用文献调研法、网络调查法对涉及出版社、经销商和图书馆三方主体的电子书产业链进行分析,阐述他们电子书运行情况以及各自对待电子书的态度;其次介绍图书馆电子书采购模式,总结目前主要的采购模式:单馆采购与联合采购、单本订购与打包采购、永久获取与订阅以及近年来兴起的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新兴采购模式,介绍它们各自的发展概括、特点以及案例;再次对馆配市场电子书价格进行分析,概述电子书的定价问题以及不同模式下的电子书价格;最后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构建科学的图书馆电子书采购策略。旨在为我国图书馆电子书采购提供参考,促进数字出版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李文冰[6](2016)在《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媒介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内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商人群体。本研究所界定的当代浙商,是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特有的商人群体。当代浙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在追求财富的路途上,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公共形象,这一形象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经济和浙商影响力的提升,浙商报道成为中国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浙商媒介形象通过媒介得以呈现,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特征,浙商媒介形象所内含的浙商精神、浙商文化又对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浙商同时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介在成功呈现和传播浙商文化过程中塑造并发展了自身,形成了与浙商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并加以呈现的?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浙商形象?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背后,有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文化推动力量?报纸媒体在形塑、呈现浙商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浙商发展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浙商的褒扬和批判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对浙商媒介形象呈现进行考察,既能丰富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另一研究要旨在于通过梳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历程,透视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抽样选取《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浙商报道文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纸浙商报道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浙商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断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日益走向中国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报纸媒体通过命名与身份书写、断言式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遵循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三种叙事模式,勾勒出浙商从“草根商人”向肯吃苦、善经营的“闯天下”创富群体形象、从“财富”浙商向“责任”浙商、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从传统创业形象向变革和创新形象转变的历程,从而呈现出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儒商”的形象。本文认为,浙商媒介形象是多元力量共同建构和呈现的结果,标示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浙商新闻报道始终是传统媒体在与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各种权力场域关系中进行的,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交互是贯穿浙商报道或明或暗的主线;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又离不开媒介推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生态的变迁,既是不同阶段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动因又是结果;浙商也在在自塑的努力中共同完成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发现,处在多种场域关系中的报纸传媒,在呈现浙商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传播偏向,在呈现浙商形象时因陷入框架化、模式化、学科化的泥沼整体上存在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以及“人”的迷失,这在大众传媒充分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迁、数字化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相形之下,网络新媒体对浙商形象呈现的不遗余力和畅所欲言能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诸多启示,此外,新闻形态之外的各种浙商题材电视剧虽是浙商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其所呈现的浙商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借鉴和反思的。基于对浙商媒介形象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对报纸媒体在多媒体图景和新媒体环境下浙商媒介形象再现的思考。
邱均平,楼雯,曾元祥,赵月华,孙丹霞,李成龙[7](2014)在《我国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我国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数字出版市场现状,设计面向全国图书馆采购与使用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情况的调查问卷,利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信息计量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电子图书市场是以超星、方正、书生之家、中国数字图书馆为首的完全竞争市场,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依赖于政府支持、先进技术支持、读者素养的提高和采购经费的增加4个方面。
许继新,吴志荣[8](2013)在《社会科学类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馆藏学术性书目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中国哲社学术图书基本书目(1995-2005)》收录的政法类图书书目为标准书目,以上海地区本科以上高校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数据库为测评对象,测定超星数字图书馆和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含教参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电子图书的质量。统计分析两库标准书目图书入藏率,结果表明,总体上超星数字图书馆入选标准书目的图书多于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但2004年以后,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入选图书超出了超星数字图书馆,并且两库学术性图书馆藏不完全同质,两库叠加学术性图书入藏种类的增加超过重复。
唐凤英,杨红梅[9](2006)在《电子书阅读的新时代》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电子图书的产生与发展,对目前国内主要的中文电子书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
王法涛[10](2006)在《数字权限管理技术(DRM)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综合评述本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论文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逻辑结构等内容做了概括性阐述,本着由表及里的层次结构,对数字权限管理的概念与技术理论体系进行了阐述,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做好理论储备。论文的主题部分从数字权限管理技术实际应用的角度入手,对数字权限管理技术在电子书、电子文档和流媒体等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分别介绍了各个领域几种有代表性的DRM产品,阐述了其系统结构和使用流程,详细分析了各个系统的特点,对各领域的DRM产品特点进行了纵向比较,同时分别给出了各领域DRM产品的实际应用案例。然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DRM应用的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论文所做的工作,研究的结果和自己的一些感想。
二、利用方正APABI建设数字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方正APABI建设数字图书馆(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
2.1 数字阅读 |
2.1.1 数字阅读的概念 |
2.1.2 数字经典阅读的概念 |
2.1.3 数字阅读的特征 |
2.2 阅读的构成要素 |
2.2.1 阅读主体 |
2.2.2 阅读客体 |
2.2.3 阅读环境 |
2.3 基础理论 |
2.3.1 用户体验理论 |
2.3.2 图书馆学五定律 |
2.3.3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现状 |
3.1 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分析 |
3.1.1 数字资源来源 |
3.1.2 数据库分析 |
3.2 重点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平台分析 |
3.2.1 数字资源发现平台 |
3.2.2 数字资源检索系统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模型构建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对象 |
4.4 测量工具 |
4.4.1 内容质量 |
4.4.2 系统质量 |
4.4.3 服务质量 |
4.4.4 个体认知 |
4.4.5 用户满意 |
4.4.6 持续使用意向 |
4.4.7 用户收益 |
4.5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5.1 问卷设计 |
4.5.2 数据收集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结构方程分析 |
5.3.1 模型拟合 |
5.3.2 假设检验 |
5.4 差异性分析 |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发展策略 |
6.1 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
6.1.1 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发展 |
6.1.2 兼顾体系化和特色化 |
6.2 构建多样化阅读空间 |
6.2.1 功能化阅读空间 |
6.2.2 智能化阅读空间 |
6.3 注重数字经典阅读宣传推广 |
6.3.1 扩大微信平台的宣传力度 |
6.3.2 提高微博的利用效率 |
6.4 提升馆员综合素质 |
6.4.1 及时转变馆员的角色 |
6.4.2 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
6.5 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
1.2.3 相关概念辨析 |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
1.3.1 年代分布 |
1.3.2 主题词分析 |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
2.1.1 书籍的演变 |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
3.2.2 版权建设时期 |
3.2.3 资源服务时期 |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
3.3.1 起步阶段 |
3.3.2 快速发展阶段 |
3.3.3 缓慢进展阶段 |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
3.4.2 调整战略转型 |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
4.1.1 网络文学风靡 |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
5.1.1 出版模式变化 |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
6.2 主要问题 |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
6.3 解决方式 |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启示 |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
7.2 未来展望 |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
F.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面向图书馆的大众类电子书服务的调查分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调研概况 |
2 资源建设 |
3 技术特性 |
3.1 终端支持 |
3.2 平台功能 |
3.3 对图书馆二次开发的支持 |
4 商业模式 |
5 问题与建议 |
5.1 问题 |
5.2 建议 |
(4)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探析——以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情况说明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1. 现状调查。 |
2. 电子书推广比较。 |
3. 电子书资源内容分析。 |
三、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 |
1. 电子书资源构成。 |
2. 电子书服务平台构建。 |
3. 加强读者指导培训。 |
(5)图书馆电子书采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评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图书馆电子书采购相关的理论基础 |
1.1 系统论 |
1.2 经济学理论 |
1.2.1 博弈论 |
1.2.2 成本效益分析 |
1.3 生态论 |
第二章 馆社商视角下的电子书产业链分析 |
2.1 内容提供商 |
2.1.1 传统出版商 |
2.1.2 自出版 |
2.2 经销商 |
2.3 图书馆 |
第三章 图书馆电子书采购模式 |
3.1 单馆采购模式与联合采购模式 |
3.2 单本订购模式与打包采购模式 |
3.3 永久获取模式与订阅模式 |
3.4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新兴采购模式 |
3.4.1 读者驱动采购模式 |
3.4.2 按次付费模式和按页付费模式 |
3.4.3 循证采购模式 |
3.5 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图书馆的电子书定价问题分析 |
4.1 电子书定价问题概述 |
4.1.1 出版商与经销商定价权之争 |
4.1.2 出版商与图书馆定价权之争 |
4.2 不同采购模式下的电子书价格 |
第五章 图书馆在电子书采购中的策略 |
5.1 寻求国家层面的支持,确保整个电子书产业良好发展 |
5.2 加强与出版社、经销商的合作,构建馆配电子书产业链新生态 |
5.3 立足于本馆,从用户需求出发,综合提高电子书采购业务能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浙商研究 |
二、关于媒介形象研究 |
三、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研究 |
四、评析与展望:浙商媒介形象呈现与浙商研究的合流与研究发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与基本概念 |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
二、基本概念 |
第一章 浙商媒介形象的历时性分析 |
第一节 浙商的旧读与新解 |
一、“商”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沧桑变迁 |
二、商帮文化与浙江商帮 |
三、改革开放与浙商的重新崛起 |
第二节 浙商形象的媒介话语嬗变 |
一、“儒商”和“奸商”——中国古代浙商的形象悖论 |
二、“新式商帮”形象和“红顶商人”的命运——近代浙商的双重印记 |
三、“当代第一儒商”形象的呈现——新时期浙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内容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变迁的基本描述 |
一、类目建构与操作化说明 |
二、版面、篇幅、报道类型和报纸类别的基本分析 |
三、浙商主体身份和角色属性演变的统计分析 |
四、浙商形象呈现议题变化的统计分析 |
第二节 当代儒商——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
一、“当代儒商”的内涵 |
二、“当代儒商”框架的主导性呈现 |
第三节 他者框架——不同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比较分析 |
一、他者呈现的基本样貌 |
二、不同类别媒体他者呈现的比较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话语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媒介形象呈现中的话语与话语理论 |
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
二、作为新闻的话语 |
第二节 身份书写、权力话语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命名与身份书写 |
二、断言式言语行为与权力话语 |
三、话语的隐含意义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交互下的叙事模式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 |
二、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 |
三、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 |
小结 |
第四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力量及其互动 |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社会动因 |
一、经济场域的生成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型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媒介推手 |
一、传媒生态变迁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二、媒介场域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三、传媒与浙商对浙商媒介形象的同构与互动 |
第三节 浙商自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
一、浙商媒介事件与形象呈现 |
二、浙商政治参与与形象呈现 |
三、浙商企业形象传播与形象呈现 |
小结 |
第五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批判与反思 |
第一节 断言和肯定式新闻中的浙商媒介形象话语遮蔽与理想化 |
一、肯定式新闻与浙商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 |
二、明星浙商的卡里斯玛光环与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 |
三、宣传导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 |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模式化”与“人”的缺失 |
一、“模式化”呈现与“人”的缺失 |
二、“模式化”呈现与“个体”形象的缺失 |
三、“模式化”呈现与“个性”形象的缺失 |
第三节 多媒体形态下报纸媒体浙商形象呈现的不足与反思 |
一、多媒体形态下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图景 |
二、多媒体时代报纸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反思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我国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 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 |
3. 1 市场现状分析 |
3. 2 图书馆需求分析 |
4 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影 响因素 |
4. 1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 |
4. 2 数字出版等先进方法的技术支持 |
4. 3 读者信息素养的日益提高 |
4. 4 图书馆加大电子图书的采购经费 |
5 结 语 |
(8)社会科学类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馆藏学术性书目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研究路径 |
3 标准书目的制定 |
4 中文电子图书系统的确定 |
5 标准书目图书入藏率及分析 |
6 结 语 |
(10)数字权限管理技术(DRM)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DRM 的起源 |
1.2.2 DRM 的中文译称 |
1.2.3 国内外 DRM 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数字权限管理的理论体系 |
2.1 数字权限管理的概念 |
2.2 数字权限管理的发展历程 |
2.3 数字权限管理的总体框架及其要求 |
2.4 数字权限管理的技术体系 |
2.5 数字权限管理的功能体系结构 |
2.6 权利描述语言 |
第三章 电子书的数字权限管理技术应用 |
3.1 需求分析 |
3.2 电子书 DRM 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
3.3 电子书 DRM 技术应用方案分析 |
3.3.1 方正 Apabi 电子书系统 |
3.3.2 Microsoft 电子书系统 |
3.3.3 Adobe 电子书系统 |
3.3.4 比较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电子文档的数字权限管理技术应用 |
4.1 需求分析 |
4.2 电子文档 DRM 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
4.3 电子文档 DRM 技术的应用方案比较分析 |
4.3.1 微软的基于 RMS 的 Office2003 |
4.3.2 Adobe 公司的 Adobe Acrobat6.0 |
4.3.3 北大方正 Apabi 文档保护系统 |
4.3.4 书生文档共享管理系统(SDP) |
4.3.5 比较分析 |
4.4 案例分析 |
4.4.1 电子文档 DRM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
4.4.2 电子文档 DRM 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
第五章 流媒体的数字权限管理技术应用 |
5.1 流媒体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 |
5.2 需求分析 |
5.3 流媒体DRM 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
5.4 流媒体DRM 技术应用方案分析 |
5.4.1 微软 WMRM (windows media rights manager) |
5.4.2 Realnetworks 公司的Helix DRM 系统 |
5.4.3 比较分析 |
5.5 案例分析 |
第六章 数字权限管理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利用方正APABI建设数字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D]. 周金萍.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3]面向图书馆的大众类电子书服务的调查分析与启示[J]. 杨佳,张玮,张莹璐. 图书馆杂志, 2019(05)
- [4]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探析——以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J]. 孙红萍,吴钗芸. 兰台世界, 2017(15)
- [5]图书馆电子书采购问题研究[D]. 吴钊.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6]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D]. 李文冰. 武汉大学, 2016(01)
- [7]我国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 邱均平,楼雯,曾元祥,赵月华,孙丹霞,李成龙. 图书情报工作, 2014(05)
- [8]社会科学类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馆藏学术性书目对比分析[J]. 许继新,吴志荣. 图书情报工作, 2013(11)
- [9]电子书阅读的新时代[A]. 唐凤英,杨红梅.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社科信息资料建设——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 2006
- [10]数字权限管理技术(DRM)应用研究[D]. 王法涛. 吉林大学,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