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速边缘服务——思科路由扩展IP/MPLS核心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闻[1](2021)在《基于网络处理器的SRv6协议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业务加速部署,地址资源限制越发明显,IPv6海量的地址资源以及其安全特性已经让业界达成了IPv6是未来产业转型基础的共识。SRv6技术就是基于IPv6技术,对数据报文进行转发处理,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了网络协议部署的复杂度。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网络处理器的基本原理、VPN的概念以及转发原理,L3/L2VPN业务流程和功能;(2)阐述SRv6的头部扩展格式,SID表项中的节点类型含义及功能,对SRv6表项流程进行方案设计,说明各表项对数据报文的作用;(3)设计数据结构,通过IDE工具进行FDPO、DDPO的数据结构设计,包括定义字段,映射关系建立等,实现数据自上而下的传递;(4)对设计方案中的表项进行结果测试,对数据报文的传输通道进行配置下发,根据查看配置下发情况判断各表项建立是否成功,对整体业务流进行打流测试,在出口抓包查看丢包情况,通过无丢包结果证实设计方案的可实现性。本文从SRv6技术入手,基于传统的转发技术,在VPN的流程上设计了SRv6的转发方案,实现了使用SID代替VPN标签的功能。SRv6转发设计方案目前已应用在R8000E、850设备上,为运营商提供服务,相信不久的将来,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在网络服务中。
张武阳[2](2020)在《某地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提速降费”,“宽带网络是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等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内各大运营商网络中宽带业务的高速发展,同时还伴随着语音业务的IP化、流媒体业务普及化。这些日益增加的新需求都对IP城域网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现有的网络环境和结构难以满足的。某地联通为了积极践行联通集团公司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新”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创新思维,切实把“客户感知与网络效能”双提升作为检验IP城域网维护工作质量的标尺,对IP城域网进行全面梳理并做出精准的优化设计与改造,使其能够达到业务多样化、网络层次化、接入差异化的目标。本文主要就某地联通IP城域网的优化进行探讨研究,首先对现网的结构及现有业务进行了分析与介绍,重点对承载用户较多的YH81局的现状进行了单独分析,接着对各种组网拓扑发展趋势的优缺点和实现难易度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然后结合了某地联通的城域网现有问题,提出了最适合的优化方案,包括简化拓扑结构、采用IP边缘节点(Broadband Network Gateway,BNG)组网方案、引入采用LOOPBACK接口的新用户验证机制、均衡设备负载、增加控制层设备的双机备份等具体方案,并对未来IP城域网可能的发展方向做了技术验证测试及部署,其中包括虚拟BNG技术测试和IPv6在IP城域网中的通达性测试。优化后,对维护上的成本降低、割接影响时长减少、设备负载的均衡化、中继链路告警次数、OLT退服次数、宽带测速合格率等各方面参数都进行了跟踪与测试。对比优化前的数据,验证了某地联通IP城域网优化方案已达到了提升网络效能和提高用户感知的目的。
张宝霞[3](2020)在《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东矿区(以下简称矿区)拥有厂矿及衍生单位40余个,地理位置分散且分布广阔,矿区建设大力推进,通信网络受外界环境及施工等因素影响日趋显着,近几年矿区大量新业务和安全监测应用系统全趋向于IP以太网方向,原有IP以太网采用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光纤直驱模式进行传输,通信线网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网络数据虽可高效传输,但业务不受保护,各类施工导致光缆中断次数连年攀升,网络中断现象频繁发生,管理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光纤直驱的传输模式已难以适应矿区通信发展对IP以太网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构建企业自愈网势在必行。针对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存在的不足,本论文根据矿区实际情况,提出利用MSTP技术对矿区早期已建设形成的面向电路交换的传统SDH(同步数字体系)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构建MSTP自愈网,保证矿区传统业务(如TDM、PSTN语音等)的同时支持IP以太网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论文给出了 MSTP和自愈网技术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 MSTP中级联、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控制、GFP通用成帧协议、MPLS等关键技术,对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进行了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矿区基于MSTP的自愈网建设方案,通过实践,解决了矿区通信网络传输不安全、不可靠、不稳定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矿区各单位IP以太网、视频会议、语音等多种业务接入、处理、传送和一体化管理,便于维护且节约了投资。通过本文的研究、实验和结果应用表明,基于SDH的MSTP技术优良的环保护机制、完善的网络管理性能、灵活的多业务接入功能、智能的在线性能监测功能大幅提升了矿区通信网络系统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在复杂的多业务网络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验证了对通信网络传输系统改造升级的可行性。
赵毅[4](2018)在《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城域网网络架构主要向用户提供接入互联网的通道能力和控制网络带宽能力,业务实现相对简单,缺乏流量管理、业务控制能力,存在设备利用效率低、网络自愈能力弱、建设维护成本高等缺点。面对包括自动驾驶、智慧家庭、虚拟现实等新的业务应用需求,需要网络具备业务快速灵活开通能力,具备感知好,故障少,价格低的优点,这些需求必须通过网络重构实现。本文首先对宁夏电信城域网目前的网络架构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城域网面临的包括网络结构不合理、流量调度能力弱、管理控制能力差等问题;结合国外运营商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通过SDN和NFV技术的应用实现网络重构的构想,提出宁夏电信IP城域网网络重构方案,通过数据中心搭建SDN和NFV管控平台,整合现网网管系统,开发新的应用系统,新增虚拟RR设备、VBRAS设备,升级现有设备使其具备SDN能力,整合城域网ITV CDN节点,依托现有城域网架构使用SDN和NFV技术实现宁夏电信城域网业务快速部署、流量灵活管控的能力。最后按照重构方案实施了VBRAS、随选网络试点工程,验证了网络重构的技术可行性,为宁夏电信IP城域网大规模重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于谟源[5](2019)在《SDN关键技术及其在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对数据业务的依赖,网络总量增长飞速,到2020年预计达到44个ZB,是可观测宇宙中星星数量的40倍,全球每天预计会有463EB的数据产生,运营公司前期投入资金建设,后期投入人力维护,若能在有限投资对现网进行改良,降低维护难度与成本,可以为公司带来长久效益的提升。本文研究了SDN软件定义网络架构能够减少网络局部拥塞的情况发生的优良特性,该特性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数据业务的传输资源,通过集中控制器对网络进行直接管控,得出如下结论:依靠可编程集中控制逻辑器件,实现转、控分离,同时也开放了接口,实现运行便利。经过对SDN技术不同于传统等价多路径网络等技术的研究,发现由于SDN从设备上剥离了网络控制功能,分离了控制层与转发层,从而提升了网络管理动态性,网络部署灵活性,以及网络传输高效性。分析出,正是因为SDN迎合了数据中心网络对集中网络管理、灵活组网、多路径转发的依赖,它才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研究该架构结合的拥塞控制方法、全网感知技术、多队列调度机制以及集中优化控制方式,得出如下结论:此架构可以保证各类高密度业务的带宽和时延,使用可全编程SDN交换机,配合个性化的数据流详表下发机制,可以实现动态调整业务传输带宽和业务流等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依据上述内容,本论文循序渐进的分析适用于通信运营商城域网的SDN化网络,重点分析了SDN架构改良现有网络的方式方法,凸显其简化维护界面的特性。首先,概述了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论文结构等。其次,概述了SDN的架构及关键技术,同时对SDN在现网应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解决办法,通过数据将SDN化的试点与现网进行了提升效果比对。最后,给出了未来智能城域网的几种可实施方案。
朱守峰[6](2019)在《省级互联网优化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多样化、智能化,以及云计算、大数据、5G新兴业务的蓬勃发展,对现有电信运营商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电信运营商的省级互联网这张枢纽网络的优化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参考国内外省级互联网演进趋势,并结合铁通省级互联网架构落后、功能单一、容量有限等问题的分析研究,得出仅通过局部的优化难以改变网络整体问题,只有对网络的接入容量、路由组织、流量模型、出口调度、缓存部署、流量控制、内容引入、网络管控等方面的整体优化才能解决。并通过对技术难题的攻关与验证,形成科学的优化方案,方案主要应用BGP和ISIS协议解决路由组织不完善问题;采用骨干与省内出口差异化流量流向引导模型解决流量模型单一问题;借助动态与静态的出口调度模型解决出口质量及成本可控性不高问题,并应用缓存技术在近出口部署HTTP Cache,极大地缓解了出网流量压力;通过骨干及省内出口的DPI流控解决流量协议管控能力不强问题;利用CDN、DNS技术实现网内NDC内容的引入与引导以解决网络流量本网率不高问题;使用SNMP与NetStream网管技术进行支撑系统建设以解决网络管控手段不完善问题。此外,还对优化后的网络进行完善和加固。通过优化效果分析和指标验证得出,省内网络流量成本降低约20%,省内网络性能指标提高约30%。经过省级互联网优化,极大地提升了全省网络架构的科学性,并使之逐步演变为易管理、可运营的智能化IP网络,以此也为中国移动集团“大连接”战略的实施提供网络基础。
蔡玥[7](2019)在《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IP地址二义性所带来网络安全性、移动性等问题,标识网络采用身份与位置分离的思想,定义了标识映射机制,实现了 IP地址双重属性分离。在标识网络架构的研究中,实现标识映射与封装过程是整个标识网络的核心任务,标识网络在与IPv4网络的兼容性和网络部署过渡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解决了上述任务,可以达到以IPv4地址为标识特例的标识网络数据安全传输、对标识终端提供移动性支持的目的。首先,本文介绍了现有身份与位置分离的研究方案、网络封装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标识网络的架构与基本原理。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需求的分析,提出了与传统IPv4网络兼容的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通过标识映射关系的更新与获取,完成了网络数据的标识变换工作,实现了标识终端的安全通信。此外,设计了规范的标识身份判别通信机制与标识映射通信报文格式,为标识信息查询与发布、终端间互联互通以及移动性支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其次,本文利用Linux内核网络编程技术,实现了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在智能接入路由器内核上的模块化设计方案。方案中,为了提升标识网络与IPv4网络的兼容性以及网络部署过渡性,采用UDP协议对以IPv4地址为标识特例的数据包进行映射封装,在IPv4网络场景下,标识网络数据可以穿越网络地址转换等设备进行通信;针对以IPv4地址为标识特例的标识网络系统轻量化、功能可扩展的设计需求,将功能模块化动态地挂载在内核协议栈挂载点上,降低了模块开发、测试与运维的工作成本;同时,为了提升标识映射关系更新与获取的效率,采用双向哈希链表实现标识映射关系的双向查询。最后,在搭建原型系统的基础上,本文对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的设计可以满足标识网络在IPv4网络上进行路由转发的功能需求。
陈丹妮[8](2019)在《BGP EVPN技术的研究和实现》文中指出VPN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来解决传统专用网络必须具有端到端物理链路的缺陷,并通过建立在公共网络平台上的逻辑网络实现专有网络。VPLS作为传统L2VPN在链路冗余、组播通信、易用性等多方面都有严重限制,不能满足随虚拟化快速发展的数据中心互联需求。针对VPLS技术应用中的缺陷,EVPN提出了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为以太网业务部署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模型,这使运营商能够在高带宽,复杂QoS和有保证的SLA等方面满足不断变化的演进需求,使网络更具可扩展性。本论文基于传统方法以及当今主流技术的分析,将MP-BGP作为EVPN的控制平面,VXLAN作为EVPN的数据平面,实现了适用于云数据中心和大型的云计算服务的BGP EVPN技术。文章主要论述了:(1)BGP EVPN方案的设计实现过程,MP-BGP作为EVPN控制平面利用路由信息同步功能,减少消除重叠网络中的流量泛洪。(2)EVPN数据平面VXLAN实现方法,主要包括:VXLAN通信机制、隧道建立、集中式网关部署和分布式网关部署的流量转发过程的实现。(3)EVPN多归连接DF选举算法的分析比较,以及不同EVPN网络间的互联互通过程。(4)通过IGMP代理优化EVPN组播子网内的IP多播过程,减少EVPN网络中的IGMP消息洪泛,实现IGMP代理的多活多归场景下的,IGMP加入同步、离开同步的实现过程。(5)BGP EVPN技术的单机基本功能,复杂组网场景功能,以及相关性能的测试及实现。
任双印[9](2018)在《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质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社交网络以及智能城市的发展,网络流量仍在迅速增长。流量工程可以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对数据流分布的精确控制,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为关键业务提供所需的服务质量(QoS)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DN)将控制功能从网络设备中剥离形成一个单独的控制层,使得SDN控制器可以获得对网络设备和网络流量的全局视图,这为流量工程的实现和端到端的QoS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演算是计算机网络性能分析的一种重要理论工具,其利用最小加代数理论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端到端服务质量上确界分析理论。本文基于网络演算理论研究了SDN网络中实现流量工程的可行方法和理论系统。我们结合SDN网络模型自下而上分三个层次研究了SDN中端到端的QoS保障和流量工程的实施:首先基于网络演算理论研究了SDN中控制层剥离的网络演算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队列规则中的资源共享机制;其次面向SDN控制层获取的全局视图研究了流量矩阵的提取与评估理论,并基于流量矩阵建立了网络演算矩阵分析模型;之后基于网络演算模型和网络演算矩阵理论研究了SDN网络中的带宽保障和延迟保障的QoS路由。本文的最后研究了SDN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中的应用。依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分析模型在传统网络模型中,研究者基于网络演算展开了流量分析模型、冲突模型以及网络性能上限等方面的研究,而在SDN控制层分离的网络范式中,数据流冲突模型以及网络资源共享机制都与传统的OSI网络架构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依据Openflow交换机的功能结构建立了在SDN控制层剥离架构下交换机的数据流冲突模型,研究了聚合冲突和交换冲突两种情形;基于网络演算分析了通用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了丢尾策略先入先出、随机公平排队和分层口令桶三种资源共享调度策略。这部分的研究工作为网络演算在SDN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为SDN控制层利用网络演算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提供了支撑。(2)软件定义网络流量矩阵和服务矩阵流量矩阵反映整个网络的流量负载情况,为网络规划、流量工程和路由优化提供决策依据。而流量工程研究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仍有两个,一是监测损耗低且监测、评估精确度高的流量矩阵提取仍有困难,二是如何将流量矩阵有效地用于流量工程和QoS保障仍缺乏完善的理论系统。我们基于SDN中Openflow协议的事件信息,在SDN网络中实现了一种响应式流量矩阵提取与评估算法,通过Openflow指令查询网络中核心链路的流量负载,估测聚合链路的流量信息,构建一个完整的流量矩阵。并基于网络演算理论在流量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矩阵和剩余服务矩阵理论,在SDN中提出了网络演算的矩阵化方法。这部分研究有效地解决了SDN中流量工程应用所面临的工程和理论的部分困难。(3)软件定义网络QoS保障的路由实施流量工程的目的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控制不同的业务选择不同的路径,并对关键业务提供带宽、延迟等QoS保障。在这部分研究中我们基于上述工作中的SDN网络演算分析模型、流量矩阵和服务矩阵理论研究了QoS保障的路由算法,实现了SDN网络中带宽保障路由、延迟保障路由等流量工程功能。并构建了基于Mininet、Ryu和OVS的仿真平台,验证上述路由算法。这部分研究将网络演算分析模型和服务矩阵理论运用于流量工程,为流量工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4)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WSNs是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核心技术之一,SDN的产生为WSNs硬件资源的重复利用、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软件定义WSNs中的网络管理并不能脱离传统的WSNs路由技术。我们研究了WSNs中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中的改进型路由算法:基于AODV协议的原理,在路由发现和路由建立之间通过评估路由的能量和负载,建立能效更高、链路更稳定的路由。基于SDN-WISE的工作采用Python实现了一个SDN控制器,验证了软件定义WSNs的工作原理,提出了资源集约的路由协议,仿真测试了不同拓扑结构下源端和目的端之间的跳数、发送/接收占空比等指标。结果表明SDN为WSNs网络带来的网络管理的可编程性对于资源受限性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SDN中网络演算理论、流量矩阵理论以及QoS保障的路由算法展开了深入研究,为SDN中流量矩阵的提取、网络演算理论的系统化提供了研究方法,并研究了SDN在WSNs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赵世龙[10](2017)在《某供电局综合数据网工程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综合数据网是电力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实现各类应用系统数据交互的综合业务传输平台。电力数据网络服务对象包括管理人员和生产作业人员等内部用户,以及业务往来的组织机构、发电厂和用电客户等外部用户。处理的信息和数据来自生产、营销、财务、人资、资产、综合管理等各MIS业务系统和各类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专业生产系统。随着电网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不断丰富、电力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电力行业对数据传输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电力综合数据网具有高可靠性、高带宽、多业务兼容、信息隔离、高可控性和实时监控管理。因此,为适应电网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夯实电力数据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和优化网络的整体性能、增强信息化业务服务支持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根据云南某地区供电局综合数据网的具体实际情况和已有网络的不足,以相对成熟、易于实现的技术,开展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并按照规划进行网络工程实施,对实施成果进行测试验证。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通过对网络运行资料的收集梳理,对网络现状做深入调研,分析已有网络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根据现状和趋势总结网络建设规划的需求;第三部分是结合相关规范、网络现状和发展趋势,完成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具体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基础设施选型、网络协议、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四部分是对实施过程重难点和关键点进行论述,对建成网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等方面进行测试。第五部分概括了网络建设成果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二、加速边缘服务——思科路由扩展IP/MPLS核心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速边缘服务——思科路由扩展IP/MPLS核心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处理器的SRv6协议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近况 |
1.3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网络处理器介绍 |
2.1 网络处理器原理 |
2.2 网络处理器架构 |
2.3 网络处理器的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3 VPN及 SRv6 原理介绍 |
3.1 L3VPN转发原理 |
3.1.1 L3VPN基本概念 |
3.1.2 报文转发 |
3.1.3 L3VPN网络架构 |
3.2 L2VPN转发原理 |
3.2.1 L2VPN基本概念 |
3.2.2 报文转发 |
3.2.3 VPWS业务的模块构成 |
3.3 SR及SRv6 的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4 SRV6 在转发层面的方案设计及实现 |
4.1 表项设计 |
4.2 SRv6 在L3 层的应用 |
4.2.1 L3VPN SRv6 方案设计 |
4.2.2 L3VPN及 SR业务的模块构成 |
4.3 SRv6 在L2 层的应用 |
4.3.1 L2VPN SRv6 方案设计 |
4.3.2 VPWS业务的模块构成 |
4.4 表项作用 |
4.4.1 L3VPN流程表项 |
4.4.2 L2VPN流程表项 |
4.5 FRR及 ECMP保护 |
4.5.1 快速重路由保护 |
4.5.2 等价多路径保护 |
4.6 ACL |
4.7 BFD |
4.7.1 BFD报文 |
4.7.2 BFD模式 |
4.7.3 BFD for IP |
4.8 本章小结 |
5 SRV6 驱动适配层的实现 |
5.1 数据结构设计 |
5.1.1 FDPO数据结构 |
5.1.2 DDPO分类建模 |
5.2 PSN及 SDA层表项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1 FDPO调试 |
6.2 驱动侧调试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2)某地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2 S市联通IP城域网网络结构及现有业务分析 |
2.1 S市联通IP城域网网络结构概要 |
2.1.1 S市联通IP城域网网络结构 |
2.1.2 S市联通IP城域网现有业务介绍 |
2.2 S市联通IP城域网现网分析 |
2.2.1 S市联通IP城域网组网结构 |
2.2.2 S市联通运维痛点分析 |
2.2.3 S市联通YH81局现状分析 |
2.3 S市联通IP城域网方案规划分析 |
2.3.1 S市联通IP城域网控制层规划分析 |
2.3.2 S市联通IP城域网汇聚层规划分析 |
2.4 IP城域网的组网趋势 |
2.4.1 大V型组网 |
2.4.2 OLT单挂SW组网 |
2.4.3 小V型组网 |
2.4.4 OTL单挂BNG组网 |
2.5 本章小结 |
3 S市联通IP城域网优化设计 |
3.1 S市联通IP城域网现有问题分析 |
3.1.1 中继链路预警 |
3.1.2 OLT退服情况 |
3.1.3 宽带测速合格率 |
3.2 IP城域网优化方案设计 |
3.2.1 IP城域网拓扑结构改变 |
3.2.2 改善用户认证方式 |
3.2.3 低负荷设备改造方案 |
3.2.4 原有部分高负荷设备分流方案 |
3.2.5 部分新设MSE设备建设方案 |
3.2.6 控制层设备双机备份 |
3.2.7 部分SW设备梳理 |
3.2.8 老旧设备升级换代 |
3.2.9 QoS部署 |
3.2.10 网络安全 |
3.3 未来城域网优化方向探索 |
3.3.1 VBNG部署可行性分析 |
3.3.2 IP城域网与IPv6部署 |
3.4 本章小结 |
4 S市联通IP城域网优化成果实现 |
4.1 IP城域网拓扑结构改变及用户认证方式改善情况 |
4.2 低负荷设备改造成果 |
4.3 高负荷设备分流及新设MSE设备情况 |
4.4 控制层设备双机备份 |
4.5 未来城域网优化探索成果 |
4.6 总结 |
5 结论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索引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MSTP技术及自愈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MSTP的发展及现状 |
1.2.2 自愈网技术发展介绍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论文涉及到的核心技术 |
2.1 光纤传输自愈网 |
2.2 自愈网的概念 |
2.3 MSTP技术 |
2.3.1 MSTP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2.3.2 以太网在MSTP中的实现 |
2.3.3 MSTP中以太网实现模式 |
2.3.4 MSTP中的关键技术 |
2.3.5 MSTP的网络管理 |
2.4 MSTP基于SDH的自愈环网分类及分析 |
2.4.1 SDH工作原理 |
2.4.2 SDH自愈环分类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设计 |
3.1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优化改造的原则 |
3.2 矿区通信网络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
3.2.1 宁东矿区光传输系统现状描述 |
3.2.2 宁东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现状描述 |
3.3 矿区MSTP自愈网建设方案 |
3.4 矿区MSTP网络设计 |
3.4.1 矿区MSTP网络建设依据 |
3.4.2 矿区MSTP自愈网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矿区SDH光传输系统优化及改造 |
4.1 矿区现有SDH光传输系统结构优化方案 |
4.2 骨干层设备选定 |
4.3 SDH光传输系统汇聚层配备MSTP功能 |
4.4 MSTP自愈网建设系统数据配置 |
4.4.1 两纤双向复用段共享保护环配置 |
4.4.2 1+1线性复用段保护配置 |
4.4.3 以太网接入业务配置 |
4.5 MSTP自愈网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5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5.1 MSTP技术在矿区以太网传输中的应用 |
5.2 MSTP在矿区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概述 |
第二章 网络重构相关技术介绍 |
2.1 SDN技术 |
2.1.1 SDN技术特点 |
2.1.2 SDN技术架构 |
2.1.3 SDN架构接口技术协议 |
2.1.4 SDN的优势 |
2.2 NFV技术 |
2.2.1 NFV技术的特点 |
2.2.2 NFV用到的主要技术 |
2.2.3 NFV的部署模式 |
第三章 宁夏电信IP城域网的现状和分析 |
3.1 宁夏电信城域网简介 |
3.2 宁夏电信IP城域网现状 |
3.2.1 宁夏IP城域网核心层现状 |
3.2.2 宁夏电信IP城域网汇聚层现状 |
3.2.3 宁夏电信IP城域网接入层现状 |
3.3 宁夏电信IP城域网问题分析 |
3.3.1 宁夏电信城域网核心层问题分析 |
3.3.2 宁夏电信城域网汇聚接入层问题分析 |
3.3.3 宁夏电信城域网中长期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设计 |
4.1 国内外网络重构思路 |
4.1.1 美国AT&T网络重构Domain2.0 计划 |
4.1.2 中国电信网络转型思路 |
4.2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转型构想 |
4.2.1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转型的意义 |
4.2.2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转型长远目标和任务 |
4.3 宁夏电信网络重构设计 |
4.3.1 构建宁夏电信网络重构基础平台 |
4.3.2 核心层重构设计 |
4.3.3 汇聚接入层重构设计 |
4.3.4 宁夏电信未来的IP城域网 |
第五章 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尝试 |
5.1 基于SDN/NFV的 VBRAS技术应用试点 |
5.1.1 v BRAS |
5.1.2 项目试点前期准备工作 |
5.1.3 项目试点方案设计 |
5.1.4 项目实施及测试 |
5.1.5 项目经验总结 |
5.2 基于SDN/NFV的随选网络技术验证 |
5.2.1 随选网络技术验证目的 |
5.2.2 随选网络技术验证部署 |
5.2.3 随选网络业务验证 |
5.2.4 随选网络试点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SDN关键技术及其在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SDN的应用现状 |
1.2.2 待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SDN关键技术 |
2.1 SDN架构概述 |
2.1.1 SDN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
2.1.2 SDN与网络、桌面及CLOUD OS的对比 |
2.1.3 SDN的优势 |
2.2 SDN中关键技术 |
2.2.1 北向接口技术 |
2.2.2 南向接口技术 |
2.2.3 网络负载监控技术 |
2.2.4 虚拟网络技术 |
2.3 SDN的演进 |
2.3.1 SDN提升办法 |
2.3.2 业务链网络功能理解和实现架构 |
2.3.3 成端到端跨域网络协同器 |
2.4 现网向SDN网的迁移方案 |
2.4.1 RR+技术 |
2.4.2 PCE技术 |
2.4.3 PCE+OpenFlow方案 |
2.4.4 组播和ipv6 的迁移方案 |
2.4.5 VPN业务迁移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SDN在城域网的应用研究 |
3.1 运行商的现有城域网架构 |
3.2 SDN对于运营商的价值 |
3.3 运营商城域网的关注点 |
3.4 关键技术 |
3.4.1 云中心业务对接 |
3.4.2 骨干网技术 |
3.5 SD-WAN接入技术 |
3.6 SDN对比传统网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SDN在现网中的实践 |
4.1 政企广域网实践 |
4.1.1 部署方案 |
4.1.2 SDN广域骨干网流量指引方法 |
4.1.3 SDN实践的优势 |
4.1.4 应用的价值 |
4.2 某运行商SDN网关实践 |
4.2.1 网关架构 |
4.2.2 网关转发面机制 |
4.2.3 SDN网关实现的业务 |
4.2.4 SDN网关相比于现有网关的功能提升 |
4.3 私有云资源池SDN实践 |
4.3.1 资源池现状及主要需求 |
4.3.2 具体操作 |
4.3.3 实践效果 |
4.4 IP城域网SDN实践 |
4.4.1 安全与网管 |
4.4.2 应用分析及成果 |
4.4.3 投资结果对比目标 |
4.4.4 IP城域网重构每GB/s功耗对比 |
4.5 智能城域网计划 |
4.5.1 智能城域网和IPRAN等相关网络的过渡并存关系 |
4.5.2 组网模型与选择 |
4.5.3 智能城域网核心设备 |
4.5.4 智能城域网汇聚设备 |
4.5.5 智能城域网接入层设备 |
4.5.6 智能城域网管控系统 |
4.5.7 需求预测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省级互联网优化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互联网发展概况 |
1.2 优化的背景和意义 |
1.3 省级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省级互联网优化的需求分析及规划设计 |
2.1 现有省级互联网问题分析 |
2.1.1 网络现状 |
2.1.2 问题研究 |
2.2 优化的思路和目标 |
2.3 优化的总体规划 |
2.4 优化技术难题的攻关与验证 |
2.5 优化的实施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省级互联网优化的实施 |
3.1 接入与出口链路 |
3.1.1 链路带宽利用率模型 |
3.1.2 省内核心链路扩容 |
3.2 路由组织与流量模型 |
3.2.1 动态路由协议与流量模型 |
3.2.2 路由组织与流量模型优化 |
3.3 出口策略与内容缓存 |
3.3.1 出口策略与内容缓存原理 |
3.3.2 出口策略与内容缓存优化 |
3.4 流量控制 |
3.4.1 流量控制原理 |
3.4.2 流量控制优化 |
3.5 CDN引入与引导 |
3.5.1 CDN分发技术 |
3.5.2 CDN构建与引导优化 |
3.6 网络管理系统 |
3.6.1 网络管理技术 |
3.6.2 网络管理系统优化 |
3.7 流量统计与分析系统 |
3.7.1 数据流采集技术 |
3.7.2 流量统计与分析系统优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省级互联网优化的效果与验证 |
4.1 优化效果分析 |
4.1.1 运营成本分析 |
4.1.2 流控效果分析 |
4.2 网络优化后的指标验证 |
4.2.1 人工感知测试 |
4.2.2 用户体验系统测试 |
4.2.3 运维指标统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省级互联网优化的完善 |
5.1 网络优化后续工作 |
5.1.1 流量均衡调整 |
5.1.2 省网内质量提升 |
5.1.3 三方出口感知调整 |
5.2 设备部署完善 |
5.2.1 设备安全检查 |
5.2.2 运行数据核查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身份与位置分离方案 |
1.2.2 隧道封装技术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
2 标识网络架构与基本原理 |
2.1 标识网络体系结构 |
2.2 标识网络基本原理 |
2.3 标识网络通信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3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设计方案 |
3.1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需求分析 |
3.2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总体设计 |
3.2.1 模块化结构设计 |
3.2.2 协议栈兼容性设计 |
3.2.3 标识判别通信机制设计 |
3.2.4 标识映射通信报文设计 |
3.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3.1 UDP封装模块设计 |
3.3.2 数据通信流向设计 |
3.4 映射缓存表模块设计 |
3.5 外部接口模块设计 |
3.6 定时器与等待请求队列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的实现 |
4.1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总体实现 |
4.1.1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 |
4.1.2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协议栈总体实现 |
4.2 数据处理模块的实现 |
4.2.1 UDP封装模块实现过程 |
4.2.2 数据处理模块加载机制 |
4.2.3 数据处理模块实现过程 |
4.3 映射缓存表模块的实现 |
4.3.1 映射表缓存机制 |
4.3.2 映射缓存表模块维护实现过程 |
4.4 外部接口模块的实现 |
4.4.1 Netlink套接口 |
4.4.2 外部接口模块实现 |
4.5 等待请求队列模块的实现 |
4.6 定时器模块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环境 |
5.2 网络环境配置 |
5.3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测试 |
5.3.1 封装功能测试 |
5.3.2 封装性能测试 |
5.4 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对移动性的支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BGP EVPN技术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 本课题的组织架构 |
2 VPN技术分析 |
2.1 虚拟专用网络概述 |
2.1.1 VPN隧道协议 |
2.1.2 VPN多级组网场景 |
2.2 L3VPN技术介绍 |
2.3 L2VPN技术分析比较 |
2.3.1 MPLS L2VPN技术 |
2.3.2 VPLS与 EVPN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EVPN相关技术 |
3.1 EVPN技术概述 |
3.2 BGP协议原理 |
3.2.1 BGP消息类型 |
3.2.2 BGP有限状态机 |
3.2.3 多协议BGP |
3.2.4 EVPN前缀路由 |
3.3 VXLAN技术 |
3.3.1 VXLAN基本概念 |
3.3.2 VXLAN通信机制 |
3.3.3 VTEP远端发现和租户地址学习 |
3.4 本章小结 |
4 BGP EVPN方案设计与实现 |
4.1 BGP EVPN VXLAN网络 |
4.2 MP-BGP EVPN控制平面 |
4.2.1 总体框架结构 |
4.2.2 BGP邻居建立处理流程 |
4.2.3 BGP路由处理流程 |
4.3 BGP EVPN邻居建立 |
4.4 EVPN建立VXLAN隧道 |
4.5 EVPN VXLAN数据平面 |
4.5.1 集中式网关流量转发 |
4.5.2 分布式网关流量转发 |
4.6 EVPN多归连接及DF选举 |
4.7 EVPN网络间互通 |
4.7.1 VXLAN EVPN和 MPLS EVPN互通 |
4.7.2 EVPN和 IPVPN互联 |
4.8 本章小结 |
5 EVPN组播优化方案 |
5.1 IGMP代理的必要性 |
5.2 BGP组播路由构造 |
5.2.1 选择组播以太网TAG路由 |
5.2.2 IGMP加入同步路由 |
5.2.3 IGMP离开同步路由 |
5.3 IGMP代理 |
5.3.1 IGMP通告代理 |
5.3.2 IGMP查询代理 |
5.4 多活多归连接机制 |
5.4.1 IGMP加入同步 |
5.4.2 IGMP离开同步 |
5.5 本章小结 |
6 功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6.1 EVPN基本功能测试 |
6.1.1 VTEP VXLAN转发功能测试 |
6.1.2 IBGP EVPN路由传递及VXLAN转发表构建 |
6.1.3 EBGP EVPN路由传递及VXLAN转发表构建 |
6.2 集中式网关组网功能测试 |
6.3 分布式网关组网功能测试 |
6.4 EVPN组播IGMP代理功能测试 |
6.5 EVPN路由表项容量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9)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软件定义网络简介 |
1.1.1 软件定义网络模型 |
1.1.2 数据层 |
1.1.3 控制层 |
1.1.4 南向接口协议 |
1.2 软件定义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标准化进程 |
1.2.4 SDN商业化产品现状 |
1.2.5 SDN中流量工程研究 |
1.2.6 SDN中流量工程的优势 |
1.3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分析模型 |
2.1 引言 |
2.2 网络演算 |
2.2.1 到达曲线和服务曲线 |
2.2.2 网络演算基本推演定理 |
2.3 SDN中网络演算模型 |
2.3.1 Openflow交换机网络演算分析模型 |
2.3.2 SDN中的交换冲突 |
2.3.3 SDN中聚合冲突 |
2.3.4 SDN中面向单数据流的串联分析 |
2.4 基于网络演算的SDN队列规则研究 |
2.4.1 排队论理论及其缺陷 |
2.4.2 排队论和网络演算的对比分析 |
2.4.3 网络演算流聚合调度 |
2.4.4 基于FIFO调度机制和丢尾策略的网络演算模型 |
2.4.5 随机公平排队队列规则分析模型 |
2.4.6 基于分层口令桶HTB的队列规则分析模型 |
2.5 小结 |
第三章 软件定义网络流量矩阵和服务矩阵 |
3.1 引言 |
3.2 SDN流量矩阵获取机制 |
3.2.1 SDN中流量矩阵 |
3.2.2 SDN核心链路中流量数据的响应式获取 |
3.2.3 SDN中聚合链路的流量评估和流量矩阵的建立 |
3.2.4 响应式流量矩阵提取算法性能分析 |
3.3 流量矩阵的时域空域特性及提取 |
3.3.1 流量矩阵的时域特性 |
3.3.2 时域粗粒度流量矩阵的提取 |
3.4 基于矩阵的网络演算分析模型 |
3.4.1 服务向量 |
3.4.2 剩余服务矩阵和路由矩阵 |
3.4.3 延迟向量和积压向量 |
3.5 一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定义网络QoS保障的路由 |
4.1 引言 |
4.2 网络仿真系统 |
4.2.1 仿真平台构成 |
4.2.2 SDN控制器的网络发现和网络监控 |
4.3 软件定义网络路由研究 |
4.3.1 SDN网络路由原理 |
4.3.2 带宽资源管理 |
4.3.3 一致性控制与资源锁 |
4.3.4 路由算法仿真 |
4.4 基于网络演算的QoS路由 |
4.4.1 路由算法和仿真 |
4.5 基于服务矩阵的路由优化 |
4.5.1 BE数据流路由 |
4.5.2 带宽服务质量保障 |
4.5.3 延时服务质量保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 |
5.1 引言 |
5.2 增强型WSNs按需平面距离向量路由协议 |
5.2.1 AODV++路由算法实现 |
5.2.2 仿真结果和分析 |
5.3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路由研究 |
5.3.1 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 |
5.3.2 一种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均衡路由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课题总结 |
6.2 研究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某供电局综合数据网工程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工作 |
第2章 某供电局综合数据网现状和需求分析 |
2.1 某供电局综合数据网现状分析整体思路 |
2.2 网络结构现状分析 |
2.2.1 整体结构现状分析 |
2.2.2 核心层结构现状分析 |
2.2.3 汇聚层结构现状分析 |
2.2.4 接入层结构现状分析 |
2.3 网络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
2.3.1 综合数据网地理分布情况 |
2.3.2 通信传输资源及设备链路资源情况 |
2.3.3 综合数据网设备资源使用情况 |
2.4 网络协议现状分析 |
2.4.1 VLAN使用现状分析 |
2.4.2 DHCP使用现状分析 |
2.4.3 路由协议现状分析 |
2.4.4 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技术未得到应用 |
2.5 网络业务现状分析 |
2.5.1 用户分析 |
2.5.2 业务分区说明 |
2.5.3 业务类型分析 |
2.5.4 业务带宽流量分析 |
2.6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
2.7 网络管理现状分析 |
2.8 网络规划需求分析 |
2.8.1 网络结构规划需求 |
2.8.2 网络基础设施规划需求 |
2.8.3 网络协议规划需求 |
2.8.4 网络安全规划需求 |
2.8.5 网络管理规划需求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供电局综合数据网规划设计 |
3.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3.1.1 重新规范和定义设备在三层网络结构中的角色 |
3.1.2 网络核心层拓扑结构设计 |
3.1.3 网络汇聚层拓扑结构设计 |
3.1.4 网络接入层拓扑结构设计 |
3.2 综合数据网网络基础设施选型设计 |
3.2.1 网络通信传输模式设计和资源需求设计 |
3.2.2 综合数据网网络及安全设备选型设计 |
3.3 网络协议规划设计 |
3.3.1 VLAN、IP地址段规划设计 |
3.3.2 虚拟化技术应用规划设计 |
3.3.3 STP+VRRP双机热备规划设计 |
3.4 路由协议规划设计 |
3.4.1 路由协议整体规划 |
3.4.2 BGP路由协议规划 |
3.4.3 OSPF进程及路由器标识 |
3.4.4 MPLS VPN规划设计 |
3.5 网络安全规划设计 |
3.5.1 网络安全防护的总体要求 |
3.5.2 接入层交换机IP地址访问控制策略 |
3.5.3 网络准入控制策略 |
3.5.4 网络安全设备边界访问控制 |
3.5.5 设备自身安全防护 |
3.5.6 网络运维审计 |
3.5.7 安全防护记录监测 |
3.6 网络管理规划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供电局综合数据网系统测试 |
4.1 网络协议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1.1 VLAN、IP地址段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1.2 虚拟化技术应用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2 路由协议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2.1 BGP路由协议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2.2 OSPF路由协议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2.3 MPLS VPN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3 安全防护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3.1 交换机防病毒ACL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3.2 网络准入控制策略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3.3 网络安全设备边界访问控制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3.4 设备自身安全防护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3.5 网络运维审计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3.6 安全防护记录监测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4 网络管理的配置检查及测试 |
4.5 网络性能与功能测试 |
4.5.1 设备单机测试 |
4.5.2 网络性能测试 |
4.5.3 网络功能测试 |
4.5.4 网络冗余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速边缘服务——思科路由扩展IP/MPLS核心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处理器的SRv6协议实现[D]. 刘博闻.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某地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D]. 张武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MSTP技术在企业自愈网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宝霞.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SDN/NFV的宁夏电信城域网网络重构技术研究[D]. 赵毅.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5]SDN关键技术及其在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D]. 于谟源. 吉林大学, 2019(03)
- [6]省级互联网优化的设计与实施[D]. 朱守峰. 吉林大学, 2019(03)
- [7]标识网络映射封装机制的研究与设计[D]. 蔡玥.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BGP EVPN技术的研究和实现[D]. 陈丹妮.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9(06)
- [9]基于网络演算的软件定义网络服务质量研究[D]. 任双印.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10]某供电局综合数据网工程的设计与实现[D]. 赵世龙. 云南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