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性瘫痪婴幼儿垂体甲状腺功能与大脑发育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雅妮[1](2021)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疗效差异;通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探讨不同疗法的代谢组学效应差异,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5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和对照组(肉毒素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肉毒素治疗,以改良Ashworth量表、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分别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种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2.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后采集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UHPLC-QE-MS)检测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前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血清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治疗前后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其涉及的代谢通路。结果:1.组内比较:针刺组和肉毒素组治疗6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下降,治疗12周后较治疗前肌张力、足背屈角下降,内收角、腘窝角、GMFM总百分数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比较:肉毒素组较针刺组治疗6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针刺组较肉毒素组治疗12周肌张力下降得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针刺组较肉毒素组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GMFM总百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病情程度分层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肌张力Ⅰ级、Ⅲ级比Ⅳ级下降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GMFM总百分数Ⅲ级比Ⅰ级、Ⅳ级提高得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L-精氨酸、鸟嘌呤浓度升高,磷酰胆碱、烟酰胺、L-缬氨酸、丙酮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嘌呤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5.肉毒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D-谷氨酰胺、波维酸、2-羟基乙磺酸酯、顺乌头酸浓度下降,参与的代谢通路有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牛磺酸和低牛磺酸代谢;柠檬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结论:1.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及粗大运动功能。2.肉毒素在治疗6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在治疗12周后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优于肉毒素。3.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是通过上调精氨酸、下调谷氨酰胺,调节体内氨基酸的水平来达到对神经的保护作用。
张学敏[2](2021)在《新型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MRICS)对偏瘫儿童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新型磁共振分级系统(MRICS),对痉挛型偏瘫儿童进行MRICS分级,分析MRICS与偏瘫儿童GMFCS、病因学、并发症及DQ的相关性,为临床偏瘫儿童的预后判定及精准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自2015年07月至2020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就诊并首诊为痉挛型偏瘫的患儿77例。入院时分别进行一般资料收集(性别、年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病因学相关高危因素等),完成头颅MRI检查并进行新型分级评估(MRICS)、粗大运动分级评估(GMFCS)和发育商(DQ)评估。对存在并发听觉障碍、临床发作事件、非偏瘫型异常步态和器官畸形等合并症儿童,分别进行听觉诱发电位、视频脑电图检查、髋关节影像学和器官超声及影像学检测。应用χ2检验,对MRICS,GMFCS和病因学之间,MRICS与并发症的关系、GMFCS与并发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全部77例,在入院时和入院后1.5年,分别进行动态GESELL发育商评估,其中61例完成,应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探讨MRICS与DQ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7例偏瘫患儿中男孩44例(57.14%),女孩33例(42.86%),左侧偏瘫35例(45.45%),右侧偏瘫42例(54.54%)。病因学中产前因素20例,产时因素25例,产后因素18例,其他25例;严重并发症患儿占22%(17例),基本正常化儿童占78%(60例)。MRICS分级结果:B级最多(40%,31例),C级(31%,24例),D级(17%,13例),A级(6%,5例),E级(MRI正常)(5%,4例);GMFCS I级(48%,37例),II级(32%,25例),III级(13%,10例),IV级(4%,3例),V级(3%,2例);MRICS与病因学之间(产前因素χ2=3.453,P=0.485>0.05、产时因素χ2=2.374,P=0.667>0.05、产后因素χ2=5.699,P=0.233>0.05)、MRICS与GMFCS之间(χ2=6.514,P=0.164>0.05)、GMFCS与病因学之间(产前因素χ2=2.199,P=0.699>0.05、产时因素χ2=0.578,P=0.965>0.05、产后因素χ2=2.768,P=0.597>0.05)均无统计学相关。MRICS与癫痫之间(χ2=10.248,P=0.0.036<0.05)、MRICS与器官畸形之间(χ2=11.229,P=0.024<0.05)存在统计学相关,MRICS与听觉障碍之间(χ2=5.136,P=0.274>0.05)、MRICS与智力障碍之间(χ2=4.445,P=0.349>0.05)无统计学相关。61例完成入院前后1.5年GESELL动态评估,不同MRICS患儿DQ的临床变化,结果显示MRICS与粗大运动DQ值(F=4.083,P=0.006<0.05)、与应物能DQ值(F=3.231,P=0.019<0.05)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MRICS与精细运动DQ值(F=0.754,P=0.527>0.05)、言语能DQ值(F=1.680,P=0.167>0.05)、应人能DQ值(F=2.439,P=0.057)之间无统计学相关。结论:新型MRICS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提升空间有预测意义,但与实际的粗大运动功能没有相关性。MRICS还对认知发育(应物能)潜在前景有重要的预测意义。令人意外的是,MRICS对偏瘫儿童存在的严重并发症(癫痫、癫痫脑病等)却有非常强的预测意义,值得临床关注。
陈治江[3](2021)在《不同胎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水平与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作用的激素,是维持机体正常基础代谢的重要激素,并对个体的发育、智力的成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早产儿的出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各器官发育较足月儿迟缓,因此常常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且早产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不全,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导致早产儿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水平的不足不仅会影响新生儿体格发育,还会影响神经发育,若是未进行及时治疗加以纠正,将会造成不可逆伤害,导致患儿身材矮小以及智力低下,增加家庭以及社会负担。因此,及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并予以治疗及对症处理,对于患儿体格以及神经发育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然而,目前临床研究者对于早产儿治疗多专注于对于患儿救治,较少关注早产对于患儿器官功能以及生长发育影响。另外,由于早产儿的特殊性,很难确定早产儿在不同疾病状况、不同发育阶段的“正常”甲状腺素水平,并且不同胎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差异以及其对新生儿体格、神经发育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本研究探究了不同胎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水平与体格发育、神经发育之间关系。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动态监测检验不同胎龄早产儿在生后第7天及第14天的甲状腺功能(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并对第7天甲状腺功能指标检测值与生长发育以及神经发育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了解不同胎龄早产儿生后甲状腺素水平变化的特点以及其水平与生长发育以及神经发育之间的相关性,为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THOP)诊断标准的建立寻求更多的循证医学依据,并为选择干预的最佳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在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10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胎龄差异分为3组:A组(28~31+6周组)、B组(32~33+6周组)、C组(34~36+6周);选取同期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7~40周)3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新生儿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并且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四组均测定生后第7天及14天清晨抽取静脉血1.5ml,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甲状腺功能(TSH、FT3、FT4),由专科人员对所以入选新生儿进行体格发育测量及神经行为测定,并比较甲状腺功能、体格发育以及神经发育情况,分析甲状腺功能与体格发育、神经发育相关性。数据统计:本研究中数据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处理,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体格发育指标水平、神经发育指标水平为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标准差),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两两比较,配对资料采取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出生后第7天及第14天A、B、C三组FT3、FT4显着降低(P<0.05);A组FT3、FT4水平显着低于B、C两组(P<0.05),B组FT3、FT4水平显着低于C组但高于A组(P<0.05),C组FT3、FT4水平显着A组、B组(P<0.05);出生后第7天及第14天TSH四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C三组出生后第7天FT3、FT4水平低于出生后第14天(P<0.05);出生后第7天及14天A、B、C三组TS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出生后7天及14天对照组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3)早产儿出生体重、身长以及头围指标明显较足月儿降低;胎龄越小体格发育指标水平越低;(4)A、B、C组生后矫正胎龄至40周时神经行为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A组显着低于B组、C组两组(P<0.05);B组显着低于C组;(5)FT3、FT4与体重、身长、头围以及神经发育评分呈正相关(P<0.05);TSH与体重、身长、头围,神经发育指标评分无相关性。结论:(1)不同胎龄早产新生儿甲状腺功能T3、T4水平显着下降,且胎龄越低下降越明显;随着早产儿的发育,甲状腺功能水平呈现逐渐升高趋势;(2)早产新生儿体格发育水平低于足月产新生儿,且胎龄越小体格发育越差;(3)早产儿神经发育水平低于足月产新生儿,且胎龄越低其神经发育越差;(4)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水平与生长发育以及神经发育相关。
黄林[4](2020)在《靳三针治疗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与转录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智力发育障碍是儿童脑病中残疾率最高,危害性大的一种疾病,对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智力发育障碍病因复杂,临床误诊率高,存在较多病因不明确的患者,现代医学暂没有发现特效的治疗手段,缺乏完善的临床诊疗方案。靳三针是临床治疗智力发育障碍常用的方法,其效果已经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科研中得到验证,且获国家中医药局评定为智力发育障碍的适宜技术。为探究智力发育障碍诊疗方面的规律特点及潜在的生物学特征,拟开展两方面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靳三针治疗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基于全血RNA-seq初步探究智力发育障碍潜在的生物学特征、信号通路及相关的候选基因,深入探讨智力发育障碍的病理机制,为完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查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与袁青中医诊所病例,收集整理2016年6月30日至2019年6月30日运用靳三针疗法治疗智力发育障碍儿童的病例441份。运用软件Excel 2013建立病例数据收集表,将症状与穴位等信息录入病例数据收集表,剔除未给出明确症状、穴位信息或其他基本采集信息不全的病例,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实用中医诊断学(第二版)》、《实用儿童脑病学(第三版)》、《靳三针法》为标准加以数据信息规范化处理。以软件SPSS20、R语言运用为主,对症状、穴位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智力发育障碍儿童6名、身体状态健康儿童6名,分别为IDD组与对照组,各抽取2ml全血,采用TRIzol法提取组织中的总RNA,使用软件fastxtoolkit0.0.14检测RNA样品的质量,合格后进行DNA文库构建与测序。采用Cufflinks软件对转录组数据组装和拼接,采用软件DESeq2进行组间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将转录组组装获得的所有基因和转录本与公共数据库(NR、Swiss-Prot、Pfam、EggNOG、GO和KEGG)进行比对,全面获得基因和转录本的功能信息并对各数据库注释情况进行统计数据库比对,获得智力发育障碍儿童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信息,对其进行GO功能分类及KEGG通路分析,筛选出可能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收集整理后纳入分析的有效病案共441份,其中涉及症状共106个,症状出现频数总计2498次,涉及穴位/组共109个,使用频数总计5201次。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是“无法言语”,达到192次,频率为7.69%,其次为“理解能力差”,频数为188,频率为7.53%。使用频率最高的穴组是脑三针,共出现432次,频率为8.31%,其次为四神针,使用频数为423,频率为8.13%。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得出15条症状关联规则,得出14条穴对关联规则,经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穴位聚类方。cDNA 文库测序结果共产生了(50.16±3.52)×106条、(49.55±6.55)×106条 reads,经过滤处理后得到(49.34±3.45)×106条、(48.75±6.47)×106条 reads,各样品 clean bases均达到6 Gb以上。样本GC含量在53.61%~58.10%之间,Q20碱基含量在98.20%~98.63%之间,Q30碱基比例均大于94%,数据显示测序质量好,可信度高。通过GO数据库注释,分类到生物学过程的基因226,其中细胞过程基因最多,构成细胞组分相关的基因有134个,其中细胞与细胞组分的数量最多,参与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的有41个。注释到KEGG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有:Alanine,aspartate and glutamate metabolism、Glycine,serine and threonine metabolism,属于代谢(Metabolism)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 属于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通路,Autophagy、Apoptosis-multiple species 属于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通路,Intestinal immune network for IgA production 属于生物体系统(Organi smal Systems)通路,Primary immunodeficiency、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Influenza A属于人类疾病通路。筛选出4个可能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是ASPA、GAD、DNM1L、CAD。结论:智力发育障碍儿童临床表现以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智力受损三方面最常见,部分还伴有睡眠障碍与问题行为等。靳三针在治疗过程中,大量使用头部穴组直接刺激病变的大脑,其中脑三针使用数量最多,另外配以足智针、手智针、八髎穴等醒脑开窍、调神益智,太冲、合谷、足三针疏导气机、调理脾胃。通过Go功能注释发现,差异基因较多分类到参与生物学过程中,差异基因调控智力发育障碍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主控细胞过程、单一细胞过程和生物调节过程、代谢过程、信号传递等过程,差异基因的分子组分主要包括细胞与细胞组分、细胞膜、细胞器、细胞外部分等,差异基因参与分子功能包括结合相关与催化活性。主要富集的KEGG通路有:氨基酸代谢过程、细胞运输和分解、信号传导、免疫系统与免疫疾病。筛选了 4个智力发育障碍相关的候选基因ASPA、GAD、DNM1L、CAD,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验证在智力发育障碍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黄若诗[5](2020)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plasy,简称脑瘫)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48‰,是造成儿童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与反射异常的主要原因。该病具有治疗困难、致残率高等特点,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是改善患儿远期预后的关键。脑瘫儿童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虽然常规康复可促进脑瘫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但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恢复过程,若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效果,不但会降低患儿及家长治疗的积极性、依从性,还会影响患儿的远期预后。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较多,如何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发展迅速,其主要通过阻滞交感神经而使血管舒张、循环改善,从而达到促进神经元供血供氧,增加神经支配功能的作用,对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功能均有较好的调节作用。然而关于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SGB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一步探究SGB对脑瘫患儿康复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03月—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房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包括双瘫、偏瘫、四肢瘫)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阻滞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阻滞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脱落。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脑瘫分型、GMFCS分级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性的康复治疗项目(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医推拿治疗等),阻滞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G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分析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GMFM-88评分比较,t=9.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GMFM-88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2.25,P<0.05,对照组t=-4.33,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抓握能力评分比较,t=3.0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抓握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6.595,P<0.05,对照组t=-2.904,P<0.05,两组各自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阻滞组和对照组PDMS-FM中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比较,t=7.6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进行PDMS-FM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可见,阻滞组t=-13.450,P<0.05,对照组t=-7.884,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常规康复训练配合SGB,两种方式均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2.常规康复训练联合SGB能更加有效地改善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功能。
邹琴[6](2020)在《“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瘫患儿的氨基酸代谢与疗效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盖赛尔发育诊断量表(Gesse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GDS)和氨基酸代谢组学检测观察“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与氨基酸代谢谱变化,筛选相应的差异代谢物,探讨疗效与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儿童医院两个中心进行,分临床研究和代谢组学研究两个部分。根据统计学要求,取单侧α=0.025,β=0.20,及预估计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合格率为98%,非劣效性界值5=0.10,估算出每组例数应为24例,受经费限制,最终确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另招募健康儿童10例作为正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遵循随机对照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组予“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正常组不干预。治疗组和对照组合称为脑瘫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GDS评估计算相应的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 Q)、采集血清样本;正常组于研究期间采集血清样本一次;所有样本收集完毕后一起送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治疗组11例,对照组9例,正常组10例;代谢组学样本50份。结果分临床研究和代谢组学研究两部分。1.临床研究结果:脑瘫组治疗后各能区DQ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治疗后GDS适应性、精细动作及个人社交3个能区和平均DQ得分均显着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大运动和语言虽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精细动作得分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适应性、大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交4个能区和平均DQ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代谢组学研究结果:(1)治疗前:脑瘫组与正常组相比,共筛选出9种差异氨基酸,即脑瘫组血清中的谷氨酸、鸟氨酸、酪氨酸、L-甲硫氨酸和精氨酸显着下调,组氨酸、瓜氨酸、5-羟基-L-赖氨酸、谷氨酰胺显着上调。(2)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筛选出2种差异氨基酸,瓜氨酸和组氨酸。(3)脑瘫组治疗前后:氨基酸变化达20余种,无差异氨基酸。结论:“补肾健脑针法”和康复训练均可通过调节体内氨基酸代谢发挥脑瘫治疗作用;瓜氨酸和组氨酸可能是“补肾健脑针法”短期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氨基酸代谢谱改变可能较临床疗效更灵敏。
李菲[7](2020)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及分析早产儿体重、身长以及神经心理发育评价结果,探讨早期干预对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神经心理发育的相关因素。方法: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童医学保健中心体检的10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早期干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交流、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分为干预组(n=54)与对照组(n=52)。两组早产儿分别在纠正月龄为3月、6月龄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在纠正月龄为2月、3月、4月龄时行神经运动20项检查。在纠正月龄为6月、12月龄时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在纠正月龄为6月龄时行神经心理发育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出生体重、胎龄、性别、围产期并发症、带养人学历、家庭月收入、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贫血、新生儿低血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纠正月龄3月和6月龄时,干预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值、体重Z评分值、身长Z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纠正月龄为2月、3月、4月龄时,干预组通过神经运动20项检查的人数构成比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纠正月龄为6月、12月龄时,干预组儿童的Gesell五个能区发育商较对照组儿童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纠正月龄为6月龄时,粗动作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与GA呈正相关;精细动作DQ值与GA呈正相关;适应性行为DQ值与GA、带养人学历呈正相关,语言DQ值与带养人学历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胎龄越小,神经心理发育相对落后。2.早产儿给予营养、喂养指导,可以促进体格发育。3.早产儿给予强化训练和异常姿势干预,可以改善神经心理发育。4.带养人较高学历可以促进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
郎永斌[8](2019)在《13岁脑瘫儿童细胞和体液免疫监测分析与干预》文中研究指明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目前影响我国儿童健康的最严重致残性疾病。数据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脑瘫的患病率约为2.11‰,我国儿童的脑瘫患病率约为2.48‰。目前我国6岁以下小儿约有1亿,按照此患病率计算,脑瘫儿童约有25万,并且以每年约4万人的速度递增,该病严重影响了患儿日常生活的独立、活动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以及生存质量,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我国每年因新增脑瘫病人损失巨大,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心理和经济负担,也随之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针对脑瘫患儿免疫状况及其感染发生率间的评估尚不明确。本项目拟通过检测脑瘫患儿血中各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指标为切入口,结合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并于检测前后进行免疫指标、住院康复院感率的评估,分析出脑瘫患儿免疫功能与临床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康复效果的关系,继而通过加强脑瘫患儿免疫调节治疗等干预措施,降低脑瘫患儿感染发生率,增强患儿免疫功能,促进脑瘫儿童神经运动发育,提高康复治疗效果,达到减残脱残融入社会,不但可以减轻家庭经济精神负担,长大后可以参加工作创造价值,提高整体人口素质的目的。本研究有利于加强对脑瘫患儿免疫功能的认识,并为免疫调节治疗脑瘫患儿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日后在临床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目的检测13岁脑瘫儿童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免疫调节疗法能否改善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康复的84例脑瘫患儿及100例来我院正常体检儿童,采用免疫比浊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外周血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C3、C4)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CD4+/CD8+、CD19+、CD16+CD56+)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GMFCS分级系统将入组的84例脑瘫患儿分为轻度(I级n=18)、中度(II-III级n=40)、重度(IV-V级n=26)。对不同严重程度脑瘫儿童体液及细胞免疫指标进行对比。并将84例脑瘫患儿按照年龄、性别、严重程度、临床分型分为随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即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感觉统合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同时辅以针灸推拿等治疗。实验组在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免疫调节疗法组,免疫调节疗法采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50ml+薄芝糖肽注射液1ml静滴,1次/天,每月连续静滴10天后休息20天,每月1疗程。3个疗程后比较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指标情况,并比较两患儿在住院康复期间的院感率的发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CD4+/CD8+、CD19+、CD16+CD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体液水平免疫IgG、IgA、IgM、C3、C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脑瘫患儿IgG、IgA、IgM、C3、C4体液免疫指标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各组体液免疫指标分布不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gA、IgG、gM、C3、C4(P<0.01)。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着性水平后两两比较发现,各组中体液免疫指标的分布,IgG:在重度与中度脑瘫儿童组(P<0.01)、重度与轻度脑瘫儿童组(P<0.01)、中度与轻度脑瘫儿童组(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A:重度与轻度脑瘫儿童组(P<0.01)、中度与轻度脑瘫儿童组(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与中度脑瘫儿童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IgM:重度与轻度脑瘫儿童组(P<0.01)、中度与轻度脑瘫儿童组(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与中度脑瘫儿童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C3:重度与轻度脑瘫儿童组(P<0.01)、中度与轻度脑瘫儿童组(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与中度脑瘫儿童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C4:在重度与度脑瘫儿童组(P<0.01)、中度与轻度脑瘫儿童组(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与中度脑瘫儿童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免疫调节疗法治疗组治疗前体液免疫水平IgG,IgA,IgM,C3,C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液免疫水平IgG,IgA,IgM,C3,C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瘫患儿院感发生率10%远低于对照组脑瘫患儿院感发生率30%。结论1.脑瘫儿童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存在体液免疫缺陷。2.脑瘫儿童细胞免疫与正常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3.脑瘫儿童病情程度越重,体液免疫缺陷越严重。4.薄芝糖肽能提高脑瘫患儿的体液免疫,并降低其院内感染率。
李晓捷,商淑云,姜志梅,李林,李永库[9](2001)在《脑性瘫痪婴幼儿垂体甲状腺功能与大脑发育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对脑性瘫痪 (CP)儿垂体甲状腺轴功能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 40例 0~ 3岁 CP婴幼儿血清中血清促甲状腺素 (TT3)、血清总甲状腺素 (TT4)、血清游离 T3(FT3)、血清游离 T4(FT4)、血清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γ Ts)水平。结果 CP婴幼儿 TSH水平低于正常同龄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 (P< 0.05), TT3、γ Ts与正常同龄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P< 0.05)。结论 CP婴幼儿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的低功能状态可能是 CP儿童发育落后的因素之一,并与脑发育之间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关系。
张娜[10](2016)在《基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论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季节性规律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田深入探讨四时-阴阳-五行-五脏的关系以及“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在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中的应用,讨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与天人相应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四时时令里松果体、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指标含量的测定,分析实验指标变化出现差异的原因,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以《黄帝内经》为主,分析四时-阴阳与五脏的关系,并依据五行休王学说,分析脏腑生理病理变化与四时-阴阳的关系,论述“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与“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五脏相关病症以及五脏应时的现代实验研究成果,论述“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整体观思想,并探讨其在中医藏象本质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2实验研究2.1总体设计本研究选择对光周期敏感的金黄仓鼠(叙利亚仓鼠)为实验研究对象,以四时时令(2013、2014年)为分组依据,测定生理状态下,松果体中褪黑素(MT)含量、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活性水平变化,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指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T3、T4)以及甲状腺AANAT、HIOMT活性、MT含量,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提供实验依据。2.2实验动物健康雄性金黄仓鼠,质量(130±10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供应。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标准进行分组,每组6只,且均于各节气日前2周购入。饲养条件为:自然光照,湿度50%-70%,室温冬季(18±2)℃,夏季(25±2)℃。动物组织取材时间: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节气日傍晚将动物移至暗室,并于当晚22:00开始取材。2.3指标检测松果体中的MT、AANAT、HIOMT,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各组织中TRH、TSH、T3、 T4、AANAT、HIOMT、MT,以上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其含量。2.4分析、统计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n=6)表示,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两组间比较时,用LSD-t检验或2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积差或者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标准,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松果体中MT含量、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活性的四时变化金黄仓鼠松果体中MT、AANAT、HIOMT含量变化均有显着差异(P<0.05),其含量变化有季节节律性,表现为春分、冬至较高、秋分降低的趋势。并且松果体AANAT、HIOMT活性的季节性变化与松果体MT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正相关。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激素的四时变化下丘脑TRH、垂体TSH激素含量变化有显着差异,并且均在春分出现峰值,夏至出现最低值;甲状腺中T3、T4含量变化季节差异性不明显;甲状腺HIOMT、AANAT活性变化有差异(P<0.05),有秋分最低、冬至高的趋势。结论1理论部分讨论了四时、阴阳、五脏的关系,并从气的角度阐释“天人相应”思想,为“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从理论角度论述了中医藏象内涵。2松果体分泌的MT含量变化有季节节律性,其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含量变化也有季节节律性,并且MT变化与AANAT、HIOMT活性有关。说明松果体功能的季节节律性,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节,并调控其他器官功能。3下丘脑TRH、垂体TSH含量有季节节律性变化,甲状腺T3、T4含量变化趋势与TRH、TSH一致。说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是有季节节律性的,其功能会随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
二、脑性瘫痪婴幼儿垂体甲状腺功能与大脑发育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性瘫痪婴幼儿垂体甲状腺功能与大脑发育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
1 研究对象 |
1.1 伦理审批 |
1.2 受试者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随机分组、对照 |
2.3 治疗方案 |
2.4 评价时间点 |
2.5 疗效评价指标 |
2.6 不良事件处理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脑瘫患儿纳入、排除、脱落和病例完成情况 |
3.2 有效病例的基线比较(年龄、性别、分型、分级) |
3.3 疗效评价 |
3.3.1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
3.3.2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
3.3.4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 |
3.3.5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内收角、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 |
3.3.6 按病情程度分层两组治疗前后GMFM总百分数比较 |
3.4 不良事件评价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血清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1.3 试验试剂与仪器 |
1.4 代谢物提取 |
1.5 UHPLC-QE-MS分析条件 |
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1.7 潜在代谢筛选和鉴定 |
1.8 模型质量控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成分分析(PCA)得分图 |
2.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分散点图及置换检验 |
2.3 差异代谢物火山图 |
2.4 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
2.5 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
2.5.1 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
2.5.2 肉毒素组治疗前后差异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全文讨论 |
1 痉挛型脑瘫高患病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
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
1.1.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名的认识 |
1.1.2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研究现状 |
1.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
1.2.1 痉挛型脑瘫的病因研究进展 |
1.2.2 痉挛型脑瘫的的现代康复治疗 |
2 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机制 |
2.1 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的认识 |
3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及在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
3.1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渊源 |
3.2 张力平衡理论与现代生物力学的关系 |
3.3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痉挛瘫痪的临床应用 |
3.4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意义 |
4 肉毒素是目前公认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有效方法 |
4.1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作用机制 |
4.2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应用 |
5 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 |
5.1 针刺和肉毒素改善脑瘫患儿肌张力各有优势 |
5.2 针刺和肉毒素能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6 针刺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代谢组学差异分析 |
6.1 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
6.2 氨基酸代谢失衡是脑瘫发病的机制之一 |
6.3 针刺通过上调精氨酸保护神经和增强免疫功能 |
6.4 肉毒素通过下调谷氨酰胺发挥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
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随机数字表法 |
附录B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 |
附录C 张力平衡针法组取穴及取穴标准 |
附录D 病例报告表 |
综述 中西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新型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MRICS)对偏瘫儿童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头颅磁共振分级标准(MRICS) |
2.3 粗大运动功能评级标准(GMFCS) |
2.4 Gesell发育量表 |
2.5 合并症及相关检查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MRICS与 GMFCS关系 |
3.3 病因学 |
3.4 合并症 |
3.5 严重并发症 |
3.6 随访前后评估 |
4 讨论 |
4.1 MRICS、GMFCS与病因学 |
4.2 MRICS与合并症 |
4.3 MRICS与 DQ |
5 结论 |
6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超早期识别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不同胎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水平与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暂时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4)靳三针治疗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与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智力发育障碍的定义和认识 |
一、定义 |
二、西医认识 |
三、中医认识 |
第二节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一、数据挖掘的定义与方法 |
二、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三节 靳三针对智力发育障碍的认识 |
第四节 转录组测序的定义与应用 |
一、转录组测序的定义 |
二、转录组学的相关技术 |
三、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数据讨论 |
第二节 智力发育障碍转录组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数据讨论 |
创新点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5)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及脑性瘫痪相关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瘫患儿的氨基酸代谢与疗效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 五迟 |
2. 五软 |
3. 五硬 |
(二)脑性瘫痪的病因学研究 |
1. 早产 |
2. 低体重 |
3. 黄疸 |
4. 感染 |
5. 缺氧缺血性脑病 |
6. 遗传易感性 |
(三)脑性瘫痪的治疗进展 |
1. 康复治疗 |
2. 药物治疗 |
3. 手术治疗 |
4. 针灸治疗 |
5. 推拿治疗 |
(四)氨基酸代谢组学 |
1. 代谢组学概述 |
2. 氨基酸代谢与脑瘫及其合并症 |
3. 针灸与代谢组学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临床表现 |
3. 诊断标准 |
4. 临床分型 |
5. 纳入标准 |
6. 排除标准 |
7. 试验病例的终止 |
8. 脱落病例的处理 |
9. 试验病例的剔除 |
(二) 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案 |
3. 入组患儿临床信息的采集 |
4. 评价指标 |
5. 观测时点 |
6. 统计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分析 |
2.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代谢组学研究 |
(一) 样本信息 |
1. 血清样本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
(二) 实验信息 |
1. 仪器及试剂 |
2. 代谢物提取 |
3. 标准溶液配制 |
4. 上机检测 |
5. 校准曲线 |
6. 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 |
7. 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 |
(三)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1. 原始数据预处理 |
2. 质量评估 |
(四) 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
(五) 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
1. PCA |
2. 差异代谢物筛选火山图 |
3. 脑瘫组治疗前后的氨基酸变化 |
4.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和差异氨基酸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 结果分析 |
(二) 基于“肾脑轴”探讨“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脑瘫的可行性 |
1. 从中医基础理论认识“肾脑轴” |
2. 从现代医学探索“肾脑轴” |
(三)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氨基酸探讨 |
1. 瓜氨酸和认知与脑 |
2. 组氨酸的脑保护作用 |
(四) 血脑屏障与氨基酸转运 |
1. 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2. 氨基酸转运功能障碍与不良妊娠 |
(五)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早产儿的救治现状 |
1.1.2 新生儿疾病与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预后 |
1.2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研究现状 |
1.2.1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国内现状 |
1.2.2 早产儿早期干预的国外现状 |
1.3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
1.4 研究方法介绍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本研究的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本研究的方法 |
2.2.2 体格测量方法 |
2.2.3 营养与喂养 |
2.2.4 早期干预和训练 |
2.3 体格生长评价 |
2.4 20项神经运动检查 |
2.5 Gesell 发育量表 |
2.5.1 Gesell 发育量表测试内容 |
2.5.2 DQ 的计算及 Gesell 发育诊断量表的分级标准 |
2.6 问卷调查 |
2.7 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干预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及围产期资料比较 |
3.1.2 干预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期间的主要并发症资料 |
3.1.3 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资料比较 |
3.2 纠正月龄3月及6月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体重、身长值比较 |
3.3 纠正月龄3月及6月时,干预组和对照组体重、身长Z评分比较 |
3.4 20项神经运动评估结果 |
3.5 纠正月龄6 月龄时的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 |
3.6 纠正月龄12 月龄时的Gesell发育量表评估结果 |
3.7 纠正月龄6月龄时,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
4.2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
4.3 影响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中英文对照表 |
(8)13岁脑瘫儿童细胞和体液免疫监测分析与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相关的脑瘫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论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季节性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天人相应的相关研究 |
1 “天人相应”的古代研究 |
1.1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理论 |
1.2 其他关于古代“天人相应”思想的研究 |
2 “天人相应”的现代研究 |
2.1 理论研究 |
2.2 生理方面的研究 |
2.3 病理方面的研究 |
2.4 针灸方面的研究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进展 |
1.1 精神因素所致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
1.2 内分泌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
1.3 免疫性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
1.4 其他疾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系 |
2 中医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进展 |
2.1 基础理论 |
2.2 治法方药 |
2.3 针灸治疗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
1.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与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
1.1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中医整体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中医“天人相应”思想的重要体现 |
1.3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病变相关 |
2 五脏应时的实验研究 |
2.1 肝主春的实验研究 |
2.2 心主夏的实验研究 |
2.3 脾主长夏的实验研究 |
2.4 肺主秋的实验研究 |
2.5 肾主冬的实验研究 |
3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与脏腑的现代研究 |
3.1 脑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
3.2 肾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金黄仓鼠松果体中AANAT、HIOMT活性、MT含量的季节变化 |
3.2 金黄仓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激素指标含量的季节变化 |
3.3 甲状腺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变化 |
3.4 金黄仓鼠甲状腺AANAT、HIOMT活性与松果体MT含量的季节变化比较 |
3.5 2013-2014 年金黄仓鼠松果体、甲状腺轴相关实验指标变化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松果体及褪黑素部分讨论 |
5.2 褪黑素合成限速酶(AANAT、HIOMT)部分讨论 |
5.3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相关激素与中医脏腑部分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脑性瘫痪婴幼儿垂体甲状腺功能与大脑发育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力平衡针法联合头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D]. 唐雅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新型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MRICS)对偏瘫儿童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 张学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胎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水平与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相关性分析[D]. 陈治江. 长江大学, 2021
- [4]靳三针治疗智力发育障碍的症—穴规律与转录组分析[D]. 黄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D]. 黄若诗. 郑州大学, 2020(02)
- [6]“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瘫患儿的氨基酸代谢与疗效相关性研究[D]. 邹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对照研究[D]. 李菲. 兰州大学, 2020(01)
- [8]13岁脑瘫儿童细胞和体液免疫监测分析与干预[D]. 郎永斌. 郑州大学, 2019(07)
- [9]脑性瘫痪婴幼儿垂体甲状腺功能与大脑发育的初步研究[J]. 李晓捷,商淑云,姜志梅,李林,李永库. 现代康复, 2001(01)
- [10]基于“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论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季节性规律的探讨[D]. 张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