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油藏描述,实现文95区块油藏开发再辉煌

精细化油藏描述,实现文95区块油藏开发再辉煌

一、精细油藏描述 实现文95块油藏开发再度辉煌(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峰[1](2010)在《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在东濮凹陷油气勘探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烃源岩特征、油源对比和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成藏期次,解剖研究区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文东地堑带、文东滚动背斜带、文东反向屋脊带均受控于文东1、2号断层,构造带继承性发育程度高,构造形态完整,圈闭幅度大。文中早期地垒形成时间早,圈闭类型好,构造幅度大,油气富集程度高,文中后期地垒形成时间晚,定型时间晚,断块破碎,油气富集程度较低。文西近洼带直接受控于文西2号晚期定型断层,以断块类型居多,侧向封闭条件稍差,油气富集受局部构造背景控制。通过对研究区烃源岩和原油的地化分析,剖析烃源岩与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源-藏空间对应关系。油气源对比认为文留地区油气主要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纵向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应该来源同一套烃源岩,但原油成熟度有一定差异,浅层的成熟度较低,中深层成熟度高,近洼构造带的原油成熟度最高。文西与文东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有一定差异,文西地区原油具有高伽玛蜡烷,C27C29甾烷的分布模式为反“L”型分布,原油来源于文西及近洼的烃源岩,文东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文留地区及前梨园洼陷超盐沉积环境的烃源岩,原油具有极高的伽玛蜡烷含量,C27C29甾烷以C27甾烷略占优势的不对称“V”型分布。以文西Ⅲ号断层为界,文西Ⅲ号断层西的原油主要来源于文西及近洼沙三段烃源岩,以东则来源于前梨园洼陷及文留地区的烃源岩,文西Ⅲ号断层是文西文东油源分割断层。通过油源精细对比建立的源-藏空间对应关系,结合研究区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和砂体分布的研究,利用高压物性、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指标确定油气运移路径。指出前梨园洼陷油气沿砂体向中央隆起带运移,至文中地区附近油气继续沿文东段层系和砂体的疏导体系向文中地区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文留地区油气藏成藏期主要在东营期。各地区成藏时间与期次略有差异,文东地区中深层沙三段油气藏有两期成藏特征,第一期为沙一东营沉积期(33Ma23Ma),在东营中后期为大规模充注,第二期在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10Ma0Ma)。文西地区沙三段也存在两期成藏的特征,第一期为东营组沉积中后期(28Ma23Ma),第二期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13Ma0Ma)。沙二段油气藏成藏时间要晚于沙三段,主要为单期次成藏,主要成藏时间为东营沉积中末期抬升剥蚀期(30Ma17Ma),为沙三段油气藏在构造活跃期调整形成的油气藏;文留地区东营组油气藏成藏时间晚于沙二油气藏,成藏时间为东营沉积末期抬升期。总之,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藏具有成藏早、定型晚,文东早于文西;剖面上具有中深层早、浅层晚的特征。综合分析文留油气藏的成藏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及近洼自生型、油源断层控制的调整型、与浅层次生型。

王云龙[2](2009)在《大安油田大208区精细油藏研究》文中提出大安油田大208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大安——红岗阶地二级构造带,为中央坳陷区和西部斜坡区两个相对升降运动的一级构造单元过渡带,属于阶地挤压构造油气聚集带。该区主要开发扶杨特低渗透油层,储层物性差,开发难度大。本研究通过对大208区三维地震资料、岩心资料和矿场动态数据的综合分析,开展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确定研究区油层发育特征、储层四性关系及储层分布规律,进行扶杨油层储层三维地质建模,以指导该区域剩余油的研究和开发,为今后制定开发对策及调整方案提供依据。具体包括如下工作及成果:通过取芯井岩芯观察,确定该区域岩芯沉积微相类型及发育规律和特征,对每口井的每个小层或砂岩组进行沉积微相人工解释,确定岩—电对应关系标准,建立每口单井纵向沉积微相模型。在岩芯观察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小层重新划分与对比,建立高分辨率层序控制下的小层体系。以岩石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指导,应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方法,对扶杨油层67口井25个小层进行精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建立精细的小层模型。根据试油、投产结果,开展四性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建立油层识别电性界限,开展测井资料二次数字处理,对油水层进行综合解释工作,划分有效厚度。结合小层精细对比的结果,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建立三维精细的构造地层模型,为精细储层模型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该区储层砂体空间分布的统计模型,为砂体骨架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参数,结合测井资料处理,分析工区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根据小层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利用趋势和目标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层或砂组的沉积微相进行模拟。应用地质统计学、相控随机模拟的方法,利用PETREL油藏建模软件,对储层的分布和物性参数进行相控随机建模,建立基质及其属性三维模型。

林博[3](2007)在《胜坨油田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胜坨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存在着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等问题。储层平面上大面积水淹,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分析难度大,其开发对象已由早期的油层组到中期的小层乃至如今的单层、单砂体,开采的主要矛盾已由层间矛盾转为如今层内矛盾乃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之间的矛盾。原有的简单的划分亚相带以及河道与非河道沉积的地质模型已难于适应开发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更为精确的地质模型。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层为例,确定构型要素的识别与划分标准,建立河流相储层构型要素空间分布随机模型,探索构型要素对剩余油空间分布的影响和形式,将对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河流沉积学理论和现代沉积研究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测井解释技术、储层随机建模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技术、岩心分析试验等技术为手段,综合利用油藏地质、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及生产动态等多种信息资料,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要素空间分布模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型,寻找河流相储层构型要素控制油藏属性空间分布的规律,进而明确河流相储层构型要素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机理。通过对15口取心井的观察,研究储层岩矿特征、成岩作用和微观孔隙结构,并且建立了不同开发时期的多种油藏属性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共处理了400多口井的测井资料。对工区进行了建筑结构分析研究,确定了构型要素的识别与划分标准,划分了9种岩相类型、7级沉积界面和7种构型要素(河道充填沉积、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洪泛平原细粒、河道滞留沉积、落淤层)。在此基础上,使用随机建模手段,建立了工区构型要素空间分布模型,并提出了以构型要素空间分布为约束条件,建立油藏属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的空间分布随机模型的新思路。抽稀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较为准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构型要素空间组合模型,并对各模型的组合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论述。依据构型要素空间分布形态,调整各项动态参数,使用ECLIPSE软件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和历史拟合运算,得到了构型要素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型,并给出了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开发区域。为河流相储层剩余油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魏举鹏[4](2005)在《疏水缔合聚合物室内研究与现场应用》文中提出与油田广泛应用的聚丙烯酰胺相比,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具有高效增粘性、抗温抗盐性、抗剪切性和剪切恢复性,这些特性使疏水缔合聚合物在EOR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望代替HPAM用作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的聚合物驱油剂和复杂油藏条件下的调堵剂。 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在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的室内研究与矿场试验,进一步验证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在这种条件下是否仍具有高效增粘性、抗温抗盐性、抗剪切性和剪切可逆性。这种试验有望解决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高温高盐油藏的不稳定性问题、聚合物驱或复合驱油时油田的淡水资源缺乏问题、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类调剖体系在高温高盐油藏的不稳定性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渤海绥中高孔高渗高盐油藏的室内研究和矿场应用证明,其溶解性可以满足现场注聚的要求;在油藏条件下仍具有理想的增粘性、抗剪切性和长期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流度控制能力和降低渗透率的能力;同时证明缔合聚合物溶液在宏观研究和油层流动中都能形成超分子聚集体和网络结构,从而具有显着的增粘能力;解决了海上注聚的淡水资源缺乏问题。 利用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上疏水基的物理交联作用,通过在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中加入交联剂,使物理交联与化学交联相结合,产生具有高强度的三维网状结构,研制出了耐温抗盐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该体系具有成胶时间适中、稳定性好、理想的抗温、抗盐和抗剪切性;具有很好的剖面改善能力;同时该调剖体系可以节约聚合物和交联剂的用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疏水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的成胶机理。 在高温(95℃以上)高盐(17×104mg/L)油藏条件下,缔合聚合物溶液的稳定性比较好;在调剖体系注入地层没有成胶之前,缔合聚合物溶液可以充分发挥其剪切稀释特性;注入地层深部以后,由于其剪切可逆性仍可继续保持较高的粘度、可继续成胶,因此能进行深部调剖。 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矿场试验表明,缔合聚合物在高温高盐油藏的条件下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证明其具有抗高温、高盐的特性,具有高效增粘性,具有剪切可逆性;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具有较好的剖面改善能力,解决了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常规聚合物调剖体系的不稳定性问题。 从现场应用看,无论缔合聚合物作为驱油剂还是作为调剖体系,均表现出良好的耐温耐盐和抗剪切作用。不管是在高温、高盐还是高孔、高渗等复杂油藏,该聚合物均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从而拓展了聚合物在提高采收率领域的应用范围。

王自立,聂晓丽,李中州,韩小明[5](2003)在《精细油藏描述 实现文95块油藏开发再度辉煌》文中指出文 95块油藏是文南油田的主力开发区块之一。 83年投入开发 ,85年开始注水 ,89年以来由于见效井含水上升进入产量递减阶段 ,油水井井况恶化、注采井网严重损坏 ,开发效果变差。 96年以来开展油藏精细描述 ,深化剩余油研究 ,实施了以恢复完善注采系统 ,挖掘剩余油为主要内容的注采调整 ,积极进行滚动增储 ,可采储量增加 ,开发效果显着提高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值得同类油藏借鉴。

曹宝格[6](2003)在《耐温耐盐疏水缔合聚合物深部调剖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部份水解聚丙烯酰胺深部调剖体系的不稳定性出发,提出在调剖体系中主剂用缔合聚合物代替部份水解聚丙烯酰胺,充分利用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上疏水基的“缔合”作用,大幅度地增加分子之间的“交联”点个数,由于这种疏水缔合“交联”的强度远低于化学交联的强度,因此,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外加交联剂产生的交联点个数和大幅度降低因外加交联剂而带来的分子间的交联强度,最终使得疏水缔合聚合物交联体系的脱水作用和脱水速度大幅度降低甚至基本没有脱水作用。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普通部份水解聚丙烯酰胺调剖体系的不稳定性问题。 在分析疏水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疏水缔合聚合物与部份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结构的差异,研究疏水缔合聚合物凝胶的成胶机理。针对中原油田卫305块高温、高矿化度的油藏特点,在油层实际温度(95℃)和地层水(矿化度170000mg/l)条件下,开展了疏水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的室内评价研究。采用305块注入清水溶解母液污水稀释方式,聚合物浓度范围3000~3500mg/l,交联剂浓度范围32~79mg/l。在305块油藏温度和矿化度条件下评价了交联体系的稳定性、抗剪切性、动态交联后的剖面改善情况、残余阻力系数和岩芯驱替评价试验。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利用FAPMS聚合物调剖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调剖体系方案设计,推荐卫305块缔合聚合物调剖的理想注入方案为:调剖主剂(缔合聚合物)浓度为3500mg/l,交联剂体系为,乌洛托品0.0549%+草酸0.112%+苯酚0.0549%+间苯二酚0.0115%。通过调剖数值模拟效果预测比水驱提高采收率0.60259%OOIP,增产油量6446t,吨聚合物增油量581t。证明了该调剖体系经济上可行。

赵志仁,雷力鸣,李振山,冯昕[7](2000)在《奇迹来自极限的超越》文中研究指明今年6月28日,中国石化中原油气高新股份有限公司采油四厂又提前实现“双过半”。全厂职工脸上铺满笑容,互致祝贺。因为这个“双过半”来之不易,它不但为今年采油四厂将跨入第七个超产年打

二、精细油藏描述 实现文95块油藏开发再度辉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细油藏描述 实现文95块油藏开发再度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科学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
        1.2.2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及其演化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油气藏基本特征
    3.1 油气藏分布特征
    3.2 地层水性质
    3.3 断裂特征与分布
        3.3.1 主要断裂的分布特征
        3.3.2 二级断裂系展布特征
第4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4.1 烃源岩评价
        4.1.1 有机质丰度
        4.1.2 有机质类型
        4.1.3 可溶有机质的性质与类型
    4.2 文东地区沙河街组原油地化特征
        4.2.1 族组份及碳同位素特征
        4.2.2 饱和烃色谱特征对比
        4.2.3 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
    4.3 文中地区沙河街组原油地化特征
        4.3.1 族组份及碳同位素特征
        4.3.2 饱和烃色谱特征对比
        4.3.3 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
    4.4 文西地区沙河街组原油地化特征
        4.4.1 族组份及碳同位素特征
        4.4.2 饱和烃色谱特征对比
        4.4.3 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
    4.5 油源分析
第5章 油气富集控制因素分析
    5.1 断层对砂体分布控制作用
        5.1.1 文85 块沙二下、沙三上砂体展布特征
        5.1.2 文33 块沙三上砂体分布特征
        5.1.3 文95 块沙三中砂体展布特征
    5.2 构造区带对油气分布富集控制
        5.2.1 文东滚动背斜—反向屋脊构造带
        5.2.2 文留地垒带
        5.2.3 文西地垒和文西顺向屋脊构造带
    5.3 油气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
        5.3.1 连通砂体输导体系
        5.3.2 断层疏导体系
        5.3.3 油气运移效应
第6章 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时间及成藏机理研究
    6.1 埋藏史与热演化史恢复
    6.2 文留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时期分析
        6.2.1 地质综合法
        6.2.2 油气包裹体法
    6.3 文留地区沙河街组油气藏的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

(2)大安油田大208区精细油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油藏概况
    1.1 研究区构造概况
        1.1.1 主断裂(大安断裂)
        1.1.2 次级断层特征
    1.2 油藏地质特征
    1.3 开发概况
        1.3.1 开发阶段
        1.3.2 开发现状
        1.3.3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单层划分与对比
    2.1 单层划分与对比方法
        2.1.1 单层划分对比的原则
        2.1.2 单层划分对比的步骤
    2.2 单层细分与精细对比
        2.2.1 标志层识别
        2.2.2 参照层对比
        2.2.3 对比成果
    2.3 单层分布规律及岩性特征
第三章 精细沉积微相研究
    3.1 取芯井沉积微相研究
        3.1.1 岩相类型
        3.1.2 单井相分析
        3.1.3 沉积相类型
    3.2 测井相分析
        3.2.1 测井相模式
        3.2.2 利用测井相模式解释沉积微相
    3.3 沉积微相的平面、纵向分布
        3.3.1 连井相分析
        3.3.2 平面分布特征
        3.3.3 微相的剖面演化特征
    3.4 沉积模式
第四章 储层物性分布规律
    4.1 静态参数分析
        4.1.1 孔隙度
        4.1.2 渗透率
        4.1.3 定量四性关系
        4.1.4 束缚水饱和度
        4.1.5 单层油水分布
    4.2 驱替特征分析
        4.2.1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4.2.2 含水率
        4.2.3 产液性质的确定
    4.3 测井结果解释与验证
        4.3.1 成果检验
        4.3.2 部分井段处理成果图
第五章 大208 区扶杨油层储层建模
    5.1 储层建模基本原理
        5.1.1 储层建模方法
        5.1.2 储层随机模拟
    5.2 研究区地质模型的建立
        5.2.1 地层构造格架模型
        5.2.2 研究区属性建模与评价
        5.2.3 模型检验
    5.3 储量复算
        5.3.1 计算方法
        5.3.2 储量计算结果
        5.3.3 储量复算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3)胜坨油田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与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结构研究
        1.2.2 随机建模研究
        1.2.3 油藏数值模拟与剩余油预测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研究思路
    1.4 取得成果与主要创新点
        1.4.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开发现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构造特征
        2.1.2 层系特征概述
        2.1.3 沉积特征概述
        2.1.4 油藏地质特征
    2.2 工区开发现状
第3章 储层特征研究
    3.1 储层岩矿特征
        3.1.1 岩石成份
        3.1.2 填隙物成份
    3.2 储层成岩作用
        3.2.1 压实作用
        3.2.2 胶结作用
        3.2.3 交代作用
        3.2.4 粘土矿物的转化
    3.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3.3.1 孔隙类型
        3.3.2 孔隙结构特征
第4章 测井二次解释
    4.1 测井资料的数据标准化
        4.1.1 标准层的选择
        4.1.2 趋势面分析方法简介
        4.1.3 测井曲线标准化
    4.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4.2.1 关键井的研究
        4.2.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4.3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4.3.1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4.3.2 粒度中值测井解释模型
        4.3.3 孔隙度解释模型
        4.3.4 渗透率解释模型
        4.3.5 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4.3.6 束缚水饱和度解释模型
    4.4 油层、水层、干层识别标准
        4.4.1 岩性、含油性标准
        4.4.2 物性标准
        4.4.3 电性标准
        4.4.4 水淹级别划分
    4.5 测井资料多井处理与解释
        4.5.1 处理程序的选择
        4.5.2 处理参数的选择
        4.5.3 水淹层识别及预处理
        4.5.4 细分层处理
        4.5.5 关键井检验
        4.5.6 多井处理与解释
第5章 河流相建筑结构研究
    5.1 岩相类型及特征
    5.2 沉积界面划分
        5.2.1 沉积界面划分的原则
        5.2.2 工区沉积界面划分
    5.3 构型要素特征与识别标准
        5.3.1 取心井构型要素特征分析
        5.3.2 构型要素特征分析与识别标准
第6章 河流相构型要素控制下油藏属性随机建模
    6.1 构型要素随机建模
        6.1.1 随机模拟方法简介
        6.1.2 随机建模流程
        6.1.3 数据准备
        6.1.4 三维网格模型建立
        6.1.5 构型要素随机建模
    6.2 构型要素控制下的油藏属性随机建模
    6.3 构型要素空间分布规律与组合特征
    6.4 模型验证
第7章 建筑结构约束剩余油分布预测
    7.1 油藏数值模拟
        7.1.1 数值模拟的理论依据及软件选择
        7.1.2 数值模拟技术路线
        7.1.3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7.2 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历史拟合
        7.2.1 拟合参数的调整原则
        7.2.2 油藏开发指标的拟合
    7.3 建筑结构约束条件下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
        7.3.1 第1 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7.3.2 第2 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7.3.3 第3 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7.3.4 第4 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8章 结论
    (1) 对工区取心井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储层特征
    (2) 根据测井二次解释的成果,得到了多个参数的二次解释模型
    (3) 确立了工区河流相储层构型要素划分与识别标准
    (4) 使用随机建模手段,建立了构型要素空间随机分布模型
    (5) 建立了构型要素模型控制下的不同开发时期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 随机模型
    (6) 总结构型要素组合关系及其对于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效果
    (7) 以构型要素分布模型为依据,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疏水缔合聚合物室内研究与现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耐温耐盐聚合物研究现状
        1.2.1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发展历程
        1.2.2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2.3 疏水缔合聚合物在 EOR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本文的主要成果
        1.6.2 本文的创新点
2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理论研究概况
    2.1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结构
        2.1.1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结构的研究进展
        2.1.2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结构的形成过程
        2.1.3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结构形成过程的理论分析
    2.2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溶液的性质
        2.2.1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高效增粘性
        2.2.2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耐温性
        2.2.3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抗盐性
        2.2.4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抗剪切性
        2.2.5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解性
    2.3 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溶液性质的影响因素
        2.3.1 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2.3.2 温度的影响
        2.3.3 盐的影响
        2.3.4 pH值
        2.3.5 剪切速率
        2.3.6 表面活性剂
    2.4 本章小结
3 高孔高渗高盐油藏缔合聚合物驱油室内评价与现场应用
    3.1 油藏条件下缔合聚合物的常规性能评价
        3.1.1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溶解性
        3.1.2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粘浓关系
        3.1.3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粘温关系
        3.1.4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抗盐性
        3.1.5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机械稳定性
        3.1.6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化学稳定性
    3.2 油藏条件下缔合聚合物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
        3.2.1 实验步骤
        3.2.2 实验结果及机理探讨
    3.3 高孔高渗高盐油藏缔合聚合物的吸附滞留
        3.3.1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静态吸附
        3.3.2 聚合物在高孔高渗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滞留
    3.4 高孔高渗油藏缔合聚合物的驱油试验
        3.4.1 实验内容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矿场应用
        3.5.1 试验区概况
        3.5.2 矿场实施情况
        3.5.3 矿场试验动态反映特征及分析
        3.5.4 高孔高渗高盐油藏现场先导性试验的认识
    3.6 本章小结
4 耐温耐盐疏水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研制及性能评价
    4.1 常用于调剖堵水的聚合物凝胶体系
        4.1.1 聚合物/金属交联体系
        4.1.2 聚合物/有机交联体系
    4.2 高温高盐油藏下疏水缔合聚合物凝胶体系的研制
        4.2.1 疏水缔合聚合物凝胶的研制思路
        4.2.2 疏水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的初筛选
        4.2.3 高温高盐疏水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的研制
    4.3 高温高盐油藏下疏水缔合聚合物室内基础研究
        4.3.1 实验条件
        4.3.2 实验内容
        4.3.3 实验测定步骤
        4.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5 中原油田岩心砂上的静态吸附
        4.3.6 高温高盐油藏动态滞留试验研究
        4.3.7 室内基础研究结果及认识
    4.4 耐温耐盐疏水缔合聚合物调剖剂体系性能评价
        4.4.1 疏水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4.4.2 疏水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的抗剪切性研究
    4.5 室内调剖效果评价
        4.5.1 剖面改善效果评价
        4.5.2 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价
        4.5.3 体系用量评价
    4.6 疏水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成胶机理研究
        4.6.1 缔合聚合物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分子结构
        4.6.2 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成胶机理
    4.7 本章小结
5 缔合聚合物调剖方案设计及矿场应用
    5.1 卫305块试验区概况
        5.1.1 试验区油藏描述
        5.1.2 开发历程
    5.2 卫305块调剖体系方案设计
        5.2.1 卫305块调剖地质模型
        5.2.2 调剖深度的设计
    5.3 卫305块调剖效果预测
    5.4 配注工艺技术研究
    5.5 矿场试验
        5.5.1 施工简况
        5.5.2 效果分析
        5.5.3 矿场分析及调剖体系认识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精细油藏描述 实现文95块油藏开发再度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基本特点
2 油藏开发历程
    2.1 上产阶段, 即弹性开采阶段 (1983.5~1985.3)
    2.2 稳产阶段, 即注水开发上产稳产阶段 (1985.3~1988)
    2.3 产量递减阶段 (1989~1995)
    2.4 综合治理阶段 (1996~目前)
3 提高油藏开发效果的做法
    3.1 开展油藏精细描述
        3.1.1 开展构造精细研究
        3.1.2 开展沉积微相研究
    3.2 开展剩余油研究
    3.3 完善、恢复注采井网
        3.3.1 在剩余油富集区部署高效调整井
        3.3.2 开展井况调查, 更新部分油水井
        3.3.3 大修关键事故井, 完善注采井网
    3.4 滚动增储
        3.4.1 利用上部层系开发井兼探下部层位, 提高效益
        3.4.2 利用地震资料落实边界断层, 实现滚动增储
4 结论

(6)耐温耐盐疏水缔合聚合物深部调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调剖堵水现状
        1.2.1 注水井调剖技术概述
        1.2.2 凝胶类调剖体系的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疏水缔合聚合物基本的性能
    2.1 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理论
        2.1.1 缔合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假设理论
        2.1.2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分子模型
    2.2 疏水缔合聚合物合成理论
        2.2.1 单体的合成理论
        2.2.2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理论
    2.3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一般性质研究
        2.3.1 临界缔合浓度
        2.3.2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高效增粘机理
        2.3.3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抗盐机理
        2.3.4 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抗温机理
        2.3.5 抗剪切性
    2.4 本章小结
3 深部调剖体系的成胶机理研究
    3.1 缔合聚合物与部份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分子结构对比
    3.2 高价金属类
    3.3 有机酚醛类
        3.3.1 苯酚/甲醛体系
        3.3.2 乌洛托品/间苯二酚体系
4 卫305块油层条件下调剖体系研制及性能评价
    4.1 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常规性能评价
        4.1.1 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溶解性评价
        4.1.2 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的静态吸附
        4.1.3 聚合物AP-P4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滞留
    4.2 调剖体系配方研制
        4.2.1 缔合聚合物主剂浓度对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4.2.2 乌洛托品和苯酚浓度对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4.2.3 草酸浓度对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4.2.4 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的稳定性
        4.2.5 剪切对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成胶强度的影响
    4.3 调剖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性能评价
        4.3.1 缔合聚合物调剖体系剖面改善岩心试验
        4.3.2 缔合聚合物调剖驱替效果评价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卫305块深部调剖方案设计及效果预测
    5.1 卫305块试验区概述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区油藏描述
        5.1.3 开发历程
    5.2 卫305块深部调剖体系方案优选
        5.2.1 卫305块调剖地质模型的建立
        5.2.2 调剖深度的设计
    5.3 卫305块调剖效果预测
    5.4 配注工艺技术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精细油藏描述 实现文95块油藏开发再度辉煌(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机理研究[D]. 张庆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 [2]大安油田大208区精细油藏研究[D]. 王云龙.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3]胜坨油田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分析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林博.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 [4]疏水缔合聚合物室内研究与现场应用[D]. 魏举鹏. 西南石油学院, 2005(04)
  • [5]精细油藏描述 实现文95块油藏开发再度辉煌[J]. 王自立,聂晓丽,李中州,韩小明.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3(S1)
  • [6]耐温耐盐疏水缔合聚合物深部调剖体系研究[D]. 曹宝格. 西南石油学院, 2003(04)
  • [7]奇迹来自极限的超越[N]. 赵志仁,雷力鸣,李振山,冯昕. 厂长经理日报, 2000

标签:;  ;  ;  ;  ;  

精细化油藏描述,实现文95区块油藏开发再辉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