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发现阿片受体镇痛新机制

全球首次发现阿片受体镇痛新机制

一、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阿片受体镇痛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汪晓强[1](2020)在《阿片受体激动剂对膀胱癌循环肿瘤细胞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中国是全世界肿瘤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肿瘤将给我们的国家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能够影响肿瘤的生长、复发和转移。然而,阿片类药物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和潜在机制目前仍存在诸多疑惑和争议。目的:在细胞及动物模型水平探讨阿片类药物是否能够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以及是否会促进膀胱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和循环肿瘤细胞(CTC)形成。通过本研究,进一步了解阿片类药物是否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发生EMT和形成CTC来加速肿瘤转移。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原位膀胱癌小鼠模型、皮下瘤小鼠模型和血行转移小鼠模型进行吗啡处理,探讨吗啡对于CTCs及转移灶形成的影响。不同小鼠模型采用对应的造模及药物处理方式,然后在规定时间节点处死小鼠,并心尖取全血用于CTCs检测(血行转移模型除外),取膀胱、肺和肝脏用于转移灶数量、转移率统计。第二部分:通过全转录组基因测序探讨经过吗啡处理的膀胱癌细胞所发生的通路改变;通过F-actin骨架蛋白染色、活细胞工作站延时摄影,以及扫描电镜技术来证明MB49和T24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通过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来证明MB49和T24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ting、QPCR、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经过吗啡处理的膀胱癌细胞的上皮分子(Ecadherin和CK-19)、间质分子(N-cadherin,Vimentin)及相关转录因子(Slug)表达的变化。第三部分:在体外细胞实验,通过sh RNA抑制Slug基因表达,检测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侵袭迁移能力和上皮及间质分子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膀胱癌皮下瘤模型实验结果提示,吗啡处理不会促进肿瘤生长,但是吗啡处理组上皮型CTC数量显着增加。膀胱癌原位模型实验结果提示,经过吗啡处理的小鼠成瘤率显着增加,CTC数量有显着增加的趋势,但两组肺转移率无差异;血行转移模型结果提示经过吗啡处理的小鼠更早发生肿瘤转移,而小鼠的总体生存率也显着更低。第二部分:全转录组基因测序结果提示多条涉及细胞骨架、细胞侵袭迁移及EMT通路发生显着改变;F-actin骨架蛋白染色等试验结果也表面经过吗啡处理的膀胱癌细胞发生显着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QPCR、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也表明EMT相关蛋白发生明显变化。第三部分: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经过吗啡处理的膀胱癌细胞中PI3K-AKT-Slug信号通路被显着激活,而敲减Slug基因表达后EMT过程发生逆转,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大大下降。结论: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上调转录因子Slug表达,增加膀胱癌细胞发生EMT过程,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入血和CTCs形成,加速膀胱癌的转移。背景:麻醉方法是否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尚存争议。目的:为了比较全身麻醉(GA)和局部麻醉(LA)对进行选择性热消融(TA)手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影响,设计并实施了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GA或LA下接受择期TA手术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生存分析用于确定麻醉方法对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倾向得分匹配(PSM)用于最小化GA组和LA组之间的偏差结果:总共有244例GA患者和245例LA患者符合分析条件。PSM后,每组还剩下178名患者。在配对组中,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P=0.011)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P=0.002),与LA相比,GA的复发率明显更高。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还显示,与LA组相比,GA的死亡风险比(HR)为1.746(P=0.036)结论:与LA下进行TA手术的HCC患者相比,GA与TA术后RFS和OS降低有关。探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这些患者癌症预后的影响的前瞻性试验是必要的。

薛燕波[2](2019)在《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2.探讨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合适浓度。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在诸城市妇幼保健院经阴分娩的初产妇120例,年龄20岁-35岁。根据舒芬太尼的浓度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产妇硬膜外给予0.1%罗哌卡因;B组产妇硬膜外给予0.3ug/ml舒芬太尼复合0.1%盐酸罗哌卡因组,C组产妇硬膜外给予0.5ug/ml舒芬太尼复合0.1%盐酸罗哌卡因组,D组产妇硬膜外给予0.7ug/ml舒芬太尼复合0.1%盐酸罗哌卡因组。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阻滞。分别观察并记录四组产妇分娩镇痛前、镇痛后10min、20min、30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痛前和镇痛后30min改良Bromage评分,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缩宫素使用率,转剖宫产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结果(1)四组产妇在年龄、体重和孕周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C、D两组产妇在分娩镇痛后10min和20min的VAS评分均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在镇痛前和镇痛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产妇镇痛后30min与镇痛前改良Bromage评分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四组间的比较也没有差异(P>0.05)。(4)在缩宫素使用率方面,四组产妇镇痛后与镇痛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但四组产妇在剖宫产率、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D组产妇瘙痒和尿潴留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B、C三组(P<0.05)。结论应用舒芬太尼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罗哌卡因组,0.5ug/ml和0.7ug/ml浓度的舒芬太尼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0.3ug/ml浓度的舒芬太尼组,且起效时间更短。但0.7ug/ml舒芬太尼组相比0.5ug/ml舒芬太尼组的镇痛效果无明显优势。随着舒芬太尼浓度增加,起效更快、镇痛效果更好,但有封顶效应。0.7ug/ml舒芬太尼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三组。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应用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好,起效迅速。0.5ug/ml舒芬太尼复合0.1%罗哌卡因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佳伟[3](2018)在《中西医结合疼痛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镇痛中的疗效,为骨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推动我科具有中医药特色疼痛关爱病房的发展。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90例髋部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法分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Ⅰ组实施西医镇痛模式:术前3d开始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 bid,手术前1 h予静注帕瑞昔布40mg,术后连续3d静注帕瑞昔布40mg bid,再改为塞来昔布200 mg bid至术后7d;试验Ⅱ组实施中西医结合镇痛模式:在试验Ⅰ组的基础上,患者术后返回病房2h内予耳穴压丸治疗,术后第1天开始予艾灸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镇痛模式: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进行疼痛评分,按WHO三阶梯止痛给药原则进行镇痛。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72h静息及活动状态下NRS评分、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调查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中西医结合疼痛管理的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受伤部位、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NR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术后6h、12h、24h、48h、72h静息及活动状态下NRS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术后6h、12h、24h、48h、72h静息及活动状态下NR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术后住院天数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术后住院天数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控制满意度: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疼痛控制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Ⅱ组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试验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试验Ⅰ组1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试验Ⅱ组1例出现恶心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对照组2例出现恶心呕吐,2例出现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疼痛管理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常规疼痛管理模式,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何磊[4](2017)在《腰椎后路手术三种术后镇痛方式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三种后路腰椎手术后疼痛控制的方法的镇痛效果和恶心呕吐(PONV)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方法:从2013年--2015年期间,接受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中选取了65位。并且均没有此类药物引起的过敏史,或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同时患者也没有其他的对此类药物有使用禁忌的病症。这些患者均被确诊为,不同程度的腰椎病症,并持续地接受保守治疗六周以后,还未得到有效缓解。手术前禁止患者接受任何麻醉类用药。随机选择三组病人,接受三种不同的镇痛方法。第一组为缓释组,共选取了20例病人,采取小剂量吗啡硬膜外缓释。第二组为镇痛泵组,选取了22例病人,采取静脉自控镇痛泵。第三组为哌替啶组,选取了23例病人,采取哌替啶间断肌注。术后进行72小时的疼痛强度观察,并进行评分和记录,观察分为4次进行,首次在手术完成后的4小时,后边连续三天每天记录一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的方法对疼痛的强度进行评估,以10厘米为标准,10代表疼痛的最高程度,0表示未感觉到疼痛。恶心和呕吐的记分方法也是如此。0代表最弱的程度,10代表最强的程度。其他的一些不良症状,如低血压、皮肤瘙痒、呼吸抑郁、尿潴留一并记录在案。病人的评级疼痛强度(视觉模拟量表得分从0(没有痛痛)到10(最多剧烈的疼痛),恶心(从0(没有恶心)到10(严重恶心)),和呕吐(从0(没有呕吐)到10(严重呕吐)),记录术后4小时,1天,2天,3天的数据。结果:各治疗组没有任何人口统计方面特征的差别存在。术前进行的疼痛评分也未显现出差别。和哌替啶组相比,其他两个小组的镇痛效果都出现了显着增强(P<0.01)。在手术后的前三次观察中,前两组的效果比第三组的明显要好。手术后的首次观察以及术后第2天的观察中发现,缓释组和镇痛泵组止痛的效果一致,然而在第1天的观察中,缓释组的作用要优于镇痛泵组。术后第3天则没有多大区别(P=0.976)硬膜外小剂量吗啡缓释组和静脉自控镇痛泵组相比哌替啶组的镇痛增强效果在术后1天和2天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1天、2天和3天,恶心、呕吐(PONV)的并发症静脉自控镇痛泵组比其他两组更严重(P<0.05)。结论:硬膜外小剂量吗啡缓释法能够有效的控制腰椎后路手术术后的疼痛并最小化恶心呕吐(PONV)的程度。

孙瑞瑞[5](2016)在《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价针刺对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阿片类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行为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针刺治疗癌性疼痛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阿片类药物治疗。本研究使用的阿片类药物是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初始剂量依据疼痛数字分级NRS评分评估结果而定,1030mg不等,Q12H,口服;每24h评估1次,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变化和疼痛数字分级NRS评分,增加原则为1天总量的25%50%。治疗组在服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主穴选取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再根据原发脏腑和疼痛部位配合相应的背俞穴、郗穴、阿是穴,若出现不良反应再配合相应治疗穴位。每天治疗1次,每次30分钟,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周。两组试验期间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且未行其他止痛治疗。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每24h服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剂量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采用疼痛数字分级NRS评分判定疗效,应用行为状态KPS评分量表及生活质量QOL评分量表进行治疗前后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疼痛缓解程度比较:治疗组:完全缓解(CR)为13例(43.33%)、部分缓解(PR)为14例(46.67%)、轻度缓解(MR)为2例(6.67%)、无缓解(NR)为1例(3.33%),疼痛缓解率(ORR=CR+PR)为90%。对照组:完全缓解(CR)为11例(36.67%),部分缓解(PR)为12例(40%),轻度缓解(MR)为5例(16.67%),无缓解(NR)为2例(6.67),疼痛缓解率(ORR=CR+PR)为76.67%。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阿片类药物剂量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24h阿片类药物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剂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24h阿片类药物剂量明显少于治疗前剂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24h阿片类药物剂量高于治疗前剂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便秘6例(20%),恶心、呕吐4例(13.33%),头晕3例(10%),尿潴留1例(3.33%),总发生率为46.67%;对照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便秘13例(43.3%),恶心呕吐8例(26.7%),头晕5例(16.67%),尿潴留2例(6.67%),总发生率为93.33%。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患者便秘,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头晕、尿潴留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两组行为状态KPS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行为状态KPS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行为状态KP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行为状态KP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5.两组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生活质量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QO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QO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可提高癌痛患者的疼痛缓解率,止痛疗效更好。2.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可明显减少患者服用阿片类药物的剂量。3.针刺治疗能够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便秘,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4.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和单纯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的行为状态和生活质量,但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提高更明显。

赵强,吴镭,李佳,吴蓓丽,谢欣,姜威,孟庆峰,董尔丹[6](2015)在《重大疾病导向的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文中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GPCR)超家族是数目最多并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一类受体,其功能紊乱与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据统计,世界上约45%的临床药物直接靶向GPCR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当今,全球新药研发进入低谷,针对靶点的药物研发遇到瓶颈,如何有机整合GPCR领域的最新进展,有效衔接以GPCR为药靶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是该领域继续引领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鉴于GPCR在重大疾病研究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重大疾病导向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功能和配体发现研究十分迫切。

刘振宇[7](2014)在《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妇科小手术中的运用及术后PDPH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们对比分析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与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两种药物在妇科门诊手术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对施行脊髓麻醉患者,比较脊髓麻醉术后不同枕部高度对硬脊膜穿刺后头疼发生率和头颈腰酸疼发生率情况,及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并找出引起硬脊膜穿刺后疼痛的危险因子。方法2012年8月~2013年11月我科室进行门诊妇科小手术患者,依照手术次序随机分为组(利多卡因10mg+芬太尼15ug+注射用水配成3ml混合液)和Ⅱ组(左旋布比卡因3mg+芬太尼15ug+注射用水配成3ml混合液)。观察术中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分别到达T8、T6、T4、T10、L2、L4的时间,是否更改麻醉方式,改良的警觉/镇静评分、丙泊酚、芬太尼、麻黄碱素的应用量和手术时间。记录手术的开始时间和达到最高的感觉阻滞平面,采用改良后Bromage评分标准来评估运动阻滞的程度和运动阻滞的时间和感觉阻滞的时间;2012年8月~2013年2月,共1125名接受脊髓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施行脊髓麻醉后,给予患者睡枕头8h。对照组为脊髓麻醉后,恢复平躺姿势后不睡枕头,让患者保持去枕平卧8h。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第1d,第2d,第3d有无硬脊膜穿刺后头痛的发生且评估头痛的严重程度。硬脊膜穿刺后疼痛评估标准采用crocker头痛严重评估表评估。手术后第一天评估患者头颈部僵硬及酸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在患者出院之前,给予患者麻醉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选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术后PDPH产生的危险因子。结果两组麻醉起效的时间和术中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在首次感觉阻滞达到T8时间上,利多卡因明显比左旋布比卡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觉首次达到T8、T6、T4、T10、L2、L4的时间上比较,左旋布比卡因组相比利多卡因到达时间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阻滞到达S3时,两组时间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的感觉阻滞恢复时间较Ⅱ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下床行走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和出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术后PDPH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实验组在术后颈肩痛程度和患者麻醉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引起PDPH发生方面,女性,年龄>30岁,有慢性头痛病史,≥2次以上的穿刺与PDPH发生有显着关系(P<0.05)。结论研究发现左旋布比卡因3mg复合芬太尼进行选择性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完全取代利多卡因10mg复合芬太尼用于对麻醉时间要求短,出院时间要求早的妇科门诊手术患者;脊髓麻醉后患者是否睡枕头与术后PDPH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予脊髓麻醉后患者枕头,不会增加PDPH发生率,且能减少患者颈肩痛程度,增加患者的舒服度,提高患者对麻醉服务的整体满意度。

江剑平[8](2012)在《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应用急性痛、福尔马林(formalin)痛和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炎性痛模型,采用行为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olt)等手段,通过在体和离体两个方面从整体、细胞和蛋白质水平深入研究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ensory neuron-specific receptor, 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探讨SNSR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鞘内给予与阿片受体和SNSR均有亲合力的内源性神经肽----牛肾上腺髓质22肽(bovine adrenal medulla peptide22, BAM22)能增强大鼠在伤害性热刺激和CFA炎性痛中的抗伤害作用,抑制脊髓背角CGRP阳性纤维和nNOS阳性细胞以及DRG中nNOS阳性细胞的表达。鞘内给予SNSR特异性激动剂MSH和BAM8-22也能分别抑制足底给予MSH和CFA引起的痛觉过敏或炎性痛行为,降低脊髓nNOS蛋白的表达,但不能改变伤害性热刺激引起的甩尾和撤足反射潜伏期。在CFA炎性痛中,预先给予PTX能明显抑制BAM8-22组大鼠24h时的撤足基础潜伏期,但不能抑制24h时的抗伤害作用和48h时的基础潜伏期的延长;急性应用CTAP后,MSH组大鼠在24h时会明显增加伤害感受的敏感性,但能显着延长48h时的撤足潜伏期。在正常和吗啡耐受鼠中,急性给予BAM22能引起相同的对热刺激的抗伤害作用;但慢性给予BAM22会逐渐减弱其抗伤害作用效力,并产生痛觉过敏。BAM22耐受后会降低吗啡在伤害性热刺激和福尔马林痛中的抗伤害作用,脊髓背角c-Fos表达明显上升;BAM22能部分恢复吗啡耐受鼠在伤害性热和福尔马林刺激中的抗伤害作用,降低热刺激引起的脊髓背角c-F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预先或同时给予BAM8-22能翻转已形成的吗啡耐受。间隔给予BAM8-22或BAM22能持续维持吗啡耐受鼠中吗啡的抗伤害作用,但它们并不能改变吗啡引起的痛觉过敏。隔天给予BAM8-22能明显延缓吗啡耐受的形成。此外,鞘内长期给予BAM8-22与AP-5或CLT并不影响吗啡的抗伤害作用。离体实验表明,BAM8-22和MSH能降低炎性介质引起的DRG中CGRP和nNOS阳性细胞和nNOS蛋白的表达,还能降低脊髓背角nNOS阳性细胞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SNSR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参与痛觉信息的传递,但在病理下则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力。SNSR还能增强吗啡镇痛作用,削弱、翻转吗啡耐受。Gi蛋白、c-Fos、NO、CGRP、μ受体参与SNSR介导的痛觉调制过程,NMDAR和PKC等参与了SNSR调制吗啡耐受过程。

李锦,苏瑞斌,颜玲娣,宫泽辉,李云峰,郑建全,程肖蕊,周文霞,陈伟,王莉莉,王林,董俊兴[9](2011)在《军事医学研究院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神经精神药理学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在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候选靶标和治疗药物.近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一些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如镇痛、脱毒、防复吸、抗抑郁、抗焦虑、抗阿尔茨海默病、抗帕金森氏病、抗晕动病、抗疲劳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就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学工作者在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发现做一综述.

范明[10](2011)在《生理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一、引言"十一五"期间,中国生理学有了历史上从未经历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多专业领域百花齐放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科技政策的保障"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有目共睹,这对传统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理学科已经走出求生存的阶段,步入求发展的境界。特别要提到的是在科技政策的保障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保证学科的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生理学科方面给予了政策性支持。项目获准率高于大部分生命科学的其他学科。

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阿片受体镇痛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阿片受体镇痛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阿片受体激动剂对膀胱癌循环肿瘤细胞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abstract 1
摘要 2
ABSTRACT 2
(一)吗啡促进膀胱癌循环肿瘤细胞形成的机制探究
    第一部分 吗啡促进膀胱癌小鼠中CTCs和转移灶的形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小鼠膀胱癌皮下瘤模型
        2.2.3 小鼠膀胱癌原位瘤模型
        2.2.4 小鼠膀胱癌血行转移模型
        2.2.5 小鼠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鉴定
        2.2.6 小鼠组织样本的制备与分析
        2.2.7 小动物活体成像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2.8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吗啡促进膀胱癌皮下瘤模型小鼠中上皮型CTCs的形成
        3.2 吗啡提高膀胱癌原位模型间质型CTCs的形成
        3.3 吗啡促进膀胱癌血行模型的远端转移并降低小鼠总体生存率
        4 讨论
        4.1 阿片类药物使用促进循环肿瘤细胞的形成及远端转移
    第二部分 吗啡增强膀胱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并促进上皮-间质转化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细胞、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实验动物模型构建
        2.2.3 小鼠组织样本的制备与分析
        2.2.4 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
        2.2.5 F-actin骨架蛋白染色观察细胞骨架重构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
        2.2.7 活细胞实时延时摄影观察细胞运动及形态变化
        2.2.8 全转录组RNA测序检测吗啡处理后的信号通路变化
        2.2.9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上皮-间质转换相关分子的变化
        2.2.10 RTq-PCR法检测上皮-间质转换相关分子的变化
        2.2.11 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上皮-间质转换相关分子的变化
        2.2.1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间质转换相关分子的变化
        2.2.13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膀胱癌细胞系MB49经吗啡处理后全转录组RNA测序结果
        3.2 吗啡处理后膀胱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换相关分子表达改变
        3.3 吗啡处理后膀胱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
        3.4 吗啡处理后膀胱癌细胞发生显着骨架重构和形态学改变
        4 讨论
        4.1 吗啡能够增加膀胱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
        4.2 吗啡能够促进膀胱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换
    第三部分 吗啡能够通过激活PI3K/AKT/Slug通路加速膀胱癌发生EM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细胞、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实验动物模型构建
        2.2.3 小鼠组织样本的制备与分析
        2.2.4 构建用于特异敲减Slug基因的si RNA
        2.2.5 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
        2.2.6 F-actin骨架蛋白染色观察细胞骨架重构
        2.2.7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2.2.8 RTq-PCR法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2.2.9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蛋白表达情况
        2.2.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表达情况
        2.2.11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吗啡处理膀胱癌细胞能够激活PI3K/AKT/Slug通路
        3.2 敲减Slug基因表达可以逆反吗啡对膀胱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增加
        3.3 敲减Slug基因表达可以逆反吗啡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
        4 讨论
        4.1 转录因子Slug与上皮间质转换
        4.2 PI3K/AKT/Slug通路的激活可能是吗啡促使膀胱癌细胞发生EMT的重要通路之一
        4.3 本研究的临床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全文结论
(二)全麻与局麻对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响:一项结合倾向性得分匹配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1 前言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药品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对象
        2.4 纳入排除标准
        2.5 麻醉方式及操作
        2.6 研究变量及数据收集
        2.7 样本量计算
        2.8 倾向性得分匹配
        2.9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之间基础变量的比较
        3.2 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潜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3.3 倾向性得分匹配后的Cox回归分析筛选潜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4 讨论
        4.1 麻醉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4.2 不同麻醉方式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潜在机制
        4.3 研究不足与局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情况

(2)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与分组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
    2 麻醉及监测设备
    3 麻醉药品
    4 麻醉过程与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局限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1 关于产痛
        1.1 产痛性质
        1.2 产痛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2 分娩镇痛的方法
        2.1 药物性镇痛
        2.2 非药物性镇痛
    3 椎管内分娩镇痛对母亲的影响
    4 椎管内分娩镇痛对胎儿的影响
    5 镇痛时机
    6 椎管内分娩镇痛药物的选择
        6.1 罗哌卡因
        6.2 阿片类药物
        6.3 联合用药
    7 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
    8 椎管内分娩镇痛并发症及处理
    9 分娩镇痛应用现状
    10 应对措施
    11 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中西医结合疼痛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老年髋部骨折概述
        1.1.1 术前评估
        1.1.2 手术方式选择
        1.1.3 术后并发症防治
    1.2 术后疼痛概述
        1.2.1 术后疼痛的发生机制
        1.2.2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1.2.3 术后疼痛控制现状
    1.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1.3.1 疼痛的评估
        1.3.2 围手术期镇痛方法
        1.3.3 围手术期镇痛新理念
    1.4 中医药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1.4.1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
        1.4.2 中医药对疼痛的治疗
        1.4.3 耳穴压丸在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1.4.4 艾灸在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围手术期镇痛新理念探讨
    3.2 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
    3.3 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安全性探讨
    3.4 耳穴治疗疼痛的理论探讨
    3.5 艾灸治疗疼痛的理论探讨
    3.6 中医干预的疼痛管理模式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结语
    4.1 小结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腰椎后路手术三种术后镇痛方式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疼痛控制方法
        2.3 副作用处理
        2.4 排除病例
    3.疗效评估
    4.统计方法
结果
    1.镇痛效果
    2.术后恶心和呕吐
    3.其他副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与治疗
        1.1 西医学认识
        1.2 原因与分类
        1.3 诊断与评估
        1.4 癌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2 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与治疗
        2.1 文献记载
        2.2 病因病机
        2.3 中药治疗
        2.4 针灸治疗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入组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对照组
        3.3 治疗组
    4 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4.1 疼痛分级标准
        4.2 疗效评价标准
        4.3 阿片类药物剂量观察
        4.4 不良反应情况观察
        4.5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3 两组阿片类药物剂量比较
    4 两组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5 两组行为状态KPS评分比较
    6 两组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的应用
    2 癌性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3 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机理探讨
    4 针刺治疗组方依据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重大疾病导向的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GPCR 研究的重要意义
    1. GPCR 具有重要生理功能,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领域
    2. GPCR 与多种疾病及其治疗密切相关,是重要的治疗靶点
    3. GPCR 的结构解析是蛋白质科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 靶向 GPCR 的药物创新是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制高点
二、我国 GPCR 领域的研究现状
    1. GPCR 脱孤研究
    2. GPCR 功能研究
    3. GPCR 靶点发现
    4. 结构生物学研究
    5. GPCR 配体筛选平台
    6. 靶向 GPCR 原创药物研发
    7. GPCR 相关基础研究指导下的临床应用
三、我国 GPCR 领域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
    1. GPCR 与疾病关系研究及靶点发现
    2. GPCR 及其与配体复合物三维结构测定
    3. 基于 GPCR 新配体发现的信号通路研究
    4. GPCR 靶点确证与新药发现研究
四、总结

(7)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妇科小手术中的运用及术后PDPH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妇科小手术中的运用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的一般资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1.2.2 术中情况
        1.2.3 麻醉恢复和患者满意度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术后枕部高度对 PDPH 发生率的影响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的一般资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2.2 两组患者 PDPH 与发生率差异及危险因子相关性分析
        2.2.3 影响 PDPH 发生因素分析讨论
        2.2.4 两组 PDPH 相关危险因子发生率,odds 值,or 值
        2.2.5 两组术后 1d,2d,3dPDPH 严重程度及发生率
        2.2.6 两组术后颈肩酸痛程度
        2.2.7 两组术后麻醉满意程度分析
    2.3 讨论
        2.3.1 脊髓麻醉施行的条件及优缺点
        2.3.2 脊髓麻醉完成后的处理
        2.3.3 PDPH 发生机制及相关学说
        2.3.4 PDPH 预防及治疗
        2.3.5 人体睡眠的生理姿势
        2.3.6 PDPH 和术后姿势的相关研究
        2.3.7 脊髓麻醉后给予患者枕头的优点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
    3.1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3.2 疼痛的评估
    3.3 疼痛的管理
        3.3.1 非药物治疗
        3.3.2 药物治疗
    3.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PDPH 严重程度评估表
附录 B 麻醉科患者服务品质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疼痛概述
    2 与疼痛有关的主要受体及配体
    3 阿片类药物耐受机制的研究
    4 常用炎症性痛实验模型
    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1章 SNSR在正常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对痛觉信息传递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第2章 激活SNSR受体增强吗啡的抗伤害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激活SNSR受体翻转吗啡耐受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激活SNSR受体延缓吗啡耐受的实验观察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SNSR受体对CFA炎性痛的调制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体外激活SNSR受体对炎性介质引起的CGRP和nNOS表达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军事医学研究院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镇痛药研究
    1.1 疼痛的基础研究
    1.2 镇痛药研究
2 脱毒与防复吸药物研究
    2.1 阿片依赖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2.2 防复吸新药研究
3 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研究
    3.1 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的基础研究
    3.2 抗抑郁、抗焦虑新药研究
4 抗帕金森氏病
5 抗晕动病
6 抗阿尔茨海默病
    6.1 AD的基础研究
    6.2 AD防治药物研究
7 抗疲劳
    7.1 抗疲劳的精神类药物
    7.2 抗体能性疲劳药物
8 结语

四、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阿片受体镇痛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阿片受体激动剂对膀胱癌循环肿瘤细胞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汪晓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探讨[D]. 薛燕波. 青岛大学, 2019(02)
  • [3]中西医结合疼痛管理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D]. 陈佳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腰椎后路手术三种术后镇痛方式的比较分析[D]. 何磊. 青岛大学, 2017(02)
  • [5]针刺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D]. 孙瑞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6]重大疾病导向的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J]. 赵强,吴镭,李佳,吴蓓丽,谢欣,姜威,孟庆峰,董尔丹. 中国基础科学, 2015(03)
  • [7]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妇科小手术中的运用及术后PDPH相关性研究[D]. 刘振宇.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8]感觉神经元特异性受体(SNSR)对疼痛感觉和吗啡耐受的调制[D]. 江剑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9]军事医学研究院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进展[J]. 李锦,苏瑞斌,颜玲娣,宫泽辉,李云峰,郑建全,程肖蕊,周文霞,陈伟,王莉莉,王林,董俊兴.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1(10)
  • [10]生理学发展研究[A]. 范明. 2010-2011生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1

标签:;  ;  ;  ;  ;  

全球首次发现阿片受体镇痛新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