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国有股减持方式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邵敏[1](2020)在《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的案例探究》文中提出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我国股票市场正式进入全流通阶段,这一改革制度能够充分引入市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对资本市场工具的有效利用,股份可以在资本市场中自由流通,为控股股东提供了一种新的获利方式,即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减持股票来获取高额收益。较之公司的中小股东而言,控股股东作为公司的内部人,能依据所掌握的信息,择机增减所持有的股份数量。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不仅会影响被减持的公司,而且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其减持行为会向广大投资者们释放出公司财务状况不佳、预期未来发展不利等消极信号,进而可能会导致公司股价在短期内发生剧烈波动,不利于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更加细致的剖析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本文的正文内容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引言,从近年来证监会监管政策的变动出发,阐述了本文的案例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控股股东减持动因及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后,介绍本文的整体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第二章引入了理论研究,为本文的案例探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是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的案例介绍,依次详细介绍了三七互娱公司的基本情况、减持背景、减持过程和减持特征等。第四章对三七互娱控股股东的减持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详细探究其减持动因。第五章结合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对控股股东减持前后的公司治理情况、经营成果和股东利益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第六章总结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的结论,并分别从监管政策的完善、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三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以及可行性的对策。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当前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实证方式进行研究,较少通过上市公司案例进行研究,且研究指标多集中在财务指标,较少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之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维角度分析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股份这一行为的动因及其产生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不难看出三七互娱公司控股股东减持公司股份后,获得了较高收益,虽然其减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化股权结构,但控股股东减持期间多次信息披露违规,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期间股价剧烈波动,导致中小股东遭受利益损失。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首先控股股东减持过程中存在多次信息披露违规的行为,且处罚时间滞后、处罚力度轻,证明公司治理以及监管政策存在漏洞;其次减持行为并不利于提升公司的价值,减持行为后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研发转化能力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降低了公司的价值;最后减持期间公司股价剧烈波动,趋于下降趋势,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因此,三七互娱公司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首先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必须不断完善对此类减持行为的制度约束,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对控股股东减持乱象的惩罚力度,真正意义上做到穿透监管,使上市公司信息更加透明化;其次中小股东应当转变投资理念,进行理性投资,提高法律意识,同时监管机构应健全其诉讼渠道和提供相应法律援助,保障中小股东们的利益;最后公司应最大程度的优化股权结构,制定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控股股东行为的监管。
赵晓薇[2](2020)在《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经济后果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大股东减持成为市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清仓式减持”这个名词就是从减持一词中衍生出来的,更有不少上市公司在一段时期内业绩突飞猛进,紧接着大股东却开始频繁减持,减持后的企业业绩一落千丈。近几年这种现象频繁出现,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不再注重自身业绩,不求更好的发展公司,反而是期望通过减持套现来获取高额回报。降低大股东减持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规范大股东减持行为以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应该作为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频繁减持套现且金额巨大的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减持这一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法首先对跨境通的基本情况以及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过程进行叙述,整理归纳出大股东减持可能存在的动因并通过相关公告及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然后对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路径进行研究,从大股东减持之前如何并购重组跨界转型、车轮并购做大规模、减持套现出让控制权、最后股权质押控股青松退场进行分析,最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市场股价和中小投资者权益等造成的经济后果进行评价。通过对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动因、路径和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为了获取高额收益,大股东会采取各种隐蔽路径来为减持做铺垫和留后路,在渡过上市公司股票解禁期后,大股东“清仓式”减持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股价,导致企业的业绩水平下降,使中小股东的投资收益减少而投资风险增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为了减少大股东“清仓式”减持对其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政府和资本市场制定修缮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以及中小投资者共同努力,要严格监管并购重组实控人防止买卖“壳”行为、完善企业及大股东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利用法律来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清仓式减持行为进行深刻研究,对所有的市场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能够为资本市场监管、公司内部治理以及中小投资者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袁卫东[3](2009)在《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面临着发展不连续、规模过小和企业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导致了债券市场不能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做出及时的适应性反应。此外,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越来越多的原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股权进入可流通状态,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协调。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关键是发展债券市场,调整并完善公司债券的品种结构和扩大发行规模,加快债券衍生产品的创新,例如可交换债券等混合金融产品的创新。作为可转换债券的一种创新,可交换债券的适时出现,不仅有助于缓解限售股解禁对市场的冲击,还可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和投资品种。可交换债券在海外发展十分迅速,研究理论比较成熟;但在我国没有可交换债券产品,关于可交换债券的研究很少,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可交换债券在国有股减持中的运用。本文主要从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分析入手,借鉴海外发展可交换债券市场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债券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采取历史文献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可交换债券与可转换债券相比较来探讨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可行性、构想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并对可交换债券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黄元元[4](2006)在《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博弈》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在国外简称MBO。我国国有企业自1994年试点以来,由于理论模糊、政策不清、操作不规范,一直争议颇多。2003年12月,国家有关部门发文肯定了“管理层收购”这一做法,并于2005年4月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限定在中小企业范围内。本文就管理层收购引起的所有者决策权变化、股权结构、所有者权益等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韩云龙[5](2006)在《股权分置改革下公司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股权分置问题是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大难题,由此引申出的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诉求间的矛盾,也已成为理论与实务界追究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的众矢之的。正是在此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尝试之后,最终发起了一场针对股权分置问题的改革,下决心彻底根治这一痼疾。作为一场“改革”,其必然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在本文的第二章中首先就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发展和针对其的改革尝试以及各阶段指导思想的沿革,以时间为序进行了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实质上是孕育于国有股“减持”阶段,并且经历了“全流通”的“思想准备”阶段。正是这两个阶段为现在的股权分置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且更重要的是为现在的改革创造了良好时机。股权分置改革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构成股票市场的细胞——上市公司而言,这种影响充分的体现在了财务与会计之上,这种影响既有改革过程中的,也有改革之后(称为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本文三、四章则主要从财务与会计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有关上市公司财务方面,主要涉及上市公司理财行为(包括筹资、投资与分配方面)的改善,以及对股权分置改革中人们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对价”确定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笔者借助公式化的分析方法,并引用了期权定价模型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形式的实际选择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第四章有关上市公司会计方面,主要涉及上市公司改革过程中对不同方案的会计处理。本文写作中,财政部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结合本文件,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另外,考虑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具体行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会计核算无疑将肩负更多的“任务”,针对于此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后股权分置时代股票市场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规范了的市场必然会带给人们无限的憧憬,然而与之相应,对上市公司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关注程度也将随之提升,而它们应有职能的正常发挥才是决定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命运的关键。
李鑫[6](2006)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问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热点问题,近30年来,我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专业银行分设、补充资金本、剥离不良贷款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但困扰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低,坏帐过多等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着WTO规定的银行业对外开放日期的临近,国有银行将面临来自激烈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2002年,我国政府提出以股份制改革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新途径,具体包括财务重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及资本市场上市三个步骤。目前四大银行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目前的股份制是不是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整体实力的有效途径呢?本文为回答这一问题,回顾我国历年银行改革以及目前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剖析了某市A支行12年来的改革历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政府一直在扮演主导者、操纵者与实施者的角色,在国家依然持有绝大多数股份的情况下,即使目前采取了财务重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及资本市场上市等措施,国有银行依然面临严重的产权单一,所有者缺位问题,并由此引发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完善,风险控制水平较低等。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总结了理论界对股份制改革积极作用的主要观点;第二章回顾了我国30年银行改革的主要历程;第三章以A支行为例,分析了它12年的改革成效;第四章分析了当前股份制改革中的主要不足之处;最后一章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陈剑[7](2005)在《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有股协议转让无疑是最获认可的一种国有股减持方式,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几乎全部通过协议转让得以实现,股权转让定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探讨什么因素对国有股权的转让溢价产生影响,是我们研究国有股股权转让定价问题的基础,也将为准确评估国有股股权转让定价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定价的盲目性,限制转让股权中的价格操纵行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但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正是基于溢价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本文选择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的研究采取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其中实证研究以2002-2003 年正式公告披露的国有股股权有偿协议转让作为研究样本,从财务会计角度,共选取12 个指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国有股转让溢价的因素。论文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及假设的建立和结论的解释部分采用规范性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本文主要结论是: 1.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与转让溢价率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并且净资产收益率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假设检验,每股收益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假设检验,这与理论分析相悖。速动比率与转让溢价率呈现正比关系,然而流动比率对转让溢价不产生影响,同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盈利质量的现金保障率却得不到体现,说明市场普遍对公司会计报表质量持怀疑态度。2.国有股的受让方即新股东,在转让后其是否成为控股股东与转让溢价率之间呈现正比关系,但只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控股权延伸的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及在中国特有的流通增值对转让溢价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像国外研究和理论分析所体现的那么明显。3.净资产和总资产与转让溢价率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并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企业规模越大,转让时对资金的需求也越大,其相应的风险较高,对转让溢价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4.流通股比例和无形资产对转让溢价的解释作用很不显着,不管是在回归模型中还是在单因素模型中,都无法通过检验。
陈玉荣[8](2004)在《浅探国有股的减持方式》文中研究指明
秦宏[9](2003)在《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问题,这是企业治理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股票期权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股票期权机制作为企业的长期激励方式,但是在我国对此研究与实践并不多,因此,需对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进行研究。 本文在对我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现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路,并提出了优化我国股票期权环境的五条对策。 全文共分五部分,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本文后继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首先对股票期权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股票期权的涵义、激励逻辑和基本特征;接着介绍了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包括企业不完备契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最后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第三章,中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实证分析。首先对中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制约股票期权实施的四个因素:股票市场有效性不强;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尚未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 第四章,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构建的系统思路:(1)应遵循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和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2)方案设计,指出在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企业范围主要应为上市公司、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和竞争性企业这四类;股票期权受益人应为公司的关键人;行权股票主要来源于增发新股、大股东转让、虚拟股票期权和以其他方的名义回购。(3)具体操作,涉及到股票期权的授予、授权、行权、期权股票的处置和其它常见情况的处理等环节。(4)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管理。 第五章,中国企业股票期权环境的优化。首先提出了股票期权环境的概念,指在实施股票期权过程中影响其实施有效性和公正性的综合条件。包括内部环境二个要素和外部环境三个要素。接着分别提出了优化外部环境的三条措施,即建立公正的、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机制;建立比较有效的证券市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内部环境的两条措施,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李斌[10](2002)在《完善国有股减持方式浅探》文中研究说明国有股减持是当今证券市场比较敏感的问题,本人通过对当前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方式及相关观点的思考,提出一种国有股减持思路,与大家商榷。
二、完善国有股减持方式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国有股减持方式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的案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控股股东减持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控股股东减持影响的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减持的理论概述 |
2.1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减持的方式 |
2.1.1 大宗交易方式 |
2.1.2 集中竞价交易方式 |
2.1.3 协议转让方式 |
2.2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减持的动因 |
2.2.1 控股股东高价套现获取资本利差 |
2.2.2 公司经营风险上升 |
2.2.3 优化股权结构 |
2.2.4 公司估值过高 |
2.3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减持的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控制权收益理论 |
3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的案例介绍 |
3.1 三七互娱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三七互娱公司简介 |
3.1.2 三七互娱公司控股股东减持前股权结构介绍 |
3.2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的背景 |
3.2.1 传统汽配业务发展遭遇瓶颈 |
3.2.2 游戏业务竞争加剧 |
3.2.3 频繁并购导致现金流压力大 |
3.3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过程 |
3.3.1 发布股份减持计划公告 |
3.3.2 披露控股股东减持的实施进展 |
3.3.3 发布变更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提示性公告 |
3.4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的特征 |
3.4.1 减持时机准确且时间集中 |
3.4.2 单次减持比例低但频率高总金额大 |
4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的方式及动因分析 |
4.1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的方式 |
4.1.1 大宗交易减持方式 |
4.1.2 以股换购ETF减持方式 |
4.1.3 两种减持方式的比较分析 |
4.2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的动因分析 |
4.2.1 规避主营业务的经营风险 |
4.2.2 减持套现以实现可见收益 |
4.2.3 规避证券投资风险 |
5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的影响分析 |
5.1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
5.1.1 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
5.1.2 适当优化了股权结构 |
5.1.3 减持过程信息披露违规行为频发 |
5.2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对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分析 |
5.2.1 公司盈利能力下滑 |
5.2.2 公司偿债能力下降 |
5.2.3 公司成长能力欠佳 |
5.2.4 公司研发投入转化不足 |
5.3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对股东利益的影响分析 |
5.3.1 公司股价大幅下跌 |
5.3.2 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
6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的结论与启示 |
6.1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的结论 |
6.1.1 公司治理与监管制度存在漏洞 |
6.1.2 控股股东减持行为不利于提升公司价值 |
6.1.3 控股股东减持行为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
6.2 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的启示 |
6.2.1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减持行为的监管 |
6.2.2 健全股东诉讼制度,鼓励中小股东保护自身权益 |
6.2.3 上市公司应完善自身内部治理结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大股东减持的动因研究 |
1.3.2 大股东减持的时机及路径研究 |
1.3.3 大股东减持对大股东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
1.3.4 大股东减持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影响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大股东的界定 |
2.1.2 中小投资者的界定 |
2.1.3 大股东减持 |
2.2 大股东减持行为的主要方式 |
2.3 减持的相关规定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股权结构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2.4.4 控制权收益理论 |
3 跨境通及其大股东“清仓式”减持介绍 |
3.1 跨境通公司简介 |
3.2 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减持案例介绍 |
3.2.1 清仓式减持前十大股东及持股情况 |
3.2.2 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过程 |
4 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案例分析 |
4.1 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的减持动因分析 |
4.1.1 资本利得套利 |
4.1.2 变相卖壳 |
4.1.3 现金流紧张 |
4.1.4 转让股权 |
4.2 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的减持路径分析 |
4.2.1 并购重组、跨界转型 |
4.2.2 车轮并购,做大规模 |
4.2.3 减持套现,出让控制权 |
4.2.4 股权质押,入主“青松” |
5 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经济后果分析 |
5.1 大股东减持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
5.1.1 盈利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偿债能力分析 |
5.1.4 成长能力分析 |
5.2 大股东减持对市场股价的影响 |
5.3 大股东减持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 |
5.3.1 跨境通历年现金分红情况 |
5.3.2 跨境通大股东减持前后市盈率分析 |
6 启示与建议 |
6.1 严格监管并购重组实控人,防止买卖“壳”行为 |
6.2 完善企业及大股东的披露机制 |
6.3 用法律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
7 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1.1 大股东减持具有较强的意愿 |
7.1.2 大股东减持路径具有隐蔽性 |
7.1.3 大股东减持会导致企业业绩水平下降 |
7.1.4 大股东减持严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3)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发行动机的研究 |
2.2 关于市场反应的研究 |
2.3 关于可交换债券的定价研究 |
3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分析 |
3.1 公司债券涵义 |
3.1.1 公司债券的简要介绍 |
3.1.2 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的界定 |
3.2 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2.1 现状 |
3.2.2 存在的问题 |
4 可交换债券分析 |
4.1 可交换债券概述 |
4.1.1 可交换债券定义 |
4.1.2 可交换债券与可转换债券的区别 |
4.1.3 可交换债券的价值分析 |
4.2 可交换债券的发展状况 |
5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
5.1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作用 |
5.1.1 低息融资功能 |
5.1.2 收购兼并功能 |
5.1.3 缓解限售股解禁对股票市场压力功能 |
5.1.4 资产重组功能 |
5.2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意义 |
5.2.1 宏观意义 |
5.2.2 微观意义 |
5.3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环境 |
5.3.1 宏观环境 |
5.3.2 微观环境 |
5.4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影响 |
5.4.1 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
5.4.2 对投资者和标的股票公司的影响 |
5.4.3 对发行人的影响 |
5.5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存在的阻碍因素分析 |
5.5.1 债券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
5.5.2 缺乏机构投资者 |
5.5.3 缺少做空机制 |
5.5.4 相关法律不完善 |
5.5.5 发行主体创新需求不足 |
6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建议及构想 |
6.1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建议 |
6.1.1 完善我国债券信用评级体系 |
6.1.2 积极扩大债券投资者范围 |
6.1.3 加强对发行人的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 |
6.1.4 完善我国可交换债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
6.2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构想 |
6.2.1 可交换债券发行主体的确定 |
6.2.2 可交换债券条款设计 |
6.2.3 可交换债券的定价 |
6.2.4 可交换债券的交割方式分析 |
6.3 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应用举例 |
6.3.1 案例的基本假设 |
6.3.2 发行人的损益情况分析 |
6.3.3 投资者的损益情况分析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定价程序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4)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管理层出资收购是所有者决策效益的博弈 |
二、企业管理层配股收购是所有者股权结构间的博弈 |
1.“两权分离”的实质是实体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分离 |
2. 以“管理是生产要素”的理论为依据 |
三、企业管理层按股分红是所有者权益间的博弈 |
1.“奶油蛋糕理论”引导法 |
2. 采用资本收益差别分配法 |
四、管理层收购的环境制约 |
(5)股权分置改革下公司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及其改革发展 |
2.1 股权分置问题产生的根源 |
2.2 股权分置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沿革 |
2.2.1 国有股”减持”阶段 |
2.2.2 “全流通”概念的提出 |
2.2.3 股权分置概念的提出 |
2.3 股权分置改革主流改革方案简析 |
2.3.1 “送股”方案 |
2.3.2 “缩股”方案 |
2.3.3 “扩股”方案 |
2.3.4 “权证”方案 |
2.3.5 其他方案 |
第三章 股权分置改革下上市公司财务决策的重塑 |
3.1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影响 |
3.1.1 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改善 |
3.1.2 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并购行为的改善 |
3.1.3 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筹资行为的改善 |
3.1.4 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分配行为的改善 |
3.1.5 股权分置改革与股权激励 |
3.2 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问题研究 |
3.2.1 “对价”的理论公式 |
3.2.2 基于理论公式的讨论及其现实选择 |
第四章 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改各方会计核算的影响 |
4.1 股权分置改革对非流通股股东会计核算的影响 |
4.1.1 非流通股股东投资核算方法与科目 |
4.1.2 非流通股股东有关会计计量、记录和披露 |
4.1.3 后股权分置时代非流通股股东的会计核算 |
4.2 股权分置改革对流通股股东会计核算的影响 |
4.2.1“对价”的性质 |
4.2.2 流通股股东的会计计量和记录 |
4.3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会计核算的影响 |
4.3.1 保荐费等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
4.3.2 上市公司合并的会计处理 |
4.3.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观点综述 |
第一节 股份制改革应当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 |
第二节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是股份制改革的重点 |
第三节 股份制改革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
第四节 早日上市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问题的根本 |
第二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回顾 |
第一节 国家专业银行分设 |
第二节 国有独资银行改革 |
一、补充资本金 |
二、采取核销及剥离等手段处置不良资产 |
三、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 |
四、根据市场化原则积极推进机构扁平化管理 |
五、国有商业银行从县乡撤出 |
第三节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
一、财务重组 |
二、公司治理改革 |
三、稳步推进上市进程 |
第三章 A 支行改革历程回顾 |
第一节 A 支行背景介绍 |
一、A 支行概述 |
二、A 支行成立之初基本情况 |
第二节 1998 年到2003 年改革情况回顾 |
一、94 年至98 年 A 支行发展情况概述 |
二、98 年改革主要内容及成效分析 |
第三节 2003 年至目前股份制改革情况 |
一、组织机构变化 |
二、信贷流程变化 |
三、有效贷款需求不足问题 |
四、扁平化改革后对零售业务产生的影响 |
五、考核体系短期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
六、人员流失问题严重 |
第四章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足 |
第一节 产权结构单一导致系统性风险永远存在 |
一、来自中央银行的干预 |
二、来自地方银行的干预 |
第二节 股份制改革后道德风险依然严重 |
一、中国金融改革中主要的道德风险 |
二、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 |
三、利用股权激励减少道德风险 |
第三节 组织机构依然难以健全 |
一、三会制度还有待完善 |
二、稽核制度有待改善 |
第四节 内部控制机制存在不足 |
一、风险控制机制可能失效 |
二、对管理层激励的扭曲 |
第五节 上市及引入战略投资者作用有限 |
一、上市后国家以外的股东权利有限 |
二、洋股东不会带来免费午餐 |
第五章 政策及建议 |
第一节 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改革 |
一、构建明晰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
二、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三、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四、培育完善的外部市场条件 |
五、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改进措施 |
一、应持续改善风险管理 |
二、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 |
三、利用现有网络优势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7)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章 上市公司国有股协议转让综述 |
一、国有股的形成、现状及问题 |
二、国有股减持及其主要方式分析 |
三、国有股的协议转让历程 |
第二章 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研究综述 |
一、并购能否带来收益 |
二、并购失败、并购溢价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假设 |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四、模型分析 |
五、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
六、OLS 回归结果 |
第四章 实证结果分析及偏差解释 |
一、实证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解释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样本公司的代码和名称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
2.1 股票期权 |
2.1.1 股票期权的涵义 |
2.1.2 股票期权的激励逻辑 |
2.1.3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基本特征 |
2.2 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
2.2.1 企业不完备契约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分析 |
2.3.1 股票期权激励的正面效应 |
2.3.2 股票期权激励的负面效应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实证分析 |
3.1 中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现状 |
3.1.1 股票期权模式(联想集团) |
3.1.2 股份期权模式(北开股份) |
3.1.3 期股奖励模式(湖南电广传媒) |
3.1.4 年薪奖励转股权模式(武汉期权模式) |
3.1.5 虚拟股票期权模式(上海贝岭股份) |
3.1.6 股票(股份)增值权模式(兰州三毛实业股份) |
3.1.7 业绩股票 |
3.2 中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制约因素 |
3.2.1 股票市场有效性不强 |
3.2.2 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尚未建立 |
3.2.3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 |
3.2.4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 |
第四章 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构建 |
4.1 股票期权操作应遵循的原则 |
4.2 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方案设计 |
4.2.1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企业范围界定 |
4.2.2 股票期权受益人的确定 |
4.2.3 行权股票的来源设计 |
4.3 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具体操作 |
4.3.1 股票期权的授予 |
4.3.2 股票期权的授权 |
4.3.3 股票期权的行权 |
4.3.4 期权股票的处置 |
4.3.5 股票期权其它常见情况的处理 |
4.4 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管理 |
第五章 中国企业股票期权环境的优化 |
5.1 股票期权环境的内容 |
5.1.1 内部环境二要素 |
5.1.2 外部环境三要素 |
5.2 股票期权外部环境的优化 |
5.2.1 建立公正的、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机制 |
5.2.2 建立比较有效的证券市场 |
5.2.3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5.3 股票期权内部环境的优化 |
5.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3.2 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完善国有股减持方式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七互娱控股股东减持行为的案例探究[D]. 邵敏.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2]跨境通大股东“清仓式”减持的经济后果研究[D]. 赵晓薇.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3]我国发展可交换债券的研究[D]. 袁卫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07)
- [4]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博弈[J]. 黄元元. 经济管理, 2006(22)
- [5]股权分置改革下公司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D]. 韩云龙. 天津财经大学, 2006(09)
- [6]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问题探析[D]. 李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9)
- [7]国有股协议转让溢价影响因素研究[D]. 陈剑. 福州大学, 2005(08)
- [8]浅探国有股的减持方式[J]. 陈玉荣. 统计与决策, 2004(06)
- [9]中国企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D]. 秦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10]完善国有股减持方式浅探[J]. 李斌. 会计之友, 2002(01)
标签:减持论文;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论文; 国有股减持论文; 可交换债论文; 跨境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