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癌症疼痛的不同给药途径及疗效(论文文献综述)
周唯[1](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胃癌和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其治疗方法以放化疗为主。复方苦参注射液是常用的抗肿瘤类中药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和食管癌的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希冀为科学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揭示其分子机制提供高质量证据。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首先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复方苦参注射液等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胃癌、食管癌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遴选文献,进而应用WinBugs1.4和Stata13.0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改善等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并生成网状关系图、曲线下面积图和三维数据立方体图,从而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其他同类注射剂相比的治疗优势与特点。2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本论文综合运用了网络药理学、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芯片Meta分析、分子对接、经典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整合分析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的作用机制。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中,首先对GEO和TCGA数据库中的miRNA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并且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之后应用WGCNA对TCGA中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进行关键模块筛选,根据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和以上胃癌关键信息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的ceRNA网络构建。同时,本研究运用芯片Meta分析对比了关键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以明确关键基因所涉及的生物调控途径;通过生存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进一步检测了关键基因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最后,采用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相关成分的结合能力。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机制研究中,首先从GEO数据库中下载食管癌高通量测序芯片数据并进行整合差异分析;其次根据TCGA中的食管癌RNA测序数据进行关键模块构建筛选;最后根据DisgeNET数据进行食管癌疾病靶点的数据搜集。根据以上信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从而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机制。3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研究首先采用MTT和CCK-8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影响。之后分别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及食管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本研究采用TMT方法系统研究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给药后胃癌细胞蛋白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8篇,涉及8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胃癌患者5525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FOLFOX相比,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免疫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以及减缓不良反应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多指标三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同类注射液相比在临床疗效和缓解不良反应综合评价中亦有较好排序。2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此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2篇,涉及7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食管癌患者3876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化疗相比,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恶心呕吐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使用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相关结局指标聚类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多结局指标评价中亦有明显优势。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得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参与调控的ceRNA网络以及复方苦参注射液直接干预胃癌的基因靶点。对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 Meta 分析后发现关键基因 AKR1B1,CTSK,MMP2,TLR4,ADRB2,PDE1C和PTGER3在胃癌组织中具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亦显示AKR1B1,MMP2和PTGER3在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激活诸如PI3K-Akt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来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调节免疫力,从而治疗胃癌。4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此部分旨在确定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织相比,癌症组织中共有134个上调和183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且据此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根据度值筛选出十个关键基因(AURKA,CDC20,BUB1,TOP2A,ASPM,DLGAP5,TPX2,CENPF,UBE2C和NEK2)。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多种细胞外相关条目和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均与食管癌密切相关。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应用WGCNA方法研究基因表达数据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而结合芯片分析的差异基因、疾病数据库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对应的预测靶标进行网络药理分析。结果显示EGFR、ERBB2、CCND1和AURKA是与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相关的核心基因。此外,通过富集分析预测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可以调控食管癌中的ERBB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6 基于蛋白组学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采取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来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后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研究发现,共有差异蛋白794个,其中包括上调蛋白490个以及下调蛋白304个。此外,结果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影响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遏制胃癌进展。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中AKR1B1和MMP2的过表达,还可以上调胃癌细胞中的PTGER3;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也可以下调食管癌细胞中的EGFR和AURKA的异常高表达。研究结论本论文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临床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疗效确切且与同类注射液对比有优势或特色,其核心机制与调控胃癌、食管癌关键基因密切相关。同时,本研究还探索实践了以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主链的中医药整合大数据研究模式,为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特别是疗效与机制评价的有效联通提供了示范与路径。
黄家英[2](2021)在《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世界卫生组织成人和青少年癌痛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管理指南》(WHO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Radio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1月正式推出的2018版癌痛指南。该指南主要是为癌症疼痛的管理提供循证医学指导,目标是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使其达到可以正常生活的状态。本报告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源语文本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个案分析法,结合文本中的各种实例,分别从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重点探究医学类文本翻译的重难点。本次的翻译材料中涉及大量药品名称、缩略语以及其他医学术语翻译,笔者通过阅读相关平行文本,参考医学专业词典,遵循音译、直译等常用方法进行翻译,以期体现医学文本的权威性。在面对复杂的长难句时,则是通过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等翻译方法处理。而在语篇层面,主要斟酌相关衔接手段在报告中的运用,并通过调整语序结构使得篇章更加连贯。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在探讨医学文本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同时,为相关医务工作者、公共卫生人员、方案管理人员等提供指导与借鉴意义。
赵悦[3](2021)在《盐酸羟考酮胶囊在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爆发痛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癌性爆发痛处理是癌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盐酸吗啡片是临床上治疗爆发痛的常用药物,但其起效相对缓慢,影响爆发痛的治疗。盐酸羟考酮胶囊是我国新型即释阿片类药物,但目前对其在爆发痛治疗上鲜有研究。因此,探讨盐酸羟考酮胶囊在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爆发痛解救治疗中的镇痛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其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旨在为癌痛患者爆发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本研究确定的入排标准,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阿片耐受癌痛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使用缓释阿片类药物控制基础疼痛。当患者发生爆发痛时,A组口服盐酸吗啡片,B组口服盐酸羟考酮胶囊,剂量为全天背景剂量的10%-20%,给药后15min、30min、45min、60min分别进行疼痛评估。给药1h后,若NR S评分4-6分,即释剂在原有基础上酌情加量25%-50%,若NRS评分≥7分,即释剂在原有基础上酌情加量50%-100%,1h后再次评估,方案同前,以此类推,直到NRS评分≤3分。每24h调整一次背景剂量,主要根据前一天内疼痛减轻程度或者爆发痛药物使用次数进行调整。若疼痛无法缓解或解救药物使用超过2次,则调整背景剂量为原剂量基础之上加量25%-50%,否则保持原剂量。对于每个患者,收集连续3天发作的爆发痛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爆发痛时药物镇痛效果,以及治疗3天后生活质量水平、满意度以及治疗期间毒副反应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40人,两组在肿瘤类型、基础止疼药物、疼痛性质、性别、ECOG、年龄、基础NRS评分方面无差异(P>0.05)。2.收集每位患者连续3天发作的爆发痛事件,共100例次,盐酸吗啡片组47例次、盐酸羟考酮胶囊组53例次。盐酸吗啡片组爆发痛发作时疼痛强度(PI0)为7.36±1.05,盐酸羟考酮胶囊组为7.21±1.0,比较无差异(P>0.05)。盐酸羟考酮胶囊组在给药后30min疼痛强度(PI30)为4.96±0.10,盐酸吗啡片组为5.46±0.11,差异有意义(P<0.05)。3.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30min疼痛强度差异(PID30)为2.25±0.55,盐酸吗啡片组为1.89±0.66,差异有意义(P<0.05)。4.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60min的疼痛缓解率为90.56%,盐酸吗啡片组为89.56%,比较无意义(P>0.05)。5.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在止疼药起效时间上满意度存在差异(P<0.05),而在相关疼痛治疗信息、医生查房的时间、护士对疼痛的护理、止疼药的给药方式、用药次数、止疼药的用量、止疼药持续时间、药物止疼效果以及综合疼痛控制满意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3天后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在恶心、便秘、皮肤瘙痒、呕吐、头晕发生率分别为:35%、80%、10%、15%、5%VS 30%、50%、10%、10%、5%,盐酸羟考酮胶囊组治疗3天后便秘发生情况低于盐酸吗啡片组,差异有意义(P<0.05),余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7.两组患者给药前生活质量无差异(P>0.05),分别为31.0±2.596和30.0±2.511,治疗3天后的生活质量无差异(P>0.05),分别为37.35±1.725和38.0±2.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盐酸羟考酮胶囊和盐酸吗啡片均可用于治疗癌性爆发痛,减轻疼痛水平,但与盐酸吗啡片相比,盐酸羟考酮胶囊在给药后30min疼痛减轻明显,镇痛起效相对较快,患者满意度更好。2.盐酸羟考酮胶囊和盐酸吗啡片均可提升生活质量,但与盐酸吗啡片相比,盐酸羟考酮胶囊便秘发生率较低,可为癌痛患者爆发痛治疗带来获益。
陈云龙[4](2021)在《癌痛平贴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癌痛平贴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为癌痛平贴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阐述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癌症疼痛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和导师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关于癌症疼痛的理论进行探讨。2.临床研究: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癌痛平贴剂组和正常给药组进行治疗,观察癌痛平贴剂对患者癌症疼痛、肿瘤进展、强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及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3.实验研究:构建小鼠肿瘤细胞植入诱导癌症疼痛模型,并使用癌痛平贴剂干预。通过行为学观察小鼠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并检测小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等指标。结果:1.理论研究:癌症疼痛的治疗大法是消癌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中药外治是在身体表面直接给药,药力直达病灶,可以迅速和有效地减轻疼痛,同时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已经正气不足,脾胃吸收功能削弱,不能抵抗攻伐,单纯内服疗效不佳,中药外治法更具优势。癌痛平由蚤休、鼠妇、制南星、制白附子、制乳香、荜茇组成,共奏消癌解毒,祛痰散瘀之效。2.临床研究:癌痛平贴剂减少癌症疼痛第三阶梯治疗药物约40%的使用量(p<0.05),有效降低副反应。此外,与对照组相比,癌痛平贴剂改善病人情绪功能,抑制腹泻、恶心等症状,能大幅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p<0.05)。更值得注意的是,癌痛平贴剂组的病人的疾病进展时间远远长于正常给药组(癌痛平贴剂组:56.11天,对照组:43.56天,p<0.05),这说明癌痛平贴剂具有较好的延缓肿瘤生长的作用。3.实验研究:构建小鼠骨癌疼痛模型,并通过行为学证实模型小鼠对急性机械痛觉超敏及热痛觉过敏。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发现小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在模型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证实癌症疼痛诱导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骨癌疼痛模型组,模型组+癌痛平贴剂干预组,癌痛平贴剂干预组四组,每组8只小鼠。结果显示癌痛平贴剂有效缓解小鼠的癌症疼痛。结合FISH荧光和qRT-PCR等发现,癌痛平贴剂促进小鼠脊髓中miR-150-5p的表达,并靶向抑制CXCL12的表达,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细胞实验发现被脂多糖活化的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使用癌痛平含药血清干预后,miR-150-5p的表达上升,下游CXCL12和Iba1的表达显着下降,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结论:癌痛平贴剂是传统中医理论指导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创造出的贴剂。根据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临床应用癌痛平贴剂不仅能改善病人疼痛还能延缓病人肿瘤的生长,降低第三阶梯治疗药物的使用,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癌痛平贴剂通过上调小鼠脊髓中miR-150-5p的表达,抑制CXCL12的表达,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有效缓解小鼠癌症疼痛。3.细胞实验研究发现癌痛平含药血清通过激活miR-150-5p并靶向抑制CXCL12,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且miR-150-5p与CXCL12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实现对癌症疼痛的抑制作用。
郭秋岩[5](2020)在《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采用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型,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疾病状态,考察乌头汤缓解NP的镇痛作用特点,并分析其作用于NP的病理环节。2.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调控机制,并结合化学特性评价、分子对接模拟、表面等离子共振结果筛选乌头汤缓解NP的关键药效物质。3.采用两种NP动物模型,借助激动剂和拮抗剂从正、反两个方向,验证乌头汤缓解NP关键药效物质的镇痛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乌头汤缓解NP的药效特点及其药理作用探索1.1动物及分组实验动物为雄性ICR小鼠(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组别设置为:假手术组(Sham)、SNL组、SNL-乌头汤低剂量组(3.15g/kg,约为临床日剂量的0.5倍)、SNL-乌头汤中剂量组(6.30g/kg,约为临床日剂量的1倍)、SNL-乌头汤组(12.60g/kg,约为临床日剂量的2倍)。从手术后第一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1天,Sham组及SNL组用等体积的蒸馏水代替。1.2镇痛药效学指标的检测1.2.1机械痛阈值在符合行为学检测的场所,使用不同力度的von Frey纤维丝在实验动物左后肢足底给予机械刺激,每次持续刺激3-4s,采用上-下法检测动物缩足或停止缩足的数值,间隔5分钟,共测3次,利用公式计算机械痛阈值。1.2.2热痛阈值将动物放入有机玻璃盒组成的隔间装置中,隔着玻璃在左后肢足底表面的中部使用红外辐射热源给予温度刺激,为防止动物组织损伤,将功率设置为40 W,切断时间为20 s,间隔5分钟,共测3次,分别记录每次实验动物对热辐射刺激的延迟时间。1.2.3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蛋白表达量的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检测不同组别小鼠L5脊髓背角组织中炎症因子IL-1 β、TNF-α以及趋化因子CCL2、CXCL1的含量。1.3转录组表达谱检测检测组别为Sham组、SNL组和SNL-乌头汤(12.60 g/kg)组,提取并纯化上述组别小鼠脊髓背角组织中的总RNA,按照安捷伦表达谱芯片的说明操作,共检测41174个编码基因。1.4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不同组别差异表达基因的选择标准为①|log2-fold change(FC)|>0.5②P<0.05,将符合标准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R热图包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基于欧氏距离的3.0聚类软件进行聚类分析。1.5“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根据转录组表达谱检测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分别构建“SNL所致NP失衡网络”、“乌头汤-SNL相互作用网络”,采用Navigator软件(Version 2.0.1)进行网络可视化。若基因-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值高于均数则用于下一步分析。网络中基因被定义为节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被定义为边,代表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拓扑重要性的节点被称作hub节点,节点的拓扑特征值包括连接度、节点介度、节点紧密度和K-core值。1.6通路富集分析基于KEGG生物学通路数据库,采用DAVID在线分析工具,对乌头汤发挥镇痛作用的关键候选靶标进行通路富集分析,若信号通路P<0.05,则被视为具有富集显着性。2.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机制挖掘及关键药效物质筛选2.1乌头汤候选靶标谱的获取以及疾病相关基因的收集本课题组前期基于化合物-药物的结构相似性原理,预测了乌头汤所含化学成分的候选靶标谱;从OMIM和Drug bank数据库检索NP相关的基因,去除冗余得到NP疾病相关的基因集。2.2“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获取NP相关基因与乌头汤候选靶标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构建“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相互作用网络,网络可视化后计算其中节点的拓扑特征值,所有拓扑特征值的中位数设置为卡值,若节点的所有网络拓扑特征值均大于中位数值,则认为该节点具有拓扑重要性,可视为乌头汤缓解NP的关键网络靶标。2.3通路富集分析见 P2,1.6。2.4分子对接通过ChemDraw软件准备化合物的结构信息,从RCSB蛋白数据库收集靶标的蛋白信息。采用pyMOL插件GetBox Plugin确定分子对接的活性口袋(适用于含有配体的蛋白分析,也适用于没有配体但有文献报道的蛋白),运用分子对接软件Ledock进一步模拟乌头汤镇痛候选活性成分与其靶标蛋白的结合情况。若分子对接数值的绝对值大于5,则认为化合物与相应靶标之间存在强结合。2.5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首先,活化靶标蛋白并通过共价反应将其固定在CM5芯片表面,封闭芯片,平衡体系,对于参考道,仅活化、封闭芯片表面,不固定靶标蛋白。其次,配置校正溶液,使不同浓度的化合物流经芯片表面,若化合物与靶标蛋白有相互作用,则会产生结合解离曲线。最后,通过Langmuir结合模型拟合响应曲线,即可得到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结合速率常数ka、解离速率常数kd,以及解离平衡常数KD。2.6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检测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检测健康雄性SD大鼠单次灌胃芍药苷-甘草苷组合或乌头汤后,芍药苷、甘草苷在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根据镇痛药效的预实验确定药物的剂量,其中,乌头汤选择镇痛最佳剂量即15g/kg(相当于4倍临床日用量);芍药苷-甘草苷组合为芍药苷37.3mg/kg+甘草苷15.1mg/kg(4倍临床日用量乌头汤中芍药苷、甘草苷的含量)。根据药代动力学预实验的结果,设置四个检测时间点于实验动物眼内眦取血,分别为给药后5min、30min、120min和360min。3.乌头汤缓解NP关键药效物质的镇痛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验证3.1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SD大鼠(180-220g),用于构建两种NP模型,分别是SNL模型、鞘内注射CCR5的天然配体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acrophage Inf lammatory Protein,MIP)诱导的NP模型。为考察关键药效物质组合(Bioactive compounds,BAC)的镇痛作用和分子调控机制,共设置两个实验集。基于SNL模型的实验集共设置10个组别:Sham组、SNL组、SNL-乌头汤组、SNL-BAC(芍药苷+甘草苷)组、SNL-Maraviroc(CCR5 的拮抗剂 MVC)组、SNL-MVC+乌头汤组、SNL-MVC+BAC组、SNL-芍药苷(Paeoniflorin,PAE)组、SNL-甘草苷(Liquiritin,LIQ)组、SNL-普瑞巴林(Pregabalin,PGB)组;基于MIP诱导NP模型的实验集设置4个组别:Sham组、MIP组、MIP+乌头汤组、MIP+BAC组。3.2镇痛药效学指标的检测3.2.1机械痛阈值见 P11,2.1。3.2.2冷痛阈值在符合行为学检测的场所,将动物置于检测装置内,待其处于清醒、安静的状态后,使用20 μ L丙酮刺激左侧后肢的足跖部皮肤。记录30s内动物缩足或舔足的次数,间隔5分钟,共测3次。评分标准为:0分-动物无反应;1分-动物立即缩足但次数少于2次;2分-缩足3次以上;3分-持续性缩足并舔足。3.3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的分子机制验证3.3.1乌头汤及其镇痛药效物质对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分别采用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在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3.3.2乌头汤及其镇痛药效物质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采用ELISA方法,按照TNF-α、IL-1 β和IL-6试剂盒的说明,分别检测不同组别大鼠血清中上述三种炎症因子的含量。研究结果1.乌头汤的镇痛作用特点1.1 SNL模型的评价与Sham组相比,SNL模型导致动物短期(1-2天)及持续性的(21天)的机械痛阈值降低、对热刺激的延迟时间缩短(均P<0.05);脊髓背角组织中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蛋白表达量增加(均P<0.05)。1.2乌头汤可以有效缓解SNL小鼠的疼痛症状行为学结果表明,SNL小鼠在乌头汤给药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显着升高(均P<0.05)。给药后持续至少2小时,其中给药1小时后效果最佳。连续每天给药的情况下,第7天给药后乌头汤镇痛时-效关系与第1天类似,表明动物未对乌头汤产生药物耐受问题。Sham组小鼠在乌头汤给药后,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基线均未改变,提示乌头汤仅改变NP状态下动物的疼痛症状。ELISA结果表明,乌头汤在3.15~12.60 g/kg范围内可有效降低SNL小鼠L5脊髓背角中IL-1 β、TNF-α、CCL2、CXCL1的蛋白表达量。1.3 NP相关基因主要参与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和神经炎症转录组检测结果表明,SNL组与Sham组具有显着性差异,共有567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331个、下调基因236个),包含18个已知NP相关基因(ADCY1、ADRA2A、B4GALT3、BRAF、BTG2、CHRNA4、DYNC1H1、EGFR、GL01、HTR1D、IL1R1、PDGFRA、PDPK1、PGR、PNPLA6、SCN1B、TEK 和 WARS)。“SNL所致NP失衡网络”包含765个节点和4774条边,其中248个hub节点为NP相关基因。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基因主要显着富集在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以及神经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P<0.05)。1.4乌头汤镇痛相关基因主要调控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反应转录组检测结果显示,SNL-乌头汤组与SNL组,共有4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1个为上调基因,271个为下调基因。此外,分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SNL-乌头汤组与SNL组具有显着性差异。根据上述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的“乌头汤镇痛药效相关网络”,由375个节点和3077条边组成。其中,94个关键hub基因为乌头汤发挥镇痛效应的关键基因。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述关键hub基因主要富集于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P<0.05)。2.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及其网络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本课题组共鉴定出乌头汤及其所含五味中药水煎液中162种化学成分,用于药物的ADME特性评价。前期共得到乌头汤候选靶标1744个,其中107个是现存镇痛药物的作用靶标。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述靶标主要参与神经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通路,如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基于“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互作网络,筛选出453个hub节点,构建其直接相互作用网络,将其中具有网络拓扑重要性的130个关键hub节点,视为乌头汤的候选镇痛靶标。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上述靶标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富集显着性最高(P=6.30E-31),参与该通路的方药靶标有CCL5、CCR5、GNAI1、SRC、PIK3CA 和 AKT。将乌头汤中41种具有较好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成药性的化学成分与其对应靶标进行分子对接,以分子对接的绝对值大于5.0作为卡值发现其中8种与其对应靶标具有请结合,其中芍药苷、甘草苷靶标中涉及多个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进一步分别模拟芍药苷、甘草苷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6个成员分子的结合情况,发现二者与上述6个靶标均呈现强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芍药苷、甘草苷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最上游的CCL5蛋白之间的解离平衡常数(KD)分别为6.667μM、10.85μM,提示芍药苷、甘草苷均与CCL5蛋白具有微摩尔级别的强亲和力。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药物在体内环境产生的药理效应,单次给药乌头汤(临床四倍等效量)或相当剂量的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后,发现与乌头汤相比,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给药后镇痛关键药效物质芍药苷、甘草苷的血药浓度峰值高、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短,提示组合药物在体内具有更大的暴露量。3.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组合的作用特点及其分子机制验证结果3.1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有效缓解SNL大鼠的症状采用SNL模型和MIP诱导NP模型的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有效升高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冷痛阈值(均P<0.05),且药效与乌头汤全方相比,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优于单独给药芍药苷或甘草苷组(均P<0.05)。3.2乌头汤及其关键镇痛药效物质均可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SNL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CCL5的表达明显增强;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显着降低SNL大鼠的CCL5的表达(均P<0.05);而单独给药芍药苷或甘草苷对CCL5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此外,SNL大鼠L5左侧脊髓背角组织中CCL5、CCR5、GNAI1、SRC、PIK3CA和AKT的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均P<0.05),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显着下调其基因表达量(均P<0.05),且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芍药苷或甘草苷(均P<0.05)。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与基因水平的检测结果一致。ELSIA结果表明,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以减少SNL大鼠血清中TNF-α、IL-1 β和IL-6的蛋白含量(均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有效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并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量,表明芍药苷和甘草苷是乌头汤发挥镇痛效应的关键药效物质(均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计算机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作用机制并筛选其关键镇痛药效物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SNL模型的药效学实验明确了乌头汤缓解NP的药效,具体表现在乌头汤可有效升高模型动物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显着降低与胶质细胞活化相关的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蛋白表达量;根据转录组表达谱的检测结果,分析NP的发病机制与乌头汤的镇痛机制,发现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和神经炎症是NP疾病进程中的三个关键病理环节,乌头汤的镇痛效应基因主要参与调控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2.预测乌头汤缓解NP的网络调控机制为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CCL5-CCR5-GNAI1-SRC-PIK3CA-AKT)介导的神经炎症,根据机制重要性,芍药苷和甘草苷被筛选为乌头汤缓解NP的关键镇痛药效物质。3.采用经典的SNL模型及鞘内注射MIP诱导的NP大鼠模型,验证了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缓解NP的药效(芍药苷、甘草苷的使用剂量为四倍临床等效剂量乌头汤中的含量),在该剂量条件下芍药苷-甘草苷组合的药效优于单独使用芍药苷或甘草苷。分子机制层面,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可以显着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表达。综上,本文综合利用转录组表达谱检测、药物靶标预测、网络构建与分析、分子对接、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实验验证等方法,明确了经方乌头汤缓解NP的镇痛药效,揭示了乌头汤的镇痛关键药效物质芍药苷-甘草苷组合通过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介导的神经炎症发挥缓解NP的分子机制。上述科学发现丰富了治痹经方乌头汤的镇痛科学内涵,同时,为研发药效成分清楚、作用机制明确、源于中药的镇痛组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于艳艳[6](2020)在《癌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癌痛散联合氨酚双氢可待因片对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来探究癌痛散的作用机理,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癌痛散外敷联合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组)和对照组(单纯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组)各30例。7天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止痛起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爆发痛次数、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等六项指标变化情况,以评定本方临床疗效。结果:1.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缩短疼痛累积时间、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中医证候(胁痛、乏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胸闷喜太息、痞块、食少、嗳气等方面),改善体力,减轻头痛、嗜睡、便秘、皮肤不良反应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癌痛散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中,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改善患者主要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癌痛散外敷减轻了患者因口服药物所带来的胃肠道反应及肝脏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为临床治疗癌痛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途径,可作为临床辅助用药。
王曼[7](2020)在《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癌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癌痛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NCCN癌痛指南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癌痛的规范化治疗,但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难以避免。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中医疗法在治疗癌痛方面也颇有疗效,还可以减轻癌痛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但由于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级别较低,不利于推广应用,所以设计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将有助于改善中医药癌性疼痛的治疗现状,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于癌性疼痛,我院着名肿瘤专家王沛教授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提出了中医论治癌性疼痛八法,即散寒止痛、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化痰止痛、固涩止痛、清热止痛、安神止痛,补虚止痛,同时提出了癌性疼痛的外用治疗三大法则,即温通、行气、活血化瘀,在选药上注重以温通为主。课题组前期对科室既往治疗癌痛相关课题文章进行研究,发现以温阳为主的治疗是癌痛的主要治疗大法,其中以研究丁香止痛膏外用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居多,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疗效较好,但既往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仅有2篇RCT研究且仅针对癌性腹痛和骨转移癌痛进行研究,而临床实践发现丁香止痛膏外敷对多种癌痛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相关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二交叉试验是临床研究的一级设计方案,循证级别较高,具体实施过程是对两组受试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再经过洗脱期,然后互换两组干预措施,使得每个受试对象都可以接受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只是干预措施的顺序不同,从而对比两种不同干预措施的疗效,既避免了组间差异,又消除了个体间的差异,且患者自身比较,效果评价更准确。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在温阳理论指导下,以“温通解毒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为治法,采用科室改良后的经验方“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患者,以探究扩大癌痛范围后丁香止痛膏的疗效。[研究目的]1.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2.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设计,同时接受科室外治室负责人全程监察。在多次方案论证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中心的伦理审查,培训研究者,外治室依据循证医学中心预先设定的盲底准备药品(丁香止痛膏和丁香止痛膏安慰剂)。2.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或B组),试验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贴敷,对照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安慰剂贴敷。A组第一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B组第一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两个阶段均连续干预3天。两个阶段之间药物洗脱期为3天。3.收集临床数据资料,《病例报告表》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填写,《患者日志》由患者在课题组研究人员指导下填写。主要结局指标包括NRS评分和QOL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满意度评价;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皮肤不良反应。4.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评价丁香止痛膏贴敷治疗癌痛疗效。[研究结果]1.本课题严格按照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完成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的研究,基本符合课题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按照课题要求招募58例癌性疼痛患者入组,历时10个月,其中2例患者因死亡脱落,2例患者因中途要求出院脱落,共计54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基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NRS评分、QOL评分、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癌痛患者在入组基线上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设计。2.主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次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止痛药剂量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止痛药剂量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受试者对试验组方案治疗更满意。4.对于安全性指标,无论组间比较还是组内比较,两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发红,1例患者出现瘙痒,均为B组患者且处于第二阶段干预期,停止药物外敷后自行缓解,未经药物处理;1例患者(B组患者)对敷料过敏,外用时仅使膏药与患者皮肤接触,敷料四周卷起,尽量不与皮肤接触;余未发现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6%。[研究结论]1.本课题采用随机交叉对照、双盲、单中心临床课题设计,严格执行并完成本课题,属于循证医学较高级别证据,结论真实可靠。2.根据主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温阳理论指导下的丁香止痛膏外敷能改善中度癌痛受试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但对改善轻度癌痛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外敷没有明显优势。3.根据次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丁香止痛膏外敷对改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降低止痛药剂量和改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没有明显优势。满意度评价显示,受试者对丁香止痛膏的治疗更满意。4.外敷“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安全可靠,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反应,不影响“丁香止痛膏”的临床使用。
夏中颖[8](2020)在《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胃癌患者癌性疼痛爆发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爆发痛发作频次高,本研究观察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提供新的方法。方法:该研究纳入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晚期胃癌的癌性疼痛患者,以肿瘤临床分期、爆发痛发作频次、止痛药使用剂量为分层因素,以是否接受针灸治疗非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的止痛药物为基础的规范止痛治疗。爆发痛发作时,针灸组立即予以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内关,观察针灸治疗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药物组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止痛药物止痛,观察使用止痛药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予以止痛治疗后,观察并统计24h内止痛药副作用发生情况,24h内的下次疼痛发作时间。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评价,以NRS评分记录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以疼痛缓解率及疼痛评分变化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疼痛缓解持续时间,疼痛副作用发生情况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根据入组治疗后24h内的消化道反应和皮肤毒性等评价安全性。结果:对52例患者进行基线资料统计。治疗前,针灸组和药物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可比。治疗后1min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20例,部分缓解的7例,无效2例;止痛药组治疗后1min时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2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h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16例,部分缓解的共12例,无效的1例;止痛药组2h时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不同止痛药使用剂量的患者中,针灸均有更快的止痛效果,药物起效平均需要30min,针灸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较药物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痛药副反应针灸组比药物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缓解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疼痛程度,降低疼痛等级,延长疼痛缓解时间,在爆发痛发作时对于临床分期III期的患者可以用针灸替代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且安全性更强;对于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用药情况的患者,针灸均具有缓解癌性爆发痛的作用,且安全性好;对于临床分期晚、疼痛程度重、止痛药剂量大的患者,针灸虽然也能止痛,但是相对于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止痛效果差。
韩芮[9](2020)在《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疼痛科门诊进行癌痛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13例,女性87例。将患者根据治疗药物进行分组,即阿片组和非阿片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强度评分,使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进行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体力状况评价,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进行评分,KPS评分采用百分评分制;于给药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QOL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对影响患者癌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图;采用SPSS20.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阿片组患者在治疗前NRS评分为5.49±1.12分,治疗后NRS评分为1.32±0.58分,非阿片组患者在治疗前NRS评分为5.25±0.36分,治疗后NRS评分为1.94±0.63分,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疼痛评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之后阿片组的评分低于非阿片组,两组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后,非阿片组患者无缓解4例,占5.56%,轻度缓解6例,占8.33%,中度缓解41例,占56.94%,明显缓解19例,占26.39%,完全缓解2例,占2.78%。有效缓解率为86.11%;阿片组患者无缓解0例,占0.00%,轻度缓解7例,占5.47%,中度缓解58例,占45.31%,明显缓解61例,占47.669%,完全缓解2例,占1.56%。有效缓解率为94.53%;两组患者有效缓解率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调查研究,阿片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便秘116例,占90.63%,恶心、呕吐37例,占28.91%,嗜睡及过度镇静15例,占11.72%,尿潴留4例,占3.13%,呼吸抑制12例,占9.38%,药物依赖89例,占69.53%,瘙痒3例,占2.34:%。其中便秘发生率最多,药物依赖次之。非阿片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发生率分别为恶心46例,占63.87%,乏力52例,占72.22%,多汗12例,占16.67%,便秘13例,占18.05%,其中乏力发生率最高,发生恶心患者次之;治疗之前阿片组患者KPS评分为43.66±6.32,治疗后评分为65.26±5.65,治疗前后KP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阿片组治疗前42.97±6.28,治疗后53.50±7.25,治疗前后KP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KPS评分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阿片组KPS评分明显高于非阿片组,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之前阿片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33.23±6.35,治疗后评分为55.36±5.25,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阿片组治疗前32.37±6.26,治疗后45.53±7.35,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阿片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非阿片组,经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癌痛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可能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病情了解情况、既往相关病史、既往癌症治疗史、既往疼痛治疗史、转移情况、疼痛原因、疼痛性质、治疗前疼痛程度、治疗前KPS、治疗前QOL、肿瘤分期、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等,首先采用Cox风险模型对多个单因素进行分析,在α=0.05水平上,经分析得出,转移情况、治疗前QOL积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癌痛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病情了解情况、既往相关病史、既往癌症治疗史、既往疼痛治疗史、疼痛原因、疼痛性质、治疗前疼痛程度、治疗前KPS等在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经分析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纳入Cox风险模型,经分析,结果共6个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进入Cox模型,包括:淋巴结转移、QOL、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情况;治疗前QOL积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痛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其中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情况的回归系数β均小于0,说明当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转移等情况较低时,患者的疼痛情况也会相应减轻。淋巴结转移及QOL评分的回归系数β均大于0,说明淋巴结转移及QOL评分严重时,患者的疼痛增加。由生存表和生存曲线图可知,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结 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优于非阿片类药物,在患者镇痛、缓解率等方面均优于非阿片类药物,并且在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KPS评分方面也优于非阿片组。但是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也较大,因此在对癌痛进行治疗时,应当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此外,转移情况、治疗前QOL评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为引起癌痛的单因素,治疗前QOL评分、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癌痛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
鲍扬漪,程先平,胡冰,韩兴华,何义富,孔凡良,孙国平,施险峰,王刚,赵文英[10](2020)在《安徽省癌症疼痛诊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文中提出癌痛是最常见的肿瘤相关症状之一,约25%初诊癌症病人、55%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病人及66%晚期癌症病人合并疼痛。如果癌痛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严重影响癌症病人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甚至中断抗癌治疗。因此,癌痛治疗与癌症治疗是相辅相成,癌痛治疗应贯穿癌症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对于癌痛病人应当进行及早、充分、持续和有效的镇痛治疗,其包括常规筛查、正确评估、有效镇痛,预防不良反应、积极患教和定期随访,进而充分缓解癌痛病人的疼痛、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提高癌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二、治疗癌症疼痛的不同给药途径及疗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癌症疼痛的不同给药途径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相关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蛋白组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食管癌细胞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翻译项目简介 |
1.2 翻译项目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实践报告结构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分析源语文本 |
2.1.2 参阅平行文本 |
2.1.3 制作术语表 |
2.2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
2.2.1 医学术语的翻译 |
2.2.2 长难句的翻译 |
2.2.3 语篇的翻译 |
2.3 译后工作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疾病、症状名称 |
3.1.2 药品名称 |
3.1.3 医药商标名称 |
3.1.4 缩略语 |
3.2 句法层面 |
3.2.1 顺序译法 |
3.2.2 逆序译法 |
3.2.3 分句译法 |
3.3 语篇层面 |
3.3.1 语篇的衔接 |
3.3.2 语篇的连贯 |
第四章 总结 |
4.1 主要收获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术语表 |
附录2 表2 与表3 中英对照 |
附录3 中英对照文本 |
致谢 |
(3)盐酸羟考酮胶囊在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爆发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简写索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爆发痛诊断标准 |
2.4 观察和评价指标 |
2.5 镇痛满意度 |
2.6 不良反应评估 |
2.7 生活质量评估(QOL)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前后疼痛强度比较 |
3.3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疼痛强度差异比较 |
3.4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疼痛缓解度比较 |
3.5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满意度比较 |
3.6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不良反应比较 |
3.7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生活质量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爆发痛的药物治疗 |
4.2 爆发痛治疗与镇痛满意度 |
4.3 爆发痛与不良反应 |
4.4 爆发痛与生活质量 |
4.5 研究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读研期间成果简介 |
附录 生活质量(QOL)评估表 |
综述 癌症患者爆发痛药物治疗的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4)癌痛平贴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 癌症疼痛的中医理论研究 |
1. 古代学者对癌症疼痛的认识 |
2. 中医对癌症疼痛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的认识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机认识 |
2.3 治疗原则 |
2.4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癌症疼痛 |
3. 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症疼痛研究进展 |
3.1 针灸法 |
3.2 中药外治 |
3.3 穴位透入 |
3.4 黏膜透入 |
二 现代医学对癌症疼痛的认识 |
1. 癌症疼痛的类型 |
2. 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方法 |
2.1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 |
2.2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 |
2.3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药物 |
3. 癌症止痛的原则 |
4. 其他止痛治疗 |
三 MICRORNA及小胶质细胞活化在癌症疼痛中研究进展 |
1.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癌症疼痛的关系密切 |
2. microRNA与在癌症疼痛相关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中的研究 |
3. CXCL12与癌症疼痛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材料方法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肿瘤病灶变化评价 |
2.3 疾病进展时间 |
2.4 生活质量的变化 |
2.5 吗啡日均使用量 |
2.6 安全性观察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小鼠癌症疼痛模型的建立与疼痛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动物 |
1.3 方法 |
1.4 小鼠疼痛行为检测 |
1.5 统计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与MIR-150-5P在小鼠癌症疼痛中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动物 |
1.3 方法 |
1.4 组织提取及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 |
1.5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
1.6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 |
1.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 |
1.8 统计 |
2. 结果 |
2.1 癌症疼痛导致小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
2.2 脊髓中miR-150-5p的表达随着小胶质激活被抑制 |
3. 讨论 |
三 癌痛平贴剂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缓解小鼠癌症疼痛的发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动物 |
1.3 方法 |
1.4 小鼠皮肤刺激性考察 |
1.5 小鼠疼痛行为检测 |
1.6 组织提取及免疫荧光 |
1.7 荧光原位杂交 |
1.8 蛋白免疫印迹 |
1.9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1.10 小胶质细胞的培养及处理 |
1.11 双荧光素酶实验 |
1.12 统计 |
2. 结果 |
2.1 癌痛平贴剂改善肿瘤细胞植入诱导小鼠骨癌疼痛,抑制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
2.2 癌痛平激活脊髓中miR-150-50p的表达,并抑制CXCL12的表达 |
2.3 癌痛平在体外水平促进小胶质细胞中miR-150-50p的表达,并靶向抑制抑制CXCL12的表达,阻碍小胶质细胞活化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五部分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不足 |
三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中医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组合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引言 |
课题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乌头汤缓解NP的药效及其药理作用探索 |
1. 材料 |
1.1 数据库 |
1.2 软件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
1.5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SNL模型的构建 |
2.3 乌头汤镇痛药效学指标的检测 |
2.4 转录组表达谱样本的制备及检测方法 |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6 “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2.7 通路富集分析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NL模型显着降低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 |
3.2 乌头汤可显着改善NP小鼠的疼痛症状 |
3.3 NP发病相关的基因主要调控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和神经炎症 |
3.4 乌头汤镇痛效应基因显着富集于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 |
4. 讨论 |
4.1 NP的关键病理环节包括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免疫反应以及神经炎症 |
4.2 乌头汤可有效缓解NP的症状 |
4.3 乌头汤的镇痛作用与抑制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有关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头汤缓解NP的分子机制挖掘及关键药效物质筛选 |
1. 材料 |
1.1 数据库 |
1.2 软件 |
1.3 实验动物 |
1.4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
1.5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乌头汤候选靶标谱的收集 |
2.2 “NP相关基因-乌头汤候选靶标”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2.3 重要网络节点的通路富集分析 |
2.4 分子对接模拟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结合情况 |
2.5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检测化合物与蛋白的结合情况 |
2.6 药代动力学检测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乌头汤的镇痛候选靶标显着富集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 |
3.2 乌头汤的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筛选 |
4. 讨论 |
4.1 趋化因子信号轴可介导神经炎症 |
4.2 芍药苷和甘草苷具有镇痛作用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乌头汤镇痛关键药效物质的作用特点及其分子机制的验证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动物与分组 |
2.2 NP模型构建 |
2.3 疼痛评价方法 |
2.4 取材及组织处理方法 |
2.5 动物组织冰冻切片 |
2.6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GFAP、NeuN及CCL5的表达 |
2.7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的基因表达水平 |
2.8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员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 |
2.9 ELISA方法检测炎症因子的含量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有效缓解SNL大鼠的疼痛症状 |
3.2 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有效降低SNL大鼠L5脊髓背角组织中GFAP以及CCL5的表达 |
3.3 乌头汤及芍药苷-甘草苷组合均可显着抑制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表达 |
4. 讨论 |
4.1 CCL5和CCR5与NP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 |
4.2 芍药苷-甘草苷组合有望成为新的镇痛组合药物 |
5. 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一、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二、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
三、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四、本课题的拓展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癌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肝癌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终止标准 |
4 治疗方案 |
4.1 随机分组 |
4.2 治疗方法 |
5 疗效指标及评价标准 |
5.1 疗效指标 |
5.2 疗效评价标准 |
6 安全性指标 |
7 统计学方法 |
8 结果 |
8.1 一般资料 |
8.2 疗效比较 |
8.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立方依据 |
2 方药及分析 |
2.1 癌痛散方药组成及用量 |
2.2 配伍意义 |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 |
3 穴位贴敷相关理论研究 |
4 疗效评价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癌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癌痛的认识 |
2 中医对癌痛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简称QOL)评分标准 |
附录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附录3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
附录4 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部分)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 癌性疼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标准 |
4. 治疗 |
(二) 癌性疼痛的中医文献研究 |
1.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 |
2. 癌性疼痛的治疗 |
3. 文献阅读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试验 |
前言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试验药物的制备及使用方法 |
3. 研究方法 |
4. 药物疗效判断标准 |
5. 研究程序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的伦理问题 |
8. 研究路线图 |
(二) 研究结果 |
1. 入组病人基线分析 |
2.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
3.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三)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2. 丁香止痛膏组方的中医理论探讨 |
3. 本研究相比前期研究的改进 |
4.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研究中心伦理批件 |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
附录4. 受试者日记 |
附录5. 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
个人简历 |
(8)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癌性疼痛研究进展 |
一、癌性疼痛评估 |
二、癌性疼痛发生机制 |
三、癌性疼痛治疗现状 |
四、阿片类药物止痛的局限性 |
五、癌性爆发痛的研究进展 |
六、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对癌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癌性疼痛的中医内治法 |
三、癌性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
四、针灸止痛机制 |
五、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基线资料 |
(二) 结果 |
(三) 结论 |
(四)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安徽省癌症疼痛诊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癌痛筛查 |
2 癌痛评估 |
2.1 常规评估原则 |
2.2 量化评估原则 |
2.3 全面评估原则 |
2.4 动态评估原则 |
3 及早、充分、持续、有效的癌痛治疗 |
3.1 治疗原则 |
3.2 治疗方法 |
3.2.1 病因治疗 |
3.2.2 药物治疗 |
3.2.2. 1 原则 |
3.2.2. 2 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
3.2.3 非药物治疗 |
4 门诊癌痛病人管理 |
5 病人和近亲属宣教随访 |
5.1 病人和近亲属宣教 |
5.2 病人随访 |
四、治疗癌症疼痛的不同给药途径及疗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D]. 周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D]. 黄家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盐酸羟考酮胶囊在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爆发痛中的应用[D]. 赵悦. 青海大学, 2021(01)
- [4]癌痛平贴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陈云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乌头汤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探索[D]. 郭秋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癌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D]. 于艳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D]. 王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D]. 夏中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阿片类药物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晚期癌痛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韩芮.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安徽省癌症疼痛诊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 鲍扬漪,程先平,胡冰,韩兴华,何义富,孔凡良,孙国平,施险峰,王刚,赵文英. 安徽医药,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