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比成人更会炒股(论文文献综述)
杨万慧[1](2018)在《曹文轩小说的文学伦理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曹文轩作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界的标杆人物,多年来其丰厚上乘的创作成果和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都是当代儿童文学研究中的重镇。但是笔者通过梳理发现,已有的曹文轩研究对其作品中流露的文学伦理价值的关注和挖掘不足。本文试图坚持“叙事之矢,伦理之的”的原则,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文学价值观出发,将文本自身的形式和伦理意涵勾连起来,析出其间深蕴的伦理价值。本文加绪论、结语共五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梳理了曹文轩小说的研究现状,并由此提出新的生长点,然后选定了研究方法,阐发了选题缘由。第一部分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作家创作和读者阅读的过程都是具有伦理意味的,提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即是其创作的伦理诉求和人文关怀,而少年儿童作为独特的读者群体在阅读中进行着伦理道德实验,产生伦理感受并将其内化。第二部分聚焦于曹文轩的古典主义创作形态,分别从道义、美感、情感三个维度出发去挖掘其诗意的叙事策略和大善大美的主题内容中暗含的伦理意蕴。第三部分对曹文轩小说中的部分典型人物进行了伦理分析。考量空间、时间、年龄层等因素,进入故事内部,经验和理解不同个体的伦理困境,追求的不是对人物做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倾心感受每个人物的生命处境和感觉,从而获得重新认知自我和他者的力量。结语在总结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呼唤文学借自身的独特性尽力发挥人文伦理价值,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意义。
江涛[2](2015)在《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教化(1949-2014) ——以伍村为个案》文中指出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自发走向自觉,既是一部和大自然的生存斗争史,也可说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类自我教化史。乡村是社会的细胞,乡村之文明、富庶、和谐,既为历代开明统治者所倡导,亦同时反映着广大乡村居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如何开展乡村教化,时代不同,差异巨大,但对乡村教化之重视确是共同的。乡村教化的主旨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承继我国古代社会教化传统,总结当代乡村教化经验,是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本研究认为,在城乡壁垒依然存在,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当下,农村社会各种矛盾依然十分尖锐,离农弃农现象普遍,留守农民亦不像祖辈一样坚守对土地和家园的忠诚。由此,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立场,开展乡村教化,重塑乡村质朴民风,培养有德行有文化的现代农民,则已凸显为时代的重大课题。本文选择地处东北腹地的伍村作为田野调查点,基于“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向上看”相结合的研究立场,借鉴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历史文献梳理、访谈、观察、叙事等多种研究方法,再现建国以来,伍村六十多年社会教化嬗演的历史图景。以此为个案,总结当下乡村教化之不足,为进一步有效开展乡村教化提出应然思考。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对伍村的经济、文化、历史等进行全景式扫描,为伍村教化图景的勾勒建立一个兹以参照的坐标体系。第三部分(第二、三、四、五章)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分田到户政策实施以后、农村税费制改革以后四个历史阶段的乡村教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研究。在此过程中,笔者以我国传统社会教化体系为参照,对古代社会的教化方式、教化载体予以现代性的解读和顺延,重点从乡村行政组织/乡村干部、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乡村标杆人物、民间信仰、通俗文学艺术等维度对当代的伍村社会教化图景予以勾要提玄,尽力全面地揭示伍村社会教化的嬗演轨迹。第四部分(第六章),通过前文对伍村教化史的梳理,总结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乡村教化的影响,归纳不同时期、不同维度教化方式的“得”与“失”,发掘当前乡村教化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问题追以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具有本土特色、蕴含时代个性的乡村教化体系的原则和理路。本研究要旨:国家的宏观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乡村社会中的“小传统”文化,对乡村教化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分田到户政策实施后,乡村教化呈现出了日渐式微的状态,其式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化主体的“率性无为”、教化内容的“相对滞后”、教化方式的“运用不当”以及受教个体的“心不使焉”。而建构当下的乡村教化体系,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人本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并通过明确乡村教化的承载主体,重塑乡村教化的价值取向,统整乡村教化的内容体系,开展“较强参与性”活动等路径来展开。
李文琼[3](2014)在《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开始频发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质量问题或管理问题,更是关系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的公共安全问题。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和消除质量安全风险,己经开始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来对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行有效预防。本论文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为总体目标,通过对产品风险信息的描述、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方法,构建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实现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有效衔接,提升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对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监测和预警决策水平。
田军[4](2005)在《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文中指出高校经济贫困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个人、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贫困生在精神、心理层面逐渐暴露出问题,特别是贫困生抑郁心理问题已慢慢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使政府、高校能更好地认识隐藏在贫困生表面现象背后的内心世界,预防控制抑郁情绪的恶性发展,帮助贫困生改变抑郁状态,使得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量表SCL-90和BDI)和访谈的方式对在校的、领取助学金、申请贫困贷款的507名贫困生作了实证研究,运用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重理论进行分析,对贫困生的抑郁心理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论证,其中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的精神因素,从中找出了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产生的症结。 本论文的重点是对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矫正的对策研究。通过理论探讨,成因分析后,作者认为解决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的对策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经济解困,此为贫困生产生抑郁心理的根源;二是心理调适,这是解决贫困生抑郁心理的关键;三是精神成人,有利于贫困生打开因“贫困”而戴上的精神枷锁。本论文最后提出,高校贫困生中为什么有的产生抑郁心理,而有的不产生抑郁心理,关键是贫困生对“贫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贫困是福,落泪是金,只要贫困生把“贫困”当作磨练意志的资源,贫困生就一定能精神成人。
蔡琬宜,方洁红,晓峰,子强,展宏,黄炜,李南,俊凯,林应婉[5](2004)在《中学生理财能力系列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本刊举办的“我的一次探究实践”有奖征文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读者的欢迎。他们热心参与,积极投稿,十分希望将自己在学校内外参加探究实践活动的体验、收获与青少年朋友们一起分享、交流。目前,已有许多优秀征文在活动中涌现出来。为此,本刊将从本期开始陆续选登此次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希望同学们在欣赏之余可以获得一些启发,并踊跃投稿。
程欣乔[6](2000)在《孩子比成人更会炒股》文中研究表明堂堂的汉子会输给乳臭未干的孩子?也许在很多情况下,输的不会是“汉子”,但是在资本市场里,千万别这么自信。“每个孩子都有投资天才”这话听起来虽然很玄,但你却再也不能不信。近两年,中国就涌现出了一批这样的投资天才,而且各个身价不菲。更令人惊异的是,正是这样“乳臭未干”的孩子,其投资方向之准确、投资计划之长远是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无法媲美的。
彭斯远[7](1998)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儿童文学》文中认为
二、孩子比成人更会炒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孩子比成人更会炒股(论文提纲范文)
(1)曹文轩小说的文学伦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已有研究现状述评与发掘新的生长点 |
二、选定批评方法,阐释选题缘由 |
第一章 创作接受与“伦理之的” |
第一节 创作与伦理传达 |
第二节 阅读与伦理接受 |
第二章 古典追求与伦理建构 |
第一节 道义的润泽 |
第二节 美感的净化 |
第三节 情感的温暖 |
第三章 典型人物与伦理分析 |
第一节 “在家”的冲撞 |
第二节 “离家”的驼铃 |
第三节 隐藏的成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教化(1949-2014) ——以伍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整体迈进之需 |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群体发展之求 |
(三)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呼唤 |
(四)一个“离农”者的“为农”情怀 |
二、文献综述 |
(一)对乡村教化及其相关的概念的研究 |
(二)对“教化”方式及载体的研究 |
(三)对“教化”发展脉络及其阶段划分的研究 |
(四)对乡村教育历史人类学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
三、研究主题与核心概念 |
(一)研究主题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 |
四、研究设计 |
(一)田野地点的选择:缘何是伍村 |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三)调查过程 |
(四)研究伦理及策略 |
(五)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立体呈现:一个地处东北腹地的村庄 |
一、L县的自然和社会概况 |
(一)L县的地理环境 |
(二)L县的历史沿革 |
(三)L县的“四张名片” |
二、地处L县的伍村 |
(一)村名和村史 |
(二)姓氏与宗族 |
(三)地图上的伍村 |
(四)致富之路 |
(五)风土人情 |
(六)空间布局 |
第二章 勃兴:建国初期的伍村社会教化(1949-1965) |
一、村小的建立 |
(一)“全村最有文化的地方”:学校教师的构成 |
(二)“伍村有希望了”:多维主体的受益 |
二、迟来的“扫盲” |
(一)“学校唱主角”:作为教化主体的教师 |
(二)“真有用”和“凑热闹”:受教对象的两种心理 |
三、村内的“精英” |
(一)“肚里有墨”:村干部的榜样教化 |
(二)“脑袋好使”:技术员的榜样教化 |
(三)“活儿好能干”:“打头的”榜样教化 |
四、民俗文学的教化:标语和年画 |
(一)“说的都是理”:对联之蕴 |
(二)“舒坦好几年”:年画之趣 |
五、个性化的“宗教” |
(一)“宗教”与“个性”之辨 |
(二)“因果报应”:民间信仰的正效应 |
(三)“鬼神主宰”:民间信仰的负能量 |
六、小结 |
第三章 偏颇:“文革”期间的伍村社会教化(1966-1976) |
一、扭曲性的批判 |
(一)火烧家谱:破除封建宗法制度 |
(二)划清界限:颠覆传统家庭关系 |
(三)拆毁庙宇:抑制民间社会信仰 |
二、强制性的灌输 |
(一)学习毛主席语录 |
(二)观看革命样板戏 |
三、知青带来的教化“新风尚” |
(一)“新奇”: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教化 |
(二)“意外收获”:知青家长的慰问演出 |
四、村小里的两难之择 |
(一)学生:“念”还是“不念” |
(二)老师:“做老师”还是“当干部” |
五、小结 |
第四章 复苏到式微:分田到户后的伍村社会教化(1982-2003) |
一、群众性活动中的教化 |
(一)村内组织的各类活动 |
(二)“上头”安排的节目 |
二、大众传媒的教化 |
(一)电视里的“喜乐人生” |
(二)VCD里传出的“负能量” |
三、村小的“教化参与”和“教化退出” |
(一)“能出人、能出地”:乡村学校的教化参与 |
(二)“教好书、种好地”:乡村教师的教化退出 |
四、新兴的榜样 |
(一)“产粮大户”:农业生产领域人物的教化 |
(二)“大学生”:教育阶层流动功能的教化 |
(三)“家训”:榜样谱系关系背后的玄机 |
五、回归的信仰 |
(一)回归:难断的文化情结 |
(二)索取:民间信仰的旨归 |
六、小结 |
第五章 平静到萌动:税费改革后的伍村社会教化(2004-2014) |
一、无奈与无为:乡村治理模式改变后的教化 |
(一)无奈:乡村干部教化权力的虚置 |
(二)无为:乡村干部教化意识的缺失 |
二、“儒”、“商”争锋的标杆: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 |
(一)“有个稳定的班上”:“儒”标杆的教化价值观 |
(二)“上班哪如当老板”:“商”标杆的教化价值观 |
三、两个教化阵地的“失控” |
(一)“好人谁去那”:公共空间的教化荒芜 |
(二)“没啥可看的”:大众传媒的教化偏差 |
四、“孤岛化”且“终被撤并”的村小 |
(一)“孤岛化”:乡村学校教化的没落 |
(二)“被撤并”:“局内人”眼中的学校布局调整 |
五、教化视角下的信仰复兴 |
(一)“没啥坏处”:民间信仰的教化价值 |
(二)“有点事干”:民间信仰的一种功能 |
六、“内发型”的乡村教化 |
(一)秧歌队:传统公共活动的探索 |
(二)广场舞:新的乡村教化生长点 |
(三)两个婚礼引起的舆论:仪式化活动的教化 |
七、小结 |
第六章 反思与回应 |
一、反思:乡村教化嬗演的理性之思 |
(一)政治、经济、文化之于乡村教化的影响 |
(二)不同维度教化的“得”与“失” |
(三)分田到户后乡村教化的式微归因 |
二、回应:乡村教化体系的勾玄要廓 |
(一)乡村教化的应然价值取向 |
(二)乡村教化体系的建构原则 |
(三)乡村教化实施的具体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现状 |
1.4.2 网络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 |
1.4.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4.4 国外监管体系现状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5.4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念 |
2.1.1 产品 |
2.1.2 产品质量 |
2.1.3 产品质量安全 |
2.1.4 网络预警 |
2.2 相关理论 |
2.2.1 风险评估理论 |
2.2.2 信息传播理论 |
2.2.3 预警理论 |
2.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来源 |
2.4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危害 |
2.5 本章小结 |
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分析 |
3.1 风险信息概念及来源 |
3.1.1 风险信息的概念 |
3.1.2 风险信息的来源 |
3.2 风险信息处理 |
3.2.1 筛选 |
3.2.2 核心要素提取 |
3.2.3 分析和挖掘 |
3.2.4 信息存储 |
3.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描述 |
3.4 质量安全事故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4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传播扩散规律 |
4.1 复杂网络 |
4.1.1 小世界网络 |
4.1.2 无标度网络 |
4.2 网络信息特征分析 |
4.2.1 网络信息传播特点 |
4.2.2 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 |
4.3 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传播模型 |
4.3.1 网络信息生命周期过程分析 |
4.3.2 网络信息传播过程 |
4.3.3 传播模型的构建 |
4.4 应用分析 |
4.4.1 实验数据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研究 |
5.1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1.2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预警模型研究 |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预警级别分类 |
5.2.3 严重程度展示方式 |
5.3 本章小结 |
6 实证研究 |
6.1 背景介绍 |
6.2 预警研究 |
6.3 风险预控 |
6.4 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主要获奖 |
(4)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调查 |
第一节 高校经济贫困生的界定 |
第二节 经济贫困生心理现状调查 |
一、抑郁经济贫困生与非抑郁经济贫困生的区别 |
二、抑郁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现状调查 |
三、高校经济贫困生的抑郁现状 |
第二章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表现形式及现状研究 |
第一节 贫困生自卑心理表现 |
一、自卑心理的概述 |
二、贫困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 |
第二节 贫困生焦虑心理的表现 |
一、焦虑心理的概述 |
二、贫困生焦虑心理的表现形式 |
第三节 贫困生恐惧心理的表现 |
一、恐惧心理的概述 |
二、贫困生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 |
第四节 贫困生与人交往心理问题表现 |
一、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概述 |
二、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表现 |
第三章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产生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抑郁心理产生的生物学理论 |
第二节 抑郁心理产生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
第三节 抑郁心理产生的社会学理论 |
第四章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的成因 |
第一节 高校贫困生抑郁心理产生的经济原因 |
一、地域环境的影响 |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
第二节 高校贫困生抑郁心理产生的社会因素 |
一、社会的变革,贫困生生活压力增大 |
二、经济困难,导致贫困生人际关系疏远 |
三、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贫困生思想更困惑 |
第三节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产生的个体精神因素 |
一、遗传因素,幼年经历 |
二、精神压力大,情绪的不稳定性 |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
第五章 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矫正对策 |
第一节 解决贫困生产生抑郁心理的前提——经济解困 |
一、对贫困生经济解困是解决抑郁心理的前提 |
二、呼吁对贫困生家庭的关心是缓解抑郁心理的减压阀 |
第二节 贫困生走出抑郁心理困扰的根本——心理调适 |
一、改变认知是贫困生走出抑郁的关键 |
二、改善人际交往是贫困生走出抑郁的手段 |
三、进行专业心理咨询是走出抑郁的直接办法 |
四、营造良好的环境是走出抑郁的有效途径 |
第三节 解除贫困生抑郁心理的精神枷锁——精神成人 |
一、“落泪是金” |
二、精神激励 |
三、精神成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孩子比成人更会炒股(论文参考文献)
- [1]曹文轩小说的文学伦理价值研究[D]. 杨万慧. 兰州大学, 2018(11)
- [2]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教化(1949-2014) ——以伍村为个案[D]. 江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3]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研究[D]. 李文琼.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2)
- [4]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D]. 田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4)
- [5]中学生理财能力系列调查[J]. 蔡琬宜,方洁红,晓峰,子强,展宏,黄炜,李南,俊凯,林应婉. 网络科技时代, 2004(04)
- [6]孩子比成人更会炒股[J]. 程欣乔. 新财经, 2000(01)
- [7]世纪之交的中国儿童文学[J]. 彭斯远.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