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卧式自动扶梯减速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康,龚鑫凯[1](2020)在《浅谈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非操作逆转保护装置及检验》文中研究指明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非操作逆转保护装置是在设备超载或故障情况下最后一道安全保护措施,也是检验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作者通过分析非操作防逆转保护装置结构原理,总结我们实际检验中各种方法,提高我们检验水平,保障设备安全。
丁世革[2](2019)在《轨道交通枢纽自动扶梯动态风险分析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扶梯由于其能够快速、便捷的运送客流,并且可以高效的疏解拥堵客流。自动扶梯在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运营问题也引发人们关注。自动扶梯由于使用频率高,故障频发,且维修方式目前仍主要采用“故障修”,另外,一些风险不是突然出现,而是多因素长期积累导致,这些风险在前期靠人工难以辨识。传统的做法是,通过高频度的保养和维修来降低自动扶梯的故障率,但是这样做使得维护量增大并且维修成本升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自动扶梯的动态风险分析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方法对于识别并阻断潜在风险传播、降低自动扶梯故障率以及降低维修成本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方法对交通枢纽自动扶梯进行整体风险分析评估,通过对自动扶梯整体的风险分析评估得到自动扶梯的故障风险薄弱环节。然后,针对静态风险分析中得到的自动扶梯故障风险薄弱环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量与风险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电压不平衡度作为特征量,建立了一条因电压不平衡导致自动扶梯故障的失效机理风险传播链条,得到自动扶梯的故障率与特征量变化的关系,本文使用Anylogic软件对客流风险后果进行仿真建模,得到自动扶梯的动态风险后果。最后,本文选取重庆北站交通枢纽作为分析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交通枢纽内不同位置的扶梯故障导致的风险后果有较大区别,因此对于不同风险级别的自动扶梯,可设置不同的阈值作为预警信号,采取不同的维修策略,并为交通枢纽内自动扶梯电气故障的风险控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通过对交通枢纽自动扶梯的动态风险分析,可通过监测自动扶梯故障风险源的方法,降低自动扶梯的风险,并通过对自动扶梯电气故障的失效机理风险传播链的分析,使自动扶梯的维修策略由故障修变为预测修,提前预防,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维修保养成本。
尤玉晶[3](2017)在《电梯专用尼曼蜗杆减速机的蜗杆数字化建模与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ZC1圆弧圆柱蜗杆传动副属于一种优秀的精密蜗杆传动。由于其诸多的优点,目前广泛应用在电梯领域,我国也在重点推广使用ZC1蜗杆传动副,它在性能方面远优于普通圆柱蜗杆。我国对这种蜗杆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同时受制于机床工业的发展,在ZC1蜗杆的齿形上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合理选择蜗杆参数,改善已有的蜗杆性能,解决齿形的可控修形,同时改善砂轮廓形精度,并且运用现代数控技术加工制造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推导了ZC1型蜗杆传动副的啮合方程式,包括蜗杆齿面形成过程,砂轮工作表面方程及蜗杆螺旋面方程;推导了啮合性能参数公式,包括诱导法曲率、润滑角、相对滑动系数以及啮合区面积;分析了各设计参数对蜗杆啮合性能的影响。根据初始设计参数以及数学模型建立ZC1蜗杆的初始数字化模型,以ZC1蜗杆作为加工蜗轮的工具刀,对蜗轮进行虚拟加工建模;确定优化设计变量,以设计参数取值范围约束、根切约束、蜗杆刚度、蜗杆蜗轮的齿顶厚约束为约束条件,以诱导法曲率和啮合区面积为目标函数,选用改进的鱼群算法作为优化方法对ZC1蜗杆传动副进行优化设计,用优化后的设计参数,重新建立ZC1蜗杆传动副的数字化模型。在ZC1蜗杆传动副数字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ZC1蜗杆传动副的TCA模型,并分析了安装误差对其接触区域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对ZC1蜗杆传动副进行可控修形,确定可控修形参数,并分析了修形前后接触应力、齿面载荷分配以及瞬时接触线的变化。结合ZC1蜗杆磨削成形理论及加工要求对其数控加工工艺性进行分析探讨,确定蜗杆的加工工艺路线,主要分析蜗杆齿廓磨削工艺;进行蜗杆修形加工试验。测试了修形前后ZC1蜗杆传动副齿面啮合情况,修形后的ZC1蜗杆传动副经过短期跑合后,扩大了啮合齿面的接触区域,由以上试验证明了ZC1蜗杆齿面的可控修形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黄鑫[4](2010)在《线性加权法在自动扶梯驱动主机选型中的应用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型是机械产品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设计类型之一,又称为适应型设计。由于大多数设计产品的功能和原理已经成熟,只需要在产品的结构形式,尺寸上变化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在这种类型的设计过程中,一般对于某种功能原理,其实现机构都有若干成熟的结构类型(方案)。在方案设计中要做的工作是从设计需求出发,进行多准则决策,选择出合理的结构类型。线性加权法是对于当一个单位或一项工作质量的评估结果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确定时,评估工作质量的评价方法。当设计方案评价因素较少时,运用线性加权法可以对各因素进行相对准确的统一分析,最终得出各个方案定额数值分析结果,根据结果可以对总体设计方案形成判断和选择。本文通过对线性加权法评价方式研究与探讨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自动扶梯驱动主机选型的线性加权法评价模型。自动扶梯驱动主机选型评价模型中的评价因素,从性能看,有寿命(可靠性)、强度、刚度、振动特性等;从结构方面看,则可以从形状尺寸,复杂性、操作性等来衡量。本文结合自动扶梯的设计特点,重点探讨了驱动主机布置形式和结构,合理计算自动扶梯负载和电机功率,驱动主机传动环节的静强度校核,制动器设计方案及选型,变频和能量反馈对驱动主机选型的影响等5大块内容,对自动扶梯驱动主机设计涉及的各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分析的内容和结果可以对自动扶梯驱动主机的设计应用起到较好的指导意义。以某项目的驱动主机选型为应用实例,本文运用线性加权法评价模型从多种方案中成功选出了适合项目技术要求的最佳方案,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线性加权法评价模型采用定量的方式来描述各影响因素,从而更客观有效的评判了各方案的优劣。
刘晋锋[5](2010)在《自动扶梯扶手驱动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对扶手带回路的分析中充分考虑了扶手带抗弯拉力、扶手带离心力、扶手带在摩擦轮上的弹性滑动等因素,详细分析了不同扶手带驱动结构对应的扶手带回路运行阻力和消耗功率;根据这些计算公式建立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运行得出扶手带运行消耗功率与自动扶梯的提升高度、张紧或压紧装置施加力等因素之间关系的计算结果,得到实用的减小消耗功率的办法;对不同驱动结构的消耗功率进行了比较,得出适用于不同提升高度的驱动结构;对在摩擦轮驱动机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对于采用摩擦轮驱动结构的扶手带回路,研制了试验设备对影响摩擦轮与扶手带之间摩擦系数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数据表明,张紧力和包角越大,摩擦系数越大,摩擦轮驱动能力越强;沟槽对摩擦轮的驱动力有加强的影响,沟槽应尽量浅、窄,此时摩擦轮与扶手带的接触面积更大,同时又有排水效果;驱动轮外包丁腈橡胶与扶手带间的摩擦系数比用聚氨酯更高,对室外使用扶梯的扶手驱动设计时,应优先选用丁腈橡胶。
童燕波[6](2008)在《蜗轮副曳引机的设计制造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现代化标志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和楼宇智能化需求的进一步加大,电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作为电梯驱动装置的曳引机,其性能质量直接关系到电梯的性能、舒适感以及电梯运行的安全。在电梯发展的一百多年中,蜗轮副曳引机由于其传动比大、结构紧凑、运行平稳、噪声低、价格低廉等优势一直是有齿曳引的主要传动方式,目前国内生产的有齿式曳引机,几乎全部采用蜗杆传动曳引机。曳引机随电梯应运而生,电梯的发展历史也是曳引机的发展史。国内电梯的设计起步较晚,国内曳引机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论文以浙江某电梯配件有限公司产品——蜗轮副曳引机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蜗轮副曳引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技术改进,并对工程实际中需引起重视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基于曳引机固有的工作特性,在蜗轮副曳引机的设计中研究了单头蜗杆齿部长度设计计算公式和曳引机用蜗轮表面接触疲劳强度的计算修正公式;实验验证了DIN3996蜗轮副减速箱温升计算方法。2、针对蜗轮副曳引机的生产制造,研究了ZA27合金的浇注工艺和非对偶蜗轮滚齿工艺;分析了曳引轮绳槽成形车刀形线设计计算及生产控制要点。3、阐述了曳引机的合理选型和现场使用要点。
郑洪伟[7](2005)在《侧隙可调式变齿厚平面蜗轮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在电梯曳引机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侧隙可调式变齿厚平面蜗轮包络环面蜗杆传动(以后简称“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是重庆大学张光辉教授开发出的一项专利技术,它的特点和优点在于: 调整变齿厚平面蜗轮副蜗轮的轴向位置,可以调节蜗轮与蜗杆的齿侧间隙,达到减小空回量,减小振动,提高传动精度、平稳性等特点; 其次,变齿厚平面蜗轮副蜗杆可淬火并用平面砂轮精确磨削,蜗轮可用精密分度盘单齿分度加工,不需蜗轮滚刀和滚齿机加工,排除了滚刀和滚齿机误差影响,易于精密制造,更不需昂贵的蜗轮母机便可精密制造; 另外,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属于斜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范畴,啮合齿对较多,具有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其承载能力仅次于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而强于圆柱蜗杆传动)等优点。作为一种综合了精密传动和动力传动的新型蜗杆传动,在加工工艺已相当完善的情况下,其实际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已经提上了日程。针对目前普通圆柱蜗杆传动曳引机在承载能力、传动效率、齿侧间隙调整可能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采用变齿厚平面蜗轮副作为电梯曳引机的主传动机构,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承载能力大、传动效率高等优点,还可以在蜗轮副磨损的情况下,对其齿侧间隙进行调整和补偿。 本文在对圆柱蜗杆传动和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啮合特性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在电梯曳引机上应用的可行性,完成了额定载重量1.0吨、额定速度1.0m/s 的电梯曳引机用变齿厚平面蜗轮副的设计和强度校核。并根据电梯曳引机设计理论,完成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曳引机的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圆柱蜗杆传动曳引机和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曳引机的效率及承载能力试验,证明变齿厚蜗轮传动及其曳引机的优越性。
汤克平[8](2004)在《卧式自动扶梯减速器设计》文中认为本文对卧式自动扶梯减速箱的性能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卧式自动扶梯减速箱的设计制造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李钱[9](2021)在《湿面条自动化生产线及关键工艺设备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湿面条由于其制作的简易性与食用的营养性,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目前湿面条的生产多为小作坊手工制作,存在诸如卫生条件差、面条质量无法保证、整体产率过低等问题,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条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的湿面条自动化生产线,并对其中的关键工艺设备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国内外制面工艺和湿面条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设计思路与设计理念,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和多属性决策法(VIKOR)确定了最适合湿面条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路线。其次,对于生产线中的关键工艺设备压延成形装置、蒸煮风冷装置、喷油装置、松散装置、分装装置分别进行了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solidworks进行了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并阐明其中的运行原理与工作流程。然后,对这些工艺设备中最为重要的压延装置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组件选型与设计,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执行组件、传动组件、调距组件,力求在节省成本、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尽可能地满足生产的最佳性能。最后,运用ANSYS软件对压延成形装置中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静力学与动力学仿真,确保运行工程中的安全可靠性,保证湿面条生产的品质。仿真结果证明本课题所设计的工艺设备符合各项指标要求,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在全文结尾处进行总结,对限于篇幅原因未能展开进一步设计的工艺设备进行了展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面条生产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助于现代食品行业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对于类似食品机械的设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全文平[10](2019)在《中高速曳引电梯振动特性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的增加,对电梯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快,但是电梯速度提高的同时则是电梯自身振动越来越强,直接影响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及安全性。本文以中高速曳引电梯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仿真分析、仪器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曳引电梯振动特征进行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获得其不同方向的振动特性,为控制与排除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振动提供可行的振动抑制措施。本文阐述了目前曳引电梯振动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总结了国内外水平和垂直振动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介绍了曳引电梯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参数以及振动对电梯的危害和评价标准,讨论了振动对电梯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影响,分析了引起电梯振动的主要原因和类型,确定了电梯振动的主要激励源为:曳引驱动系统、导向系统、悬挂系统、加速度变化率和制动减速度,为研究中高速曳引电梯振动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曳引比为1:1的中高速电梯结构特点和振动激励源的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曳引电梯系统振动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动力学模型的简化建立了水平和垂直方向振动的动力学方程,利用Matlab软件实现了电梯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振动特性仿真,对不同载重、不同导靴阻尼、刚度等条件下的振动模态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电梯在整个运行期间主要以垂直振动为主,轿厢载重对电梯垂直方向固有频率影响不大、轿厢位置对固有频率的影响明显;在相同初始条件下,随着导靴阻尼的增大,电梯水平振动加速度响应幅值有明显减小的趋势。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足电梯提升系统结构强度以及刚度条件的前提下,可通过减少导靴刚度以及增加导靴阻尼的方式改善电梯系统振动动态特性。利用美国PMT公司生产的EVA-625电梯综合品质分析仪,搭建了曳引电梯振动特性测试系统,通过实验测试获得了中高速曳引电梯在不同载荷、不同速度、不同运行方向等工况下的振动加速度数据,运用EVA-875分析软件对振动数据进行了时域和FFT快速傅里叶频谱分析,获得了不同运行工况参数对电梯振动加速度峰值、峰峰值、A95值以及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并与仿真结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根据实验测试结果获得了测试曳引电梯异常振动的特征,研究了引起该电梯异常振动的故障点及其故障形式,基于上述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结果,探究了抑制该电梯振动的具体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后的电梯进行了振动抑制效果的实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改进方法和措施对曳引电梯振动抑制具有显着效果,为中高速电梯的快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卧式自动扶梯减速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卧式自动扶梯减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非操作逆转保护装置及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非操作逆转保护要求 |
2 非操作逆转保护原理 |
(1)采用机械机构和电气开关实现防逆转 |
(2)采用速度监控元件与测速原理实现防逆转 |
3 常见自动扶梯非操作逆转保护型式 |
4 自动扶梯非操作逆转保护功能检验 |
(1)信号法 |
(2)人为模拟逆转工况法 |
(3)载荷法 |
(4)仪器法 |
5 结束语 |
(2)轨道交通枢纽自动扶梯动态风险分析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2 公共交通重型自动扶梯总体结构和原理 |
2.1 引言 |
2.2 自动扶梯主要参数 |
2.3 公共交通重型自动扶梯结构组成 |
2.4 公共交通重型自动扶梯工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AnyLogic的交通枢纽客流仿真建模 |
3.1 AnyLogic软件概述和重庆北站概况 |
3.2 仿真框架设计与建模步骤 |
3.3 重庆北站北广场站房结构建模 |
3.4 重庆北站北广场主要服务设施设备建模 |
3.5 重庆北站北广场车辆交通建模 |
3.6 交通枢纽客流特性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FMEA的交通枢纽自动扶梯整体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交通枢纽自动扶梯的风险识别 |
4.3 交通枢纽自动扶梯的风险分析 |
4.4 交通枢纽自动扶梯的风险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特征量与风险链相结合的自动扶梯动态风险分析评估 |
5.1 因电压不平衡导致的自动扶梯驱动装置故障风险传播链机理建模 |
5.2 因电压不平衡导致的自动扶梯故障概率分析 |
5.3 因电压不平衡导致的交通枢纽自动扶梯风险后果分析 |
5.4 重庆北站交通枢纽客流动态风险案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电梯专用尼曼蜗杆减速机的蜗杆数字化建模与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电梯专用减速机概述 |
1.1.2 圆柱蜗杆概述 |
1.1.3 ZC1蜗杆概述 |
1.2 ZC1蜗杆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ZC1蜗杆传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蜗杆齿面修形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ZC1蜗杆副啮合原理及参数分析 |
2.1 蜗杆副啮合原理 |
2.1.1 蜗杆齿面形成 |
2.1.2 砂轮工作表面方程 |
2.1.3 蜗杆螺旋面方程 |
2.1.4 砂轮轴向廓形 |
2.2 啮合性能参数 |
2.2.1 诱导法曲率 |
2.2.2 润滑角 |
2.2.3 相对滑动系数 |
2.2.4 啮合区面积 |
2.3 主要设计参数对啮合性能参数影响 |
2.3.1 设计参数对诱导法曲率的影响 |
2.3.2 设计参数对润滑角的影响 |
2.3.3 设计参数对相对滑动系数的影响 |
2.3.4 设计参数对传动副啮合区面积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C1蜗杆数字化建模及参数优化 |
3.1 ZC1蜗杆数字化建模 |
3.2 ZC1蜗轮建模 |
3.3 砂轮建模 |
3.4 ZC1蜗杆的多目标优化 |
3.4.1 优化方法的选择 |
3.4.2 设计变量的选择 |
3.4.3 目标函数的确定 |
3.4.4 约束条件的确定 |
3.4.5 优化前后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ZC1蜗杆传动副的可控修形 |
4.1 ZC1蜗杆传动副误差分析 |
4.2 ZC1蜗杆传动副齿面接触模型的建立 |
4.2.1 ZC1蜗杆传动副有限元前处理 |
4.2.2 安装误差对ZC1蜗杆传动副的接触区域分析 |
4.3 ZC1蜗杆传动副的可控修形 |
4.4 蜗杆齿面修形结果前后对比 |
4.4.1 接触应力对比分析 |
4.4.2 齿面载荷分配系数对比分析 |
4.4.3 瞬时接触线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蜗杆数控加工工艺及试验研究 |
5.1 蜗杆加工工艺路线 |
5.2 ZC1蜗杆齿廓磨削工艺方案 |
5.2.1 砂轮的选用 |
5.2.2 磨齿余量形式及余量选择 |
5.3 ZC1蜗杆数控磨削加工试验 |
5.3.1 蜗杆加工机床的选择 |
5.3.2 ZC1蜗杆的修形加工 |
5.3.3 ZC1蜗杆传动副传动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
(4)线性加权法在自动扶梯驱动主机选型中的应用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产品方案评价的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小结 |
第二章 自动扶梯驱动选型评价模型建立 |
2.1 自动扶梯结构和特点 |
2.1.1 自动扶梯结构 |
2.1.2 自动扶梯驱动主机的特点 |
2.2 线性加权法应用于自动扶梯驱动方案选型 |
2.2.1 线性加权法评价模型 |
2.2.2 线性加权法评价模型应用于自动扶梯驱动方案选型 |
第三章 驱动主机结构分析 |
3.1 概述 |
3.2 端部驱动装置分析 |
3.3 中间驱动装置分析 |
3.4 驱动结构与评价因素的关系 |
3.5 小结 |
第四章 电机驱动能力及功率计算分析 |
4.1 概述 |
4.2 自动扶梯动态负载的说明 |
4.2.1 客流量峰值修正 |
4.2.2 自动扶梯负载率数值判定 |
4.3 自动扶梯驱动功率计算 |
4.4 驱动功率与定量评价指标 |
4.5 小结 |
第五章 驱动主机中传动环节的静态强度校核 |
5.1 概述 |
5.2 驱动链条的静强度校核方法 |
5.3 减速机输出能力的校核方法 |
5.4 驱动链强度及减速机输出能力指标与定量评价指标的关系 |
5.5 小结 |
第六章 制动器的选型 |
6.1 概述 |
6.2 块式制动器 |
6.3 带式制动器 |
6.4 盘式制动器 |
6.5 制动器与定量评价指标 |
6.6 小结 |
第七章 节能技术对驱动主机选型的影响 |
7.1 概述 |
7.2 自动扶梯的能耗分析 |
7.3 永磁同步电机 |
7.4 节能技术与定量评价指标 |
7.5 小结 |
第八章 自动扶梯驱动主机选型的应用及实例分析 |
8.1 项目概况 |
8.2 项目技术要求 |
8.3 根据项目技术要求设计驱动主机选型方案 |
8.3.1 驱动主机结构 |
8.3.2 驱动功率要求 |
8.3.3 驱动链条和减速机的选型 |
8.3.4 制动器选型 |
8.3.5 节能装置选型 |
8.3.6 选型方案汇编 |
8.4 利用线性加权法评价选型方案 |
8.4.1 线性加权法的技术指标 |
8.4.2 线性加权法经济指标 |
8.4.3 线性加权法选型结果及实际应用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自动扶梯扶手驱动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动扶梯发展史 |
1.2 自动扶梯简介 |
1.2.1 概述 |
1.2.2 几种典型的自动扶梯介绍 |
1.3 自动扶梯扶手驱动系统简介 |
1.3.1 摩擦轮驱动的扶手带系统 |
1.3.2 压滚直线驱动的扶手带系统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二章 摩擦轮驱动系统受力分析与驱动功率分析 |
2.1 不同结构扶手驱动运行阻力与驱动力分析 |
2.1.1 直线段扶手带受力分析 |
2.1.2 弯曲段扶手带受力分析 |
2.1.3 弹性滑动与欧拉公式的使用 |
2.1.4 摩擦轮上无压带装置的驱动力分析 |
2.1.5 以多楔带为压带装置的摩擦轮驱动力分析 |
2.1.6 不同结构扶手驱动受力模型 |
2.2 摩擦轮驱动系统驱动功率分析 |
2.2.1 带滑动率的计算 |
2.2.2 摩擦轮驱动功率 |
2.3 不同结构的仿真运算与分析 |
2.3.1 系统主要参数的定义与赋值 |
2.3.2 不同结构扶手消耗功率模型的仿真对比 |
第三章 摩擦轮驱动系统设计研究 |
3.1 扶手带 |
3.1.1 环状和现场拼接型 |
3.1.2 V 型带 |
3.1.3 扶手带订购长度和张紧装置张紧量的计算 |
3.2 扶手带的支撑 |
3.2.1 使用导轨 |
3.2.2 使用滚轮 |
3.3 摩擦轮 |
3.3.1 摩擦轮在桁架外(端部驱动) |
3.3.2 摩擦轮在桁架内 |
3.4 扶手带张紧装置结构设计 |
3.4.1 直接用螺纹张紧 |
3.4.2 重锤张紧 |
3.4.3 弹簧张紧 |
第四章 摩擦驱动扶手系统的试验研究 |
4.1 摩擦理论与分析 |
4.2 试验装置简介 |
4.3 试验准备 |
4.3.1 影响摩擦系数因素分析 |
4.3.2 试验的设计与规划 |
4.3.3 测试条件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1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4.2 总结 |
第五章 压滚直线驱动系统受力分析与驱动功率分析 |
5.1 压滚直线驱动系统受力分析 |
5.1.1 上压滚组固定式 |
5.1.2 下压滚组固定式 |
5.1.3 压滚直线扶手驱动受力模型 |
5.2 压滚直线驱动系统的驱动功率分析 |
5.3 压滚直线驱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运算 |
5.3.1 系统主要参数的定义与赋值 |
5.3.2 不同结构扶手回路运行阻力和消耗功率模型的仿真对比 |
5.4 摩擦轮驱动系统与压滚直线驱动系统的消耗功率仿真对比 |
5.4.1 小提升高度 |
5.4.2 大中提升高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蜗轮副曳引机的设计制造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梯概述 |
1.2 蜗轮副曳引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背景 |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梯曳引机用蜗轮副减速器的设计研究 |
2.1 电梯曳引机概述 |
2.2 蜗轮副曳引机减速机构分析 |
2.2.1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 |
2.2.2 圆弧圆柱蜗杆传动 |
2.3 曳引机用蜗轮副的材料研究 |
2.3.1 蜗杆的材料 |
2.3.2 蜗轮的材料 |
2.4 曳引机用蜗轮副设计计算特点 |
2.4.1 蜗杆齿宽 |
2.4.2 曳引机用蜗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分析 |
2.5 曳引机用蜗杆轴承的结构设计 |
2.6 曳引机减速箱的温升研究 |
2.6.1 油槽温度计算 |
2.6.2 ET125曳引机的油温测试 |
2.6.3 ET125曳引机的油温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曳引轮的设计研究 |
3.1 曳引条件 |
3.2 曳引轮绳槽结构设计 |
3.3 曳引轮绳槽间距 |
3.4 曳引轮直径设计 |
3.5 曳引轮材料的选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梯蜗轮副曳引机关键零件的制造技术研究 |
4.1 ZA27合金蜗轮坯件的制造 |
4.1.1 ZA27合金的性能特点 |
4.1.2 ZA27合金的凝固特性分析 |
4.1.3 ZA27合金坯件的铸造工艺 |
4.2 非对偶蜗轮副的加工 |
4.3 曳引轮绳槽车刀形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蜗轮副曳引机在电梯上的应用研究 |
5.1 电梯曳引机功率分析 |
5.2 曳引能力及钢丝绳槽分析 |
5.2.1 曳引能力确认 |
5.2.2 曳引轮绳槽的合理确定 |
5.3 制动力矩分析 |
5.3.1 制动器闸瓦的受力分析 |
5.3.2 制动力矩的验证 |
5.3.3 制动器材料的选择 |
5.4 润滑油的选用 |
5.5 曳引电机与电梯平层精度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7)侧隙可调式变齿厚平面蜗轮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在电梯曳引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电梯曳引机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
1.1.1 电梯的起源与发展 |
1.1.2 电梯曳引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1.2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的提出与发展概况 |
1.2.1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的提出 |
1.2.2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的啮合理论分析 |
2.1 传动副第一侧齿面啮合理论分析 |
2.1.1 标架的建立和坐标变换 |
2.1.2 相对速度、相对角速度、啮合方程 |
2.1.3 蜗杆接触线方程及齿面方程 |
2.1.4 一界曲线、二界曲线 |
2.1.5 诱导法曲率、相对速度与接触线方向的夹角 |
2.2 传动副第二侧齿面啮合理论分析 |
2.2.1 标架的建立和坐标变换 |
2.2.2 相对速度、相对角速度、啮合方程 |
2.2.3 蜗杆接触线方程及齿面方程 |
2.2.4 一界曲线、二界曲线 |
2.2.5 诱导法曲率、相对速度与接触线方向的夹角 |
3 电梯曳引机用变齿厚平面蜗轮副的设计及校核 |
3.1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在电梯曳引机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1.1 圆柱蜗杆传动曳引机的剖析 |
3.1.2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啮合特性 |
3.2 电梯曳引机用变齿厚平面蜗轮副的结构与强度设计 |
3.2.1 电梯曳引机用变齿厚平面蜗轮副的结构设计 |
3.2.2 电梯曳引机用变齿厚平面蜗轮副蜗杆的校核 |
3.2.3 电梯曳引机用变齿厚平面蜗轮副蜗轮的校核 |
3.3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曳引机齿侧间隙的调整 |
3.3.1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蜗杆齿厚计算 |
3.3.2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蜗轮齿厚计算 |
3.3.3 YJ240 型电梯曳引机用变齿厚平面蜗轮副蜗杆、蜗轮齿厚 |
3.3.4 变齿厚平面蜗轮传动齿侧间隙的调整 |
3.4 本章小结 |
4 电梯曳引机其它主要零部件设计 |
4.1 曳引机的总体布局方案 |
4.1.1 曳引机整体结构方案 |
4.1.2 曳引机结构整体布置方案 |
4.2 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的选择 |
4.2.1 电梯运行特点分析及其启、制动加速度的确定 |
4.2.2 电梯运行各阶段曳引力矩的计算 |
4.2.3 曳引电动机的类型选择及功率计算 |
4.3 电梯曳引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4.3.1 电梯曳引方式的确定 |
4.3.2 电梯曳引机用钢丝绳的确定 |
4.3.3 曳引轮的设计 |
4.3.4 电梯曳引系统的整体校核 |
4.4 制动系统的分析及结构参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电梯曳引机效率及承载能力试验研究 |
5.1 电梯曳引机效率及承载能力试验的方法及设备 |
5.2 电梯曳引机效率及承载能力试验 |
5.2.1 试验用蜗杆副基本参数及精度 |
5.2.2 电梯曳引机效率及承载能力试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8)卧式自动扶梯减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扶梯减速箱测试要求 |
1.1 噪音 |
1.2 振动 |
2 工况 |
3 可靠性设计措施 |
3.1 齿轮 |
3.2 轴承 |
3.3 箱体 |
3.4 润滑油 |
小结 |
(9)湿面条自动化生产线及关键工艺设备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制面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湿面条自动化生产线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生产现状与设计理念 |
2.2.1 生产现状 |
2.2.2 设计理念 |
2.3 基于AHP和 VIOKOR算法的工艺流程方案设计 |
2.3.1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
2.3.2 多属性决策法(VIKOR)概述 |
2.3.3 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流程方案权重指标 |
2.3.4 基于多属性决策法对生产流程方案排序 |
2.4 工艺流程与设备分析 |
2.4.1 整体工艺流程的确定 |
2.4.2 生产工艺与设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湿面条自动化生产线关键工艺设备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压延成形装置的设计 |
3.2.1 压延装置 |
3.2.2 成形装置 |
3.3 蒸煮风冷装置的设计 |
3.3.1 蒸煮装置 |
3.3.2 风冷装置 |
3.4 喷油装置的设计 |
3.5 松散装置的设计 |
3.6 分装装置的设计 |
3.7 生产线的总体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压延装置关键组件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执行组件的设计 |
4.2.1 压延辊筒的结构分析 |
4.2.2 压延辊筒的参数设计 |
4.3 传动组件的设计 |
4.3.1 传动类型的选择 |
4.3.2 传动组件的参数计算 |
4.3.3 张紧装置的设计 |
4.4 调距组件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零部件的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有限元理论 |
5.3 机架的静力学仿真 |
5.3.1 结构静力学分析概述 |
5.3.2 机架静力学结构分析 |
5.3.3 机架结构参数优化 |
5.4 压延辊筒的动态性能分析 |
5.4.1 模态分析概述 |
5.4.2 压延辊筒模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中高速曳引电梯振动特性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电梯振动特性研究的现状 |
1.2.1 垂直振动的研究现状 |
1.2.2 水平振动的研究现状 |
1.2.3 电梯振动特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中高速曳引电梯工作原理与振动特性理论研究 |
2.1 电梯工作原理与构成 |
2.1.1 电梯工作原理 |
2.1.2 电梯的构成 |
2.2 电梯的主要分类与基本参数 |
2.2.1 电梯的主要分类 |
2.2.2 电梯的主要运行参数 |
2.2.3 电梯的主要设计参数 |
2.3 电梯的振动源分析 |
2.3.1 电梯振动的原因 |
2.3.2 电梯振动的激励源 |
2.4 电梯振动的评价 |
2.4.1 电梯振动的危害 |
2.4.2 电梯振动的评价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电梯系统振动特性建模及数值仿真分析 |
3.1 电梯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3.2 电梯系统垂直振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2.1 电梯垂直振动的机理分析 |
3.2.2 电梯垂直振动动力学模型 |
3.2.3 电梯垂直振动计算的相关参数 |
3.3 电梯系统水平振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3.3.1 电梯水平振动的机理分析 |
3.3.2 电梯水平振动动力学模型 |
3.3.3 电梯水平振动计算的相关参数 |
3.4 电梯系统动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 |
3.4.1 电梯系统动力学方程的离散化数值求解 |
3.4.2 电梯系统垂直振动数值仿真分析 |
3.4.3 电梯系统水平振动数值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电梯系统振动特性试验测试与分析 |
4.1 振动测试的要求 |
4.2 振动测试系统硬件与软件 |
4.2.1 测试系统硬件 |
4.2.2 测试系统软件 |
4.3 电梯振动特性的测试 |
4.3.1 不同载重工况下的振动加速度测试 |
4.3.2 不同载重工况下的系统固有频率测试 |
4.3.3 不同速度工况下的振动加速度测试 |
4.3.4 不同运行方向下的振动加速度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电梯振动的抑制方法与试验研究 |
5.1 电梯振动常规抑制策略 |
5.1.1 隔离振动 |
5.1.2 抑制振动源 |
5.2 电梯振动异常的原因分析 |
5.3 电梯振动抑制试验 |
5.3.1 抑制措施 |
5.3.2 抑制结果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卧式自动扶梯减速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非操作逆转保护装置及检验[J]. 张永康,龚鑫凯.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020(05)
- [2]轨道交通枢纽自动扶梯动态风险分析评估方法研究[D]. 丁世革.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电梯专用尼曼蜗杆减速机的蜗杆数字化建模与数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 尤玉晶. 江南大学, 2017(02)
- [4]线性加权法在自动扶梯驱动主机选型中的应用及研究[D]. 黄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5]自动扶梯扶手驱动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 刘晋锋.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6]蜗轮副曳引机的设计制造与应用研究[D]. 童燕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08(09)
- [7]侧隙可调式变齿厚平面蜗轮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在电梯曳引机上的应用[D]. 郑洪伟. 重庆大学, 2005(08)
- [8]卧式自动扶梯减速器设计[J]. 汤克平. 传动技术, 2004(04)
- [9]湿面条自动化生产线及关键工艺设备的设计[D]. 李钱.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10]中高速曳引电梯振动特性分析与抑制技术研究[D]. 全文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