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涝区蓄排水联用中内外洪峰遇到的问题

浅谈涝区蓄排水联用中内外洪峰遇到的问题

一、蓄排结合涝区的内外水洪峰遭遇的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秦文秋[1](2017)在《常州市防汛形势及对策建议》文中提出2015年6月、2016年6—7月、2017年6月10日,常州相继遭遇历史罕见的暴雨侵袭,在省、市各级共同努力下,防汛抗灾工作取得全面胜利,但同时反映和暴露出常州防汛工作面临的不利形势及问题:工程体系仍然存在短板;"北排、东泄、中控"治水方略还不能充分得以实现;区域水利工程体系存在薄弱环节;防汛社会管理有待加强;防汛应对能力还需提升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做好新时期常州防汛防旱工作的建议:转变治水理念;强化工程建设;统筹工程调度;加强洪水风险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刘画眉,郑泳,徐林春,顾立忠[2](2016)在《区间暴雨与外江洪水的遭遇分析实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排涝区的内涝分析为例,基于涝区附近雨量站实测雨量资料与外江水文站实测水位资料,以雨量站年最大24 h、最大72 h降雨量与同时期外江水位对应情况,以及外江历年最高日平均水位与同时期降雨对应情况,进行最大时段降雨与最高水位的相关性分析,以此判断排涝区内暴雨与外江洪水的遭遇情况,为排涝计算选择合适的水文条件提供依据。

袁梦茹[3](2013)在《20世纪50年代淮河水利工程建设回顾》文中提出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严重影响着沿淮农业的生产发展.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进行分析研究,对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益与不足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黄常斌[4](2006)在《关于城区排水排涝水文计算的几点看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我省第一批城区排涝实施方案设计中出现的水文问题,结合多年规划设计的经验,提出工作方法供参考。

施勇[5](2006)在《长江中下游水沙输运及其调控数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长江中下游水系复杂,涉及范围广,地域差异显着,空间尺度变化大,区域组成复杂多样,且耦合作用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实际情况,从探索长江中下游水沙输运规律包括河道水沙和湖泊水沙运动规律入手,针对一维非恒定流非均匀沙河网水沙输运和河床演变模型,二维湖泊水沙有限控制体积法数学模型,以及在数值模拟框架内对区域内各种水力单元或环节的计算模式,包括分流口、汇流口水沙计算模式,河网动边界及其计算模式,湖泊泥沙输沙率计算模式,动床阻力计算模式和河道横断面变形计算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构建了长江中下游水沙输运数学模型。所得研究成果通过长江中下游长历时水沙输运和河床变形的模拟计算,并与实测资料相比较,取得了良好成果。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若干规划方案的论证计算,论证计算的成果已运用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之中,并将所研究的数学模型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实时环境下的洪水预报与调度仿真模拟,并以此为内核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实时洪水预报调度系统,该系统已在长江中下游防汛中进行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论文共分为六章进行讨论。第一章绪论,重点讨论研究课题的背景、科学意义及其研究现状;第二章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水沙特性,重点讨论长江中下游水沙特性的复杂性和建模难点;第三章一维河网水沙数值模拟的核心算法,针对复杂水系水沙模拟存在的问题,讨论复杂水系水沙计算模式的建立和关键环节的科学技术处理;第四章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核心算法,利用目前高性能水流计算方法,建立二维水沙数值模拟的有限控制体积算法,并对二维湖泊泥沙淤积规律及其特性,提出湖泊泥沙淤积计算模式;第五章模型的率定与检验,通过长江中下游水沙资料对所建模型算法进行检验;第六章模型的应用,重点讨论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

吴道喜[6](2005)在《长江中游洪灾成因及防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长江流域洪灾最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以上的荆江洞庭湖区,在历史大洪水造成的洪灾中,区域内的湖南、湖北两省历来灾情最为严重。该区域内洪水特性、防洪体系、洪灾形势演化均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复杂特性。并且,由于该区域是紧邻三峡水库下游的冲积河道,在不远的将来其防洪情势将发生明显变化。结合该区域开展研究,不但有助于为区域防洪提供参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所采用的方法、思路对其他流域也具有借鉴意义。 长江中游水情、水系、防洪工程体系均十分复杂,为达到防御洪灾的目的,不仅要对洪水的水文规律全面总结,还要克服区域范围大,灾害模拟困难等难点,以科学的防御策略指导工程体系的运行。同时长江中游泥沙冲淤幅度大,江湖关系持续变化,为达到减轻洪灾的目的,要结合水、沙耦合成灾的特点,深入剖析孕灾环境形成的原因、变化的趋势,以合理可行的治理对策为区域的中长期规划提供参考。当前,关于以上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针对长江中游灾害的特点,本文针对洪水形成的水文规律,不同类型洪水调度模拟,洪灾环境形成原因、发展趋势,洪水防治对策展开多方面的研究。研究过程不但注重了历史和当前情况,对三峡建库初期也进行了预估。研究方法方面,在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克服区域内复杂水系、水情、工情等因素所引起的困难,实现对洪水过程特征的描述。在趋势预测方面,突破以往的局限,在典型水患区的灾害形成机理、发展规律方面形成新的认识。本文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从“防”和“治”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了三峡在内的各种因素,对长江中游洪灾成因及演变趋势、防治对策等方面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见解。全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汇总如下: (1) 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在已有洪水演进和调度数学模型基础上改进,建立能够适用于长江中游洪水调度的水文一水力学复合模型。水文学模型降低了模型对边界条件、区间入流等方面要求,水力学模型能够模拟出详细的洪水吞吐过程以及任意位置的水文信息,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型各自的优缺点。水力学模型建立在区域水系整体概化的基础上,不同于以往的分区计算,从而在计算速度、精度等方面有所进步。 (2) 在洪水遭遇规律及工程体系效果评价方面:详细分析长江中游的洪水遭遇情况,以之为基础,得到长江中游各种标准、各种类型的防洪设计洪水;以长江中游实际的防洪工程体系为原型,运用建立的洪水调度模型对1954年、1995年,1996年和1998年等典型类型不同设计标准的洪水过程进行调度运用,同时考虑了三峡建库前后对洞庭湖区洪水调度的影响。 (3) 在机理认识和趋势预测方面:采用历史资料分析等手段,揭示长江中

王云[7](2001)在《蓄排结合涝区的内外水洪峰遭遇的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拟定不同的内外水洪峰遭遇情况,进行自排涝区的蓄排演算,以确定蓄水区的最高水位和排水建筑物的规模,是解决自排涝区内外水遭遇问题的有效途径.

王云[8](2001)在《蓄排结合涝区的内外水洪峰遭遇的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拟定不同的内外水洪峰遭遇情况,进行自排涝区的蓄排演算,以确定蓄水区的最高水位和排水建筑物的规模,是解决自排涝区内外水遭遇问题的有效途径。

邹秀清[9](2001)在《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区是我国农业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生产基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开发,致使该区域生态恶化,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本课题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演变过程中,寻找引起这种演变的机理、揭示其主要发展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促进鄱阳湖区及其类似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分析的基础。 论文的主体架构由三大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静态分析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然后动态研究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新中国成立50年来湖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大体上可以1978年农村改革开始启动为界划分为传统封闭型(1949-1978)和向现代开放型转变(1979-1999)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第二部分,在分析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及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产生这种演变的机理、揭示其主要发展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的基本动因是具有增长型机制并对自然资源需求无限的社会经济子系统与具有稳定型机制的自然资源供给有限的自然生态子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演变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是社会经济子系统需求与自然生态子系统供给之间平衡→失衡→平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决定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运动状况的关键是湖区人民的社会经济活动干预自然生态子系统的方式和强度。建国后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演变过程说明,宏观意义上的制度安排和科技进步成为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的基本力量;而在一定的制度规则和科技水平下,湖区系统内部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差异在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结构类型产生分异和生态经济发展由“同步”走向“异步”的过程中作用重大。 第三部分,探讨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演变轨迹,力求通过规范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寻求发展周期内的进展演替与发展周期间的永续跃升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最后阐述了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的战略措施。

姬晓辉[10](1994)在《江汉平原汈汊湖区排涝标准的研究》文中指出江汉平原汈汊湖区排涝标准的研究姬晓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系武汉430072)本文从排涝标准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结合江汉平原湖区典型排涝系统的实际情况,对排涝标准的定义作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求排涝标准的方法。1排涝标准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前认为,排涝标准...

二、蓄排结合涝区的内外水洪峰遭遇的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蓄排结合涝区的内外水洪峰遭遇的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常州市防汛形势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防汛基本情况
    1. 水情特点
    2. 工程布局
二、面临形势及挑战
    1. 工程体系仍然存在短板
    2. 防汛社会管理有待加强
    3. 防汛应对能力还需提升
三、建议
    1. 转变治水理念
    2. 强化工程建设
    3. 统筹工程调度
    4. 加强洪水风险管理
    5. 提升管理水平

(2)区间暴雨与外江洪水的遭遇分析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2 区间暴雨遭遇外江洪水情况[1-3]
3 外江高水位遭遇区间暴雨情况
4 外江历史洪水遭遇区间暴雨情况
5 暴雨、洪水发生时间分布情况
6 结语

(5)长江中下游水沙输运及其调控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背景、科学意义
        1.1.1 问题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和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评述
        1.2.1 水沙计算方法及其若干关键技术模式综述
        1. 一维水流控制方程及其计算格式
        2. 二维水流控制方程、网格及其计算格式
        3. 一、二维水沙控制方程及其计算模式
        (1) 床沙质与冲泻质的划分
        (2) 床沙质水流挟沙力
        (3) 恢复饱和系数α与河道断面的冲淤修正
        (4) 汊道分流分沙模式
        (5) 河段断面的划分、可动层厚度的确定
        (6) 河网区内“动边界”的问题
        (7) 河床阻力及其计算方法
        1.2.2 近年来河流模型回顾
        1.2.3 长江中下游水沙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关键技术
        1. 一二维水沙核心算法
        2. 河网动边界及其数值模拟技术
        3. 感潮河网数值模拟的关键技术
        4. 河网汊点的分流分沙模式
        5. 湖泊泥沙冲泻质与床沙质输沙率计算模式
        6. 河道断面变形计算模式
        7. 动床阻力计算模式
第二章 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水沙特性
    2.1 河流水系
    2.2 长江中下游河道特征
    2.3 长江中下游径流特性
        2.3.1 干流
        2.3.2 洞庭湖水系
        1. 四口过流特点
        (1) 荆江四口分流
        (2) 四口分流对荆江洪峰的削峰作用
        2. 洞庭湖
        (1) 洞庭湖容积变化
        (2) 洞庭湖的调蓄作用
        (3) 洞庭湖的水流特性
        2.3.3 汉江洪水
        2.3.4 鄱阳湖水系洪水
        1. 鄱阳湖容积变化
        2. 鄱阳湖的调蓄作用
    2.4 长江中下游泥沙输运及其河床演变特征
        2.4.1 荆江四口分沙
        2.4.2 分流河道及四水、七里山输水输沙过程分析
        2.4.3 分流河道年淤积情况
        2.4.4 洞庭湖复杂的水沙运动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一维河网水沙数值模拟核心算法
    3.1 一维显隐结合分块三级河网水流算法
        3.1.1 基本方程
        3.1.2 Preissmann隐式差分格式及离散方程
        3.1.3 分块三级河网水流算法
        1. 汊点连接方程
        2. 边界方程
        3.1.4 显隐结合分块三级河网水流算法
    3.2 一维非恒定河网水沙运动和河床演变数值模式
        3.2.1 河网水沙及河床变形方程组
        3.2.2 河网泥沙输运算法
        3.2.3 河网动边界及其计算模式
        3.2.4 动床阻力计算方法
        3.2.5 河道断面的冲淤计算模式
        3.2.6 水库调度(闸坝控制)计算模式
    3.3 感潮河网水沙运动数值模拟的几个关键问题
        3.3.1 进口断面含沙量的确定
        3.3.2 内边界点含沙量计算模式
        3.3.3 感潮河网挟沙力公式的选用
    3.4 小结
第四章 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核心算法
    4.1 二维浅水方程组
        4.1.1 水流方程组
        4.1.2 泥沙对流扩散方程
        4.1.3 河床变形方程
    4.2 计算格式及其离散方程组
        4.2.1 二维浅水方程组的有限体积离散
        4.2.2 泥沙对流扩散方程的有限体积离散
        4.2.3 水沙法向数值通量计算
    4.3 分组挟沙力计算模式
        4.3.1 悬沙与床沙的交换模式
        4.3.2 分组挟沙力的计算模式
    4.4 冲泻质与床沙质转化模式
    4.5 包含冲泻质在内的湖泊泥沙输运计算模式
    4.6 河湖水沙交换处理模式
    4.7 二维水沙计算的动边界处理
    4.8 小结
第五章 模型的率定与检验
    5.1 长江中下游防洪系统河湖水沙模型的构建
    5.2 若干关键环节的技术处理
        5.2.1 断面资料处理及其数据集的形成
        5.2.2 内外边界条件的处理
        5.2.3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计算模式
        5.2.4 模块及模块组合
        5.2.5 长江干流分汊河道的处理
        5.2.6 水文学调蓄计算
        5.2.7 大湖区间入流的处理
        5.2.8 沿江排涝入江水量模块处理
        5.2.9 分洪模块
        5.2.10 洪水预报实时校正方法
        1. 水动力学实时校正的特点
        2. 水动力学实时校正的方法
    5.3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5.3.1 河道糙率率定检验结果
        5.3.2 干流一维河网水沙模型率定结果
        5.3.3 干流一维河网水沙模型检验结果
        5.3.4 湖泊二维水沙模型率定结果
        5.3.5 湖泊二维水沙模型验证结果
        5.3.6 荆江河道地形率定结果
        5.3.7 河道地形验证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模型的应用
    6.1 防洪规划与若干重要防洪措施的后效分析
        6.1.1 长江中下游防洪总体布局研究
        6.1.2 洞庭湖泥沙淤积时空分布模拟
        6.1.3 1998年长江中游洪水的模拟分析
        6.1.4 98洪水灾后重建防洪对策蓄泄效果的模拟分析
        6.1.5 四口建闸方案研究(其中调弦口已封堵)
        6.1.6 簰洲裁弯对防洪总体布局的影响预测
        6.1.7 城陵矶附近区洪湖分割对区域防洪影响的分析
        6.1.8 水阳江、青弋江和漳河中下游防洪系统研究
    6.2 长江中下游实时洪水预报与调度模拟
        6.2.1 防洪系统洪水行为的数值模拟
        6.2.2 防洪系统调度模式的集成与开发
        6.2.3 防洪系统水库群和分蓄洪区防洪优化调度
        6.2.4 洪水预报调度的实时校正
        6.2.5 计算机化的防洪调度实验室
        6.2.6 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系统的功能组成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6)长江中游洪灾成因及防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长江中游洪水特性
    2.1 洪水来源与组成
    2.2 洪水遭遇分析
    2.3 防洪设计洪水选取
    2.4 三峡建库前后防洪设计洪水推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中游洪水调度
    3.1 调度模型的建立
    3.2 调度模型的验证
    3.3 三峡建库前后不同来洪条件下洪水调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中游洪灾成因及发展趋势
    4.1 水沙耦合成灾的演变历史
    4.2 上游生态环境破坏对中游泥沙输移的潜在影响
    4.3 三峡水库对长江中游水沙灾害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中游洪灾防治策略
    5.1 长江中游洪灾治理的历史
    5.2 长江中游水患影响因素
    5.3 长江中游洪灾防治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蓄排结合涝区的内外水洪峰遭遇的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工程设计实例
    2.1 项目基本情况
    2.2 设计标准及设计要求
    2.3 设计方法及计算成果
    2.4 计算的结果
3 结论

(9)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机制
        (二) 研究区域--鄱阳湖区
    三、 研究概况
        (一) 农业自然资源研究综述
        (二) 有关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研究
    四、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五、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六、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自组织理论
        (一) 耗散结构理论
        (二) 协同理论
        (三) 突变理论
    二、 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理论
        (一) 相互作用是物质系统演化机制的本质特征
        (二) 物质系统演化的发展性
        (三) 物质系统演化的阶段性
        (四) 物质系统演化的守恒性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实质
        (二)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认识
        (三) 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均衡性
        (四) 关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四、 制度经济学有关制度创新的理论
        (一) 交易与制度
        (二) 制度创新的动因与过程
    五、 关于科技进步作用的理论
第二章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一、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概况
        (一) 土地资源及其特征
        (二) 水资源及其特征
        (三) 气候资源及其特征
        (四) 生物资源及其特征
    二、 鄱阳湖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一)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现状
        (二) 鄱阳湖区“四低”资源现状
        (三) 鄱阳湖区后备土地资源分析
        (四) 鄱阳湖区灾后土地整理
    三、 鄱阳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一) 鄱阳湖区水资源供需评价
        (二) 鄱阳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四、 鄱阳湖区生物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一) 渔业资源
        (二) 森林资源
        (三) 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
        (四) 草洲资源
    五、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过程
    一、 建国后鄱阳湖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利用
        (一) 传统封闭型的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1949-1978)
        (二) 向现代开放型转变的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1979-1999)
    二、 湖区’98灾后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和农业综合开发
        (一) 灾后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二) 灾后农业综合开发
第四章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机制
    一、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的原动力
        (一) 建国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自然生态供给与社会经济需求的相对平衡
        (二) 20世纪60-80年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自然生态明显失衡
        (三)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8特大洪涝灾害后朝遵从自然力进而有效利用自然力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的原动力
    二、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的制度效应
        (一) 农户、政府的经济行为
        (二)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的制度效应
    三、 科技进步在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中的作用
        (一)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湖区农业科技
        (二) 农业科技在以市场改革为导向的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中的作用
        (三) 科技进步的作用评估
    四、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类型分异的机理分析
        (一) 农业综合型
        (二) 非农产业型
        (三) 传统种养型
第五章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一、 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轨迹和可持续发展
    二、 实现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一) 加强水利建设,相对稳定湖水位,整治洪涝灾害,突破湖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瓶颈制约因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
        (二) 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是促进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不竭动力
        (三) 避洪高效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是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蓄排结合涝区的内外水洪峰遭遇的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州市防汛形势及对策建议[J]. 秦文秋. 中国水利, 2017(15)
  • [2]区间暴雨与外江洪水的遭遇分析实例[J]. 刘画眉,郑泳,徐林春,顾立忠. 广东水利水电, 2016(03)
  • [3]20世纪50年代淮河水利工程建设回顾[J]. 袁梦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6)
  • [4]关于城区排水排涝水文计算的几点看法[A]. 黄常斌. 科学规划与用水安全——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论文集, 2006
  • [5]长江中下游水沙输运及其调控数学模型研究[D]. 施勇. 河海大学, 2006(03)
  • [6]长江中游洪灾成因及防治策略研究[D]. 吴道喜. 武汉大学, 2005(05)
  • [7]蓄排结合涝区的内外水洪峰遭遇的问题探讨[J]. 王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S4)
  • [8]蓄排结合涝区的内外水洪峰遭遇的问题探讨[J]. 王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S2)
  • [9]鄱阳湖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演变机制研究[D]. 邹秀清. 华中农业大学, 2001(03)
  • [10]江汉平原汈汊湖区排涝标准的研究[J]. 姬晓辉. 灌溉排水, 1994(01)

标签:;  ;  ;  ;  ;  

浅谈涝区蓄排水联用中内外洪峰遇到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