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刘逢雨[1](2020)在《中国海外劳工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去海外学习、工作甚至生活是很多中国公民的选择,“一带一路”倡议下出国务工的人数更是突破新高,与此同时,国际间政治经济利益冲突,部分国家国内政治、经济矛盾加深、社会环境恶劣,加之恐怖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严重侵害中国海外劳工人身权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海外劳工安全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海外领事保护机构,不断改进领事保护模式,引领领事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一系列撤侨行动彰显了中国领事工作的进步和成效,国际警务合作的深化体现了我国对海外劳工利益的重视。除此之外,公安机关、私人安保公司和警务联络官等在海外中国劳工安全保护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海外中国劳工的安全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机制不完善、海外安全普及力度不够等客观问题,以及海外中国劳工风险意识淡薄,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等主观原因。为了更好的保护海外中国劳工安全,本研究首先针对我国海外劳工的内涵外延、现状以及安全保护的理论依据、安全问题的归因进行分析,结合海外劳工保护的国际经验提出应结合利用好国家、社会等多项合力,充分调动各层面、各领域参与到我国海外劳工安全保护的积极性,为海外劳工安全保护建立完善的“防护网”,保障海外劳工权益实现。同时,海外劳工个人也应注重自我保护能力提升,结合实际做好海外就业准备,规避出国劳务风险。
杨英超[2](2020)在《论我国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文中提出我国是海员劳务输出大国。截至2018年底,我国约有14万名海员通过海员外派机构被派往外国籍和港澳台地区籍船舶上工作。由于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并不明确,导致发生外派海员基本权益受损时,海员外派机构和境外船东的法律责任如何划分常成为三方争议的焦点。因此,有必要从我国海员劳务外派运作模式入手,厘清海员外派机构、外派海员、境外船东三方法律关系,探究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第一章对海员劳务外派业的发展及其运作模式进行概括介绍,并在分析我国现行立法关于海员外派机构的规定基础上,提出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所导致的责任主体难以确定、自由海员的用人单位难以识别、海员外派机构和境外船东不能有效控制用工法律风险的问题。第二章通过比较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异同,分析出海员劳务外派合同性质。其后,结合海员劳务外派不同运作模式,进而厘清外派海员、海员外派机构、境外船东三方之间法律关系。第三章从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的识别入手,讨论了海员外派机构分别作为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时对海员权利救济的影响。并论证当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是用人单位时,外派海员被拖欠工资或遭受人身伤亡损害时能获得更充分的救济。第四章分析了国际公约和域外立法关于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的界定,得出我国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的界定不应停留于中介性角色的结论。第五章从明确我国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是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海员外派机构对外派海员应当承担的责任、自由海员的用人单位之识别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立法建议。在此基础上,该文建议应当完善和发展公益性海员外派机构,并通过保险的方式建立一种保护机制以确保外派海员合法权益受损时能获得充分赔偿。
魏绿子[3](2020)在《“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伟大倡议,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我国号召,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着开放的区域合作宗旨与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使“一带一路”倡议在高效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沿线各国共同构建了一个包容、平衡、互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架。因为众多沿线国家积极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目前这一倡议已然得到全面实施,不断取得突破,国际社会对这一倡议加深了认识,从而产生了深远影响。劳动力的跨境就业作为新型的就业方式兴起,“一带一路”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劳务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加大与沿线国家间的劳务合作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问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又解决了沿线国家劳动力数量不足或者素质偏低的困境,促进了劳务输入国的技术进步与投资繁荣。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规模逐年扩大,境外劳务纠纷也越来越多,海外务工人员、用工企业甚至劳务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侵犯海外劳工权益的情况经常出现,罢工、示威、甚至暴力事件等时有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不仅给海外务工人员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同时也制约我国海外投资与承包工程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因此,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劳工权益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归纳、比较分析及交叉学科研究三种研究方法,在研究“一带一路”下我国劳务合作的现状的基础上,从现有劳工保护的立法与实践出发,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面临的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相关国家与我国劳工保护立法的法律冲突及适用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完善了保护海外劳工权益的国际与国内立法、发挥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作用、协调各国劳工法律冲突以及强化政府在解决劳工争议中的作用的建议,从而切实保护我国海外劳工的合法权益。
陈灿[4](2020)在《中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以NR集团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向海外派遣劳工的历史可追溯至晚清及一战期间的“华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两极世界格局和大规模的海外援助活动,催生了第一批大规模成建制的中国海外劳工群体。“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的发起,让中国海外劳工数量急剧扩张。如何有效保障海外劳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他们的人身健康,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重要社会课题。众所周知,海外劳工在国内的基本医疗保险无法充分有效保障其在海外的人身健康。目前中国海外劳工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有的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覆盖海外劳工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基本医疗保险和服务制度,有的则没有相关的制度安排。如何有效应对境外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中国海外劳工的人身健康的影响,保障他们的人身健康和合法权益是我国政府和社会以及企业管理者需要共同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境外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我国海外劳工的人身健康影响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始终紧紧围绕如何保障我国海外劳工人身健康这一重要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回顾和分析总结了我国海外劳务输出及其相关医疗保障的发展,并进一步结合对目前世界各典型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关于海外劳工基本权益保护的相关政策的深入研究;其次是结合NR集团公司的企业实例,指出了企业的一些通常做法和存在的实际困难;最后是理论结合实际,给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本文认为政府应发挥主体和关键作用,完善和加强立法保护的基础地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互认工作;合理利用并更好的发挥我国现有对外援助体系的作用;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力量积极参与。企业除了为海外的劳工购买基本的商业保险以外,也一定要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个体的海外劳工,也要有高度的防范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工作。
孙琦[5](2019)在《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落实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投资、项目合作的逐步升级,跨境就业已成为国际经贸交往中一种就业趋势。海外劳工作为跨境就业的主体,对劳务输出国和劳务输入国都有着巨大益处。一方面,可以填补劳务输入国人力资源“空缺”,有效解决该国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缓解劳务输出国就业压力,并充实国内外汇储备,平衡贸易逆差,提升本国人民生活水平。因此,东道国及母国均都有动力、义务保护海外劳工的合法权益。当下,国际劳动力市场与国际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国际投资等诸多领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为国际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也使得海外劳工权益安全情势更加复杂。现实中,海外劳工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其具体权益受侵也各有不同。归根到底,是由于国家间内在利益的冲突,导致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律难以实现其效力。该文以法律制度为研究中心,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分析了海外劳工保护法制的现状及不足。据此,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主题,针对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障的现实困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对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障的创新性建议,为我国海外劳工在外务工安全保驾护航。第一部是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现实问题。分别介绍了海外劳工身份及内涵,明确该文研究的主体。其次,分析了海外劳工在外务工所面临的风险及权益受侵现状,引出海外劳工权益保障的必要性。最后,通过人权保护、弱者权益保护、劳动经济、管辖冲突和国家责任五个方面为该文的价值基础,以此评价国际、各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为我国海外劳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提供价值考量。第二部分是对国际社会劳工保护法制实践分析。在国际层面,分析了公约、双边条约、区域协定以及SA8000社会责任等国际法律文件对海外劳工权益的保障及存在的不足;国内层面,从东道国、母国两个视角,选择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海外劳工保护法制作为分析对象,为我国构建海外劳工权益保障的法制提供借鉴。第三部分是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现状及存在法律问题。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海外劳工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及政府职能系统。但是,我国海外劳工权益受侵现象仍时有发生,难以维权。究其原因,是在国际合作与协调机制、外交和领事保护制度、国内劳工立法、政府管理系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法律问题,致使我国海外劳工权益难以全面保障。第四部分是对我国海外劳工权益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我国海外劳工权益的法律保护,应当以“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出发,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四个维度,建立一种各方接受、多边合作,以公平正义为导向,全面保护为原则的法律体系,实现我国海外劳工法律保护“有权利,必有救济”的现实要求。
李景豹[6](2018)在《论我国海外劳工权利的法律保护》文中提出海外劳工权益的保护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领域。我国是国际劳动力大国,在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实施,我国的海外劳工数量也不断增加。当前我国海外劳工其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其合法权利时常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我国现在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我国海外劳工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我国现有保护机制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实践中重外交和领事保护,轻法律保护;外交和领事保护人员和资金有限,应不暇接;国内相关法律规范调整范围小、内容不全面、法律位阶低、保护效果不明显;不重视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接轨、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合作以及同其他国家签署劳工保护协定;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外派劳务制度落后、劳工法律意识薄弱等。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上述问题,通过分析海外劳工保护的客体、具体权利内容和国内外法律渊源,吸取和借鉴菲律宾等劳务输出法律制度较为成熟国家的方法和措施,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路径,即从涉外劳动立法、外交和领事保护机制、国内外协调机制、国际劳工标准和劳务协定、劳工外派机制和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体系等方面具体着手,构建协调一致、全面、具体、可操作的有效法律保护机制。
褚敏[7](2017)在《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指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劳务输出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兴起,其主要趋势是从经济较落后国家和地区向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流动,从劳动力相对富余的国家和地区向劳动力相对紧缺的国家和地区流动。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商品、资本、技术乃至劳务在国际市场的广泛流通成为必要且可能,在此趋势下,劳动力的国际交流更加重要。我国20世纪五十年代因政治外交需要,开始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医务人员和工人等主要进行经济援助,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劳务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后,外派劳务的成效愈发显着,外派劳务不仅可扩大就业范围,缓解国内就业压力,还可以大大增加外派劳务人员的收入,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随着外派劳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现象也日益增多。如外派企业骗取外派劳务人员钱财,境外雇主克扣或拖欠工资等。因此,保护外派劳务人员的权益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2012年出台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保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为核心,对外派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等做出了规定,对规范外派劳务市场、净化外派劳务环境及维护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仅靠《条例》中的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国际劳务市场的需要,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需要政府、外派企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更多支持与关注。首先,从外派劳务的含义、分类、特征、马克思关于劳务输出的基本观点及开展外派劳务的意义五个方面入手对外派劳务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其次,结合外派劳务的产生、发展、现状、优势及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我国外派劳务的发展历程和优势所在。再次,通过部分数据和相关案例分析了山东省外派劳务人员的现状及权益受损的表现和原因。发现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立法体系庞杂、立法不完善;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外派企业经营管理混乱;境外雇主境内政策限制、雇用条件苛刻;外派劳务人员自身道德法律意识淡薄等。最后,从制定和完善统一立法、政府管理、规范外派企业及提高外派劳务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能对加强我国外派劳务人员的权益保护有所裨益。
金瑾[8](2014)在《我国对外劳务派遣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对外劳务派遣规模越来越大,外派劳务人员数额也成倍增多,对外劳务派遣对我国减轻就业压力、加快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规范对外劳务派遣活动,我国于2012年出台了《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以下称之为《条例》),这为明确对外劳务派遣公司的责任、保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此条例的出台虽然给予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更多的保护,但是依旧没有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以及管理模式,导致外派劳务人员得不到我国《劳动法》的保护,外派劳务人员被骗、出国后权益受侵害、外派劳务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新闻也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劳务派遣模式、外派劳务人员的权益保护、对外劳务派遣关系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并将我国法律与其他国家的法律进行比较,最后对完善我国对外劳务派遣制度,保护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提出建议。首先,阐述我国对外劳务派遣的基础问题——派遣模式的定性问题。我国现行对外劳务派遣模式既不是中介模式也不是劳动关系模式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法律规定不清、性质不明确是导致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根本原因。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学者们关于对外劳务派遣模式性质的观点,再结合其自身的特点,认为我国对外劳务派遣模式是劳动关系模式,外派劳务人员应当被纳入我国劳动法的保护体系中。其次,对我国对外劳务派遣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对外劳务派遣由商务部主管,这种主管机构的设置是在潜意识里将劳动看做商品,忽略了劳动者的人身属性。政府责任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合理也扩大了国内黑中介屡禁不止、合法企业以身试法的局面。笔者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建议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对外劳务派遣,在对外劳务派遣中明确政府保护外派劳务人员的责任。再次,对外派劳务人员的权益保护问题进行分析。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现状令人堪忧,延时加班、拖欠工资的事件时有发生,外派劳务人员的基本人权得不到保护。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未将外派劳务人员纳入我国劳动法体系和外派劳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差。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先将外派劳务人员纳入我国劳动法体系,再配以收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增加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最后,对外劳务派遣过程中产生的纠纷进行分析。由于包含涉外因素,其纠纷解决也涉及到国际私法的适用,而我国对于对外劳务派遣的法律适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通过分析国际私法中关于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认为对外劳务派遣关系的法律适用应当在不排除强制性规范的条件下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扶诚成[9](2014)在《论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的保护》文中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力输出也在蓬勃发展。在我国,对外劳务输出来源已久,并将对外劳务输出统称为对外劳务合作,而外派劳务则是对外劳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外派劳务的不断发展,外派劳务人员权益的受损现象也日渐增多,加之外派劳务的特殊性,使得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2012年出台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以保护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为出发点,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以及政府的职责做了初步规定,无疑对外派外派劳务环境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仅仅一部《条例》很难满足不断发展的外派劳务市场的需求,外派劳务权益的保护仍需倾注更多的关注,实践中凸显的立法不足仍需完善。《条例》对外派劳务分为两类,即中介型外派劳务和劳务派遣型外派劳务。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外派劳务,由于相关立法较全且学界有较为全面的研究,所以本文重在对第一种类型的劳务人员权益保护问题进行分析,以此呼吁对此类的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倾注更多的关注。本文从四个部分来讨论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的问题: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外派劳务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从对外劳务合作的概念、历史渊源和种类出发,提出外派劳务的概念表述,并分析外派劳务交易的特征和《条例》对于外派劳务的分类。第二部分:梳理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现状并就此进行原因分析。首先从外派劳务人员的劳动基本权益受损状况的列举阐明在外派劳务过程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务人员权益保护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就不同事例的综合分析,以外派劳务法律关系的三方主体为视角概括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原因。第三部分:对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的立法分析,找出现阶段立法不足之处。首先笔者通过整理我国现阶段外派劳务的立法概况,总结出外派劳务立法呈现的总体特点,指出保护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制的重点在于对外派企业的管理和规制。最后讨论了现阶段外派劳务法律规制不足之处。第四部分:对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提出法治完善的建议。针对外派劳务的现实特点,主要从规制外派企业、完善外派劳务培训体系、加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和政府保障工作等方面的具体完善措施提出笔者的建议。
赵晶[10](2013)在《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对外劳务输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特殊经济合作形式,既是一种国际贸易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劳动就业形式。在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事业由最初的限制,很快走向了繁荣。很多国人怀着出国梦,接踵而至,出国务工人员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我国关于对外劳务输出的管理模式和法律体制,逐渐呈现出诸多问题。在外派劳务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惨剧,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完善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制度。本文的写作目的即在于专门分析对外劳务输出中所涉及的若干法律问题,包括相关立法情况、管理体制、法律关系、法律适用、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保障等等方面。笔者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和实务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重视,为在法律制度上逐步完善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制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大致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概括介绍我国目前对外劳务输出的情况。首先,文章从法律角度出发界定了“对外劳务输出”的概念,指出劳务输出,又叫劳务出口,是指一国向他国输出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社会和他人某种需要并索取相应报酬的活动。其次,分析了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特征。再次,回顾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指出现在仍处于不发达阶段。然后,概括了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结构,指出其分为:对外援助中带出的劳务、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中的劳务输出、外派劳务合作、技术咨询、向境外投资后带出劳务、赴日韩的研修生、公民个人出国就业等几种情况。最后,总结了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管理状况,指出当前的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几项内容:分类管理制、许可证制度、备用金制度、培训制度、出境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及项目审查制度。第二部分:我国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文章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至今没有一部专门规制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各个法律法规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性;第二,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打破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营对外劳务输出事业的模式,不能够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和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第三,企业和行业竞争有待规范。我国的劳务输出市场运营正处于比较混乱的时期,需要加强内部机制的协调管理。诸多不正当竞争既使外派机构和劳务人员的收益受到了损失,也扰乱了劳务市场的正常秩序。第四,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输出的劳务人员仍以非技术工人为主,高级、专门劳务人才比例偏少。第五,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然后,文章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外劳务合作立法层次不高、政府监管不到位、劳务输出渠道不畅通、许多国家设立贸易壁垒、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人员保护制度不健全、境外雇主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虐待性雇佣、外派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外派劳务人员缺乏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第三部分: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第一,文章认为首先需要明确对外劳务输出法律适用,并从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特征、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关系、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等方面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和建议。第二,笔者建议尽快梳理整合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且制定国家级的、完善的、符合国际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的和操作性强的劳务输出相关综法律制度体系。第三,依法加强管理对外劳务输出事业,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查明,应进行相应处罚并追究外派劳务企业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第四,在立法时,加强与《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及国际劳工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衔接。第五,构建外派劳务争议的劳动法处理机制,关于法律适用问题,应当采取灵活的态度,视不同情况而定。第六,须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加强制度保护。第七,简化诉讼程序,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二、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外劳工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 |
2 中国海外劳工安全保护的相关理论 |
2.1 “中国海外劳工”的内涵 |
2.2 中国海外劳工的现状 |
2.2.1 就业形式 |
2.2.2 海外劳工主要特点 |
2.3 海外劳工安全保护理论基础 |
2.3.1 人权保护理论 |
2.3.2 国家管辖理论 |
2.3.3 海外利益理论 |
2.4 海外劳工安全保护的法律基础 |
2.4.1 国际法依据 |
2.4.2 国内法律政策资源 |
3 中国海外劳工面临的安全问题 |
3.1 安全的概述 |
3.1.1 安全的内涵 |
3.1.2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
3.2 中国海外劳工安全现状 |
3.2.1 中国海外劳工安全问题分类 |
3.2.2 中国海劳工安全问题归因 |
4 当前中国保护海外劳工安全的实践 |
4.1 保护我国海外劳工的主要方式 |
4.1.1 领事保护 |
4.1.2 外交保护 |
4.1.3 警务外交 |
4.2 中国海外劳工保护具体实践 |
4.2.1 利比亚撤侨行动 |
4.2.2 越南撤侨行动 |
4.3 中国海外劳工保护做法的不足之处 |
4.3.1 存在“重应急,轻日常”的特点 |
4.3.2 制度建设欠完善,劳工管理专门机构缺失 |
4.3.3 国际合作中,区域合作机制融入程度不够深 |
5 海外劳工安全保护的国际经验 |
5.1 菲律宾经验 |
5.2 美国经验 |
6 中国海外劳工安全保护的解决对策 |
6.1 国家层面 |
6.1.1 完善海外劳工安全保护立法 |
6.1.2 科学发展军事实力 |
6.1.3 提升我国领事保护整体质量 |
6.2 组织层面 |
6.2.1 构建科学的海外劳工外派机制 |
6.3 个人层面 |
6.3.1 增强海外风险防范意识 |
6.4 海外劳工安全保护的警务对策 |
6.4.1 培育警务外交新亮点 |
6.4.2 警务联络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论我国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海员劳务外派业的发展及其运作模式 |
一、海员劳务外派业的发展 |
二、海员劳务外派的运作模式 |
第二节 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国内立法现状 |
一、国内法律的规定 |
二、现行立法规定简析 |
第三节 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所引发的问题 |
一、责任主体难以确定 |
二、自由海员的用人单位难以识别 |
三、海员外派机构和境外船东不能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
第二章 海员劳务外派相关主体及其法律关系 |
第一节 海员劳务外派相关主体 |
一、外派海员 |
二、海员外派机构 |
三、境外船东 |
第二节 海员劳务外派合同的性质 |
一、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概念与区别 |
二、海员劳务外派合同性质探析 |
第三节 海员劳务外派所涉法律关系 |
一、外派海员与海员外派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 |
二、海员外派机构与境外船东之间的法律关系 |
三、外派海员与境外船东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三章 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的识别对海员权利救济的影响 |
第一节 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的识别 |
一、中介机构 |
二、用人单位 |
第二节 外派海员劳动报酬请求权的救济 |
一、外派机构作为中介机构时海员劳动报酬请求权的救济 |
二、外派机构作为用人单位时海员劳动报酬请求权的救济 |
第三节 外派海员发生人身伤亡损害时的救济 |
一、外派机构作为中介机构时海员发生人身伤亡的救济 |
二、外派机构作为用人单位时海员发生人身伤亡的救济 |
第四章 公约及域外立法对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的界定 |
第一节 国际公约对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的界定 |
一、第一阶段 |
二、第二阶段 |
三、第三阶段 |
第二节 域外立法对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的界定 |
一、菲律宾 |
二、韩国 |
三、我国台湾地区 |
第三节 国际公约及域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一、国际公约对我国的启示 |
二、域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的思考 |
第一节 明确海员外派机构可以是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 |
第二节 海员外派机构对外派海员的责任 |
一、海员外派机构作为中介机构时对外派海员的责任 |
二、海员外派机构作为用人单位时对外派海员的责任 |
第三节 海员外派机构派出自由海员时法律地位的认定 |
第四节 我国海员外派机构与2006MLC中招募和安置机构的协调 |
一、完善和发展公益性海员外派机构 |
二、保护机制的建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一带一路”与我国的海外劳工的概况 |
2.1 海外劳工与劳工权益 |
2.1.1 海外劳工的界定 |
2.1.2 劳工权益的含义及内容 |
2.2 “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发展的现状 |
2.2.1 “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的发展 |
2.2.2 “一带一路”倡议下劳工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
第3章 “一带一路”下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立法现状及实践 |
3.1 “一带一路”下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相关立法现状 |
3.1.1 劳工权益保护的国际立法现状 |
3.1.2 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国内立法现状 |
3.2 “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实践 |
第4章 “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 |
4.1 海外劳工保护领域存在的立法问题 |
4.1.1 国际立法问题 |
4.1.2 国内立法问题 |
4.2 我国海外劳工的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问题 |
4.2.1 外交保护问题 |
4.2.2 领事保护问题 |
4.3 相关国家与我国劳工保护立法的法律冲突及适用问题 |
4.3.1 相关国家劳工保护法律的冲突 |
4.3.2 涉外劳工纠纷中的法律适用 |
4.4 政府在涉外劳务监管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加强“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建议 |
5.1 完善保护海外劳工权益的国际与国内立法 |
5.1.1 推动国际劳工立法的广泛适用 |
5.1.2 完善国内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
5.2 发挥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作用 |
5.2.1 加强外交保护制度的建设 |
5.2.2 健全领事保护的预防和应急机制 |
5.3 协调各国劳工法律冲突 |
5.4 强化政府在解决劳工争议中的作用 |
5.4.1 加强政府对我国企业劳工权益保护的监管 |
5.4.2 建立针对海外劳工保护的统一管理执法机构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以NR集团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点 |
1.4 重要概念界定 |
1.4.1 医疗保险 |
1.4.2 中国海外劳工 |
第2章 中国海外劳务发展及其医疗保障风险分析 |
2.1 中国海外劳工发展回顾 |
2.1.1 古代至新中国成立 |
2.1.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 |
2.1.3 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新时代 |
2.1.4 社会主义新时代至今 |
2.2 中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风险共性分析 |
2.2.1 自然灾害和公共疫情风险 |
2.2.2 公共安全和社会文化风险 |
2.2.3 海外国家公共医疗体系风险 |
2.2.4 我国相关法律及制度风险 |
本章小结 |
第3章 NR集团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风险分析 |
3.1 NR集团海外业务发展及海外员工保障概况 |
3.1.1 NR集团简介及海外业务发展情况 |
3.1.2 NR集团海外员工保障措施 |
3.2 NR集团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问卷调查分析 |
3.2.1 NR集团海外员工样本分析 |
3.2.2 共性风险分析 |
3.2.3 签证及当地参保风险分析 |
3.2.4 商业保险风险分析 |
3.2.5 事故灾难风险分析 |
3.2.6 自我保护风险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典型国家医保制度与海外劳工保护 |
4.1 主要发达国家医疗保险制度 |
4.1.1 美国的商业私人保险与海外劳工医疗保障 |
4.1.2 英国的国家医疗保障服务与海外劳工医疗保障 |
4.1.3 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与海外劳工医疗保障 |
4.2 部分发展中国家医疗保险制度 |
4.3 国外典型国家海外劳工保护经验做法 |
4.3.1 美英的领事预警保护 |
4.3.2 日本的官民合作体系 |
4.3.3 菲律宾的国家主导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我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对策 |
5.1 政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
5.1.1 国内立法保护 |
5.1.2 发挥援外医疗体系作用 |
5.1.3 开展医疗保障国际合作 |
5.1.4 积极鼓励社会资源参与 |
5.2 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
5.2.1 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劳工教育 |
5.2.2 自建医疗体系,践行社会责任 |
5.3 个人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致谢 |
(5)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海外劳工的基本定义 |
一 海外劳工的身份界定 |
二 海外劳工权益的内涵及外延 |
第二节 海外劳工权益受损现状及风险分析 |
一 海外劳工权益受侵主要类型 |
二 海外劳工权利受损的风险分析 |
第三节 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
一 国际人权保护的要求 |
二 弱者权利保护的要求 |
三 妥善处理管辖冲突的要求 |
四 国家责任承担的要求 |
五 劳动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二章 国际社会对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制 |
第一节 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国际法依据及作用评价 |
一 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国际法规制 |
二 国际法对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作用评价 |
第二节 世界典型国家海外劳工权益的法制保护 |
一 劳务输出国的法制保护 |
二 劳务输入国的法制保护 |
三 各国海外劳工权益法制保护的启示 |
第三章 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现状及存在法律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海外劳工权益受侵的现状分析 |
一 我国海外劳工保护特征 |
二 我国海外劳工受侵的主要权益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制现状 |
一 国内法制现状 |
二 政府监管现状 |
第三节 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 |
一 国际协调合作机制亟待加强 |
二 外交和领事保护亟待规范 |
三 国内海外劳工保护立法亟待完善 |
四 政府监管服务机制亟待提高 |
第四章 我国海外劳工权益法律保护的完善建议 |
第一节 国际层面 |
一 健全外交和领事保护制度 |
二 加强与劳务合作国家的条约签订 |
三 建构“一带一路”劳务纠纷解决机制 |
第二节 国内层面 |
一 完善国内海外劳工权益的立法保护 |
二 加强政府对外派劳务市场的监管职能 |
三 健全海外劳工权益保障的配套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论我国海外劳工权利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海外劳工权益法律保护及其主要渊源 |
2.1 海外劳工权益的内涵 |
2.1.1 劳工权利的概念及内涵 |
2.1.2 海外劳工的概念及权益内涵 |
2.1.3 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 |
2.2 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渊源 |
2.2.1 国际人权宪章 |
2.2.2 其他国际公约 |
2.2.3 双边和多边协议 |
2.2.4 劳务输出国法律 |
2.2.5 国际劳工标准 |
第三章 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
3.1 我国海外劳工的权益受损现状分析 |
3.2 我国海外劳工的权益保护现状 |
3.2.1 立法现状 |
3.2.2 管理现状 |
3.2.3 服务现状 |
3.3 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 |
3.2.1 轻法律保护,重外交和领事保护 |
3.2.2 不重视国际劳工标准的加入和劳务协定的签订 |
3.2.3 缺乏与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
3.2.4 相关管理机构结构不完善 |
3.2.5 劳动监察制度的缺位 |
3.2.6 法律意识薄弱 |
第四章 世界典型国家海外劳工权益法律保护的实践与经验 |
4.1 菲、美、印、德、日五国海外劳工权利法律保护之对比 |
4.2 菲律宾海外劳工法律保护体系的特点 |
4.1.1 多元法律文化融合贯通 |
4.1.2 法律体系较为成熟、完善 |
4.1.3 重视和接轨国际规则 |
4.3 菲律宾海外劳工法律保护制度的启示 |
4.2.1 以法制的形式推动海外就业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
4.2.2 用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功用 |
4.2.3 建立全面系统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 |
4.2.4 建立完善的服务保障制度体系 |
第五章 我国海外劳工权利法律保护的完善路径 |
5.1 完善我国海外劳工权利保护的涉外立法 |
5.1.1 修改相关法律,整合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
5.1.2 明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 |
5.1.3 完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 |
5.1.4 完善我国海外劳工法律保护的适用原则 |
5.1.5 制定海外劳工保护的专门法律 |
5.2 健全外交和领事保护的预防和应急机制 |
5.2.1 制定《领事保护法》 |
5.2.2 完善领事保护预防机制 |
5.2.3 完善海外劳工领事保护的机构设置 |
5.2.4 壮大领事工作队伍 |
5.2.5 设立领事保护专项基金 |
5.3 建立国际和国内保护劳工权益的协调机制 |
5.4 重视国际劳工标准及缔结劳务协定 |
5.4.1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机制 |
5.4.2 积极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 |
5.4.3 提升同国际劳工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
5.4.4 促进国内法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接轨 |
5.5 完善当前的劳工外派机制 |
5.5.1 强化劳动部门的参与 |
5.5.2 重视部门间的合作 |
5.5.3 改革外派劳务经营制度 |
5.5.4 加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管理 |
5.5.5 外派企业要加强对合同的全程管理 |
5.6 健全对海外劳工的服务保障 |
5.6.1 建立劳务信息服务平台 |
5.6.2 加强对相关合同的审查监督 |
5.6.3 加强境外商业保险服务 |
5.6.4 加强法律援助 |
5.6.5 完善对海外劳工回国后的安置就业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外派劳务概述 |
2.1 外派劳务的含义 |
2.2 外派劳务的分类 |
2.3 外派劳务的特征 |
2.3.1 劳动服务特殊 |
2.3.2 涉外性强 |
2.3.3 法律关系复杂 |
2.4 马克思关于劳务输出的基本观点 |
2.4.1 马克思关于劳务输出动机的基本观点 |
2.4.2 马克思关于劳务输出影响的基本观点 |
2.5 外派劳务的意义 |
2.5.1 开展外派劳务的国际意义 |
2.5.2 开展外派劳务的国内意义 |
3 我国外派劳务的发展历程及优势 |
3.1 我国外派劳务的产生 |
3.2 我国外派劳务的发展 |
3.3 我国外派劳务的现状 |
3.3.1 外派劳务人员数量持续增加,规模继续扩大 |
3.3.2 外派劳务的领域不断扩展 |
3.3.3 外派劳务市场格局多样化 |
3.4 我国外派劳务的优势 |
3.4.1 劳动力资源丰富 |
3.4.2 劳动力成本较低 |
3.4.3 劳动力结构完备 |
4 山东省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情形及原因 |
4.1 山东省外派劳务人员现状 |
4.2 山东省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表现 |
4.2.1 山东省外派劳务人员的合同权益受损 |
4.2.2 山东省外派劳务人员的非合同权益受损 |
4.3 山东省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原因 |
4.3.1 立法体系庞杂、立法不完善 |
4.3.2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善 |
4.3.3 外派企业经营管理混乱 |
4.3.4 境外雇主境内政策限制,雇佣条件苛刻 |
4.3.5 外派劳务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
5 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对策 |
5.1 制定和完善保护外派劳务人员权益的法律法规 |
5.1.1 制定专门的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法 |
5.1.2 完善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
5.2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际劳务合作中的作用 |
5.2.1 改进政府服务,为外派劳务树立良好的国际环境 |
5.2.2 重视对外派劳务市场的监管 |
5.2.3 积极拓展劳务渠道,完善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 |
5.3 规范管理外派企业的经营行为 |
5.3.1 明确外派企业的责任与义务 |
5.3.2 建立优质、合理的外派劳务培训体系 |
5.4 提高外派劳务人员自身素质 |
5.4.1 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文化素质 |
5.4.2 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 |
5.4.3 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8)我国对外劳务派遣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对外劳务派遣模式 |
(一) 现行对外劳务派遣运行模式定性不清 |
(二) 对外劳务派遣行政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
(三) 完善对外劳务派遣模式的相关建议 |
二、外派劳务人员的权益保护 |
(一) 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 |
(二) 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侵害的表现 |
(三) 构建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制度的相关建议 |
三、对外劳务派遣关系的法律适用 |
(一) 国际劳务关系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 |
(二) 我国关于对外劳务派遣法律适用的立法现状 |
(三) 对外劳务派遣关系法律适用的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论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一、外派劳务概述 |
(一) 外派劳务的概念 |
(二) 外派劳务的特征 |
(三) 外派劳务的分类 |
二、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现状及原因 |
(一) 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现状 |
(二) 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原因 |
三、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的立法不足 |
(一) 立法庞杂不成体系 |
(二) 对外派企业规制不力 |
(三) 合同管理有待详实 |
(四) 培训制度有待完善 |
(五) 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以及政府服务有待改进 |
四、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的法制完善 |
(一) 改善企业管理,规范合同条款 |
(二) 建立优质、合理的外派劳务培训体系 |
(三) 细化建立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的措施 |
(四) 加强政府的保障工作 |
(五) 增强劳务人员自身维权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概况 |
1.1 “对外劳务输出”的定义 |
1.2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特征 |
1.2.1 外派劳务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多面性 |
1.2.2 外派劳务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复杂性 |
1.2.3 外派劳务法律关系的争议具有多样性 |
1.3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关系 |
1.3.1 外派企业与境外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 |
1.3.2 外派企业与外派劳务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 |
1.3.3 境外雇主和外派劳务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 |
1.4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 |
1.5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结构 |
1.6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管理状况 |
1.6.1 分类管理制 |
1.6.2 许可证制度 |
1.6.3 备用金制度 |
1.6.4 培训制度 |
1.6.5 出境管理制度 |
1.6.6 合同的管理和项目的审查制度 |
第2章 我国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我国劳务输出存在的法律问题 |
2.1.1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
2.1.2 管理体制不完善 |
2.1.3 企业和行业竞争有待规范 |
2.1.4 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2.1.5 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
2.2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
2.2.1 对外劳务合作立法层次不高 |
2.2.2 政府监管不到位 |
2.2.3 劳务输出渠道不畅通 |
2.2.4 许多国家设立的贸易壁垒 |
2.2.5 我国对外劳务派遣输出人员法律保护不足 |
2.2.6 境外雇主对外派劳务盘剥、虐待 |
2.2.7 劳务输出机构良莠不齐、经营混乱 |
2.2.8 外派劳务人员缺乏自我保障的意识和能力 |
第3章 完善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
3.1 涉外劳务合同的法律适用 |
3.1.1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
3.1.2 国际上对“意思自治”的限制和补充 |
3.1.3 最密切联系原则 |
3.1.4 我国的相关规定 |
3.2 制定专门的劳务输出法律 |
3.3 依法加强管理对外劳务输出事业 |
3.4 与国际公约的衔接 |
3.5 建立对外劳务争议的劳动法处理机制 |
3.6 加强制度保护 |
3.7 简化诉讼程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外劳工安全问题研究[D]. 刘逢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2)
- [2]论我国海员外派机构法律地位[D]. 杨英超.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一带一路”下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护研究[D]. 魏绿子.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中国海外劳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 ——以NR集团公司为例[D]. 陈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我国海外劳工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D]. 孙琦. 郑州大学, 2019(08)
- [6]论我国海外劳工权利的法律保护[D]. 李景豹. 西北大学, 2018(01)
- [7]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保护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褚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8]我国对外劳务派遣法律问题研究[D]. 金瑾. 安徽大学, 2014(09)
- [9]论我国外派劳务人员权益的保护[D]. 扶诚成.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 [10]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探析[D]. 赵晶. 河北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