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寒气候条件下涵洞砼浇筑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常锡科[1](2020)在《复杂地层下穿隧道对既有立交桥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进程持续加快,无法避免的引起城市交通的日益繁忙与拥堵,各大城市均采用了以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方法来缓解交通拥堵状况。由于城市地表建筑物繁多,在修建城市轨道的过程中,大多数工程都采用浅埋暗挖施工。当隧道穿越既有立交桥时,暗挖施工必然会破坏围岩的初始平衡状态,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应力重分布,可能会使地面发生沉降或塌陷。而桩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立交桥的不均匀沉降和变形,从而导致结构开裂或承载力降低,进而会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减少使用寿命,甚至会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研究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对既有立交桥和地层的产生影响,对于指导隧道安全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近些年国内典型新建隧道引起地层沉降与桥梁桩基变形资料及数据进行了收集,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新建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沉降与桥梁桩基沉降规律及受力特性。(2)运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的施工环境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详细分析了在不同施工环境下,隧道拱顶沉降、周边收敛、地表沉降、桩基位移以及桩基内力变化情况。从而得出浅埋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同的岩层倾角下不同隧道施工方法对地表和桩基础的影响情况,不同埋深下不同隧道施工方法对地层和桩基础的影响情况,不同隧道施工方法对不同位置处桩基础的影响情况。从以上研究可以知道,采用不同的隧道施工方法对地层与桩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整体来看,采用中隔壁(CD)法要比采用台阶法加临时仰拱对地层和桩基的影响小。因此建议在围岩较差地段可以采用支护能力更强的支护手段或是缩短进尺的隧道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以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顺利。(3)依托下穿立交桥实际工程,即重庆市渝北区金山隧道下穿赵家溪立交工程,选取与数值模拟相似地质情况的区间工程,采用现场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作对比的方法,发现地表沉降曲线大致吻合,进一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与参数选择的正确与合理性。从而对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出了借鉴参考的价值。
蒙超荣[2](2018)在《南方山区高填方盖板涵受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速公路向山区延伸,山区中所修建的高填方盖板涵的数量越来越多。一方面,南方山区地域冲沟发育,沟谷地形复杂,软土、高液限土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低,对山区高填方涵洞的修建提出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设计人员对高填方盖板涵受力特性的认知不够系统,现行规范中涵顶土压力计算方法仅考虑H/D,计算结果与实际受力存在较大的误差,涵洞在运营过程病害屡见不鲜。实际上,填土-涵洞-地基是系统协调工作的整体,高填方盖板涵受力特性与涵周填土、地基条件、沟谷地形条件、结构类型、尺寸等影响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南方山区复杂工程条件下,高填方盖板涵的受力特性值得研究。本文依托包茂高速(粤境段)高填方涵洞实体工程,结合南方山区工程特点,采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在填土体高度及模量、地基土模量、沟谷地形、结构尺寸等因素影响下,高填方盖板涵的受力特性,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填土体高度及模量、地基土模量、沟谷宽度及坡度、结构尺寸等因素影响下,盖板下缘中部、基底上缘中部均受到较大的拉应力,为涵洞的薄弱部位,其中盖板下缘中部为结构受力最不利位置。(2)涵顶垂直土压力、基底反力、Ks值随着地基土模量、沟谷宽度、填土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地基土模量值大于10MPa、沟谷宽度值大于3D、填土高度大于15m时,盖板下缘中部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建议采取适当增大涵洞基底垫层厚度、减小沟谷宽度以减小涵顶土压力。(3)适当减小涵侧填土模量或增大沟谷坡度可以明显减小涵顶垂直土压力、基底反力及Ks值,其影响程度比地基模量、沟谷宽度及结构尺寸等因素明显;建议通过人为设置沟埋式涵洞以改变沟谷坡度,或调整涵顶土体填埋方式来减小涵顶土压力。(4)结合研究成果,提出了适用于南方山区高填方盖板涵涵顶垂直土压力、系数Ks的计算公式及设计、施工技术建议。本文基于南方山区高填方盖板涵受力特性研究成果,可以为高填方盖板涵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合理建议,保证涵洞后期运营的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应用价值。
柯鹏[3](2018)在《严寒气候下的房地产开发风险应对策略》文中提出房地产开发效益受诸多因素影响,风险存在于项目开发的每一阶段。严寒地区主要包括我国东北地区以及西藏,内蒙古地区,寒冷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了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进程。北方地区地产市场落后于南方地区,这不仅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在极端气候影响下,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管理、运营、技术水平上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东北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通过风险分析与评价,解析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可规避风险并扩大收益的体系化的新型房地产开发策略,以提升严寒气候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水平。本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工程实例与专家问卷调查,总结出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四个阶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工程前期准备不足、施工维护意识差、房屋施工质量不过关及缺乏应对冬季极端气候的施工技术手段等,并针对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第二部分为基于问卷调查,识别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各个阶段出现的风险。首先通过德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其次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指标进行赋权,从而得出不同的风险等级;第三部分则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及各阶段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在房地产开发中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规避风险同时扩大收益。本研究对严寒气候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进行界定及分析,帮助房地产开发公司对开发项目风险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进而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以减少房地产开发所面临的风险。此外,本研究亦针对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了分阶段的动态评价,并给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对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项目风险控制有参考价值。
杨怀东[4](2017)在《基于自然环境下砼时变性能试验的预应力砼连续梁桥性能分析》文中认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由于其结构性能优点及成熟的施工技术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寒冷地区海洋环境下的混凝土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以曹妃甸纳潮河2#预应力砼连续梁桥为依托,进行自然环境下的混凝土时变性能试验,并以试验结果修正的混凝土时变性能预测模式为基础完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施工阶段和成桥阶段的性能分析。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自然环境下混凝土时变性能试验及其研究现状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时变性能分析方法。并介绍了本文项目研究情况以及项目依托工程的背景。其次,针对该桥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混凝土时变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试验修正的混凝土时变特性预测模式能较好地反映混凝土材料的实际时变性能发展规律。随后,以纳潮河2#桥工程为背景,采用依据现场试验结果修正的混凝土时变性能预测模式,根据纳潮河2#连续梁的实际施工情况,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桥梁施工阶段和成桥运营阶段的桥梁结构应力与变形性能分析及成桥阶段有效预应力及预应力损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桥梁在节段施工阶段与合龙阶段的总体应力水平满足规范要求,9#块浇筑后跨中最大下挠变形为的3cm左右,预应力施加后明显减小,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成桥运营阶段长期有效预应力满足规范要求,成桥30年预应力损失约为17.3%~21.9%,运营阶段预应力损失主要表现为收缩徐变造成的损失;桥梁可能受拉的最不利截面位置压应力储备足够。桥梁运营100年后下挠值符合规范要求,桥梁总体应力变形性能良好。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纳潮河2#桥的实桥应力变形监控方法,并以基于自然环境下的混凝土时变性能试验修正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模型计算结果总体上与桥梁实际状况较为稳合,计算结果安全可靠。
詹林鑫[5](2017)在《南靖地区传统生土民居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福建省的南靖地区是我国传统生土民居资源最为丰富的之一。传统生土民居作为村落中沿袭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和行为方式重要的物质载体,随着人类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曾经的传统生土民居已经无法满足今天人们日趋多元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如今对于民居营建,我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宜于当下南靖地区适宜的民居建筑体系,以满足当下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本文通过对南靖地区传统生土民居实例以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客观的从自然(地理地貌、气候条件、材料资源)、人文(生产生活、习俗观念、家庭及社会结构)和能力(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三个要素的变化,对当地生土民居进行分析研究。由于自然要素相对稳定,而人文、能力要素在不同时期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使得民居建筑(建造)体系有了更多的选项。本文梳理、归纳一系列现阶段南靖地区可用建筑体系,并对不同体系进行评价。现阶段下,民居更新中对民居建筑(建造)体系的选择没有标准的答案,不同的民居建筑体系的使用,在不同的条件情况之下会有不同的适应性。选择使用不同的建筑(建造)体系,需要把不同体系置入到不同的制约条件下进行对比选择。南靖地区生土民居更新策略的提出,为人们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同时具有启发意义的民居更新发展思路。
黄必虎[6](2017)在《某水电站重力坝碾压混凝土关键工艺与施工管理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碾压砼筑坝技术是一种采用土石坝施工机械对干硬性砼振动压实的快速筑坝技术。它具有节约水泥、简化工艺、施工速度快、造价低等优点。采用土石坝碾压机械进行运输、摊铺、碾压,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适合于大体积砼水工建筑结构应用。碾压砼施工技术是一个节能型和环保型筑坝技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碾压砼坝层面漏水、层面结合质量、高温季节施工的温控问题、大型机械化施工连续作业工艺提升等。需要通过坚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总结经验,摸索出有效的施工工艺流程和管理方法,弥补碾压砼的不足之处。本文以笔者2005年到2006年期间参与的HZ抽水蓄能水电站工程碾压砼坝建设实践经历,通过在建设过程中参与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实施过程的跟踪以及记录,掌握的相关资料和技术材料,作为论文课题素材,通过查阅碾压砼坝及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掌握了关于碾压砼坝施工工艺分析研究的方法;探索研究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工艺关键技术的施工工法。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工作实践,对碾压砼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和关键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论文总结了实践过程中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控制方法和措施、一种新型悬卡大型钢模板的设计和使用、碾压砼工艺试验控制参数以及配合比设计参数优化、大仓面碾压砼通仓薄层碾压连续上升工艺、结构缝成缝工艺、变态砼施工工艺、高温季节碾压砼的施工系列温控防裂措施等均比常规施工工艺,大大减少施工工期,节约施工投入。形成一套完成的碾压砼坝施工工法,成功施工完成的碾压砼坝运行良好,外观质量达到普通清水砼外观质量水平。工程的实践过程取得的碾压砼坝施工经验和数据,对碾压砼坝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够通过对实用技术的总结和评价,为类似工程的技术管理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徐安花[7](2017)在《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寒冷、日温差大、低温时间长、水分蒸发快,恶劣的气候条件制约着水泥混凝土的水化进程和初期强度形成,并且易导致其发生开裂、冻害等现象。与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同,氯氧镁水泥是利用水合氯氧镁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形成的一种气硬性凝结材料,具有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高、易养护、耐久性好等优点。同时随着西部地区盐湖资源的蓬勃开发,大量副产物老卤(氯化镁)工业废弃物的大量堆积,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鉴于此,对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攻克氯氧镁水泥在道路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基于氯氧镁水泥水化作用机理和晶体相变转变理论,对其基本组成材料进行优化筛选,确定氯氧镁水泥合理组成,并提出氯氧镁水泥力学特性与耐水性指标要求;开发4种系列复合氯氧镁水泥(粉煤灰氯氧镁水泥、石粉氯氧镁水泥、白云石粉镁水泥和抗水镁水泥),研究掺合料对氯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掺加方法、掺量及指标要求;提出了低温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评价了氯氧镁水泥低温适应性。针对青海等地区的气候特点,重点研究氯氧镁水泥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后道路混凝土关键参数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特性的影响,确定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关键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针对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强度高、易开裂等问题,采用纤维增强技术手段,对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进行了增强增韧设计;基于现有的外加剂不能满足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施工的需求,采用分子结构设计技术,研发出适用于氯氧镁水泥的缓凝型聚羧酸减水剂;借鉴普通水泥混凝土设计流程框架,基于工作特性、力学特性及耐水性指标要求,提出了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材料技术要求及组成设计方法,并对氯氧镁水泥路用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耐水性分析结论,对青海省潮湿系数分布状况进行调研,划分了全省气候分区,提出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在青海省各气候分区的耐水性指标要求;基于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材料组成特点,结合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制备工艺,提出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制备新技术;结合现场示范性工程实践,确定以工艺流程、时间控制及混凝土材料缓凝措施共用的技术措施,结合已有普通水泥混凝土施工流程优化,最终形成了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与涵洞工程的施工工艺,对竣工通车2年来的使用效果进行了跟踪评价,并采用性价比评价方法评价了其经济效益。
吴启程[8](2016)在《低温下砼施工、养护技术》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在-10℃-30℃低温条件下的砼浇筑及养护的施工技术措施。探索一条解决低温条件下混凝土结构以优质、快速、安全、经济的施工新方法、新途径。并主要阐述了在低温条件下的砼搅拌运输、入模后砼的养护及用电安全方面的技术控制措施。
付碧超[9](2015)在《绥棱县长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对我国工程施工企业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企业多是脱胎于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背景使得我国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的施工设计、组织以及具体的执行过程,未能引起充分的重视。建筑施工行业的管理目前日臻重要,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深化,而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尤其重要,这方面工作的高低反映了建筑企业的实力,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些管理要点之中,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进度、财务成本管理与控制等。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规范性文件,其在我国基本建设各项程序中必不可少。该技术文件,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即有了明确规范,而该文件对于我国的一些工业建设工程,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促使施工组织设计制度更加规范。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项目管理具体规划与设计,其内容是就施工中包含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规划与设计,对影响施工的种种因素都要考虑周全,对施工进度做全面预测,并保证进度的规范实施。施工组织设计是对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基于确保工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的组织与规划一项工程项目。该研究过程需要对施工的整体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涉及施工具体的规划涉及、施工组织安排情况、如何进行不同部门的协调、进度的控制等,力争实现工程施工的高绩效,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如各部门、不同工种劳动力、资金运用、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具体施工程序等,做统筹安排。原则上,施工组织设计力求在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大前提下,要求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建筑资源,在合理投入的前提下,保证尽可能高的回报,并确保规定进度内完成整体施工工程。因此,施工组织设计是否科学规范对于工程施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有必要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探究,以探究更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方案,进而协调和指导施工,这对施工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基于施工项目的实际案例,从具体情况分析,从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历史改造情况、工程量大小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功能、水文环保合同项目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本工程的概况,分解各个工程部分,对其施工方案进行细致设计与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对进度进行了相关控制,立足于项目管理者的视角,从项目准备阶段开始入手,一直持续到工程竣工,制定详细的进度规划。具体采用了横道图和网络图对进度进行了表示及分析探究,并为保证进度的精确执行与实现,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指导措施。为保障质量,以及施工安全,拟定了严格的组织规范制度、准入技术,对于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重难点问题进行了提前考虑与处置,重点分析了工程施工特点、难点、重要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在对施工过程中,对自始至终坚持标准化现场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施工设备的配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施工时间进度表,最后提出了施工、进度保证、施工技术、质量保证、安全保证等措施,以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及施工安全得以顺利达成。
李鸿斌[10](2015)在《XX高速XXX枢纽互通立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文中提出现代互通立交往往为空间立体交叉,通常具有结构复杂灵活,设计新颖,占地面积大,层数多,需要跨越交通线路等特点,由此便产生了施工作业面积小,施工点集中且多点交叉等问题,使得大型互通立交的管理协调更加复杂。因此,对大型枢纽互通立交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是企业在该类型项目中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本文主要是根据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结合本人担任项目经理的广乐高速花山北枢纽互通立交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情况,对大型枢纽互通立交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措施等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工程的重点、难点和特点,论述了大型枢纽互通立交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和实施、动态管理及措施等,保证大型互通立交的工程按期按质完成,实现企业管理经营目标,为类似项目建设的开展,提供施工管理经验,给施工同行们提供参考,并对未来大型互通立交的施工管理提出展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任务,枢纽互通立交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现状,工程进度管理理论综述,花山北枢纽互通立交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及控制和未来枢纽互通立交项目进度管理发展的展望。
二、严寒气候条件下涵洞砼浇筑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寒气候条件下涵洞砼浇筑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地层下穿隧道对既有立交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下穿隧道施工对地层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2 下穿隧道施工对桥梁桩基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下穿隧道对桥梁桩基的影响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复杂地层下穿浅埋隧道施工对地层及桩基的影响研究 |
2.1 浅埋隧道开挖对地层影响分析 |
2.1.1 浅埋隧道开挖引起地层变形的影响因素 |
2.1.2 浅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机理 |
2.1.3 浅埋隧道开挖引起地层沉降规律研究 |
2.2 浅埋隧道开挖对桥梁桩基影响理论研究 |
2.2.1 地层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研究 |
2.2.2 浅埋隧道开挖对桩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2.3 浅埋隧道开挖引起桩基变形的理论分析 |
2.2.4 浅埋隧道开挖引起桩基变形的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岩层倾角下浅埋隧道开挖对地层和桩基的影响研究 |
3.1 概述 |
3.2 建立Midas-GTS有限元模型及选取参数 |
3.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3.2.2 计算工况假定 |
3.2.3 参数选取 |
3.3 隧道施工工法 |
3.3.1 台阶加临时仰拱法 |
3.3.2 中隔壁(CD)法 |
3.4 不同岩层倾角下台阶法开挖对地层与桩基影响分析 |
3.4.1 浅埋隧道地层沉降分析 |
3.4.2 浅埋隧道围岩应力与变形分析 |
3.4.3 桩基位移分析 |
3.4.4 桩基应力状态分析 |
3.5 不同岩层倾角下CD法开挖对地层与桩基影响分析 |
3.5.1 浅埋隧道地层沉降分析 |
3.5.2 浅埋隧道围岩应力与变形分析 |
3.5.3 桩基位移分析 |
3.5.4 桩基应力状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埋深下浅埋隧道开挖对地层和桩基的影响研究 |
4.1 概述 |
4.2 不同隧道埋深下台阶法开挖对地层与桩基影响分析 |
4.2.1 浅埋隧道地层沉降分析 |
4.2.2 浅埋隧道围岩应力与变形分析 |
4.2.3 桩基位移分析 |
4.2.4 桩基应力状态分析 |
4.3 不同隧道埋深下CD法开挖对地层与桩基影响分析 |
4.3.1 浅埋隧道地层沉降分析 |
4.3.2 浅埋隧道围岩应力与变形分析 |
4.3.3 桩基位移分析 |
4.3.4 桩基应力状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隧道开挖方法对不同位置处桩基的影响研究 |
5.1 概述 |
5.2 台阶法开挖对不同位置处桩基影响分析 |
5.2.1 桩基位移分析 |
5.2.2 桩基应力状态分析 |
5.3 CD法开挖对不同位置处桩基影响分析 |
5.3.1 桩基位移分析 |
5.3.2 桩基应力状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下穿立交桥工程实例 |
6.1 工程概况 |
6.1.1 区间工程概况 |
6.1.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
6.2 监测设计及结果 |
6.2.1 监测目的与内容 |
6.2.2 监测管理 |
6.2.3 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2)南方山区高填方盖板涵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2.1 理论分析及其评述 |
1.2.2 现场试验分析及其评述 |
1.2.3 模型试验分析及其评述 |
1.2.4 数值模拟分析及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及信息调查 |
2.1 概述 |
2.2 依托工程概况 |
2.2.1 地形地貌特征 |
2.2.2 岩土体工程特性 |
2.2.3 气候与水文状况 |
2.3 现场盖板涵调研 |
2.3.1 高填方盖板涵统计与分析 |
2.3.2 涵洞跨径信息调查与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南方山区高填方盖板涵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
3.1 概述 |
3.2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及试验系统 |
3.2.1 离心模型试验特点 |
3.2.2 高填方盖板涵离心模型试验的相似关系 |
3.2.3 离心模型试验仪器及测试装备 |
3.3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 |
3.3.1 填土高度的变化 |
3.3.2 地基土压缩模量的变化 |
3.3.3 沟谷地形的变化 |
3.4 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
3.4.1 盖板涵模型的设计 |
3.4.2 测试元件的布设及连接方式 |
3.4.3 土样的制备 |
3.4.4 沟谷的模拟 |
3.4.5 填土高度的模拟 |
3.5 小结 |
第四章 南方山区高填方盖板涵受力特性 离心模型试验分析 |
4.1 概述 |
4.2 填土高度对盖板涵土压力及变形、结构受力特性影响分析 |
4.2.1 填土高度对涵周土压力分布规律影响分析 |
4.2.2 填土高度对涵顶填土沉降变形分布及系数Ks的影响分析 |
4.2.3 填土高度对涵身结构应力分布规律影响分析 |
4.3 地基土模量对盖板涵土压力及变形、结构受力特性影响分析 |
4.3.1 地基土模量对涵周土压力分布规律影响分析 |
4.3.2 地基土模量对涵顶填土沉降变形分布及系数Ks的影响分析 |
4.3.3 地基土模量对涵身结构应力分布规律影响分析 |
4.4 地形条件对盖板涵土压力及变形、结构受力特性影响分析 |
4.4.1 沟谷宽度对涵周土压力与变形特性及其结构受力特性影响分析 |
4.4.2 沟谷坡度对涵周土压力与变形特性及其结构受力特性影响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南方山区高填方盖板涵受力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
5.1 概述 |
5.2 高填方盖板涵受力特性数值模拟设计 |
5.2.1 高填方涵洞仿真模型与参数选取 |
5.2.2 高填方涵洞仿真设计 |
5.3 填土高度对盖板涵受力特性影响数值分析 |
5.4 地基模量对盖板涵受力特性影响数值分析 |
5.4.1 地基土模量对涵周土压力特性影响分析 |
5.4.2 涵底地基土模量对涵周土压力特性影响分析 |
5.5 沟谷地形对盖板涵受力特性影响数值分析 |
5.5.1 沟谷宽度对涵周土压力特性影响分析 |
5.5.2 沟谷坡度对涵周土压力特性影响分析 |
5.6 结构尺寸对盖板涵土压力特性影响分析 |
5.7 填土模量对盖板涵周土压力特性影响分析 |
5.7.1 上填土模量对涵周土压力特性影响分析 |
5.7.2 侧填土模量对盖板涵周土压力特性影响分析 |
5.8 数值模拟与离心模型试验对比验证 |
5.9 小结 |
第六章 南方山区高填方盖板涵设计与施工应用建议 |
6.1 概述 |
6.2 设计技术建议 |
6.2.1 盖板涵涵周土压力及土压力集中系数计算公式 |
6.2.2 涵顶减荷措施 |
6.2.3 盖板涵结构设计 |
6.3 施工技术建议 |
6.3.1 盖板涵施工工艺及施工要点 |
6.3.2 地基处理 |
6.3.3 回填土施工技术 |
6.4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严寒气候下的房地产开发风险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候、环境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
1.2.2 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寒地气候制约的房地产开发风险识别与分析 |
2.1 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现状 |
2.1.1 经济与政策 |
2.1.2 土地与开发 |
2.1.3 营销与销售 |
2.2 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风险构成 |
2.2.1 各阶段风险层次结构分析 |
2.2.2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因素选择 |
2.3 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2.3.1 数据收集 |
2.3.2 样本数据信度分析 |
2.3.3 风险评价关键性指标筛选 |
2.4 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因素权重 |
2.4.1 评价指标权重 |
2.4.2 风险评价结果 |
2.5 气候制约下房地产开发风险成因解构 |
2.5.1 决策立项阶段风险成因分析 |
2.5.2 前期阶段风险成因分析 |
2.5.3 施工阶段风险成因分析 |
2.5.4 营销阶段风险成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板块优化的决策立项优化策略 |
3.1 基于冬歇期合理化报批时序 |
3.1.1 土地招拍挂 |
3.1.2 规划开发报批 |
3.2 基于寒地标准拓展前期设计 |
3.2.1 规划日照 |
3.2.2 节能保温 |
3.3 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 |
3.3.1 合理规划获取土地的时间点,尽量缩短土地资金占用时间 |
3.3.2 合理安排工期,力争在冬歇期前开盘销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阶段交互的前期阶段优化策略 |
4.1 衔接好开发建设各环节 |
4.2 引进成熟先进的新工艺 |
4.3 提高施工效率 |
4.4 提高工程质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寒地气候的施工技术改良策略 |
5.1 适寒性的构造体系 |
5.2 适寒性的材料选择 |
5.3 适寒性的施工工艺 |
5.4 合理的冬歇期维护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在地化的冬季宣传销售策略 |
6.1 地域性的运营管理模式 |
6.1.1 三层会验 |
6.1.2 样板先行 |
6.1.3 工作当面移交 |
6.2 适寒性的精心策划模式 |
6.2.1 精准入户的线上媒体推广 |
6.2.2 暖冬系列的线下现场包装 |
6.2.3 体贴入微的线下营销活动 |
6.3 在地化的多元销售模式 |
6.3.1 “强培训”——制定具有破寒性的销售口径 |
6.3.2 “拓队伍”——引进具有地域性的销售团队 |
6.3.3 “引进来”——释放具有吸引力的销售政策 |
6.3.4 “走出去”——加强具有目标性的圈层拓客 |
6.3.5 “塑热点”——打造具备连续性的开盘热点 |
6.4 暖冬式的售后服务模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论文工作回顾与主要结论 |
7.2 论文贡献 |
7.3 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严寒地区房地产开发风险评价问卷 |
附录 B 评分专家情况列表 |
附录 C 专家打分表 |
个人简历 |
(4)基于自然环境下砼时变性能试验的预应力砼连续梁桥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自然环境下砼时变性能试验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混凝土时变性能及其分析方法 |
1.3.1 混凝土时变特性 |
1.3.2 强度分析方法 |
1.3.3 弹性模量分析方法 |
1.3.4 徐变分析方法 |
1.3.5 收缩分析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项目依托工程背景 |
2.1 引言 |
2.2 项目研究简介 |
2.3 主桥概况 |
2.3.1 自然条件 |
2.3.2 主要技术标准 |
2.3.3 主要材料 |
2.3.4 主体结构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自然环境下的砼时变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收缩试验 |
3.2.4 徐变试件 |
3.2.5 试验设备 |
3.3 试验结果及简析 |
3.3.1 试验结果 |
3.3.2 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
3.3.3 弹性模量试验分析 |
3.3.4 徐变试验分析 |
3.3.5 收缩试验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基于现场试验结果的纳潮河2#桥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桥梁性能分析方法 |
4.2.1 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砼时变性能的考虑 |
4.2.2 模型建立 |
4.2.3 分析流程 |
4.2.4 现场试验修正模型与规范模型的应力变形对比简析 |
4.3 桥梁悬臂施工阶段应力变形分析 |
4.3.1 0#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3.2 1#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3.3 2#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3.4 3#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3.5 4#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3.6 5#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3.7 6#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3.8 7#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3.9 8#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3.10 9#块施工主梁应力变形分析 |
4.4 桥梁合龙阶段应力变形分析 |
4.4.1 12-13#合拢段施工应力变形分析 |
4.4.2 11-12#合拢段施工应力变形分析 |
4.4.3 10-11#合拢段施工应力变形分析 |
4.4.4 9-10#合拢段施工应力变形分析 |
4.5 二期铺装阶段应力变形分析 |
4.6 成桥阶段性能分析 |
4.6.1 成桥阶段应力变形分析 |
4.6.2 活载作用效应分析 |
4.6.3 钢束有效预应力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桥梁施工监控及与试验理论值对比分析 |
5.1 引言 |
5.2 监测方法 |
5.2.1 应力监测 |
5.2.2 高程测量 |
5.3 试验修正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 |
5.3.1 主梁竖向变形的对比分析 |
5.3.2 0#块时程应力对比分析 |
5.3.3 1/4主梁截面时程应力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工程实践 |
(5)南靖地区传统生土民居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南靖地区传统生土民居概述 |
2.1 南靖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类型 |
2.1.1“一明二暗”型 |
2.1.2“四合中庭”型 |
2.1.3“三合天井”型 |
2.1.4“土楼”型 |
2.1.5“竹筒屋”型 |
2.2 传统生土民居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
2.3 本章小结 |
3 影响南靖地区传统生土民居发展相关要素分析 |
3.1 传统生土民居发展基本规律及相关要素 |
3.2 自然要素对传统生土民居发展的影响 |
3.2.1 地理地貌 |
3.2.2 气候条件 |
3.2.3 材料资源 |
3.3 人文要素对传统生土民居发展的作用 |
3.3.1 生产生活 |
3.3.2 习俗观念 |
3.3.3 家庭及社会结构 |
3.4 能力要素对传统生土民居发展的作用 |
3.4.1 经济水平 |
3.4.2 技术水平 |
3.5 本章小结 |
4 南靖地区传统生土民居更新策略分析 |
4.1 南靖地区传统生土民居更新基本目标 |
4.2 民居建筑体系的基本构成 |
4.3 结构体系 |
4.3.1 框架结构体系 |
4.3.2 混合结构体系 |
4.4 材料连接体系 |
4.4.1 框架结构材料连接体系 |
4.4.2 混合结构材料连接体系 |
4.5 施工体系 |
4.5.1 框架结构的施工体系 |
4.5.2 混合结构的施工体系 |
4.6 本章小结 |
5 南靖生土民居更新策略的应用分析 |
5.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为目标的更新策略的应用 |
5.1.1 民居更新策略对核心保护区的运用 |
5.1.2 民居更新策略对建设控制区的运用 |
5.1.3 民居更新策略对风貌协调区的运用 |
5.2 扶贫建设为目标的更新策略的应用 |
5.3 商业开发为目的的更新策略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评价与总结 |
6.1 民居更新建筑体系的选择参考 |
6.2 当地可供选用和具有潜在使用价值的建筑体系的发掘与运用 |
6.3 对传承传统的意义 |
6.4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6)某水电站重力坝碾压混凝土关键工艺与施工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碾压砼筑坝技术的发展历史 |
1.2 我国碾压砼坝施工技术发展现状 |
1.3 碾压砼坝的特点 |
1.4 碾压砼坝筑坝技术特点 |
1.5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及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型悬卡大模板体系设计研究 |
2.1 项目概况 |
2.2 水文气象条件 |
2.3 模板体系选型原则 |
2.4 常见模板存在的优缺点 |
2.5 新型悬卡模板的设计与研究 |
2.6 新型悬卡模板的安装原理 |
2.7 悬卡模板的受力计算 |
2.8 悬卡模板的应用效果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碾压混凝土工艺试验 |
3.1 碾压砼VC值测试 |
3.2 碾压砼拌和物取样检测及标准 |
3.3 碾压遍数和压实容重关系试验 |
3.4 变态混凝土工艺试验 |
3.5 碾压砼层间间歇时间试验 |
3.6 碾压砼和常态砼结合效果的工艺试验 |
3.7 钻孔取芯检测 |
3.8 碾压砼配合比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碾压砼坝施工工法研究 |
4.1 砼生产运输系统的分析与确定 |
4.2 碾压砼浇筑分层设计 |
4.3 碾压砼入仓、卸料和平仓实践 |
4.4 碾压机械选择及实施效果 |
4.5 E弹簧土”状碾压砼处理方法研究 |
4.6 变态砼施工实施方法研究 |
4.7 变态砼浆液制作方法选择 |
4.8 止水部位的碾压砼施工措施 |
4.9 层间结合和施工缝处理方法研究 |
4.10 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技术措施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碾压砼的温控防裂技术研究 |
5.1 碾压砼的温控防裂特点 |
5.2 温控防裂技术措施研究 |
5.3 温控防裂施工管理措施研究 |
5.4 裂缝处理技术措施研究及实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碾压砼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
6.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
6.2 项目质量管理系列控制程序 |
6.3 全面质量管理在碾压砼工艺试验及生产方面的应用研究 |
6.4 全面质量管理在碾压砼现场施工方面的应用研究 |
6.5 全面质量管理在碾压砼外观质量方面的应用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氯氧镁水泥材料组成与设计优化 |
2.1 原材料技术要求及氯氧镁水泥基本组成优化 |
2.1.1 原材料技术要求 |
2.1.2 氯氧镁水泥基本组成优化 |
2.2 复合氯氧镁水泥开发 |
2.2.1 粉煤灰氯氧镁水泥 |
2.2.2 白云石粉氯氧镁水泥 |
2.2.3 石粉氯氧镁水泥 |
2.2.4 抗水氯氧镁水泥 |
2.3 青海省低温环境适应性 |
2.3.1 青海省气候低温特征 |
2.3.2 低温环境下氯氧镁水泥性能研究 |
2.4 氯氧镁水泥的早期水化行为 |
2.4.1 氯氧镁水泥的早期水化行为测试方法 |
2.4.2 氯氧镁水泥水化行为与凝结时间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关键参数研究 |
3.1 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1.1 胶凝材料用量 |
3.1.2 砂率 |
3.1.3 集料最大粒径 |
3.1.4 浆集比 |
3.1.5 MgCl2浓度 |
3.1.6 外加剂 |
3.2 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增强增韧设计 |
3.2.1 增韧材料对氯氧镁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影响研究 |
3.2.2 纤维增强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的弯曲性能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氯氧镁水泥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设计与性能 |
4.1 聚羧酸减水剂合成工艺 |
4.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4.3 聚羧酸系减水剂掺量的确定 |
4.4 缓凝组分对氯氧镁水泥性能的影响 |
4.5 现有聚羧酸减水剂性能对比分析 |
4.6 氯氧镁水泥聚羧酸减水剂表征 |
4.7 氯氧镁水泥聚羧酸减水剂性能评价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材料要求及组成设计方法 |
5.1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原材料技术要求 |
5.2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3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实例 |
5.4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涵洞施工关键技术 |
6.1 青海省气候分区及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耐水性要求 |
6.2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制备技术 |
6.3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
6.3.1 原材料 |
6.3.2 生产配合比 |
6.3.3 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
6.3.4 镁水泥混凝土路面应用效果 |
6.4 氯氧镁水泥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 |
6.4.1 原材料 |
6.4.2 施工配合比 |
6.4.3 镁水泥混凝土涵洞施工 |
6.4.4 镁水泥混凝土涵洞应用效果 |
6.5 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发表文章及授权发明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项 |
致谢 |
(8)低温下砼施工、养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入模前砼施工的主要技术措施 |
2.1 施工技术准备 |
2砼浇筑前模板内的除冰、除雪 |
3 砼的搅拌、运输 |
3入模后砼电加热养护施工工艺 |
3.1 加热原理 |
3.2 加热电阻丝施工工艺 |
4 安全及其它注意事项 |
5 应用情况 |
(9)绥棱县长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课题背景 |
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工程概况 |
1.1 综合说明 |
1.2 合同项目和工作范围 |
第二章 施工现场总体布置 |
2.1 施工总布置原则 |
2.2 水电及通讯系统布置 |
2.3 场内施工道路 |
2.4 弃碴场 |
2.5 工程所需材料 |
2.6 平面布置 |
第三章 施工准备 |
3.1 前期准备 |
3.2 测量放样 |
第四章 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
4.1 工程施工特点、难点、重要分析及对策 |
4.2 总体施工程序 |
4.3 土方开挖 |
4.4 土方填筑 |
4.5 砂卵石垫层 |
4.6 砼工程 |
第五章 施工机械设备配置 |
第六章 施工进度计划 |
6.1 编制说明 |
6.2 工期 |
6.3 控制性进度 |
6.4 施工准备期进度安排 |
6.5 主体工程主要项目的施工进度安排 |
6.6 关键线路 |
6.7 施工总进度计划图 |
第七章 施工保证措施 |
7.1 进度保证措施 |
7.2 施工技术措施 |
7.3 质量保证措施 |
7.4 安全保证措施 |
第八章 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
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 |
9.1 环境保护 |
9.2 文明施工 |
第十章 施工组织 |
10.1 组织机构 |
10.2 施工队伍管理 |
附件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
附件二:拟投入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
附件三:拟投入本标段的劳动力计划表 |
附件四:临时用地表 |
附件五:分期材料用量计划表 |
附件六:工地试验室独立完成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表 |
附件七:混凝土工程需要委托的试验项目检测频率表 |
附件八:土方及其它工程需要委托的试验项目检测频率表 |
附件九:委托试验项目取样组数 |
附件十:节水规划图 |
附件十一:施工网络图 |
设计心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XX高速XXX枢纽互通立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工作的构思和主要工作任务 |
2 工程进度管理理论综述 |
2.1 工程进度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工期 |
2.1.2 进度 |
2.1.3 进度控制 |
2.1.4 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原理 |
2.2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要素的构成 |
2.3 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措施和主要任务 |
2.3.1 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方法 |
2.3.2 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措施 |
2.3.3 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任务 |
2.4 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过程 |
2.5 施工进度计划的分类 |
3 本项目概况及进度计划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总体简介 |
3.1.2 桥涵工程设计概况 |
3.1.3 自然条件 |
3.1.4 施工条件 |
3.1.5 工期、质量等相关要求 |
3.2 工程特点、难点和重点 |
3.2.1 工程特点 |
3.2.2 工程难点 |
3.2.3 工程重点 |
3.3 施工总体部署与总体施工安排 |
3.3.1 项目组织机构及主要管理人员 |
3.3.2 施工总体部署及安排 |
3.4 总体施工进度计划 |
3.4.1 进度计划编制说明及施工顺序编排 |
3.4.2 里程碑及关键线路的设置 |
3.4.3 项目总体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
3.4.4 项目总体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 |
3.5 项目资源配置计划 |
3.5.1 主要人员配置计划 |
3.5.2 主要材料使用计划 |
3.5.3 主要机械设备使用计划 |
3.5.4 主要检测设备配置计划 |
3.6 项目进度控制过程中的保证措施 |
3.6.1 工期保证管理措施 |
3.6.2 恶劣施工条件下进度保证措施 |
3.6.3 项目部工期赏罚措施 |
3.7 项目进度管理相关理论及方法在总体进度计划编制中应用总结 |
3.7.1 工期概念在总体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中的体现 |
3.7.2 系统原理在总体进度计划编制中的应用体现 |
3.7.3 弹性原理在总体施工进度计划中的应用体现 |
4 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及过程管理 |
4.1 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情况 |
4.2 项目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实施及调整实例 |
4.2.1 非关键线路上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调整及工期补偿实例 |
4.2.2 关键线路上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调整及经济补偿实例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严寒气候条件下涵洞砼浇筑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地层下穿隧道对既有立交桥的影响研究[D]. 常锡科.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南方山区高填方盖板涵受力特性研究[D]. 蒙超荣. 长安大学, 2018(01)
- [3]严寒气候下的房地产开发风险应对策略[D]. 柯鹏. 清华大学, 2018(04)
- [4]基于自然环境下砼时变性能试验的预应力砼连续梁桥性能分析[D]. 杨怀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5]南靖地区传统生土民居更新策略研究[D]. 詹林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6]某水电站重力坝碾压混凝土关键工艺与施工管理应用研究[D]. 黄必虎.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7]氯氧镁水泥道路混凝土材料组成设计与应用关键技术[D]. 徐安花. 长安大学, 2017(01)
- [8]低温下砼施工、养护技术[J]. 吴启程.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6(11)
- [9]绥棱县长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 付碧超. 武汉工程大学, 2015(03)
- [10]XX高速XXX枢纽互通立交工程项目进度管理[D]. 李鸿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