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_1及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_1及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

一、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_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卢雅琴[1](2021)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外泌体(Exosome,Exo)是由细胞分泌的内含蛋白或核酸等活性物质、直径为30~200 nm的脂质双分子层囊泡。外泌体主要参与细胞间的通讯,并且正在成为造血的关键调节剂。Micro 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为22 nt的单链非编码RNA,多次被证明在外泌体中富集,发挥疾病治疗的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Exosome derived from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MSCs-Exo)是否是通过传递miR-222-3p来抑制IRF2/INPP4B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对AML细胞的生长产生负向的调节作用。方法:1.通过超速离心法分离h BM-MSCs-Exo,并将其导入THP-1细胞,以阐明THP-1细胞中外泌体的作用。THP-1细胞的增殖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凋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通过q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miR-222-3p、IRF2和INPP4B的表达。2.通过荧光素酶报告法对miR-222-3p和IRF2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1.h BM-MSCs-Exo诱导的THP-1细胞存活率低,凋亡率高,miR-222-3p表达增高,IRF2/INPP4B表达降低。2.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Exo中的miR-222-3p表达受到抑制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xo对THP-1细胞的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明显减弱。一方面,miR-222-3p直接靶向于THP-1细胞的IRF2/INPP4B信号转导。另一方面,IRF2或INPP4B的过度表达抵消了由BM-MSCs-Exo介导的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2-3p,靶向IRF2负向调控THP-1细胞的IRF2/INPP4B信号转导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

王丽静[2](2021)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ABL1激酶通过磷酸化抑癌因子Smad4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GF-β信号通路是广泛调控生物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TGF-β可以通过促进p15、p21、p57等抑癌基因的表达以及下调c-Myc等原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增殖稳态。因而,在多种癌症中TGF-β信号通路被作为破坏的靶标以实现癌细胞的过度增殖。比如在白血病中,虽然白血病类型有很多,但TGF-β信号通路被普遍认为是受到抑制的。而且,多种实体瘤中TGF-β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成员经常发生缺失或失活突变,但在白血病中,类似的现象却比较少见。那么白血病细胞是如何逃逸TGF-β信号通路监控的呢?本课题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CML是一种髓系造血细胞恶性增殖疾病,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激活的BCR-ABL1融合蛋白对于CML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存在于高达95%的CML病人中。通过酪氨酸激酶库的筛选,我们发现ABL激酶可以磷酸化TGF-β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Smad4,并且这种磷酸化现象进一步在人源CML细胞系K562中有检测到。通过质谱以及点突变等实验,我们找到了 ABL激酶磷酸化Smad4的主要位点,分别为Y195,Y301以及Y322。在TGF-β信号通路响应良好的细胞系中过量表达ABL激酶会明显削弱TGF-β所诱导的CDK抑制因子的表达以及影响TGF-β对于细胞增殖的阻滞作用。相反,在CML细胞系K562中加入ABL激酶的抑制剂Gleevec会显着增强细胞对于TGF-β信号的响应,并且我们发现TGF-β的使用也会增强K562对于Gleevec药物的敏感度。我们进一步发现,Smad4被ABL激酶磷酸化后,会降低其与转录共激活因子β300的结合从而导致了TGF-β信号通路的正常转录受到影响。最后,为了确认ABL激酶通过磷酸化Smad4而影响TGF-β的功能性位点,我们在K562 Smad4敲除的细胞系中分别回补了 Smad4 Y195/301/322F以及Y195/301/322E的突变体。结果发现回补Smad4 Y195/301/322F的K562对于TGF-β信号通路的响应增强,并且对于Gleevec的敏感性也明显提高,而回补Smad4 Y195/301/322E的K562对于上述两方面的现象恰恰是相反的。并且该现象在白血病小鼠模型中也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我们的研究首次证实Smad4是ABL激酶的靶蛋白并且进一步阐明了 CML以及其靶向药物Gleevec新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一方面为研究CML与TGF-β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将来CML的治疗以及Gleevec药物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范腾[3](2020)在《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文中研究指明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安全、临床有效。为进一步完善复方青黄散临床疗效、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在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对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利用MDS转基因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和作用机制探讨。研究一 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1年半的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相关因素。患者一般资料描述采用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61例MDS患者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后:16例获得血液学改善(16/61,26.2%),40例获得血液学稳定(40/61,65.6%),5例治疗无效(5/61,8.2%),血液学进步率为91.8%。(2)61例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85.59±26.6g/L)较治疗前(79.23±21.28g/L)显着升高(p=0.016)。(3)61例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1.14±0.63×109/L)较治疗前(1.01±0.53×109/L)升高,无显着差异(p=0.12)。(4)61 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43.67±37.79 × 109/L)较治疗前(44.35±38.23×109/L)无显着改变(p=0.93)。(5)61 例患者在治疗后 3 月(260ml)、6月(180ml)以及1年半(80ml)的输血量较治疗前(350ml)显着减少(p=0.0004)。(6)年龄小于60岁,染色体核型预后好和中等及IPSS-R低危和中危患者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疗效较好。(7)61例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后未见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复方青黄散治疗MDS患者的血液学进步率为91.8%,复方青黄散对红系改善较为明显。研究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药效学,本研究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基因小鼠模型并进行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的转基因MDS模型小鼠。M11PTD/WT/Runx1Δ/Δ和TPM+小鼠发病后,将其骨髓移植到受体鼠体内(B6J和B6J*129),TPM+移植小鼠给予多西环素食物诱导发病,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则等待发病。移植后监测小鼠移植物嵌合度。小鼠发病后将16只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复方青黄散或PBS灌胃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复方青黄散给药小鼠药物剂量为4.2mg/kg/天,PBS组给予100ul/天。评价给药前、后小鼠血常规的变化,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1)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移植1月后移植物嵌合度检测: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CD45.2+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6.19±3.21%,TPM+移植小鼠中,GFP+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4.59±7.22%。(2)复方青黄散和PBS治疗组小鼠治疗前血常规基线。PBS组和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的基线一致(p=0.32,0.19,0.55)。(3)复方青黄散和PBS组小鼠治疗后血常规变化。①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较PBS组小鼠血红蛋白显着升高(p=0.009,0.026,0.015);②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红细胞较PBS组红细胞显着升高(p=0.005,0.012,0.004);③治疗后第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小板较PBS组小鼠显着升高(p=0.029)。(4)复方青黄散组和PBS组小鼠生存时间:PBS对照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47.5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记录至128天,仍未得到中位生存时间,复方青黄散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时间较PBS组显着延长(p=0.04)。结论:复方青黄散可改善MDS模型小鼠贫血、血小板减少,延长其生存时间。研究三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MDS小鼠和正常小鼠及MDS患者和正常人的细胞进行体内、外作用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CCK-8法分析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和人的细胞以及MDS小鼠和人的细胞的细胞活力的作用;(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DS小鼠复方青黄散和PBS干预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3)采用克隆形成簇、红细胞爆发集落形成簇和红细胞集落形成簇分析,对MDS小鼠骨髓和正常小鼠骨髓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复方青黄散对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4)采用免疫蛋白电泳和定量PCR,探讨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和正常克隆的分子学作用机制。结果:(1)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细胞、MDS患者细胞、正常小鼠和人脐带血细胞无细胞活力抑制作用,可促进MDS-L细胞分化。(2)MDS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红细胞前体细胞群Ⅰ、Ⅱ较PBS组显着增加(p=0.014,p=0.031),成熟红细胞群Ⅳ较PBS组显着减少(p=0.039);复方青黄散组正常造血干细胞群较PBS组显着增加(p=0.006),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脾脏较PBS组显着减小(p=0.032)。(3)体外TPM+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TPM+、TPM-小鼠骨髓细胞和正常小鼠骨髓的BFU-E和CFU-E培养结果显示:复方青黄散组BFU-E和CFU-E的克隆计数和细胞数均较PBS组增加(p<0.05)。(4)正常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小鼠的LSK,MPP2,MPP3,MPP4及Pre-CFU-E、Pro-E+CFU-E细胞群均较PBS组增加(p<0.05),两组小鼠的脾脏重量和血常规改变无差异(p>0.05)。(5)复方青黄散可下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HIF1A蛋白及下游Binp3,Binp31,Ldha,Hk2,Ddit4基因表达,上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P53、MDM2、VHL蛋白的表达。(6)复方青黄散可上调正常细胞GATA1、GATA2、GATA3蛋白表达。结论:复方青黄散通过促进MDS克隆和正常细胞的红系分化而改善贫血。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下调MDS克隆HIF1A表达,发挥抑制MDS克隆作用,使MDS克隆向正常红系分化;上调正常细胞的GATA1、GATA2、GATA3,促进正常细胞的红细胞系分化。

侯瑞霞[4](20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基因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骨髓间充质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是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重要细胞成分之一,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的支持和调控作用,同样对白血病细胞(leukemia cells,LCs)有促进归巢和定植、保护其免于各种因素诱导的凋亡、促进LCs耐药等功能。因此,MSCs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MSCs(AML derived MSCs,AML-MSCs)具有与正常健康MSCs(Healthy donor derived MSCs,HD-MSCs)不同的基因表达模式及生物学功能。然而导致AML-MSCs异常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确,LCs和MSCs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原因之一。本研究拟在体外将白血病细胞系与MSCs共培养,探讨其对骨髓MSCs的增殖、基因表达、以及LCs保护等功能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体外分离并扩增AML患者及健康对照骨髓MSCs(各6例),经流式表型鉴定后,分析AML-MSCs与HD-MSCs体外增殖活性的差异,并与患者年龄、原始细胞计数等进行相关分析。将AML细胞系UT-7和THP-1分别以直接接触、Transwell共培养以及条件培养基三种方式与HD-MSCs进行共培养,体外观察其对HD-MSCs增殖的影响。第二部分:骨髓间充质细胞对AML细胞系增殖及ALDH+细胞比例的影响将AML-MSC、HD-MSCs分别在体外与白血病细胞系UT-7、NB4、Dami、THP-1以及Kasumi-1进行共培养,定期检测培养体系中LCs的数量,共培养6天后收获L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前后ALDH+细胞的比例。第三部分:AML细胞系THP-1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及功能的影响采用白血病细胞系THP-1处理HD-MSCs,获得LCs诱导的HD-MSCs(Leukemia cell treated HD-MSCs,LCtr HD-MSCs),取THP-1处理前后的HD-MSCs,提取总RNA并纯化后构建m RNA文库,送华大基因公司采用BGISEQ5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二者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分别收集HD-MSCs、原代培养的AML-MSCs、以及LCtr HD-MSCs,用流式细胞术、CCK-8法等比较不同MSCs对THP-1增殖、凋亡、趋化、耐药等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无论是AML-MSCs还是HD-MSCs,在体外培养时均表现为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均表达CD29、CD44、CD105,而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如CD34、CD45、HLA-DR。AML-MSCs的体外增殖活性在原代培养和传至第三代之前显着低于HD-MSCs,具体表现在:(1)在相同的时间点,AML-MSCs的细胞数量少于HD-MSCs;(2)原代、第一代及第二代AML-MSCs在培养时需要更长的时间生长至80%融合传代。但是,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AML-MSCs与HD-MSCs之间的增殖活性差异逐渐减少,当传至第三代时,二者的80%融合时间相比无显着差异,说明脱离AML的骨髓微环境后,AML-MSCs的增殖活性可以逐渐恢复。对AML-MSCs增殖活性与患者年龄及原始细胞计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AML-MSCs增殖活性与患者年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原始细胞计数呈负相关。进一步探讨AML-MSCs增殖能力低下的原因,我们发现,AML细胞系THP-1和UT-7可以在体外以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MSCs的增殖,采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避免两种细胞直接接触或者采用各细胞系的条件培养基,均不能导致HD-MSCs增殖抑制。第二部分:骨髓MSCs对AML细胞系增殖及ALDH+细胞比例的影响AML-MSCs和HD-MSCs均可不同程度增加AML细胞系NB4、THP-1、Dami以及Kasumi-1的体外增殖/存活,但这一功能在两种不同来源的MSCs之间并无显着差异,也就是说,体外长期培养的AML-MSCs具有与HD-MSCs相似的LCs支持作用。此外,无论与HD-MSCs还是与AML-MSCs共培养的AML细胞系,其ALDH+细胞比例与单独培养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无论是HD-MSCs,还是AML-MSCs,均不能直接诱导与之共培养的AML细胞系的ALDH+细胞扩增。第三部分:AML细胞系THP-1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及功能的影响我们虽然检测到在HD-MSCs与LCs共培养后培养上清中IL-6、IL-8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但这并不能说明高表达的细胞因子来源于MSCs。为进一步全面了解LCs对MSCs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将HD-MSCs与THP-1细胞进行共培养,并将共培养前后的HD-MSCs进行了外显子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结果发现,在两组间共筛选到2182个表达上调的基因,以及626个表达下调的基因。这些差异基因在功能上主要富集于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细胞间信号传递、细胞周期、趋化作用等。KEGG pathway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到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肿瘤相关信号以及转录失常、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成骨分化、淋巴细胞穿内膜迁移、细胞周期等方面。对AML-MSCs、HD-MSCs以及LCtr HD-MSCs进行功能研究发现:(1)三种不同的MSCs对THP-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并无显着性差异;(2)AML-MSCs与LCtr HD-MSCs对THP-1的趋化作用显着高于HD-MSCs,且AML-MSCs与LCtr HD-MSCs的趋化能力无显着性差异;(3)AML-MSCs与LCtr HD-MSCs对THP-1细胞的凋亡抑制作用较HD-MSCs为强,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着性;(4)在AML-MSCs和LCtr HD-MSCs存在的情况下,Ara-C对THP-1的杀伤效应显着降低,说明AML-MSCs和LCtr HD-MSCs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THP-1的耐药性。结论:1.与HD-MSCs相比,AML-MSCs在体外原代培养时增殖活性低下,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增殖活性逐渐恢复;2.AML-MSCs的增殖能力骨髓原始细胞计数呈负相关;3.AML细胞系UT-7和THP-1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HD-MSCs增殖;4.HD-MSCs或者AML-MSCs共培养均不能促进AML细胞系中ALDH+细胞的扩增;5.LCs可诱导与之接触的HD-MSCs基因表达模式改变,主要是炎症和趋化相关因子的高表达;6.LCs诱导后的HD-MSCs对LCs的趋化和保护作用增强,并能促进LCs对Ara-C耐药。

荆向景,张明芹[5](2019)在《健脾益髓解毒法联合雄黄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益髓解毒法联合雄黄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脾益髓解毒法联合雄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显着高于对照组6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TGF-β1、LIF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显着低于对照组36.00%(P<0.05)。结论:健脾益髓解毒法联合雄黄可以有效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推广价值。

王晓军[6](2016)在《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文中指出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干/祖细胞出现分化受阻、凋亡障碍和恶性克隆性增生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3-4/10万,在各种恶性肿瘤凋亡率中,白血病在男性患者位居第六位,女性患者位列第八位,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首位。研究发现,与实体肿瘤一样,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新生和信号传导密切相关。目前这一研究已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异常的血管生成发挥着关键作用。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具有诱导血管生成的潜能,这种潜能必需在生长因子的刺激下才能转化为发挥作用的表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最强的血管生长因子之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正性调控因子。近年来,研究表明,白血病患者体液中bFGF水平亦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骨髓中有明显的血管新生现象。体内体外的各种实验均证实了bFGF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增殖活性。人们发现白血病细胞有bFGF和或bFGFR的异常表达,bFGF可以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直接刺激白血病细胞,通过加强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水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新生血管持续不断的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恶性血液病中,血管增生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骨髓血管增生与AML、ALL和CML的预后不良有关。近年来,对AML和CML患者骨髓血管增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类型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都有显着增高,而且与VEGF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CML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及VEGF水平增高最为显着。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在实体瘤中可以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其在白血病中表达也有所提高,COX-2与白血病中VEGF表达及血管新生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COX-2诱导花生四烯酸合成的主要代谢产物PGE2:同样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起作用,诱导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bFGF合成。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及凋亡受多种具有刺激活性或抑制活性的两大类所谓正性或负性的细胞因子组成的网络的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血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因子,多种正常血细胞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均能产生TGFβ1,它不仅能刺激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修复创伤,还能调节造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目前大多研究开展的是对COX-2、bFGF、TGF β1及VEGF这四种因子单个或两三个因子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但理论创新不足,应用范围有限,而本研究通过检测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 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 β1及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四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予以研究,分析各检测指标在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探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第一部分: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检测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COX-2、FGF、TGF β1、VEGF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检测指标在A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在安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0例A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含量,并对A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对于AL患者,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1.初诊时,AL组的血清COX-2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t/χ2=6.082).2.初诊时,AL组的血清bFGF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820.000)。3.AL组初诊时血清TGFβ1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860.000)。4.初诊时,AL组的血清VEGF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t/χ2=4133.000).5.治疗前AML组血清bFGF、COX2、VEGF及TGFβ1水平与ALL组患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586,χ2=1077.000;P=0.646, χ2= 2906.500; P=0.986,χ2=1135.500; P= 0.729 χ2=2919.000)。6.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患者血清TGFβ1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χ2=3774.000)。7.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血清bFGF、COX2及VEGF含量出现显着降低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806,χ2=3756.000;;P=0.868,χ2= 2173.500;P=0.905,χ2= 2181.000).8.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bFGF、COX2、 VEGF及TGFβ1水平与治疗前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F=61.802;P<0.001,F=1342.108;P<0.001,F=458.935;P<0.001, F=1349.146)。9.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骨髓始加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分别为R=0.0.303,P=0.005;R=0.435,P<0.001;R=0.293,P=0.006),而TGFβ1水平与骨髓始加幼稚细胞数呈负相关(R=-0.379, P<0.001)。10.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TGFβ1水平比较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401,P<0.001;R=-0.578,P=0.001;R=-0.388,P<0.001)。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研究表明,促血管生成因子COX-2、VEGF及bFGF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显着增加,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COX-2、VEGF及bFGF含量显着下降,而血清TGF β1水平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减低,而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TGFβ1含量显着升高,提示血管生成可能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动态监测AL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水平,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二部分: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检测不同分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变化,对它们在CML的诊治和术后干预中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以在安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50例初诊CM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X-2、bFGF、 TGFβ1及VEGF的含量,并对CM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对于AL患者,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1.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COX-2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34.862)。2.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bFGF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01,t/χ2=820.000)。3.CML组各期初诊时血清TGFβ1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1289.000);4.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VEGF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1402.000)。5.治疗前CML组急变期患者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增高,而TGF β 1水平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6.974; P<0.001,t/χ2=485.000;P<0.001,t/χ=465.000; P<0.001,t/χ2=55.000));26.治疗前CML组加速期患者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1水平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6.117;P<0.001,t/χ2=575.000;P<0.001,t/χ2= 445.000;P<0.001,t/χ2=65.000)。7.经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包括完全血液学缓解、完全遗传学缓解及完全分子学缓解)(CR)时,血清bFGF、COX2及VEGF含量明显下降,而TGFβ1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950,t/χ2=-0.063;P=0.983,t/χ2=1518.000; P=0.584, t/χ2=1468.500;P=0.742,t/χ2=1299.000)。8.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未达到缓解(包括部分缓解、血液学复发和耐药)时,血清bFGF、COX2、VEGF及TGFβ1水平与CR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28.355;P<0.001,t/χ2=630.000;P <0.001,t/χ2=137.000;P<0.001,t/χ2=123.000)9.CM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为R=-0.315,P=0.026;R=-0.330,P=0.020;R=-0.632,P<0.001)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CML患者初诊时存在COX-2、VEGF及bFGF的高表达,TGFβ1在CML初诊时存在低表达,经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时,血清COX-2、VEGF、bFGF及TGFβ1含量基本恢复正常,提示与CML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以上研究,说明动态监测CML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水平,可作为CML病情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三部分:白藜芦醇对K562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COX-2、bFGF、TGFβ1及VEGF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Res)及伊马替尼(IM)对K562细胞进行干预,通过MTT法、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将K562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IM单药组(0.1μmol/L、0.2μmol/L)、Res单药组(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IM联合Res组(IM0.1μmol/L+Res 50μmol/L、IM 0.1μmol/L+Res 100μmol/L、IM 0.1μmol/L+Res 200μmol/L、IM 0.2μmol/L+Res 50μmol/L、IM 0.2μmol/L+Res 100μmol/L、IM 0.2μmol/L+Res 200μmol/L)。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其给药后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变化。结果:1、细胞抑制率随白藜芦醇及伊马替尼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白藜芦醇或者伊马替尼相比,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0μmol/mL白藜芦醇+200μmol/L伊马替尼组细胞的抑制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白藜芦醇与伊马替尼联合作用组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高,且当作用72 h时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高。2、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两种药物联合运用后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各联合用药浓度组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均高于单用白藜芦醇组和伊马替尼组,且当用200μmol/ml白藜芦醇+0.2μmol/L伊马替尼作用K562细胞时细胞的凋亡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白藜芦醇与伊马替尼联合作用后使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且当作用72 h时细胞凋亡率为最高。3、采用伊马替尼及白藜芦醇对CML细胞株caspase-3进行检测发现,随着白藜芦醇或伊马替尼浓度升高,其caspase-3活性逐渐增强。4、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单用白藜芦醇及单用伊马替尼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均具有凋亡作用,而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随着伊马替尼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5、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检测显示单用白藜芦醇及单用伊马替尼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均具有凋亡作用,而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随着伊马替尼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6.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0.2μmol/L伊马替尼组的COX-2、bFGF及VEGF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而TGFβ1 mRNA的表达均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200μmol/mL白藜芦醇±0.2μmol/L伊马替尼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后,细胞中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而COX-2、bFGF及VEGF mRNA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对照组和0.2μmol/L伊马替尼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白藜芦醇及伊马替尼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均具有促进凋亡作用,其联用可明显增加其凋亡率。对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的白藜芦醇能够增加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低COX-2、bFGF及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K562的凋亡,间接反映血管生成在白血病中的作用。

孙尚菲[7](2013)在《儿童急性白血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儿童急性白血病(ALL,AML)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判断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病例及分组:随机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血液与肿瘤专业组住院的初诊未治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共30例,作为实验的初治组,其中ALL患儿17例、AML患儿13例。所有患儿均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细胞遗传学及流式细胞免疫学分型明确诊断。该30例患儿经首次化疗1个月后,均达完全缓解,作为缓解1月组;继续治疗观察6个月后,达持续完全缓解,定为缓解6月组。同期按1∶1配对的原则选择性别、年龄等因素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所研究儿童均无心、脑、肾及其他内分泌性疾病,且无异常性征发育。2标本采集、处理和相关数据测量:所有研究对象均于上午7∶00~8∶00采空腹静脉血2ml,所有采集血标本均置于促凝管中,经普通离心机,以2500r/min转速离心10min,收集血清标本,每份标本分为2份于-80℃冰箱保存,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比较为计量资料分别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表示为均数±标准差,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初诊未治组IGF-1水平是(36.01±12.41)ng/ml,缓解1月组IGF-1水平是(61.64±12.84)ng/ml,缓解6月组IGF-1水平是(64.94±16.19)ng/ml,正常对照组IGF-1水平是(75.91±12.95)ng/ml。不同治疗阶段的急性白血病患儿IGF-1水平存在差别,初诊未治组IGF-1水平最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IGF-1水平逐渐上升,初诊未治组分别与缓解1月组,缓解6月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缓解1月组与缓解6月组IGF-1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初诊未治组LIF水平是(46.83±8.91)ng/ml,缓解1月组LIF水平是(78.98±7.28)ng/ml,缓解6月组LIF水平是(85.63±8.58)ng/ml,正常对照组LIF水平是(97.36±9.36)ng/ml,不同治疗阶段LIF水平存在差别,初诊未治组LIF水平最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LIF水平逐渐上升,初诊未治组分别与缓解1月组,缓解6月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缓解1月组与缓解6月组LIF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白血病患儿初诊未治组血清IGF-1和LIF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提示血清IGF-1及LIF可以作为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检测指标。2初诊未治组患儿随疗程增加,病情缓解后,其血清IGF-1和LIF浓度逐渐上升至正常水平,提示动态检测IGF-1和LIF水平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不同治疗阶段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发展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刘瑞玉,张舜玲,许先吟,巫远忠,余相,曹海燕,陈江涛,胡俊[8](2007)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检测水平》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及其在MD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2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MDS患者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1);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LIF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TGF-β1和LIF三种细胞因子与MDS免疫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崔澂[9](2006)在《6种抗瘤中药制剂影响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及相应靶分子分泌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抑制免疫功能逃避免疫监视,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许多肿瘤生物疗剂和化疗药剂体内抗瘤效果欠佳,与肿瘤局部形成的深度免疫抑制状态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其分泌的免疫抑制分子造成;可见于肿瘤细胞分泌的免疫抑制分子,报道较多的是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4、IL-6和IL-10。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T细胞和NK细胞功能至关重要;肿瘤免疫抑制,主要是通过对T细胞和NK细胞的抑制介导。研究下调肿瘤免疫抑制及其相关分子分泌,寻找能够逆转肿瘤免疫抑制的有效药物,是开发抗瘤药物、明确其抗瘤免疫机理和指导临床合理应用的重要方面。中药抗肿瘤是我国抗瘤药物研究的优势领域;临床应用中药治疗或辅助治疗肿瘤,与其他肿瘤疗剂特别是化疗药剂相比,多途径、多靶点、低毒、有效、价廉、不对机体和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损伤,更显示出其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以往的研究资料多是针对中药上调机体免疫功能指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分化、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方面,而对其影响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及相关分子的分泌,从逆转肿瘤免疫抑制角度揭示其抗瘤机理相对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本课题旨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试验选用其培养上清确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株Colon26肿瘤细胞,检测其经6种抗瘤中药制剂分别对之作用后再培养的上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上清中免疫抑制分子的含量,初步探讨不同类型中药制剂下调肿瘤免疫抑制与影响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类别之间的关系;从逆转肿瘤免疫抑制的角度揭示这些中药制剂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索靶途径、靶位点,开发具有我国自己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中药疗剂,指导临床合理应用,奠定实验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制备Colon26肿瘤细胞(接种浓度2×105/mL)的12、24、

张舜玲,刘瑞玉,许先吟,李鹤维,罗耀光,刘志红,陈立,胡俊,巫远忠,罗秀清,曹海燕[10](2004)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病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4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L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5),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LIF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获完全缓解(CR)时,该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又恢复正常;复发时,该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又趋升高或降低,并接近治疗前的水平。结论sICAM-1、TGF-β1和LIF均参与了白血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检测AL患者血清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为AL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二、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_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_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B 常用试剂配制
附录C 个人简历
附录D 综述 外泌体和 miRNA 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及其治疗意义
    参考文献

(2)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ABL1激酶通过磷酸化抑癌因子Smad4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TGF-β信号通路概述
    1.2 TGF-β信号通路在白血病中的研究现状介绍
    1.3 ABL1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1.4 总结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 结果与分析
    3.1 ABL1激酶抑制TGF-β信号通路
    3.2 ABL1激酶抑制剂Gleevec回复CML细胞中TGF-β信号通路活性
    3.3 ABL1激酶磷酸化Smad4及其位点解析
    3.4 Smad4磷酸化介导了ABL1激酶对TGF-β信号通路的抑制
    3.5 ABL1激酶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
    3.6 ABL1激酶磷酸化Smad4促进CML白血病细胞生长
    3.7 ABL1激酶磷酸化Smad4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工作模型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的
        1.2 病例来源
        1.3 研究方案
        1.4 病例选择
        1.5 纳入和排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疗效评价标准
        1.8 患者资料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外周血细胞计数
        2.3 输血量改变
        2.4 不同年龄疗效比较
        2.5 不同性别疗效比较
        2.6 不同染色体核型疗效比较
        2.7 不同IPSS-R危度疗效比较
        2.8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MDS小鼠模型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骨髓细胞提取
        1.3 药物干预方案
        1.4 外周血细胞计数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1.6 动物实验伦理
        1.7 仪器和设备
        1.8 试剂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MDS小鼠移植物嵌合度检测
        2.2 复方青黄散干预前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2.3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2.4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生存时间
        3. 讨论
    第二节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 细胞
        1.3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1.5 q-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1.6 Western-bol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1.7 克隆形成蔟分析
        1.8 实验仪器及耗材
        1.9 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复方青黄散对小鼠和人源细胞细胞活力的作用
        2.2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造血的作用
        2.3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2.4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造血的作用
        2.5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2.6 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的分子作用机制
        2.7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
        2.8 复方青黄散中雄黄、青黛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文献综述
    (一) 中医论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二) 西医诊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三) 红细胞分化成熟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4)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基因表达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MSCs体外培养及鉴定
        2.2 原代培养的AML-MSCs体外增殖活性低于正常对照
        2.3 AML-MSCs的增殖活性与患者原始细胞计数相关
        2.4 LCs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MSCs增殖
    3 讨论
        3.1 AML患者的骨髓MSCs在体外原代培养时增殖活性低下
        3.2 LCs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MSCs增殖,或者诱导MSCs凋亡
    4 结论
第二部分 骨髓间充质细胞对AML细胞系增殖及ALDH+细胞比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体外培养的AML-MSCs对白血病细胞系的增殖促进作用与正常MSCs无差异
        2.2 MSCs共培养并不促进白血病细胞系中ALDH+细胞比例的增加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AML细胞系THP-1 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基因表达模式及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来源MSCs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2.2 LCs对 HD-MSCs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LCs对 HD-MSCs功能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健脾益髓解毒法联合雄黄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治疗方法
        1.4.2 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检测方法
    1.5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 论

(6)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藜芦醇对K562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
    一 材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儿童急性白血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6种抗瘤中药制剂影响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及相应靶分子分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6 种抗瘤中药制剂影响Colon26 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及相应靶分子分泌的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Colon26 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6 种抗瘤中药制剂对Colon26 肿瘤细胞免疫抑制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6 种抗瘤中药制剂对Colon26 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分子分泌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6 种抗瘤中药制剂影响Colon26 肿瘤细胞免疫抑制模式及相应靶分子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免疫抑制分子
综述二 TGF-β及其信号转导元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_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D]. 卢雅琴.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ABL1激酶通过磷酸化抑癌因子Smad4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D]. 王丽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3]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D]. 范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基因表达及功能的影响[D]. 侯瑞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5]健脾益髓解毒法联合雄黄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的影响[J]. 荆向景,张明芹. 四川中医, 2019(04)
  • [6]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D]. 王晓军.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7]儿童急性白血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水平及临床意义[D]. 孙尚菲.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检测水平[J]. 刘瑞玉,张舜玲,许先吟,巫远忠,余相,曹海燕,陈江涛,胡俊. 热带医学杂志, 2007(06)
  • [9]6种抗瘤中药制剂影响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及相应靶分子分泌的研究[D]. 崔澂.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1)
  • [10]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J]. 张舜玲,刘瑞玉,许先吟,李鹤维,罗耀光,刘志红,陈立,胡俊,巫远忠,罗秀清,曹海燕. 热带医学杂志, 2004(06)

标签:;  ;  ;  ;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TGF-β_1及白血病抑制因子水平及其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