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德福韦二匹伏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论文文献综述)
赖思敏,叶晓光[1](2020)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发展到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从普通干扰素发展到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效应越来越强,不良反应越来越低。但核苷(酸)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并不能实现乙型肝炎的完全治愈,为了更好地实现乙型肝炎治愈的目标,对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联合或序贯治疗可实现更高的治疗目标。本文对两种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秦玉杰,朱复生[2](2020)在《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多数患者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核苷(酸)类似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是以核苷(酸)为基础,进行各种化学基团修饰或取代而形成的核苷(酸)衍生物。本文就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及不同患者核苷(酸)类似物选择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提供参考。
盛亮亮,邵荟竹,于清英[3](2019)在《五种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成本-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5种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短期成本-效果。方法利用药物经济学方法,采用5种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HBeAg阴性CHB患者1年的成本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结果在HBeAg阳性患者中,成本-效果比分别为:拉米夫定92.07、阿德福韦酯316.69、替比夫定107.07、恩替卡韦136.74、替诺福韦酯78.43;在HBeAg阴性患者中,成本-效果比分别为:拉米夫定51.15、阿德福韦酯94.45、替比夫定73.00、恩替卡韦101.79、替诺福韦酯64.09。结论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患者1年的经济性更佳;在HBeAg阴性患者中,拉米夫定在治疗1年时经济性更佳。
曾芸[4](2019)在《德阳地区六家医疗机构2013-2017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德阳地区六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区域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用药现状;2、通过查阅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专家共识以及高质量的循证研究文献,拟定合理用药的评价标准,对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的病案管理系统,提取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五年时间内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住院病例,排除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乙肝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病等情况。参考随机抽样样本量计算公式n=P(1-P)/(e2/Z2+P(1-P)/N),将置信度设置为P小于0.01,比例估计设置为0.5,精度值百分比分别设置为0.03和0.04,计算出需要样本量为988-1692之间,取整数1200作为抽样分析目标样本量。按入院时间对每家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排序,病例总数除以100的商四舍五入后取整数作为间隔,依次抽取6份病例,最终纳入1200份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药物的功能作用进行分类,利用EXCEL2007、ACCESS 2007、IBM SPSS 23.0等软件提取样本数据并整理,最终获得患者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药品种类、应用明细等具体数据。参照拟定的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对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男性约占73.5%,平均年龄51.3± 10.4岁,女性约占26.5%,平均年龄57.8±9.7岁。平均住院日为17.1天,人均住院费用为12141.8元,平均总药费占总费用比的38.3%,抗病毒药物费用占总药费的71.1%。药物利用评价(drug utilization review,DUR)方面,共计914例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使用频次前三位依次是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其中恩替卡韦的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最大,干扰素类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均小于1,核苷(酸)类DUI均等于1;药物利用评估(drug utilization evaluation,DUE)方面,肝功能指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2.3%、HBV DNA转阴率为40.2%、ALT复常率为56.1%、HBsAg转阴率为1.2%;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精神异常、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骨髓抑制发生率依次为2.8%、2.2%、1.9%、0.9%、0.5%、0.3%、0.1%;抗病毒药物使用合理性方面,①1200例患者中有278例(23.2%)未严格掌握抗病毒治疗的启动指征,随意予以抗病毒治疗;②有230例(44.6%)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抗病毒药物选用不合理,有94例(47.0%)例病情进展至代偿期或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选用不合理;有164例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69例(42.1%)未正确实施耐药挽救方案;③特殊人群中,有56例(42.4%)HBV相关肝病患者、28例(27.2%)处于特殊年龄或生理阶段患者、9例(26.5%)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以及7例ALT≤2×ULN的患者(20.0%)抗病毒药物选用不合理;④抗病毒治疗随访方面,对724例(79.2%)应用了抗病毒药物的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率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综合医院高于专科医院,随访形式以电话为主。结论:男性患者CHB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六家医疗机构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用药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包括不能严格地把握治疗适应症,随意启动抗病毒治疗;药物选用方面,不考虑患者HBVDNA水平、肝脏炎症程度,不结合患者的用药史、禁忌症、是否为特殊人群等情况,随意选用、停用或换用抗病毒药物。部分医院未开展基因型耐药检测,未采取正确的耐药挽救措施,只凭经验选药等。这些不合理的情况,一方面与德阳地区的经济状况、医疗技术水平偏低有关,另一方面与医师对于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相关的合理用药培训较少有关,导致用药规范及治疗新进展等传播不及时、不到位。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抗病毒治疗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临床药师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更加有针对性地参与合理用药的教育培训、指导监督、临床路径、医嘱点评等工作,协助临床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减少不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连江山[5](2019)在《提高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率新方法及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疗效预测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我国是乙肝的重灾区,大约有1.2亿人为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多达2000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当前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均提出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应对免疫清除期(IC)或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ENH)患者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硬化、肝癌及并发症的发生。但是目前已有的干扰素、核甘(酸)类似物仍然难以达到HBsAg转阴的理想治疗终点,虽然有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核甘(酸)类似物或者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疗效,但是目前乙肝治愈仍然是一个难题,亟需建立新的抗病毒/免疫调节联合治疗新方法提高慢乙肝的功能性治愈率。目前已有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并不能彻底的清除肝细胞中的造成HBV持续感染的主要元凶共价闭合环状DNA,即cccDNA。虽然新的联合治疗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方案可以提高乙肝抗病毒治疗HBeAg的血清学转化率和s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率,但是仍然难以达到让人非常满意的效果,寻找治疗前和治疗中的疗效预测指标,以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抗病毒领域的难点及热点问题,也是提高疗效和节约医疗资源很好的方式。代谢组学是从整体层面上检测疾病状态下代谢物的的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因而代谢组学技术在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发病机制及疗效预测等方面研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GC/MS)的血清代谢学方法,寻找血清中可以预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功能性治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第一部分:提高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率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新方法的研究方法: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始治疗患者按随机、前瞻性原则分为2组接受新的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分别为:(1)干扰素a(IFN-a)+ADV(阿德福韦酯);(2)IFN-a+ADV+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击落刺激因子);IFN-a+ADV治疗组入组59例,IFN-a+ADV+GM-CSF治疗组入组69例,治疗48周,其中IFN-a+ADV治疗组退出或者失访7例,IFN-a+ADV+GM-CSF治疗组3例。新的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方案:分别在第0、4、12、24、36、48周的每周三、周四、周五连续三天接受GM-CSF治疗,治疗方法:75ug,皮下注射一天一次。药物使用方案:IFN-α皮下注射qod(隔天一次);ADV 1Omgqd(空腹口服一天一次)。随访的时间点分别在治疗的0、4、8、12、24、36、48周。分析在治疗后的24周和48周时肝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HBV转阴率(HBV DNA<20IU/ml),HBeAg血清学转换率,s 抗原转阴率(HBsAg<0.05IU/ml)。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在基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第24周,IFN+ADV+GM-CSF 组 ALT 复常率为 75.76%,高于 IFN+ADV 组的 57.69%(p<0.05);IFN+ADV+GM-CSF 组 HBVDAN 转阴率(HBV DNA<20IU/ml)为 77.27%,略高于 IFN+ADV 组的 69.23%,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324);IFN+ADV+GM-CSF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e抗原转阴,e抗体出现)为33.33%,显着高于IFN+ADV组的19.23%(p=0.041);IFN+ADV+GM-CSF组s抗原转阴率(s抗原转阴或者s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1.51%,高于IFN+ADV组的0%(p=0.373);治疗第48周,IFN+ADV+GM-CSF组的ALT复常率为91.93%,高于IFN+ADV组的 82.69%(p=0.134);IFN+ADV+GM-CSF 组的 HBVDAN 转阴率为 89.39%,略高于 IFN+AD 组的 84.61%,(p=0.439);IFN+ADV+GM-CSF 组的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为 53.03%,高于 IFN+ADV 组的 30.77%(p=0.015);IFN+ADV+GM-CSF组的 s抗原转阴率为 6.06%,高于IFN+ADV组的 1.92%(p=0.268);IFN+ADV+GM-CSF组s抗原滴度较基线下降大于90%以上的比例为54.55%,高于 IFN+ADV 组的 34.62%(p=0.031)IFN+ADV+GM-CSF 组的 s 抗原滴度较基线下降小于50%的比例为13.64%,低于IFN+ADV组的38.46%(p=0.002)。第二部分:基于UPLC/MS和GC/MS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在慢乙肝抗病毒疗效预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提高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率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新方法研究入组的患者作为本部分的研究对象。根据疗效不同分为HBeAg血清学转换组和非HBeAg血清学转换组。其中T1治疗组(IFN+ADV),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16例,非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36例;T2治疗组(IFN+ADV+GM-CSF),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35例,非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31例。采集第0周,24周和48周患者血清标本放到EP管-80℃保存。所有血清样品在处理的前一天晚上从-80℃放到4℃解冻。同一份样品分为2份,1份进行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另一份进行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所有样品随机进行检测。UPLC/MS数据经去噪音、峰提取、去卷积、归一化处理后导入Simca-P 13.0处理,进行PCA,OPLS-DA分析。筛选标志物基于P<0.05,Fold change>1.5规则。数据库检索基于本地HMDB数据库。GC/MS质谱数据经XCMS处理导出包含样本定量定性信息的矩阵。NIST17数据库比对解析完成后,再经归一化处理,应用SIMCA13.0进行进一步进行OPLS-DA分析。SPSS软件(16.0),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进行多因子非参数差异分析,选取差异代谢物(p<0.05)。有显着性差异的代谢物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HBVDNA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建立了基于UPLC/MS和GC/MS可以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的血清代谢组学诊断模型。应用UPLC/MS的技术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第0周、24周和48周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对不同治疗组按疗效(是否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在第0周,24周和48周的代谢物进行PCA发现不同治疗组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和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的代谢指纹有明显差异。进一步应用OPLS-DA对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对不同治疗组按疗效(是否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在第0周,24周和48周能够更好的区分。对分组贡献大的(p<0.05,FD>1.5)的代谢物进行鉴定,发现发生HBeAg转换的患者在第0周时十二碳烯酸浓度低,在治疗的第24和48周三酰甘油TG(16:1/16:1/16:1)和SM(d18:1/24:0)浓度高。对不同治疗组发生HBeAg血清学或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在第0周,24周和48周的血清代谢物进行OPLS-DA进行分析,发现不管接受T1治疗还是T2治疗,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在第0周、24和48周的的血清代谢物能够很好区分。未发生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在第0周、24和48周的的血清代谢物也能够很好区分。对分组贡献大的(p<0.05)的代谢物进行鉴定,发现发生HBeAg血清学转化的患者血清中磷脂酰胆碱(PC(18:1/18:1)、PC(20:1/14:1)、DG(14:1/22:4/16:0)、SM(18:0/14:0)、SM(17:1/24:1)浓度进行性降低;2-Arachidonylglycerol、8-Hydroxydesmethylclomipramine、3,4-Methylenesebacic acid、N-Acetylglutamine、TG(16:1/16:1/16:1)、SM(18:1/24:0)、SM(17:1/24:0)、2-Arachidonylglycerol、8-Hydroxydesmethylclomipramine 浓度进行性升高。应用GC/MS的技术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第0周、24周和48周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组原始数据解析,比对数据库NIST17,共鉴定出结果较为可靠的代谢物70个。对不同治疗组发生HBeAg血清学或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在第0周,24周和48周的血清代谢物进行OPLS-DA进行分析,发现不管接受T1治疗还是T2治疗,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在第0周、24和48周的的血清代谢物能够很好区分。未发生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在第0周、24和48周的的血清代谢物也能够很好区分。说明基于GC/MS的OPLS-DA模型可以用于HBeAg血清学转换的疗效预测。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进行多因子非参数差异分析,选取差异代谢物(p<0.05),有显着性差异的代谢物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和 HBVDNA 应用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发现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血清中富马酸((E)-2-Butenedioic acid),乙醇胺(Ethanolamine)浓度进行性下降,D-塔罗糖(D-Talose)和D-阿洛糖(D-Allose)进行性升高。富马酸((E)-2-Butenedioic acid)、3-a-甘露聚糖(3-alpha-Mannobiose)和甘氨酸(Glycine)与HBeAg的浓度呈正相关,D-阿洛糖(D-Allose)和HBeAg的浓度呈负相关,富马酸((E)-2-Butenedioic acid)、3-a-甘露聚糖(3-alpha-Mannobiose)和甘氨酸(Glycine)与HBsAg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IFN-a+ADV+GM-CSF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病毒治疗方案可以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和s抗原的转阴率。通过对接受新的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方案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进行代谢组学的研究,结合PCA和OPLS-DA多变量统计方法,发现基于代谢组学寻找的血清标志物对抗病毒疗效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疗效的预测及监测,从而进一步提高抗病毒的疗效、节约医疗成本。
陈力[6](2018)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实验组予以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肝功能指标、不同治疗时间段HBV DNA定量低于检测下限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以及不同治疗时间段HBV DNA定量低于检测下限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着,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可有效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耐药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晓艳,张海涛,潘涛,张明红,杨立新[7](2017)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0.5mg/d口服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T细胞亚群、HBV DNA、ALT、AST和TBil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HBV D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AST、TBil、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比率和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细胞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0%vs.82.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恩替卡韦比较,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更能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江杰,李丽,王利红,江红霞[8](2013)在《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5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安络化纤丸治疗5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24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0%和73.3%(P<0.05);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分别为(135.31±42.14)μg/L和(185.27±67.56)μg/L(P<0.05),层粘连蛋白分别为(101.60±31.63)μg/L和(125.47±36.05)μg/L(P<0.05),Ⅲ型前胶原分别为(83.65±35.55)μg/L和(136.14±45.07)μg/L(P<0.05),Ⅳ型胶原分别为(85.35±71.31)μg/L和(129.39±34.77)μg/L(P<0.05);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20±0.07)cm和(1.36±0.07)cm(P<0.05),脾静脉内径分别为(0.64±0.09)cm和(0.93±0.12)cm(P<0.05),脾脏厚度分别为(3.80±0.49)cm和(4.45±0.22)cm(P<0.05);ALT分别为76.54±61.25U/L和(121.47±35.05)U/L(P<0.05),AST分别为(101.63±31.62)U/L和(128.44±45.07)U/L(P<0.05),GGT分别为(81.45±60.51)U/L和(128.39±43.77)U/L(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疗效。
黄旭美[9](2012)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并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已有研究发现,患者基线HBV DNA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最重要的预测因
朱明添[10](2012)在《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多年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反复筛选、不断优化,本研究采用叶下珠、黄芪、三七、甘草等数种中药组成了叶下珠复方,并拟将其开发为新一代的抗乙肝病毒的新药。在进行叶下珠复方的临床研究前,我们完成体外抗乙肝病毒(HBV),对HBV转基因小鼠免疫病理模型的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实验治疗的有效性。在体外抗HBV的研究中,我们选择了2.2.15细胞作为体外模型,HBsAg、HBeAg作为药物效果的筛选靶标,通过MTT法测定药物的细胞毒性浓度,并相应计算出治疗指数来评价药物疗效。结果显示,叶下珠复方在2.2.15细胞中对HBsAg分泌抑制的治疗指数为8.4.因此,叶下珠复方在体外能高效、低毒的抑制HBV的分泌HbsAg和HBeAg。叶下珠复方中、大剂量及ADV在Tg鼠血清HBsAg阴转率分别在给药后第10天、第21天、停药后3天进行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ADV具有减少HBV Tg鼠血清HBV-DNA载量的作用。但停药3天有反跳。叶下珠复方大、中剂量组均有降低HBV Tg鼠血清HBV-DNA载量的作用,尤其以大剂量组效果明显,虽然没有减少到ADV组水平,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且在停药后无明显反跳现象,说明叶下珠复方作用持久、平稳。模型组Tg鼠肝脏病理改变类似于临床轻度肝炎表现,随着叶下珠复方剂量的增大,炎症得以缓解。大剂量组的肝板排列整齐,无纤维组织增生,但中央静脉周围轻度围管浸润。叶下珠复方中、大剂量和ADV均能减少肝组织中HbcAg表达,尤其大剂量组明显。叶下珠复方能够上调CD3+、CD4+、CD4+/CD8+,下调CD8+T细胞比值水平,具有正向T淋巴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尤其以大剂量组效果明显。ADV也具有提高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如CD3+百分比),但作用相对叶下珠复方弱。运用大、中、小剂量叶下珠复方和ADV均能提高HBV转基因小鼠血清IL-2、TNF-γ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的差异。且运用大、中剂量叶下珠复方治疗后IL-2、TNF-Y水平已高于正常对照组。叶下珠中剂量组CD3+、TNF-γ与给药前后HBV-DNA载量的减少呈显着正相关,叶下珠复方大剂量组CD4+、CD8+、CD4+/CD8+的变化与给药前后HBV-DNA减少呈显着正相关。叶下珠复方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肝炎(LRHB)52周,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着优于单纯使用ADV组,且差异显着(P<0.05或P<0.01)。治疗52周,叶下珠复方联用ADV完全应答率(CR)为25%,显着高于ADV组(10%),X2=9.07,P<0.01。叶下珠复方联合ADV组治疗52周,患者CD4+百分比和NK细胞均增加,CD3+百分比增加,而两组CD8+百分比减少,并与HBV-DNA载量的减少呈显着正相关。HBV特异型CD8+T细胞用于破坏感染肝细胞,能清除肝内HBV、从而减少细胞内HBV数目,说明叶下珠复方联合ADV能更好改善LRHB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及提高NK细胞的活性,提高抗病毒的疗效。同时能调节免疫功能,使免疫低下或免疫紊乱的调整到正常,显示出较好的抗HBV效果。
二、阿德福韦二匹伏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德福韦二匹伏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论文提纲范文)
(2)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酸)类似物 |
1.1 拉米夫定 |
1.2 阿德福韦酯 |
1.3 恩替卡韦 |
1.4 替比夫定 |
1.5 替诺福韦 |
2 不同患者核苷(酸)类似物选择 |
3 总结 |
(3)五种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设计 |
1.3 成本的确定 |
2 结果 |
2.1 成本-效果分析 |
2.2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4)德阳地区六家医疗机构2013-2017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5)提高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率新方法及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疗效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提高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率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新方法的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3 治疗方法 |
1.4 随访和观察指标 |
1.4.1 随访 |
1.4.2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价 |
1.6 安全性评价 |
1.7 统计方法 |
1.8 结果 |
1.8.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
1.8.2 两组患者在治疗24周和48周的肝功能指标对比 |
1.8.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ALB,GLB,ALT,AST,AKP,GGT,TB的比较,见图1 |
1.8.4 两组治疗24周,48周后ALT的复常率 |
1.8.5 两组治疗24周,48周后AST的复常率 |
1.8.6 两组治疗24周,48周后患者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转阴率对比 |
1.8.7 在治疗的第0,24和48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血清肌酐的动态变化 |
1.8.8 在治疗中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监测 |
1.9 讨论 |
1.10 小结 |
1.11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UPLC/MS和GC/MS的血清代谢组学方法在慢乙肝抗病毒疗效预测中的应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样品的采集 |
2.2.3 实验试剂和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基于UPLC/MS血清代谢组学的结果 |
2.3.2 基于GC/MS血清代谢组学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2.6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6)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2.3 两组不同治疗时间段HBV DNA定量低于检测下限情况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论 |
(7)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1. 治疗方法 |
2. 检测指标 |
3. 疗效评定标准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 |
二、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和HBV DNA变化 |
三、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讨论 |
(8)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的比较 |
二、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标志物变化的比较 |
三、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的比较 |
四、两组治疗前后超声检查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0)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药治疗慢乙肝进展 |
1.1 对慢乙肝的传统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认识 |
1.2 中医药抗病毒研究的进展 |
1.3 对核苷类药物耐药后中医研究进展 |
1.4 对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抗病毒认识 |
2 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2.1 叶下珠属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 |
2.2 苦味叶下珠的生物学特征 |
2.3 苦味叶下珠化学分析及药理作用 |
2.4 基础抗病毒实验研究 |
2.5 临床研究 |
2.6 争议及其原因分析 |
2.7 结语与展望 |
3 核苷类药物治疗 |
3.1 核苷类药物 |
3.1.1 拉米夫定 |
3.1.2 阿德福韦酯 |
3.1.3 恩替卡韦 |
3.1.4 替比夫定 |
3.1.5 替诺福韦酯 |
3.2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
4 免疫调节治疗 |
4.1 病毒清除要靠机体免疫 |
4.2 病毒性肝炎的Th1/Th2免疫应答 |
4.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分类及对策 |
4.4 免疫治疗原则 |
4.5 免疫治疗展望 |
5 中药抗病毒免疫治疗进展 |
5.1 CBV免疫功能和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 |
5.2 中医药对CHB的免疫调控作用 |
5.3 疏肝健脾补肾方药调节CHB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
6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及YMDD变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6.1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研究进展 |
6.2 HBV的基因分析技术 |
6.3 HBV YMDD变异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下珠复方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
1.1 体外抗病毒作用 |
1.1.1 材料和方法 |
1.1.5 HBsAg. HBeAg的检测 |
1.2 结果 |
2 叶下珠复方对HBV转基因小鼠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药物组成及制备 |
2.1.3 给药方法 |
2.1.4 实验步骤 |
2.1.5 实验内容 |
2.2 结果 |
2.2.1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血清HBsAg阴转率的影响 |
2.2.2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血清HBV-DNA的影响 |
2.2.3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2.2.4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小鼠肝组织HBcAg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
2.2.5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小鼠脾淋巴细胞亚群实验的结果 |
2.2.6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小鼠脾组织上清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的抗病毒作用 |
2.3.2 叶下珠复方对HBV转基因Tg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2.3.3 叶下珠复方对HBV Tg鼠血清HBV DNA与脾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相关性的实验结果 |
3 叶下珠复方治疗CBV的疗效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病例选择 |
3.1.2 治疗措施和疗程 |
3.1.3 观察指标 |
3.1.4 疗效诊断 |
3.1.5 统计学处理 |
3.1.6 随机分配方法 |
3.2 结果 |
3.2.1 入组患者基线情况 |
3.2.2 治疗前后血清HBV标志的变化 |
3.2.3 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A/G、SB)复常情况 |
3.2.4 疗效 |
3.2.5 YMDD基因变异情况 |
3.2.6 讨论 |
4 叶下珠复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肝炎(LRHB)的疗效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病例选择 |
4.1.2 治疗措施和疗程 |
4.1.3 观察指标 |
4.1.4 疗效判断 |
4.1.5 统计学处理 |
4.1.6 随机分配方法 |
4.2 结果 |
4.2.1 入院患者基线情况 |
4.2.2 治疗前后血清HBV标志的变化 |
4.2.3 治疗前后肝功能复常情况 |
4.2.4 疗效 |
4.2.5 3组疗前后T细胞亚群均值变化 |
4.2.6 3组治疗前后NK细胞、IL-2均值比较 |
4.2.7 3组治疗前后HBV-DNA与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 |
4.2.8 3各实验组治疗前后血清HBV-DNA与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
4.5 讨论 |
全文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附录1 药物对HBV Tg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变化图 |
附录2 药物对HBV Tg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病理图片 |
附录3 叶下珠复方联合ADV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肝炎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图 |
致谢 |
四、阿德福韦二匹伏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论文参考文献)
- [1]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 赖思敏,叶晓光.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0(06)
- [2]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J]. 秦玉杰,朱复生. 医学信息, 2020(23)
- [3]五种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 盛亮亮,邵荟竹,于清英.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05)
- [4]德阳地区六家医疗机构2013-2017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D]. 曾芸.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4)
- [5]提高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率新方法及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疗效预测的研究[D]. 连江山. 浙江大学, 2019(03)
- [6]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分析[J]. 陈力. 当代医学, 2018(03)
- [7]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J]. 张晓艳,张海涛,潘涛,张明红,杨立新. 江苏医药, 2017(06)
- [8]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 江杰,李丽,王利红,江红霞.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3(06)
- [9]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 黄旭美. 华夏医学, 2012(03)
- [10]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D]. 朱明添.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叶下珠论文;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论文; 乙肝阴性论文; 乙肝中药论文; 阿德福韦酯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