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壳低聚糖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表面活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伟[1](2020)在《松香改性羟丙基壳聚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稳定性高,不易受电解质和pH的影响,比一般的离子型表面性活性剂性能更加优越,有较好的乳化、增溶和分散等性能。本课题研究了以天然松香和壳聚糖(CS)为原料制备松香改性羟丙基壳聚糖,并考察了产物的性质,具体涉及以下3方面内容:(1)羟丙基壳聚糖(HPCS)的制备及其条件优化;(2)脱氢枞基缩水甘油醚(DAGE)接枝羟丙基壳聚糖(DAGE-g-HPCS)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3)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GDHA)接枝羟丙基壳聚糖(GDHA-g-HPCS)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在HPCS的制备及其条件优化部分,主要考察了通过碱化后的壳聚糖与环氧丙烷进行反应制备HPCS的工艺及其影响因素,并用FT-IR和1H NMR表征了产物结构,元素分析法测定HPCS的取代度;同时,以HPCS的取代度为基准,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法优化了HPCS的制备条件,并研究了HPCS的水溶性与取代度(DS)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用于壳聚糖碱化时NaOH溶液的浓度、环氧丙烷与糖单元的物料比、羟丙基化反应的温度和时间都能影响HPCS的取代度,且其影响顺序为:壳聚糖碱化时NaOH溶液的浓度>羟丙基化反应温度>环氧丙烷与糖单元的物料比>羟丙基化反应时间;优化的条件为:壳聚糖碱化时NaOH的浓度为30.0%,环氧丙烷与糖单元的物料比为20:1,羟丙基化反应时间为36.0 h,羟丙基化反应温度为50.0℃。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产物的DS为110.6%;HPCS的水溶性随DS增加而提高,DS≥58.04%的HPCS可在中性条件下完全溶解于水中。同时通过亚硝酸钠降解法降解了HPCS,得到特性粘度分别为17.832、16.339、12.964、11.569和9.621的低分子量HPCS。在脱氢枞基缩水甘油醚接枝羟丙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部分,主要是研究了通过水溶性HPCS与DAGE间的接枝反应制备DAGE-g-HPCS,并考察了DAGE与HPCS的物料比对接枝产物接枝度(DG)的影响;用FT-IR和1H NMR表征了产物结构,元素分析法确定了产物的DG,苯-水乳液稳定时间测量法评价了产物的乳化能力,表面张力法分析了产物的表面活性,振荡法评价了产物的泡沫性能。结果表明,随着DAGE与HPCS物料比从1.0提高至8.0,DAGE-g-HPCS的DG也从5.38%增加至16.54%,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从0.7436g·L-1降至0.2226 g·L-1,而乳化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苯-水乳液的稳定时间从4505s增加到7813s,泡沫稳定性从81.05%提高到91.46%,同时,还进行了DAGE与低分子量HPCS接枝产物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HPCS特性黏度从17.832降低至9.621,DAGE-g-HPCS水溶液的cmc从0.5090增加到0.8474 g·L-1,对苯-水乳液的稳定时间从2078s增加到4320s,泡沫保留率从74.42%提高到83.65%。在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羟丙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部分,主要是研究了通过水溶性HPCS与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GDHA)间的接枝反应制备GDHA-g-HPCS,并考察了GDHA与HPCS的物料比对接枝产物接枝度(DG)的影响;用FT-IR和1H NMR表征了产物结构,元素分析法确定了产物的DG,苯-水乳液稳定时间测量法评价了产物的乳化能力,表面张力法分析了产物的表面活性,振荡法评价了产物的泡沫性能,倒瓶法研究了GDHA-g-HPCS的成胶时间。结果表明,随着GDHA与HPCS物料比从1.0提高至8.0,GDHA-g-HPCS的DG也从0.72%增加至10.54%,对应的cmc从0.7619 g·L-1降至0.1894 g·L-1,对苯-水乳液的稳定时间从2846.0s增加到18063.0s后又降低至2612.0s,泡沫保留率从80.32%提高到97.46%后下降到79.68%;同时,还进行了GDHA与低分子量HPCS接枝产物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HPCS特性黏度从17.832降低至9.621,GDHA-g-HPCS水溶液的cmc从0.4318 g·L-1增加到0.7342 g·L-1,对苯-水乳液的稳定时间从607.0s增加到2064.0s,泡沫保留率从66.28%提高到80.31%;接枝度为2.81%,浓度为30.0 g·L-1的GDHA-g-HPCS溶液经β-甘油磷酸钠交联后,在37.0°C下恒温26.0 min即可形成凝胶,且得到的凝胶置于4.0°C的环境中经42.0 min后又转化为溶胶。
凌梦晨[2](2019)在《壳寡糖接枝Gemini季铵盐的合成及工艺优化》文中指出双子季铵盐是一种用途广泛,低毒,稳定且具有良好杀菌性能的强表面活性剂。论文先后合成了羟丙基Gemini型季铵盐与席夫碱壳寡糖,并以此为基材,在乙二醇双缩水甘油醚的作用下,合成了壳寡糖C6-OH接枝羟丙基Gemini型季铵盐的杀菌材料。利用红外,核磁,质谱等手段对中间产物及目标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摘要如下:首先,以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环氧氯丙烷为起始原料,合成出环氧单季铵盐,其最佳合成条件为: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环氧氯丙烷=1:1.8(mol/mol),加热回流60min,得到产率高达96.2%的环氧单季铵盐。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入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回流反应4h,得到产率高达96.17%的羟丙基Gemini型季铵盐。其次,以壳寡糖和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席夫碱壳寡糖,其最佳条件是:氨基葡萄糖单体:苯甲醛=1:6摩尔比,pH=5,保温70℃反应4h,合成了缩合率高达80%的席夫碱壳寡糖。最后,以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交联席夫碱壳寡糖和羟丙基Gemini型季铵盐,合成出壳寡糖接枝Gemini型季铵盐,其优化合成条件为:席夫碱壳寡糖/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羟丙基Gemini型季铵盐质量比为1:1.3:2.4,pH值为10,105℃回流反应4h。用MCI树脂可分离合成的壳寡糖接枝Gemini型季铵盐,其洗脱液出峰时间区间为101112min,产率为66.9%。
于洪洋[3](2019)在《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三次采油技术在我国油田的应用,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作为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市场前景广阔。然而,油田中大量使用石油磺酸盐和重烷基苯磺酸盐,其原料为不可再生资源,且纯度低,价格相对较高。开发环保、原料廉价、易得、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驱油表面活性剂一直是中石油在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油田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方面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腰果酚作为一种廉价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分子中同时含有长链亲油基和活性酚羟基,可替代石油酚,设计合成高效、低廉的生物基驱油表面活性剂。本论文根据该研究热点,结合驱油表面活性剂的性质,采用工业级的天然生物质腰果酚为原料,通过常规有机反应,合成了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并对其溶液性质及驱油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工业级生物质腰果酚为原料,采用醚化反应,胺化反应以及季铵化反应合成了8种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季铵化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85℃、n3-氯-2-羟基丙磺酸钠与n腰果酚叔胺比为3:1、溶剂V异丙醇:V水为2:1时,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收率均在80%以上。采用IR和1H-NMR证实所合成的系列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所设计的结构相符。(2)采用吊片法测定了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结果表明,系列腰果酚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cmc)均在10-4mol/L,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在30-32mN/m之间;且随着与季铵离子相连烷基链的增长,表面张力降低,胶束标准自由能ΔGmic升高,吸附的热力学自由能(ΔGads)降低;CNBS-Cn-S中的SO3-相较于CNBS-Cn-C中的COO-具有更大的平均最小面积(Amin)。(3)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在不同体系下的界面活性与乳化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当CNBS-C1-S浓度为4.00g/L时,界面张力为3.66×10-4mN·m-1;当CNBS-C1-S浓度为0.23wt%时,乳状液最为稳定。表面活性剂与碱体系,当碱浓度为1.50wt%,CNBS-C1-S浓度为3.00g/L时,界面张力为1.15×10-3mN·m-1;当碱浓度为1.49wt%,CNBS-C1-S浓度为0.23wt%时,乳状液最为稳定。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体系,当CNBS-C1-S浓度为3.0g/L,碱浓度为1.50wt%,聚合物浓度为300mg/L时,界面张力达到可达2.34×10-3mN·m-1;当碱浓度为1.49wt%,CNBS-C1-S浓度为0.23wt%,聚合物浓度增加至900 mg/L时,乳状液最为稳定。(4)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升高,在油砂上的饱和吸附量先升高后变化较小;盐和碱浓度的变化油砂上饱和吸附量影响较小;醇的加入使油砂上的饱和吸附量降低。采用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在不同体系下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在单一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下,当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0wt%时,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4.67%;在表面活性剂-碱二元驱油体系下,当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0wt%、碱浓度为1.20wt%时,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5.28%;在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驱油体系下,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0wt%、聚丙烯酰胺(2500万分子量)浓度为1000mg/L时,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4.22%。在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三元混合驱油体系下,当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30wt%、碱浓度为1.5wt%、聚丙烯酰胺(2500万分子量)浓度为800mg/L时,后续化学驱采收率为33.87%。
张斯诺,周莉,张伟连,王泽巩,罗仲宽[4](2016)在《N-正丁基甲壳低聚糖的微波法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提出采用微波辐射法,在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作用下,用预先被NaOH碱化的甲壳低聚糖(CHOS)与溴化正丁烷反应制备N-正丁基甲壳低聚糖(C4-CHOS)。目标产物C4-CHOS的结构通过FTIR图谱及XRD图谱分析得到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NaOH与甲壳低聚糖质量比为2∶1、碱化温度70℃、碱化时间60min、反应时间60min、反应温度80℃、溴代正丁烷质量为甲壳低聚糖的6.35倍、四丁基溴化铵与甲壳低聚糖质量比为0.03∶1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起泡性为43.33%,稳泡性为87.18%,乳化性为76.74%。C4-CHO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16%,表面张力约为65.3mN/m;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测定结果为10.73。同步热分析表明C4-CHOS在205℃之前都是稳定的。
徐志刚[5](2016)在《松香改性壳低聚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有优良的界面吸附能力,并能表现出较好的乳化、成膜、增稠、絮凝、分散和增溶等性能,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石油、化工、和纺织及化妆品等领域。课题主要研究了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DHAGE)和脱氢枞酸烯丙酯(DHAAE)及接枝壳低聚糖(DHAGE-g-LMWCTS)和DHAAE-壳低聚糖共聚物(DHAAE-g-LMWCTS)等含松香和壳聚糖(CTS)结构的非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条件,并考察了产物的表面活性、乳化和泡沫性能。通过乙醇胺成盐法从歧化松香中分离出脱氢枞酸(DHA),并以脱氢枞酸钠(DHA-Na)和环氧氯丙烷(ECH)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备DHAGE;探讨了溶剂和催化剂类型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物料比对DHAGE收率的影响,用FT-IR、 GC-MS、1H NMR表征了DHAGE结构,环氧值分析法测定了产物中DHAGE的含量。结果表明,制备DHAGE的适宜条件为:二甲苯为溶剂,四丁基溴化铵为催化剂,反应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0 h和95℃,ECH对DHA-Na的摩尔比4。0:1.0;在此条件下DHAGE的收率可达83.1%。分别通过酰氯化法和DHA-Na法制备DHAAE。其中酰氯化法的实验结果为:以脱氢枞酰氯为原料,二氯甲烷为溶剂,吡啶为缚酸剂,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为阻聚剂,烯丙醇与脱氢枞酰氯的摩尔比为1.0:1.0,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为50℃和5.0h,此条件下DHAAE的收率为82.0%。DHA-Na法的实验结果为:利用DHA-Na与氯丙烯缩合制备DHAAE,反应条件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相转移催化剂,反应时间和温度分别为7.0 h和45℃,氯丙烯对DHA-Na的摩尔比2.5:1.0,此条件下DHAAE的收率为55.0%。用FT-IR、1H NMR、GC-MS等表征了DHAAE的结构。以亚硝酸钠为氧化剂,使CTS在不同条件下氧化降解并生成不同分子量的水溶性壳低聚糖(LMWCTS);LMWCTS与DHAGE的加成缩合及LMWCTS与DHAAE接枝共聚,分别得到DHAGE-g-LMWCTS和DHAAE-g-LMWCTS,并用FT-IR与’H NM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通过重量分析法确定了产物的取代度,拉环法测定了产物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甲苯为模拟油评价了两种产物的乳化性能,震荡法研究了产物的泡沫性能。表面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1)相近取代度下,DHAGE-g-LMWCTS水溶液的γcmc随着LMWCTS分子量的减少而降低;对于分子量为10814的LMWCTS经改性得到的取代度为17%的DHAGE-g-LMWCTS,其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柬浓度(CMC)为1.5g/L,对应的γcmc为52.47mN/m;对于分子量为20879的LMWCTS经改性得到的DHAGE-g-LMWCTS,其γcmc随取代度的上升而下降;取代度为28.0%的DHAGE-g-LMWCTS水溶液的CMC为2.0g/L,对应的γcmc为51.88mN/m。(2)相近取代度下,DHAAE-g-LMWCTS水溶液的γcmc随LMWCTS分子量的减少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对于分子量为24600的LMWCTS改性得到的取代度为20.5%的DHAAE-g-LMWCTS,其在水溶液中的CMC为0.5g/L,对应的γcmc为51.22mN/m-分子量为27357的LMWCTS改性得到的DHAAE-g-LMWCTS,其γcmc随取代度的增加而减小;取代度为19.0%的DHAAE-g-LMWCTS在水溶液中的CMC为2.0g/L,对应的γcmc为51.90mN/m。乳化和泡沫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甲苯-水体系法和震荡法分别测定DHAGE-g-LMWCTS(取代度19.5%,LMWCTS分子量为27357)、DHAAE-g-LMWCTS(取代度为11.0%,分子量为20879)、LMWCTS(分子量为27357)、单甘脂、蔗糖酯和司盘-80的乳化时间为,228s、211s、14s、14s、114s、52s;泡沫高度为,18.3mm、16.0mm、0、0、0、6.0mm,由此可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DHAG E-g-LMWCTS和DHAAE-g-LMWCTS的泡沫性和乳化性要优于其他几种物质。
裴立军[6](2014)在《松香—壳聚糖基梳状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分子量在几千至几万以上且有表面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因其兼有高分子化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故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论文以脱氢枞胺为原料首次合成了3-氯-2-羟丙基脱氢枞基氯化铵(CHPDMDHA)和烯丙基二甲基脱氢枞基氯化铵(ADMDHA),并创新提出以CHPDMDHA和ADMDHA作为活性季铵盐对壳低聚糖(LWCTSs)、N-羧甲基壳聚糖(N-CMC)、N,O-羧甲基壳聚糖(N,O-CMC)、N-羧乙基壳聚糖(N-CEC)和N,O-羧乙基壳聚糖(N,O-CEC)进行改性,分别得到了CHPDMDHA接枝壳低聚糖(CHPDMDHA-g-LWCTSs)、CHPDMDHA接枝羧烷基壳聚糖(CHPDMDHA-g-CACTSs)、ADMDHA接枝壳低聚糖(ADMDHA-g-LWCTSs)和ADMDHA接枝羧烷基壳聚糖(ADMDHA-g-CACTSs)等4个系列松香改性壳聚糖类梳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采用FT-IR、NMR、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了产物结构,并研究了所合成化合物的表面活性、乳化性能、抑菌性能及抗肿瘤活性,初步探讨了这些典型性能与结构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松香改性壳聚糖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采用吊片法研究了CHPDMDHA、ADMDHA和松香改性壳聚糖类梳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CHPDMDHA、ADMDHA和松香改性壳聚糖类梳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都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CHPDMDHA的表面活性优于结构相似的C12~C16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ADMDHA的表面活性也优于结构相似的C16或C18的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松香改性壳聚糖类梳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介于0.75×10-4~7.31×10-2mol/L之间,且随壳低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季铵化度(DQ)的增加而减小;cmc时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介于31.4~39.4mN/m之间,且随壳低聚糖分子量的增大或DQ的增加而降低。研究了CHPDMDHA、ADMDHA和松香改性壳聚糖类梳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对基于液体石蜡-水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HPDMDHA的乳化性能优于C12~C16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ADMDHA的乳化性能优于C16或C18的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 CHPDMDHA-g-LWCTSs、 CHPDMDHA-g-CACTSs、 ADMDHA-g-LWCTSs、ADMDHA-g-CACTSs的乳液稳定时间均随DQ的增加或壳低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延长。采用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CHPDMDHA、ADMDHA、羧烷基壳聚糖(CA-CTS)、CHPDMDHA-g-LWCTSs、 CHPDMDHA-g-CACTSs、 ADMDHA-g-LWCTSs和ADMDHA-g-CACTSs对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产气肠杆菌(Escherichiaaerogenes)、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和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il)等革兰氏阴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初步研究了它们的抑菌性能与其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HPDMDHA、ADMDH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明显,其MIC值分别为16和64及8和8μg/mL;CA-CTS对大肠埃希氏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且CA-CTS的抑菌能力随其取代度或分子量的增加而降低;CHPDMDHA-g-LWCTSs对绿脓杆菌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其MIC值随DQ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壳低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CHPDMDHA-g-CACTSs对大肠埃希氏杆菌的MIC值随DQ的增加或亲水基中壳低聚糖分子量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ADMDHA-g-LWCTSs对绿脓杆菌、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氏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其MIC值随壳低聚糖分子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DQ的增大而减小;ADMDHA-g-N-CMC和ADMDHA-g-N-CEC对产气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好,且其抑菌能力随DQ的增加而增强,随壳低聚糖分子量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了CHPDMDHA、 ADMDHA、 CA-CTS、CHPDMDHA-g-LWCTSs、 CHPDMDHA-g-CACTSs、 ADMDHA-g-LWCTSs和ADMDHA-g-CACTSs对肺癌H460细胞、乳腺癌MCF7细胞、肝癌SMMC7721细胞和胃癌MKN45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表明,CHPDMDHA-g-CACTSs3000对4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CHPDMDHA-g-N-CMC3000对胃癌MKN45细胞、 CHPDMDHA-g-N,O-CMC3000对肝癌SMMC7721细胞、CHPDMDHA-g-N,O-CEC3000对肝癌SMMC7721细胞和胃癌MKN45细胞的IC50均小于100μg/mL;ADMDHA-g-N-CEC3000对乳腺癌MCF7细胞、肝癌SMMC7721细胞和胃癌MKN45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其IC50分别为75.99、62.69、99.93μg/mL;ADMDHA对肺癌H460细胞、乳腺癌MCF7细胞、肝癌SMMC7721细胞和胃癌MKN45细胞的IC50分别为7.10、10.00、4.91、5.63μg/mL,CHPDMDHA对胃癌MKN-45细胞的IC50为9.45μg/mL,说明ADMDHA和CHPDMDHA在体外对这些受试肿瘤细胞具有较好杀伤抑制作用。
张春艳[7](2014)在《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化石资源的逐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开发环境友好的、可生物降解的、可再生资源的绿色表面活性剂新产品是表面活性剂开发的重要方向。低窄壳糖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具有自身零毒性、可生物降解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优良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以低窄壳糖为原料合成了两类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主要工作和实验结果如下:(1)本文通过微波辅助过氧化氢降解法,可控的制备了低窄壳糖LNCS12、 LNCS16、LNCS20,通过凝胶过滤色谱(GFC)、核磁氢谱(1H NMR)和红外光谱(IR)等表征了低窄壳糖的结构。结果表明壳聚糖在降解过程中化学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断裂了连接壳聚糖单元之间的β-1,4糖苷键。利用GFC核证了低窄壳糖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2)以低窄壳糖为原料,合成了两类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即非离子型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较详细地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疏水基团碳链的长度对合成产品的溶解、表面活性、乳化、泡沫、润湿和配伍等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原料低窄壳糖的聚合度对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两类低窄壳糖表面活剂均能够溶解于水中,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且其表面活性随疏水基团碳链长度的增长而增加。非离子型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乳化性能和润湿性能,而且前者的具有良好的配伍性能,后者泡沫性能优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受低窄壳糖的聚合度的影响。因此,两类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可望在医药、环保、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得到应用。
张红垒,蔡照胜,许琦[8](2012)在《脱氢枞酰甲壳低聚糖的合成》文中研究表明以脱氢松香中分离得到的脱氢枞酸为原料,经酰氯化生成脱氢枞酰氯后,再与壳聚糖的氧化降解产物甲壳低聚糖作用,得到以脱氢枞酰基为亲油基和多聚氨基葡萄糖单元为亲水基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用FT-IR等方法表征了产物结构,元素分析法测定了产物的取代度。结果表明,当以甲烷磺酸-DMSO为反应介质、脱氢枞酸对氨基葡萄糖单元的摩尔比为2.0时,酰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壳寡糖的伯羟基上,且产物的取代度为15.43%。
张敏[9](2012)在《甲壳单糖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氨基葡糖类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衍生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起泡性、乳化性、生物相容性和吸湿保湿性等,同时也保留了甲壳素的无毒、无害、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生物降解等优良性能。本论文将甲壳素在浓盐酸中降解制备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再进一步通过化学改性,制备了一系列氨基葡萄糖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和一种两性氨基葡萄糖表面活性剂,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性能研究。将甲壳素在浓盐酸中降解制备氨基葡萄糖盐酸盐(GAH),GAH与三乙胺在乙醇-水相中反应生成氨基葡萄糖(GA),再与三种不同长链脂肪酸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类以氨基葡萄糖为反离子的氨基葡萄糖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实验制备的氨基葡萄糖月桂酸盐(GAL)的较适宜反应条件:GA与月桂酸物质的量比为1.0∶1.1,溶剂为6mL水,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8h,GAL的产率为69.2%。利用氮元素含量分析及红外光谱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三种氨基葡萄糖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均能溶于水;25℃时,用铂金板法测定GAC、GAD和GAL的cmc分别为1.09×10-3、8.51×10-3和3.16×10-4mol·L-1,相对应的表面张力值(γcmc)分别为35.3、30.1和28.2mN·m-1;计算的HLB值分别为11.82、10.87和9.92;各产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泡沫性能,对液体石蜡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在酸性、碱性、中性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与两性离子、非离子、阳离子等表面活性剂配伍良好,溶液稳定。随着疏水基碳链长度的增加,氨基葡萄糖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乳化性和起泡性呈增强的趋势。在乙醇介质中,用KOH对GAH进行脱酸碱化生成GA,与氯乙酸反应制得6-O-羧甲基氨基葡萄糖(CMG),CMG再与DTGA反应,合成了一种两性氨基葡萄糖表面活性剂——(2-羟基-3-十二烷基二甲基季铵基)丙基-6-O-羧甲基氨基葡萄糖(QCMG)。制备QCMG的适宜条件为:CMG与DTGA的物质量比为1.0∶1.1,溶剂为异丙醇20mL-水5mL,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6h,QCMG的收率为73.2%。利用氮元素含量分析及红外光谱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QCMG易溶于水,微溶于甲醇、乙醇,不溶于其他常见有机溶剂。25℃时,用铂金板法测得QCMG的最低表面张力为25.87mN·m-1,cmc为0.001mol·L-1,Γmax为3.78×10-10mol·cm-2,Amin为0.44nm2,ΔGcmc为-17.13kJ·mol-1。QCMG表现出一定的泡沫性能和吸湿保湿性,并对液体石蜡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在酸性、碱性、中性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与两性离子、非离子、阳离子等表面活性剂配伍良好,溶液稳定。
黄瑞华,杨炳超,郑东升,王博,张增强[10](2010)在《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壳聚糖季铵盐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阳离子聚合物。概述了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方法以及壳聚糖季铵盐在水处理、化妆品、制膜等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并展望了壳聚糖季铵盐的研究趋势。
二、甲壳低聚糖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表面活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壳低聚糖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表面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松香改性羟丙基壳聚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松香及其典型性质 |
1.1.1 松香的来源及其基本组成 |
1.1.2 松香的典型性质 |
1.2 羟烷基壳聚糖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
1.2.1 羟烷基壳聚糖的制备 |
1.2.1.1 羟乙基壳聚糖(HECS)的制备 |
1.2.1.2 羟丙基壳聚糖(HPCS)的制备 |
1.2.1.3 羟丁基壳聚糖(HBCS)的制备 |
1.2.2 羟烷基壳聚糖的应用研究 |
1.2.2.1 羟烷基壳聚糖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 |
1.2.2.1 .1 HECS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 |
1.2.2.1 .2 HPCS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 |
1.2.2.1 .3 HBCS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 |
1.2.2.2 羟烷基壳聚糖在抗菌材料中的应用 |
1.2.2.3 羟烷基壳聚糖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1.2.2.4 羟烷基壳聚糖在组织工程材料中的应用 |
1.2.2.5 羟烷基壳聚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1.2.3 松香在壳聚糖改性中的应用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HPCS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HPCS的制备条件优化、表征及取代度测定 |
2.2.3 HPCS的水溶性评价 |
2.2.4 亚硝酸钠降解法降解HPCS |
2.2.5 HPCS的特性黏度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HPCS的结构分析结果及其归属 |
2.3.2 正交试验分析及HPCS的水溶性评价结果 |
2.3.3 HPCS的特性黏度测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脱氢枞基缩水甘油醚接枝羟丙基壳聚糖(DAGE-g-HPCS)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DAGE-g-HPCS的制备 |
3.2.3 DAGE-g-HPCS的结构分析 |
3.2.4 DAGE-g-HPCS的表面活性测定 |
3.2.5 DAGE-g-HPCS的乳化能力测定 |
3.2.6 DAGE-g-HPCS的泡沫稳定性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AGE-g-HPCS的结构表征结果及其归属 |
3.3.2 DAGE-g-HPCS的表面活性测定结果 |
3.3.3 DAGE-g-HPCS的乳化能力测定结果 |
3.3.4 DAGE-g-HPCS的泡沫稳定性测定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羟丙基壳聚糖(GDHA-g-HPCS)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GDHA-g-HPCS的制备 |
4.2.3 GDHA-g-HPCS的结构分析 |
4.2.4 GDHA-g-HPCS的表面活性测定 |
4.2.5 GDHA-g-HPCS的乳化能力测定 |
4.2.6 GDHA-g-HPCS的泡沫稳定性测定 |
4.2.7 GDHA-g-HPCS的凝胶时间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GDHA-g-HPCS的结构分析结果及其归属 |
4.3.2 GDHA-g-HPCS的表面活性测定结果 |
4.3.3 GDHA-g-HPCS的乳化能力测定结果 |
4.3.4 GDHA-g-HPCS的泡沫稳定性测定结果 |
4.3.5 GDHA-g-HPCS的凝胶时间测定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壳寡糖接枝Gemini季铵盐的合成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季铵盐 |
1.1.1 季铵盐的分类 |
1.1.2 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优良性质 |
1.2 壳寡糖概述 |
1.2.1 壳寡糖的来源及制备 |
1.2.2 壳寡糖的结构和性质 |
1.2.3 壳寡糖/壳聚糖的化学改性现状 |
1.2.4 壳寡糖的应用 |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1 选题背景 |
1.3.2 选题意义 |
2 实验原理 |
2.1 合成羟丙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
2.2 合成席夫碱壳寡糖 |
2.3 乙二醇双缩水甘油醚交联反应 |
2.4 氨基脱保护 |
2.5 季铵盐分析 |
2.6 壳寡糖分析 |
2.7 高分辨质谱分析 |
2.8 ~1H核磁共振分析 |
2.9 红外分析 |
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1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 实验方法 |
4.1 合成羟丙基Gemini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 |
4.2 合成席夫碱碱壳寡糖中间体 |
4.3 合成壳寡糖接枝Gemini型季铵盐 |
4.4 分离壳寡糖接枝Gemini型季铵盐 |
4.5 壳寡糖的含量分析 |
4.5.1 配制溶液 |
4.5.2 绘制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 |
4.5.3 试样分析 |
4.6 季铵盐含量分析 |
4.6.1 季铵盐含量测定 |
4.7 壳寡糖接枝Gemini型季铵盐含量分析 |
4.8 质谱分析 |
4.9 红外分析 |
4.10 核磁分析 |
5 结果与讨论 |
5.1 合成环氧单季铵盐 |
5.2 合成羟丙基Gemini型季铵盐 |
5.3 合成席夫碱壳寡糖 |
5.4 合成壳寡糖接枝Gemini型季铵盐 |
5.5 合成羟丙基Gemini型季铵盐的的优化条件 |
5.6 合成壳寡糖接枝Gemini型季铵盐的优化条件 |
5.7 壳寡糖接枝Gemini季铵盐的分离和鉴定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性能 |
1.1.1 糖脂类生物基表面活性剂 |
1.1.2 木质素类生物质表面活性剂 |
1.1.3 单宁类生物质表面活性剂 |
1.1.4 甲壳类生物质表面活性剂 |
1.2 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 |
1.2.1 化妆品类的应用 |
1.2.2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2.3 驱油领域的应用 |
1.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
1.3.1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
1.3.2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
1.3.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1.4 本课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步骤 |
2.2.1 腰果酚氯乙醇醚的合成 |
2.2.2 系列腰果酚叔胺的合成 |
2.2.3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2.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及其中间体纯度测定 |
2.3.1 腰果酚基氯乙醇醚的环氧值测定 |
2.3.2 腰果酚基叔胺的叔胺转化率测定 |
2.4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中间体的合成结果分析 |
2.4.1 腰果酚基氯乙醇醚的合成结果分析 |
2.4.2 腰果酚基叔胺的合成结果分析 |
2.5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条件优化 |
2.5.1 反应温度优化 |
2.5.2 异丙醇与水体积比优化 |
2.5.33 -氯-2-羟基丙磺酸钠与腰果酚叔胺摩尔比的优化 |
2.5.4最优条件的重复实验 |
2.5.5 系列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结果分析 |
2.6 产品的结构表征 |
2.6.1 红外光谱分析 |
2.6.2 核磁氢谱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物化性能 |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
3.2.1 实验步骤 |
3.2.2 系列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
3.2.3 溶液的胶束化作用 |
3.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 |
3.3.1 实验步骤 |
3.3.2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单一体系的界面张力 |
3.3.3 碱-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的界面张力 |
3.3.4 聚合物-碱-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 |
3.4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
3.4.1 实验步骤 |
3.4.2 腰果酚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性能 |
3.5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能 |
3.5.1 实验步骤 |
3.5.2 吸附工艺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5.3 吸附体系组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6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 |
3.6.1 实验步骤 |
3.6.2 乳化工艺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
3.6.3 乳化体系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性能研究 |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药品 |
4.2 实验方法 |
4.3 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性能 |
4.4 碱-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性能 |
4.5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性能 |
4.6 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驱油性能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发表文章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N-正丁基甲壳低聚糖的微波法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N-正丁基甲壳低聚糖的制备 |
1.3 材料性能测试 |
1.3.1 乳化性[12] |
1.3.2 泡沫性能[13] |
1.3.3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 |
1.3.4 水数法测HLB值[14]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结构分析 |
2.1.1 红外光谱分析 |
2.1.2 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
2.2 C4-CHOS取代度 |
2.3 C4-CHOS性能分析 |
2.3.1 乳化性能 |
2.3.2 泡沫性能 |
2.3.3 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分析 |
2.3.4 HLB值 |
2.4 C4-CHOS的热失重分析 |
3 结论 |
(5)松香改性壳低聚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
1.1.1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类型 |
1.1.2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1.1.3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 |
1.2 松香及其在表面活性剂中的应用 |
1.2.1 松香的结构和性质 |
1.2.2 松香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2.2.1 松香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2.2.2 松香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2.2.3 松香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2.3 松香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3 壳聚糖及其在表面活性剂中的应用 |
1.3.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
1.3.2 壳聚糖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3.2.1 壳聚糖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3.2.2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3.2.3 壳聚糖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3.3 壳聚糖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具体路线 |
2 脱氢枞酸酯的合成 |
2.1 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脱氢枞酸的提纯 |
2.2.2.1 歧化松香酸值的测定 |
2.2.2.2 脱氢枞酸的制备 |
2.2.3 脱氢枞酸钠盐的制备 |
2.2.4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的合成 |
2.2.5 脱氢枞酸烯丙酯的合成 |
2.2.6 脱氢枞酸及脱氢枞酸酯的结构表征 |
2.2.7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的含量分析 |
2.2.7.1 环氧值的测定 |
2.2.7.2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的收率 |
2.2.8 脱氢枞酸烯丙酯的含量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歧化松香的酸值 |
2.3.2 溶剂类型对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收率的影响 |
2.3.3 催化剂类型对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收率的影响 |
2.3.4 反应时间对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收率的影响 |
2.3.5 反应温度对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收率的影响 |
2.3.6 物料摩尔比对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收率的影响 |
2.3.7 脱氢枞酸烯丙酯的收率 |
2.3.8 FT-IR图及其归属 |
2.3.9 GC-MS图及其归属 |
2.3.10 ~1H NMR图及其归属 |
2.4 本章总结 |
3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及其性能研究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壳低聚糖的制备 |
3.2.3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的制各 |
3.2.4 壳低聚糖及接枝产物的结构表征 |
3.2.5 壳低聚糖脱乙酰度的测定 |
3.2.6 壳低聚糖分子量的测定 |
3.2.7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取代度的测定 |
3.2.8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表面活性的测定 |
3.2.9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乳化性能的测定 |
3.2.10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泡沫性能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壳低聚糖的脱乙酰度 |
3.3.2 壳低聚糖的分子量 |
3.3.3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的取代度 |
3.3.4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的表面活性 |
3.3.4.1 分子量对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表面活性的影响 |
3.3.4.2 取代度对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表面活性的影响 |
3.3.5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的乳化性能 |
3.3.6 脱氢枞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壳低聚糖的泡沫性能 |
3.3.7 FT-IR图及其归属 |
3.3.8 ~1H NMR及其归属 |
3.4 本章小结 |
4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及其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的制备 |
4.2.3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的结构表征 |
4.2.4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取代度的测定 |
4.2.5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表面活性的测定 |
4.2.6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乳化性能的测定 |
4.2.7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泡沫性能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的取代度 |
4.3.2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的表面活性 |
4.3.2.1 分子量对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表面活性的影响 |
4.3.2.2 取代度对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表面活性的影响 |
4.3.3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的乳化性能 |
4.3.4 脱氢枞酸烯丙酯接枝共聚壳低聚糖的泡沫性能 |
4.3.5 FT-IR图及其归属 |
4.3.6 ~1HNMR及其归属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松香—壳聚糖基梳状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3.1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的合成 |
1.3.2 羧烷基壳聚糖的合成 |
1.3.3 松香改性壳低聚糖及其衍生物梳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1.3.4 松香改性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梳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步骤 |
2.2.3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的含量测定 |
2.2.4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表面活性评价 |
2.2.5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乳化性能评价 |
2.2.6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生物活性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DMDHA 的合成与表征 |
2.3.2 CHPDMDHA 的合成与表征 |
2.3.3 ADMDHA 的合成与表征 |
2.3.4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的含量测定 |
2.3.5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的表面活性 |
2.3.6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的乳化性能 |
2.3.7 松香基活性季铵盐的生物活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羧烷基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步骤 |
3.2.3 羧烷基壳聚糖生物活性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羧烷基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 |
3.3.2 羧烷基壳聚糖衍生物的波谱分析 |
3.3.3 羧烷基壳聚糖的生物活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HPDMDHA 接枝壳低聚糖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步骤 |
4.2.3 CHPDMDHA-g-LWCTSs 表面活性评价 |
4.2.4 CHPDMDHA-g-LWCTSs 乳化性能评价 |
4.2.5 CHPDMDHA-g-LWCTSs 生物活性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溶性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
4.3.2 CHPDMDHA-g-LWCTSs 的合成与表征 |
4.3.3 CHPDMDHA-g-LWCTSs 的表面活性评价 |
4.3.4 CHPDMDHA-g-LWCTSs 的乳化性能评价 |
4.3.5 CHPDMDHA-g-LWCTSs 的生物活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HPDMDHA 改性羧烷基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实验步骤 |
5.2.3 CHPDMDHA-g-CACTSs 表面活性评价 |
5.2.4 CHPDMDHA-g-CACTSs 乳化性能评价 |
5.2.5 CHPDMDHA-g-CACTSs 生物活性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CHPDMDHA-g-CACTSs 的波谱分析 |
5.3.2 CHPDMDHA-g-CACTSs 的表面活性评价 |
5.3.3 CHPDMDHA-g-CACTSs 的乳化性能评价 |
5.3.4 CHPDMDHA-g-CACTSs 的生物活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DMDHA 改性壳低聚糖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实验步骤 |
6.2.3 ADMDHA-g-LWCTSs 表面活性评价 |
6.2.4 ADMDHA-g-LWCTSs 乳化性能评价 |
6.2.5 ADMDHA-g-LWCTSs 生物活性评价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ADMDHA-g-LWCTSs 的合成与表征 |
6.3.2 ADMDHA-g-LWCTSs 的表面活性评价 |
6.3.3 ADMDHA-g-LWCTSs 的乳化性能评价 |
6.3.4 ADMDHA-g-LWCTSs 的生物活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ADMDHA 改性羧烷基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仪器与试剂 |
7.2.2 ADMDHA-g-CACTSs 的制备 |
7.2.3 ADMDHA-g-CACTSs 表面活性评价 |
7.2.4 ADMDHA-CA-CTSs 乳化性能评价 |
7.2.5 ADMDHA-CA-CTSs 生物活性评价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ADMDHA-g-CACTSs 的波谱分析 |
7.3.2 ADMDHA-g-CACTSs 的表面活性评价 |
7.3.3 ADMDHA-g-CACTSs 的乳化性能评价 |
7.3.4 ADMDHA-g-CACTSs 的生物活性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部分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
附录 B 部分化合物的~(1)H NMR 谱图 |
附录 C 化合物对 H-460 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的光镜图 |
附录 D 化合物对 MCF7 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的光镜图 |
附录 E 化合物对 SMMC7721 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光镜图 |
附录 F 化合物对 MKN45 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光镜图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7)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表面活性剂 |
1.1.1 表面活性剂的简介和分类 |
1.1.2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
1.2 壳聚糖 |
1.3 低聚壳聚糖 |
1.3.1 低聚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
1.3.2 低聚壳聚糖的性质 |
1.3.3 低聚壳聚糖的应用 |
1.4 壳聚糖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
1.4.1 高分子壳聚糖类表面活性剂 |
1.4.2 低聚壳聚糖类表面活性剂 |
1.5 课题的提出 |
2 低窄壳糖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低窄壳糖的制备 |
2.2.4 GFC测定多糖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
2.2.5 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
2.2.6 低聚壳聚糖的~1H NMR谱图 |
2.3 结构与讨论 |
2.3.1 标准样品的GFC色谱图及标定曲线 |
2.3.2 目标分子量的低窄壳糖的制备 |
2.3.3 低窄壳糖的红外光谱图 |
2.3.4 低窄壳糖的~1H NMR谱图 |
2.4 小结 |
3 非离子型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合成路线 |
3.2.4 实验的合成方法 |
3.2.5 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
3.2.6 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光谱图 |
3.3.2 溶解性 |
3.3.3 表面活性 |
3.3.4 乳化性能 |
3.3.5 泡沫性能 |
3.3.6 润湿性能 |
3.3.7 配伍性能 |
3.4 小结 |
4 阴离子型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合成的路线 |
4.2.4 实验的合成方法 |
4.2.5 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
4.2.6 ~1H NMR谱图 |
4.2.7 阴离子型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光谱图 |
4.3.2 ~1HNMR谱图 |
4.3.3 溶解性 |
4.3.4 表面活性 |
4.3.5 乳化性能 |
4.3.6 泡沫性能 |
4.3.7 润湿性能 |
4.3.8 配伍性能 |
4.4 小结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脱氢枞酰甲壳低聚糖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脱氢枞酸的分离与纯化 |
1.4 甲壳低聚糖的制备 |
1.5 脱氢枞酰壳寡糖的合成 |
1.6 脱氢枞酰壳寡糖的结构表征与取代度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FT-IR分析结果及其归属 |
2.2 脱氢枞酰化度测定结果 |
3 结 论 |
(9)甲壳单糖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甲壳素与壳聚糖 |
1.1.1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
1.1.2 甲壳素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1.2 氨基葡萄糖盐酸盐 |
1.2.1 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结构与性质 |
1.2.2 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作用 |
1.2.3 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及其衍生物的制备 |
1.3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热点、绿色化学进展及发展趋势 |
1.3.1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热点 |
1.3.2 表面活性剂的绿色化学进展 |
1.3.3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
1.4 氨基糖类表面活性剂 |
1.4.1 氨基糖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开发 |
1.4.2 氨基糖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
1.4.3 氨基糖类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展望 |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 氨基葡萄糖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2.1 主要实验仪器及原料 |
2.2 氨基葡萄糖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2.2.1 反应原理 |
2.2.2 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制备 |
2.2.3 氨基葡萄糖的制备 |
2.2.4 氨基葡萄糖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
2.2.5 氨基葡萄糖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收率的计算 |
2.3 结构表征 |
2.4 性能测定 |
2.4.1 溶解性的测定 |
2.4.2 表面张力的测定 |
2.4.3 乳化性的测定 |
2.4.4 亲水亲油平衡值的计算 |
2.4.5 泡沫性能的测定 |
2.4.6 配伍稳定性的测定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氨基葡萄糖脂肪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
2.5.2 结构表征 |
2.5.3 性能测定 |
2.6 小结 |
3 两性氨基葡萄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3.1 主要实验仪器及原料 |
3.2 实验部分 |
3.2.1 反应原理 |
3.2.2 CMG 的制备 |
3.2.3 DTGA 的制备 |
3.2.4 QCMG 的制备 |
3.2.5 CMG 羧基化程度的测定 |
3.2.6 DTGA 纯度的测定 |
3.2.7 QCMG 产率的计算 |
3.3 结构表征 |
3.4 性能测定 |
3.4.1 溶解性的测定 |
3.4.2 表面张力的测定 |
3.4.3 乳化性的测定 |
3.4.4 起泡性的测定 |
3.4.5 配伍稳定性的测定 |
3.4.6 吸湿保湿性的测定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两性氨基葡萄糖表面活性剂的制备 |
3.5.2 CMG 的滴定曲线 |
3.5.3 QCMG 的结构表征 |
3.5.4 QCMG 的性能测定 |
3.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 |
1.1 环氧衍生物开环法 |
1.2 N-烷基化法 |
1.3 酯交换法 |
2壳聚糖季铵盐的性质 |
2.1 水处理方面 |
2.2 在化妆品中 |
2.3 制膜方面 |
2.4 生物医学方面 |
3展望 |
四、甲壳低聚糖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表面活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松香改性羟丙基壳聚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郭伟. 江苏大学, 2020(02)
- [2]壳寡糖接枝Gemini季铵盐的合成及工艺优化[D]. 凌梦晨. 重庆大学, 2019(01)
- [3]腰果酚基驱油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于洪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N-正丁基甲壳低聚糖的微波法制备及性能表征[J]. 张斯诺,周莉,张伟连,王泽巩,罗仲宽.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6(12)
- [5]松香改性壳低聚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及性能研究[D]. 徐志刚.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6]松香—壳聚糖基梳状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裴立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7]低窄壳糖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春艳. 海南大学, 2014(08)
- [8]脱氢枞酰甲壳低聚糖的合成[J]. 张红垒,蔡照胜,许琦.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9]甲壳单糖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敏.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10]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 黄瑞华,杨炳超,郑东升,王博,张增强. 化工时刊,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