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esh网络容错单播路由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郑喆文[1](2020)在《面向规模可扩展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Mesh网络具有前期成本低、覆盖范围广、网络易于维护、健壮性强、服务可靠等优势,是应对特定需求而提出的新兴关键技术。无线Mesh网络是动态自组织和自配置的,其节点随着网络规模、相对位置等因素的变化自动地建立和维持节点之间的连接,能够适用于多种应用领域。本文围绕规模可扩展的无线Mesh网络的路由算法优化问题展开研究,分析路由度量所考虑的节点或链路特性,研究路由机制和路由度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本文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为特定场景中路由度量的选择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为混合路由协议的先验式路由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适用于无线Mesh网络的先验式、反应式以及混合式的若干经典路由协议的机制、特点以及优缺点,以及路由度量的发展历程及数学形式,比较了OLSR、AODV、HWMP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路由协议在不同节点数量的仿真网络中的平均吞吐量和端到端时延,其中HWMP性能较好且较为平稳,为后续研究和改良奠定了基础。其次研究了三种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的优化方案,其中接收信号强度感知路由度量侧重于研究节点路由器中接收信号强度的利用和路由度量计算的简化,基于干扰分离路径的健壮和可扩展路由算法的研究重点在于选择干扰分离的备用路径为路由过程带来的健壮性以及使用全局知识的方法具备的可扩展性,基于部分链路状态信息的最优与次优路由算法聚焦于移动性模型下基于地理路由的理论最优的路由方案以及牺牲部分精确度换取计算效率的次优路由方案。分析和总结了对这些方案的机制和仿真结果,明确了后续研究将围绕着全局知识的优先利用以及路由度量中对于干扰感知的优化。然后基于一种将图通过某种子节点排序策略转换成生成树,再嵌入到双曲平面进行贪婪路由,从而得到近似最优的节点间路径的贪婪路由双曲嵌入算法,结合介数中心性,提出了以介数中心性最大化为目标的生成树,将实际网络的中心性特性之一作为节点的权重参与计算,再通过双曲嵌入和贪婪路由得到最优路径。介数中心性生成树与子节点最优循环排列策略组合的嵌入成功率提升到了99.4%,路径伸长率优化到了13.7%。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或者节点密度的增大,嵌入成功率呈现上升趋势,路径伸长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基于混合无线Mesh网络的区域状态感知混合路由协议(RCA-HRP)使用不同方式处理面向网关和面向客户端的流量的双重处理机制,结合期望传输时间度量和干扰感知度量的思想,提出了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不仅考虑了节点的负载和客户端的剩余能量,还考虑了可用带宽以及逻辑和物理干扰对链路状态的影响,在客户端移动速度不同的网络中以及节点数量不同的网络中的各项性能指标中都优于RCA-HRP,与RCA-HRP相比在最佳网络条件下平均丢包率降低了22.67%,平均吞吐量提升了4.05%,平均时延降低了6.91%。
肖黎娜[2](2020)在《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编码感知路由的数据传输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无线Mesh网络具有构建成本低、网络维护方便、健壮性强、服务覆盖可靠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工业控制、环境监测、军事行动等领域。网络编码可以减少数据传输次数,提高无线网络的吞吐量以及改善网络的可靠性,然而编码冲突是影响网络编码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编码感知路由数据传输算法大多注重于提高编码机会,而忽略编码机会和编码有效性的权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基于CACO(Coding-Aware Routing Based on COPE)编码感知的路由选择策略和基于近似最小连通支配集的编码感知路由CDCAR(CDS-oriented Coding-aware Routing)算法,经实验验证在不同无线Mesh网络场景中两种方法均实现了高吞吐量和高编码效益。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针对在利用编码机会时需要集中的路由流和在避免无线干扰时需要远离的路由流之间的权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ACO编码感知的路由选择策略,提供了一种计算源节点到目的节点路由并利用可用的最佳编码机会以最大化吞吐量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与干扰感知的多路径路由、基于网络编码的最短路径路由相比,本文方案CACO路由选择策略在知道网络编码机会的情况下会产生更高的端到端吞吐量。(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近似最小连通支配集的编码感知路由CDCAR算法。CDCAR算法构造包含支配节点的近似最小连通支配集路由,通过优先选择支配节点来有效地增加编码机会。考虑到多跳编码感知的需求,设计了一种路由中潜在编码机会的确定算法,保证了网络编码的可用性,提高了编码效率和可靠性。在实践中,更多的编码机会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性能。如果数据流在某些特定的路由或节点上过度收敛,则会产生编码冲突并降低性能,如吞吐量减少和丢包率增加。本文算法CDCAR通过网络编码的确认过程,找到了编码机会与冲突之间的平衡点。路由过程同时考虑了近似最小连通支配集和流编码的优点,通过对路由参数的形式化分析以及相应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ACPO、DCAR、CACO等方法相比,CDCAR可以选择传输可靠、低成本的优化路由。
刘梦[3](2019)在《基于LoRa的铁路路基沉降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铁路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3.1万公里;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日益增长的客运、货运压力,不仅要求铁路运输具有速度快、运输量大、到站时间准确性高以外,还得保证其具有高度的平稳性以及安全可靠性。现有的铁路路基沉降监测方法主要依靠人工和轨检车进行定期检测,针对现有铁路路基沉降监测方法效率低,不能实时采集、监测铁路路基沉降位移的问题,设计了一套铁路路基沉降数据自动采集系统;该系统本着功耗低、抗干扰性能强、传输距离远、准确度高、安装方便、可扩展等实用性原则进行设计,采用智能静力水准测量系统,结合无线LoRa技术,搭建一个可以根据铁路路基监测的需要进行多点扩充,具有容错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并设计一个可视化的监测界面,使铁路工作人员方便快捷的掌握铁路路基各个监测点的沉降信息。其主要内容如下:(1)系统硬件方面,通过分析铁路路基沉降监测的相关规定及技术要求,选用了高精度的JS-100型号的静力水准仪作为现场监测单元的数据采集传感器,采用LoRa技术代表的SX1278作为射频芯片,STM8L151C8T6D型号的MCU作为主控芯片,设计一个运行在470 MHz频段的无线收发模块。(2)系统软件方面,在MCU上移植Contiki操作系统及其自带的Rime协议栈,完成Mesh网络的多跳传输;在Matlab平台下,对Mesh网络运用的AODV路由算法进行分析与改进,在此基础上,引入LEACH分簇机制,形成新的路由算法AODV-L,来提高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降低网络的能量消耗。在Visual Studio2012(VS2012)环境下利用MFC设计实现可视化监测界面。(3)系统功能测试,对所设计的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基本的射频特性测试、传输距离以及丢包率的测试,在铁路模拟试验场地进行系统的整体性能测试,包括铁路路基沉降数据的采集、数据的无线传输以及可视化的监测界面,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葛佳月[4](2019)在《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无线Mesh网络的性能提升重新成为了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无线Mesh网络吞吐量提升问题,在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中进行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无线Mesh网络的基本理论进行介绍,对WMN的网络结构和特点进行研究。同时,因为WMN在与WiFi和蓝牙技术的融合上有很好的应用,研究了WiFi Mesh协议和蓝牙Mesh协议,对其协议栈、基础架构、常用协议的工作原理等进行了具体介绍。根据MRMC WMN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升网络吞吐量的思路。介绍了三种新型信道分配算法,同时,从路由度量的角度进行路由技术研究,分析了五种经典的路由度量以及两种新型路由度量,并总结出信道分配和路由面临的问题。在这些算法的启发下,提出了本文的适用于MRMC WMN的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其次,从信道分配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MRMC WMN信道分配算法MWLICA。提出一个整数线性规划(ILP)模型,将MRMC WMN信道分配问题转化成了ILP模型,同时,定义了节点优先级和链路负载权重的概念,对链路分级处理,使网络中的链路整体干扰度OCID最小。采用贪婪启发式算法来求解,以近似得到最优信道分配方案,提高网络吞吐量。随后,从路由角度出发,针对MRMC WMN中的负载均衡问题,提出了一种改善拥塞的负载均衡算法CR-HWMP。利用高速缓存占用率作为节点拥塞状态的近似计算,并根据拥塞状态将节点分为三个拥塞等级,在PREQ管理帧中添加拥塞信息字段,通过PREQ了解邻居节点的拥塞情况。引入惩罚机制,根据拥塞等级对节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最终综合考虑路径代价和节点状态设计了拥塞控制路由度量,对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过程进行改进,均衡网络流量,减少拥塞的发生,增强网络性能。最后,本文在NS-3仿真平台上对上述两种算法进行仿真,设置不同的仿真场景,并与经典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针对信道分配算法,在不同的可用正交信道数下,MWLICA算法的吞吐量平均比C-HYA高出7%左右,比CCA高出32%;在不同的数据流下,MWLICA比C-HYA高10%以上,比CCA高40%以上,有效减少了链路干扰,提高了网络吞吐量。针对路由算法,设置了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不同的数据流个数两个场景,对CR-HWMP、HWMP-P和HWMP-R算法进行仿真和比较。从吞吐量角度看,CR-HWMP整体相对于HWMP-P和HWMP-R都高出8%以上;在端到端平均时延方面,CR-HWMP比HWMP-P和HWMP-R都低30%以上。结果表明CR-HWMP有效平衡了网络负载,充分利用信道资源,在整体上提升了网络性能。
李娟[5](2018)在《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编码感知的路由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骨干节点静止的无线多跳自组织网络,与传统的无线多跳网络结构相比具有网络容量大、覆盖范围广以及可靠性高等显着优势,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网络结构。无线网络中存在干扰和信道衰落等问题,严重影响无线Mesh网络的整体性能,因此如何提升无线Mesh网络性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网络编码技术改变了网络中节点的工作方式,允许节点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编解码操作,增加了单个数据包所携带的信息量,从而提升网络吞吐量。将网络编码技术运用到无线Mesh网络中,能够有效提升无线Mesh网络性能。由于网络编码对网络性能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网络中的编码机会的数量,因此提出了能够主动发现网络中编码机会的网络编码感知路由。本文对基于编码感知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充分了解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掌握编码感知原理及无线Mesh网络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并归纳现有无线Mesh网络中的路由算法。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针对无线Mesh网络中现有分布式编码感知路由算法存在网络控制开销大、编码包解码成功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无线Mesh网络中编码感知的低开销路由算法(Low Overhead Coding Aware Routing Algorithm,LOCA)。LOCA算法引入修改后的网络编码条件,并采用一种低开销编码机会探测机制,减少广播的路由请求消息中携带的信息量,从而有效降低了网络控制开销。此外,为了有效避免编码冲突,提出了一种集中式编码机会确认机制。仿真结果表明,LOCA路由算法在控制开销和编码包解码成功率等性能方面均优于现有的分布式编码感知路由算法。第二,针对LCMR路由算法中存在高负载节点可能被选作转发节点以及不能及时调节高负载节点的数据流量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编码感知的拥塞避免多路径路由算法(Coding Aware Congestion Avoidance Multipath Routing Algorithm,CACAMA)。CACAMA算法引入了拥塞预判机制,在路由发现过程中高负载节点无需转发路由请求消息,能够有效避免高负载节点被选作转发节点。其次,通过多路径流量调节机制来及时调节网络中高负载节点的流量,从而缓解高负载节点的负载程度避免网络发生拥塞。仿真结果表明,与LCMR路由算法相比,CACAMA算法提升了网络吞吐量,降低了网络平均端到端时延。最后,对全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编码感知的路由算法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张弘博[6](2018)在《2D-MESH无虚拟通道容错路由研究》文中指出多核处理器通常利用片上网络提供片上通信,2D-Mesh因其平面结构规则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业。片上网络的性能严重依赖于路由算法的效率。路由算法建立每个消息或报文将要执行的路径,在文献中可见的路由算法数不胜数,很难评价所有这些针对不同需求所开发的路由算法。由于用于虫孔交换的路由算法对其他交换技术也是有效的,本文提出的FB路由算法就是在虫孔交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路由算法按自适应性分为确定性路由和自适应路由,大多数多核处理器采用例如X-Y路由这样的确定性路由,但X-Y路由不容错。目前已经提出了许多部分自适应路由算法,部分自适应路由算法代表灵活性与成本的折中,该算法通过增加适当的复杂度从而获得全自适应路由的灵活性,至今提出的大多数部分自适应路由算法依靠通道之间无环相关来避免死锁。转弯模型是由Glass和Ni提出的,它提供了一种在给定网络条件下开发最小和非最小部分自适应路由算法的系统方法,本文提出的FB路由算法采用的就是转弯模型。虚拟通道虽然可以用来降低消息延迟,提高网络吞吐率,但是却会提高系统的成本、功耗,增大系统的复杂度和发热量,所以路由算法使用更少的虚拟通道甚至不使用虚拟通道,对大规模的多计算机系统和片上网络系统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FB路由算法不使用任何虚拟通道。本文提出的路由算法在不使用任何虚拟通道的前提条件下,保证网络无死锁,可以容一个甚至更多错,获得和其他算法相似的传输延迟,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改进之处。
林政宽,王铭成,郭莉莉,杜满意[7](2017)在《基于有故障区域的Mesh网络目标结点间的最短路由算法》文中研究表明Mesh网络是较早研究的且现在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最有吸引力的网络模型之一。因其结构、规则简单及良好的可扩展性,易于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实现,网格(Mesh)网络不仅成为了许多理论研究的基础模型,而且也是许多大型多处理器并行计算机系统所采用的拓扑结构。给出了两种故障情形下的最短路由算法:1)当Mesh的行数大于等于3且列数大于等于3、出现一个矩形故障区域时,给出了任意两个无故障结点间的最短路由算法,并且计算出了路径长度;2)当Mesh的行数≥3且列数≥3、某个结点及其k跳以内的邻居结点出现故障时,给出了任意两个无故障结点间的最短路由算法,并且计算出了路径长度。
吴昊[8](2014)在《无线Mesh网络自愈型路由研究》文中认为在移动互联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无线通信网络中仍然存在网络覆盖盲区和热点区域接入能力不足等问题,而无线Mesh网络由于其具有自组织多跳、组网灵活、接入便捷、鲁棒性较强等特点,十分适合为用户提供接入回传服务,从而解决覆盖范围和接入能力不足的问题,可见,无线Mesh技术已成为一种移动互联的有效接入解决方案;但由于无线信道存在不稳定性,导致数据传输过程链路易失效,失效后数据无法继续通过原始路由继续传输,这给回传网络的路由性能和用户体验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也给WMN的Qo S保障和路由健壮性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研究适用于WMN网络的自愈型路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自愈型路由研究中存在的修复时间长、修复成功率低和新修复链路质量差等问题,得到以主动式备份为主,被动式补充修复的研究思路能够更好地提升自愈质量,并分别以反应式和混合式路由为基线进行自愈型路由研究:本文首先以HWMP-R反应式基线路由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快速自愈路由算法---HWMP-RFRR(HWMP-Reactive Fast Restoration Routing);该算法中建立了BackupPath握手机制和补充修复中的探测机制,并在数据发送过程中建立双向路由,弥补单向路由带来的修复缺陷,有效地解决备份路由信息过期、路由环路频繁产生等问题,从而提升了修复成功率和修复质量。其次设计了一种混合集中式自愈路由---HCBRP(Hybrid Centralized Backup Routing Protocol),该算法充分发挥集中式寻路优势,利用节点邻居信息在网关点计算全局最优路由和节点不相交次优备份路由,对于网内通信采用全局最优路由传输,根路由临时备份的方式;对于网外通信采用最优根路由传输,节点不相交次优根路由备份的方式。该算法的优点在于:失效后修复成功率高,通信开销低,备份路由切换无缝衔接,且切换后的备份路由为全局最优。本文最后利用NS-3仿真模拟器对两种自愈型路由进行协议仿真,在多种场景下充分验证,证明HWMP-RFRR算法相比HWMP-BR在PDF性能上有4%-8%左右提升,在修复时间上相比HWMP-R有18.5%的下降,且较为适用于节点移动性较慢场景下。HCBRP算法相比HWMP混合式路由无论对于网内通信还是网外通信情况性能均有显着提升,且在PDF、时延和通信开销方面性能平均提升均超过10%,尤其在链路失效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包学才[9](2013)在《可靠性约束下无线Mesh网络资源优化分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Mesh网络架构是构建下一代无线宽带通信网络和无线战术互联网络的有效技术之一,其中网络资源分配是该网络架构下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提高网络性能的关键技术。与此同时,拓扑可靠性对于战术互联网来说同样至关重要,无线Mesh网络的拓扑可靠性与网络资源分配的性能是相互关联的,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但以往这两方面是分开研究的,而下一代战术互联网的需求是在满足一定可靠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网络资源优化分配的性能。为了解决这种可靠性约束下的资源优化分配问题,针对战术互联网的特点,首先研究网络可靠性评估方法,然后以可靠性评估方法为基础,对可靠性约束下网络资源分配中的拓扑控制、逻辑拓扑设计及信道分配、可靠组播路由等几方面开展了课题研究。首先,战术互联网络是以拓扑满足一定可靠性要求为前提,以提高网络传输承载能力为目标。针对这两方面问题,首先研究了网络拓扑的可靠性评估。由于网络抗毁性是衡量网络拓扑可靠性的主要依据,针对目前抗毁性评估方法主要侧重于全网络抗毁性度量以及没有细化任意节点间的抗毁性评估,在分析目前方法的基础上,得出节点间的不相交路径能够有效细化任意节点间的抗毁性评估,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不相交路径的抗毁性评估方法。通过算例验证和仿真对比分析,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正确性。接下来,针对网络传输承载能力,分别提出了服务质量要求下基于有序二叉决策图的单播通信可靠性评估方法和基于服务率权重的组播通信可靠性评估方法。通过算例验证和仿真分析,表明这两种评估方法准确反映了服务质量要求下单、组播通信的网络可靠性,为后续开展可靠性约束下无线Mesh网络资源优化分配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在网络资源分配方面,为提高用于连级或以下部队的单接口单信道无线Mesh网络性能,提出了可靠性约束下该网络的拓扑控制方法。目前拓扑控制方法主要是以1连通或k连通作为约束条件,没有考虑任意节点间的具体可靠性要求。针对该问题,本文依据提出的拓扑可靠性评估方法,建立了可靠性约束下的网络拓扑控制优化模型,并配套研究了以最小化节点能量消耗和最小化节点干扰为优化目标的拓扑控制方法。方法基于图理论,利用最小生成树方法融入到不相交路径的计算过程,从而达到拓扑优化目标。通过理论模型和信道传播模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再次,为了在保证网络拓扑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旅、师级骨干无线Mesh网络的传输容量,多接口多信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技术,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道分配方面,而对于网络拓扑结构对信道分配的影响研究较少。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拓扑结构与信道分配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了基于全向天线的可靠性约束下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逻辑拓扑设计方法和信道分配方法。方法同样基于图理论,在求解任意节点间不相交路径过程中,通过减少节点间跳数和网络链路数来达到优化目标。接下来,针对在微波定向天线节点设备中无线接口数量的限定性,提出了基于微波定向天线的可靠性约束下逻辑拓扑设计方法,方法在最小化最大节点度的同时,考虑了空闲无线接口的利用率。通过仿真对比分析,表明提出方法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同时,提升了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的性能。最后,针对可靠组播路由在战术互联网络中的重要性,提出一种无线Mesh网络可靠组播路由的构建方法。由于构建多棵不相交组播树是建立可靠组播路由的有效方法,所以针对目前方法有效构建多棵不相交组播树的比例不高,提出基于增广不相交路径序列的多棵不相交组播树构建方法。方法首先通过计算源节点到每个目的节点的不相交路径和目的节点之间的不相交路径,然后基于增广不相交路径序列对上述计算的不相交路径进行多棵不相交组播树的构建。通过实例验证和仿真对比分析,提出的方法有效提高了求解多棵不相交组播树的比例,而且减少了组播树中的平均跳数、平均链路数量,同时也提高了网络平均吞吐量和平均时延等性能,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林秋思[10](2013)在《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认知无线电的路由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新型无线网络技术,具有高带宽、高速率、组网灵活、网络覆盖率高等优势,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认知无线电技术允许用户通过伺机占用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缓解了频谱资源短缺的问题。将认知无线电技术应用到无线Mesh网络中,能够综合两种技术的优势,克服现有通信系统的一些缺点,为“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达到通信的“无所不在”。本文针对认知无线Mesh网络的特点,对认知无线Mesh网络中联合信道与功率分配的路由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认知无线Mesh网络中的单播路由问题,在综合考虑信道分配、功率控制、流量守恒、路由调度顺序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量化节点通信功率等级,给出了联合功率控制与信道分配的单播路由模型。以最大化网络拥塞避免系数为目标,提出了基于嵌套遗传算法的单播路由算法。外层遗传算法基于节点编码方式完成信道与功率的分配,内层遗传算法基于符号编码方式完成路由调度和最优路径选择。进一步,针对网络拥塞和链路失效的问题,通过引入多径路由技术,利用线性规划完成最优路由路径的选择,以提高网络流量比为目标,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线性规划的单播路由算法。通过一系列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对认知无线Mesh网络中的组播路由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最小化传输时延为目标,并综合考虑链路干扰和网络中的噪声干扰,提出了基于SINR干扰模型的组播路由优化模型。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组播树优化方法,并基于设计的组播树,提出联合信道分配的嵌套组播优化算法。为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并降低节点间干扰,通过量化节点功率控制等级,提出了基于嵌套遗传算法的可变功率组播路由算法。最后通过大量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二、Mesh网络容错单播路由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sh网络容错单播路由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规模可扩展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Mesh网络的经典路由协议研究 |
2.1 无线Mesh网络的经典路由协议 |
2.1.1 先验式路由协议 |
2.1.2 反应式路由协议 |
2.1.3 混合式路由协议 |
2.2 经典路由协议度量研究 |
2.3 无线Mesh网络经典路由算法的性能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优化方案仿真分析 |
3.1 接收信号强度感知路由度量 |
3.1.1 接收信号强度感知路由度量机制研究 |
3.1.2 接收信号强度感知路由度量的仿真结果分析 |
3.2 基于干扰分离路径的健壮和可扩展路由算法 |
3.2.1 基于干扰分离路径的健壮和可扩展路由算法机制研究 |
3.2.2 基于干扰分离路径的健壮和可扩展路由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3.3 基于部分链路状态信息的最优与次优路由算法 |
3.3.1 基于部分链路状态信息的最优与次优路由算法机制研究 |
3.3.2 基于部分链路状态信息的最优与次优路由算法的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介数中心性生成树和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 |
4.1 近似最优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 |
4.1.1 近似最优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研究 |
4.1.2 近似最优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4.2 基于介数中心性生成树和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 |
4.2.1 介数中心性介绍 |
4.2.2 基于介数中心性生成树和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 |
4.2.3 基于介数中心性生成树和贪婪路由的双曲嵌入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 |
5.1 混合无线Mesh网络的区域状态感知混合路由协议 |
5.1.1 混合无线Mesh网络的区域状态感知混合路由协议研究 |
5.1.2 混合无线Mesh网络的区域状态感知混合路由协议仿真结果分析 |
5.2 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 |
5.2.1 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机制 |
5.2.2 基于负载和干扰感知的混合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2)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编码感知路由的数据传输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组织安排及框架 |
第二章 网络编码及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概述 |
2.1 网络编码 |
2.1.1 网络编码的基本思想 |
2.1.2 网络编码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
2.2 无线Mesh网络 |
2.2.1 无线Mesh网络的特点 |
2.2.2 无线网络路由策略及现有协议分类 |
2.3 近似最小连通支配集路由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ACO编码感知的路由选择策略 |
3.1 问题提出与描述 |
3.2 预备知识和相关符号 |
3.2.1 符号定义 |
3.2.2 编码规则和建模假设 |
3.3 基于CACO的路由选择策略 |
3.3.1 广播传输调度算法 |
3.3.2 无机会侦听的CACO路由 |
3.3.3 带有机会侦听的CACO路由 |
3.4 性能分析 |
3.4.1 简单网络拓扑上的性能 |
3.4.2 随机网络拓扑上的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DCAR机制编码感知路由的数据传输方案 |
4.1 问题提出与描述 |
4.2 编码感知的条件 |
4.3 基于CDCAR机制的编码感知路由算法 |
4.3.1 路由过程 |
4.3.2 网络编码的确认过程 |
4.3.3 CDCAR的路由度量 |
4.3.4 路由选择算法 |
4.4 性能分析 |
4.4.1 吞吐量性能 |
4.4.2 有效编码机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LoRa的铁路路基沉降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特色 |
1.4 工作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铁路路基沉降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2.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2 现场监测单元设计 |
2.2.1 测量方式选择 |
2.2.2 测量元件选择 |
2.2.3 现场安装注意事项 |
2.3 数据无线传输方案设计 |
2.3.1 现有无线通信技术分析 |
2.3.2 LoRa技术介绍 |
2.3.3 组网方案设计 |
2.4 可视化监测界面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3.1 硬件模块总体结构设计 |
3.2 RS-485 接口电路设计 |
3.3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
3.4 程序下载调试电路设计 |
3.5 射频电路设计 |
3.6 电源电路设计 |
3.7 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
3.7.1 原理图设计规范 |
3.7.2 PCB版图设计规范 |
3.7.3 最终产品形态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分析及设计 |
4.1 Contiki OS移植 |
4.1.1 Contiki OS运行原理 |
4.1.2 Contiki代码结构 |
4.1.3 移植Contiki内核 |
4.1.4 移植定时器 |
4.1.5 移植Rime协议栈 |
4.1.6 移植CPU模块 |
4.1.7 移植RF驱动 |
4.1.8 系统配置 |
4.2 路由算法分析与改进 |
4.2.1 路由算法分析 |
4.2.2 路由算法改进 |
4.2.3 路由算法仿真 |
4.3 可视化监控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射频特性测试 |
5.2 通讯距离及其丢包率测试 |
5.3 路基沉降数据采集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Mesh网络理论 |
2.1 无线Mesh网络概述 |
2.2 无线Mesh网络结构和特点 |
2.2.1 无线Mesh网络结构 |
2.2.2 无线Mesh网络特点 |
2.3 无线Mesh网络相关协议 |
2.3.1 WiFi Mesh协议 |
2.3.2 蓝牙Mesh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和路由问题分析 |
3.1 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 |
3.1.1 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问题描述 |
3.1.2 新型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算法 |
3.1.3 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的相关问题 |
3.2 多射频多信道WMN路由技术 |
3.2.1 经典多射频多信道WMN路由度量 |
3.2.2 新型多射频多信道WMN路由度量 |
3.2.3 多射频多信道WMN路由的相关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 |
4.1 经典多射频多信道WMN信道分配算法 |
4.1.1 公共信道分配算法 |
4.1.2 集中式Hyacinth算法 |
4.2 多射频多信道WMN系统模型 |
4.2.1 多射频多信道WMN网络模型 |
4.2.2 多射频多信道WMN干扰模型 |
4.3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算法设计 |
4.3.1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算法设计原则 |
4.3.2 无线Mesh网络节点优先级划分及链路负载权重计算 |
4.3.3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模型 |
4.3.4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模型分析和求解 |
4.4 NS-3 仿真及性能分析 |
4.4.1 NS-3 仿真平台简介 |
4.4.2 多射频多信道WMN仿真性能指标 |
4.4.3 多射频多信道WMN仿真系统参数设置 |
4.4.4 基于最小加权链路干扰的信道分配算法仿真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负载均衡的HWMP协议改进 |
5.1 HWMP协议 |
5.1.1 HWMP按需路由模式 |
5.1.2 HWMP主动路由模式 |
5.1.3 HWMP空时链路度量 |
5.2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路由算法 |
5.2.1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拥塞度量 |
5.2.2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帧结构 |
5.2.3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拥塞控制路由度量 |
5.2.4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路由流程 |
5.3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路由算法仿真 |
5.3.1 多射频多信道WMN仿真参数设置 |
5.3.2 基于负载均衡的CR-HWMP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5)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编码感知的路由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无线Mesh网络及编码感知路由算法概述 |
2.1 无线Mesh网络简介 |
2.1.1 无线Mesh网络典型网络结构 |
2.1.2 无线Mesh网络特点 |
2.2 无线Mesh网络路由分类 |
2.2.1 先验式路由协议 |
2.2.2 按需路由协议 |
2.2.3 混合式路由协议 |
2.2.4 机会路由协议 |
2.3 网络编码简介 |
2.3.1 网络编码技术的原理 |
2.3.2 网络编码技术的优缺点概述 |
2.3.3 编码感知路由概述 |
2.4 无线Mesh网络中网络编码感知路由算法研究 |
2.4.1 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算法介绍 |
2.4.2 基于编码感知的路由算法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Mesh网络中编码感知的低开销路由算法 |
3.1 现有分布式编码感知路由算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LOCA算法设计 |
3.2.1 LOCA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 |
3.2.2 网络编码条件 |
3.2.3 低开销编码机会探测机制 |
3.2.4 集中式编码机会确认机制 |
3.2.5 LOCA路由算法度量值的计算 |
3.2.6 LOCA算法操作步骤 |
3.3 LOCA算法的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3.3.1 OPNET仿真工具简介 |
3.3.2 仿真实验建模 |
3.3.3 仿真性能的评估指标定义 |
3.3.4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
3.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线Mesh网络中编码感知拥塞避免多路径路由算法 |
4.1 LCMR路由算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 CACAMA算法设计 |
4.2.1 CACAMA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 |
4.2.2 拥塞预判机制 |
4.2.3 CACAMA路由度量的计算 |
4.2.4 多路径流量调节机制 |
4.2.5 CACAMA算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
4.3 CACAMA算法的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仿真实验建模 |
4.3.2 仿真性能的评估指标定义 |
4.3.3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
4.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6)2D-MESH无虚拟通道容错路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2D-Mesh网络容错路由算法的基础研究 |
2.1 网络拓扑 |
2.2 路由器模型 |
2.3 虫孔交换 |
2.4 虚拟通道 |
2.5 死锁问题 |
2.6 路由算法 |
2.7 容错路由 |
2.8 性能评价 |
2.9 booksim |
第三章 2D-Mesh网络上的OE1TURN路由算法 |
3.1 提出算法的过程 |
3.2 算法的设计思想 |
3.3 算法的描述和证明 |
3.4 实验仿真 |
3.4.1 网络吞吐率分析 |
3.4.2 平均传输延迟分析 |
3.5 算法总结 |
第四章 2D-Mesh网络上的OERTURN路由算法 |
4.1 提出算法的过程 |
4.2 算法的设计思想 |
4.3 算法的描述和证明 |
4.4 实验仿真 |
4.4.1 网络吞吐率分析 |
4.4.2 平均传输延迟分析 |
4.5 算法总结 |
第五章 2D-Mesh网络上的FB路由算法 |
5.1 提出算法的过程 |
5.2 算法的设计思想 |
5.3 算法的描述和证明 |
5.4 实验仿真 |
5.5 算法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有故障区域的Mesh网络目标结点间的最短路由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预备知识 |
3 网格中存在故障区域的最短路由算法 |
3.1 矩形故障区域的最短路由算法 |
3.2 某结点及其k跳之内的邻居出现故障的最短路由算法 |
4 算法仿真 |
(8)无线Mesh网络自愈型路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WMN路由及链路自愈技术 |
2.1 无线Mesh网络概述 |
2.1.1 无线Mesh网络架构 |
2.1.2 IEEE802系列标准化进程 |
2.1.3 无线Mesh关键技术 |
2.2 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 |
2.2.1 路由协议分类 |
2.2.2 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的要素 |
2.2.3 802.11s标准的Mesh路由协议 |
2.3 无线Mesh网络链路自愈技术 |
2.3.1 主动式修复机制 |
2.3.2 被动式修复机制 |
2.4 小结 |
第三章 HWMP-RFRR快速自愈路由 |
3.1 备份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
3.1.1 路由信息失效 |
3.1.2 修复过程中的路由环路 |
3.1.3 单向链路导致修复失败 |
3.2 HWMP-RFRR算法设计 |
3.2.1 BackupPath握手机制 |
3.2.2 补充修复中寻路探测机制 |
3.2.3 双向路径建立 |
3.3 HWMP-RFRR算法流程 |
3.3.1 路由发现及路径建立 |
3.3.2 路由修复和维护 |
3.3.3 数据报文转发 |
3.3.4 消息报文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CBRP混合集中式自愈路由 |
4.1 Hybrid混合路由机制 |
4.2 HCBRP设计思想 |
4.3 HCBRP算法设计 |
4.3.1 基于邻居表信息的集中式寻路机制 |
4.3.2 备份自愈机制 |
4.4 HCBRP算法流程 |
4.4.1 初始路由发现及路径建立 |
4.4.2 数据报文转发及路由维护 |
4.4.3 路由备份及修复 |
4.4.4 消息报文结构设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自愈型路由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5.1 NS-3 仿真系统原理与构件 |
5.1.1 NS-3 模拟系统介绍 |
5.1.2 NS-3 基本模型和网络构件 |
5.1.3 NS-3 仿真流程 |
5.2 性能评价指标 |
5.3 HWMP-RFRR自愈路由仿真结果及分析 |
5.3.1 网络场景规划及主要参数设置 |
5.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HCBRP自愈路由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1 网络场景规划及主要参数设置 |
5.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9)可靠性约束下无线Mesh网络资源优化分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战术互联网及无线Mesh网络简介 |
1.2.1 战术互联网体系结构及特点 |
1.2.2 无线Mesh网络的结构及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下一代战术互联网研究现状 |
1.3.2 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网络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线Mesh战术互联网的可靠性评估方法 |
2.1 引言 |
2.2 无线Mesh网络拓扑抗毁性评估方法 |
2.2.1 网络抗毁性评估指标 |
2.2.2 基于不相交路径数的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
2.2.3 网络抗毁性及节点和链路重要性评价举例 |
2.2.4 实验仿真及对比分析 |
2.3 基于服务质量要求的无线Mesh网络单播可靠性评估方法 |
2.3.1 网络模型与评估指标定义 |
2.3.2 单播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 |
2.3.3 计算实例及实验分析 |
2.4 基于服务质量要求的无线Mesh网络组播可靠性评估方法 |
2.4.1 网络模型与评估指标定义 |
2.4.2 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 |
2.4.3 计算方法的关键环节正确与合理性论述 |
2.4.4 算例与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靠性约束下无线Mesh网络拓扑控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网络模型及问题描述 |
3.2.1 网络模型的定义 |
3.2.2 无线传输模型 |
3.2.3 无线干扰值描述 |
3.2.4 问题描述 |
3.3 可靠约束下的拓扑控制方法 |
3.3.1 基于最小化最大发射功率的算法描述 |
3.3.2 基于最小化节点最大干扰的算法描述 |
3.3.3 计算方法正确性论证 |
3.4 基于理论模型的仿真验证及对比分析 |
3.4.1 算法正确性验证 |
3.4.2 算法对比分析 |
3.5 基于信道传播模型的算法验证 |
3.5.1 信道传播模型及预测方法 |
3.5.2 基于信道传播模型的拓扑控制方法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靠性约束下无线Mesh网络逻辑拓扑优化设计与信道分配 |
4.1 引言 |
4.2 网络模型及问题描述 |
4.2.1 相关概念及网络模型 |
4.2.2 问题描述 |
4.3 可靠性约束下的优化模型 |
4.3.1 基于全向天线的可靠性约束下的优化模型 |
4.3.2 基于微波定向天线的可靠性约束下拓扑优化模型 |
4.4 基于全向天线的逻辑拓扑设计方法及信道分配方法 |
4.4.1 逻辑拓扑设计方法描述 |
4.4.2 信道分配方法描述 |
4.4.3 复杂度分析 |
4.5 基于微波定向天线的逻辑拓扑设计方法 |
4.5.1 链路权重描述 |
4.5.2 算法描述 |
4.6 算法验证及对比分析 |
4.6.1 基于全向天线的对比分析 |
4.6.2 基于微波定向天线的对比分析 |
4.6.3 时间及空间复杂度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可靠组播路由的构建方法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2.1 组播路由可靠性问题描述 |
5.2.2 相关理论 |
5.3 多棵节点不相交的组播树算法 |
5.3.1 算法的构建思路描述 |
5.3.2 多棵节点不相交组播树的构建方法 |
5.3.3 算法实施描述 |
5.3.4 复杂度分析 |
5.4 仿真验证及对比分析 |
5.4.1 算法合理性验证 |
5.4.2 算法性能对比分析 |
5.4.3 时间及空间复杂度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认知无线电的路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线Mesh网络概述 |
1.1.1 无线Mesh网络的起源 |
1.1.2 无线Mesh网络的基本结构 |
1.1.3 无线Mesh网络的特点 |
1.1.4 无线Mesh网络的应用 |
1.2 认知无线电技术概述 |
1.3 认知无线Mesh网络 |
1.4 课题来源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认知无线Mesh网络中的路由技术 |
2.1 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的分类 |
2.2 无线Mesh网络中单播路由技术 |
2.3 无线Mesh网络中组播路由技术 |
2.4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 |
2.5 认知无线Mesh网络路由技术面临的挑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联合功率控制与信道分配的单播路由 |
3.1 引言 |
3.2 网络模型 |
3.2.1 功率控制与信道分配 |
3.2.2 链路有效容量 |
3.2.3 流量守恒 |
3.3 基于嵌套遗传算法的单播路由算法 |
3.3.1 拥塞避免问题 |
3.3.2 嵌套优化的求解框架 |
3.3.3 基于外层遗传算法的功率控制与信道分配 |
3.3.4 基于内层遗传算法的路由调度 |
3.3.5 最优路径选择 |
3.4 基于遗传算法和线性规划的单播路由算法 |
3.4.1 保证公平性最大流量比问题 |
3.4.2 求解框架 |
3.4.3 基于外层遗传算法的功率控制与信道分配 |
3.4.4 基于线性规划的路由路径选择 |
3.5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固定功率及可变功率的组播路由 |
4.1 引言 |
4.2 网络模型 |
4.2.1 功率控制与信道分配 |
4.2.2 SINR干扰模型 |
4.2.3 组播路由问题描述 |
4.3 固定功率下组播路由优化 |
4.3.1 基于遗传算法的组播树建立 |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链路信道分配 |
4.4 联合信道分配与功率控制的组播路由优化 |
4.4.1 基于遗传算法的信道分配与功率控制 |
4.4.2 基于嵌套遗传算法的可变功率组播路由算法 |
4.5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四、Mesh网络容错单播路由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规模可扩展的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 郑喆文. 东南大学, 2020(01)
- [2]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编码感知路由的数据传输算法研究[D]. 肖黎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基于LoRa的铁路路基沉降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刘梦.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4]多射频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和路由算法研究[D]. 葛佳月. 东南大学, 2019(06)
- [5]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编码感知的路由算法研究[D]. 李娟.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6]2D-MESH无虚拟通道容错路由研究[D]. 张弘博.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2)
- [7]基于有故障区域的Mesh网络目标结点间的最短路由算法[J]. 林政宽,王铭成,郭莉莉,杜满意. 计算机科学, 2017(S1)
- [8]无线Mesh网络自愈型路由研究[D]. 吴昊.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可靠性约束下无线Mesh网络资源优化分配问题研究[D]. 包学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12)
- [10]无线Mesh网络中基于认知无线电的路由技术研究[D]. 林秋思. 东北大学, 2013(03)
标签:路由算法论文; mesh论文;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论文; 网络编码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