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碱玻璃球窑设计与产品质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郭勇,樊庆彬[1](2022)在《全氧燃烧玻璃窑炉的寿命浅析》文中提出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全氧燃烧玻璃窑炉的寿命统计,非正常停炉和常见故障等问题分析,找出影响窑炉寿命的因素,提出要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思维,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有效延长全氧燃烧玻璃窑炉的寿命,对目前全氧燃烧窑炉的建设、推广应用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庞云泽[2](2017)在《采空区充填碱渣注浆材料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碱渣、粉煤灰两大工业污染废料作为主要原料,研制了针对采空区填充的碱渣注浆材料,对其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粒径试验确定碱渣适合粒径,通过正交试验得出粉煤灰与碱渣质量比、液固比、硅酸钠溶液浓度三种因素对注浆材料凝结时间、流动度、结石体抗压强度,析水率、结石率、和结石体浸出液pH值等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得到针对各性能的最优配比。2、由碱渣注浆材料结石体的SEM图像可以看出在粉煤灰玻璃体周围有纤维状、长条状颗粒和一些凝胶状物质生成;由XRD分析可看出,反应后无定形物质漫射峰发生偏移,证明有新无定形物质生成,根据漫射峰中心角度及晶面间距证明无定形物为C-S-H凝胶,随养护时间推移,SiO2晶体与CaCO3晶体的衍射信号强度前者降低,后者升高。由EDS图谱及FTIR图谱,并结合其硅铝比及相关理论可以判定有地质聚合物生成,并且在小于3的范围内,硅铝比越大,结石体强度越大。3、相对于水泥-粉煤灰注浆材料,碱渣注浆材料耐水、耐酸性优于传统材料,不仅不会腐蚀钢铁材质构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的作用。4、通过复合激发试验及复合激发剂优化试验,分析研究石膏部分替代硅酸钠对碱渣注浆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两组最适配比,即碱渣、粉煤灰、硅酸钠、石膏与水的质量比分别为1:1:1.04:0.26:1.65、1:1:0.84:0.45:2.16时能够满足公路地下采空区充填治理的相关要求。5、由于复合激发剂的使用,不仅生成了C-S-H凝胶等无定形物质,还新生成了AFt(钙矾石)、AFm(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
赵军,齐建忠,周大志,孙明海[3](2016)在《我国中碱玻璃球窑的技术创新》文中指出回顾了我国中碱玻璃球窑发展历史,结合国内企业中碱球窑设计经验,从窑炉熔化率、长宽比、池深设计、流液洞选材及设计、窑炉鼓泡、续料方式、窑坎设计、蓄热室换热面积等几个设计要素进行了数据分析,提出了比较合理的窑炉设计参数,同时对通道拉丝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提出了今后中碱玻璃球窑发展方向和努力目标。
于国明[4](2012)在《宽扁式全深型大型玻璃池窑运行研究及配合料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目前国内运行的几座大型宽扁式全深型燃煤马蹄焰窑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比较,总结了目前我公司窑型高熔化率、低能耗的特点,对该窑型胸墙加料和局部设计上的缺陷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窑炉运行1个窑期后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造扩大,重新投入运行后又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目前国内该类型池窑的改进措施及发展方向,为同类型玻璃池窑延长炉龄、降低消耗,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参考性依据。本文还设计了高白料瓶罐玻璃生产中原料、澄清剂和脱色剂的选择、燃料的选择和气氛的控制。从窑炉熔化、玻璃原料及配方等方面研究了提高玻璃料均匀性、消除微裂纹、提高酒瓶理化性能及产量的技术,以及改料、换料等方面对生产的影响,为完善和发展该窑型,实施玻璃熔窑的节能高效打下基础。
张凌[5](2009)在《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拉伸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高性能复合材料抗拉结构由纵向拉伸强度极高的拉挤复合材料制件、金属连接头和它们之间的连接界面组成。金属接头与复合材料制件之间的连接界面是整个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整个结构的运行可靠性。本文将整个复合材料抗拉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对组成结构的每个环节,包括接头结构、连接界面、复合材料杆体等进行充分研究。本论文用动态力学方法(DMA)研究了几种环氧树脂基体,接头粘接材料及拉挤环氧/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动态力学谱可以准确测定材料的玻璃化温度Tg,极限耐热温度Tu,长期使用耐热温度Tr。研究了抽油杆新型接头连接结构的强度,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温度-伸长特性,并选择几种典型的环氧树脂、促进剂、改性剂配方,结果表明:通过对几种环氧树脂/酸酐体系进行DMA分析,明确了配方的最佳配比,耐热性及其调控方法;DMA分析可以评价环氧树脂拉挤复合材料的耐热性与工艺质量;通过对E51和TDE-85基粘接材料的DMA分析和试验连接头温度-强度关系研究表明,接头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弹性模量E′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以用DMA数据作为粘接材料耐温性设计的依据;所设计的连接头结构,用E51基粘接材料组装后,拉伸性能试验中试件的破坏形式均为复合材料板拔出,粘结界面依然是整个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胡文锋[6](2009)在《三维正交机织结构和二维层合结构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增强结构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二维层合结构在飞机应用上,制造复杂几何形状构件造价很高,维修中对不慎落下重物引起的冲击损伤非常敏感,这两个问题推动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发展。由于厚度方向上增强纤维的存在,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韧性、抗冲击性和抗分层性能,而且三维机织结构还可以制成复杂几何形状的整体构件,这样减少材料消耗、零件加工和连接。有研究发现,三维机织物厚度方向的纤维体积分数对提高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层间剥离以及抗冲击性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面内性能则随Z向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另有研究发现,在经向拉伸强度与压缩强度方面,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约比二维机织复合材料低6%,然而对于冲击后压缩强度,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却比二维机织复合材料高出60%以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测试三维正交机织结构和二维层合结构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比较两种结构各自的性能优点和缺陷。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以乙烯基树脂为基体,利用VARTM成型工艺,将织成的织物加工成复合材料。本文中测试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和三点弯曲性能,分析了材料的破坏机理,并且通过性能比较,我们发现,二维层合结构复合材料具有较小的强度,分层是其主要的破坏方式,而三维正交机织结构复合材料表现出了较好的层间性能和整体性。在拉伸实验中,由于受到层间应力的影响,二维层合结构分层现象显着,三维正交结构则表现了较好的层间强度,其拉伸强度和模量均高于前者。在三点弯曲实验中,三维正交结构材料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树脂基体变白开裂,而二维层合板在弯曲载荷作用下会出现分层现象,和二维层合结构相比,三维正交机织结构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较好的弯曲韧性。
查进[7](2008)在《超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防裂技术与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针对超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预应力宽箱梁易产生开裂这一突出问题,开展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组成设计、裂缝防治、耐久性和温控防裂施工技术研究。通过研究矿物掺合料、聚丙烯纤维、减缩剂和水化热降低剂对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抗裂性能、耐久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模拟计算宽箱梁混凝土在不同施工工况条件下的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分布情况,为超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提供了抗裂、耐久的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及有利于箱梁温控防裂的施工技术方案。首先,对宽箱梁混凝土的组成设计进行了研究,从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抗裂性和耐久性为一体的设计要求出发,制备了胶凝材料用量低(490kg·m-3)、矿物掺合料掺量高(20%~25%)的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并研究了聚丙烯纤维、减缩剂、水化热降低剂等抗裂组分对该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其后,利用温度-应力试验机、大板法,并辅以水化热、绝热温升、干缩率和徐变度的测试,研究了箱梁混凝土的开裂敏感性和体积稳定性,提出了以温度-应力试验为主的预应力宽箱梁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箱梁混凝土中掺入矿物掺合料,降低了混凝土绝热温升、干缩率、徐变度和开裂敏感性,有利于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提高;进一步掺入聚丙烯纤维、减缩剂、水化热降低剂等抗裂组分,发现聚丙烯纤维降低混凝土干缩率和徐变,减缩剂降低干缩率,水化热降低剂降低水化热,进一步有利于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提高;测试宽箱梁混凝土的各项耐久性指标发现,矿物掺合料的掺入,混凝土抗冻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提高,碱含量降低,抗碳化性能虽略有下降,但基于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耐久性寿命预测超过500年。利用化学结合水、XRD、SEM、MIP等测试方法,对浆体的微观结构与组成进行研究,探讨了粉煤灰对混凝土徐变、干缩、耐久性的作用机理,以及水化热降低剂降热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粉煤灰混凝土的徐变性能受到体系水化产物数量、微集料效应和粉煤灰界面结合情况三大因素的共同作用,界面结合力越强,微集料效应发挥程度越高,以及体系的化学结合水量越小,则混凝土徐变度减小越明显。水化热降低剂由于其本身结构中含有的羟基,容易吸附于水泥表面并包裹在未水化的水泥周围,以减少水的进入,减缓水泥水化速度,延长水化时间,从而降低水泥水化热最高值。最后,模拟计算不同施工方案条件下宽箱梁混凝土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分析了浇筑温度、整幅浇筑或分幅浇筑、布置冷却水管或不布置冷却水管等因素对混凝土抗裂安全系数的影响,提出了分幅浇筑且布置冷却水管的防裂技术方案以及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和内外温差的防裂措施。
付极[8](2008)在《玻璃纤维对沥青混凝土界面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掺加增强纤维来提高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是沥青路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玻璃纤维力学性能好,产品来源广泛,价格仅为聚酯纤维的五分之一,掺加入沥青混凝土中可以提高沥青路面的整体抗变形能力,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依托交通部科技司联合攻关项目“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增强沥青混凝土的应用研究”(合同编号2007353322090),对玻璃纤维在沥青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浸润处理,试制了可应用于沥青混合料的路用玻璃纤维产品;采用红外光谱方法,分析了玻璃纤维与五种沥青之间的界面性能,证明经偶联剂处理后的玻璃纤维与沥青之间没有化学键合和波数平移,玻璃纤维对不同品种沥青具有广泛适用性。2.通过车辙、单轴静载蠕变、浸水马歇尔、浸水飞散、冻融劈裂、T283、抗冻性、小梁弯曲、间接拉伸劲度模量、劈裂疲劳、弯曲疲劳等路用性能试验,分析了掺加玻璃纤维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改善效果,并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AC13沥青混合料的最佳纤维掺量。3.采用ANSYS软件对玻璃纤维沥青混凝土小梁弯曲蠕变试验进行了非线性模拟分析,提出了弯曲蠕变试验的简化模型;编制了GM(1,1)和GM(1,N)灰色预测模型程序,根据试验结果对沥青含量和纤维含量进行了预测。4.通过试验路的铺筑,提出了玻璃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苏州市人民政府[9](2007)在《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的通知》文中指出苏府[2007]129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7年本)》已经市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苏州市人民政府二○○七年九月十一日
梅州市人民政府[10](2006)在《关于印发《梅州市投资(外商投资)产业(项目)指导目录》的通知》文中提出梅市府〔2006〕2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梅州市投资(外商投资)产业(项目)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已经2006年4月25日梅州市委四届〔2006〕第9次常委会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
二、中碱玻璃球窑设计与产品质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碱玻璃球窑设计与产品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全氧燃烧玻璃窑炉的寿命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全氧燃烧技术特点 |
2 全氧燃烧技术的应用 |
2.1 全氧燃烧玻璃窑炉的寿命 |
2.1.1 常见窑炉的寿命统计 |
2.1.2 正常窑炉的寿命 |
2.1.3 影响窑炉寿命的主要因素 |
(1)设计 |
(2)材料的选择 |
(3)施工 |
(4)运行 |
(5)工艺制度 |
(6)换料 |
(7)热保 |
(8)冷却 |
(9)日常维保 |
2.1.4 延长窑炉寿命的系统化思维 |
(1)制定合理的熔化率 |
(2)根据窑炉及生产状况及时调整熔化率指标 |
(3)强制熔化的危害 |
2.2 非正常停炉及常见故障 |
2.2.1 漏料 |
2.2.2 大碹垮塌 |
2.2.3 胸墙烧穿 |
2.2.4 燃烧器烧损 |
2.2.5 爆炸 |
2.2.6 运行成本 |
3 如何提高窑炉寿命 |
3.1 规范化 |
3.2 科学化 |
3.3 系统化 |
3.4 创新 |
4 展望 |
(2)采空区充填碱渣注浆材料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碱渣的研究现状 |
1.2.1 碱渣的来源 |
1.2.2 国外对于碱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现状 |
1.2.3 国内对于碱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现状 |
1.3 注浆充填技术及注浆材料发展历程 |
1.3.1 注浆材料分类 |
1.3.2 采空区充填治理对注浆材料的要求 |
1.3.3 国外注浆材料研究进程与发展方向 |
1.3.4 国内注浆材料研究进程与发展方向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基本特征 |
2.1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概念 |
2.2 粉煤灰的活性分析 |
2.3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碱激发机理 |
2.4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微观形貌分析 |
2.5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物相分析 |
2.6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化学键分析 |
2.7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化学成分及结构分析 |
2.8 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研究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碱渣注浆材料试验研究 |
3.1 试验原料 |
3.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3 试验方案 |
3.4 试验流程 |
3.4.1 浆液的制备 |
3.4.2 浆液性能指标的测定 |
3.5 粒径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1 粒径试验结果 |
3.5.2 粒径试验结果分析 |
3.6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1 凝结时间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6.2 浆液流动性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6.3 浆液析水率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6.4 浆液结石率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6.5 浆液结石体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3.6.6 浆液结石体浸出液pH结果及分析 |
3.7 正交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
3.8 浆液腐蚀性及结石体耐久性试验 |
3.8.1 浆液对钢材类构件锈蚀室内试验 |
3.8.2 耐久性试验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注浆材料水化产物特征对比分析及固化机理研究 |
4.1 注浆材料水化产物特征对比分析 |
4.1.1 浆液结石体SEM及 EDS分析 |
4.1.2 浆液结石体XRD分析 |
4.1.3 浆液结石体FTIR分析 |
4.2 碱渣注浆材料固化机理研究 |
4.2.1 碱渣在体系中的反应机理 |
4.2.2 粉煤灰在体系中的反应机理 |
4.3 碱渣在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试验研究 |
4.3.1 试验原料 |
4.3.2 试验方案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碱渣注浆材料激发剂部分替换试验研究 |
5.1 激发剂部分替换试验 |
5.1.1 部分替换激发剂物质的确定 |
5.1.2 复合激发概念 |
5.1.3 复合激发机理 |
5.1.4 试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5.1.5 优选基础配比 |
5.1.6 试验方案 |
5.1.7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 复合激发剂配比优化试验 |
5.2.1 试验方案 |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浆液结石体微观结构及物相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5.3.1 结石体SEM及 EDS分析 |
5.3.2 结石体XRD分析 |
5.3.3 结石体FTIR分析 |
5.4 浆液腐蚀性及结石体耐久性、浸出液pH试验研究 |
5.4.1 浆液结石体浸出液pH结果及分析 |
5.4.2 浆液对钢铁材质构件锈蚀室内试验 |
5.4.3 结石体耐久性试验 |
5.5 浆液灌注碎岩结石体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5.5.1 试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5.5.2 试验方案 |
5.5.3 碎岩结石体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
5.5.4 碎岩结石体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5.6 经济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我国中碱玻璃球窑的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碱玻璃球窑发展历程回顾 |
2 新型窑炉设计技术 |
2. 1 熔窑熔化能力设计 |
2. 2 熔窑长宽比选择 |
2. 3 池深设计 |
2. 4 窑坎和深浅池配合设计 |
2. 4. 1 窑坎 |
2. 4. 2 深浅池设计 |
2. 5 流液洞砖材选择、结构及尺寸设计 |
2. 5. 1 流液洞砖材选择 |
2. 5. 2 流液洞尺寸设计 |
2. 5. 3 流液洞上升角设计 |
2. 6熔窑池底鼓泡设计及鼓泡频率的选择 |
2. 6. 1 熔窑池底鼓泡设计 |
2. 6. 2 鼓泡频率的选择 |
2. 7 续料方式的选择 |
2. 7. 1 单侧续料优缺点 |
2. 7. 2 双侧续料优点 |
2. 8 窑炉液面控制 |
2. 8. 1 液面控制方式 |
2. 8. 2 液面控制点选择 |
2. 9 蓄热室设计 |
3 通道拉丝技术研制 |
4 结论 |
(4)宽扁式全深型大型玻璃池窑运行研究及配合料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瓶罐玻璃熔窑采用的节能新技术 |
1.1.2 国外玻璃行业采用的先进措施和开发的新技术 |
1.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窑炉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
3.1 所改造窑炉的结构特点及运行情况 |
3.1.1 结构特点 |
3.1.2 熔铸锆刚玉砖 |
3.1.4 窑炉运行情况 |
3.2 123m~2池窑运行存在的问题 |
3.3 窑炉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
3.3.1 对国内同行类似窑型进行的考察 |
3.3.2 池窑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
3.3.3 大修改造措施及解决办法 |
3.3.5 烤窑方案 |
3.3.6 窑炉工艺指标 |
3.3.7 运行效果 |
3.3.8 热修经验总结与教训 |
3.3.9 熔窑运行状况 |
3.3.10 生产线运行情况 |
第4章 玻璃配合料的优化与计算 |
4.1 高白料瓶罐配合料优化对瓶罐质量的影响 |
4.1.1 选好优质石英砂 |
4.1.2 尽量引用化工原料 |
4.1.3 澄清剂、脱色剂 |
4.1.4 影响玻璃白度的其他因素 |
4.2 啤酒瓶配合料优化对啤酒瓶质量的影响 |
4.2.1 提高玻璃料均匀性 |
4.2.2 原料含铁量对啤酒瓶生产的影响 |
4.2.3 影响啤酒瓶抗冲击性能的因素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拉伸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概述 |
1.2 高性能抗拉结构中的复合材料制件 |
1.2.1 复合材料抽油杆树脂基体使用研究情况 |
1.2.2 高强度复合材料增强纤维 |
1.2.3 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工艺 |
1.3 复合材料连接技术 |
1.4 复合材料结构拉伸性能的研究方法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连接头加工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连接头的设计与加工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研究内容 |
2.3.1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试验 |
2.3.2 粘接材料耐温性试验 |
2.3.3 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测量 |
2.3.4 复合材料制件的温度-拉伸形变性能测试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动态力学分析(DMA) |
3.1.1 动态力学分析(DMA)测试原理 |
3.1.2 环氧树脂基体配方的DMA 分析 |
3.1.3 环氧树脂拉挤复合材料的耐热性与工艺质量评价 |
3.1.4 接头粘接材料的DMA 分析 |
3.1.5 本节小结 |
3.2 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耐温性研究 |
3.2.1 耐温性试验连接头设计思路 |
3.2.2 不同温度下复合材料联接结构的拉伸强度 |
3.2.3 本节小结 |
3.3 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强度 |
3.3.1 试验联接头的设计思路 |
3.3.2 纤维复合材料连接结构的强度 |
3.3.3 本节小结 |
3.4 温度对纤维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
3.4.1 产品模拟试验连接头设计思路 |
3.4.2 温度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
3.4.3 温度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
3.4.4 本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
3.4.5 本节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三维正交机织结构和二维层合结构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 |
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实际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三维机织物概况及其织造工艺 |
2.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技术 |
2.3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概况 |
3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作 |
3.1 玻璃纤维概述 |
3.2 三维正交机织物的织造 |
3.3 复合材料的成型 |
3.4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 |
3.5 小结 |
4 三维机织结构与二维层合结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及对比 |
4.1 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的目的 |
4.2 拉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
4.3 弯曲性能测试与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超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防裂技术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桥梁混凝土耐久性问题 |
1.1.2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裂缝问题 |
1.1.3 工程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
1.2.2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裂缝分析 |
1.2.3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裂缝控制技术 |
1.2.4 高性能混凝土在预应力箱梁中的应用 |
1.3 本研究的技术难点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宽箱梁高性能硷组成设计与基本性能研究 |
2.1 箱梁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要求 |
2.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
2.2.1 原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 |
2.4 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
2.4.1 胶凝材料体系优化 |
2.4.2 骨料体系优化 |
2.4.3 防裂措施体系优化 |
2.5 箱梁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性能 |
2.5.1 混凝土新拌物性能研究 |
2.5.2 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第3章 宽箱梁高性能硷抗裂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箱梁混凝土水化热学性能研究 |
3.2.1 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
3.2.2 矿物掺合料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
3.2.3 箱梁高性能混凝土绝热温升测定 |
3.3 箱梁混凝土开裂敏感性研究 |
3.3.1 大板法 |
3.3.2 圆环法 |
3.3.3 温度-应力试验机法 |
3.3.4 箱梁混凝土开裂性能评价体系 |
3.4 箱梁高性能混凝土变形性能 |
3.4.1 收缩 |
3.4.2 徐变 |
第4章 宽箱梁高性能硷耐久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箱梁混凝土耐久性指标要求 |
4.3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试验方法 |
4.3.1 抗冻性 |
4.3.2 抗氯离子渗透性 |
4.3.3 抗碳化性能 |
4.4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抗冻性 |
4.4.2 抗渗性 |
4.4.3 抗碳化性能 |
4.4.4 混凝土碱-骨料反应 |
第5章 宽箱梁高性能砼高性能形成亚、微观机理 |
5.1 前言 |
5.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5.2.1 原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3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高性能形成的亚、微观机理 |
5.3.1 粉煤灰自身微结构特性及其在混凝土中的三大效应分析 |
5.3.2 高性能混凝土胶凝材料的水化性能及亚、微观结构 |
5.3.3 掺和料对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形成的作用机理分析 |
5.4 纤维阻裂作用机理 |
5.5 减缩剂减缩作用机理 |
5.6 水化热降低剂降热作用机理 |
第6章 高性能砼宽箱梁温控计算与防裂施工技术 |
6.1 概述 |
6.2 混凝土温度场-温度应力场理论计算 |
6.2.1 温度场的热传导原理 |
6.2.2 箱梁温度场有限元计算 |
6.2.3 箱梁温度应力场理论计算 |
6.3 宽箱梁温度场-温度应力模拟计算与分析 |
6.3.1 模型参数 |
6.3.2 温度场-温度应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6.4 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温控防裂施工技术 |
6.4.1 温控指标 |
6.4.2 温控防裂施工技术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玻璃纤维对沥青混凝土界面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1.2 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玻璃纤维增强材料的制造工艺及其与沥青的界面性能分析 |
2.1 玻璃纤维的成分和性能 |
2.2 玻璃纤维的生产工艺 |
2.3 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技术 |
2.3.1 玻璃纤维浸润剂 |
2.3.2 偶联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 |
2.3.3 硅烷偶联剂 |
2.4 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工艺 |
2.5 玻璃纤维增强材料与沥青的界面性能研究 |
2.5.1 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
2.5.2 仪器及试样制备 |
2.5.3 试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玻璃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的路用性能分析 |
3.1 路用玻璃纤维产品 |
3.2 单质材料及配合比试验 |
3.3 高温稳定性试验 |
3.3.1 车辙试验 |
3.3.2 单轴静载蠕变试验 |
3.4 低温抗裂性试验 |
3.5 水稳定性试验 |
3.5.1 浸水马歇尔试验 |
3.5.2 浸水飞散试验 |
3.5.3 冻融劈裂强度 |
3.5.4 T283 试验 |
3.6 抗冻性试验 |
3.7 间接拉伸劲度模量试验 |
3.8 疲劳试验 |
3.8.1 曲疲劳试验 |
3.8.2 裂疲劳试验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玻璃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小梁弯曲蠕变试验的ANSYS 模拟分析 |
4.1 蠕变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4.1.1 蠕变问题的算法 |
4.1.2 ANSYS 中蠕变问题的解法 |
4.2 ANSYS 分析模型 |
4.3 ANSYS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1 ANSYS 计算结果 |
4.3.2 模拟结果分析 |
4.3.3 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玻璃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配比的优化预测 |
5.1 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流程 |
5.2 灰色预测模型 |
5.2.1 GM(1,1)模型 |
5.2.2 GM(1,N)模型 |
5.3 灰色模型预测沥青、纤维含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玻璃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 |
6.1 施工工艺流程 |
6.2 施工过程 |
6.2.1 拌和 |
6.2.2 运输 |
6.3.3 摊铺与碾压 |
6.3 经济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的工作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灰色预测模型源程序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四、中碱玻璃球窑设计与产品质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氧燃烧玻璃窑炉的寿命浅析[J]. 郭勇,樊庆彬. 玻璃, 2022(02)
- [2]采空区充填碱渣注浆材料的特性研究[D]. 庞云泽.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3]我国中碱玻璃球窑的技术创新[J]. 赵军,齐建忠,周大志,孙明海. 玻璃纤维, 2016(01)
- [4]宽扁式全深型大型玻璃池窑运行研究及配合料优化设计[D]. 于国明. 齐鲁工业大学, 2012(09)
- [5]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拉伸性能研究[D]. 张凌. 黑龙江大学, 2009(12)
- [6]三维正交机织结构和二维层合结构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D]. 胡文锋. 东华大学, 2009(08)
- [7]超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宽箱梁高性能混凝土防裂技术与耐久性研究[D]. 查进.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1)
- [8]玻璃纤维对沥青混凝土界面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D]. 付极. 吉林大学, 2008(11)
- [9]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的通知[J]. 苏州市人民政府. 苏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7(11)
- [10]关于印发《梅州市投资(外商投资)产业(项目)指导目录》的通知[J]. 梅州市人民政府. 梅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