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家分析认为:中西部地区推广鸵鸟养殖切实可行(论文文献综述)
包乌兰托亚[1](2013)在《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其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是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发展层次,实现农业战略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能力的提高、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休闲农业已从萌芽起步、初步发展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应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体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解析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成、特征、功能和价值,基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产业系统、支撑系统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作用,分析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开发基础与运行机理。在对休闲农业资源类型、价值与开发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模拟并分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40个城市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的传导路径与关键因素,进而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布局模式和组织模式,并提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化机制与具体措施,为不同等级城市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对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休闲农业发展的概念体系与基本理论。对休闲农业产业系统相关概念,包括休闲与休闲产业、农业与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与休闲农业产业化等进行了界定,系统探讨了休闲农业体系的基本内涵、构成、特征、结构、功能、意义等基本理论问题,并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理论及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2)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路径分析。明确休闲农业资源分类原则,将休闲农业资源具体分为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生态资源三大类,分析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探讨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路径与开发方式。(3)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分析与评价。构建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从审美价值、参与价值、文化价值、集群价值、科学价值五方面,对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40个城市的休闲农业资源价值进行评价。根据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构成要素的分析,将开发基础系统分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产业系统、支撑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部17个城市、中部6个城市、西部13个城市、东北部4个城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进行量化辨识与等级划分,进而分析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各子系统及复合系统发展状态的时间演变轨迹和空间差异特征,判断40个代表性城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化开发能力。(4)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分析。在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的核心要素,并分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经过提出假设、构建模型、拟合评价、调整修正、结果检验等步骤,对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条件与形成机理进行定量模拟;总结出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的传导路径与关键因素,据此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结构模型。(5)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构建。根据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及运行机理的研究结论,提出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包括产业经营模式、产业布局模式及产业组织模式。(6)休闲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从政策法律、市场基础、运行机制、集群战略、人才体系、标准体系等方面,提炼出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保障机制与具体措施。
邓蓉[2](2003)在《中国肉禽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尽管农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从原有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但农业的发展仍然直接影响着占总人口60%以上的8亿乡村人口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我国的农业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农业越是发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越大,由于我国目前畜牧业比重还较低,因此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很快。从食物营养角度看,发展畜牧业有助于改善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从农民增收的角度来看,农民可以通过从事畜牧业生产和经营获取更多的收入;从农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发展畜牧业可以改进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在食品类畜产品中,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是肉禽产品生产。由于肉禽养殖业发展很快,肉禽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肉类产品增长的有生力量,肉禽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对我国肉禽业进行深入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肉禽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到2000年产量已相当可观,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肉禽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也是市场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国肉禽业的发展特点如下。第一,我国肉禽产业发展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步。第二,我国肉禽业的发展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小,从一开始发展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第三,在我国肉禽业的养殖方式中,专业户养殖是主要方式,产业化经营对肉禽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四,我国的肉禽业较早地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第五,现代化肉禽生产所需的良种繁育、商品生产、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基本形成。第六,一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其生产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在禽肉的精细分割产品市场上,中国占有较大的优势。第七,我国肉禽业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且省际间相差较大,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也较大。 本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我国的肉禽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论文的内容分为八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产业发展理论和消费理论分析了我国肉禽产业发展的动因,第二部分对我国肉禽业进行了生产发展分析、分省分析和不同饲养方式下的效益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肉禽业的产品结构和家禽品种资源的保护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我国肉禽业的饲料经营状况、肉禽养殖经营问题和肉禽产品流通问题,第五部分对我国肉禽业的产业化经营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第六部分主要分析了肉禽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区域发展问题,第七部分分析了我国肉禽业的进出口状况和比较优势,第八部分我国肉禽业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 对我国肉禽产业从发展动因,到生产、经营、消费和贸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尚属首次。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是从产业发展规律、国内消费推动和出口带动的角度研究我国肉禽业的发展动因。其次表现在,以往的研究是分别对饲料业、畜产品养殖业、畜产品加工流通和畜产品消费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力求通过产业链将四部分统一起来进行分析研究。第三是不仅在全国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深入到各省区的层面上进行研究,并分别以中东西三个地区和不同的饲养方式对我国肉禽业的成本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是对我国肉禽产业的产品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是对我国不同饲养方式下的肉禽业进行了比较优势的测算。
李振玉[3](2002)在《保护环境可与农民增收并举》文中研究说明提起保护生态环境,人们大多认为必须牺牲经济利益。在西部开发中,能不能让保护环境与农民增收一举两得?完全可能。经过多年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我国的鸵鸟养殖业已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专家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作为一项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可以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二、专家分析认为:中西部地区推广鸵鸟养殖切实可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家分析认为:中西部地区推广鸵鸟养殖切实可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
1.2.2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2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概念体系与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解析 |
2.1.1 休闲与休闲产业 |
2.1.2 农业与休闲农业 |
2.1.3 休闲农业资源 |
2.1.4 休闲农业产业化 |
2.2 休闲农业的产业内涵 |
2.2.1 休闲农业的特征 |
2.2.2 休闲农业的功能 |
2.2.3 休闲农业的意义 |
2.2.4 休闲农业的趋势 |
2.3 休闲农业的基本理论 |
2.3.1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理论 |
2.3.2 休闲农业产业化与空间布局的基本理论 |
3 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路径分析 |
3.1 休闲农业资源分类 |
3.1.1 休闲农业资源分类原则 |
3.1.2 休闲农业资源具体分类 |
3.2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
3.2.1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规模 |
3.2.2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类型 |
3.2.3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布局 |
3.2.4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特点 |
3.2.5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
3.3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经济环境因素 |
3.3.2 社会环境因素 |
3.3.3 产业环境因素 |
3.3.4 政策环境因素 |
3.4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路径分析 |
3.4.1 休闲农业资源游憩机会分析 |
3.4.2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经营类型 |
3.4.3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空间布局 |
3.4.4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组织模式 |
4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分析与评价 |
4.1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
4.1.1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选取 |
4.1.2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
4.1.3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结果分析 |
4.2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指标构建 |
4.2.1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原则 |
4.2.2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指标确定 |
4.2.3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2.4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等级划分标准设定 |
4.3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综合评价 |
4.3.1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等级划分与评价 |
4.3.2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的时间演变分析 |
4.3.3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的空间分异分析 |
5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分析 |
5.1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影响因子分析 |
5.2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的模型构建 |
5.2.1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拟合模型选择 |
5.2.2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假设体系提出 |
5.2.3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概念模型构建 |
5.3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拟合验证 |
5.3.1 运行机理模型拟合与评价 |
5.3.2 运行机理模型调整与修正 |
5.3.3 运行机理假设体系检验与分析 |
5.4 休闲农业产业化的传导路径及关键因素分析 |
5.4.1 休闲农业产业化的传导路径 |
5.4.2 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
5.4.3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的结构模型 |
6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构建 |
6.1 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6.1.1 生态观光园模式 |
6.1.2 农业主题公园模式 |
6.1.3 科技农园模式 |
6.1.4 休闲农庄模式 |
6.1.5 特色乡镇模式 |
6.2 休闲农业产业化布局模式 |
6.2.1 城市近郊布局模式 |
6.2.2 城市中远郊布局模式 |
6.2.3 特色农区布局模式 |
6.2.4 景区与旅游线路布局模式 |
6.3 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
6.3.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
6.3.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
6.3.3 政府主导模式 |
6.3.4 村集体主导模式 |
7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 |
7.1 完善休闲农业产业化政策环境 |
7.1.1 设立专业管理机构 |
7.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7.1.3 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1.4 推行惠农土地政策 |
7.1.5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7.2 夯实休闲农业产业化市场基础 |
7.2.1 整合休闲农业资源 |
7.2.2 选择资本运作模式 |
7.2.3 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
7.2.4 建设信息网络平台 |
7.2.5 发挥科研支撑作用 |
7.3 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
7.3.1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
7.3.2 加强龙头企业带动 |
7.3.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7.3.4 健全产业中介组织 |
7.3.5 优化产业组织模式 |
7.4 实施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战略 |
7.4.1 构建与延伸产业链 |
7.4.2 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
7.4.3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
7.5 建立休闲农业产业化人才体系 |
7.5.1 培养专业人才 |
7.5.2 提高经营素质 |
7.5.3 开展技能培训 |
7.5.4 大力引进人才 |
7.6 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标准体系 |
7.6.1 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
7.6.2 标准体系制定层次 |
7.6.3 标准体系制定内容 |
7.7 小结 |
8 结语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中国肉禽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四.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我国肉禽产业的发展动因 |
第一节 产业发展理论 |
一. 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 |
二. 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
三.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
四.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二节 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
一.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演进规律 |
二. 类比配第-克拉克定理分析农业内部结构 |
三. 农民不离开农村实现增收的途径--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的转化增值 |
第三节 国内消费动因 |
一. 现代消费理论 |
二. 我国人民的消费特点 |
三. 我国人民食物结构的改变 |
四. 禽肉产品的消费发展趋势 |
第四节 出口动因 |
一. 通过肉禽产品出口增加我国农民的收入 |
二. 通过增加肉禽产品的出口促进农业经营方向和结构的转变 |
第三章 我国肉禽业发展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肉禽业发展总体分析 |
一. 我国肉禽业发展概况 |
二. 我国肉禽业生产水平分析 |
三. 我国肉禽业的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肉禽业发展的分省分析 |
一. 我国各省区家禽存栏量和家禽出栏量分析 |
二. 我国各省区禽肉产量分析 |
三. 我国各省区每只存栏家禽产肉量分析 |
四. 我国各省区人均禽肉占有量分析 |
第三节 我国肉禽业不同饲养方式的效益分析 |
一. 国营集体饲养方式的效益分析 |
二. 专业户饲养方式的效益分析 |
三. 不同饲养方式的比较和结论 |
第四章 我国肉禽业的产品结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肉禽产品结构分析 |
一. 肉禽品种结构和最终产品结构分析 |
二. 肉禽产品消费结构分析 |
第二节 黄羽肉鸡发展分析 |
一. 国内外市场对黄羽肉鸡的需求分析 |
二. 我国黄羽肉鸡的开发和生产情况分析 |
三. 黄羽肉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 对我国黄羽肉鸡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 水禽业发展分析 |
一. 我国水禽业发展概述 |
二. 我国水禽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三. 我国肉鸭发展分析 |
四. 我国肉鹅的发展分析 |
五. 促进我国水禽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四节 特种家禽发展分析 |
一. 我国特禽业的现状分析 |
二. 我国特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 特禽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
四. 我国特禽业未来的发展对策 |
第五节 我国种禽场概况和家禽品种资源的保护问题 |
一. 全国种禽场分布概况 |
二. 我国禽类遗传资源工作的不平衡性 |
三. 我国家禽主要品种的来源和生产性状 |
四. 我国家禽选育工作发展展望 |
第五章 我国肉禽产业经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肉禽业的饲料经营 |
一. 我国饲料业发展的历史 |
二. 我国饲料业的发展现状 |
三. 我国肉禽业的饲料生产状况 |
四. 我国饲料业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和肉禽业的家庭经营 |
一. 建国以来我国畜牧业经营方式的四次大变革 |
二. 家庭经营是我国肉禽业的主要经营形式 |
第三节 肉禽产品的加工与流通 |
一.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义及我国肉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二. 我国畜产品流通特点和畜产品流通渠道 |
三. 我国肉禽产品的流通特点和流通渠道 |
四. 我国肉禽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
第六章 我国肉禽业的产业化经营分析 |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探讨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
二. 我国现阶段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因 |
三. 对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绩效的评价 |
第二节 我国肉禽业的产业化经营分析 |
一. 肉禽业小生产者的组织化--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 |
二. 我国肉禽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 |
三. 对我国肉禽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点建议 |
第七章 我国肉禽产业的规模化和区域发展问题 |
第一节 规模经济理论 |
一. 狭义的规模经济与广义的规模经济 |
二. 聚集规模经济 |
第二节 我国肉禽业的规模化发展分析 |
一. 从劳均年产禽肉的水平分析 |
二. 从养殖场和专业生产农户的出栏水平分析 |
三. 对我国肉禽规模化发展的评价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一. 区域发展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二. 区域发展与劳动的地域分工理论 |
三. 区域发展的大协调全息经济运行理论 |
四. 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 |
第四节 我国肉禽产业的区域发展 |
一. 我国禽肉产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分布情况 |
二. 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地区分布 |
三. 我国规模化肉禽生产的区域布局变化 |
四. 对我国肉禽业区域布局的评价 |
第八章 我国肉禽业的进出口状况和比较优势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肉禽业的进出口分析 |
一. 世界肉禽业发展现状 |
二. 中国与世界肉禽产品进出口状况 |
第二节 我国肉禽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
一. 比较优势的测度方法 |
二. 选择方法及参数确定 |
三. 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我国肉禽业竞争优势的国际比较 |
一. 世界各国肉禽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 |
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肉禽业发展的影响 |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 基本结论 |
二.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专家分析认为:中西部地区推广鸵鸟养殖切实可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 包乌兰托亚.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2]中国肉禽产业发展研究[D]. 邓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03)
- [3]保护环境可与农民增收并举[N]. 李振玉. 中国信息报,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