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入增加了还是要存钱(论文文献综述)
辛自强,李哲,杨之旭[1](2020)在《疫情期间公众的经济信心、财经价值观与支出行为意愿》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全国30个省份的1 074名公民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公众经济信心、财经价值观(包括财富价值观和财经伦理观)与支出行为意愿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发现:(1)疫情期间公众经济信心呈现短期信心低迷但长期信心向好的特点,同时短期与长期经济信心分别在性别、户籍、婚姻情况、出生代际等人口学特征以及收入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2)公众财经价值观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年龄更小、未婚配者较之更年长、已婚配者更为重视财经伦理,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出生年代与财富价值观呈V型关系。(3)公众的支出行为意愿在性别、户籍、代际、学历、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上存在显着差异,同时在支出类目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偏好。(4)收入水平、长期经济信心、财富价值观及财经伦理观对公众各类支出行为意愿有不同预测作用。
陈可姣[2](2019)在《“对话主席-教师市政厅会议”模拟英汉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交替传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员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要对原语进行获取、理解、分析,并用目的语进行整合和产出,这对译员的记忆、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本文以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笔者对“对话主席——教师市政厅会议”进行的模拟口译录音。吉尔认为交替传译分为两个阶段,可用以下两个公式表达:第一阶段,I=L+N+M+C;第二阶段,I=Rem+Read+P。为了得到理想的口译效果,需满足以下条件:口译任务所要求的精力总量必须小于译员大脑能够提供的精力总量。口译过程中每一步骤所需要的精力也必须小于大脑所能提供的精力。否则译员在口译中会达到注意力饱和状态,导致口译效果大幅下降。笔者结合吉尔的交传认知负荷模型,从译前准备、口译难点以及解决方案三方面对此次模拟口译进行分析解读,发现提高口译质量可以从译前准备、听辨能力、笔记和产出等方面入手,译者应避免太过依赖笔记而造成精力分配不均,影响听辨理解和产出,造成口译质量不佳。报告的结论是,第一,译员应做好译前准备并合理协调和配置精力;第二,提高听辨能力、适当做笔记,这些口译策略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本报告是笔者对自己口译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同时也为其他口译工作者提供了精力分配案例。
祁康[3](2018)在《淮阴区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文中指出由于我国二元城乡经济结构的存在,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农村发展速度缓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快速发展得益于农村的牺牲和贡献,导致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不高。但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核心在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成。而农村小康社会的建成最主要的是农民的增收和农村消费的扩大。农民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农民增收决定农民消费的扩大;农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对进一步发展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又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了淮阴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淮阴区农民收入与消费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认为,目前淮阴区农民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弱等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偏低,加上消费观念落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的预期支出增加、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滞后,不适应农村消费的特点和农民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相对不高。文章又用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收入弹性等指标对收入与消费的影响进行细化分析,再用现期收入、过去收入、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等分析不同类型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文章最后在分析淮阴区农民收入和消费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特色农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增加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效率,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搞活农村农产品流通,促进产品与市场的衔接。落实有关农民增收政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提高消费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提高城镇化水平。释放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潜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发挥非农收入对消费的推动作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等措施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孔庆龙[4](2017)在《农民行动逻辑视阈下保安族村庄之命运 ——以G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村庄的数量持续下降,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的发展政策有关。同时,农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行为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认识村庄前景的内在依据。在一个生产能力较弱、人口流动较为频繁的村庄,其村庄共同体是否会走向终结?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一个保安族村庄——G村为例,以农民的行动逻辑为切入点,认识农民的行为选择,并探讨其行为选择如何影响着村庄和村庄共同体的命运。为了更好地认识农民的行为选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价值追求的角度构建了包括本体性价值追求、社会性价值追求和基础性价值追求三种层次的行动逻辑结构,并阐述保安族农民行动逻辑的内容及不同层次的行动逻辑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村庄共同体的存续取决于其构成要素的变迁状况,即村庄道义权威、村庄社会关联、稳定的村庄边界、村庄认同和共识能否得以维系。因此,选取了村庄道义权威的树立、集体活动的参与、外出务工和社会分化四种具体的社会现象(事件),透过这些现象认识保安族农民的行动逻辑如何影响了其行为选择。之所以选取这四种现象,一方面,它们能够较好地表现农民行动逻辑发挥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们都能对村庄共同体的一个或多个构成要素造成直接影响,从而为我们判断村庄共同体是否得以维系提供依据。调研显示,G村的宗教领袖扮演了村庄道义权威的角色;宗教生活中的集体活动强化了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维系并扩展了村庄的公共空间;村民外出务工只是为了维持在村庄的体面生活,他们保持了对村庄的认同,同时,村庄的经济边界、文化边界和社会边界在频繁的人口流动中走向解体;农民行动逻辑中的逐利部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被激发,导致村民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并通过收入分层、阶层认同和消费分层表现出来,村民在基础性价值层面上的共识逐渐被消解,但在社会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追求中的共识却得以维系,伊斯兰信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G村的村庄共同体并没有在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的冲击下走向解体。对保安族农民而言,村庄不仅是地域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更是一种精神共同体,能够为其生活提供意义。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一村庄共同体也面临危机,其价值生产的自主性逐渐丧失。因此,必须以农民行动逻辑为基础,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重建村庄共同体。这一过程并不是对传统的、封闭的村庄共同体的回归,而是着眼于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建构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共同体,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和价值追求。
张德伟,雷雅雯,杨岑靓,王芳颜,李思琴,刘昱彤[5](2015)在《农村居民理财方式实证分析——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理财需求也日益显现,当前在农村居民中,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和理财行为导致了农村居民虽然收入增长,但是难以致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农村居民的理财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居民进行理财方式的教育,针对居民自身情况开发出适合他们的理财产品,使得理财行为合理化,农村居民能真正致富,达到小康生活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6](2013)在《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王宇,何雨欣,张英骜[7](2013)在《43万亿!居民储蓄为何如此“猛”》文中研究表明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王宇 何雨欣 张英骜)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已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在过去5年时间里,居民储蓄更是实现了翻番的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规模为什么增长如此之快?对国民经济有哪些影响?如何降低国民储蓄率?以?
李宁[8](2012)在《农村居民消费滞后的原因与对策》文中认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滞后,与城市居民消费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农村消费又存在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的现象。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消费环境差、企业向农村的有效供给不足、农村消费观念保守、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需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扩大企业供给、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李丙金[9](2012)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能力扩展、诉求意愿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国民实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广大农民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正在走向富裕。然而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一是国内最终消费水平的持续下降、过剩行业逐渐增加;二是地区间、城乡间的经济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国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形成约束。从国家层面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全国的安定与和谐发展;从农民层面讲,就是要使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获得在生活水平、居住环境、管理民主以及农村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极大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现有理论研究多着眼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原则等进行一般性的论述,缺少深入的构架式的理论分析。而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忽视农民主体地位、行政包办、一刀切等现象。本研究运用现代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将社会公平、代际公平、权利选择、等均纳入其中的新农村建设中能力扩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实质进行理论阐释。通过设计科学的农户调查表,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户的需求意愿、支付能力、政策诉求等进行大样本的农户入户调查,并运用社会与经济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客观描述与实证分析,为农户需求意愿和政策实施二者之间良性互动提供数据支持。并揭示新型农民能力扩展与政策选择的内在规律。在对西部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条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展发展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本研究总体框架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基本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部分。提出本研究的三个中心问题:第一,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能力扩展;第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新型农民培养;第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意愿诉求和政策供给的良性互动。第二、三部分(第2-3章):理论部分。通过对新农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和评价,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进行理论阐释并构建分析框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根据现代发展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经济发展更为关键的是在于赋予经济主体的选择权利和人的能力扩展。本部分在对现有新农村研究文献的回顾和评价的基础上,以现代发展经济学基于选择权利与能力扩展的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将发展选择权利、能力扩展、代际公平等均纳入其中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实质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阐释。第四部分(第4-6章):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条件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能力扩展必须基于现实的基础条件,本部分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运行现实状况的系统分析,充分了解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现实基础。一是依据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发展、农村教育、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与民主化管理等进行系统分析;二是依据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对西部地区农村产业演进及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资源特点、开发价值、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为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支持提供现实依据,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及政策与路径选择的可行性。第五部分(第7-9章):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户需求意愿、支付能力与政策诉求研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制定与选择必须首先考虑农户的需求意愿、支付能力以及政策诉求,避免新农村建设成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而伤农,背离新农村建设的初衷。本部分将采取随机抽样法,对西部地区农户进行的大样本的入户调查,摸清西部地区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真实想法、愿望与政策诉求,并在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能力扩展寻求最佳的政策切入点提供依据。第六部分(第10章):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支持研究。本部分将在以上各部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产业优化、拓展农民能力和发展合作经济三条路径,以产业优化吸纳劳动力,增加农民选择权利和可行能力,实现内生性增长为出发点,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市场意识的新型农民实现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着眼于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扩展农民发展能力、培育新型农民”的新农村建设根本目标,提出推进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第七部分:结论和研究展望部分。本部分论述研究结论和研究需要完善之处。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理论上:综合运用现代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将社会公平、代际公平、权力选择、能力扩展等均纳入其中的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实质进行理论阐释;弥补该领域研究中仅停留在概念阐释和政策讨论的不足。在实践上:通过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效的调研,充分考虑了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现实需求、支付能力及政策诉求,突出“增加农民收入、扩展发展能力、培育新型农民”的新农村建设根本目标,提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政策,以期取得良好的政策效率。
崔惠斌[10](2010)在《农村留守妇女劳动供给行为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区域经济增长不均衡和特有的户籍制度,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十分普遍,且多以男性劳动力为主,而这必然会导致"留守妇女家庭"的出现。本文以广东省留守妇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其劳动供给类型的具体因素,并基于研究结论为改进留守妇女的福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二、收入增加了还是要存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收入增加了还是要存钱(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期间公众的经济信心、财经价值观与支出行为意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经济信心、财经价值观和支出行为意愿的表现特点 |
(二)经济信心、财经价值观对支出行为意愿的解释作用 |
三、研究方法 |
(一)被试 |
(二)变量与工具 |
1.收入。 |
2.经济信心。 |
3.财富价值观。 |
4.财经伦理观。 |
5.支出行为意愿。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疫情期间公众的经济信心特点 |
1.经济信心的个体内差异:短期低迷,长期向好。 |
2.性别差异:女性的短期经济信心更低。 |
3.户口差异:农村户口者长期经济信心更高。 |
4.婚姻状况差异:已婚者经济信心更差。 |
5.代际差异:越年轻越有经济信心,1980后除外。 |
6.收入差异:短期经济信心的收入组差异呈V字形模式。 |
(二)公众的财经价值观特点 |
1.个体内差异:8种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不同。 |
2.人口学特征差异:未婚者、越年轻者财经伦理越好。 |
(三)公众的支出行为意愿特点 |
1.个体内差异:8类支出的偏好。 |
2.性别差异:男性偏重盈利性投资、女性偏重社会性支出。 |
3.户籍差异:城里人投资理财产品,农村人多实体性投资。 |
4.代际差异:年轻人要存钱买房,年长者投资理财。 |
5.婚姻状况差异:未婚者多投资固定资产,已婚者更愿意投资理财。 |
6.学历差异:学历低者倾向实体性投资,学历高者倾向于食利和享受性支出。 |
(四)收入、经济信心与财经价值观对支出行为意愿的预测作用 |
五、结论 |
(2)“对话主席-教师市政厅会议”模拟英汉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Background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Theoretical Basis |
Chapter 2 Project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
2.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2.1.2 Glossary |
2.2 Difficulties in Interpreting |
2.2.1 Financial Terms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
2.2.2 Complicated Sentences and Unclear Logic |
2.2.3 Humor |
Chapter 3 Strategy |
3.1 Preparation |
3.2 Effort Prioritization |
3.3 Techniques in Production |
3.3.1 Omission |
3.3.2 Paraphrasing |
3.3.3 Segmentation |
3.3.4 Reorganization |
Chapter 4 Conclusion |
4.1 Summary |
4.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Conversation with the Chairman: A Teacher Town Hall Meeting |
(3)淮阴区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区域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的理论基础 |
1.4.1 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的理论 |
1.4.2 农民增收与扩大消费 |
1.4.3 现阶段农民增收与扩大消费的可行性 |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淮阴区农民收入与消费的构成与特征 |
2.1 淮阴区农民收入的构成与特征 |
2.1.1 淮阴区农民收入构成要素 |
2.1.2 淮阴区农民收入的特征 |
2.2 淮阴区农民消费的构成与特征 |
2.2.1 淮阴区农民消费构成要素 |
2.2.2 淮阴区农民消费的特征 |
第三章 淮阴区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影响因素 |
3.1 淮阴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
3.1.1 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影响 |
3.1.2 人力资源因素影响 |
3.1.3 农业生产成本因素影响 |
3.1.4 农业产业化因素影响 |
3.2 淮阴区农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
3.2.1 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因素影响 |
3.2.2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因素影响 |
3.2.3 农民的预期支出因素影响 |
3.2.4 农村消费品市场和农村消费的特点因素影响 |
第四章 淮阴区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分析 |
4.1 淮阴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关系分析 |
4.2 淮阴区农民收入影响消费的指标细化分析 |
4.2.1 用平均消费倾向指标进行分析 |
4.2.2 用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 |
4.2.3 用消费收入弹性进行分析 |
4.3 淮阴区不同类型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 |
4.3.1 现期收入对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 |
4.3.2 过去收入对即期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 |
4.3.3 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 |
4.3.4 不同来源的农民收入对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增加淮阴区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对策建议 |
5.1 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
5.1.1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 |
5.1.2 强化培训引导,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
5.1.3 提高劳动力转移成效,加快服务经济发展 |
5.1.4 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供求衔接统一 |
5.1.5 落实有关农民增收政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
5.2 扩大农民消费的建议 |
5.2.1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农民消费基础 |
5.2.2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释放新的消费空间 |
5.2.3 降低农民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期,增加农民消费信心 |
5.2.4 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民行动逻辑视阈下保安族村庄之命运 ——以G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参考理论 |
五、概念界定 |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七、田野点概况 |
第一章 中国村庄命运之考量 |
第一节 终结:村庄与村庄共同体 |
一、乡愁引发的村庄终结命题 |
二、从共同体到村庄共同体 |
第二节 一个保安族村庄的个案——基于农民行动逻辑的视角 |
一、G村:一个被市场经济裹挟的村庄 |
二、农民行动逻辑:认识农民行为的新视角 |
第二章 保安族农民的行动逻辑 |
第一节 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 |
一、集体行动逻辑意义上的农民行动逻辑 |
二、农民理性意义上的农民行动逻辑 |
三、具体行动中的农民行动逻辑 |
四、价值追求意义上的农民行动逻辑 |
第二节 保安族农民行动逻辑的特征 |
一、保安族农民的宗教生活 |
二、伊斯兰教与农民的行动逻辑 |
三、保安族农民行动逻辑的多重性 |
第三章 农民行动逻辑与道义权威的树立 |
第一节 村庄精英群像 |
一、村干部:“乡村合谋”的经纪 |
二、经济精英:市场培育的权威 |
三、宗教领袖:卡里斯玛型权威 |
第二节 权威认同的逻辑 |
一、信仰的领路人 |
二、秩序维护者 |
三、致富领导者 |
第三节 道义权威与村庄共同体 |
一、村庄共同体的保护人 |
二、村庄治理的内生权威 |
第四章 农民行动逻辑与村庄集体活动的参与 |
第一节 宗教生活中的集体活动 |
一、集体活动的基本形式 |
二、农民的参与逻辑 |
三、农民参与的特点 |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集体活动的参与逻辑 |
一、村干部选举:一次行动逻辑的展演 |
二、组织艰难的互助 |
三、“异化”的篮球赛 |
第三节 集体活动与村庄共同体 |
一、集体活动与村庄公共空间的维系 |
二、集体活动与村庄社会关联的强化 |
第五章 农民行动逻辑主导下的外出务工 |
第一节 农民外出务工概观 |
一、“寻求生存”:外出务工的背景 |
二、“候鸟西北飞”:外出务工的特点 |
三、从“搞副业”到“打工”:务工经济的地位 |
第二节 农民外出务工的逻辑 |
一、“落叶归根” |
二、“交往才有意义” |
三、“有恒产者有恒心” |
第三节 外出务工与村庄共同体的变迁 |
一、生活面向与农民的理想生活 |
二、流动的村庄边界 |
第六章 农民行动逻辑驱动下的社会分化 |
第一节 “金钱社会”:社会分化的背景 |
一、发展主义:中国社会的发展观 |
二、别具一格的非农化进程 |
三、集体经济失位 |
第二节 “金字塔”:村庄的多维分层 |
一、研究策略:主客观结合的家庭分层研究 |
二、“由”字型的收入分层 |
三、下移的阶层认同 |
四、面子竞争中的消费分层 |
第三节 “贫富相揖别”?——社会分化的影响 |
一、农民:相对剥夺的焦虑 |
二、共同体:共识的消解与延续 |
结语 |
一、村庄共同体终结的一般逻辑 |
二、G村的回应:农民行动逻辑引导的行为选择 |
三、“精神共同体”:农民行动逻辑与村庄共同体的内在关联 |
四、重建:基于农民行动逻辑的村庄共同体再造 |
附录一:访谈对象情况简介 |
附录二:2008 年G村部分村民的人口、土地与收入状况 |
附录三:2014 年65户村民的人口、土地与收入状况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农村居民理财方式实证分析——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居民理财现状 |
1.1 农村居民理财内涵 |
1.2 农村居民理财的状况 |
1.3 农村居民基本收入情况 |
1.4 农村居民基本消费情况 |
2 农村居民理财相关的分析 |
2.1 农村居民的理财方式 |
2.2 农村居民理财产品结构 |
3 农村居民理财的原因 |
3.1 城乡居民理财差异原因分析 |
(1)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 |
(2) 城乡居民获得理财信息的途径的差异。 |
(3) 城乡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
3.2 农村居民理财原因分析 |
3.2.1 内部原因分析 |
3.2.2 外部原因分析 |
4 对改善农民理财行为的相关建议 |
4.1 对农村居民进行理财知识培训以及教育, 培养起农村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 |
4.2 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增加农村居民的投资渠道 |
4.3 金融机构为农村居民进行相关的理财创新服务 |
4.4 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
5 结语 |
(6)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美国经济金融 |
(1) 美股反弹市场对叙利亚担忧缓解 |
(2) 华尔街的生活不再充满风险 |
欧洲经济金融 |
(1) 欧盟金融交易税计划受挫 |
(2) 奥斯本:英国经济正“扭转局面” |
日本经济金融 |
(1) 日本8月国内企业商品物价指数年率增长2.4% |
(2) 通胀萌芽迹象招致日本消费者不满 |
中国经济金融 |
(1) 李克强:中国将继续持续发展之路 |
(2) 中国经济的半个周期 |
(3) 中国经济好转引发“暗刺激论” |
(4) 观点意见: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转嫁地方债风险吗? |
全球五大央行观察 |
(1) 美联储Williams:当前货币政策或诱发金融泡沫, 尚未决定9月退出QE |
(2) 欧洲央行上调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期 |
(3) 英国央行费舍尔:若前瞻指引有效将推迟再次QE |
(4) 日本央行8月会议纪要:未透露进一步宽松信号敦促财政改革 |
(5) 中国央行:居民储蓄5年增20万亿 |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 |
(1) 人民币地位上升空间仍大国际化切莫拔苗助长 |
(2) 人民币国际化将从这里“起航” |
(3) 人民币国际化迈新步 |
(8)农村居民消费滞后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表现 |
二、农村居民消费滞后的原因分析 |
(一)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
(二) 农村消费环境差 |
(三) 企业供给不足 |
(四) 消费观念保守 |
(五)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三、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对策 |
(一) 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
(二) 发展农村教育, 培养现代化农民 |
(三) 培养农村居民科学的消费观念 |
(四) 扩大有效供给, 加强售后服务 |
(五) 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
(9)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能力扩展、诉求意愿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框架结构 |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特色 |
1.4.2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研究文献回顾与评价 |
2.1 关于新农村建设含义和内容的研究 |
2.1.1 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
2.1.2 关于新农村建设内容的研究 |
2.2 关于新农村建设途径与模式的研究 |
2.2.1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选择研究 |
2.2.2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研究 |
2.3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作用的研究 |
2.3.1 关于政府责任界定的研究 |
2.3.2 关于政府责任内容的研究 |
2.4 研究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论阐释与分析框架的构建 |
3.1 新农村建设的一般理论基础:经济发展理论 |
3.1.1 经济发展的含义 |
3.1.2 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演进 |
3.1.3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争论 |
3.1.4 二元结构理论 |
3.1.5 人力资本理论 |
3.1.6 经济增长的阶段论 |
3.1.7 制度分析引入发展经济学 |
3.1.8 经济发展理论应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分析 |
3.2 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论解释 |
3.2.1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
3.2.2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
3.2.3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型农民培养 |
3.3 新型农民的能力扩展 |
3.3.1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的含义与能力组合 |
3.3.2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与农业发展 |
3.3.3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与农民收入增长 |
3.3.4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与代际公平 |
3.4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与政策改革原则 |
3.4.1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 |
3.4.2 新型农民能力扩展政策改革原则 |
第四章 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分析Ⅰ:经济基础和财政能力分析 |
4.1 农村经济基础分析 |
4.1.1 经济总量增长状况 |
4.1.2 人均收入情况 |
4.1.3 人均支出状况 |
4.1.4 农村剩余状况 |
4.2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分析 |
4.2.1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及其结构 |
4.2.2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及其结构 |
4.3 拓展农民能力的经济基础和财政能力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分析Ⅱ:产业发展与空间结构分析 |
5.1 农民能力扩展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传导关系分析 |
5.2 农民能力扩展的产业基础分析 |
5.2.1 产业结构现状 |
5.2.2 产业变动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
5.2.3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2.4 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面临的问题 |
5.3 空间载体——城镇化发展分析 |
5.3.1 城镇化动力机制及城镇化功能分析 |
5.3.2 城镇化发展现状 |
5.3.3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
5.3.4 城镇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部地区农民能力扩展的基础分析Ⅲ:公共基础与公共服务分析 |
6.1 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对农民能力扩展的重要性分析 |
6.1.1 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概念界定及范围 |
6.1.2 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分析 |
6.2 西部公共基础分析 |
6.2.1 交通设施的功能分析 |
6.2.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
6.2.3 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
6.3 农村公共服务分析 |
6.3.1 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
6.3.2 农村教育状况分析 |
6.3.3 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
6.4 农村基层政权状况分析 |
6.4.1 基层政权与管理民主化内涵界定及理论基础 |
6.4.2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与管理民主化的现状 |
6.4.3 农村基层政权与管理民主化的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户需求意愿分析 |
7.1 农民需求意愿调查的基本情况 |
7.2 农户需求意愿的调查分析 |
7.2.1 农户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意愿 |
7.2.2 农户对生活宽裕方面的需求意愿 |
7.2.3 农户对乡村文明建设的需求意愿 |
7.2.4 农户对村容整洁方面的需求意愿 |
7.2.5 农户家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意愿 |
7.2.6 农户家庭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意愿 |
7.2.7 农户家庭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意愿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户支付能力分析 |
8.1 农户家庭收入现状及特征分析 |
8.1.1 农户收入现状分析 |
8.1.2 农户收入水平的特征分析 |
8.1.3 农户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分析 |
8.2 农户家庭支出现状及特征分析 |
8.2.1 农户家庭支出现状分析 |
8.2.2 农户支出的特征分析 |
8.2.3 农户支出制约因素分析 |
8.3 农户的支付能力分析 |
8.3.1 农户支付能力的评价因素 |
8.3.2 农户的支付能力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户政策诉求分析 |
9.1 新农村建设主要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
9.1.1 新农村建设主要政策概览 |
9.1.2 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9.2 农户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满意度分析 |
9.3 农户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期望与诉求分析 |
9.3.1 农户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 |
9.3.2 农户对政策诉求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西部农民能力扩展的路径选择、政策支持和制度改革 |
10.1 农民能力扩展的路径选择 |
10.1.1 能力扩展的理论基础 |
10.1.2 产业发展路径 |
10.1.3 农村经济组织优化路径 |
10.2 农民能力扩展的支持政策 |
10.2.1 产业支持政策 |
10.2.2 财政支持政策 |
10.2.3 金融支持政策 |
10.2.4 城镇化支持政策 |
10.3 农民能力扩展的制度改革 |
10.3.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10.3.2 农村教育制度改革 |
10.3.3 农村投融资制度改革 |
10.3.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10.3.5 农村民主管理和治理结构改革 |
第十一章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1.1 研究结论 |
11.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农村留守妇女劳动供给行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背景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留守妇女群体形成的理论解释 |
四 留守妇女劳动供给行为的实证研究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的选取与界定 |
1. 个人变量 |
(1)年龄 |
(2)受教育程度 |
(3)健康状况 |
2. 家庭变量 |
(1)家庭收入 |
(2)子女个数 |
(3)赡养老人的个数 |
(4)居住情况 |
3. 社会变量 |
(三)变量的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
五 政策涵义 |
四、收入增加了还是要存钱(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期间公众的经济信心、财经价值观与支出行为意愿[J]. 辛自强,李哲,杨之旭.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0(06)
- [2]“对话主席-教师市政厅会议”模拟英汉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 陈可姣. 苏州大学, 2019(03)
- [3]淮阴区农民收入与消费的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D]. 祁康.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4]农民行动逻辑视阈下保安族村庄之命运 ——以G村为例[D]. 孔庆龙. 兰州大学, 2017(12)
- [5]农村居民理财方式实证分析——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J]. 张德伟,雷雅雯,杨岑靓,王芳颜,李思琴,刘昱彤. 现代商贸工业, 2015(10)
- [6]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A].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3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 2013
- [7]43万亿!居民储蓄为何如此“猛”[N]. 王宇,何雨欣,张英骜. 新华每日电讯, 2013
- [8]农村居民消费滞后的原因与对策[J]. 李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
- [9]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能力扩展、诉求意愿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D]. 李丙金. 西北大学, 2012(12)
- [10]农村留守妇女劳动供给行为的实证研究[J]. 崔惠斌. 中国劳动经济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