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贺丹[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辨证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近10年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辨证及用药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2010年1月至202 0年12月以来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所需资料,录入文献名称、辨证分型、方剂组成信息,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辨证分型、中药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常用药对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取核心组方。将辨证分型拆分后所得证素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辨证分型情况:共纳入75篇文献,归纳整理出37种证型,前3位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弱证(18篇)、肝郁脾虚证(7篇)、寒热错杂证(6篇)。2.将全部证型拆分成证素,病位类证素:“脾”占比51.72%、其次是“胃”占比34.48%、“肝”占比10.34%,病性类证素:“气虚”占比40.0%、其次是“气滞”占比11.3%、“湿”占比9.57%。3.中药频次使用情况:涉及单味中药共107味,总使用频次81 0次,前10味药物分别是白术、甘草、茯苓、半夏、党参、陈皮、黄芪、黄连、厚朴、山药。4.药物性味归经情况:药性依次为温性药(335次)、平性药(211次)、寒性药(192次)、热性药(22次)、凉性药(14次)。药味依次为甘味药(417次)、苦味药(38 3次)、辛味药(313次)、酸味药(88次)、咸味药(15次)。归经依次为脾经(665次)、肺经(424次),胃经(421次),心经(229次),肝经(191次),肾经(145次),大肠经(10 2次),胆经(91次),三焦经(25次),膀胱经(22次),小肠经(27次),心包经(3次)。5.中药功效统计情况:中药功效前5类依次为补虚类(26 8次)、理气类(107次)、清热类(68次)、利水渗湿类(59次)、化湿类(57次)。6.提取出8组药物组合,党参-白术、黄芪-白术、茯苓-白术、茯苓-半夏-白术、甘草-茯苓-白术、茯苓-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白术。聚类分析得到8个新方组合。结论:1.通过研究得出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多见。2.本病的病位证素主要以脾、胃、肝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以气虚、气滞、湿为主。3.分析得出本病常用10味药分别为白术、甘草、茯苓、半夏、党参、陈皮、黄芪、黄连、厚朴、山药。4.药物使用以补虚药为主,理气药、清热药次之;其中药性以温性、平性、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肺、胃为主。5.通过软件分析所提取出的8组核心药对及8个新方组合,对其组方原则进行分析,可作为基础方药用于本病的临床治疗。
谭力子[2](2020)在《基于现有证据探讨常用经方在中西医结合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临床上常用的控糖经方进行meta分析,来明确其在血糖控制上的作用和疗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网状meta及成分网状meta分析对各个经方在现有证据下的疗效进行比较和排序,发现具有最好疗效的经方。最后通过网络药理学等工具,预测出该疗效最好方剂在血糖控制上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从2010年1月到2020年1月的中英文文献。纳入所有以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为治疗组进行糖尿病血糖干预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对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数据提取和总结,利用R软件及Revman软件,对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控制血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系统评价。两名评议员独立进行纳排和筛选,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和质量评分。运用Revman软件分别对常用经方联合西医治疗的疗效进行普通Meta分析。运用R软件基于贝叶斯学派的方法构建网状分析模型,计算不同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两两比较间的效应量及其概率排序。基于此模型进一步利用频率学派的方法构建成分网状Meta分析模型,将经方+西医常规治疗这一组合干预措施拆分成2个或多个成分,即比较不同经方在不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时的单独效应量,与标准网状Meta模型效应值进行比较。以此来估计该方剂在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的综合疗效,并结合相关文献,找出在控制血糖上综合疗效最优的经方为葛根芩连汤。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葛根芩连汤的主要活性成分、对应的作用靶标基因。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获得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相关靶标基因,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与糖尿病靶点相映射,获得交集靶点即为葛根芩连汤作用于糖尿病的预测靶点。利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模型,选出葛根芩连汤的关键活性成分。利用STRING网站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选出关键靶点基因。利用Metascape在线工具对交集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特别是基因功能(GO)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得出葛根芩连汤治疗糖尿病的潜在基因靶点的生物功能及影响的相关通路。结果:前期通过检索得出2540篇文献,分别进行筛选纳入普通meta分析和网状meta及成分网状meta分析两部分。结果如下:普通meta分析中,经筛选后有10篇纳入金匮肾气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meta分析,共911人;5篇纳入白虎加人参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meta分析,共340人;5篇纳入葛根芩连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meta分析,共448人;4篇纳入乌梅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meta分析,共398人;3篇纳入五苓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meta分析,共228人。普通meta分析结果:(1)针对FBG,金匮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以及乌梅丸在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手段后降低FBG更有优势,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效应量分别为[MD=-0.91,95%CI(-1.14,-0.68),P<0.00001],[MD=-0.84,95%CI(-1.04,-0.64),P<0.00001],[MD=-1.69,95%CI(-2.29,-1.10),P<0.00001],[MD=-0.81,95%CI(-1.01,-0.62),P<0.00001],[MD=-1.47,95%CI(-1.93,-1.02),P<0.00001];(2)针对P2BG,上述5首经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的疗效同样优于单独西医治疗,效应量分别为[MD=-2.03,95%CI(-2.41,-1.65),P<0.00001],[MD=-2.14,95%CI(-3.76,-0.52),P<0.05],[MD=-2.34,95%CI(-2.73,-1.95),P<0.00001],[MD=-1.45,95%CI(-2.51,-0.38),P<0.05],[MD=-2.25,95%CI(-2.68,-1.82),P<0.00001];(3)针对Hb A1c,金匮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在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之后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效应值分别为[MD=-0.75,95%CI(-0.97,-0.53),P<0.00001],[MD=-0.33,95%CI(-0.46,-0.20),P<0.00001],[MD=-1.30,95%CI(-2.54,-0.06),P<0.05];(4)不良反应方面,金匮肾气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R=0.25,95%CI(0.09,0.73),P=0.01<0.05),但是针对不良反应的解读还需要更多文献支持。说明上述5首方剂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明确互相之间的比较疗效能够提供更具有参考价值的证据。网状及成分网状meta分析中,共涉及48篇文献,4120人,16首经方。因为成分网状meta分析是在网状meta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相同数据采用的另一种分析方法,所以两部分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完全一致,只在结果陈述上有所区别。网状meta分析结果:在降低FBG方面,7个干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依据累积概率排序的结果,葛根芩连汤+西医常规治疗(SUCRA=86%)是在降低FBG上疗效最好的干预措施。在降低P2BG方面,8个干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依据概率面积进行排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西医常规治疗(SUCRA=82%)是降低P2BG疗效最好的干预措施。在降低Hb A1c方面,有3个干预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依据概率面积进行排序,五苓散+西医常规治疗(SUCRA=86%)是降低Hb A1c疗效最好的干预措施。在不良反应方面,金匮肾气丸+车前子牛膝+西医常规治疗[OR=0.21,95%CI=(0.04,0.83)]和乌梅丸+西医常规治疗[OR=0.15,95%CI=(0.02,0.89)]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据累积概率排序的结果,乌梅丸+西医常规治疗(SUCRA=76%)是降低不良反应事件效果最好的干预措施。成分网状meta分析结果:在降低FBG上,各个经方的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其中葛根芩连汤降低FBG的效应量是最好的[MD=-1.7219,95%CI(-2.4137;-1.0302),P<0.001];在降低P2BG上,各个经方的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降低P2BG最好的经方[MD=-2.89,95%CI(-5.2714;-0.5086),P<0.05];在降低Hb A1c上,只有五苓散[MD=-1.5384,95%CI(-2.6623;-0.4145),P<0.05]、葛根芩连汤[MD=-1.3082,95%CI(-2.0963;-0.5202),P<0.05]、金匮肾气丸加车前子牛膝[MD=-0.8470,95%CI(-1.6099;-0.0841),P<0.05]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其余经方的疗效均差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至此可以发现,葛根芩连汤无论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还是单独使用,对血糖的控制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较其他经方结果更加稳定,因此对葛根芩连汤控制血糖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具有更实际的意义。通过网络药理学工具,共计发现葛根芩连汤具有65个有效化学成分,如葛根素、黄芩苷、小檗碱和甘草酸等。对比“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相关基因靶点得出32个共同基因,分析发现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抗糖尿病的作用:(1)改善胰岛素抵抗;(2)抗炎与抗氧化损伤;(3)促进β细胞增殖,增强胰岛功能;(4)干扰幽门螺杆菌感染上皮细胞信号转导过程,改善肠道菌群。结论:(1)普通meta分析显示,在血糖控制上,金匮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乌梅丸和五苓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比单用西医常规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各自之间的比较疗效。(2)通过网状及成分网状meta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在降低FBG、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在降低P2BG和五苓散在降低Hb A1c上,较其他经方及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更好。其中,葛根芩连汤在联合西药或者单独使用的情况下,对FBG的控制疗效最好,对Hb A1c和P2BG的控制疗效突出,且结果存在异质性的可能性较小,可信度高,本研究认为是所纳入的方剂中,控制2型糖尿病疗效最好的方剂。(3)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可能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炎与抗氧化损伤,促进β细胞增殖,干扰幽门螺杆菌感染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过程来进行血糖控制的,其明确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
黄举凯[3](2020)在《佛香散经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复杂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通常可引起糖尿病人血糖剧烈波动、脱水和营养不良。由于DGP的疾病进展较缓慢,且症状多具有隐匿性,常常被误诊或忽视。目前关于DGP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现代医学治疗方面也多为对症治疗,针对DGP的发病机制以及特异性治疗手段的研究仍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而随着神经胃肠病学以及神经内分泌学的发展,各种脑肠肽及神经递质介导的神经内分泌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得到重视。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消渴”、“痞满”等范畴。其发病是由于糖尿病病程日久,耗伤气阴;或七情不畅,肝气犯胃;或饮食伤脾滞胃;或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或阴损及阳,胃阳虚衰,脾胃虚弱,受纳、升降失调。本课题基于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创制的具有理气健脾,化痰降逆功效的“佛香散”,临床应用疗效显着的基础上,运用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相结合,从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调控角度探讨佛香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潜在的机制和作用靶点。全文包括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动物实验三个部分.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佛香散对DGP患者糖脂代谢、多巴胺的影响,分析佛香散治疗脾虚气滞型DGP患者的疗效及其疗效影响因素,初步探讨其作用靶点;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血糖代谢指标,胃动素、小肠推进率等胃动力指标、外周血多巴胺、脑组织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以及相关脏器病理形态改变的影响,研究佛香散经中枢和外周多巴胺靶点介导神经内分泌治疗DGP的部分机制方法: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以明确诊断为DGP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药组,在健康教育、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口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较好水平,空腹血糖维持在6.0-8.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维持在8.0-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的基础上,西药组于餐前30分钟服用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中药组餐前30分钟服用佛香散(主要成分:佛手、香橼、香附等),每日1剂,水煎服200 ml/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外周血多巴胺、脾虚气滞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疗效、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积分、钡条胃排空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运用ROC曲线分析佛香散治疗DGP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动物实验部分,以SD大鼠为载体,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在糖尿病大鼠模型基础上建立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多潘立酮)及中药(佛香散)高、中、低剂量组,并与正常SD大鼠(正常组)比较,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脑组织变化,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多巴胺、胃动素水平,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表达情况。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临床研究方面,与治疗前相比,中药治疗后可不同程度降低DGP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0.05),同时中药组治疗后提高钡条胃排空率,降低脾虚气滞痞满证候积分、胃轻瘫主要症状量表积分,减少外周血多巴胺水平(P<0.05);与西药组相比,治疗后中药组空腹血糖稍升高,中医痞满证候积分降低,证候积分减少率明显升高,外周血多巴胺水平减少(P<0.05);中药组在改善“饮食减少”、“疲乏无力”、“胸闷”、“善太息”、“身重困倦”、“大便稀溏”等症状的有效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痞满积分与治疗前GCSI评分间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P<0.05),甘油三酯、钡条胃排空率与治疗前GCSI评分间有显着负相关关系(r<0,P<0.05),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钡条胃排空率越小,痞满积分越高,GCSI评分越高。中药组总体有效率为61.29%,西药组总体有效率66.67%,两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中药组中,有效和无效两组间DM病程、血脂异常史、钡条胃排空率、DA共4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效组DM病程、血脂异常史比率、DA水平显着高于有效组,无效组钡条胃排空率显着低于有效组(P<0.05),DM病程、DA共两个指标与疗效为无效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且是影响中药组发生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1),即DM病程越大、DA值越高,病人发生无效的概率越高,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对中药佛香散临床疗效预测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DA水平(对应的诊断截点为86.3431)、DM病程(对应的诊断截点为10.5)两个指标预测疗效效能均较好,两个指标联合检测预测效能优于DA、DM病程两种方法的单独预测。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正常组血糖显着低于西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小肠推进率有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胃动素均显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各剂量组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其中中剂量组对胃动素水平改善最为明显;光镜下也观察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肌间神经丛神经元数量减少,环形肌和纵行肌明显变薄,胃黏膜上皮细胞黏液变薄、缺失,细胞间隙变大,胞浆有空泡形成,毛细血管可见扩张,经中药治疗后,中剂量组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数量增多,环形肌和纵行肌增厚,细胞间增宽,胞浆无空泡形成,无毛细血管扩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胞基质较疏松,胞浆内有空泡,胶质细胞环绕小血管,血管壁增厚,神经元胞浆着色浅淡,血管间隙增宽,中药治疗组大鼠神经元稍减少,尼氏小体染色海马神经元着色接近,皮质区神经元胞浆呈深蓝色,经中药治疗后,上述脑病理损伤改变有所改善;与正常组相比,其余各组DA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治疗DA水平有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大鼠和中药各剂量组的DA2R平均光密度明显升高(P<0.05),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升高最为显着(P<0.05)。结论:中药佛香散可不同程度改善DGP患者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外周血DA水平,提高胃排空率,降低GCSI积分,减轻胃排空延迟症状,同时对脾虚气滞证痞满积分和中医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因此,佛香散对防治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延迟具有一定作用;DM病程、DA水平是预测佛香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效果的指标,DA可能是佛香散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靶点之一。以糖尿病大鼠为基础建立的糖尿病胃轻瘫大鼠可出现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光镜下观察胃组织发生明显病变;佛香散可能通过激活脑纹状体DA2R,降低DA和提高胃动素水平,促进小肠推进率,提高DGP的胃排空能力,改善DGP大鼠血糖紊乱情况,延缓DGP大鼠胃、脑病理损伤,对糖尿病胃、脑并发症有一定防治作用。
张奇芬[4](2020)在《穴位埋针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揿针穴位埋针联合口服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临床疗效、胃排空、血糖、胃肠激素的影响。探讨穴位埋针治疗DGP的作用机制,评估穴位埋针治疗DG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DGP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入组前均停用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副作用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1周,并给予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A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mg(1片)3次/日,饭前30分钟口服,治疗周期为4周。B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传统针刺穴位1次/日。C组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穴位埋针1次/日。B组和C组均取穴中脘、上脘、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天枢和双侧内关,均以4周为治疗周期。通过症状评分分别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总体症状积分,超声监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率(GER)和胃排空时间(GET),抽取静脉血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和C组比较,症状积分、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30minGER、60minGER均明显提高,GE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A组比较,B组和C组30minGER、60minGER均明显提高,GE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和C组比较,30minGER、60minGER、GET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HbA1c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A组比较,B组和C组FPG、2hPG、HbA1c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和C组比较,FPG、2hPG、HbA1c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MTL、GAS均明显下降,S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A组比较,B组和C组MTL、GAS均明显下降,S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和C组比较,MTL、GAS、SS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皮疹、乏力、心悸等药物不良反应,也未出现断针、血肿等不良反应。结论:1、清铃揿针穴位埋针可明显改善DGP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总体症状积分,提高胃排空率,缩短胃排空时间,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并降低血糖。2、清铃揿针穴位埋针联合口服莫沙必利治疗DGP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口服莫沙必利,提示中西医结合比单独西药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3、清铃揿针穴位埋针与传统针刺疗法在治疗DGP时疗效相似,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持续刺激穴位、调节胃肠运动、改善胃肠激素水平有关。
赵慧[5](2019)在《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胃痛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总结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胃痛的临床治疗思路及辨证施治,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病例收集: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7年5月--2018年9月期间吾师门诊诊治的消渴病合并胃痛的病人。2.病例分析:在临床学习期间,仔细观摩,认真记录,融会平日诵读经典,对消渴病合并胃痛的古代认识、现代研究、国内外治疗现状进行深入阅读了解。3.经验总结:总结归纳吾师临床中对于消渴合并胃痛的诊疗思路及遣方用药,为消渴病合并胃痛提供新思路。结果:吾师总结消渴病合并胃痛病机以阴虚为本,气滞、湿热、血瘀等实邪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脾、胃、肝等。治法常以滋阴生津以治本,重视疏肝理气,健脾祛湿、行气活血以治标。辨证分型大致分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依据四诊不同,运用经方进行加减配伍。结论:根据临床总结,发现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胃痛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庞琳蓉[6](2019)在《李赛美辨治2型糖尿病合并胃肠症状知识发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胃肠道症状,或见厌食、餐后饱胀感、暖气、恶心、呕吐和腹泻,或便秘等表现,临床病因是多方面的,除器质性胃肠病变外,更多是因为糖尿病自身胃肠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合并胃肠功能紊乱不仅增加患者痛苦,更影响营养物质和降糖药物吸收,增加了血糖的控制难度。重视患者胃肠表现,及早恢复正常胃肠功能,有助于控制糖尿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李赛美教授长期以来对糖尿病临床研究积累了相当丰富临床经验。本研究通过属性偏序结构理论,探讨李赛美教授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肠症状的临床经验和用药经验。方法:选择从2018.8至2019.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门诊南楼收集李赛美教授就诊的患者病历,从中筛选合并胃肠道症状有效病历。数据规范化后,于属性偏序下提取出症状舌脉、证型、方剂及药味,从而总结出其中的遣方用药规律,使之可视化。结果:1.证型分布:证型集中在太阳、少阳、阳明之间。其中少阳证下的簇集分支最多;寒热错杂贯穿所有证型: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中均可见中焦寒热错杂;阳明证以痰热津亏为主要病理特征,多病及肝肾二脏,阴液不足,致燥屎内结,无水行舟。2.症状分析:太阳症状为主时:可见胃脘痞塞,皮肤痉痒,四肢麻木,舌淡红,苔白,苔白腻等症状,有时可见气逆上冲,汗出等表现。少阳症状为主时:可见口苦,口干,呃逆,难入睡,脉弦等表现。阳明症状为主时,可见舌红,苔白腻,或苔黄腻,大便秘结,小便黄等表现。太阴症状为主时,可见大便溏烂,嗳气,小便清,乏力等表现。湿热症状为主时,纳差口干,大便溏烂,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表现。3.主方规律:分析五组常见证候类型的主方规律:柴胡类以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陷胸汤,柴胡四逆散疏泄少阳;补肾益精类以肾四味为主;寒热错杂类以半夏泻心汤,乌梅丸调和阴阳;瘀热互结类以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同时随证调达枢机或养血活血;葛根汤类以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4.用药规律:药物使用频率最高为炙甘草和淫羊藿,炙甘草常与大枣合用健脾益气,也与干姜组合形成2:1比例,治疗脾胃阳虚。淫羊藿常与枸杞子搭配鼓舞肾阳。药对组成习惯上,黄连、苏梗组合治疗胃热呕吐;旋覆花、代赭石治疗呃逆上气;白术、茯苓治疗脾虚湿盛之腹胀;若舌暗红,四肢麻木,加川芎、当归活血养血。结论:李赛美教授辨治糖尿病合并胃肠症状经验总结:①以六经辨治为主,重视枢机调达;②小方合方灵活使用,药随症变。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挖掘李赛美教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刘薇薇[7](2017)在《点灸、电针对DGP大鼠外侧隔核ghrelin及GHSR-1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备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alysis,DGP)大鼠模型,运用点灸、电针两种治疗手段,初步探讨点灸、电针对DGP治疗可能的中枢调节机制,为DGP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点灸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配合高脂高糖不规则饮食建立DGP大鼠模型。电针组、点灸组皆选取“梁门”、“足三里”、“三阴交”三穴。治疗后统计大鼠一般体征积分值、血糖值、进食量,测定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外侧隔核ghrelin、GHSR-1a蛋白相对表达及基因表达。结果:1.一般体征积分、血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点灸组降低(p<0.05);电针组与点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进食量、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降低(p<0.0 5,p<0.0 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点灸组增高(p<0.0 5);但电针组与点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g h r e l i n,G H S R-1 a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基因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g h r e l i n,G H S R-1 a降低(p<0.0 5,p<0.0 1)。与模型组比较,点灸组g h r e l i n增高(p<0.01,p<0.05),GHSR-1a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ghrelin,G H S R-1 a无统计学差异(p>0.0 5)。与电针组比较,点灸组g h r e l i n增高(p<0.05)。结论:1.电针、点灸两法可有效缓解DGP大鼠一般体征、降血糖,增加进食量,加速胃肠运动。2.点灸能促进外侧隔核g h r e l i n表达从而改善D G P大鼠胃肠运动,其可能与激活下丘脑弓状核-外侧隔核ghrelin通路有关。
甘瑨[8](2016)在《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胃扩张、胃蠕动减弱和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点,常表现为胃脘胀满、早饱、恶心呕吐、反酸、厌食等症状,目前西医的治疗方法以改善症状为主,而西药的应用无疑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痞满”范畴,在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主,然而由于辨证方法的多样性,目前仍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的标准,因此通过研究中医文献以探索前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今后中医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及方法,显得尤为必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搜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文献进行全面深入地整理和分析,总结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数据库为检索工具和文献来源,检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关于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得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文献中所记载的方剂及其中药组成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及频率分析找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高频药物及药类,运用聚类分析找出核心优势组合,进而探讨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配伍。结果:符合标准的文献共有369篇,其中共应用方剂189种,中药164味,总频数2489次。其中使用频数在10次以上的中药45味,共计出现1404次,所占频率为56.4%;使用频数在40次以上的中药14味,共计出现839次,所占频率为33.7%,分别为:白术、茯苓、半夏、党参、甘草、陈皮、黄芪、枳实、枳壳、鸡内金、木香、厚朴、丹参、柴胡。用药类别方面,补气药应用最多,其次为理气药、化湿药、消食药和化痰药。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使用频率较高的10个药对,分别为:B1白术、茯苓,B2茯苓、半夏,B3白术、半夏,B4甘草、半夏,B5白术、陈皮,B6茯苓、陈皮,B7党参、白术,B8半夏、陈皮,B9白术、甘草,B10茯苓、甘草。以及药物关系密切的8个聚类方,分别为:D1竹茹、藿香、莱菔子、山楂,D2麦冬、石斛、山药、柴胡、郁金,D3神曲、莱菔子、山楂、川楝子,D4旋覆花、白扁豆、大黄、佛手、莲子,D5枳壳、甘草、麦芽、香附,D6生地黄、玄参、山茱萸、知母、黄柏,D7砂仁、陈皮、白术,D8佩兰、苍术、豆蔻、红花。结论:1、各医家治疗糖尿病胃轻瘫选方较为分散,多根据临床经验,辨证论治,故出现了很多自拟方或经验方,根据已有数据总结得出,各医家所选用的方剂以补益剂和理气剂为主。2、用药方面,主要药类有补气药、理气药、化湿药、消食药、化痰药。3、通过方药分析得出,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以健脾益气为本,兼以行气、利湿、化痰、消食、活血等,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潘艳伶[9](2015)在《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吾师凌湘力教授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已将近四十年,医术精湛,建树颇丰。本论文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凌湘力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并深入探讨和总结导师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凌湘力教授经验方“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验证导师的学术观点。旨在通过对导师毕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使导师的学术精髓能够得到全面继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剂,从而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的传承和发展。全文共分四个部分。1.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及糖尿病胃轻瘫研究概况介绍凌湘力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系统回顾历代中医文献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当代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情况,指出目前尚未统一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认识,其病理机制也还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尚缺乏特异性疗法,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上有较明显优势。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医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因病机的认识,立足整体,从辨证及专方上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应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寻求切实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DGP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剂是未来的研究目标之一2.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凌湘力教授德高术精,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实践中,精研经典,尤其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研究深入,阐发透彻。凌师不偏一家之论,博采众长,融后世医家学术观点,参现代医学之认识,兼纳中西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老师的学术思想主要有:(1)四诊合参,治病求本,善抓病机主线:强调临证时应在四诊全面收集疾病信息的基础上,找出主症,抓病机主线而治;(2)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倡导西为中用,中医为本,中西结合的理念,推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诊治复杂内科疑难病证过程中,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的病位相结合,指导临床据证选方用药。(3)气机调畅,百病无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有掌握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诊察气机失调之要,使气机畅达,疾病得愈,调畅气机又重在疏肝与调脾胃,临证主要遵循顺势和逆势两大治疗原则以调气机;(4)扶正固本,重在调补脾肾:脾肾为治病求本之源,应重视培补脾肾的气血阴阳,将补肾与健.脾从用药上融为一体,脾肾同调共治,调脾胃重在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并注意攻伐勿伤脾胃,培补先天之本则强调阴阳互济同调,补阴为基。(5)善用和法,求衡为要: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达到治疗错综复杂证候,恢复动态平衡的治疗目的;调和阴阳,以平为期,调和脏腑,求衡为要;临证时应做到治疗力度要缓和、治法作用要平和,避免造成新的不平衡。(6)注重整体,全面调治: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始终,只有重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疾病形成和疾病特征的影响,以及人体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局部病变与相关脏腑的联系,从整体出发进行诊治,才能体现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7)临床用药特色:凌师十分重视药物的炮制与用量;喜用药对与药队:主张慎用性味偏颇药物,忌峻猛戕伐和补益,以平和为期,以中和为度,处方药味简单平淡、药量轻清;使用经典古方时善于抓住核心病机灵活运用,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同时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研究成果化裁古方,创制新方:糖通饮、疏肝和胃汤、芪术汤、贞地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3.凌湘力教授辨治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临床经验整理与研究凌湘力教授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后的辨治、脾胃病、神经衰弱以及月经不调等均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仅就凌湘力教授临床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探讨。(1)对DGP病因病机的认识:凌师认为糖尿病胃轻瘫除了有糖尿病共同的发病规律外,还有其特殊的发生发展规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脾胃、肝、肾脏腑虚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础病机,脾(胃)虚、肝郁、肾亏是DGP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结果;其二,“气机不畅”是贯穿糖尿病胃轻瘫始终的重要环节;其三,肝失疏泄是重要因素,肝胃不和是DGP病机的核心。(2)凌师对DGP的中医辨证思路:①重视辨脏腑气机,临床当辨清气机失常的具体情况,以调畅气机为治疗重点。②注意辨病证虚实,DGP的发病虚实相因,为因虚致实的虚实夹杂证,故临证时应强调在虚实夹杂中辨清病证的虚实所在,兼而治之。③辨证时要抓主症,重兼症,参舌脉。(3)对DGP的治疗思路:凌师特别提出了整体调节,气机平衡的重要性,治疗上谨守核心病机,注重整体求衡,将调畅气机的治疗原则贯穿于DGP治疗过程中,并据此创制了中药复方疏肝和胃汤作为基础方应用于临床。(4)分析疏肝和胃汤的组成、遣药思路和特点、药物的功用及现代药理研究,归纳总结加减规律。(5)典型病案:选录随师临证过程中的部分DGP典型病案加以整理分析,从而对导师的学术观点作进一步的说明。4.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以疏肝和胃理气为法组方的经验方“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验证导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学术观点,为寻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有效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58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DGP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治疗组予中药复方疏肝和胃汤治疗,对照组予多潘立酮治疗,连续服用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体表胃电图、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并在停药2个月后进行随访。结果:疏肝和胃汤治疗组在改善肝胃不和型DGP患者临床症状、增加进餐后的胃电振幅、调节血浆胃动素水平方面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8%,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停药后随访,中药治疗组复发例数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结论:疏肝和胃汤可显着改善肝胃不和型DGP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促进患者的餐后胃排空,有效降低患者血浆胃动素,餐后2h血糖及血脂水平,综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多潘立酮,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肝胃不和型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组方。
于志军[10](2015)在《远端配穴法联合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远端配穴法联合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研究病例均来自长春中医药的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患者,符合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糖尿病胃轻瘫(肝胃不和证),共收集60例,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另给予远端配穴法联合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对照组加服多潘立酮。治疗4周后观察结果,对比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相比较,治疗前后的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6.6%,对照组总有效率6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采用远端取穴法联合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后有利于平稳地控制血糖水平且显着下降;对照组则不明显,提示治疗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对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两组差不多,效果不明显。经分析治疗组患者在4小时排出的钡条数量多于对照组,并且4小时排出的钡条积分远低于对照组,可以得出本治疗方案可以促进胃蠕动,缩短胃排空时间。改善临床症候评分上,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确定了针刺与中药联合治疗法在临床上有着显着的疗效。结论:从短期的临床疗效可以看出,采用远端取穴法联合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辩证属于糖尿病胃轻瘫(肝胃不和证)患者后,在中医症候、体征整体上明显好转,对于餐后饱胀、早饱、胃脘胀痛、胸胁闷痛、情绪抑郁、嗳气吞酸等一系列的症候均有显而易见的疗效。绝大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使病情得以延缓发展,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且经济低廉,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较好。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分析,得到较为严谨的理论数据,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胃轻瘫的理论及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证明运用远端配穴法联合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肝胃不和证)有广泛前景。
二、经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辨证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 |
1.1 古代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现代名家经验治疗 |
1.4 外治法 |
1.5 针药并用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 |
2.1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 |
2.2 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标准 |
2.3 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来源 |
2 检索方法 |
3 文献纳入标准 |
4 文献排除标准 |
5 文献筛选与整理 |
6 建立数据库 |
7 数据规范化处理 |
7.1 中药名称规范化 |
7.2 中医证型名称规范 |
7.3 中医证候要素拆分 |
8 统计分析 |
8.1 辨证及用药规律统计 |
8.2 证候要素情况统计 |
结果 |
1 证型、证候要素统计结果 |
1.1 证型统计 |
1.2 证候要素统计 |
2 用药规律分析统计结果 |
2.1 中药使用频次 |
2.2 药物性味归经 |
2.3 中药功效统计 |
2.4 药物组合 |
2.5 新方组合 |
讨论 |
1 证型情况分析 |
2 用药规律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基于现有证据探讨常用经方在中西医结合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下 |
研究一 常用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进行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meta分析 |
金匮肾气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进行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白虎加人参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进行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葛根芩连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进行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乌梅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进行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五苓散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进行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 |
小结 |
研究二 常用经方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疗效的网状及成分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研究三 葛根芩连汤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上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采用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控制血糖的临床试验文献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佛香散经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多巴胺介导糖尿病胃轻瘫的神经内分泌效应研究进展 |
1 DGP的流行病学概况 |
2 DGP发病机制概述 |
3 DA介导DGP神经内分泌调控 |
4 展望 |
综述二 糖尿病胃轻瘫中西医诊疗进展 |
1 西医发病机制 |
2 西医诊断 |
3 西医治疗 |
4 中医病因病机 |
5 中医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佛香散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糖代谢指标、胃肠动力指标和胃组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实验二 佛香散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脑组织结构、外周血DA和纹状体DA2R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组大鼠胃组织HE(40X) |
附录2 各组脑组织HE(40X) |
附录3 各组大鼠脑组织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IHC(40X) |
附录4 一般资料 |
附录5 脾虚气滞证分级量化表 |
附录6 糖尿病胃轻瘫症状轻重程度评分量表(GCSI)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穴位埋针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临床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和步骤 |
2.2.1 病例分组 |
2.2.2 基础治疗 |
2.2.3 治疗方法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比较三组症状积分与疗效 |
3.3 比较三组胃排空情况 |
3.4 比较三组血糖水平 |
3.5 比较三组胃肠激素水平 |
3.6 比较三组不良反应 |
第4章 讨论 |
4.1 DGP的中西医观点 |
4.2 DGP与高血糖的关系 |
4.3 DGP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
4.4 超声监测胃排空 |
4.5 选穴依据 |
4.6 穴位埋针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5)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胃痛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王莉教授对消渴病合并胃痛病因的认识 |
2.王莉教授对消渴病合并胃痛病机的认识 |
3.王莉教授对消渴病合并胃痛的治则治法 |
4.王莉教授对消渴病合并胃痛的辨证施治 |
5.病案举隅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李赛美辨治2型糖尿病合并胃肠症状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流行病学 |
2.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
2.1 高血糖及血糖波动 |
2.2 胃肠内分泌功能紊乱 |
2.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2.4 肠道菌群失调 |
2.5 自主神经病变 |
3. 西医治疗进展 |
3.1 原发病及诱因的治疗 |
3.2 药物治疗 |
4. 中医古代文献研究 |
4.1 病名归属 |
4.2 病因病机 |
5. 中医辨证分型 |
6. 中医治疗 |
6.1 中药辨证治疗 |
6.2 中医外治疗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1. 形式概念分析的理念 |
2. 形式概念分析的原理 |
3. 属性偏序的概念 |
3.1 属性偏序可视化 |
3.2 属性偏序中医运用的可行性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方向 |
1.2 数据来源 |
2. 数据采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采集 |
3. 建立数据库 |
3.1 数据规范化处理 |
3.2 数据整理与录入 |
4、研究路线图 |
5. 研究结论 |
5.1 症状特征 |
5.2 证型分布 |
5.3 主方规律 |
5.4 用药规律 |
6. 李赛美辨治糖尿病胃肠症状知识发现 |
6.1 以六经辨治为主,重视枢机调达 |
6.2 小方合方灵活使用,药随症变 |
7. 医案赏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点灸、电针对DGP大鼠外侧隔核ghrelin及GHSR-1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器材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造模方法及模型成功标准 |
1.2.3 穴位定位 |
1.2.4 电针法 |
1.2.5 点灸法 |
1.2.6 标本采集 |
1.2.7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1.2.7.1 大鼠一般体征观察 |
1.2.7.2 血糖测定 |
1.2.7.3 胃排空率测定 |
1.2.7.4 小肠推进率测定 |
1.2.7.5 Western blot检测外侧隔核ghrelin,GHSR-1a蛋白相对表达 |
1.2.7.6 Rt-PCR检测外侧隔核ghrelin,GHSR-1a基因表达 |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大鼠一般体征 |
2.2 点灸、电针对DGP大鼠血糖值的影响 |
2.3 点灸、电针对DGP大鼠24小时进食量的影响 |
2.4 点灸、电针对DGP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2.5 点灸、电针对DGP大鼠外侧隔核ghrelin,GHSR-1a蛋白相对表达的影响 |
2.6 点灸、电针对DGP大鼠外侧隔核ghrelin,GHSR-1a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
3.1 中医对DGP的认识 |
3.1.1 中医对DM的认识 |
3.1.2 中医对DGP病因病机的认识 |
3.1.3 中医对DGP的治疗进展 |
3.1.3.1 中药治疗DGP的研究进展 |
3.1.3.2 针灸治疗DGP的研究进展 |
3.2 西医对DGP的认识 |
3.2.1 DGP的发病机制 |
3.2.2 西医对DGP的治疗 |
3.3 ghrelin,GHSR与DGP的关系 |
3.4 下丘脑弓状核-外侧隔核ghrelin通路 |
3.5 干预手段选择依据 |
3.6 选穴依据 |
3.7 点灸法、电针法治疗DGP大鼠疗效评估 |
3.7.1 对DGP大鼠一般体征的影响 |
3.7.2 对DGP大鼠血糖、进食量、胃肠运动的影响 |
3.7.3 对DGP大鼠外侧隔核ghrelin,GHSR-1a的影响 |
3.7.3.1 点灸法对DGP大鼠外侧隔核ghrelin,GHSR-1a的影响 |
3.7.3.2 电针法对DGP大鼠外侧隔核ghrelin,GHSR-1a的影响 |
3.8 问题与展望 |
3.8.1 关于电针促进DGP大鼠胃运动的思考 |
3.8.2 关于治疗后GHSR-1a不显着表达的思考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一) 糖尿病胃轻瘫西医研究进展 |
1. DGP的流行病学 |
2. DGP的发病机制 |
3. 辅助检查 |
4. DGP的诊断 |
5. DGP的西医治疗 |
6. 小结 |
(二) 糖尿病胃轻瘫中医研究进展 |
1. 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 |
2.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辨证分型 |
4.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治疗 |
5. 糖尿病胃轻瘫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搜集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方法 |
2.2 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 |
2.3 数据的统计及挖掘 |
3. 研究结果 |
3.1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3.2 药类频数统计结果 |
3.3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
4.2 数据挖掘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应用体会 |
4.3 滋阴降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二、摘要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综述 |
(一) 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1. 凌湘力教授简介 |
2. 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二) 糖尿病胃轻瘫研究概况 |
1. 中医药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名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治疗 |
2. 糖尿病胃轻瘫的现代医学认识 |
(1) 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表现 |
(2) 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 |
(3)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理 |
(4) 糖尿病胃轻瘫的西医治疗 |
3. 述评与展望 |
四、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
(一) 四诊合参,治病求本,善抓病机主线 |
(二) 衷中参西,病证结合 |
(三) 气机调畅,百病无生 |
1. 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2. 调畅气机重在疏肝与调脾胃 |
3. 气机畅达,疾病得愈 |
(四) 扶正固本,重在调补脾肾 |
1. 调补后天之本 |
2. 培补先天之本 |
(五) 善用和法,求衡为要 |
1.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
2.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用药求衡 |
3. 治法平和以求衡 |
4. 调和脏腑,求衡为要 |
(六) 注重整体,全面调治 |
1. 人体与外界环境具有统一性 |
2. 人体本身具有统一性 |
(七) 临床用药特色 |
1. 深谙药性理论,重视药物炮制与用量 |
2. 用药“平淡” |
3. 灵活变通,善用古方 |
4. 善用药对与药队 |
五. 凌湘力教授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一) 凌师对DGP病因病机的认识 |
1. 脾(胃)虚、肝郁、肾亏是DGP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
2. “气机不畅”是贯穿DGP始终的重要环节 |
3. 肝胃不和是DGP病机的核心 |
(二) DGP的中医辨证思路 |
1. 重视辨脏腑气机 |
2. 勿忘辨病证虚实 |
3. 抓主症,重兼症,参舌脉 |
(三) DGP治疗思路 |
1. 谨守核心病机,注重整体求衡,将调畅气机的治疗原则贯穿DGP治疗过程中 |
2. 治疗方案 |
3. 疏肝和胃汤的组成、组方遣药思路、药物的功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
(1) 疏肝和胃汤的组成及功效 |
(2) 组方遣药思路 |
(四) 病案举例 |
六、疏肝和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 |
(一) 前言 |
(二)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和方法 |
6. 统计方法 |
7. 技术路线 |
(三) 研究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 临床观察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疏肝和胃汤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观察的意义及结论 |
(六)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七、小结 |
八、致谢 |
九、个人简历 |
十、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1 |
附录2:糖尿病胃轻瘫症状体征记分法 |
附录3:知情同意书 |
(10)远端配穴法联合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病名古代文献记载 |
2 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
3 证施治研究 |
4 经方加减治疗 |
5 单方治疗 |
6 中医非药物疗法 |
7 针药结合 |
8 针刺结合其他方法治疗 |
9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受试对象的选择 |
3 治疗方案 |
4 针刺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方法 |
8 试验结果 |
9 不良反应 |
讨论 |
结果 |
结论 |
体会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观察表 |
附表2 症状评分表 |
四、经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辨证及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 贺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现有证据探讨常用经方在中西医结合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作用[D]. 谭力子.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佛香散经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内分泌治疗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黄举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穴位埋针联合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D]. 张奇芬. 南昌大学, 2020(08)
- [5]王莉教授治疗消渴病合并胃痛经验总结[D]. 赵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李赛美辨治2型糖尿病合并胃肠症状知识发现[D]. 庞琳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点灸、电针对DGP大鼠外侧隔核ghrelin及GHSR-1a表达的影响[D]. 刘薇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用药规律研究[D]. 甘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凌湘力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运用疏肝和胃理气法辨治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研究[D]. 潘艳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
- [10]远端配穴法联合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于志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