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变化的超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1](2021)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文中研究指明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我国出生缺陷的首位畸形, 大多数常见CHD可通过经皮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目前, 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 我国原创的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也成为近年的发展热点, 但是, 我国在该领域的治疗意见仍停留在早期的专家共识阶段。鉴于此, 本指南在充分借鉴全球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参考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 针对常见CHD经皮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发症防治和术后随访等进行规范,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程雪丽[2](2021)在《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功能动态评估的观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封堵术后儿童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ing test,6MWT),结合6分钟步行的距离和试验前后心电参数、心脏彩超参数的变化,评估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儿童的运动耐量和运动后心功能的变化状态。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室间隔缺损并完成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儿童41例作为实验组(VSD组)。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45例作为对照(对照组)。两组均按年龄分为3段:5~6岁年龄段、7~8岁年龄段、9~10岁年龄段,记录身高和体重。两组儿童均进行6MWT,试验后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记录试验前后呼吸次数、心率、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02)的变化。试验前后做心电图的检查,记录心电图上PR间期、QRS时限和QTc间期的变化。试验前后做心脏彩超的检查,记录心脏彩超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的变化。结果:1、两组儿童都可以成功地通过6MWT。2、同年龄段VSD组和对照组6分钟步行的距离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岁年龄段525.78±28.40m VS527.39±19.04m,P=0.843;7~8岁年龄段562.47±31.07m VS 559.07±23.74m,P=0.733;9~10岁年龄段592.92±38.33m VS 587.50±26.07m,P=0.727)。3、同年龄段VSD组和对照组的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试验后均较试验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段VSD组和对照组的SPO2试验后较试验前无明显变化(P>0.05)。4、对照组的心电参数PR间期、QRS时限和QTc间期试验前分别为132.09±18.05ms、90.33±10.06ms、403.78±17.45ms,试验后分别为128.29±13.13ms、86.36±7.93ms、397.82±16.48ms,心电参数试验后均较试验前减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的心电参数PR间期、QRS时限和QTc间期试验前分别为139.10±19.71ms、91.76±15.21ms、401.85±13.54ms,试验后分别为136.51±18.78ms、92.71±15.43ms、400.71±15.15ms;PR间期和QTc间期试验后比试验前减小,QRS时限试验后较试验前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VSD组和对照组试验后的心电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心脏彩超参数LVIDd、LVIDs、LVEF和LVFS试验前分别为36.03±3.43mm、23.08±2.45mm、67.37±4.40mm、36.56±3.54mm;试验后分别为36.00±3.93mm、22.50±2.58mm、68.58±3.77mm、37.94±2.88mm;LVIDd、LVIDs试验后较试验前缩短,显着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LVEF及LVFS试验后较试验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心脏彩超参数LVIDd、LVIDs、LVEF和LVFS试验前分别为36.81±3.19mm、22.52±2.63mm、66.18±3.32mm、35.59±2.83mm;试验后分别为35.63±3.17mm、22.03±1.85mm、68.49±5.59mm、37.62±4.47mm。LVIDd、LVIDs试验后较试验前缩短,显着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LVEF及LVFS试验后较试验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VSD组和对照组试验后的心脏彩超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相同年龄段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儿童和健康儿童6分钟步行距离无明显差异,提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儿童的运动耐量可达健康儿童水平。2、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儿童6MWT后心电参数PR间期、QRS时限及QTc间期均无显着改变,提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儿童日常活动下心电参数稳定,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小。3、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儿童和健康儿童6MWT后心脏彩超参数LVIDd、LVIDs、LVEF及LVFS的变化类似,提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儿童和健康儿童运动情况下心功能的变化状态一致。
罗宇辰[3](2020)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诊疗中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诊断、鉴别及治疗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临床确诊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共82名,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鉴别后按膜部瘤类型进行分类,其中有14例假性膜部瘤型VSD病例,68例真性膜部瘤型VSD病例。其中14例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完善左心室造影与心脏彩超,两项结果比对评估超声鉴别诊断的准确性;68例真性膜部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辅助引导下的介入封堵术,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介入封堵术式,然后对各组手术时长、使用射线量、手术成功率、术后完全封堵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脏瓣膜损伤、感染性心内膜炎、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心律失常发生与否)、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等指标进行比对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与左心室造影结果比较中,对两种检查方式中的膜部瘤边缘形态、瘤壁厚度、粘连情况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别不大,并对两者测量出的主室间隔缺损直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检出有较高准确性。2.对真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改良型介入封堵术研究中,两组患者基本情况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室间隔缺损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χ2=0.183,P=0.669)和即时完全封堵率(χ2=0.227,P=0.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项指标观察组均较对照组偏高。4.两组手术成功患者手术耗时与所用射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显着;两组手术成功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在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术后瓣膜反流发生率上较对照组低,但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手术成功患者术后3天心室结构与左心功能、肺动脉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数据均值变化趋势差异不显着;两组肺动脉压数据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很显着(P<0.01),但两组数据均值变化趋势差异不显着;两组LVEF数据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21、观察组P=0.020),但两组数据均值变化趋势差异不显着。[结论]1.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真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和假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鉴别诊断起关键作用并且有较高准确性。2.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真性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改良术较常规术式能有效降低手术时长、射线剂量,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和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3.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运用广泛、有效,并且具有再开发空间,对真性和假性膜部瘤型VSD的后续治疗策略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刘志远[4](2020)在《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病例,临床资料是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的,并由此分析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1)本文纳入807例进行分析,男418例、女389例,年龄18~196(45.2±26.3)个月,体重8~59(15.4±5.8)kg;超声缺损大小(6.2±2.4)mm,彩超压差(65.8±15.2)mm Hg,造影缺损大小(4.9±3.0)mm;封堵器大小(6.6±1.6)mm,对称型封堵器722例,非对称型64例,未使用封堵器21例;主肺动脉压(30.9±10.0)mm Hg,手术时间(46.4±21.0)min。(2)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共58(7.2%)例为再次外科手术组,其余749(92.8%)例为对照组。(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声缺损类型(高位室缺)(OR=5.102,95%CI:2.047~12.715,P=0.000),封堵器类型(非对称型)(OR=8.463,95%CI:3.671~19.514,P=0.000),手术时间长(OR=1.031,95%CI:1.015~1.047,P=0.000),封堵器直径大(OR=1.686,95%CI:1.333~2.133,P=0.000),高主肺动脉压(OR=1.037,95%CI:1.000~1.075,P=0.049)为危险因素。结论:超声缺损类型、封堵器类型及大小、介入治疗时间、主肺动脉压与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陈苏江[5](2020)在《多模态超声技术对法洛四联症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前后右心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多模态超声技术分析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者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前后右心功能变化,探讨TOF采用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明确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0月江西省儿童医院行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治疗的30例TOF患儿,分别在手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手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三维右心室射血分数(3D-RVEF)、右室舒张期末面积(RVEDA)、右室收缩期末面积(RVESA)、二维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右心室Tei指数及肺动脉前向血流峰值速度、肺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肺动脉瓣反流程度等;通过SPSS22.0软件包进行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的RVEDd、RVEDV、RVESV、RVEDA及RVESA均有所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OF患儿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后肺动脉血流峰值速度、肺动脉跨瓣峰值压差比术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RVFAC、3D-RVEF相比术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逐步达新平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右室Tei指数显着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治疗TOF能有效改善患儿RVEDd、RVEDV、RVESV、RVEDA及RVESA;同时,有效降低肺动脉前向血流峰值速度,降低肺动脉跨瓣峰值压差。(2)保留肺动脉瓣根治TOF术后患儿右心功能得到改善,术后RVFAC、3D-RVEF降低,并在近期达到新平衡。(3)保留肺动脉瓣根治TOF术后患儿的右室Tei指数明显下降,近期恢复良好。
杨思慧[6](2020)在《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缺乏统一标准。目的对93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为今后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根据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分为“PVRI<4 Wood.m2”组、“4 Wood.m2≤PVRI≤8 Wood.m2”组和“PVRI>8 Wood.m2”组。分别对三组的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共93例,男36例、女57例;中位年龄51月;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38例、Ⅲ级33例、Ⅳ级3例;心胸比0.60±0.06;中位经皮血氧饱和度98%;肺动脉收缩压83.99±20.50mmHg、平均压59.64±16.34mmHg;中位PVRI5.86Wood·m2;中位Rp/Rs 0.34;中位Qp/Qs 2.37;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率10.91%。2、“PVRI<4 Wood·m2”组35例,34例直接关闭缺损,93.94%随访预后好。3、“4 Wood·m2≤PVRI≤8 Wood·m2”组共31例。“手术”组26例。随访“预后好”组13例(13/26,50%),“预后差”组13例(13/26,50%)。“药物-手术”组共5例。“手术”组Rp/Rs(0.37±0.13)较“药物-手术”组(0.62±0.22)低。“药物-手术”组术后随访预后好者5例(5/5,100%)。“药物-手术”组预后好率(5/5,100%)较“手术”组(13/26,50%)高(P=0.032)。4、“PVRI>8 Wood.m2”组共27例,直接关闭缺损15例,随访14例,失访1例。随访58.33%患者预后好。采用“药物-手术”治疗方法5例,随访100%患者预后好。5、本研究术后残留肺动脉高压共15例。12例患者口服靶向药物治疗,随访肺动脉压力均下降。结论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标准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0.910%。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若“PVRI<4 Wood.m2”,可直接行手术关闭缺损;若“PVRI≥4 Wood.m2”,“药物-手术”治疗方法或可成为临床上的新一种治疗模式。靶向药物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
郭怡萍[7](2020)在《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房间隔缺损是由房间隔发育不良引起的左、右心房间的交通异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成为最新的封堵方法,具有避免X线照射、无需开胸的优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可全程实时动态角度引导,能近距离观察心内结构,不受胸部声窗条件限制,清晰的显示房缺类型及残端情况,明确房间隔膨胀瘤或多孔型缺口,对缺口距后下缘间隔的视野暴露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主要探讨婴幼儿在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目的对比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比X线下封堵及经胸小切口的对照研究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已实施TE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研究组(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1(X线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2(外科经胸小切口封堵)。每组随机各抽取20例,三组患者年龄均在1至3岁之间,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所有病例均提示房间隔继发孔型缺损,且无其它心脏畸形及各器官功能障碍。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心功能评价、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研究组: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术中TEE发现残缘较柔软,难以支撑封堵伞,改为外科修补;成功的19例中有1例存在1 mm的残余分流,1例提示心包积液,均在出院后复查完全消失。对照组1: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封堵伞型号大,影响瓣膜活动,封堵失败;成功的19例中1例出现残余漏,更换封堵伞后成功,另1例提示边缘2.mm的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分流消失。对照组2:成功20例,其中1例术后提示心包积液,3个月后复查消失;另1例合并胸腔积液,住院期间逐渐吸收。2.研究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与对照组1的住院时间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组2;研究组术后无明显创伤,术中无X线摄入,且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最快。三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脏穿孔、感染死亡以及封堵伞移动脱落的现象。3.研究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利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示心功能状态较好,结果分析表明,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术后复查封堵伞位置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复查白细胞,密切观察化验室指标。对照组2术后复查发现部分患儿表面创口处存在炎性瘢痕增生。结果表明研究组住院天数最短、左室收缩功能状态最显着,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随访1-3月后无死亡病例发生,无封堵器栓塞、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显着,术中避免了X线摄入对身体的创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结合TEE抗干扰性强,术中图像清晰的优势,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林泽伟[8](2019)在《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期和中期随访结果,并对这种手术进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分析,总结术后临床经验,减少相关并发症,分析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并为此类患者术前术式选择参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71名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在术前行相关的辅助检查,记录所有临床相关资料并记录相关的心脏彩超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12-35个月随访,并进行门诊及电话访谈,记录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心脏彩超相关数据,进一步评价心脏功能状况。手术前完成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并在术后1年后再次进行评估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使用LSD测试将不同时间段重复测量的心脏彩超数据进行比较。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K)检验对术后SF-36各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其中性别组,婚姻状况组,术后患者和健康正常成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学历组,年龄组采用KruskalWallis H(K)检验。术前组以及术后组采用Wilcoxon(W)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室缺封堵术,围术期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没有室缺再发,迟发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瓣膜损伤,或死亡事件发生。随访12月后的封堵率为100%,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状况显着改善。在随访的彩超数据中,心脏内结构和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心脏大小的所有变化都没有统计学差异,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相对于传统经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及经皮导管介入手术,经胸微创封堵术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优点在于创伤小、可操作性好、安全性高、适应证相对广、并发症少、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由于使用了国产的输送鞘管和封堵伞,减少了医学费用,所以该术式值得推广,但需要长期随访,以更好地评估该术式应用在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杨曼[9](2019)在《河北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伴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性别、年龄、BMI和地域分布特点,以及发病早期合并的心律失常,伴发的心律失常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省内11个城市随机筛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77例,根据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分析不同种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性别、年龄、BMI和地域分布特点以及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并分析不同先心病类型与其并发的心律失常的相关性,以及心律失常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结果:河北省儿童简单型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发病率相对较高,卵圆孔未闭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相对较低。房间隔缺损与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室间隔缺损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动脉导管未闭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相关性,且前两种相关性主要集中在≥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中。结论:在≥1岁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中,房间隔缺损与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室间隔缺损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室间隔缺损伴发的心律失常与外科手术相关。
石全[10](2012)在《超声心动图对室缺患者封堵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心腔大小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研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患者行封堵术介入治疗前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心腔大小和左心收缩功能的近、中期变化。资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研究所住院,经常规超声心动图筛查,选取适宜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成功完成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40例,分别于术前3天、术后3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运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二维方法于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心房收缩末期前后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前后径;于心尖四腔观切面测量右心房收缩末期横径、右心室舒张末期横径,频谱多普勒方法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E峰峰值血流速度(Em)和舒张晚期A峰峰值血流速度(Am);于大动脉短轴观测量主肺动脉内径及运用频谱多普勒测量收缩期肺动脉瓣口峰值血流速度(Vmax)和平均血流速度(Vmean)。于心尖五腔观测量左室流出道收缩期前向血流峰值速度;然后于心尖四腔观切面通过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并得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上各时间点测得的数据与术前相同指标作配对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血流动力学改变:封堵术后原室间隔水平异常分流消失;二尖瓣口Em和Am、肺动脉瓣口Vmax和Vmean术后3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室流出道前向峰值血流速度术后3天与术前相比增快(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与术前相比均减慢(均P<0.05)。(2)心脏腔室大小变化:(a)左心系统:左房收缩末期前后径术后3天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较术前进一步减小(均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天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进一步减小(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术后3天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比术前减小(均P<0.05)。(b)右心系统:右房收缩末期横径术后3天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与术前比较均减小(均P<0.05);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术后各时间点测值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右室舒张末期横径术后3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均减小(均P<0.05)。肺动脉内径:术后3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均减小(均P<0.05)。(3)左室容积与左心功能的变化:术后3天、3个月和6个月EF与术前EF相比均减小(均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术后3天、术后3个月和6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均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术后3天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均较术前减小(均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可以完全阻断心内异常分流。随着心内异常分流的阻断,心脏血流动力学得以恢复正常状态,原先代偿增加的左心容量负荷和左心收缩功能也得到恢复。另外,RT-3DE测量室缺患者心腔容积和心功能具有可行性。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变化的超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变化的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功能动态评估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儿童(VSD组) |
2.1.2 健康儿童(对照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6 分钟步行试验(6MWT) |
2.2.2 试验环境 |
2.2.3 试验设备 |
2.2.4 试验要求 |
2.2.5 试验工作人员 |
2.2.6 试验终止标准 |
2.2.7 试验前后心电图检查 |
2.2.8 试验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VSD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的对比 |
3.2 6 分钟步行距离 |
3.2.1 对照组6 分钟步行距离 |
3.2.2 VSD组6 分钟步行距离 |
3.2.3 VSD组与对照组6 分钟步行距离的对比 |
3.3 6 分钟步行距离影响因素的分析 |
3.3.1 对照组6 分钟步行距离影响因素的分析 |
3.3.2 VSD组6 分钟步行距离影响因素的分析 |
3.4 尽力程度Borg评分及活动量评估 |
3.4.1 对照组尽力程度Borg评分及活动量评估 |
3.4.2 VSD组尽力程度Borg评分及活动量评估 |
3.4.3 VSD组与对照组尽力程度Brog评分及活动量评估 |
3.5 6MWT前后生理参数变化 |
3.5.1 对照组6MWT前后生理参数变化 |
3.5.2 VSD组6MWT前后生理参数变化 |
3.5.3 VSD组与对照组6MWT前生理参数分析 |
3.5.4 VSD组与对照组6MWT后生理参数分析 |
3.6 6MWT前后心电参数变化 |
3.6.1 对照组6MWT前后心电参数变化 |
3.6.2 VSD组6MWT前后心电参数变化 |
3.6.3 VSD组与对照组6MWT前心电参数分析 |
3.6.4 VSD组与对照组6MWT后心电参数分析 |
3.7 、6MWT前后心脏彩超参数变化 |
3.7.1 对照组6MWT前后心脏彩超参数变化 |
3.7.2 VSD组6MWT前后心脏彩超参数变化 |
3.7.3 VSD组与对照组6MWT前心脏彩超参数分析 |
3.7.4 VSD组与对照组6MWT后心脏彩超参数分析 |
4 讨论 |
4.1 两组儿童基本情况的讨论 |
4.2 两组儿童6 分钟步行距离影响因素的讨论 |
4.3 两组儿童尽力程度及活动量的讨论 |
4.4 两组儿童生理参数变化的讨论 |
4.5 两组儿童心电参数变化的讨论 |
4.6 两组儿童心脏彩超参数变化的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功能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诊疗中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病理机制诊断及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纳入标准 |
1.2 病例排除标准 |
1.3 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 |
1.4 介入治疗指征、方法以及术后处理及随访 |
1.5 资料截取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具体原因 |
2.3 单因素分析 |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室间隔缺损位置 |
3.2 封堵器类型 |
3.3 封堵器直径 |
3.4 其他危险因素 |
3.5 研究的不足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多模态超声技术对法洛四联症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前后右心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法洛四联症背景 |
1.2 TOF病理 |
1.3 传统TOF根治术及并发症 |
1.4 TOF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 |
1.5 超声心动图评估TOF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前后右心功能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本组TOF患儿根治术前后右心形态学变化 |
3.2 本组TOF患儿根治术前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 |
3.3 本组TOF患儿根治术前后右心室功能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TOF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与右心形态学变化 |
4.2 TOF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 TOF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与右心功能变化 |
4.3.1 3D-RVEF、RVFAC及 RVEF的变化 |
4.3.2 右室Tei指数的变化 |
4.4 RT-3DE在 TOF根治术的应用 |
4.4.1 RT-3DE在评估TOF右室容积及功能中的应用 |
4.4.2 RT-3DE评估TOF容积及功能的不足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和分期 |
1.2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 |
1.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法 |
1.3.1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指征 |
1.3.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方法 |
1.3.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 |
1.4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经皮血氧饱和度 |
2.4 心导管检查方法 |
2.5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AVT试验) |
2.6 封堵试验 |
2.7 经导管介入封堵缺损手术方法 |
2.7.1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堵闭术 |
2.7.2 经导管动脉导管堵闭术 |
2.7.3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堵闭术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组临床资料 |
3.1.1 研究组一般资料 |
3.1.2 研究组基础状态下心导管检查参数 |
3.3 “4 Wood·m~2≤PVRI≤8 Wood·m~2”组 |
3.3.1 “4 Wood·m~2≤PVRI≤8 Wood·m~2”组临床资料 |
3.3.2 “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随访资料 |
3.3.3 “手术”组和“药物-手术”组治疗前资料比较 |
3.3.4 “药物-手术”组临床特征 |
3.3.5 “手术”组和“药物-手术”组随访资料 |
8 Wood·m~2”组'>3.4 “PVRI>8 Wood·m~2”组 |
8 Wood·m~2”组临床资料'>3.4.1 “PVRI>8 Wood·m~2”组临床资料 |
8 Wood·m~2”组的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3.4.2 “PVRI>8 Wood·m~2”组的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心导管检查的必要性 |
4.2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应用 |
4.2.1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率 |
4.2.2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意义 |
4.3 直接关闭缺损的治疗效果 |
4.3.2 “4 Wood. m~2≤PVRI≤8 Wood.m~2”组 |
8 Wood.m~2”组'>4.3.3 “PVRI>8 Wood.m~2”组 |
4.4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 |
4.5 “药物-手术”的治疗效果 |
4.5.1 “4 Wood. m~2≤PVRI≤8 Wood. m~2”组 |
8 Wood.m~2”组'>4.5.2 “PVRI>8 Wood.m~2”组 |
4.6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7)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食管超声引导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河北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伴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先心病术式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超声心动图对室缺患者封堵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心腔大小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变化的超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2021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先心病经皮介入治疗指南工作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38)
- [2]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功能动态评估的观察研究[D]. 程雪丽.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经胸超声心动图在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诊疗中临床价值研究[D]. 罗宇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儿童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非计划再次外科手术原因及影响因素[D]. 刘志远.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
- [5]多模态超声技术对法洛四联症保留肺动脉瓣根治术前后右心功能的研究[D]. 陈苏江. 南昌大学, 2020(08)
- [6]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D]. 杨思慧.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D]. 郭怡萍.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8]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D]. 林泽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河北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伴发心律失常的早期筛查研究[D]. 杨曼.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超声心动图对室缺患者封堵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心腔大小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观察[D]. 石全. 广西医科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