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

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蕾[1](2021)在《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中包含丰富的语言拷贝现象,有同语式(如“好是好,可是……”)、重动句(如“看书看傻了”)、紧缩复句(如“想去就去”)等,这些结构在汉语研究领域比较常见,但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且结构间区别性特征明显,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一类具体结构的微观分析,对拷贝现象的整体性关注不足,因此研究缺乏对不同结构内部共性的发掘,难以打破汉语拷贝现象的研究壁垒。汉语拷贝现象的形式共性背后是否存在着实质共性?哪些结构可以被纳入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它们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有怎样的典型特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本文以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认知和语用研究视角下,基于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新标记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自建语料库中的各类拷贝结构进行了类别划分、形式描写和功能分析,并深入发掘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层面的典型特征。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范畴,该范畴由多种类型的拷贝结构组成。具体如下:(1)就结构性质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是句法层面的拷贝现象,话题与述题部分的语义相关度高,连续性强,且同形部分是语义表达的核心所在,有别于语用拷贝、修辞复用和话题复指等。(2)就结构成分和关系而言,话题部分在语法单位(包括词、短语及小句)、词类构成(包括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指称性(包括有定、无定及无指称性)、信息特征(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述题对话题的拷贝程度存在差异(完全拷贝或不完全拷贝),使得述题与话题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亦有不同。(3)就结构位置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单位大小不一(可处于单句之内或小句之间),且话题在表达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可居于“主话题”或“次话题”之位)。2.本文基于新标记理论,发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构成了以原型结构群为核心的连续统。从成员类别看,拷贝式话题结构分布在“X是Ⅹ”、“X就Ⅹ”、“说X就X”等34种格式中,可整合为三大结构群的八个类别,分别是:原型结构群(包括象似结构和紧缩结构)、变异结构群(包括延伸结构、松散结构和限制结构)和毗邻结构群(包括任指结构、固化结构和拷贝式右置句)。从成员关系看,本文根据组合、聚合、分布、频率、意义、历时等六个标准确定了范畴成员的位置,其中原型结构群居于范畴连续统的核心部分,变异结构群次之,毗邻结构群居于范畴边缘。3.本文探讨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表层形式和深层功能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表层形式方面,本文依据话题、述题及其关系的7个特征束标准,对形式特征的分布频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谓词性”“非指称性”“已知信息”“可加停顿或语气词”等是话题部分的高频特征,话题的“弱延续性”和述题中拷贝部分的“谓词性”是述题部分的高频特征,“紧密性”是述题与话题关系的高频特征。(2)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探讨了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否定”功能,按照“否定量域的大小”将结构的功能特征分为8类,并根据“否定强弱差异”划分出结构功能强度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肯定和否定协同表达”是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功能,其中“较强否定,较弱肯定”功能证明了原型结构群与变异结构群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而“较弱否定,较强肯定”功能则是拷贝式话题结构与一般话题结构之间的区别性特征。(3)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方面,本文筛选出6个衡量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结构类别、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因变量)的影响。结果证明:结构类别和形式特征能够共同预测“否定功能强度”,其中,原型结构群、变异结构群、话题为“谓词性成分”、话题后“不能加或不宜加停顿或语气词”、话题为“已知信息”等对“否定功能强度”具有显着影响。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上构成了无标记匹配。4.本文分析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言语互动功能,对其口语性特征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从说话人视角看,主观性表达是结构的本质特征,结构的主观性主要受到语码形式(包括“话语单位大小”和“格式自由度”)和结构功能(包括“主观视角”“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差异。从互动关系看,该结构传递了“礼貌”的信息,本文阐述了拷贝式话题结构的11种礼貌策略,总结了结构的回应性、程式化和范畴化特征,并探讨了结构在言语互动中的社会和心理动因。综上所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中包含着多种拷贝现象,该范畴从形式层面到功能层面均存在一个连续统,表层拷贝现象对应着话语背后某种程度的“否定”功能,凸显了范畴内部的共性。本文从话题结构的角度对汉语拷贝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这可能是发掘汉语本质特征的一种新的尝试,该过程或许有助于开阔拷贝现象研究的视野,有助于反哺上位研究,解决话题层面的某些争议。

王梦莉[2](2021)在《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文中认为格莱斯(Grice)1967年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其中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项准则,并指出交际的双方要采取合作态度并遵循合作原则下的相关准则。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皆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通常具有会话含义,这种含义具有可取消性、非规约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违反合作原则会话成为维译中的重难点。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现实交际场景中,因此探究一套适用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方法策略十分必要。本文在语用翻译观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从违反量准则、违反质准则、违反关系准则、违反方式准则这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进行研究,发现除关系准则外,一般情况下源语与译语违反准则的情况是一致的。译者在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进行维译时,会尽可能的忠实原文保留会话含义,在可以直译的情况下则采用直译法,当直译后的译文不符合译语读者表达习惯,存在语序、表达层次上的障碍时,则从形式上对译语进行调整;当直译后的译文让读者出现理解偏误或难以理解时,则从意义上对译语进行调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语用翻译观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研究,探究出了一套适应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模式。其中包括重构、糅合/切分、增补、还原、替代、阐释这6种具体的方法,总体可以划分为以意义为主和以形式为主的两类策略。在这两类策略及6种方法基础上归纳出的维译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在维译时的各种障碍,并为其它文学作品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提供了参考的可能。

孔庆芳[3](2021)在《Is Pragmatics about Mind Reading?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选用的文本是一篇语言学论文Is Pragmatics about Mind Reading?,选自Semantics and Pragmatics:Drawing a Line一书中的第二部分。作者对语用学理论与心理合理性这一话题提出重要看法,认为应该谨慎对待解读心理活动在语用学理论中的作用。原文句子中多用具有动作含义的名词、形容词和介词表达原本属于动词传递的信息,并且把动词转化或派生的名词放在动词之后作其宾语,导致动词虚化现象,这些都是英语学术文本中常用的静态表达方式。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比汉英语言特点,总结了词类转换和句子成分转换两种翻译技巧,即可以把保留动词意义的名词、形容词和介词译为动词,以及把句子的主语、宾语和表语译为谓语。同时研究了动词虚化的汉译方法,通过分析语境,把句中表达动作的抽象名词译为动词,省译虚化动词。该翻译实践报告旨在为语言学文本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田甜[4](2021)在《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Chapter 7)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材料选自珍妮·托马斯编着的语用学着作《言谈互动中的意义:语用学引论》(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中的第七章。第七章“意义的构建”详尽地探讨语用学的研究意义、语用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以及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关系等问题。原文本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逻辑性,语言规范正式,专业性术语较多,句法结构和语篇结构也相对复杂。结合文本特点,报告重点探讨多义名词的翻译,并总结出语境分析法和加注法两种翻译方法;针对信息焦点的翻译展开论述,通过语序调整法和语态变换法实现突出信息焦点的目的。同时,指代结构的翻译策略也是此次研究的重点之一,包括省略法及替换法。本实践报告可以为今后相关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价值,并为推动汉语研究语用学贡献个人力量。

王丹[5](2021)在《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翻译涉及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其中信息转换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翻译理论家约翰·卡特福德提出翻译转换理论,他将转换定义为原文翻译为译文时形式对等的偏离。该理论注重信息对等,避免局限于形式对等,在翻译实践中可行性较强。本次汉译实践材料选自布鲁姆·库尔卡、豪斯等教授的着作《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选材属于学术类文本,语言表达客观。文中频繁使用被动句和复杂句。该选材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避免追求形式对应。基于选材语言特征,该实践报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范畴转换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翻译转换理论对学术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鉴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仅讨论句子层面以下转换,本文另从衔接和连贯层面进行案例分析,为学术文本汉译提供借鉴。

贾月仙[6](2020)在《侦查讯问中提问的语用学研究》文中提出语用学是一门涉及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涉及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和认知的综观性学科,其中的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交际方面强大的解释力和互补性,对讯问提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展开以下内容的研究。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当前对提问的研究还存在针对性研究不够深入、语料库研究比较匮乏、跨学科研究尚不成熟三个方面的不足,而语用分析法作为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分析提问中的语用现象。一方面,提问具有言语互动性、目的导向性和语境动态性三种语用性质。另一方面,提问过程是一种语用推理过程,主要表现为问答互动推理,涉及会话开始前互动主体的内部语言准备以及明确对方真正意图后进行目的确认等过程,具有互动性、语境依赖性、溯因性和合目的性。第三章阐释提问中的语用原则。目的——合作原则认为目的是话语行为生成的原因,是话语发展和进行的驱动力,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所在。交际双方一旦执行一种有目的的话语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形成或进入一种目的关系,提问时为了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合作乃至高效的合作,就要将双方的目的关系调整一致。关联原则认为,提问时讯问人员要利用最佳关联改变犯罪嫌疑人的认知语境,使其能够根据己方意图强化供述动机作出反应。顺应原则要求提问时的语言选择应从语言的顺应性特征出发,充分考虑语境关联成分和语言结构对象等要素的相互顺应,采取言语趋同策略提取信息。第四章分析讯问实务中提问的语用失误。在讯问实践中,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讯问人员在提问中的语用失误是时刻发生的,具体体现为对三个语用原则的违反。包括违反目的——合作原则的目的系统混乱、忽视合作、暴露目的;违反关联原则的弱目的关联、弱认知刺激、弱语境运用以及违反顺应原则的心理、社会、物理三个交际语境。第五章在语用原则框架下,针对语用失误分别提出目的导向、信息关联、语境顺应的提问语用应用策略。目的导向策略包括厘清目的系统、重视合作与目的关系以及借助语用预设实现目的;信息关联策略包括控制关联信息和强化互动信息;语境顺应策略包括对侦讯双方功能性角色、心理元素、社会因素和物理要素顺应的具体方法。以上三种策略意图对语用失误进行最大程度的理论指导和修正,以促进今后讯问实践的高效开展。

皇甫佳妤[7](2020)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认为图片或者影像在这个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正在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不少学者都认为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在这样的视觉文化时代,图片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少媒体都不由自主的更加偏向运用图片来进行传播,报纸媒体可以说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最为大,因此在求突破的道路上也对于图片多加看重。本文将图片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呈现方式,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寻求图片语言在说话者将之报纸新闻语篇中运用到图片语言会产生的言语效果从而探寻其语用功能,运用了内容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描写阐释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2015年到2020年的图片为语言语料进行分析,从中研究得知认为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有四个语用功能,在第一章中探讨了重要探讨了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认为图片语言只要在由特定的语境支持下能够进行独立言说,其将不再是文字语言的陪衬或者是装饰,而是可以进行独立的言说。在第二章中主要研究的是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主要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说话人不仅以图叙事,更以言行事,从中传达出一些言外之意给听话者。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心随图动”的图片语言的引导功能,本章加入了符号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分析出图片语言中的符号和听话人的关联,还有图片语言中的说话人的隐喻,从而使得引导功能的实现。第四章是“视”不可挡的易传播功能,这一章节主要从视觉时代受众的思维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图片语言自身的魅力还有图片语言的视觉冲击力这三个方面来描述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所具有的的易传播功能。上述所讲的这四个语用功能使得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王雨欣[8](2020)在《语用视角下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用文作为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文本类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实用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的实用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不足,对实用文阅读缺乏一定的内在学习动力,教师应用于实用文的教学策略也相对传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语言文字运用,随着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探究也不断转向语言文字运用,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实用文阅读教学应当走向更为开放的语言交际世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用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论文从语用视角出发,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进行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论文一共包含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对语用学研究、语用教学研究以及实用文教学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指出本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论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对语用、语用教学和实用文的概念界定,并对语用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用文的主要特征进行阐释。同时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实用文的选编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为实用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提供一定的文本支持。第二章从语文课程标准、心理学以及国际学习评价对阅读素养的要求等三个方面对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进行阐述,以论证基于语用视角探究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第三章是对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研究,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某初中的实用文阅读教学情况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剖析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实用文学习的现状。第四章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提出语用视角下实用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主要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实用文的选编情况及对实用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针对实用文的不同亚类特征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以期为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章主要对说明文、新闻、演讲词和传记的概念进行简要说明,并详细论述了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策略。第五章是对实用文语用教学的初步教学实践探索,笔者首先对两篇名师教学课例进行分析,探究实用文教学策略的实践性,其次基于上述研究探索的教学策略,选择一篇实用文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究,并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总结。

戴沅芳[9](2019)在《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是语用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十分关注的论题,然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鲜有人探究。先行研究表明,当前语用能力研究存在一定的缺欠,具体表现为缺乏对非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并且对其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解释力不足。因此,本研究依据双语理论(Dual Language Theory),采用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收集语料的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语义程式的使用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如何体现?(2)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语表达时出现何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具体来说,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如何体现?(3)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解释?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研究的文献梳理,本研究以双语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建构了本论文的分析框架,用以阐释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内涵及其与语用迁移的关系。根据自建小型语料库中的语料数据,本论文分别呈现了数据分析结果,包括英语本族语者、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汉语本族语者分别在口语语料中的语义程式使用频率上和语篇表达内容上,以及在书面语语料中的各类词汇选择、句式使用、论点论据和布局谋篇手段的使用频率的统计;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中的差异度;不同口语语用能力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与汉、英本族语者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上的差异度。根据研究结果,本论文分别从不同口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义程式和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不同书面语语用能力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上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分别围绕外语学习者语用知识体系中的共同语用知识、协同语用知识和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迁移的关系,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各阶段语用表现几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本研究发现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在语义程式使用方面出现了语用迁移。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过度和语用迁移凹陷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均有发生。其中,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多,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语义程式数量最少。在语篇表达内容方面,除语用迁移过度外,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凹陷均有发生,其中非明显语用迁移的发生频率最高。在不同“拒绝”言语行为诱发因素下,学习者发生语用迁移的类型和数量不同。其中在“邀请”和“建议”诱发因素下发生语用迁移的数量较多,“请求”和“提供”诱发因素次之。总体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发生迁移的程度差异不大,已逐渐接近英语本族语者。(2)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书面语表达时,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语用迁移凹陷和语用迁移过度均有出现。具体而言,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仅出现明显语用迁移、非明显语用迁移和语用迁移过度,而四种类型的语用迁移全部出现在语篇层面。在词汇层面,发生非明显语用迁移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句法层面,发生语用迁移凹陷的数量最多,明显语用迁移次之;在语篇层面,发生语用迁移过度的数量最多,非明显语用迁移次之,而明显语用迁移最少。与口语语篇表达的结果不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书面语篇中语用迁移过度的大量出现说明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具有深刻影响,即使已具备较高的语用能力水平,母语特有的文化烙印也会难以抹去。(3)无论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还是书面语语篇表达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都呈倒U型。即从语用能力弱的到中等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大;从语用能力中等的到强的学习者,随着语用能力的提高,语用迁移程度变小。两者之间关系的动态呈现与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语用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本研究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存在显着差异,且与汉语本族语者极为相似,体现出语用迁移普遍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中,汉、英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语用迁移发生的两大主要原因。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三点启示:一是应针对不同外语语用能力的学习者开展语用教学;二是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语言使用的基础性训练,注重语用语言知识应用的适切性训练,加强学习者的语言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学中应注重社会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习者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加强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减少语用负迁移的影响,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从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的研究,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及路径,并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知识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发生语用迁移的深层原因,对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有重要启示作用。最后应该指出,本研究仍存在某些局限,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和不断完善。

何鸣[10](2019)在《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意义和功能研究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语气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过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碍于汉语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时至今日,学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未能达成共识。例如汉语中各语气词的核心语法义到底是什么?该如何界定?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最频繁,分布最广的语气词,“啊”的核心语法义一直都有争议。文献显示,过去对“啊”核心语法义的描述众多,失于零散,难以统一。鉴于以往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视角,以及汉语语气研究中“随文释义”方法传统的制约,本研究拟结合当前国内外对语法、语义、语用三者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Ariel(2008,2010)的编码-推论模式,从语法-语用互动视角,通过考察大量的语料,探究“啊”的核心语法义,及其语用意义与功能。具体而言,本研究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用在哪些句法位置中?“啊”句具有什么样的句法、语义特征?(2)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核心语法意义是什么?(3)现代汉语语气词“啊”在具体语境中表达哪些不同的语用意义?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通过语料库获取语料,对收集到的5234个“啊”用例进行了分析。采用四个步骤:第一步,对“啊”的句法位置进行标注;第二步,对不同位置中“啊”的用例进行单项和综合数据统计;第三步,对“啊”在不同位置的意义及功能进行分析;第四步,考察“啊”不同的意义和功能所指向的语法意义,同时结合语境因素考察其表达的语用意义。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本研究发现:(1)现代汉语中语气词“啊”用在四种不同句式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以及祈使句。“啊”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的位置特别灵活,可用于从句末到靠近句子述谓成分一端,再到靠近句子非述谓成分一端,最后到句首的多个句法位置中。而在祈使句、疑问句里,“啊”的位置则相对固定,常出现在句子末尾,也可出现在呼语后,而且句末带“啊”的陈述句、感叹句以及祈使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句法、语义特征。从句法上看,陈述句、感叹句中超过50%句式都是典型的判断句或评判结构;感叹句中,总数超过30%的用例包含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副词结构,以加强相关对象所具有的性状、数量等方面的程度;祈使句一般由单音节动词或简单动词加上“啊”直接构成,或者是由“要”、“得”、“一定”、“别”、“不许”、“不能”、“不要”加上动词或动词短语后构成。从语义上看,陈述句和感叹句主要表达说话人对相关对象的一种评判或看法,祈使句要么表达呼救、命令或提醒,要么表达对听话人的一种要求,要么表达劝阻和禁止听话人进行某种动作或行为的情感态度。(2)语气词“啊”是一个典型的情态标记语,其所编码的核心语法义在于加强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或命题内容等所持看法或评价的肯定态度,本质上是说话人强化自身有关话语作为断言、感叹、祈令以及问询等的态度,从而达到加强话语语气的目的。通过加强话语语气,结合话语内容,以及以说话人的知识、信念及心理状态为主的相关语境信息,“啊”又帮助传递并凸显说话人的某种情感或情绪,即体现在具体语境下说话人表达的语用含义。数据分析表明,语气词“啊”的使用,既有语法的一面,也有语用的一面;对其理解既包含对其编码意义进行解码的过程,又包含基于话语内容以及相关语境进行推论的过程。(3)语气词“啊”在不同类型的句式里,以及在这些句式的不同位置中,其表达的意义或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除核心语法义和语用意义外,“啊”在陈述句、部分感叹句句中,以及使用在句首时,体现说话人在组织会话结构、话语信息结构,以及凸显说话人情感或情绪等方面所做出的目的安排:在陈述句句中,“啊”主要表示停顿,兼有标记话题、标记话语连续性,以及表示例举和列举的功能,已逐渐演变为功能性标记语;在陈述句句首,“啊”表示认同或肯定、发起会话,以及接管话轮等话语功能或语用功能,已逐渐演变为互动标记语;在感叹句句中、句首,主要表示凸显并增强说话人情感的功能,已逐渐演变为感叹标记语。此外,说话人的话语中带“啊”时,通过韵律特征以及说话方式等,体现出说话人的某种神态和表情。但这类用法只是体现话语的副语言特征。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得出结论: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使用已高度地规约化,其表达的不同意义及功能是其核心语法义与语境语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用法的背后体现了语法-语用之间选择与顺应的互动关系,综合表现为:言语使用者根据交际目的的需要,从现代汉语语气情态资源系统中,选择“啊”(以区分“吧”、“呀”等)表达情态意义;“啊”的基本核心语法义是强化对话语内容或命题内容所持肯定的态度,而在具体语境中为了顺应言语使用者在组织会话结构、话语信息结构,以及凸显说话人情感或情绪等方面的需要,其强化语气的核心语法义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并赋以其语用意义及语用功能。本研究的结论基于对大量语料的考察与分析,同时采用语法-语用互动关系的理论视角,旨在探求解释语气词“啊”的用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也是研究方法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与传统研究重于描写的方法相比,有其简化、抽象化、概括化的特点,更能加深对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的认识,克服“见树不见林”的弊端,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二、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提出
        1.2.2 拷贝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1.2.3 拷贝结构的话题性研究
        1.2.4 拷贝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
        1.2.5 拷贝式话题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过程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2.1.1“话题”与“主语”及“主位”的区别
        2.1.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题”特征
    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拷贝”
        2.2.1 “拷贝”的范围
        2.2.2 述题中“拷贝”的特征
    2.3 作为范畴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2.3.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界定
        2.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语表现
        2.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成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宏观理论分析
    3.1 象似性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1.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数量象似
        3.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顺序象似
        3.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距离象似
    3.2 原型范畴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2.1 将“拷贝式话题结构”作为范畴的依据
        3.2.2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的层级性
        3.2.3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核心的原型特征
    3.3 拷贝式话题结构在自建语料库中的类别分布及频率
        3.3.1 自建语料库中拷贝式话题结构数量的分布情况
        3.3.2 类别划分及整合
        3.3.3 基于类别划分依据的语料库结构数量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标记理论视角下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特征的微观考察
    4.1 新标记理论为何适用于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研究?
        4.1.1 “相对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内部成员的有机连续性
        4.1.2 “关联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特征
    4.2 如何判定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4.3 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典型范畴特征
        4.3.1 定义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特征束
        4.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束的语料库表现
        4.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的连续统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否定”功能
    5.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特点
    5.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语用功能——“否定”
        5.2.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否定”特征
        5.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实现否定功能的几种手段
        5.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非现实句与否定的关系
        5.2.4 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量域的差别
    5.3 拷贝式话题结构表层形式与“否定”功能的无标记匹配——基于逻辑回归的分析
        5.3.1 假设一: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2 假设二: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3 假设三:拷贝式话题结构非形式特征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4 假设四: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功能表达的综合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互动性功能
    6.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说话人“主观性”的凸显
        6.1.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主观性本质
        6.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语码形式表现
        6.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结构功能表现
    6.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交际双方“礼貌”的传递
        6.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礼貌
        6.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几种表现
        6.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表达的特点
        6.2.4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社会与心理动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7.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对汉语研究及其发展的推动意义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的部分格式示例及语料库例句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期刊
    外文着作期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解读
    第一节 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一、国外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二、国内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第二节 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
        一、合作原则的语用学渊源
        二、合作原则的违反
    第三节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观
        一、违反原则话语解析的语用观
        二、语用翻译观的实例应用
    小结
第二章 《红楼梦》中违反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量多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量少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三章 《红楼梦》中违反质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为使对方上当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不便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维护礼貌原则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四章 《红楼梦》中违反关系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转移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为表达不满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为终止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中违反方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寓意言谈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笼统模糊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Is Pragmatics about Mind Reading?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题材分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书、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及撰写计划
        二、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动词虚化
        一、实义动词虚化
        二、半系动词虚化
        三、系动词be虚化
    第二节 词类转换
        一、名词译为动词
        二、形容词译为动词
        三、介词as译为动词
    第三节 句子成分转换
        一、主语译为谓语
        二、宾语译为谓语
        三、表语译为谓语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收获总结
    第二节 回看翻译实践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4)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Chapter 7)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三、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多义名词的翻译
        一、语境分析法
        二、加注法
    第二节 信息焦点的翻译
        一、语序调整法
        二、语态变换法
    第三节 指代结构的翻译
        一、省略法
        二、替换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体会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5)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1.1 Pre-translation
        1.1.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1.2 Translation Tools
    1.2 While-translation
        1.2.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1.2.2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1.3 Post-translation
        1.3.1 Self-check
        1.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is
    2.1 Introduction to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2.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Abroad
    2.3 Studies on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at Home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Category Shifts
        3.1.1 Class Shifts
        3.1.2 Structure Shifts
        3.1.3 Unit Shifts
    3.2 Logical Relation Shifts
        3.2.1 Shifts of Implicit Logical Relations
        3.2.2 Shifts of Coordinating Relations
Conclusion
    Major Findings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6)侦查讯问中提问的语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侦查讯问提问中的语用现象
    2.1 语用学概述与提问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2.1.1 语用学含义的理解
        2.1.2 语用学领域的核心概念
        2.1.3 提问研究的语用学转向
    2.2 侦查讯问中提问行为的语用性质
        2.2.1 提问的语言互动性
        2.2.2 提问的目的导向性
        2.2.3 提问的语境动态性
    2.3 提问过程是一种语用推理过程
        2.3.1 语用推理的含义
        2.3.2 提问过程中的语用推理:问答互动推理
        2.3.3 问答互动推理的过程和特征
3 侦查讯问提问中的语用原则
    3.1 目的——合作原则
        3.1.1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提问中适用的局限性
        3.1.2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讯问提问的联结
        3.1.3 讯问提问中的目的——合作原则
    3.2 关联原则
        3.2.1 关联原则的理论来源和内涵
        3.2.2 犯罪嫌疑人认知推理的关联解释
        3.2.3 侦查人员讯问提问中的关联原则
    3.3 顺应原则
        3.3.1 语言顺应论的理论框架
        3.3.2 顺应原则及其在提问中的表现
4 讯问实务中提问的语用失误分析
    4.1 违反目的——合作原则的提问语用失误
        4.1.1 提问的目的系统混乱
        4.1.2 一味追求目的而忽视合作
        4.1.3 为了追求合作而暴露信息
    4.2 违反关联原则的提问语用失误
        4.2.1 提问与促进供述之间的关联不够强
        4.2.2 提问对嫌疑人原认知的刺激不充分
        4.2.3 提问对动态认知语境的捕捉不到位
    4.3 违反顺应原则的提问语用失误
        4.3.1 提问违反对心理元素的顺应
        4.3.2 提问违反对社会因素的顺应
        4.3.3 提问违反对物理要素的顺应
5 侦查讯问中提问的语用应用策略
    5.1 提问的目的导向策略
        5.1.1 厘清提问的目的系统
        5.1.2 重视合作与目的关系
        5.1.3 巧用预设使目的实现
    5.2 提问的信息关联策略
        5.2.1 提问中关联信息要适量
        5.2.2 提问中互动信息要强化
    5.3 提问的语境顺应策略
        5.3.1 提问中对双方功能性角色的顺应
        5.3.2 提问中对心理元素的顺应
        5.3.3 提问中对社会因素的顺应
        5.3.4 提问中对物理要素的顺应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选题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图片语言
        二、语篇
        三、语用功能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描写阐释法
第一章 “一图为何能够胜千言”: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独立言说功能
    第一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呈现
        一、新闻中的图表
        二、新闻漫画
        三、新闻摄影图片
    第二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的表征
        一、新闻图表的独立言说
        二、漫画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
        三、新闻摄影图片独立言说
    第三节 图片语言独立言说功能的成因分析
        一、语境为图片语言的独立言说功能夯实基础
        二、独立言说功能与图片语言的意义息息相关
        三、独立言说功能依赖指示词语的象征用法
    第四节 独立言说功能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现实意义
        一、增加读者在有限时间内可获取的信息量
        二、促进报纸新闻语篇的创新发展
第二章 “有图有真相”: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行为
        一 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主体依据新闻内容发生改变
        二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表达
        三 摄影图片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原则
    第二节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功能实现
        一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内容
        二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方式
        三 漫画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叙事特点
    第三节 图表类新闻图片语言的叙事
第三章 “心随图动”: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引导功能
    第一节 符号对于图片语言引导功能的重要性
        一、符号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点
        二、符号将形象构成意义
        三、符号易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下图片语言影响着读者的认知
        一、图片语言引导着读者的情感与思维
        二、符号与认知之间的关联性
        三、隐喻是图片语言能够成功引导读者的关键
    第三节 其他要素也影响着符号对于受众认知的变化
        一、色彩的运用
        二、光影效果的呈现
        三、空间结构的变化
第四章 “视不可挡”: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易传播功能
    第一节 “读图时代”下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由来
        一、读图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
        二、阅读变化造就了图片语言的易传播功能
    第二节 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势
        一、图片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
        二、新闻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优点
    第三节 图片语言具有视觉冲击力
        一、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外在表现
        二、图片语言视觉冲击力的内在力量
        三、图片语言在视觉上也必须符合大众审美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语用视角下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语文语用与实用文阅读教学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语用
        (二)语用教学
        (三)实用文
    二、语用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古代语用思想
        (二)西方语用学理论
        (三)语文教育语用观
    三、实用文特征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实用文作品选编概况
        (一)实用文主要特征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实用文选编情况
第二章 语用视角下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心理学依据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二)中学生心理特点
    三、国际学习评价对阅读素养的要求
第三章 语用视角下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一、初中生实用文阅读学习情况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实用文的了解情况
        (二)学生对实用文的兴趣调查
        (三)学生在实用文阅读中的学习情况
        (四)学生对实用文阅读课堂的看法
    二、教师实用文阅读教学情况调查结果
        (一)教师对实用文的认识
        (二)实用文阅读教学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实用文的现状
        (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语用视角下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说明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视图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提炼信息,搭建思维支架
        (三)综合学习,完成生活实践
        (四)读写共生,提高语用能力
    二、新闻阅读教学策略
        (一)互文比较,促进理解
        (二)采写新闻,自主实践
    三、演讲词阅读教学策略
        (一)建构群文阅读,融合多维视角
        (二)还原演讲情境,触发交际语境
        (三)创设演讲环境,实现语用迁移
    四、传记阅读教学策略
        (一)比较阅读,促进多维探究
        (二)营造情境,再现人物精神
        (三)读写一体,进行语用实践
第五章 语用视角下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名师教学课例
        (一)《中国石拱桥》教学课例
        (二)《美丽的颜色》教学课例
    二、教学实践案例——《最后一次讲演》
        (一)案例背景
        (二)研读备课
        (三)设计呈现
        (四)教学反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用能力概念的界定
        2.1.1 语用能力的语言观
        2.1.2 语用能力的交际观
        2.1.3 语用能力的语用观
        2.1.4 语用能力的认知观
    2.2 外语学习中的语用能力研究
        2.2.1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2 中介语研究中的语用能力
        2.2.3 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2.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研究
        2.3.1 语用迁移的理论研究
        2.3.2 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
    2.4 先行语用能力及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1 西方本族语者语用能力概念界定的局限性
        2.4.2 外语学习环境下语用能力研究的不足
        2.4.3 先行语用迁移研究的缺欠
        2.4.4 外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3.1.1 双语理论中的中介语语言能力
        3.1.2 双语语言概念系统
        3.1.3 双语者语用能力的概念社会化过程
    3.2 双语理论视域下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
    3.3 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语料收集
        4.1.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
        4.1.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库
    4.2 研究过程
    4.3 数据描述
        4.3.1 英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数据描述
        4.3.3 汉语本族语者语料数据描述
        4.3.4 口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3.5 书面语语料库的数据合并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分析
    5.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口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1.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程式使用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1.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表达内容上的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书面语语篇表达中的语用迁移
        5.2.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2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2.3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类型及特点
    5.3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3.1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义程式使用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2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能力与语篇表达内容上语用迁移的关系
        5.3.3 小结
    5.4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的关系
        5.4.1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词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2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句法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4.3 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用能力与语篇层面语用迁移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结构与语用迁移
        6.1.1 共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迁移
        6.1.2 协同语用知识与语用正、负迁移
        6.1.3 特定语用知识与语用负迁移
    6.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路径及原因
        6.2.1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语用能力发展阶段语用迁移的表现
        6.2.2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的成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研究启示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意义和功能研究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本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
    2.1 语气词“啊”的历史来源
    2.2 语气词“啊”研究概观
        2.2.1 语气词“啊”的意义研究
        2.2.2 语气词“啊”的功能研究
        2.2.3 语气词“啊”研究存在的问题
    2.3 国外语气/情态研究概观
        2.3.1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气/情态研究
        2.3.2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语气/情态研究
        2.3.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气/情态研究
        2.3.4 交际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气/情态研究
        2.3.5 国外语气/情态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
    3.1 汉语界语法、语义与语用三个平面的关系研究
        3.1.1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
        3.1.2 两个“三角”的语法研究
    3.2 国外语法、语义与语用三者的关系研究
        3.2.1 语法与语用的互动研究
        3.2.2 解释语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编码-推论模式
    3.3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基于语料库的语料收集
    4.2 语料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五章 现代汉语中“啊”的分布与“啊”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1 “啊”的使用分布
    5.2 “啊”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2.1 句末带“啊”陈述句和感叹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2.2 句末带“啊”祈使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中“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1 陈述句里“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1.1 陈述句句末的“啊”
        6.1.2 陈述句句中的“啊”
        6.1.3 陈述句句首的“啊”
    6.2 感叹句里“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2.1 感叹句句末的“啊”
        6.2.2 感叹句句中的“啊”
        6.2.3 感叹句句首的“啊”
    6.3 祈使句句末“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4 疑问句句末“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6.4.1 特指问句的“啊”
        6.4.2 是非问句的“啊”
        6.4.3 反复问句的“啊”
        6.4.4 反诘问句的“啊”
        6.4.5 选择问句的“啊”
    6.5 本章小结:“啊”的意义、性质与功能
第七章 现代汉语中“啊”的语法-语用互动关系阐释
    7.1 “啊”的语法意义
    7.2 “啊”的语用意义
    7.3 “啊”的使用条件
    7.4 “啊”的语法-语用互动关系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语料中“啊”的句法位置的手动标记一览
    附录 B:语料中“啊”的意义及功能的手动标记一览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 盛蕾. 山东大学, 2021(11)
  • [2]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D]. 王梦莉. 喀什大学, 2021(07)
  • [3]Is Pragmatics about Mind Reading?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孔庆芳.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4]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Chapter 7)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田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跨文化语用研究:请求与道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丹. 兰州大学, 2021(02)
  • [6]侦查讯问中提问的语用学研究[D]. 贾月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1)
  • [7]图片语言在报纸新闻语篇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皇甫佳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语用视角下初中实用文阅读教学研究[D]. 王雨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双语理论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与语用迁移关系研究[D]. 戴沅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意义和功能研究 ——语法—语用互动视角[D]. 何鸣.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语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