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利用分组网实现Notes信息的访问(论文文献综述)
史鹏利[1](2012)在《河北联通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的研究及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HSPA+等技术在联通WCDMA网上广泛部署以及智能终端在国内的快速普及,高速移动分组业务已经成为联通所有业务中增长最快的业务。3G上网用户数和移动分组流量“爆炸式”增长,使目前基于传统维护管理的设备厂商网管和以性能指标统计为主的移动综合网管都面临诸多挑战。能不能设计并建设一套实现移动上网用户端到端全过程信令呈现并可以进行网络质量、业务质量以及终端和用户行为统计分析的应用系统来帮助运营商实现移动分组业务的精细化运营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从移动分组网的概念和技术入手,结合移动网络电路域的信令监测系统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移动网络分组域信令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思路,并根据联通集团制定的信令监测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和河北联通移动分组网的网络现状,围绕系统组网结构、功能框架、软硬件结构以及应用功能等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最终形成了河北联通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建设方案。方案实施过程中,就业务测试期间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优化措施完善系统,提高系统易用性;另外还对该系统建成后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部分功能展示。最后,对该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做了探讨和展望。
宋丽娟[2](2011)在《山西联通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联通经过大力发展和建设3G网络,现在高速移动数据业务已经成为公司业务发展的新重点。随着GPRS/3G-PS数据业务的深入开展,客户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客户量也越来越大,所以对后台的支撑系统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山西联通现有移动分组网设备维护手段较为单一化,仅通过天元设备厂商的移动综合网管和中兴通讯设备厂商的分组网网元网管进行维护,而当前的两套网管支撑系统,基本是面向网络、面向设备,关注比较多的是网元侧设备的性能和告警信息。而本文所研究实践的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要求在网络质量监测方面,可以按照业务类型细分;在业务质量分析方面,可以对业务层面信息统计更详细;在故障处理方面,可以跟踪处理端到端全过程中的所有信令消息,并且可以存储信令消息,能够查询和分析近期信令消息,根据信令消息可及时定位故障所在。该系统要求对现网设备既可从各业务层面进行分析统计,又可以从网络层面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存在的隐患,提供给维护人员相关信息。经过对数据分析,排查隐患,优化网络,可提高用户感知度。论文主要对移动分组网的原理、组织结构进行阐述。对山西移动分组网现状进行分析,从分组网维护角度出发,发现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从而引入了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的建设。该系统主要分为远端站和中心站两部分,远端站主要实现信令数据的采集、过滤和统一格式封装及分发,完成对全量信令数据的解码和关键信息提取,合成标准格式的XDR;中心站主要实现对信令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展现及对XDR数据的存储。并从建设规模、需求分析、总体架构和应用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完成了整个方案的设计和工程的实施。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主要具备链路监控能力、网络流量监控分析能力、应用监控分析能力、统计报表功能,完全监控网络状态功能。对于核心分组网设备,我们希望从网络监测手段中分析出设备运行的隐患、瓶颈,根据监测数据,发现突变,及时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造成用户投诉,影响用户感知。根据应用的发展要求,作为调整网络,改善网络服务质量,提供容量规划、网络优化和网络扩容的依据,能根据数据流量分析,得出各类型上网业务的发展使用情况,给市场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刘志新[3](2011)在《抓包工具在深圳联通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移动分组网维护工作中引入传统数通抓包工具软件的必要性,在简单介绍了抓包工具的常用功能后,结合深圳联通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实际案例,阐述了如何利用抓包工具的这些功能有效解决网管维护台难以定位的移动分组业务应用问题。
易颖[4](2011)在《无线分组通信网精确定时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时钟同步与定时是通信网的基本技术之一,是分组网承载电路仿真业务和实时型业务的前提条件。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分组网定时和同步的性能需求将比现在更加严格,因此研究分组网络,尤其是以无线传输为基础的网络定时和同步,是一个亟待开展的问题。IEEE 1588标准定义的PTP,可实现亚微秒级时钟同步精度。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将PTP应用于无线分组网并提高时钟同步精度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PTP体系结构和时钟同步原理,并归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局域网中的时钟同步算法,发现相比于有线网亚微秒级的时钟同步精度,无线分组网时钟同步精度只有几十微秒级。其次,针对有线和无线环境的不同,总结出影响时钟同步精度的三种因素及补偿办法。再次,通过实验数据观察和分析,发现无线链路多径传输是降低时钟同步精度的主要原因,所引发的抖动性能比有线环境劣化三个数量级。最后,重点研究了无线分组网中PTP的改进方案,通过在从时钟端引入滤波器,滤除噪声,从而改善PTP在无线环境中时钟同步精度。本文使用MATLAB仿真研究了巴特沃兹型、切比雪夫型、椭圆型滤波算法对提高同步性能的作用。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在从时钟引入滤波器,可以使主从时钟绝对平均偏差有定的改善,使方差提高一个数量级。通过调整滤波器类型、滤波器阶数、滤波器通带频率和阻带频率,及滤波器阻带宽度等参数,可以达到较优的滤波效果。
戴锦友[5](2009)在《电信级以太网的传送技术和资源优化管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信级以太网是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围绕着电信级以太网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针对当前电信级以太网产品在软件系统任务调度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复合价值密度-截止期-资源的任务调度方法,综合考虑复合价值密度、截止期和资源等因素确定任务的优先级,以基于优先级的抢占方式完成任务调度。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在系统过载情况下,该方法获得的平均系统价值可达到EDF算法的300%、基于价值方法的177%、基于价值密度方法的162%。针对当前电信级以太网系统的转发信息表等硬件资源的现状不能满足变化中的应用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虚拟硬件资源方法用以改善系统的数据转发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如测试数据流用伪随机数生成,在CPU使用率仅有少量增长的情况下,该方法能使二层转发目的查找失败率降低50%,三层转发目的查找失败率降低40%,访问控制列表匹配率提高20%。针对当前自适应时钟恢复方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同步业务对时钟的要求,提出了两种新的自适应时钟方法。其一是基于本地时标和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本地业务时钟和计数器得到表示远端和近端业务时钟的时间信息(本地时标),并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过滤噪声。另一种方法则是基于去抖缓冲区的快速锁定的自适应时钟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基于缓冲区变化量得到时钟差异的描述信息,并利用两级EWMA滤波完成噪声的消除。测试结果表明:在增加部分可编程逻辑和少量CPU使用率的情况下,前一种方法相对于普通时戳方法和普通缓冲区方法,锁定时间分别减少了33%和45%;后一种方法相对于普通缓冲区方法锁定时间减少了40%。针对当前电信级以太网应用中物理信道引起信息传送错误以及网络拥塞引起信息丢失的现状,提出了一种修正错误数据包的自适应前向纠错方法(面向数据包的前向纠错方法),和一种恢复丢失数据包的自适应前向纠错方法(面向数据包组的前向纠错方法)。面向数据包的前向纠错方法主要应对物理信道对数据传送的影响,面向数据包组的前向纠错方法主要是应用于电信级以太网传送TDM业务的场合,为应对网络拥塞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在消耗一定量通信带宽的前提下,前一种纠错方法可使错包率降低到纠错前的3%,后一种纠错方法可将丢包率降至纠错前的1.0*10-4。针对当前电信级以太网系统传送TDM等实时业务时,网络拥塞影响传送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去抖缓冲区管理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E-Model对去抖缓冲区的性能进行评价,寻求一种在当前网络状况下,最优的缓冲区大小的设置。测试结果表明,在占用一定CPU使用率的情况下,借助于可编程逻辑,该方法能使E-Model用于评价服务质量的传输等级参数R的绝对值增加5,用户评价等级可提高1级。在交换容量分别为12.8Gbps,256G和800G的电信以太网平台上实现并验证了上述理论和成果。以这些平台为原型的电信级以太网设备已在实际工程中大量应用。
张双林[6](2009)在《CDMA2000分组网数据安全机制分析与VPN配置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发展研究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通信领域的热门课题,未来3G网络的运营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手机用户不仅希望移动通信网络能提供单纯的话音和短信服务,还希望能通过手机获得丰富多彩的数据应用,同时很多企业客户都需要通过移动网络来实现企业广域网应用。研究CDMA2000 1X的分组数据网对我国在将来更好地运营3G网络有着实际的应用意义,也将对中国联通未来3G业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分析CDMA核心网的相关技术,包括分组域中的Simple IP和Mobile IP的组网方案出发,进行了关于分组数据网的数据安全和应用的分析,并根据在福建联通现网中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关于分组网R-P接口层GRE VPN、用户专线接入L2TP VPN配置优化,提高了全省CDMA分组网的数据业务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和ARPU收入。本文还对CDMA分组网总部与省分之间的MPLS VPN核心承载网的网络结构和组网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VPN安全交换中心的跨VPN优化方案,该方案在福建联通MPLS DCN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实现。
黄伟利[7](2009)在《北京本地分组交换网用户转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分组交换数据网络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分组交换数据网络运营也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传统的基础数据网早已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其所占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小,业务收入逐年下降。由于运行多年,网络设备趋于老化,生产厂家已经停产,甚至一批设备根本无备件可找,无设备可供,给维护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维护成本也在增加。按照网通公司2008年的工作部署,2009年底要全部完成北京本地分组交换网退网工作。那么如何解决现有网上用户的转网问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分组交换网目前用户使用的通信规程和业务模式的深入研究,根据不同的用户使用形式研究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提出了五种技术解决方案:将上层使用x.25规程的用户利用XOT技术解决;将上层使用IP规程的点到点通信模式的用户通过数字数据网解决;将上层使用IP规程的点到多点通信模式的用户通过帧中继网解决;以及利用IP VPN技术;通过ADSL上连到帧中继网共五种技术解决方案。本文对五种转网技术方案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指出其局限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完成了相应转网技术方案的设计。通过对五种用户转网技术方案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最后从用户使用的上层协议、通信模式、网络改造、费用投资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对五种转网技术方案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到如下结论:对于上层使用x.25规程的用户利用XOT技术在IP网上解决,对于上层使用IP规程的用户可以采用IP VPN技术解决。对于安全性、可靠性要求非常高的用户可以通过帧中继网和数字数据网解决。由于北京网通公司分组交换网退网工作已经列入2009年工作计划,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该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谢臻[8](2006)在《IP分组网中基于DiffServ的QoS技术策略及部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当前应用于IP分组网络的多种IP QoS技术的特性、协议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今比较流行的DiffServ机制在下一代电信网CN2中可能的地位,并对其从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基本原理和优缺点等几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进而通过一个实际的大型城域网IP QOS改造案例,比对改造前后对相关业务支撑度的影响变化,阐明了DiffServ机制在现有IP骨干网络中实现部署及改造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本文共分五章来论述IP骨干网络中基于DiffServ机制的QOS部署。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目前IP分组网中的QoS的理论概念和管理模型。第二、三章通过对目前IP分组网中较为流行的几种QoS技术的分析,重点研究了DiffServ机制的QOS理论,并结合实际的应用情况,说明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内容,明确了该研究的迫切性。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对一个实际IP骨干网络基于DiffServ机制的QOS部署,重点研究了其实际部署的关键性技术和网络结构。
王锦[9](2005)在《四川联通CDMA2000 1X分组网网络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是基于扩频技术的码分多址,通过给不同的用户分配各自特定的地址码序列,将处于相同时隙和频率的用户信号分离开来,采用共享信道方式传输信息。在接收端,系统利用与发送端完全一致的本地地址码对接收信号进行相关检测,提取需要的用户信号,而将其他使用不同码型的信号视为宽带干扰而从中剔除掉。在存在着各种干扰和多经衰落的无线环境中,扩频信号的宽带特性使得系统的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CDMA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相比,具有抗干扰性好、抗多经衰落性好、保密性高、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CDMA2000 1X分组域的系统结构主要是依据3GPP2 P.S0001-A V3.0.0 Wireless IP Network Standard,July 2001的标准,引入了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的功能。CDMA2000 1X分组数据业务完全基于IP技术。当用户使用分组数据业务的时候,分组域将为移动终端提供一个接入IP网络的通道,在此基础上,CDMA2000 1X分组核心网可以向移动用户提供互联网、虚拟专网接入等多种分组数据业务。随着3G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给移动终端用户的传输速率和可用带宽将大大的增加。一些期望已久业务可以通过分组网络提供给终端用户。如:图象流媒体业务、可视会议业务、交互式游戏等本工程设计主要是为四川联通CDMA2000 1X分组网的网络建设服务,利用研究的分组网络的参考模型,分组数据业务的话务模型和数据网网络设计原理以及移动IP技术等,进行CDMA2000 1X分组网网络设计。设计能够直接指导工程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它增强了四川联通的市场竞争力,为四川联通公司CDMA网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向3G网络的平滑过渡提供了保障。
淦江[10](2003)在《四川联通CDMA分组交换网的建设与新业务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广阔的CDMA网络及开发增值业务是中国联通公司目前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作者是CDMA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负责联通四川分公司CDMA 1X网络设计、建设、维护等工作。本论文就是以论文作者实际参与的CDMA 1X网络建设和数据增值业务开发工作的一个总结。本文依据中国联通公司相关的CDMA网络设计、施工规范,根据四川移动通信发展的需求分析设计了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CDMA二期工程建设的分组数据交换网的建设和实施方案,该设计方案在专家组的评审通过后已经在四川省各地市实施。本文还立足于CDMA网络的技术优势,分析了在CDMA 1X网络平台上开发出更多适合用户需求和喜爱的数据增值业务应用的可能和技术可实现性,详细分析了CDMA 1X网络平台上可实现的几种数据业务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在CDMA 1X网络平台上实现这些数据增值业务的建设设计方案。提出了诸如:W-LAN,MMS,移动定位等新业务的市场需求分析、对这些数据增值业务实现的技术方案,目前所实现的部分数据增值业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如何利用分组网实现Notes信息的访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利用分组网实现Notes信息的访问(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联通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的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移动分组网与信令监测系统概念及技术研究 |
2.1 移动分组网 |
2.2 信令监测系统 |
第三章 河北联通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 |
3.1 河北联通移动分组网的网络现状 |
3.2 移动分组网上部署信令监测系统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
3.3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
3.4 信令监测系统组网结构设计 |
3.5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
3.6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硬件及软件结构设计 |
3.7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主要应用功能设计 |
第四章 河北联通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项目实施及应用 |
4.1 远端站系统的建设 |
4.2 中心站系统的建设 |
4.3 网路组织和系统集成 |
4.4 项目实施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
4.5 项目建成后的应用情况 |
第五章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及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改进 |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山西联通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论文研究工作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山西联通移动分组网网络综述 |
2.1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 |
2.2 GPRS概述 |
2.2.1 GPRS的产生 |
2.2.2 GPRS的发展 |
2.3 山西联通分组网的网络规模及网络结构 |
2.3.1 网络规模 |
2.3.2 网络组织 |
2.3.3 网络结构 |
第三章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概述 |
3.1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的建设背景 |
3.2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1 基本功能需求 |
3.2.2 性能需求 |
3.2.3 业务功能需求 |
3.3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体系架构 |
3.3.1 系统硬件架构 |
3.3.2 系统软件架构 |
第四章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网络组织方案 |
4.1 省级系统与总部系统之间网路组织 |
4.2 远端站与中心站之间网路组织 |
4.3 中心站与监控中心网路组织 |
4.4 通信系统组织 |
4.4.1 中心站组织 |
4.4.2 三枢纽5层采集站 |
4.4.3 二枢纽7层采集站 |
4.4.4 监控中心 |
4.5 时间同步 |
4.6 系统的接口 |
第五章 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工程实践 |
5.1 远端站实施方案 |
5.1.1 接入采集方案 |
5.1.2 远端站设备配置 |
5.2 中心站实施方案 |
5.2.1 主机系统实施方案 |
5.2.2 存储实施方案 |
5.2.3 网络传输带宽能力需求 |
5.2.4 网络设备配置 |
5.2.5 系统软件配置 |
5.3 测试方案及结果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抓包工具在深圳联通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抓包工具在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引入 |
2.1抓包工具引入背景 |
2.2抓包工具及其常用功能介绍 |
2.3移动分组网中抓包文件获取方法 |
2.4抓包工具应用条件 |
3抓包工具在深圳联通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实践 |
3.1 L3层数传报文分析的应用 |
3.2报文间转发时延的应用 |
3.3 L7层数据报文分析的应用 |
3.4 TCP连接信息分析的应用 |
3.5利用抓包工具进行节点丢包问题的分析 |
4结束语 |
(4)无线分组通信网精确定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1.3 NTP与IEEE1588比较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IEEE1588关键技术 |
2.1 时钟同步、时间同步与定时同步的区别 |
2.2 PTP参考体系结构 |
2.3 PTP系统结构 |
2.4 PTP时钟同步原理 |
2.5 时钟同步精度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方法 |
2.5.1 协议处理因素 |
2.5.2 时钟晶振精度偏差 |
2.5.3 网络传输因素 |
2.5.4 其它提高同步精度的方法 |
第三章 无线分组网时钟同步算法 |
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钟同步 |
3.1.1 经典的无线传感器网时钟同步算法 |
3.1.2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时钟同步 |
3.2 无线局域网的时钟同步 |
3.2.1 WLAN网络结构 |
3.2.2 无线局域网时钟同步 |
第四章 无线分组网中PTP的改进方案 |
4.1 以太网与WLAN中PTP同步精度的比较 |
4.2 无线传输环境对PTP协议时钟同步精度的影响 |
4.3 无线分组网中PTP的结构改进方案 |
4.4 ⅡR滤波器的MATLAB辅助设计 |
4.4.1 MATLAB简介 |
4.4.2 ⅡR数字滤波器与FIR滤波器的比较 |
4.4.3 数字滤波器的指标 |
4.4.4 Ⅱ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
第五章 仿真与结果分析 |
5.1 本地从时钟滤波算法仿真过程 |
5.1.1 滤波器类型对滤波效果的影响 |
5.1.2 滤波器的阶数对滤波效果的影响 |
5.1.3 滤波器通带阻带频率对滤波效果的影响 |
5.1.4 过渡带宽度对滤波效果的影响 |
5.2 本地从时钟滤波算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电信级以太网的传送技术和资源优化管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电信级以太网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实时任务调度算法的研究 |
2.1 任务调度的研究现状 |
2.2 VADAR实时任务调度方法 |
2.3 VADAR算法的模拟测试、分析和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3 虚拟硬件资源的研究 |
3.1 硬件资源的不足和解决方法 |
3.2 电信级以太网系统虚拟硬件资源方法(VEFIB) |
3.3 VEFIB方法的实现和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4 同步技术的研究 |
4.1 以太网同步技术研究现状概述 |
4.2 基于缓冲区的快速自适应时钟方法(FAB) |
4.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本地时标方法(KARNET) |
4.4 FAB和KARNET方法的实现和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前向纠错技术的研究 |
5.1 前向纠错技术相关研究现状 |
5.2 基于数据包的前向纠错技术方法(PAFEC) |
5.3 面向TDMoE基于数据包组的前向纠错技术方法(PAGFEC) |
5.4 PAFEC和PAGFEC方法的实现、测试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去抖缓冲区的研究 |
6.1 去抖缓冲区的研究现状 |
6.2 基于简化E-Mode1模型的自适应缓冲区管理方法(SEAB) |
6.3 SEAB方法的实现和测试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贡献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和获奖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和在研的主要科研项目 |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制产品的情况 |
附录5 参与研制产品所开通的实际工程 |
附录6 缩写词表 |
(6)CDMA2000分组网数据安全机制分析与VPN配置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CDMA2000 核心网简要分析 |
2.1 CDMA2000 的基础简介 |
2.1.1 CDMA2000 分组网 |
2.1.2 CDMA2000 1X 接口 |
2.1.3 Simple IP 与Mobile IP 的组网方案 |
2.2 分组网业务的网络拓扑 |
2.2.1 CDMA1x 网络整体参考模型 |
2.2.2 Simple IP 网络结构 |
2.2.3 Mobile IP 网络结构 |
2.3 CDMA 核心网 |
2.4 分组域应用层 |
2.4.1 PKI 的组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组网数据安全及应用 |
3.1 分组网数据安全原则和目标 |
3.1.1 数据安全原则 |
3.1.2 安全目标 |
3.2 3G 的安全体系结构概述 |
3.3 3GPP 中MS 相关安全算法 |
3.4 分组域核心网 |
3.4.1 分组网认证 |
3.4.2 分组网加密 |
3.5 分组网的RADIUS 协议 |
3.6 CDMA 分组网中WAP 应用 |
3.6.1 中国联通WAP 业务网络框架 |
3.6.2 WAP 安全模型 |
3.6.3 现有WAP 协议版本的安全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组网R-P 接口GRE VPN 配置优化 |
4.1 福建联通CDMA2000 分组网结构 |
4.2 优化背景 |
4.3 分析测试 |
4.3.1 分组域RP 接口结构及协议封装图 |
4.3.2 PPP 协议采用的AHDLC 帧格式 |
4.3.3 核心网R-P 接口中GRE 隧道中的帧格式 |
4.3.4 分组网数据速率差异分析 |
4.4 分组网配置优化,提升数据业务服务水平 |
4.4.1 优化方案 |
4.4.2 测试验证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组网L2TP 专线VPDN 业务安全分析和优化 |
5.1 L2TP 专线VPDN 业务方式简介 |
5.2 网络安全现状 |
5.3 省际漫游用户L2TP VPN 配置优化 |
5.4 PDSN 设备侧关于L2TP VPN 的配置优化 |
5.5 L2TP VPN 配置优化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分组网中的MPLS VPN 优化 |
6.1 MPLS VPN 简介 |
6.1.1 MPLS 概述 |
6.1.2 MPLS VPN 技术应用 |
6.2 CDMA 分组域核心网MPLS VPN 的现状应用 |
6.2.1 分组域核心网的MPLS VPN 方案 |
6.2.2 用户数据流向 |
6.3 分组网MPLS VPN 优化及交换中心方案 |
6.3.1 当前分组网中MPLS VPN 方案的问题点 |
6.3.2 分组网的MPLS VPN 细化及交换中心的设置方案 |
6.4 VPN 安全交换中心的部署实现 |
6.4.1 福建联通DCN MPLS VPN 整合和VPN 安全交换中心部署 |
6.4.2 网络设备配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北京本地分组交换网用户转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技术背景 |
1.3 课题的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分组交换数据网技术实现及现状研究 |
2.1 分组交换技术特点 |
2.2 分组交换的基本业务功能 |
2.3 分组交换网支持的用户接入协议 |
2.3.1 x.25协议 |
2.4 分组网用户入网方式分析 |
2.5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现状分析 |
2.5.1 国家骨干分组交换网网络概况 |
2.5.2 北京本地分组交换网网络概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组网用户转网技术分析与研究 |
3.1 分组网用户使用情况分析 |
3.1.1 用户终端的物理层接口规程 |
3.1.2 用户上层使用规程 |
3.1.3 用户的使用模式分析 |
3.2 通过XOT技术实现上层使用X.25规程用户转网技术性研究 |
3.2.1 XOT技术概述 |
3.2.2 XOT协议 |
3.2.3 XOT的流量控制 |
3.2.4 XOT实现x.25的性能分析 |
3.2.5 XOT实现x.25功能分析 |
3.2.6 XOT的实现 |
3.3 分组网用户通过数字数据网实现连接技术研究 |
3.3.1 DDN技术及特点 |
3.3.2 DDN业务功能及用户入网速率 |
3.3.3 DDN的行业应用 |
3.3.4 北京DDN网络结构 |
3.3.5 分组网用户转到DDN网的技术分析 |
3.3.6 DDN承载分组网业务存在的问题 |
3.4 分组网用户转到帧中继网的技术实现 |
3.4.1 帧中继技术及特点 |
3.4.2 帧中继的基本业务功能 |
3.4.3 帧中继的帧结构 |
3.4.4 帧中继的用户接入规程 |
3.4.5 北京帧中继网业务特性 |
3.4.6 分组网用户转到帧中继网的可能性 |
3.4.7 帧中继网承载分组网用户存在的问题 |
3.4.8 分组用户转到帧中继网的实现方式 |
3.5 分组网用户通过ADSL接入ATM/FR网 |
3.5.1 ADSL业务概况 |
3.5.2 通过ADSL接入ATM/FR的实现 |
3.5.3 通过ADSL接入ATM/FR存在的问题 |
3.6 将分组用户转到IP VPN网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组网用户转网方案的对比分析 |
4.1 分组网用户转网各方案适用范围 |
4.1.1 各种方案考虑的因素 |
4.1.2 各种转网技术方案对比 |
4.2 分组网用户转网方案对比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IP分组网中基于DiffServ的QoS技术策略及部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IP 分组网中的QOS 描述 |
第二章 IP 分组网中的 QOS 体系结构 |
第三章 IP 分组网中的QOS 应用 |
第四章 IP 分组网中的QOS 部署 |
第五章 IP 分组网中QOS 部署效果的讨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9)四川联通CDMA2000 1X分组网网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四川联通CDMA2000 1X 分组网网络规划 |
2.1 网络的需求及其技术方案 |
2.2 网络的功能结构设计 |
2.2.1 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的功能 |
2.2.2 归属地代理(HA)的功能 |
2.2.3 AAA 服务器 |
2.2.4 分组控制功能(PCF) |
2.2.5 无线资源控制功能 |
2.2.6 移动终端(MS) |
2.3 网络将采用的网络技术 |
2.3.1 简单IP 的网络结构 |
2.3.2 移动IP 的网络结构 |
2.3.3 移动IP 和简单IP 两种方案比较 |
第三章 CDMA2000 1X 分组网网源设置方案 |
3.1 分组网各网源设备的设置 |
3.1.1 PDSN 的设置方案 |
3.1.2 AAA 服务器的设置方案 |
3.2 网络设备接口连接方案 |
3.2.1 R-P 接口连接方案 |
3.2.2 Pi 接口及外部IP 数据承载网方案 |
第四章 用户行为的话务模型 |
4.1 话务模型的建立 |
4.2 IP 地址的规划 |
4.2.1 移动终端的IP 地址分配方案 |
4.2.2 分组域设备的IP 地址分配方案 |
4.2.3 IP 地址需求和划分原则 |
4.2.4 本工程设计IP 地址的分配 |
第五章 网络能提供的数据业务 |
5.1 互联网接入业务 |
5.2 承载业务 |
5.3 虚拟专用网接入业务 |
第六章 网络所应用的技术及协议 |
6.1 协议设计的考虑 |
6.2 协议选择 |
6.2.1 IPv4 协议 |
6.2.2 IPv6 协议 |
6.2.3 协议选择 |
第七章 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节点设备配置 |
7.1 网络的拓扑结构 |
7.2 网络中各节点的设备配置 |
7.2.1 PDSN 设备 |
7.2.2 AAA 设备 |
7.2.3 网络其它设备 |
7.3 网络的链路设置 |
7.4 网络的可扩展性 |
7.4.1 容量的可扩展性 |
7.4.2 移动IP 的实现 |
第八章 网络的安全 |
8.1 网络安全的目标 |
8.2 网络安全的机制和技术 |
8.2.1 网络安全通常采用的机制 |
8.2.2 网络安全通常采用的技术 |
8.3 本工程的安全方案 |
8.3.1 网络安全 |
8.3.2 信息安全 |
8.3.3 设备安全 |
第九章 网络性能评估 |
9.1 网络性能评估的范围 |
9.2 网络性能测试的内容 |
9.2.1 网络设备的布局 |
9.2.2 网络的配置 |
9.2.3 测试原则 |
9.2.4 主要测试内容及结果 |
9.3 网络性能测试结果分析及评估 |
9.3.1 网络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9.3.2 现网运行统计结果分析 |
第十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四川联通CDMA分组交换网的建设与新业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概述 |
1.1 CDMA 2000概述 |
1.2 CDMA1X业务发展概述 |
1.3 中国联通公司服务概述 |
1.4 本文涉及的工作 |
第2章 基于宽带的移动通信技术 |
2.1 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
2.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2.1.2 移动通信在中国的发展 |
2.1.3 CDMA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
2.2 CDMA2000技术标准简介 |
2.2.1 总体结构 |
2.2.2 无线部分 |
2.2.3 电路交换部分 |
2.2.4 分组交换部分 |
2.2.5 智能网部分 |
2.2.6 定位系统 |
2.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
2.3.1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进程 |
2.3.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2.3.3 未来移动通信业务 |
第3章 四川联通CDMA1X分组交换网设计方案 |
3.1 业务预测 |
3.1.1 工程总体概述 |
3.1.2 业务预测 |
3.1.3 用户预测 |
3.2 CDMA 1X分组网总体技术方案 |
3.2.1 CDMA 1X分组域的功能结构 |
3.2.2 简单IP的网络结构 |
3.2.3 移动IP的网络结构 |
3.2.4 移动IP和简单IP两种方案比较 |
3.3 CDMA 1X分组网网元设置方案 |
3.3.1 业务模型 |
3.3.2 PDSN/FA的设置方案 |
3.3.3 AAA服务器的设置方案 |
3.3.4 分组域网络的扩展方案 |
3.4 网络组织方案 |
3.4.1 R-P接口连接方案 |
3.4.2 Pi接口及外部IP数据承载网方案 |
3.4.3 使用联通165网作为IP承载网的建设方案 |
3.4.4 组建CDMA分组数据专用IP承载网的建设方案 |
3.4.5 路由协议 |
3.4.6 网间互联 |
3.4.7 路由器的设置 |
3.5 其他系统的建设 |
3.5.1 网管系统 |
3.5.2 业务管理和计费系统 |
3.5.3 NTP服务器的设置方案 |
3.5.4 域名服务器的建设 |
3.5.5 IP地址分配 |
3.5.6 安全方案 |
第4章 基于CDMA1X网的无线局域网(W-LAN)应用设计 |
4.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
4.1.1 概述 |
4.1.2 技术标准的发展 |
4.1.3 应用范围 |
4.2 IEEE802.11协议 |
4.2.1 概述 |
4.2.2 IEEE802.11工作方式 |
4.2.3 802.11物理层 |
4.2.4 IEEE802.11b的增强物理层 |
4.2.5 802.11数据链路层 |
4.2.6 联合结构、蜂窝结构和漫游 |
4.2.7 数据安全 |
4.3 W-LAN无线接入解决方案 |
4.3.1 概述 |
4.3.2 无线LAN接入方式 |
4.3.3 网络管理 |
4.3.4 接入点部署 |
第5章 新数据增值业务分析与实现设计 |
5.1 多媒体信息业务 |
5.1.1 基本功能 |
5.1.2 业务类型 |
5.1.3 系统构成设计 |
5.1.4 MMS业务种类 |
5.2 移动定位服务 |
5.2.1 几种常用的移动定位技术: |
5.2.2 移动定位的应用 |
5.3 其它CDMA 1X新业务应用 |
5.3.1 用户定位 |
5.3.2 业务分类和实施设计 |
第6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如何利用分组网实现Notes信息的访问(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联通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测系统的研究及设计[D]. 史鹏利.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8)
- [2]山西联通移动分组网信令监控系统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D]. 宋丽娟.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8)
- [3]抓包工具在深圳联通移动分组网维护中的应用[J]. 刘志新. 移动通信, 2011(12)
- [4]无线分组通信网精确定时技术[D]. 易颖.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5]电信级以太网的传送技术和资源优化管理算法研究[D]. 戴锦友.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6]CDMA2000分组网数据安全机制分析与VPN配置优化[D]. 张双林. 清华大学, 2009(03)
- [7]北京本地分组交换网用户转网技术研究[D]. 黄伟利.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8]IP分组网中基于DiffServ的QoS技术策略及部署研究[D]. 谢臻. 上海交通大学, 2006(02)
- [9]四川联通CDMA2000 1X分组网网络设计[D]. 王锦. 电子科技大学, 2005(12)
- [10]四川联通CDMA分组交换网的建设与新业务应用[D]. 淦江. 四川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