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级递阶工程结构系统抗地震设计的全局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冠[1](2019)在《震后初期应急物资调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国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然而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也不乏各种突发应急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大规模地震例如汶川、玉树地震等造成的灾害覆盖范围极大,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发生后需要决策者做出快速响应,救援初期急需大量各类应急物资,为了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后造成的损失,需要科学有效的运输调度。因此本文以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初期救援阶段为背景,对应急物资调配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政府等相关震后应急物流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首先,介绍了震后应急物流的相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震后应急物流弱化了经济效用,响应阶段考虑不同目标,通常将时间效益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作为目标。本文论述了地震灾害的特点和震后应急物资的需求、供应特性,总结了方便求解模型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利用BP神经网络构建了地震伤亡人口预测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震后初期应急物资估算方法。分析了震后应急物流网络的构成和特点。其次,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多数关于震后应急物流的研究只局限于单目标和单一的车辆调度问题。本文构建了适用于快速响应震后初期救援的应急物资三级运输网络,基于上层节点间的应急物资总配送时间最短和下层受灾需求点的总需求满足率最大设计了双层数学规划模型,模型中考虑多种运输方式。介绍了双层规划的基本形式和解决不同问题的求解方法。基于遗传算法设计了分层求解和循环求解两种求解方式。最后,以汶川地震为例,对震后初期应急物资调配问题进行仿真求解。先通过需求点反馈的受灾人口数量对物资需求量进行间接估算,将受灾区域进行划分并用K-means算法对需求点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列出各级节点的物资量,仓储容量和运输方式情况。通过设计的算法分别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各类运输工具的调度方案,节点和受灾点、临时救助点的物资分配情况并对比两种算法的性能和实际可行性。
潘兆东,谭平,刘良坤,周福霖[2](2018)在《基于自适应RBF神经网络算法的建筑结构递阶分散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的递阶分散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设置全局控制器消除子系统间的关联耦合;在此基础上,结合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RBF神经网络理论设计了仅依赖于子系统位移和速度响应反馈信息的自适应控制律,并利用差分进化(DE)算法对自适应RBF神经网络局部子控制器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适用于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的自适应RBF神经网络递阶分散控制(ARBFHDC)算法。对ASCE 9层Benchmark模型进行递阶分散控制设计、优化及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激励下,基于ARBFHDC算法设计的递阶分散控制较传统集中控制而言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且能保障各子系统作动器处于最大功效工作状态。
潘兆东[3](2017)在《建筑结构分散控制的计算方法、多目标优化及智能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结构采用主动/半主动等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显着地抑制其振动响应,从而满足更高的安全和功能要求。其控制思想一般均是采用传统“分散采集,集中处理”的集中化控制。然而,对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复杂工程结构若仍采用传统集中控制,将必然难以满足结构控制系统对于稳定性、鲁棒性、可靠性及使用维护等方面的要求。大系统分散控制理论是解决大型结构振动控制问题的一个新途径,因此,本文在实际需求背景下针对建筑结构分散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全面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多种适用于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分散控制算法,为分散控制理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土木工程结构分散控制的自身特点,引入完全分散、部分独立分散及部分重叠分散控制的概念,分别提出了局部最优分散控制算法、整体最优分散控制算法、包含原理分散控制算法、模糊滑模分散控制算法及自适应学习率RBF神经网络滑模分散控制算法。结合线性二次最优控制理论,分别以子系统控制效果局部最优及整体最优为目标建立了局部最优和整体最优分散控制算法,同时,针对重叠分散控制系统,提出一种重叠控制力最优选取规则,并利用混合群算法对各子控制器权矩阵进行优化,进而得到稳定且控制效果理想的分散控制系统。引入线性定常系统包含原理,通过扩展—解耦—收缩(EDC)过程来设计各子系统的控制器与滤波器,进而提出了一般重叠分散、链型、环型、星型及环—星型等多种重叠分散控制策略。另外,为了有效处理土木工程结构分散控制中子系统间相互影响力和外界荷载不确定性的影响,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仅依赖于子系统反馈信息的滑模分散控制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控制理论及RBF神经网络理论,分别提出了可以实时调节控制律切换增益的模糊滑模分散控制算法(DFSMC)和自适应学习率RBF神经网络滑模分散控制算法(DALRBFSMC)。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2)提出一种适合于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分散控制系统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对子控制系统的作动器位置、数量与控制器参数进行同步优化。首先,利用结构可控性指标对控制装置最优布置楼层进行确定;其次,在随机地震激励下,利用多目标粒子群—差分进化混合群优化算法对各子系统内作动器数量和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使用庄家法则构造非支配解集,并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完成个体进化的二级局部搜索;同时,结合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特点及可实现性,提出了满足种群进化多样性要求和保证收敛速度的边界点几何中心leader选择机制,并以反映结构振动控制效果和控制策略优劣的双指标作为优化目标函数。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能有效解决分散控制系统的优化问题。(3)针对分散控制系统各分散控制器平行工作难以进行有效协调的不足,研究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协调分散控制和递阶分散控制问题。分别设计了稳定PD协调控制器和能够保证系统性能上届最小的最优保性能PID协调控制器,并以结构控制效果整体最优为目标设计了局部子控制器,进而得到了稳定PD协调分散控制算法和保性能PID协调分散控制算法。另外,根据递阶分散控制思想,通过设置全局控制器消除子系统间的关联耦合,结合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RBF神经网络理论设计了仅依赖于子系统反馈信息的自适应控制律,并利用差分进化(DE)算法对局部子控制器相关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建立了适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自适应RBF神经网络递阶分散控制(ARBFHDC)算法。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算法的适用性。(4)针对具有参数不确定(质量、刚度和阻尼不确定)的土木工程结构分散控制问题,分别提出了输出反馈极点约束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算法和输出反馈H∞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算法。首先,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给出了保证分散控制系统二次稳定和特定区域极点约束的矩阵不等式,并采用变量替换方法,推导、建立了基于输出反馈的极点约束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算法。其次,在保证分散控制系统稳定的基础上,给出并证明了不确定系统H∞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并通过变量替换和引入约束条件,将H∞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器设计过程转化为具有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的凸优化问题,从而建立了同时满足多个控制目标的输出反馈H∞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算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结构,所提出的两种输出反馈鲁棒分散控制算法均较传统LQG集中控制算法有更理想的控制效果。(5)针对结构同时存在复杂非线性和较大不确定性的不利情况,结合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RBF神经网络和H2/H∞控制理论,分别提出了保性能自适应RBF神经网络非线性鲁棒分散控制算法(GCARBF)和自适应H2/H∞非线性鲁棒分散控制算法(A-H2/H∞),并分别将这两种算法与Clipped-optimal半主动控制算法相结合,设计了相应的MR半主动分散控制系统。考虑模型参数(质量、刚度和阻尼)不确定及子系统间的耦合项,并利用退化Bouc-Wen滞回模型模拟得到子系统层间恢复力,建立了子控制系统误差状态方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由保性能控制项和自适应逼近控制项构成的子控制器,其中,保性能控制项通过求解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的保性能控制问题得到,逼近控制项通过RBF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律确定,从而建立了 GCARBF非线性鲁棒分散控制算法。另外,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通过建立和求解一个凸优化问题,得到了给定H∞控制目标下,H2控制目标最小的H2/H∞鲁棒分散控制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带伸缩因子的比例增益和微分增益自适应调节函数,建立了有效实现控制律时变调节的A-H2/H∞非线性鲁棒分散控制算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结构,所提出的非线性鲁棒分散控制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均能进一步减小结构的损伤,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6)针对分散控制系统作动器和传感器出现故障的容错控制问题,分别提出了小增益分散稳定容错控制算法和自适应分散智能容错控制算法。首先,考虑子控制系统间关联项的影响及传感器与作动器出现故障的情况,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及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推导、证明了离散时滞关联系统分散镇定的充分条件,进而,结合小增益原理,提出了具有完整性的小反馈增益分散稳定容错控制算法。其次,针对作动器故障和子系统间关联项的影响设计了具有补偿功能的直接自适应分散控制算法,并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对传感器故障进行在线诊断与信号修复,进而得到了自适应分散智能容错控制算法。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孙金凤[4](2015)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决策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常规油气资源作为最现实的可替代能源备受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对其进行勘探和开发对于降低日益加大的石油供需矛盾缺口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由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特殊性及决策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在常规油气中普遍采用的基于人工经验和静态的处理方法已不能满足其勘探开发投资决策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亟待加强。针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这一难题,以提高投资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动态性和实用性为目标,运用石油工程管理、运筹学、决策科学以及控制论等领域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按照“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的复杂性分析→投资决策优化模型的构建→复杂优化模型的求解”这一研究思路,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过程及其复杂性分析。剖析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过程并总结提炼呈现的结构特征,结合非常规油气资源特殊性,深入分析其投资决策问题的多阶段、多目标、多属性以及不确定性等复杂性影响因素,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问题的形式化表达奠定基础。(2)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优化模型的构建。简化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问题并研究投资决策问题的形式化表达方法,依据勘探开发序列投资的分层递阶结构特点,建立多目标动态优化模型以确定勘探活动和开发活动的投资规模、建立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多属性决策模型以指明勘探投资的方向和优先次序、并依据不同石油企业的目标需求,分别建立开发投资的多阶段多目标决策优化模型和开发投资组合的多阶段决策优化模型,从而辅助石油企业优化非常规油气上游业务的战略投资决策。(3)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整体投资属于多阶段、多目标、多属性的优化决策问题,模型十分复杂,求解困难,本研究根据分层递阶决策问题的逻辑结构求解方法,把整体复杂的数学模型问题简化为序列子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依据所求解子问题优先级的先后次序,引入序贯式算法的求解思路并利用改进的动态规划逆序解法进行决策优化模型的依次求解。(4)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投资和开发投资决策优化的算例研究。针对某石油企业进行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决策问题,运用本研究中构建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决策优化模型和算法,完成该问题从复杂性分析→模型构建→模型求解的处理过程,开展对本研究所构建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并在计算机中加以实现,同时根据算例分析结果给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建议。本研究是运筹学、决策科学和控制论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与融合,为解决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方案生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研究成果结合现场实际进展情况和现场专家知识经验判断,不但能促使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早日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开发,还有助于深化不确定条件下多阶段、多目标、多属性复杂优化决策问题的研究。
李志强[5](2013)在《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多目标抗震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它以优良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本文采用理论建模的研究手段,对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各构件及整体结构进行系统的优化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将SRC框架梁的工程造价最小化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最大化定为优化目标,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得多目标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采用线性加权法构造评价函数,通过调整加权系数来改变两个优化目标在优化中的重要程度。考虑到SRC构件的受力特性,在遗传算法(GA)的编码过程中应用层次分析法理论对各设计变量进行权重赋值,从而建立层次分析GA算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运用层次分析GA算法实施SRC框架梁的优化设计,并通过优化设计实例证实文中所采用的优化方法和设计思路是有效、可行的。2.将SRC框架柱的工程造价最小化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最大化定为优化目标,并在理论建模过程中将粘结滑移试验所得的本构方程应用于数值模型。考虑到SRC构件的混凝土截面尺寸和内埋型钢截面尺寸为主要优化设计变量,首先运用优化准则法(OC)确定构件混凝土截面尺寸,以达显着缩小解空间的搜索范围并提高计算效率之目标,进而确定型钢截面尺寸、纵筋直径与数量等设计参数的取值范围。基于以上思路,在优化准则法中,根据最优性准则Kuhn-Tucker条件推导出SRC框架柱混凝土截面尺寸的迭代公式,并将其与层次分析遗传算法相结合,从而建立了层次分析OC-GA算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运用层次分析OC-GA算法实施SRC框架柱的优化设计,优化设计实例表明文中所采用的优化方法是有效、可行的。3.将SRC框架的工程造价及结构层间位移差最小定为优化目标,并根据SRC框架结构在不同受力阶段各类构件的受力特性,提出两阶段优化设计的思路:小震作用下,认为混凝土处于开裂的临近状态,假定钢材未发挥作用,仅有混凝土发挥作用,据此对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与混凝土用量进行优化;在中震及大震作用下,对满足结构性能要求的钢材用量进行优化。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运用层次分析OC-GA算法实施SRC框架的抗震优化设计,并通过优化设计实例证实文中所采用的优化思路是有效、可行的。4.以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的失效模式为研究背景,通过引入损伤函数,将结构的工程造价和损伤量最小定为优化目标,并根据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设防的目标要求,以及结构在不同受力阶段各类构件的受力特点,提出三水准优化设计的方法:小震作用下,仅对RC剪力墙和SRC框架梁、柱构件的混凝土用量进行优化;中震作用下,框架与剪力墙处于协同工作状态,据此对整个结构满足层间位移差最小之目标的钢材用量进行优化;大震作用下,结构处于塑性状态,剪力墙基本退出工作,据此对满足结构损伤值最小之目标的钢材用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将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多个单目标优化问题求解。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运用层次分析OC-GA算法实施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失效模式三水准的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实例证实文中所采用的优化设计思路是有效、可行的。5.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全寿命优化理论,在结构最优设防烈度优化设计阶段引入分灾的概念设计,从而建立基于全寿命分灾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优化实例证实文中所采用的优化设计思路是有效、可行的;进而,按最优设防烈度进行优化设计阶段引入失效模式优化理论,建立基于失效模式的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全寿命分灾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杨乾[6](2012)在《基于大系统控制论的天然气产销协调控制研究 ——以川渝地区为例》文中认为天然气作为一种能源战略物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天然气市场需求的日益膨胀,天然气供需矛盾已经阻碍了相关行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川渝地区天然气的生产与消费状况及当前面临的供需缺口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运用大系统控制论及系统工程相关理论,结合天然气产销业务链的现状,提出了天然气产销协调控制系统模型。该系统分为生产子系统和消费子系统两大子系统,构建两个子系统协调级模型分别协调控制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使子系统运行指标达到最优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最高级总协调级模型,来协调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市场,使得天燃气行业整体处于优化运行状态并缓解天然气缺口问题。同时,本文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类天然气产销动态大系统协调控制模型。设置参数辨识和自适应算法,提高了模型的简便性和动态性,更符合天然气市场的实际状况。最后,依据相关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天然气产销缺口出现明显减小,得到了良好的协调效果。得出了要解决天然气供需缺口问题要实施及时的双向协调控制手段,一方面生产单位提高产能,另一方面,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天然气资源配置调控。本研究对决策者具有参考价值和一定的实用价值。
王丘[7](2012)在《种业供应链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形象地概括了种业之于国家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种子产业,简称种业,是将传统农业的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储运以及种子营销转化成工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作物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种子产业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产业,掌握着农业竞争的主动权。目前,国际上大多将种业研究纳入农业研究之中,国内学者对于种业的关注多从种子产业的宏观视角或从种业企业的微观视角加以研究,而从种业供应链的中观视角所进行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本论文将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与中国种业现实相结合,从种业运营模式多元化的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一种有利于中国种业发展的新型运营模式。以种业供应链四纬度结构模型为基础,应用系统论、控制论、电子商务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对种业供应链进行管理与控制,为推动种业育、繁、推、销的一体化献计献策。本论文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对种业供应链运营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2章种业供应链的结构模型,以前人已有的供应链结构模型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种业供应链的特征,提出种业供应链四维度结构模型。对模型的构建、分析方法进行阐述,并结合实例对种业供应链四维度结构模型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第3章种业供应链的运营模式,对中国现有的种业运营模式进行总结,提出中国种业运营的创新战略,应用模糊递阶大系统理论,结合种业运营的创新战略,提出一类有利于中国种业发展的供应链运营模式:基于模糊多级递阶大系统模型的种业供应链运营模式。第4章种业供应链协调决策层的运营管控,对SCOR模型的绩效评价作简要介绍并给出种业供应链的主要绩效评价指标,应用模糊定性综合评价法对种业供应链运营能力进行评价。应用无模型控制理论,研究种业供应链的风险管控。第5章种业供应链递阶层自适应协调控制,简要介绍了种业供应链自适应协调控制的模型基础:供应链的驱动模式、客户生命周期模型以及自适应协调控制模型。界定种业供应链的驱动模式是一种用户需求拉动与新品研发推动的推—拉模式,并应用自适应协调控制理论,对种业供应链协调层的参数进行辨识,并对递阶层子系统的协调控制进行研究。第6章种业供应链运营层的管控,依据种业流程对商品种子的新品研发子系统、商品种子生产繁育与加工子系统、商品种子营销子系统的系统特征进行定性描述,并应用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控制理论与方法对其运营管控进行研究,提供实用的管控模型。第7章种业供应链的信息整合,分析种业供应链的运营及其信息整合之间的关系,应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PRA用户参与评价法对中国种子消费者特征及其信息需求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实例。对中国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环境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信息整合对策。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种业供应链四维度结构模型构建了种业供应链运营研究的基础——种业供应链四维度结构模型,使研究对象存在于一个可控制易描述的研究环境之中。在主体、客体及流程三维之外,加入种业运营所特有的运营层次维度,兼顾了种业运营的共性与特性。2.基于模糊多级递阶大系统模型的种业供应链运营及其管控在总结中国现有种业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种业运营的创新战略,基于此创新战略,本着种业运营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类基于模糊多级递阶大系统模型的种业供应链运营模式,并对该运营模式的三个层次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这类运营模式的提出对种业的整体优化与种业供应链的协调运营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作为一种管控手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种业供应链的信息整合分析与对策创新之处主要有:其一,对中国种子消费者特征及其信息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PRA用户参与评价法等方法获取中国种子消费者特征资料,并分析其信息需求,为中国种业供应链用户需求拉动的运营策略实施提供实证基础;其二,对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能力的测度研究,构建了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加以应用,为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策略的实施提供指导依据。
蔡新,李洪煊,武颖利,朱杰[8](2011)在《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工程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综述,系统介绍了不确定性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多目标优化、系统优化等现代工程结构优化设计以及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神经网络算法等现代仿生学寻优新方法及其应用,指出寻求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高精度近似显式解析式和对最优准则法、数学规划法及仿生学算法进行改进、组合是工程结构优化算法发展的主要方向.
朱靖华,王光远[9](2005)在《多级递阶工程系统全局优化抗震设计的混合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级递阶工程系统是由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主要结构, 按照功能逻辑关系构成的多层次、树分支结构系列。在离散型决策变量、工程抗震优化设计背景下, 本文针对该系统结构分布特点, 提出全局优化计算的混合法。这一方法把耦合法与分解法的优点结合起来, 灵活地处理系统结构边界条件, 并使优化空间达到高度的降维, 对于大规模、分布复杂的多级递阶系统, 具有很高的优化计算效率。算例讨论了这一方法在决策大型建筑工程项目最优设防标准、最优造价和总投资最优分配方面的应用, 并同其它方法的结果作了比较。
胡秀庄[10](2004)在《具有中介状态和失效相关时抗震建筑结构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建筑结构可靠性分析是保证房屋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但传统的可靠性理论是建立在经典概率假设和二态假设基础上的,把单元和系统的工作状态分为“安全”和“失效”二级,从安全到失效采取“突变”的模式。对很多抗震建筑结构却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构件、结构、系统的工作状态从安全到失效是渐变的,结构从完全满足功能要求到完全失去功能之间存在中介状态(或带病工作状态),即虽有损伤却仍能工作的状态。因此,本论文提出结构和系统应具有“安全-中介-失效”三级工作模式。 本论文根据结构及结构体系应具有“安全-中介-失效”三级工作模式的原则,借助于一次二阶矩法确定结构的可靠指标和失效概率,建立了与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三级设防标准相对应的计算可靠度的方法,探索了具有中介状态和失效相关的抗震框架结构体系的可靠度分析方法。论文主要内容: (1)在经典概率假设和二态假设基础上,提出了中介状态的观点,认为结构及结构体系均具有安全、中介、失效三种工作状态。可靠性分析的结果应是求出其安全概率PR、中介概率PM和失效概率PF,它们联合起来构成可靠性向量[PR,PM,PF]。 (2)利用随机事件的S并运算和T交运算规则,建立了具有中介状态的串联和并联工程系统可靠性向量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同时合理地给出了单元间的失效相关性参数λ的取值方法。 (3)根据线性随机规划法,提出了一种寻找结构主要失效模式的有效算法。在结构可靠度分析中,求解随机线性互补功能方程,选择进基变量进行高斯消元,得到结构形成机构的射线解,最后形成结构主要失效模式。 (4)采用随机事件的条件概率的运算法则,引入失效模式间的条件关联系数来反映结构之间的失效相关性。通过对大量地震震害调查,建立了同一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关联系数的近似处理方法。 (5)对框架结构体系遭受地震作用时的可靠度进行分析,计算出它的可靠性向量,并与传统的可靠度分析法作比较。
二、多级递阶工程结构系统抗地震设计的全局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级递阶工程结构系统抗地震设计的全局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震后初期应急物资调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2 震后应急物流的特性及相关内容研究 |
2.1 震后应急物流特性分析 |
2.1.1 地震灾害的特征分析 |
2.1.2 震后应急物资需求特性 |
2.1.3 震后应急物资供应特性 |
2.2 震后应急物资分类及预测 |
2.2.1 震后应急物资分类 |
2.2.2 震后伤亡人员预测 |
2.2.3 震后应急物资需求估算 |
2.3 震后应急物流网络分析 |
2.3.1 震后应急物流网络的构成 |
2.3.2 震后应急物流网络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震后初期应急物资调配模型研究 |
3.1 常态物流系统的LRP |
3.1.1 LRP的含义 |
3.1.2 LRP的基本模型 |
3.2 震后初期应急物流系统的ELRP |
3.2.1 问题描述 |
3.2.2 震后初期应急物资调配网络模型的构建 |
3.2.3 震后初期应急物资调配数学模型的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4 震后初期应急物资双层规划调配模型算法研究 |
4.1 双层规划模型问题简介 |
4.1.1 双层规划的定义及背景 |
4.1.2 双层规划的特性 |
4.1.3 双层规划的分类 |
4.1.4 双层规划的求解方法 |
4.2 遗传算法简介 |
4.2.1 遗传算法基本思想 |
4.2.2 遗传算法相关概念 |
4.2.3 遗传算法工作流程 |
4.2.4 遗传算法特点 |
4.3 震后初期应急物资调配模型的算法设计 |
4.3.1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层求解设计 |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循环求解设计 |
4.4 双层规划遗传算法代码释义 |
4.4.1 上层规划部分代码释义 |
4.4.2 下层规划部分代码释义 |
4.5 本章小结 |
5 算例分析 |
5.1 算例说明 |
5.2 算例数据 |
5.2.1 节点数据 |
5.2.2 需求量估算数据 |
5.2.3 灾区划分及需求点聚类分析 |
5.3 试验参数及试验步骤 |
5.3.1 试验参数设定 |
5.3.2 算法试验步骤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层求解结果 |
5.4.2 基于遗传算法的循环求解结果 |
5.4.3 求解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自适应RBF神经网络算法的建筑结构递阶分散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递阶分散控制理论 |
1.1 传统集中控制系统状态方程 |
1.2 递阶分散控制系统状态方程 |
2 自适应RBF神经网络局部子控制器的设计 |
2.1 RBF神经网络原理 |
2.2 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的RBF网络自适应律设计方法 |
3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局部子控制器优化 |
4 仿真分析 |
4.1 Benchmark模型 |
4.2 局部子控制器优化 |
4.3 递阶分散控制数值分析 |
5 结论 |
(3)建筑结构分散控制的计算方法、多目标优化及智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建筑结构分散控制研究概述 |
1.2.1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与分类 |
1.2.2 大系统分散控制方法 |
1.2.3 结构分散控制研究概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建筑结构分散控制与多重叠分散控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基于二次最优控制理论的结构振动分散控制方法 |
2.2.1 结构分散控制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
2.2.2 控制效果局部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子控制器设计 |
2.2.3 多重叠分散控制系统 |
2.2.4 基于粒子群—差分进化的混合群算法的权矩阵优化 |
2.2.5 数值仿真分析 |
2.3 基于包含原理的结构振动分散控制方法 |
2.3.1 基于包含原理的一般重叠分散控制系统 |
2.3.2 链型、环型、星型及环—星型多重叠分散控制系统 |
2.3.3 数值仿真分析 |
2.4 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结构振动滑模分散控制方法 |
2.4.1 模糊滑模分散控制方法 |
2.4.2 数值仿真分析 |
2.4.3 自适应学习率RBF神经网络滑模分散控制方法 |
2.4.4 数值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结构振动控制—分散控制系统多目标优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分散控制系统随机响应求解 |
3.3 具有二级搜索功能的混合群多目标优化算法 |
3.3.1 优化目标函数 |
3.3.2 基于庄家法则构造Pareto最优解 |
3.3.3 最优解边界点几何中心leader选择策略 |
3.3.4 混合群算法进化策略 |
3.3.5 模拟退火二级局部搜索 |
3.4 基于可控制性指标的分撒控制系统多目标优化 |
3.5 数值仿真分析 |
3.5.1 9层bechmark结构集中控制系统优化 |
3.5.2 12层结构分散控制系统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结构协调分散、递阶分散及鲁棒分散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构振动协调分散控制方法 |
4.2.1 协调分散控制系统状态方程 |
4.2.2 稳定PD协调分散控制器设计 |
4.2.3 保性能PID协调分散控制器设计 |
4.2.4 数值仿真分析 |
4.3 结构振动递阶分散控制方法 |
4.3.1 递阶分散控制系统状态方程 |
4.3.2 自适应RBF神经网络局部子控制器的设计 |
4.3.3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局部子控制器优化 |
4.3.4 数值仿真分析 |
4.4 区域极点约束的输出反馈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方法 |
4.4.1 区域极点约束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问题描述 |
4.4.2 基于输出反馈的区域极点约束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 |
4.4.3 数值仿真分析 |
4.5 输出反馈H_∞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方法 |
4.5.1 H_∞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问题描述 |
4.5.2 H_∞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器存在条件证明 |
4.5.3 基于输出反馈的H_∞保性能鲁棒分散控制器 |
4.5.4 数值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结构非线性振动MR半主动分散控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算法 |
5.3 保性能自适应RBF神经网络的MR半主动非线性鲁棒分散控制 |
5.3.1 非线性滞变恢复力退化模型 |
5.3.2 分散控制系统误差状态方程 |
5.3.3 保性能自适应RBF神经网络子控制器设计 |
5.3.4 数值仿真分析 |
5.4 自适应H_2/H_∞的MR半主动非线性鲁棒分散控制 |
5.4.1 基于LMI的H_2/H_∞鲁棒分散控制律 |
5.4.2 自适应H_2/H_∞子控制器设计 |
5.4.3 数值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建筑结构分散控制容错问题研究 |
6.1 引言 |
6.2 作动器和传感器故障数学模型 |
6.3 小增益分散稳定容错控制研究 |
6.3.1 完整性分散稳定容错控制 |
6.3.2 小反馈增益分散稳定化容错控制 |
6.3.3 数值仿真分析 |
6.4 自适应分散智能容错控制研究 |
6.4.1 基于直接自适应的分散控制系统作动器容错控制方法 |
6.4.2 基于ANFIS的分散控制系统传感器故障诊断与修复方法 |
6.4.3 数值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决策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非常规油气资源属性特征及其发展潜力问题的研究进展 |
1.2.2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决策优化模型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进展 |
1.2.3 多阶段多目标多属性决策问题求解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篇章结构 |
2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过程及其复杂性分析 |
2.1 问题描述 |
2.2 投资决策过程分析 |
2.2.1 全生命周期的长期投资规划决策过程分析 |
2.2.2 基于分层递阶结构的年度投资决策过程分析 |
2.2.3 长短期投资的多阶段决策过程分析 |
2.3 投资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
2.3.1 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和产量的不确定性 |
2.3.2 储量规模和其商业价值的非正相关性 |
2.3.3 目标的多重性和多样性 |
2.3.4 投资策略的动态适应性 |
2.4 本章小结 |
3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投资决策模型 |
3.1 问题简化及研究假设 |
3.1.1 问题简化 |
3.1.2 研究假设 |
3.2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活动投资分配模型 |
3.2.1 决策变量 |
3.2.2 目标函数 |
3.2.3 约束条件 |
3.3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投资决策优化模型 |
3.3.1 参数设置 |
3.3.2 区间数动态多属性决策模型构建 |
3.4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投资决策优化模型 |
3.4.1 开发投资分配的多阶段多目标决策优化模型 |
3.4.2 开发投资组合的多阶段决策优化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投资决策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4.1 模型的复杂性分析及其求解思路 |
4.1.1 模型的复杂性分析 |
4.1.2 问题求解思路 |
4.2 分层递阶结构决策优化问题的算法分析与设计 |
4.2.1 算法难点分析 |
4.2.2 改进的递阶决策问题的逻辑结构求解算法 |
4.3 基于区间数的TOPSIS方法和改进的逆序解法 |
4.3.1 基于区间数的TOPSIS方法 |
4.3.2 改进的逆序解法 |
4.4 本章小结 |
5 算例验证 |
5.1 算例问题及参数说明 |
5.1.1 算例概述 |
5.1.2 参数说明 |
5.2 算例的模型算法与结果分析 |
5.2.1 勘探投资的模型算法与结果分析 |
5.2.2 开发投资的模型算法与结果分析 |
5.3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投资决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多目标抗震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及应用 |
1.1.2 建筑结构失效模式优化设计的意义及内容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现状 |
2.2 SRC 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2.2.1 SRC 框架诸构件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2.2.2 SRC 框架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2.2.3 SRC 框架-RC 核心筒混合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2.3 建筑结构全寿命分灾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2.3.1 建筑结构全寿命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2.3.2 抗震结构分灾模式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3 基于层次分析GA算法的SRC框架梁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SRC 框架梁的层次分析决策模型 |
3.2.1 建立层次结构 |
3.2.2 确定方案的权重集 |
3.3 建立改进遗传算法 |
3.3.1 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
3.3.2 建立层次分析遗传算法 |
3.4 SRC 框架梁优化数学模型 |
3.4.1 目标函数 |
3.4.2 设计变量 |
3.4.3 约束条件 |
3.5 算例分析 |
3.5.1 工程概况 |
3.5.2 设计变量权重 |
3.5.3 遗传算法参数设置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
3.5.4 优化设计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基于层次分析OC-GA算法的SRC框架柱多目标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型钢与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 |
4.2.1 试验介绍 |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3 粘结应力以及滑移量分布规律 |
4.2.4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4.3 基于粘结滑移理论的建模过程 |
4.3.1 ANSYS 分析模型的单元类型 |
4.3.2 ANSYS 中的粘结滑移单元 |
4.3.3 建模过程 |
4.4 SRC 框架柱位移延性系数回归方程 |
4.5 基于层次分析的 OC-GA 算法 |
4.5.1 优化准则 (OC) 方法 |
4.5.2 层次分析 OC-GA 算法 |
4.6 SRC 框架柱优化的数学模型 |
4.6.1 目标函数 |
4.6.2 设计变量 |
4.6.3 约束条件 |
4.7 算例分析 |
4.7.1 工程概况 |
4.7.2 常规设计结果 |
4.7.3 优化设计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SRC框架基于性能的多目标优化设计 |
5.1 引言 |
5.2 SRC 框架优化数学模型 |
5.2.1 优化方案 |
5.2.2 优化步骤 |
5.2.3 建模过程 |
5.3 两阶段优化设计 |
5.3.1 小震阶段 |
5.3.2 中震阶段 |
5.3.3 ANSYS 优化设计分析 |
5.4 算例分析 |
5.4.1 算例 1 |
5.4.2 算例 2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基于失效模式的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的三水准优化设计 |
6.1 引言 |
6.2 理想失效模式 |
6.2.1 结构体系失效准则 |
6.2.2 强柱弱梁 |
6.2.3 强剪弱弯 |
6.2.4 刚度特征值 |
6.3 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6.3.1 目标函数 |
6.3.2 设计变量 |
6.3.3 约束条件 |
6.4 三水准逐级优化设计 |
6.4.1 小震作用下结构的优化设计 |
6.4.2 中震作用下结构的优化设计 |
6.4.3 大震作用下结构的优化设计 |
6.4.4 优化步骤 |
6.5 算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基于失效模式的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全寿命分灾优化设计 |
7.1 引言 |
7.2 抗震结构最优设防水平决策方案 |
7.2.1 目标函数 |
7.2.2 优化方案 |
7.2.3 抗震结构的破坏模式及其发生概率 |
7.3 抗震结构全寿命优化设计 |
7.3.1 优化目标函数 |
7.3.2 各级破坏所造成损失 Di ( I d)的估算 |
7.3.3 最优设计烈度的决策 |
7.4 结构分灾抗震设计 |
7.4.1 分灾设计的概念 |
7.4.2 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抗震优化设计模型 |
7.4.3 结构分灾元件 |
7.4.4 结构系统的失效相关性 |
7.5 算例分析 |
7.6 抗震结构的优化设计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6)基于大系统控制论的天然气产销协调控制研究 ——以川渝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天然气资源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
1.1.2 解决天然气产消失衡问题的紧迫性 |
1.1.3 缓解供需矛盾问题的思路总结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1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
1.2.2 国内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
1.3 研究内容意义及方案 |
1.3.1 天然气产销现状及缺口问题概述 |
1.3.2 天然气协调控制研究的重要性 |
1.3.3 研究方法、创新及思路 |
1.4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及天然气大系统分析 |
2.1 相关理论简介 |
2.1.1 大系统控制论 |
2.1.2 广义模型化方法 |
2.1.3 系统工程与运筹学基础理论 |
2.1.4 大系统分析的任务 |
2.2 川渝地区天然气气生产与销售现状分析 |
2.2.1 川渝地区天然气开采业概况 |
2.2.2 川渝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
2.2.3 川渝地区天然气消费市场基本特征 |
2.2.4 川渝地区天然气销售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
2.3 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销业务链分析及大系统构建 |
2.3.1 川渝地区天然气产销业务链 |
2.3.2 天然气产销大系统的提出 |
第3章 天然气协调控制系统广义模型化 |
3.1 天然气协调控制系统模型需求分析 |
3.1.1 天然气产销协调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
3.1.2 天然气企业面临的产销协调控制问题分析 |
3.1.3 构建天然气协调控制大系统模型的必要性分析 |
3.2 天然气生产子系统概念模型化 |
3.2.1 生产子系统二级子系统关联分析 |
3.2.2 生产子系统影响因子关联分析 |
3.2.3 生产子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3.3 川渝地区天然气销售子系统模型化 |
3.3.1 消费子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3.3.2 消费子系统影响因子及关联分析 |
3.3.3 销售子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3.4 天然气协调控制系统模型化 |
3.4.1 协调控制系统关系模型建立 |
3.4.2 协调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第4章 天然气产销动态大系统协调控制模型 |
4.1 天然气产销大系统协调发展的多级递阶结构 |
4.2 天然气产销大系统控制模型 |
4.2.1 子系统状态方程模型 |
4.2.2 协调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 |
4.2.3 动态协调控制大系统模型结构的确定 |
4.2.4 模型结构形式的简化 |
4.3 天然气产销大系统自适应协调控制 |
4.3.1 时变参数的估计与预测 |
4.3.2 状态变量的自适应预测 |
4.3.3 自适应协调控制算法 |
4.3.4 小结 |
第5章 控制模型的应用及评价 |
5.1 天然气产销动态大系统协调控制模型应用 |
5.1.1 以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为例 |
5.1.2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5.2 控制模型在本案例中的应用 |
5.2.1 状态方程模型调整及化简 |
5.2.2 模型求解及优化 |
5.2.3 案例结论分析 |
5.2.4 决策分析 |
5.3 控制模型评价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种业供应链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种业运营研究 |
1.2.2 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 |
1.2.3 种业供应链运营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第2章 种业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
2.1 中国种业的运营现状 |
2.1.1 运营主体职能不清 |
2.1.2 运营客体缺乏竞争力 |
2.1.3 业务流程整合不够 |
2.1.4 运营层次界定不明 |
2.2 种业运营层次及种业供应链结构特征 |
2.2.1 种业运营的三个层次 |
2.2.2 种业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
2.3 种业供应链四维度结构模型分析方法 |
2.3.1 供应链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
2.3.2 种业供应链四维度结构模型的建立 |
2.3.3 种业供应链四维度分析原则 |
2.4 基于实证的种业供应链四维度模型运营管控策略 |
2.4.1 丰乐种业供应链四维度运营管控分析 |
2.4.2 丰乐种业供应链运营管控的主要约束 |
2.4.3 种业供应链四维度运营管控策略 |
2.5 基于四维度结构模型的种业供应链运营模式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种业供应链的运营模式 |
3.1 问题的提出 |
3.1.1 中国种业现有运营模式 |
3.1.2 中国种业运营创新思路 |
3.2 种业供应链运营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
3.2.1 大系统与多级递阶大系统 |
3.2.2 模糊管理数学及模糊控制 |
3.2.3 种业供应链时变模糊大系统协调模型的辨识 |
3.3 新型种业供应链运营模式的构建 |
3.3.1 模糊多级递阶种业供应链大系统的初步构造 |
3.3.2 基于模糊多级递阶大系统模型的种业供应链运营模式 |
3.3.3 新型运营模式的创新之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种业供应链协调决策层的运营管控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基于SCOR模型的种业供应链绩效评价 |
4.3 种业供应链运营能力定性模糊评价 |
4.4 无模型控制理论在种业供应链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
4.4.1 g_(ij)[·,·,·]的结构已知 |
4.4.2 g_(ij)[·,·,·]的结构不确定或未知 |
4.4.3 种业供应链无模型控制的风险管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种业供应链递阶层自适应协调控制 |
5.1 问题的提出 |
5.1.1 供应链的协调运营 |
5.1.2 自适应协调控制模型 |
5.2 种业供应链递阶层协调控制的理论基础 |
5.2.1 供应链的驱动模式 |
5.2.2 客户生命周期模型 |
5.3 种业供应链递阶层的管控 |
5.3.1 种业供应链的驱动模式及其递阶层子系统的划分 |
5.3.2 种业供应链递阶层协调变量的辨识与构成 |
5.3.3 种业供应链递阶层协调变量时变参数预报自适应控制模型 |
5.3.4 种业供应链的资源配置 |
5.4 种业供应链递阶层推式子系统的管控 |
5.5 种业供应链递阶层拉式子系统的管控 |
5.5.1 种业营销系统协调运营多段控制模型结构 |
5.5.2 种业营销系统协调运营的多段控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种业供应链运作层的管控 |
6.1 种业供应链种子新品研发子系统的管控 |
6.1.1 种子新品研发系统的特征 |
6.1.2 最大值原理及动态规划在种子新品研发投资运营中的应用 |
6.1.3 应用仿真:既定产值条件下的种子新品研发投资最优控制 |
6.2 种业供应链种子繁育与加工子系统的管控 |
6.2.1 种子生产繁育与加工系统的特征 |
6.2.2 良种单位面积产量的自适应控制 |
6.2.3 最优控制在种子加工子系统管控中的应用 |
6.3 种业供应链种子营销子系统的管控 |
6.3.1 种子营销系统的特征 |
6.3.2 应用仿真:某种业供应链未来销售额的综合预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种业供应链的信息整合 |
7.1 问题的提出 |
7.1.1 供应链运营与信息整合的关系 |
7.1.2 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的四个维度 |
7.2 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的环境 |
7.2.1 信息整合的自然环境 |
7.2.2 信息整合的政法环境 |
7.2.3 信息整合的技术环境 |
7.3 种子消费者特征与信息需求实证研究 |
7.3.1 理论基础、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
7.3.2 中国种子消费者人口特征 |
7.3.3 中国种子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信息需求 |
7.4 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能力测度研究 |
7.4.1 种业信息系统三个层次的信息整合目标及信息共享内容 |
7.4.2 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7.4.3 模糊状态的综合评价算法 |
7.4.4 模糊状态的综合评价 |
7.4.5 实例应用 |
7.5 种业供应链信息整合对策 |
7.5.1 种业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 |
7.5.2 种业信息组织及其职能的整合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工作总结 |
8.2 创新工作 |
8.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8)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
1.1 工程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 |
1.1.1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
1.1.2 工程结构模糊优化设计 |
1.2 形状优化与拓扑优化 |
1.2.1 形状优化 |
1.2.2 拓扑优化 |
1.3 多目标优化 |
1.4 工程系统优化 |
2 寻优算法的新思路 |
2.1 遗传算法 (GA) |
2.2 模拟退火算法 (SA) |
2.3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ANN) |
2.4 其他新寻优算法 |
3 结 语 |
(10)具有中介状态和失效相关时抗震建筑结构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影响结构可靠性的不确定性及其分类 |
1.1.1 随机性 |
1.1.2 模糊性 |
1.1.3 灰色性 |
1.1.4 分类 |
1.2 可靠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失效相关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方法的演变 |
1.4.1 传统可靠性设计方法的分类 |
1.4.2 常用可靠性设计方法的局限 |
1.4.3 考虑中介状态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1.4.4 考虑失效相关性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结构及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 |
2.1 结构设计中的变量 |
2.2 结构的极限状态与功能函数 |
2.2.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
2.2.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2.2.3 破坏安全极限状态 |
2.2.4 功能函数 |
2.3 结构可靠度 |
2.4 结构可靠指标 |
2.5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一次二阶矩方法 |
2.5.1 中心点法 |
2.5.2 验算点法(JC法) |
2.5.3 映射变换法 |
2.5.4 实用分析法 |
2.6 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 |
2.6.1 结构主要失效模式的识别 |
2.6.2 结构体系失效概率的计算 |
3 具有中介状态时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
3.1 构件、结构、与工程系统 |
3.1.1 构件-单约束模式的系统 |
3.1.2 结构和结构系统 |
3.1.3 工程系统 |
3.2 “安全-中介-失效”三级工作模式 |
3.3 可靠性向量 |
3.4 可靠性向量的基本求法 |
3.5 模系并、交运算规则 |
3.5.1 随机并运算 |
3.5.2 随机交运算 |
3.6 多随机事件的交、并运算 |
3.6.1 交运算 |
3.6.2 并运算 |
3.7 具有中介状态时的构件的可靠性向量 |
3.8 工程系统可靠性向量的基本求法 |
4 结构的的靠性向量 |
4.1 结构与结构系统 |
4.2 结构系统的可靠性理论简介 |
4.2.1 问题的一般性质 |
4.2.2 结构的失效域和失效概率 |
4.2.3 结构的有效域和可靠度 |
4.3 复杂结构可靠度的近似计算方法简介 |
4.3.1 荷载等比增量法 |
4.3.2 结构可靠度的一般界限范围 |
4.3.3 结构可靠度的窄界限范围 |
4.3.4 概率网络估算法(PNET法) |
4.3.5 统计试验法(Monte-Carlo法) |
4.3.6 故障树分析法(FZA法) |
4.4 结构的可靠性向量 |
5 简单工程系统的可靠性向量 |
5.1 工程系统和简单工程系统 |
5.2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向量 |
5.3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向量 |
6 三级设防抗震结构的可靠性向量 |
6.1 引言 |
6.2 抗震结构的三级设防标准62 |
6.2.1 三级设防标准 |
6.2.2 三个水准烈度的关系 |
6.2.3 五个破坏等级 |
6.3 抗震结构的三级工作模式 |
6.4 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 |
6.5 抗震结构的可靠性向量 |
7 简单工程系统中结构失效相关性的近似处理 |
7.1 考虑结构失效相关的重要性 |
7.2 串联与并联工程系统 |
7.3 条件关联系数 |
7.4 条件关联系数的近似处理 |
7.4.1 工程建设地区的基本烈度 |
7.4.2 条件概率中的预知信息 |
7.5 失效相关串联与并联系统的可靠度 |
7.6 基于混合信息的条件概率 |
8 框架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分析实例 |
8.1 确定结构的可靠性向量 |
8.2 确定结构体系的抗力及荷载的统计参数 |
8.3 确定结构的主要失效模式 |
8.4 确定各失效模式的可靠指标和失效概率 |
8.4.1 第一种失效模式 |
8.4.2 第二种失效模式 |
8.4.3 第三种失效模式 |
8.4.4 第四种失效模式 |
8.5 结构体系的失效相关性系数 |
8.6 近似计算结构体系的失效概率 |
9 结论及建议 |
9.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多级递阶工程结构系统抗地震设计的全局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震后初期应急物资调配研究[D]. 王冠.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基于自适应RBF神经网络算法的建筑结构递阶分散控制研究[J]. 潘兆东,谭平,刘良坤,周福霖. 土木工程学报, 2018(01)
- [3]建筑结构分散控制的计算方法、多目标优化及智能控制研究[D]. 潘兆东. 湖南大学, 2017(06)
- [4]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决策优化模型研究[D]. 孙金凤.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5]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多目标抗震优化设计研究[D]. 李志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6]基于大系统控制论的天然气产销协调控制研究 ——以川渝地区为例[D]. 杨乾.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3)
- [7]种业供应链运营研究[D]. 王丘. 东华大学, 2012(07)
- [8]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进展[J]. 蔡新,李洪煊,武颖利,朱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9]多级递阶工程系统全局优化抗震设计的混合法[J]. 朱靖华,王光远. 土木工程学报, 2005(04)
- [10]具有中介状态和失效相关时抗震建筑结构可靠性分析研究[D]. 胡秀庄. 西南石油学院,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