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塌塌陷治理中的应用

注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塌塌陷治理中的应用

一、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蚀塌陷堆积体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钟[1](2018)在《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山岭隧道修建过程中经常遇到岩溶地质不良现象,尤其是岩溶涌突水现象。多变的岩溶地质构造、丰富的地下暗河体系、充沛的雨季降水量,致使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工作十分困难,在施工过程中屡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岩溶涌突水灾害已成为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隐患。岩溶地质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隧道工程中涌突水成灾的发生地点和时间均具有不确定性,造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灾害危险性评价容易出现偏差。岩溶涌突水演化过程的准确理解、岩壁防涌突水安全厚度的计算、成灾危险性的定量分析、岩溶空腔的综合处置等等问题,均在不断探讨之中,以便作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工作基础。因此,本文以“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作为选题,依托“新建地方铁路叙永至大村线长大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和“叙大铁路中坝隧道D9K55+221突水灾害形成机制、环境影响及工程措施专题研究”课题,以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过程为研究对象,考虑岩溶地质环境对涌突水成灾的影响,将岩溶涌突水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防涌突水岩壁安全厚度的组成和计算方法,进行涌突水危险性评价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探讨岩溶地区隧道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1)分析岩溶地质环境条件的系统构成,探讨岩溶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隧道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分别从岩溶发育模式、区域岩溶地质、岩溶水文地质、岩溶洞穴(溶腔)等方面系统分析复杂岩溶地质环境的特点,根据岩溶地质调查和超前地质预报资料,分析岩溶隧道涌突水的危险性等级。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从构造地质系统、水文系统、岩体力学系统等方面分析和理解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致灾因子的识别提供依据。(2)基于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演化过程,分析岩溶地质环境对涌突水成灾的影响,探讨防治涌突水成灾的关键因子。将岩溶隧道涌突水的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的演化特点进行分析,对不同演化类型进行探讨。岩溶地质环境形成阶段受地形地貌、岩性分界面、褶皱、断层等要素作用,决定了涌突水发生的空间位置和类型;岩溶水系通道扩展阶段受地区雨量、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影响,决定了涌突水发生的规模和危害性;岩壁安全厚度临界状态形成阶段受到开挖岩壁厚度减小、水势能增大、爆破振动等作用时,稳定性降低,促发涌突水、甚至突泥;涌突水释能降压阶段会对隧道形成危害,后续的降雨、暗河、地表水等水源补充,将控制是否再次发生涌突水灾害。岩溶涌突水灾害的致灾因子众多,岩壁的安全稳定性是防治涌突水灾害的关键要素,高压水力作用和施工扰动作用对岩壁安全临界状态的影响是研究重点。(3)基于损伤理论分析爆破振动对岩壁作用的累积效应和算法,考虑质点振动峰值速度的衰减规律,推导围岩爆破损伤区范围公式。基于断裂力学分析高压水力作用对岩壁作用的机理和算法,考虑溶腔水压力受季节性补给条件的影响,推导水力劈裂启动的临界强度因子公式。按最不利条件考虑爆破振动载荷,用拟静力法分析爆破振动与高压水力共同作用条件下,水力劈裂启动的临界强度因子公式表达为:结合施工扰动和高压水力共同作用,将岩壁临界安全厚度划分为爆破振动严重损伤区、岩溶裂隙区、水力劈裂扩展区、潜在危险区四个部分计算。(4)探讨隧道涌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分析致灾因子和指标评分标准。从岩溶地质环境、隧道围岩特征、扰动作用影响三个方面考虑岩溶隧道涌突水成灾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勘查设计、超前探测、施工开挖三个阶段进行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和控制,考虑因子的动态属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制定危险性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结合案例探索成灾危险综合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准确性。建立的隧道涌突水综合评价模型具有实用性,为分阶段控制成灾危险提供了依据。(5)探讨隧道涌突水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分析涌突水灾害的探测方法和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基于岩溶涌突水防治原则,分析不同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涌突水灾害的防治思路和施工对策,结合案例从超前地质预报、绕避与跨越、释能降压、管棚支护、注浆加固等方面,进行复杂岩溶地质环境条件下隧道涌突水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为隧道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依据。

郑捷[2](2017)在《黔西南侵蚀台地地区双龙溶洼水库渗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黔西南地区为我国典型岩溶山区地带,拟建双龙水库位于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在罗帐和坡哈两个天然溶蚀洼地内,拟通过封堵地下岩溶通道及可疑渗漏地段防渗处理,形成中型无坝溶洼水库,库容约2000×104m3。研究区受第四纪以来强烈的间歇式抬升作用影响,形成具有三级溶蚀夷平面的侵蚀台地地貌,区域内溶蚀洼地、溶蚀槽谷等岩溶负地形极为发育。水库自西向东具有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和盆地相过度带的特点;水库南东侧外围北盘江为区域侵蚀基准面,强烈的深切作用,使库区悬托于二级溶蚀夷平面之上,与河谷高程相差近700m。加上受到近EW断层、NW向节理及层间溶蚀裂隙的导水作用影响,库区所在石板河水单元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与周围岩溶水文地质单元间联系紧密。已查明库区内发育岩溶塌陷及落水洞约157处,K干、K支5大型地下岩溶通道两条。水库岩溶渗漏的工程地质问题十分严重。本文基于大量区域地质资料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部分研究成果,通过更为详实的工程水文地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与计算,详细分析双龙水库库区岩溶发育特征、各类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与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库区岩溶发育的一般规律、岩溶水系统特征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对水库渗漏的影响,重点预测、评价了水库发生渗漏的水动力条件及渗漏介质特征、水库防渗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水库防渗工程的优化设计方案建议。该阶段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岩溶地貌发育特征及规律:研究区第四纪以来,地壳发生差异性抬升,北盘江深切,不断自东发育形成三级溶蚀夷平面的侵蚀台地地貌。从临近北盘江的可溶岩出露区—过渡地带—残存夷平面,地貌形态组合为峰丛洼地—溶丘洼地—残丘坡地,洼地深度也由深洼过渡到浅洼,甚至岩溶平原,洼地发育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向。(2)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区位于者相岩溶水文地质单元,根据地形及排泄特征,进一步划分为6个次级水文地质单元。库区内分散发育大量落水洞,探明K干、K支5两条主要岩溶渗漏管道,岩溶渗漏类型为分散-集中型。岩溶层组类型以T1a1、T1a2连续白云岩含水层组为主,在断层影响下形成相对均一的裂隙与不均一管道。由库区垂直溶蚀发育方向的分带性可知,库区在937m左右存在一层相对隔水层,两层溶蚀发育带之间无直接水力联系。库区与南东侧外围的北盘江并无直接联系,强烈的高差变化不会形成水库外泄的天然水动力条件。(3)水库渗漏评价:结合钻孔水位、洼地底板高程,落水洞发育深度及水库正常蓄水高程评价,预测潜在库水渗漏区;水库北西岸地下水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地下水补给水库,水库不存在向北西岸渗漏的可能;水库南西岸与坝桥水文地质单元之间存在地下分水岭,无渗漏的可能,但分水岭处水位较低,建议下一阶段工作加大勘探进一步评价。水库北东岸存在低邻谷—阴河,是拟建水库的主要渗漏区,渗漏通道以集中的管道式渗漏为主,预测最大渗漏量为3.22×105m3/d。水库南东岸,受到弱岩溶发育层的限制,罗帐、坡哈海子地下水与南东测地下水无直接的水力联系。在丰水期和水库正常蓄水条件下,地下水具有越过低缓、单薄的地下水分水岭或潜在的岩溶管道向洼6方向、上冬妹方向、石板寨方向渗漏的可能,渗漏通道以集中溶隙渗漏为主,最大总渗漏量为8.50×104m3/d。(4)重点防渗方案:结合水库渗漏可能性评价,通过防渗线路初步比选,建议采用方案一作为防渗帷幕线路。在方案一中,除ZK101往北东方向260米处至ZK102往南约50米处存在高于蓄水位的分水岭,其余段均需要做防渗处理;通过对压水试验数据分析,本次研究建议以3吕荣线作为防渗底界,并对个库段中岩溶渗漏管道进行集中封堵。(5)本文运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按天然渗流场、水库蓄水和加防渗帷幕三种不同工况下的地下水渗流场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出库区重点渗漏部位蓄水后渗漏量:天然蓄水条件下水库区域总渗漏量为428619.35 m3/d,防渗处理后蓄水条件下水库区域总渗漏量为335 m3/d,验证了防渗处理方案的可行性。

陈如海[3](2011)在《污染液在地基土体中迁移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安徽淮南垃圾填埋场、西溪湿地和富阳中大西郊半岛项目三种不同类型污染场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场地勘察、污染物测定得到土体中不同污染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迁移特性,对深层土体污染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分别以氯离子、总氮和三甲苯为示踪污染物,通过理论分析结果和实测数据的比较,得到合理的污染物迁移模拟参数,对污染物在土体中的迁移扩散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场地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1)用钻机钻进的方法在填埋场及工业污染区域进行深层取土,填埋场内垃圾层或松散土层用套管护壁以防坍孔,取样过程中用中空岩芯管钻取通长完整土样,避免土样被污染液污染,取样深度一般须达到不透水层;在河水底泥中深层取样比陆地困难,本文所用取样器是课题组拥有发明专利的新型底泥取样器,能一次性钻取2m深底泥样品,操作方法简单,所取土样完整通长,所取底泥样不会受到河水洗刷的影响,取样效果很好。(2)本文对污染液及污染土分析测试的污染物有重金属、有机物、COD、氨氮、总氮、总磷、氯离子和痕量有机物等;用全消解法测定土体中重金属全量来评价其质量等级,用逐步提取法测定不同深度土体中重金属各种形态所占比例,分析比较有机物含量与重金属形态的关系;用蒸馏滴定法测定氨氮、总氮含量评价土体不同深度富营养化程度。(3)淮南填埋场属于集中污染源引起的土体污染类型,其底部土层中,重金属在0-2m深度范围内含量较高,随着深度增加含量逐渐减小并趋近背景值,填埋场外各勘测点重金属含量沿深度方向变化幅度较小。填埋场内下伏土层中可交换态重金属占总量百分比低于1%,绝大部分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铁锰结合态和有机态存在,这显着限制了重金属随地下水的运移和扩散。填埋场内与渗滤液充分接触的土层有机态重金属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场外背景值,但随着深度增加,有机态含量显着减少并趋于背景值,该分布规律与土体中有机质含量测试结果类似,说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层对各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通过地累积指数、富集系数及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不同深度土体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填埋场内1m深度内Cu、Pb、Cr有部分位置呈中度污染,1m深度以下及填埋场外部土层均为无污染-中度污染。(4)淮南填埋场堆体内外存在近10m水头差,以氯离子为污染因子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可知,经过30年时间渗滤液中氯离子可以迁移到地下4m深度;50年到达5.5m深度左右,100年则达到6-7m深度,而在水平方向,100年后氯离子向下游迁移距离大约为50m,水头是影响该填埋场污染物迁移扩散的主要因素,控制该填埋场土体污染的关键是控制填埋场内渗滤液的水头,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当堆体内水体降低到4m时,对污染物迁移深度及水平迁移距离有着较大的影响。(5)西溪湿地底泥中重金属、总氮、总磷、有机质在底泥中沿深度变化规律明显:随着埋深增加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在0.6 m深度附近趋于陆域土壤平均值。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用地累积指数和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埋深浅于0.6 m的底泥污染程度较高,以中度污染为主,埋深大于0.6 m的底泥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或者为轻度污染。底泥有机指数的差异表明:表层底泥受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程度)比较严重,0.2~0.6m深度底泥属于尚清洁,0.6m深度以下的稳定层底泥基本未受到有机污染或者为轻度污染,氮、磷在表层底泥孔隙水和上覆水之间存在3~5倍的浓度梯度,在适当条件下,可从底泥孔隙水中向上覆水体释放。(6)用总氮为作为底泥中污染物迁移模拟因子,经过15年后,底泥孔隙水中总氮可以入渗到1m深度,30年后接近1.5m,60年后将到达2m深度,120年后可以深达2.5m;经数值模拟发现,不疏浚底泥,只实行上覆水置换,只需要1年半时间,水面0.5m水深处的水体TN含量即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5年后该处TN含量达到3.22mg/l,超过了国家V类水质量标准。因此,对底泥进行疏浚,并对上覆水体进行置换是彻底解决河水富营养化的关键,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显示,0.6m深度可作为湿地底泥疏浚的参考依据,当疏浚深度不够时对控制水体污染影响很大;用底泥覆盖法具有施工简单、费用低廉的优点,在一定时间内对污染底泥控制有着较好的效果,但对应用条件有较多的要求。(7)富阳中大项目污染土为典型的化学工业污染场地,测试结果表明,区域内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化学有机污染物。沿深度方向,重金属Zn在1.75~6.75m深度范围内含量较高,总体呈上部高下部底的规律,在部分深度位置有累积现象,从浓度上看部分超过展览会土壤质量标准中A类土标准,但未超过B类标准;有机污染物集中的1.8~5.5m深度范围内,但种类繁杂,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常见不同有机污染物的增加或缺失现象,从平面上看,区域1和区域2的污染较重,区域1中钻孔11位置的三甲苯超过B级标准近1倍,是该区域有机污染最严重的地方,需要进行控制处理后方能投入开发使用。(8)对富阳中大项目污染土用围堵法进行控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地下室底板不提升时,如果污染物运移以扩散为主,在70年后污染晕将向在防渗墙内运移34cm,尚未到达非污染区;如果墙内水位长期高出墙外水位1米,则70年后非污染区墙面污染物的含量为25 mg/kg,超过了A级标准,需要控制好墙内外的水头才能保证防渗帷幕的发挥较好的拦截效果;若将地板提升2m,在72年的服务年限内,污染物尚不能到达地下室地板,离防渗帷幕非污染区也有48cm的距离,控制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该场地污染土控制的首选方案。

王宇[4](2006)在《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各级岩溶高原面或夷平面上,分布着许多耕地面积达数千到上万公顷、居住人口数万至上百万的岩溶盆地。主要江河水面大大低于主要耕地分布区、人口聚居区、经济活动区,形成了“水土不配套”的问题。而岩溶水储水系统犹如江河上游一座座天然的调蓄水库,对其进行科学的勘查、规划、开发和调度,对解决“水土不配套”的问题,缓解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沿着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流程,地质环境及其主要岩溶水源地类型急剧变化,岩溶水赋存与运动特征及勘查开发技术条件、用水需求也随之而变。因此,研究这些变化,分别采用不同的先进适用技术,部署不同的岩溶水源地勘查开发实验工程,通过实验研究,取得适合不同水源地类型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及开发技术方案,集成泸西小江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利用的模式,供广大的岩溶石山地区推广应用,对提高岩溶水开发效益、有效整治石漠化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泸西小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东部,流域总面积1009.28 Km2,碳酸盐岩面积占70%以上,以中生界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灰岩、白云岩分布最广。流域中上游为椭圆形的岩溶盆地,长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盆底沉积平坝区海拔1700 m左右,面积78.1 Km2,地形较平坦,为流域的上层排泄基准;盆地周围裸露型岩溶山区海拨1800-2459 m,各种岩溶形态发育齐全;盆地以南处于流域下游的小江河谷,最低点海拨820m,横剖面呈“V”形,切割深度500-1639m,为流域的下层排泄基准。小江流域岩溶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从岩溶水的补给区到排泄区,历经岩溶山地、岩溶槽谷、岩溶丘陵、峰丛洼地、岩溶平坝、岩溶河谷等不同类型的岩溶形态组合单元,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特征明显,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典型性突出。本次研究,完成了全流域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流域自然地理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流域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分区评价;系统地进行了流域的“三水”转化过程与水均衡分析;明确了岩溶水源地的定义,并提出了新的岩溶水源地分类方案,按岩溶含水层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状态,首先划分为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及隐伏的岩溶水源地两大类。再根据岩溶水源地的岩溶含水介质特征:导水和赋水空间形态、结构及水动力特征,又进一步将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划分为暗河、泉、表层泉三个亚类,将隐伏的岩溶水源地划分为饱水带富水块段、表层带富水块段两个亚类;研究评价了各个类型的岩溶水富集规律、动态特征、岩溶水资源、开发技术条件和脆弱性;调查研究了岩溶水找水和开发工程,总结了已有的经验,并引进先进技术,对成功的岩溶找水和岩溶冰开发技术进行提炼、完善和创新设计;在不同的地质环境类型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岩溶水源地进行岩溶找水和开发技术实验研究,研究总结了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最终集成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岩溶水探测的技术方法试验,选用了电测深、激电测深、核磁共振、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等先进适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并进行了有效的方法组合试验。选择了分布于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天然出露的岩溶大泉、表层泉,隐伏的饱水带富水块段、表层带富水块段,共7个点开展实验工作。验证了物探方法的技术有效性,取得了技术经验和有关参数,集成了有效的探测技术方案。对于饱水带富水块段,首先利用视电阻率测深进行面积控制,初步确定富水地段,利用地质调查与电测深工作结果,综合选择多个备选孔位;再围绕备选孔位,采用核磁共振探测,确定每个探测天线围成的小面元的相对富水程度,优选出其中最富水的小面元;最后在最为富水的小面元内,用10m点距的激电测深或加密的电测深探测,确定岩溶储水空隙的具体埋藏分布位置。这一方案,大大提高了定孔位的准确性,所施工的5口深井,成井率100%。为了探测表层带岩溶发育情况,提供供水浅井的布置依据,布置了地质雷达剖面探测,用钻探验证了其中的4个探测点,均已成井,表明地质雷达对于浅层的岩性分层、岩溶破碎带的探查,精度较高。在皮家寨大泉开发实验工程的勘查中,布置高密度电法探测上覆盖层结构和稳定性、含水层岩溶发育情况。经钻孔验证,推测的地表粘土层厚度与实际情况接近,推断的岩溶发育带均已钻见导水通道。证明探测深度<60m时,高密度电阻率法分辨率高,可较准确提供岩溶分布位置与埋深。岩溶水的开发实验,选择在不同的地质环境分区内,部署了不同类型的岩溶水源地开发实验工程9项:在位于盆地外围岩溶高中山岩溶水补给区的三塘乡,部署了湾半孔表层泉蓄引、李子菁表层泉调蓄工程2项;在盆地上游溶丘台地槽谷和峰丛洼地,暗河系统上游及分水岭地带岩溶水补给一径流区的大衣村、万亩果园,部署了裸露型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工程2项;在盆地上游盆底边缘岩溶山麓谷地上层岩溶水排泄带,部署了皮家寨岩溶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开发工程1项;在盆地中、下游盆底边缘溶丘台地,岩溶水补给—径流区的纳保村,部署了表层带富水块段浅井开发、庭院式自来水供水工程1项:在盆地下游盆底边缘溶丘台地,处于岩溶水径流区的三家村、径流转换带附近的大兴堡,部署了覆盖型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示范工程2项;在盆底沉积平坝区的丁合村东部,部署了埋藏型饱水带富水块段深井开发工程1项。这些实验工程经实施取得了显着效益。目前在小江上已建成梯级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为35.38MW。经过实验总结,得出了岩溶盆地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即:沿着流域岩溶水循环的全过程,应用常规技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查明在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中间转换过程中,岩溶水的富集规律、水源地类型及开发技术条件、岩溶水资源;与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相适应,针对流域不同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区内主要的岩溶水源地类型和岩溶水的赋存特征及开发技术条件,结合需水特点规划部署岩溶水开发工程。在盆地外围裸露型岩溶山地补给区,主要布置表层泉蓄引工程;在盆底周边岩溶槽谷、峰丛洼地、岩溶台地区,主要布置暗河、泉流引、提、堵与凿井开采饱水带和表层带富水块段相结合;在盆地底部沉积平坝区,以凿井开采饱水带富水块段为主,与暗河、泉引、提、堵等相结合;在盆地下游河谷区,主要是梯级筑坝建库,建设梯级电站,开发丰富的水力资源。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多源、多方式取水的特点,达到了预定的实验目标,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开发岩溶水资源2238.55万m3/a,共解决了30326人、367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和32200亩耕地的抗旱保苗用水,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获得每年287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每年675万元的间接经济效益。2005年,云南遭遇二十五年来最严重的春旱。但各项示范工程运转正常,抗旱效果非常显着。

鱼俊明[5](2006)在《JFCZ注浆材料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注浆工艺广泛应用于大坝、隧洞、矿井、公路、铁路、工业民用建筑、环境保护、地质灾害处理等方面,对于解决近现代工程中的一些常规方法难于解决的工程难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最大特点是对地层能够进行原位加固和改良,不必挖方和破坏原有地层结构。注浆材料是注浆工艺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利用建筑垃圾(J)、粉煤灰(F)、水泥(C)、纸浆废液(Z)和其它外加剂为原材料,研究新型复合注浆材料 JFCZ 浆液,对于注浆工程和垃圾资源化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各种原材料基本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等方法,完成了JFCZ 浆液的配比试验,并对其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得到了可供工程应用的合理配方。其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达到 1.72~2.9MPa(28d),在试验中,还采用 SEM 电镜对 JFCZ 浆液结石体进行了微观形貌观察,深入地分析了各原材料组分的固化反应过程和机理。通过和相类似浆液的对比,显示了 JFCZ 浆液可注性良好,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黄静美[6](2006)在《岩溶地区水库渗漏问题及坝基防渗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内修建的大坝愈来愈多,地质条件良好的坝址,也越来越少,目前,许多大坝修建在岩溶发育的地区,在岩溶发育的岩基上筑坝,其基础处理、水库周边和库区渗漏通道的防渗处理极为重要,同时处理的施工技术也比较复杂。论文以隘口水库工程为研究背景,对岩溶地区的库区渗漏问题进行了综述性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库区水向外渗漏一般有两种途径,即库区渗漏和坝区渗漏。无论那种渗漏形式,都存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在岩溶发育地区,库区渗漏量主要与岩溶的发育性态有关。2.从库区渗漏的处理措施来看,主要包括:(1)柔毡铺盖防渗;(2)混凝土铺盖防渗;(3)水泥砂浆砌块石勾缝防渗;(4)对溶洞进行水泥灌浆和水泥冲砂灌;(5)混凝土截水墙;(6)防渗帷幕灌浆等6种方法,结合隘口水库工程条件分析,防渗帷幕灌灌浆法是比较适宜的一种方法。3.通过隘口水库工程的灌浆的现场试验表明,实施固结和帷幕灌浆作业后,坝基的防渗性能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也为隘口水库防渗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参数,包括:单位耗灰量及帷幕厚度和灌浆孔排数;灌浆孔的布置和施工程序;孔距、排距、孔向及孔深;灌浆材料及浆液浓度;灌浆压力等。岩溶地区的库区渗漏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已在重庆隘口水库工程中得到了直接应用,为实际工程和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参考和指导作用。

朱丽蓉[7](2002)在《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蚀塌陷堆积体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古暗河溶洞周边应力松弛导致了围岩的松动崩塌 ,形成了溶蚀塌陷堆积体 (简称溶塌体 )及泄荷溶蚀带 ,溶塌体分布在F5 6断层的上盘 ,为未固结的松散体 ,空隙率较大 ,为严重透水层 ,五里冲水库北段帷幕线路穿过古暗河溶蚀塌陷堆积体 ,文章介绍了在溶塌体部位帷幕进行灌浆施工的基本情况。

张邦仞,康彦仁[8](2002)在《高压灌浆技术在云南五里冲水库的应用》文中提出五里冲水库库区地质结构复杂 ,岩溶极其发育 ,不仅断裂多 ,溶塌体规模大 ,而且五里冲地下河还从北至南贯穿整个库区 ,成为水库的主要渗漏介质 .因此 ,防渗帷幕的浇筑及其防渗性能的好坏 ,将是决定水库成败的关键。在学习了我国乌江渡电站成功的使用高压灌浆技术基础上 ,用 4~ 6 MPa压力的高压灌浆技术 ,建造了高 2 6 0 m,长 1333m,面积达 2 6 .2万 m2 ,钻孔总深 2 1万 m多的防渗帷幕 ,并处理好了帷幕线上宽 31~ 4 7m,高 90 m,面积 32 0 0 m2 散体结构的溶塌堆积体 ,从而保证了水库顺利建成 ,并发挥了显着的效益。

康彦仁,张邦仞[9](2002)在《云南蒙自五里冲水库岩溶及其工程处理》文中指出五里冲水库个旧组 (Tc2 g)灰岩 ,岩溶极其发育 ,其中尤以洼地深、峰丛高、溶洞多又大 ,地下河管道单一较长、岩溶总体发育历史悠久为特点 ,以更新世以来岩溶最为发育 ,现今地下河管道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至今。因区域地壳持续抬升 ,岩溶没有成层发育的规律 ,但自上向下递减现象明显。工程上五里冲水库是以帷幕高压灌浆技术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方法处理溶洞及封堵地下河 ,利用天然盲谷成库的一座无大坝中型水库。帷幕高压灌浆技术先进、便捷、可靠。水库蓄水已达设计水位 ,发挥了效益。一年可向蒙自县供水 816 1万m3 ,可增加灌溉面积 10万亩 ,改善灌溉 2 .3万亩 ,向城市及工业供水 12 10万m3 ,使蒙自水利化程度由37%提高到 70 %以上。

宋平,马显光[10](2000)在《高压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塌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五里冲水库灌浆防渗帷幕在北段遇溶塌体,溶塌体沿帷幕线长 40~ 8 m,高约 80 m,体积约万余,其规模在国内外均属罕见。对溶塌体的处理,首次采用高压灌浆技术。经检查孔和蓄水检验,其灌浆帷幕阻水效果良好。同时为复杂岩溶地区溶塌体的处理提供了经验。

二、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蚀塌陷堆积体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蚀塌陷堆积体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环境研究理论与发展
        1.2.2 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研究
        1.2.3 岩溶隧道防涌突水岩壁稳定性研究
        1.2.4 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
        1.2.5 岩溶隧道涌突水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关键技术问题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2章 叙大铁路工程及岩溶地质环境条件研究
    2.1 工程建设常见岩溶地质问题
        2.1.1 岩溶区工程地质灾害常见类型
        2.1.2 隧道工程岩溶地质灾害类型
        2.1.3 隧道岩溶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
    2.2 铁路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铁路沿线岩溶发育特征
        2.3.1 地表岩溶地质现象
        2.3.2 岩溶管道发育特征
        2.3.3 岩溶水富集区分布
        2.3.4 岩溶洞穴(溶腔)研究
    2.4 铁路沿线岩溶分布与危险性等级划分
        2.4.1 岩溶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
        2.4.2 岩溶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
        2.4.3 隧道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过程演化研究
    3.1 岩溶地质环境形成阶段
        3.1.1 地表负地形的影响
        3.1.2 岩性分界面的影响
        3.1.3 褶皱的影响
        3.1.4 断层的影响
    3.2 岩溶水系通道扩展阶段
        3.2.1 岩溶裂隙型
        3.2.2 岩溶管脉型
        3.2.3 岩溶管道型
        3.2.4 岩溶洞穴型
        3.2.5 岩溶暗河型
    3.3 岩壁安全临界状态形成阶段
        3.3.1 围岩极限平衡状态分析
        3.3.2 高压水力作用分析
        3.3.3 爆破振动作用分析
        3.3.4 涌突水安全厚度分析
        3.3.5 算例分析
    3.4 岩溶涌突水释能降压阶段
        3.4.1 岩壁稳定性破坏的激发条件
        3.4.2 按泥水体特征划分类型
        3.4.3 按破坏特征划分类型
    3.5 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过程分析
        3.5.1 岩溶地质构造特征分析
        3.5.2 岩溶水系通道特点分析
        3.5.3 岩壁安全临界状态分析
        3.5.4 泥水体释放特征分析
        3.5.5 涌突水成灾演化过程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壁防涌突水安全性计算与模拟研究
    4.1 岩壁防涌突水机理研究
        4.1.1 宏观防治机理
        4.1.2 岩体损伤研究
    4.2 施工开挖对隧道围岩的影响
        4.2.1 围岩应力状态分析
        4.2.2 隧道分步开挖数值模拟
    4.3 爆破振动的影响及算法研究
        4.3.1 爆破振动作用理论计算
        4.3.2 施工爆破振动数值模拟
        4.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高压水力作用的影响及算法研究
        4.4.1 高压水力作用理论计算
        4.4.2 富水溶腔对岩壁高压水力作用模拟
        4.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
    5.1 涌突水危险性影响分析
        5.1.1 岩溶隧道涌突水对水系的影响
        5.1.2 岩溶隧道涌突水对地表居民饮用水源的影响
    5.2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2.1 危险性评价的意义
        5.2.2 危险性影响因素与控制
        5.2.3 危险性评价体系及指标分析
    5.3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5.3.1 岩溶地质环境指标评分标准
        5.3.2 隧道围岩特征指标评分标准
        5.3.3 扰动作用影响指标评分标准
    5.4 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
        5.4.1 岩溶地质环境分析与评分
        5.4.2 隧道围岩特征分析与评分
        5.4.3 扰动作用影响分析与评分
        5.4.4 影响因子的动态属性
        5.4.5 致灾危险性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6.1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防治思路和常见方案
        6.1.1 灾害防治思路
        6.1.2 灾害防治方案
        6.1.3 超前地质综合预报
        6.1.4 岩体加固技术综合应用
        6.1.5 水源疏导技术综合应用
    6.2 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6.2.1 防治思路与方案
        6.2.2 绕避跨越措施
        6.2.3 释能降压措施
        6.2.4 管棚支护措施
        6.2.5 注浆加固措施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黔西南侵蚀台地地区双龙溶洼水库渗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溶洼水库建设研究现状
        1.2.2 水库岩溶渗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质构造
    2.2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2.2.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2.2 含水岩组划分
第3章 双龙水库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3.1 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3.2 可溶岩出露与空间展布规律
    3.3 岩溶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3.3.1 地表岩溶形态
        3.3.2 地下岩溶形态
        3.3.3 岩溶空间展布规律
    3.4 岩溶水补径排动态特征
        3.4.1 岩溶水补给
        3.4.2 岩溶水径流
        3.4.3 岩溶水排泄
    3.5 岩溶水水动力条件分析
第4章 双龙水库成库条件分析
    4.1 概述
    4.2 库岸成库条件分析
        4.2.1 水库北西岸成库条件
        4.2.2 水库南西岸成库条件
        4.2.3 水库北东岸成库条件
        4.2.4 水库南东岸成库条件
    4.3 库盆成库条件分析
        4.3.1 库盆岩土结构特征
        4.3.2 库盆岩溶发育形态特征
        4.3.3 库盆渗漏分析
    4.4 潜在岩溶渗漏通道
        4.4.1 溶隙型渗漏
        4.4.2 管道式渗漏
第5章 水库渗漏评价
    5.1 水库渗漏基本条件
    5.2 解析法计算水库渗漏量
        5.2.1 研究区渗透系数综合计算
        5.2.2 渗漏量计算
    5.3 数值模拟法计算水库渗漏量
        5.3.1 模拟范围和模型控制条件
        5.3.2 模型拟合
        5.3.3 天然渗流场
        5.3.4 天然蓄水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场
        5.3.5 渗漏量计算
    5.4 水库渗漏评价
第6章 水库防渗方案分析
    6.1 防渗方案初选
        6.1.1 防渗范围
        6.1.2 防渗线路比选
    6.2 推荐防渗线路地质条件
        6.2.1 基本地质条件
        6.2.2 地质条件评价
    6.3 重点防渗部位确定
        6.3.1 以 5Lu线作为防渗帷幕底界
        6.3.2 以 3Lu线作为防渗帷幕底界
    6.4 水库防渗方案选择
    6.5 水库防渗方案可行性分析
第7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污染液在地基土体中迁移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填埋场土污染研究现状
        1.2.2 内河水及底泥污染研究现状
        1.2.3 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污染液及其与土体的相互作用
    2.1 污染液的组分及其变化特征
        2.1.1 垃圾渗滤液
        2.1.2 内河水及底泥
        2.1.3 其它污染液
    2.2 地基土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
        2.2.1 粘性土
        2.2.2 非粘性土
    2.3 土体中污染物的迁移形式及土的环境土工特性
        2.3.1 渗透
        2.3.2 分子扩散
        2.3.3 机械弥散
        2.3.4 吸附
    2.4 土体污染与水污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基土体污染的勘查和测试方法
    3.1 勘测点的布置
    3.2 钻孔取样方法
    3.3 测试方法
        3.3.1 样品预处理
        3.3.2 重金属
        3.3.3 有机质
        3.3.4 化学需氧量
        3.3.5 总氮
        3.3.6 总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基土体污染的评价及预测方法
    4.1 土体污染评价方法
        4.1.1 土壤质量标准法
        4.1.2 地累积指数法
        4.1.3 富集系数法
        4.1.4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4.1.5 有机指数法
    4.2 土体污染物迁移预测方法
        4.2.1 模拟污染物的选择
        4.2.2 GMS模拟软件简介
        4.2.3 边界条件及运移参数的反分析
        4.2.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渗滤液中污染物在填埋场地基土体中的迁移规律及评价
    5.1 我国填埋场现状及地基土污染问题
    5.2 淮南某填埋场的工程概况
    5.3 渗滤液污染物在地基中的运移现状勘测和测试结果
        5.3.1 重金属
        5.3.2 氯离子
        5.3.3 有机质
        5.3.4 总氮
    5.4 填埋场土体污染现状评价
        5.4.1 质量标准法
        5.4.2 地累积指数法
        5.4.3 富集系数法
        5.4.4 生态危害指数法
        5.4.5 有机指数法
    5.5 渗滤液在地基土中迁移预测评价
        5.5.1 模拟污染物的选择
        5.5.2 模型主要模拟参数的确定
        5.5.3 氯离子运移参数反分析
        5.5.4 污染物在地基土中迁移发展的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河道污水在底泥中的迁移规律及评价
    6.1 我国内河污染状态及河道底泥污染问题
    6.2 杭州西溪湿地工程概况
    6.3 河水中污染物在底泥及地基中运移现状现场勘测及测试结果
        6.3.1 重金属
        6.3.2 有机质
        6.3.3 总磷与总氮
    6.4 底泥污染现状评价
        6.4.1 质量标准法
        6.4.2 地累积指数法
        6.4.3 有机指数法
        6.4.4 生态危害指数法
    6.5 污染物在底泥及水体中迁移发展预测评价
        6.5.1 模拟污染物的选择
        6.5.2 总氮运移参数反分析
        6.5.3 污染物在底泥中迁移预测
        6.5.4 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覆水体释放的预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富阳中大西郊半岛地基土体污染与评价
    7.1 富阳中大西郊半岛的工程概况
    7.2 污染物在地基土体中的分布规律及评价
        7.2.1 重金属
        7.2.2 有机污染物
        7.2.3 地下水污染评价
        7.2.4 土体污染评价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地基土体污染控制方法
    8.1 地基土体污染控制方法
        8.1.1 围堵法
        8.1.2 降低水头
        8.1.3 土体固化
        8.1.4 土体置换
        8.1.5 其它方法
    8.2 土体污染控制工程应用实例
        8.2.1 淮南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方法
        8.2.2 西溪湿地底泥污染控制方法
        8.2.3 富阳中大西郊半岛项目地基土体污染控制方法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
附表2 展览会土壤质量标准
附录3 富阳中大项目各取样点重金属含量
附表4 富阳中大项目各取样点有机污染物含量
附表5 富阳中大项目各取样点地下水中重金属测试结果
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2 岩溶水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岩溶水有效开发面临的问题
    1.4 泸西小江流域的典型性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泸西小江流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地质背景
    2.2 地质环境区划
    2.3 地质环境分区评价
    2.4 结论与认识
第三章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循环及赋存特征
    3.1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3.2 “三水”转化过程与水均衡分析
    3.3 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特征
    3.4 岩溶水富集规律
    3.5 结论与认识
第四章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源地研究
    4.1 岩溶水源地类型
    4.2 岩溶水源地特征
    4.3 结论与认识
第五章 岩溶水探测方法技术试验研究
    5.1 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组合
    5.2 探测技术方法试验
    5.3 结论与认识
第六章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开发典型研究
    6.1 岩溶水开发实验工程部署
    6.2 天然出露的岩溶水源地开发实验
    6.3 隐伏的岩溶水源地开发实验
    6.4 岩溶水开发实验效果评价
    6.5 结论与认识
第七章 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集成
    7.1 岩溶水资源调查与规划方法
    7.2 岩溶水有效勘查及开发技术方案
    7.3 岩溶水有效开发工程布局方案
    7.4 结论与认识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目录
附录B: 在学期间提交的调查与科研成果报告、所获发明专利及获奖情况
附录C: 发明专利及获奖证书

(5)JFCZ注浆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
    1.2 注浆材料的发展历史
        1.2.1 国外注浆材料的发展历史
        1.2.2 注浆材料在我国的发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JFCZ 浆液原材料性能的分析
    2.1 建筑垃圾
    2.2 粉煤灰
        2.2.1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
        2.2.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2.2.3 粉煤灰的颗粒组成
        2.2.4 粉煤灰的掺入对浆液性能的影响
    2.3 水泥
        2.3.1 水泥的成分及其作用
        2.3.2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凝结硬化
    2.4 水和纸浆废液
        2.4.1 水
        2.4.2 纸浆废液
3 浆液主要性能及测定方法
    3.1 浆液性能及测试方法
        3.1.1 浆液粘度
        3.1.2 析水率
        3.1.3 结石率
    3.2 结石体性能及测定方法
        3.2.1 抗压强度
        3.2.2 抗渗性能
        3.2.3 结石体的密度
        3.2.4 结石体的微观结构分析
4 JFCZ 浆液试验研究与分析
    4.1 JFCZ 浆液试验方案
        4.1.1 JFCZ 浆液可行性试验
        4.1.2 JFCZ 浆液试验方案
    4.2 JFCZ 浆液单因素试验研究
        4.2.1 砖粉加量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2.2 粉煤灰加量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2.3 水泥加量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2.4 水灰比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2.5 纸浆废液浓度对JFCZ 浆液性能的影响
    4.3 JFCZ 浆液正交试验研究
        4.3.1 正交试验配方
        4.3.2 正交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
    4.4 对JFCZ 浆液的性质改良试验研究
        4.4.1 改性原理
        4.4.2 改性配方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4.3 JFCZ 浆液的经济指标
5 JFCZ 浆液结石体的微观特征及固化反应机理分析
    5.1 JFCZ 浆液结石体的SEM 扫描结果及分析
    5.2 JFCZ 浆液固化反应机理分析
6 JFCZ 浆液的工程应用
    6.1 JFCZ 浆液在湿陷性黄土路基暗穴处理中的应用
    6.2 JFCZ 浆液在基岩裂隙防渗止水中的应用
        6.2.1 浆液结石与裂隙壁面粘聚力
        6.2.2 浆材结石抗挤出稳定性
    6.3 JFCZ 浆液在岩溶地区坝基帷幕灌浆中的应用
    6.4 JFCZ 浆液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岩溶地区水库渗漏问题及坝基防渗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隘口水库工程简介
    2.1 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3 岩溶地区的库区渗漏问题
    3.1 一般地区水库渗漏条件分析
    3.2 岩溶地区的库区渗漏问题
    3.3 隘口水库的库区渗漏问题
    3.4 岩溶渗漏的工程处理措施
    3.5 本章小节
4 库区渗漏的帷幕灌浆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岩溶帷幕灌浆的基本理论
    4.3 岩溶地区帷幕灌浆工艺
        4.3.1 帷幕灌浆的工艺特点
        4.3.2 帷幕灌浆的操作程序
        4.3.3 工作面施工布置
        4.3.4 工艺适用范围
    4.4 帷幕灌浆的工程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节
5 库区坝基渗漏的现场灌浆试验研究
    5.1 现场灌浆试验的目的
    5.2 灌浆试验区的地质条件
    5.3 灌浆试验施工设计
    5.4 现场灌浆试验成果及分析
    5.5 现场灌浆试验结论
    5.6 本章小节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蚀塌陷堆积体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古暗河溶蚀塌陷堆积体的工程地质情况
3 对溶塌体处理方案的选择
4 帷幕结构设计
5 帷幕灌浆施工
6 灌浆成果资料综合分析
    6.1单位注入量与孔序之间的关系分析
    6.2 单位注入量与排序之间的关系分析
7 防渗效果检查
    7.1 溶塌体帷幕的防渗标准
    7.2 芯样直观检查
    7.3 压水试验检查
8 结束语

(9)云南蒙自五里冲水库岩溶及其工程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自然地理地质背景条件
3 岩溶发育特征
    3.1 岩溶形态和规模
        3.1.1 地表岩溶形态
        3.1.2 勘探工程揭露的地下岩溶现象
        3.1.3 灌浆工程反映的地下岩溶现象
    3.2 五里冲地下河管道系统
    3.3 岩溶发育的基本规律
        3.3.1 岩溶发育受岩性及构造控制明显
        3.3.2 岩溶的发育极不均一
        3.3.3 与五里冲地下河的形成紧密相关
        3.3.4 岩溶及强岩溶发育有由上向下递减的现象, 而无明显的分层发育的规律
        3.3.5 现今地下河系统较为年青, 形成时期较晚
        3.3.6 溶蚀速度与强度
        3.3.7 关于深岩溶问题
4 水库的堵洞和防渗工程
    4.1 利用岩溶管道“厅堂与窄巷相间发育规律”, 堵头工程位置选择适中, 堵体牢固可靠
    4.2 充分利用有利地质条件, 帷幕布置合理, 底界高低错落有序
    4.3 岩溶渗漏的克星——高压灌浆技术建造帷幕, 先进可靠便捷
    4.4 决策审慎, 采用超高超薄防渗墙通过溶洞间破碎岩体
    4.5 加密高压灌浆技术, 成功处理特殊复杂的溶塌堆积体

四、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蚀塌陷堆积体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岩溶隧道涌突水演化机理及灾害综合防治研究 ——以新建叙大铁路为例[D]. 徐钟. 成都理工大学, 2018
  • [2]黔西南侵蚀台地地区双龙溶洼水库渗漏分析[D]. 郑捷.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3]污染液在地基土体中迁移及控制研究[D]. 陈如海. 浙江大学, 2011(12)
  • [4]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D]. 王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06(05)
  • [5]JFCZ注浆材料试验研究[D]. 鱼俊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6]岩溶地区水库渗漏问题及坝基防渗措施研究[D]. 黄静美. 四川大学, 2006(02)
  • [7]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蚀塌陷堆积体处理中的应用[J]. 朱丽蓉. 云南水力发电, 2002(S1)
  • [8]高压灌浆技术在云南五里冲水库的应用[J]. 张邦仞,康彦仁. 中国岩溶, 2002(03)
  • [9]云南蒙自五里冲水库岩溶及其工程处理[J]. 康彦仁,张邦仞. 中国岩溶, 2002(02)
  • [10]高压灌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塌体中的应用[J]. 宋平,马显光. 云南水力发电, 2000(04)

标签:;  ;  ;  ;  

注浆技术在五里冲水库溶塌塌陷治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