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政府领导督导档案工作

太原市政府领导督导档案工作

一、太原市政府领导督办档案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宋凯[1](2021)在《坚持典型引路 大力提升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水平》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标志性产物—综合体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统计,全国现有3万平方米以上综合体5736家,其中5万平方米以上3708家,30万平方米以上155家,投用时间超过10年的1304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和业态复杂,经营主体多元,人员流动性大,静态火灾隐患和动态不安全因素交织,整体火灾风险水平较高,消防安全风险较大,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消防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认为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李岚[3](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提出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张政[4](2020)在《近代山西城市公共卫生研究(1909-1937)》文中提出公共卫生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此其相关事宜也逐渐由传统的民间自发应对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事业。近代以来,现代公共卫生行政体系在我国由上而下逐渐建立,这一过程中,作为华北重镇的山西也开启了公共卫生建设,而其省会太原,作为山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共卫生建设成绩较之省内其他地区更为显着。近代山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公共卫生行政从最初的包含于警政到后期逐渐与警政分离,其间虽然多有反复,但卫生行政独立的趋势已然较为明显。在山西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中,防疫是其重点。山西省政府在1918年晋北防疫工作中,建立了一套组织相对完备的防疫体系。疫后,山西政府在将中医引入防疫工作中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日常预防接种工作,结合中西医双方的力量推进山西防疫工作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发展出了较为有效的防疫处置措施。环境卫生与饮食卫生和防疫息息相关,因而受到山西政府的重视,在省会太原尤为明显。围绕与太原市环境、饮食卫生相关的各个问题,山西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改良,同时也推动了居民生活方式和卫生观念的进步。然而由于政府行政能力欠缺,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公众痼习难改等原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效果颇为有限。尽管如此,近代太原公共卫生建设促进了太原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的变革,为之后的公共卫生建设奠定了基础,依旧有其价值。妇婴卫生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山西也得到了发展。山西省政府大力推行了反缠足运动,并通过推广新式接产方式、改造旧式产婆等方法,加强了对妇婴安全的保障。虽然仍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但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的解放,并开启了太原乃至山西省的妇幼保健事业,体现了山西政府对女性身体卫生的关怀和保障女性权益的努力。总的来说,近代山西省的城市公共卫生建设,在官方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配合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各方因素的掣肘,在看似完善的外表下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纰漏。而其在发展中遭遇的困难,又多是由于时代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山西的公共卫生发展情况也可以看作那个时代全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缩影。

张国华[5](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曲成举[6](2020)在《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工业化的产物,铁路在中国经历了相当曲折的成长历程,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铁路自出现以来即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其所具有的连通疆域、活跃经济、利于军事等功能也使铁路成为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载体。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间,铁路往往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被各方政治势力所窥伺,成为各方政治势力矛盾的交汇点,突出表现了铁路虽是一交通载运工具,但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发展紧密相关。解放战争中,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城市接管工作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到铁路基本功能及重要性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大范围的铁路接管工作。但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完整的接管铁路、接管后中共如何管理和改造整个铁路系统,是消灭官僚资本企业影响、持续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总体而言,中共铁路接管工作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其它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不同,铁路接管因其行业特色、涉及层面广泛决定了中共在接管中除了要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之外,更要确保铁路工厂、铁路附属单位等的完整,进而使广大铁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运营,为解放战争、国家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所服务。因此,中共在铁路接管工作中遵循着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方式,对整个铁路体系进行了完整、全面、系统的工作。其中,接收遵循的是“原封不动,整套接收”的具体策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领导动员和自下而上的职工群众参与,对整个铁路行业内部的人事、组织机构、物资器材进行清点接收,奠定铁路尽快恢复秩序的人员、组织和物质基础。与接收工作同时进行的是中共铁路管理工作,从整个接管过程来看,管理工作既是改造前的过渡,又是接收后的必然且贯穿始终。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铁路运输,因此中共在管理阶段实行了部分的制度延续政策,以保证秩序迅速走上正轨。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了铁路行业内部的线路修复、人事组织变革以及运营管理等,为广泛的铁路营运恢复提供了前提条件。改造工作是共产党整个铁路接管的核心过程之一,改造进行的好与坏是铁路能否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标志,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改造、人事改造和制度改造,特别是在当时学习苏联先进铁路管理经验的政策下,经过改造后的铁路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在交通领域的重要依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新政权建设新中国铁路的开端,中共铁路接收、管理、改造的基本历史过程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建立了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发展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铁路的基本属性,促进了新中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放战争中其他行业接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虽然接管工作中由于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共铁路接管工作是成功、圆满的,且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对当下乃至未来中国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杨曦[7](2018)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晋绥察分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善后救济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战争结束之前筹划的一项重要事业,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遗留下来的黑暗中的一次短暂的闪光”。战争期间,山西、绥远、察哈尔三省大面积沦陷,受战争破坏尤甚,加上区内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众生活极度困难,亟待政府救济。抗战结束后,中国境内的善后救济工作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帮助下正式启动,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亦设立晋绥察分署作为三省善后救济的执行机构。然晋绥察分署辖区内不但有广大的收复区,亦有中共建立的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因而晋绥察分署救济工作的复杂程度高于南方一些分署。本文以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晋绥察分署为研究对象,对分署组织机构及其辖区内善后救济活动进行考察,力图还原分署在收复区及中共解放区的救济活动,以此探究国民政府对不同政治势力控制区域的救济成效,判断其救济取向。文章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回顾抗战期间以山西为主的晋绥察三省损失情况,探明区内开展善后救济工作的迫切程度;第二章梳理联总、行总和晋绥察分署之间变化的历史脉络,着重论述晋绥察分署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状况;第三章在论证晋绥察分署救济原则的前提下,对分署在国民政府收复区的善后救济工作进行叙述,探讨分署在救济及善后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资金、物资投入情况,判断分署对自身救济原则的贯彻程度;第四章主要介绍分署在中共解放区的善后救济活动,并以分署第八工作队在晋冀鲁豫解放区救济活动为例,还原分署在中共解放区救济工作原貌,探究分署及中共在进行善后救济工作时的不同考量和博弈,以此判断分署对中共解放区的救济取向及工作态度;第五章主要对晋绥察分署在三省救济活动进行评价,考察其成效和不足并对分署工作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究。通过研究,认为战争结束后晋绥察三省在日伪野蛮统治下损失奇重,难民遍野,开展善后救济已刻不容缓。尽管分署强调善后尤为重要,但仍将绝大部分物资用于急赈、工赈等救济项目,善后项目则以农田、水利的建设、恢复为主。分署的工作挽救了大量生命并使三省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然随着国共内战不断升级,善后救济在表层上似乎仍是一种简单的国际施救行为,实已深深地渗入国共双方的政治角力,乃至演变成一场激烈的民心争夺战,晋绥察分署并不能贯彻其所宣称的“一视同仁”原则,对中共解放区的救济工作仍带有政治歧视。最终晋绥察分署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遭到战争破坏、物资不足、利益集团掣肘、自身弊端重重及预设政治倾向等不利因素影响,使得善后救济效果大打折扣。

郑彦星[8](2018)在《求生、反抗与革命—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生存状态》文中研究指明1933年阎锡山创办西北实业公司,是一所集炼钢、纺织等轻重工业于一体的公司。职工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职工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动力,公司的发展状况也影响到职工的生存状况。1933年到1937年,西北实业公司创立初期,西北实业公司的职工首要任务是完成公司管理与生产任务,但是在此过程中遭受厂方的压迫,厂方剥夺技师红利、使用按件计资、工人储蓄等方式变相剥削工人的薪资。1937年,共产党领导的山西省总工会成立,取得了西北制造厂工人获得遣散费、西北毛织厂工人获得反对工头边珏斗争的胜利,反对晋华卷烟厂压榨女工工资的胜利。在沦陷时期,日军搬运走了西北实业公司大量的基础设施,只有极少的生产设备,为掠夺山西的资源,需要更多的工人进行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空前加强。日军抓捕劳工,让战俘充当苦力,诱骗农民进入工厂做工,经常辱骂殴打工人,压榨工人的劳动力。在战争环境下,工人的温饱得不到保证,日军还强迫工人吸食毒品,通过极端的方式压榨工人劳动力,中共在沦陷区的力量也非常薄弱,这一时期工人的生存状况较抗战前更差,在中共的带领下,革命活动再起,工人通过烧毁生产原料,破坏机器延长停工时间来反抗日军的压迫。在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接收和改造日伪资产,聘任日本人河本大作担任公司顾问。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公司经理开展对职工的技能与思想培训,号召广大职工为战后复兴贡献力量。国共内战爆发后,阎锡山在统治区域内实行工商编组管理体制,开展“三自传训”运动和工人军训运动,试图驱除共产党的势力,维护对西北实业公司的控制。但是阎统区日益缩小,通货膨胀现象严重,西北实业公司掌握的食粮越来越少,实行“平民经济”政策,造成工人严重饥饿。本文的内在逻辑是动荡时局中,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的薪资低,思想与行动自由也受到控制。职工的实际薪资所得难以满足职工的日常生活需要。为了走出生存困境,职工不得不反抗,而自发的反抗难以取得效果,职工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诉求恰恰与中共所倡导的工人运动相呼应,在中共党组织打入西北实业公司内部之后,带领工人发动了革命活动,以反抗西北实业公司的压迫。

刘洋[9](2017)在《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勃兴,中医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其科研、教育、医疗、管理、交流、传播、评价等方法体系,都与建立在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上的西医大为迥异,也与基于西方的近代中国社会建制格格不入。为了谋求发展,近代中医不断改良、汇通、论战、抗争,直至尝试“科学化中医”,希望改造中医,使其融入近代科学的体系。伴随着抗争与羁绊中的前行,中医自觉不自觉吸收和借鉴了西医的思想和制度,开始了中医体制化的探索。科学体制化是科学体制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是医院、医学院、医生组织以及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其显着的特征是医学知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医疗空间的制度性分割。由于近代社会政治制度源于西制,中医天然地被社会体制排除在外,晚清和民国政府没有主动启动中医体制化进程。中医体制化基本上萌生于中医民间,由中医界自下而上努力探索,其层次、范围、效果上与西医的近代体制化相比,距离很大。与民国政府的“抑中扬西”的卫生政策相左,近代山西地方政府对中医采取扶持政策,中医体制化在近代山西得以率先发轫。山西模仿西方科学和西医体制,成立中医社团、开展中医学校教育、创办医院、出版发行中医期刊和书籍,以及制订和完善中医学术、研究制度等努力,在中医体制化中作出独到的努力。本文以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及其活动为视角,放眼整个近代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与社会的关系、中医与西医的矛盾和媾和。通过历时共时的分析,探讨体制化对中医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为时下政府在中医药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职责界定、市场划分,提供有益参照。本文主体包括绪论、正文(共七章)、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概念释名。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其后五章是关于山西中医体制化的探索实践内容;最后一章总结山西中医体制化的贡献与启示。第一章是关于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近代中医体制化以中医思想文化变革为基础,“西学东渐”的近代化思潮是中医的近代化转型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种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下,面对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山西从统治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推动开展中医改进。中医体制化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近代山西发端。第二章是关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建及发展内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的中医社团。山西行政长官阎锡山在学会的创办、发展、运行中都发挥主导作用,给予经费、政策、发展环境的支持。由于组织稳定,经费充裕,中医改进研究会发展迅速。研究会在管理制度、科研方法、学术奖励等各个方面吸收西学,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规范,保障了中医研究的有序开展。研究会发展中期,由于政治、社会局面发生巨大转变,及“中医科学化”思潮出现,研究会进行了改组,从人员、机构、组织多方面发生较大调整。研究会宗旨也从最初的“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演变。第三章是关于中医教育探索的部分。近代山西山西医学教育历经波折,先后创办了“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后者几易其名,学制、课程、教育方向也随之不断变化。特别是其办学方针的“由中转西”,反映了中西医教育难以实现良好契合的矛盾。近代中医教育界在探索建立学制,统一课程设置,编辑中医教材,兴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过程中的努力,也是不断寻求合理医学教育建制的过程。最终,在中医向西医的参习和妥协中,近代中医教育建制得以建立。第四章是关于中医临床与防疫实践的内容。作为中医研究和中医教育的实践场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附设中医医院设立后,引入了西医医院的理念,设立养病室(病房)、加强院感管理、完善诊疗制度,不断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能力。为了弥补中医在卫生防疫中显露出的不足,研究会建立了疫情报告和研判制度,积极探索中医在卫生防疫中的作用。由于西医对传染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方面具有证据确凿、逻辑合理的实践优势,使得基于西制的近代政府,有充分理由选择西医理论和制度作为卫生防疫的立法和行政依据,西医在国家卫生防疫体系中的地位得以通过政治制度确立,成为卫生防疫的主角,中医逐渐退出了卫生防疫体系。第五章介绍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历次中医抗争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中医界面对政府、西医的不公正政策和歧视,从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中医地位出发,积极投入到抗争和中西医论战中。在纳入教育体系、创设中央国医馆、建立中医社会体制等方面,中医改进研究会与全国中医药界,互通声气,积极运用请愿抗争和参政提案等手段,奔走呼号,终获一定成效。《中医条例》、《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中医在法律地位上与西医平等;中央国医馆、卫生署中医委员会的成立,成为中医行政管理建制化的标志;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获得通过,中医执业考核得到实施等一系列突破,使得中西医并存的二元医疗卫生体制渐见雏形。第六章是关于中医学术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内容。医学交流机制与系统的形成,是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中医“秘而不宣”的习惯,随着近代报纸、期刊在中国的出现,发生了巨大改变。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作为中医学术交流的载体,业界沟通的桥梁,中西医论战的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研究会的改组,《医学杂志》的办刊思想也由“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发生转换。同时,研究会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集审查民间验方活动,出版了蕴含巨大学术价值的《审查征集验方》。研究会采取出版代销名家医书、与其他中医团体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广泛进行业界交流,在近代中医的学术传播交流体制化中取得积极成效。第七章总结了山西在中医体制化中的贡献与启示。由于地方行政力量的鼎力支持,甚至将发展中医作为省政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山西强化中医管理,从机构、组织、制度、机制方面,在神州一隅开辟了中医体制化的试验田。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实践表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基础。辩证认识中西医,以包容胸怀接受在一定时期内中西医二元化格局的局面,有助于未来产生真正的新的生命科学。中医体制化是中医科学化概念的重要延伸,是中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束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二是指出了本文仍需努力的方向;三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附录共有9个部分,汇总了近代山西中医体制化相关制度和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等等,为研究提供详实的参证。纵观中医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医发展的各个兴盛阶段多得益于体制的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等概念和思路,都是基于振兴中医发展的目的提出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医自身的特性与历次被强加之上体制的不适应。直到17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寻求出适合中医的发展之路;如何处理中西医二者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医和西医的“范式”不可通约,源于西医的近代医疗体制无法适应中医发展的自身属性。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传统中医,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又一次科学和意识形态的革命,需要再次审视其发展规律,完善中医体制化建设。

殷飞[10](2016)在《相对集中许可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行政许可实施的“精简、统一和效能”考虑,《行政许可法》第25条规定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条款。该条款为行政审批制度乃至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制度接口。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陆续实施了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这为完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积累了实践经验。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提出,“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支持地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为确保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于法有据”,我们有必要对各地开展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对制度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行政许可法》第25条规定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既不等同于同法第26条规定的“统一办理、联合办理和集中办理”机制——行政服务中心模式,也不等同于行政机关合并模式——大部制模式。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本质是,由一个行政机关或者一个内设机构集中行使原本由其他多个行政机关或者多个内设机构行使的行政许可权。成都市武侯区、上海自贸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三个地方进行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便是如此。不过,上述试点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争议,尤其在合法性、事项集中选择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作为授权性改革条款,《行政许可法》第25条并不否定当前各地按照组织法进行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但是,为了减少外界对已进行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合法性的质疑,促进全国各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建设有序合法进行,我们认为国务院有必要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实施予以统一授权。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中,对于可集中行政许可事项的确定,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行政许可的构造、行政许可审查的方式和强度,行政许可司法判断的侧重点,以及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的行政许可实施能力等多重因素。其中,行政许可实施机关的行政许可实施能力包括行政许可的审查能力、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能力等。为了解决行政机关“重许可、轻监督”的问题,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应当强化责任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义务。集中行政许可机关,应当严格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获得相应行政许可权的同时,应当承担起对应的监督责任。因此,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设计时,应当采取行政监督权随同行政许可审查决定权一并集中于行政许可机关的模式。与之同时,集中行政许可机关也应当明晰与原有行政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的事务边界。

二、太原市政府领导督办档案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政府领导督办档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坚持典型引路 大力提升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实地观摩现场取经
多方推动破解难题
精准防控化解风险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近代山西城市公共卫生研究(1909-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近代公共卫生研究
        (二)城市公共卫生研究
        (三)近代疫病问题研究
        (四)山西公共卫生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内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山西公共卫生体制的建立
    一、时代背景与卫生体制的建立
    二、山西的卫生行政与警政
    小结
第二章 卫生与防疫
    一、晋北鼠疫与山西防疫体制的建立
        (一)省防疫总局的设置
        (二)预防工作的施行
        (三)临时救治机构的设立
    二、中医与防疫
        (一)近代中医在山西的发展
        (二)中医与山西的防疫工作
        (三)中医与山西的防疫宣传
    三、日常防疫工作
        (一)常规接种
        (二)防疫宣传与预防接种
    小结
第三章 卫生与城市生活
    一、街道的清理
        (一)街道卫生状况
        (二)政府对清道问题的介入
        (三)污水问题的处理
        (四)实施效果
    二、公共厕所的改良
        (一)政府对粪厕问题的管理
        (二)政府管理成效
    三、饮水卫生的改进
        (一)近代太原饮水状况
        (二)饮水问题的改善
    四、食品卫生的监管
        (一)太原饮食卫生状况
        (二)卫生部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
        (三)成效和局限
    五、居民旧习的规范
        (一)停柩问题
        (二)弃死婴问题
        (三)吸烟问题
        (四)养犬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卫生与城市空间
    一、娱乐场所的改良
        (一)旧式娱乐场所的改良
        (二)新式娱乐场所的出现
        (三)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
    二、服务行业的整顿
        (一)政府对服务业的监管
        (二)成果与评价
    三、医疗空间的变化
        (一)医院的发展
        (二)医疗监管的进步
    小结
第五章 卫生与女性身体
    一、卫生对女性身体的解放
        (一)清末民初妇女身体的解放
        (二)民国中期妇女身体的解放
    二、卫生对女性身体的保护
        (一)对产婆行业的规范
        (二)新式接生方法的推行
        (三)旧式产婆的改造
    小结
结语
    一、卫生行政的办理内容
    二、公共卫生建设的不足及原因
    三、山西城市公共卫生建设的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承袭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一、民初人口统计
        二、民初山西人口
        三、民初太原人口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一、分类管理
        二、制度建设
        三、统计管理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一、创立运营
        二、组织管理
        三、初具规模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一、国内成长环境
        二、调整巩固提高
        三、稳步投资建设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一、系统规划
        二、统筹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一、自来水事业
        二、下水道计划
        三、尘芥物清理
        四、重点行业管理
        五、卫生防疫体系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一、完善制度建设
        二、加强环卫清理
        三、宰杀牲畜管理
        四、公厕粪场管理
        五、夏令卫生扫除
        六、城市用水管理
        七、防疫卫生管理
    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1.3.1 选题的研究方法
        1.3.2 选题的创新性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铁路的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铁路的论述
        2.1.2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论述
    2.2 苏联无产阶级铁路管理的经验积累
        2.2.1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铁路领导权转移
        2.2.2 巩固和恢复铁路运输的措施
        2.2.3 苏联早期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作用的认识
        2.3.1 铁路能为军事服务
        2.3.2 铁路能为经济服务
        2.3.3 铁路能为社会服务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与政策
    3.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背景
        3.1.1 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革命发展的现实背景
    3.2 中国共产党接管官僚资本的政策
        3.2.1 明确官僚资本界限,保护民族工商业
        3.2.2 保证机构完整,不轻易打乱企业原有组织
        3.2.3 稳定企业秩序,尽快恢复企业生产
        3.2.4 延续旧的制度,慎重改造企业规则
        3.2.5 稳定职工心态,妥善处置旧员工
    3.3 铁路接管的具体政策
        3.3.1 坚持党的领导,保障铁路营运
        3.3.2 原封不动,先接后管
        3.3.3 制度延续,缓步进行
        3.3.4 依靠群众,建设铁路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接收
    4.1 铁路接管的前期准备
        4.1.1 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接管对象
        4.1.2 组织准备,成立各级接管机构
        4.1.3 思想准备,强化接管干部纪律
    4.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机构接收
        4.2.1 东北地区铁路系统的组织接收
        4.2.2 大范围铁路管理局的接收
        4.2.3 铁路附属单位的接收
    4.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接收
        4.3.1 管理职员的接收
        4.3.2 技术人员的接收
        4.3.3 普通工人的接收
    4.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物资接收
        4.4.1 铁路器材的接收
        4.4.2 档案文件的接收
        4.4.3 其他物资的接收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管理
    5.1 过渡阶段的基本阐释
        5.1.1 过渡阶段管理的特点
        5.1.2 过渡阶段管理的内容
    5.2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人事管理
        5.2.1 工人阶级的再界定
        5.2.2 铁路旧人员的管理
        5.2.3 接管人员的管理
    5.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管理
        5.3.1 职能机构的管理
        5.3.2 共产党组织管理
    5.4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运营管理
        5.4.1 铁路既有线路的修复
        5.4.2 铁路运营管理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铁路系统的改造
    6.1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组织改造
        6.1.1 党组织的建立
        6.1.2 青年团的建立
        6.1.3 职工工会的建立
    6.2 中共对铁路职工的改造
        6.2.1 铁路职工的思想改造
        6.2.2 改造与生产相结合
        6.2.3 发动政治运动
    6.3 中共对铁路系统的制度改造
        6.3.1 推广铁路负责制
        6.3.2 改造经济制度
        6.3.3 改革行车制度
        6.3.4 管理民主化建设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与特点
    7.1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经验
        7.1.1 明确目标,以尽快恢复铁路运营为中心
        7.1.2 政策调试,以稳定政权为首要任务
        7.1.3 调查研究,以铁路发展规律为导向
        7.1.4 群众路线,以动员群众为基本力量
    7.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特点
        7.2.1 铁路接管具有跨地域性
        7.2.2 铁路接管具有复杂性
        7.2.3 铁路接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8章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评价
    8.1 圆满完成了铁路接管工作
        8.1.1 科学分析形势,适时调整策略
        8.1.2 全面系统布局,完成接管改造
        8.1.3 尊重客观规律,建设发展铁路
    8.2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的影响
        8.2.1 确立了中共在铁路系统的领导地位
        8.2.2 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
        8.2.3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
        8.2.4 凸显了人民主体性
    8.3 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的历史局限
        8.3.1 接管实践中的行动偏差
        8.3.2 接管初期依靠工人阶级政策贯彻不彻底
        8.3.3 接管人员思想状况处理不及时
        8.3.4 铁路安全观念强调不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着及科研情况

(7)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晋绥察分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晋绥察三省抗战损失概述
    1.1 日本对晋绥察三省经济掠夺
    1.2 晋绥察三省抗战人力损失
    1.3 晋绥察三省战时自然灾害
第二章 晋绥察分署成立及其组织状况
    2.1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成立
    2.2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和晋绥察分署组建
    2.3 晋绥察分署组织结构及人员配置
        2.3.1 组织机构
        2.3.2 人员配备
第三章 晋绥察分署善后救济的实施
    3.1 善后救济物资分配原则
    3.2 救济工作的开展
        3.2.1 急赈
        3.2.2 特赈
        3.2.3 工赈
        3.2.4 其他救济
    3.3 善后工作的推行
        3.3.1 水利
        3.3.2 农业
        3.3.3 工矿
        3.3.4 卫生
第四章 晋绥察分署对中共解放区的善后救济
    4.1 解放区救济协议的达成
    4.2 解放区救济活动的开展
    4.3 解放区救济工作的困局
    4.4 国共双方的博弈
第五章 晋绥察分署善后救济工作评析
    5.1 救济成效
    5.2 自身弊端
    5.3 外部制约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求生、反抗与革命—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生存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革命”还是“现代化”:工人阶级研究的范式转换
    二、西北实业公司的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
    三、民国山西的工业发展与工人生活情况
第一章 西北实业公司成立初期的职工生存状况
    一、西北实业公司的成立
        (一) 成立背景
        (二) 组织结构的确立与调整
    二. 公司的职工结构
        (一) 职员的招募
        (二) 职员的结构分析
        (三) 工人的结构分析
    三、劳资纠纷与“革命”的初起
        (一) 职员薪资状况与劳资矛盾的表现
        (二) 公司对劳资纠纷的管控和协调
        (三) 中共力量的渗入与工人运动的发轫
第二章 沦陷时期职工生活状况的恶化与革命活动的再起
    一、沦陷时期公司概况
        (一) 军管理时期
        (二) 山西产业株式会社时期
    二、日军控制下工人生活境况的恶化
        (一) 日籍人员向公司的全面渗透
        (二) “以战养战”的统制政策
        (三) 工人生活的全面恶化
    三、中共领导下工人斗争的继续开展
        (一) 日军对工人组织的破坏
        (二) 统一战线下中共工运政策与实践
        (三) 工人运动的开展及其影响
第三章 国共内战中的公司经营与职工命运
    一、抗战胜利后公司经营管理秩序的重建
        (一) 阎锡山当局对日伪资产的接收与改造
        (二) 职工结构与训练教育
    二、军事管制与职工生活状况
        (一) 战争状态与军事管制体制的强化
        (二) 战后职工的薪资福利与生活境况
    三、革命的高涨与工人的解放
        (一) 生存压力下劳资矛盾的激化
        (二) 工会的发展壮大与工人运动的持续高涨
结语: 生存法则与革命逻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方法与创新
    0.5 概念释名
第一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
    1.1 近代化思潮对中医的影响
        1.1.1 海防思潮下的中西医参合
        1.1.2“中体西用”思潮下的中西医汇通
        1.1.3 维新变法后的中医改良
        1.1.4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医科学化
    1.2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发轫
        1.2.1 社会制度与中医的关系
        1.2.2 近代中医社团的建立
        1.2.3 近代中医教育的开展
        1.2.4 近代中医医疗机构的创设
        1.2.5 近代中医期刊的发行
    1.3 近代山西的医疗卫生状况
        1.3.1 山西悠久的中医药历史
        1.3.2 近代山西的医疗体系
        1.3.3 近代山西的卫生防疫
    1.4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背景
        1.4.1 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
        1.4.2 阎锡山对中医的思想认同
        1.4.3 重要幕僚和在晋中医的影响
        1.4.4 卫生经济的现实需要
    1.5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特点
        1.5.1 远大的目标
        1.5.2 合理的原则
        1.5.3 体制化的方向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团体:从创建到改组
    2.1 兼容并蓄中逆袭创设(1919-1929)
        2.1.1 官办社团的特征
        2.1.2 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设经过
        2.1.3 理事为中心的中医学共同体
    2.2 历经坎坷后改弦更张(1930-1937)
        2.2.1 改组原因及过程
        2.2.2 会员和分会制度的完善
        2.2.3 中医师职业团体的雏形
    2.3 宗旨:从“改进”到“科学化”的嬗变
        2.3.1 成立初期:弘扬与改进
        2.3.2“中西医论战”中:衷中参西
        2.3.3“废止中医案”后:科学化的提出
    2.4 系统全面的研究规范
        2.4.1 不断完善的制度规程
        2.4.2 持之以恒的研究例会
        2.4.3 行之有效的学术奖励
    2.5 源于西学的研究思路
        2.5.1 引进还原论思维:分级与分科
        2.5.2 实证主义方法
        2.5.3 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中西医兼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学教育:实践与机制
    3.1 中西医兼业: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和晋城医学馆
        3.1.1 山西医学专门学堂
        3.1.2 晋城医学馆
    3.2 分层培养:山西医学传习所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2.1 山西医学传习所
        3.2.2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3 改弦易辙: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3.1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
        3.3.2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4 建立中医学制的探索
        3.4.1 编订课程和教材
        3.4.2 加入近代学制
    3.5 借鉴西医的中医教育模式
        3.5.1 中西医并行教授
        3.5.2 初试中医护理教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与卫生:从医院到社会
    4.1 引进西医理念的中医院
    4.2 养病室在中医医院的设立
    4.3 院感管理制度的雏形
    4.4 中医防疫的体制化实践
        4.4.1 中医参与防疫的背景
        4.4.2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
    4.5 中医退出传染病防控的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制化的社会行动:联合与抗争
    5.1 面对“管理医士规则”秉持
    5.2 在加入教育体系中凸显
    5.3 在“存废之争”中联合
    5.4 为设立中央国医馆呼号
    5.5 中医体制化构想的提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术传播交流:期刊与书籍
    6.1 编辑出版期刊
        6.1.1 《医学杂志》的出版
        6.1.2 《医学杂志》的发行
        6.1.3 《医学杂志》的编者
        6.1.4 《医学杂志》的作者
    6.2 从“改进”向“科学化”的调适
        6.2.1 办刊宗旨
        6.2.2 栏目设置
        6.2.3 文章主题
        6.2.4 作者倾向
    6.3 征集审查民间验方
        6.3.1 民间验方的征集活动
        6.3.2 严谨合理的审查程序
        6.3.3“贱便验”为纲的收录标准
        6.3.4 《审查征集验方》的社会影响
    6.4 出版发行名家论着
        6.4.1 彭承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6.4.2 赵缉庵与《针灸传真》
        6.4.3 杨百城及《灵素生理新论》
        6.4.4 时逸人和《中国时令病学》
    6.5 革新中医学术交流
        6.5.1 转变交流思想
        6.5.2 初建引文规范
        6.5.3 丰富交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启示
    7.1 官办背景成就了中医体制化的独特样本
    7.2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助力中医体制化发展
    7.3 中医体制化的思想在抗争过程中凸显
    7.4 制度变迁导致产生近代中西医二元格局
    7.5 中医体制化建设要规避中医科学化的悖论
    7.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改进研究会重要管理制度规章
附录2 中医改进研究会教育活动相关资料
附录3 中医改进研究会医疗卫生相关资料
附录4 中医改进研究会社会行动相关资料
附录5 中医改进研究会学术传播相关资料
附录6 《医学杂志》全期目录
附录7 近代山西医学人物小传及名录
附录8 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相对集中许可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任务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原理与制度
    第一节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原理
        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原理
        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制度功能
    第二节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制度框架
        一、《行政许可法》有关相对集中规定的框架
        二、《行政许可法》第25条的涵义
    第三节 对照系中的流程或场所集中
        一、流程或场所集中的类型
        二、流程或场所集中的弊端
第二章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实践
    第一节 普通行政区域的实践:以成都武侯为例
        一、改革的思路
        二、改革的核心内容
        三、改革的主要经验
        四、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自贸试验区的实践:以上海为例
        一、改革的授权根据
        二、集中的事项
        三、集中的实施和保障
    第三节 综改区的实践:以天津滨海为例
        一、改革的核心内容
        二、改革的组织保障
        三、改革的实施和保障
第三章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合法化路径
    第一节 《行政许可法》第25条的定位
        一、第25条的字面理解
        二、作为改革条款的第25条
    第二节 组织法视角下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
        一、改革的组织法依据
        二、职权法定原则的相符性
    第三节 改革合法化的路径完善
        一、完善合法化路径的必要性
        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合法化的路径
第四章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集中事项
    第一节 行政许可的类型化
        一、行政许可的两分原理
        二、行政许可的具体类型
    第二节 相对集中许可事项的确定标准
        一、行政许可的实施基础标准
        二、行政许可的实施能力标准
        三、相对集中许可事项确定标准的应用
第五章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监督检查
    第一节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中的监督检查职责
        一、行政许可权与许可监督检查及其主体的一体化
        二、一体化与专属事务管辖之间的平衡
    第二节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监督检查面临的问题
        一、一并集中面临的问题
        二、相对分离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的改革反思
        一、上海的实践模式及其评估
        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中监督检查制度的优化
结语
    一、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实践
    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完善
    三、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功能限度
    四、行政许可权的相对集中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太原市政府领导督办档案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坚持典型引路 大力提升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水平[J]. 王英,宋凯. 中国消防, 2021(06)
  • [2]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近代山西城市公共卫生研究(1909-1937)[D]. 张政.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6]中国共产党铁路接管工作研究[D]. 曲成举.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7]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晋绥察分署研究[D]. 杨曦. 山西大学, 2018(04)
  • [8]求生、反抗与革命—西北实业公司职工生存状态[D]. 郑彦星.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8)
  • [9]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D]. 刘洋. 山西大学, 2017(02)
  • [10]相对集中许可权制度研究[D]. 殷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太原市政府领导督导档案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