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传》中的动词重叠研究

《英雄传》中的动词重叠研究

一、《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邢向东[1](2021)在《晋语和西部官话中表短时貌的语法手段》文中指出汉语语法中的"短时貌""尝试貌"可以合称"短时貌"。晋语和西部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中表短时貌的语法手段,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以外,还有"V(一)下""V给下""V嘎""VV儿""VV子"等类型。"V(一)下"是最普遍的类型,"V给下"型是在"V(一)下"中加上助词"给","V嘎"是"V给下"的合音形式。"VV儿"是重叠式后字加儿缀实现名词化;"VV子"是重叠式后字加子缀实现名词化,是共同语和方言的融合形式。以上不同的类型,在地域上有互补也有重叠。不同形式的并存,有的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连续性,有的则反映了方言之间的接触关系或过渡性。短时貌不同形式在分布地域上的广狭,与其来源和历史深度具有相关性。

曹亚萍[2](2021)在《近现代汉语“书写记录”类动词的意义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卓[3](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张琳丽[4](2021)在《大连方言特征词研究》文中指出大连地区的方言研究,语音研究为主,词汇研究较少,缺少系统的方言志,对于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是缺失的。本论文通过田野调查、文学作品以及网络视频中方言词的整理,对大连方言特征词进行梳理,希望能将最具大连方言特色的词汇提炼留存,为以后方言志的编纂提供基础。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章。绪论分五部分,介绍大连概况,梳理了大连方言及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对象与范围,材料与方法。第一章对特征词进行分类。从层级、来源和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分类。层级分类将其分为一级、二级特征词。一级特征词是具有排他性的,本区共有而外区少见的,数量较少,但却最能体现大连方言词汇特点。来源上分为古语词、创新词、借用词。古语词的词义多发生转变,创新词多是依据古今通语原有因素创造的新词,借用词多借用山东方言。意义上分为名物类、动作类、性状类和其他类。其中名物类词语最多,形状类和动作类其次,名物类中包含一些与海相关的特色名词,动作类包括一些形象的动词,很能体现大连方言的语言风格以及大连人的性格。第二章到第四章是依据三个平面理论,从结构、词义、语用三方面对大连方言特征词进行具体分析。第二章是对特征词进行结构分析。音节数量的特点:双音节词最多,三音节词其次。词语构成方式的特点:合成词较多,分为复合词、重叠词和附加词。复合式以偏正结构居多,重叠式以形容词为主,也存在一些动词重叠式用法;附加式中有许多常用词缀。常用词缀有后缀“子”以及儿化音缀,还有中缀“了”以及一些形容词特定词缀。第三章词义的分析,从多义词、色彩意义两方面考察。大连方言中,有不少多义词,其扩展意义与普通话不同;许多形容词和动词带有贬义感情色彩。第四章是词汇语用功能的分析,一些特征词中包含比喻、借代的修辞意义;存在一些兼类性词语;方言词在交际中受语用条件和语用目的两方面制约,带来词义的扩展与改变,人们的词语选择需求带有主、客观因素。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概述了研究思路,强调了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

周文文[5](2021)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副词“白”和“空”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中语义相近的两个否定副词“白”和“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语义演变、共时考察、习得情况几个方面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汉语教学建议,以期能够为副词“白”“空”的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三部分,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对“白”和“空”的历时发展和语义演变进行考察,发现留学生的习得顺序与两者语义虚化的轨迹基本相同。“白”的语义和词性更为丰富,使用频率更高。在演变历程中,一些语义被保留下来并沿用至今,一些语义已经消亡。“空”的语义也一直在变化,与“白”相比,“空”的词性变化较少,主要语义均带有否定义,语义的演变过程更为稳定。二者的实词虚化主要受到句法环境和语义、语用条件的影响。第二部分着眼于“白”和“空”的共时对比分析,主要考察副词“白”和“空”在句法搭配、语义倾向、语体方面的特点。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词的用法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在句法方面,两词在句中主要与动词和动词短语搭配。其中,“白”的搭配范围较广,使用率较高,并且具有“空”所没有的凝固结构,这是由于人们认同“白”的固定语所反映的认知经验,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凝固结构。在语义倾向方面,“白”具有多重语义倾向,分别是“劳而无获”“获而不劳”,“空”只有一种语义倾向,为“劳而无获”。在语体方面,本文分别收集了口语语料和书面语语料,在此基础上考察“白”“空”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白”的口语色彩比“空”重,“空”更具书面语色彩。第三部分搜集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留学生关于“白”和“空”两个副词的习得情况,留学生对“白”的掌握较熟练,“空”的偏误率较高,只有少量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熟悉“空”的用法。出现的偏误类型主要有误代偏误、语义偏误、遗漏偏误、误加偏误、语序偏误。通过对偏误语料的搜集分析与对大纲和教材的考察,发现造成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母语负迁移、语内迁移、学生的情感因素、教材设置。最后基于上述结论,针对学生、教师、教学方法和教材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赵娜娜[6](2021)在《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作家。他以自己的家乡——陕西丹凤县为创作源泉,以地道的关中方言土语为建筑材料,创作出了《秦腔》《废都》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本文以贾平凹的三部代表性长篇小说《秦腔》《废都》《高兴》为语料来源,以《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的“关中片”方言分区为依据,结合汉语方言词汇学理论及方言特征词的相关知识,对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综合的考察研究。本文一共七个部分,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简单地介绍了贾平凹的生平,然后对方言写作及贾平凹的方言创作进行论述。方言写作由来以久,而贾平凹能够熟练地运用方言进行写作,既与其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有关,也受创作题材和内容的限制。第二章是对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层级划分与描写。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共有124个,按照不同的重要性将其分为一级特征词、二级特征词以及三级特征词。对这124个方言特征词进行层级划分的同时进行释义,并说明其在关中片与周边方言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列出小说中的例句,以便理解。第三章是对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语言平面的考察,主要包括结构考察、义类考察以及具体词类的考察分析。结构的考察是从音节数量和构词方式两个角度对特征词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对作品中的特征词进行了义类划分,按照词性的不同,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可分为七类,其中名词和动词占优势。第四章是对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历时分析,主要分为三类:承传词、变异词以及创新词。找出承传词的古文献用例,并对变异词进行分析,同时讨论了创新词的构词方式。第五章是将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与周边方言进行比较,主要与中原官话(秦陇片、汾河片)、晋语以及西南官话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关中片与周边方言的共有特征词数量,确定关中片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本文以贾平凹作品为语料来源,从语言平面和历时的角度对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综合考察,力图展现关中方言特征词的真实面貌,同时将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进行比较,考察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通过研究可知,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由亲到疏依次为:秦陇片、汾河片、晋语、西南官话。

崔山佳[7](2021)在《《李玉戏曲集》特殊语法现象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李玉是清代的戏曲大家,是着名的"苏州派"最突出的代表。《李玉戏曲集》不仅在文学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在语法上也有不少语法现象比较特殊,很有价值,如:"VP-VP"动词重叠、动词重叠+看、量词"几CC"重叠、V+快、A得紧、指示叹词"哪"、叹词"嘚" "啲"、连介词"爲因"、介词"并列删除"现象、介词"被""把"同现句。

杜林微[8](2021)在《郑光祖杂剧词汇研究》文中指出杂剧是古代极受大众喜爱的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作为一种传播较广、影响较大的文学样式,元杂剧以其浓郁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郑光祖作为元杂剧后期创作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0世纪70年代,学界对元杂剧的词汇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在检索、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对郑光祖杂剧词汇进行全面描写和系统研究。本文共分为如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郑光祖杂剧词汇研究的选题缘由,阐述了研究对象、语料来源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对元杂剧词汇的研究状况和郑光祖杂剧的研究状况。第一章,郑光祖杂剧词汇构词研究。从单纯词和合成词两个方面对郑光祖杂剧词汇做了全面统计与整理。单纯词部分主要描写了联绵词和叠音词;合成词部分主要对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做了分析。第二章,郑光祖杂剧俗语词研究。郑光祖杂剧中记载了丰富的俗语词,这些词是研究元代语言的重要材料。分别从称谓类、名物类、动作行为类、性质状态类、其他类对郑光祖杂剧的俗语词进行分析。称谓类俗语词又分为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和职业称谓;名物类俗语词可以分成衣食住行类、社会生活类和天地万物类;其他类俗语词以副词为主。第三章,郑光祖杂剧词汇语义特点研究。对郑光祖杂剧的同义词和多义词做了分析。同义词的研究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多义词的研究则是将词放在具体的句子中,对其义项进行解释,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第四章,郑光祖杂剧词汇的文化内涵。从民族心理文化、等级制度文化和婚嫁礼俗文化三个方面研究了郑光祖杂剧词汇的文化内涵。民族心理文化包括词汇所反映的象征意义、避讳心理和尊卑观念;通过对詈语的分析,概括出郑光祖杂剧词汇所体现出的以人为贵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观。结语部分总结了整篇论文的内容和观点,指出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可以改进完善的地方。

全文灵[9](2021)在《从《问答篇》到《语言自迩集》的改编看清代北京话语法特征的变化》文中提出威妥玛是19世纪英国着名的外交官和汉学家。1859年在香港出版的《寻津录》是威妥玛到中国后编写的第一部汉语教材,之后1867年第一版的《语言自迩集》则是当时影响甚广的北京官话口语教材,至今亦被认为是对19世纪中期北京话的真实记录。在《寻津录》和《语言自迩集》之间,威妥玛及其团队于1860年还曾编写出版了《问答篇》和《登瀛篇》,二者同样是北京官话教材。其中,《问答篇》更是与《语言自迩集》中的《谈论篇百章》有直接的承继关系。文章以《问答篇》到《语言自迩集》谈论篇改编的957组例句为研究对象,从满语干扰特征和话语互动成分两个角度观察对比具有互文关系的两个文本之间的异同,并进一步探讨清代北京话的语法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问答篇》和《语言自迩集》的基本内容,并概述了两书的研究现状,指出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同时,确立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提出针对性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立足于《问答篇》与《语言自迩集》谈论篇的具体比较,整体概括了两书之间的改编情况。文章从篇章数目、内容到具体词句变化等方面整体描述了《问答篇》到《语言自迩集》谈论篇的改编情况,并对具体改编例句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详细描写。最后发现,除错字病句外,两书删除替换的部分则主要集中在与满语特征相关的内容上,增补添加的词句则主要集中在表态度、语气的话语互动成分方面。第三章结合清中前期的《问答篇》系列互文性文本,从满汉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了《问答篇》到《语言自迩集》谈论篇改编过程中满语干扰特征的舍弃和保留情况,发现两书改编虽然总体上是在不断减小满语干扰特征的数量,但也保留了一些特殊的满语表达。这些遗留形式最终转化为当时北京官话的元素,甚至成为明显的北京话特征。第四章从话语互动的角度讨论了两书改编过程中言语互动成分的存留增减情况,发现《问答篇》到《语言自迩集》(第一版)再到《语言自迩集》(第二版),文本中的话语互动成分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一些增添的互动性表达明显承自传统话本小说的叙事方式,证明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对清代中后期的北京话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带有现场性的话语互动成分也已融入并成为清代北京话的特征之一,应该纳入判断清代北京话语料的标准范围。第五章在梳理历代学者提出的清代北京话判断标准的基础上探讨了清代北京话语法特征的变化原因及其内部语言层次和历史发展特点,认为清代北京话的语法特征主要呈现“去满语化”和“增加话语互动成分”两种演变趋势。满语的底层遗留、旗人汉语的发展以及传统话本小说的叙事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清代北京话的语法面貌。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总体概括了文章的观点和发现。

陈慧杰[10](2021)在《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乞大》是旧时高丽、朝鲜民众学习汉语的教科书,其语言的呈现形式为会话体,主要记述当时的两朝商人到中国买卖货物、食宿、见闻等的过程。元、明、清三代的汉语研究者分别对其进行了修订、再版,逐渐形成了能充分反映元、明、清时汉语口语实际的语料:元末的《古本老乞大》、明初的《老乞大谚解》,清中期的《老乞大新释》和《重刊老乞大》。本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与《老乞大》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发现学界对《老乞大》的研究涉及到了语言、文化、汉语教材、文献等诸多方面。目前有关《老乞大》量词研究主要关注于书中名量词的具体使用情况,有的只针对书中的货币量词或个体量词进行研究,还有的关注某一版本的量词研究,现有的研究都未涉及元、明、清三个时期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的比较研究。本文以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的比较为研究的对象。论文首先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将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个大类,大类之下又进行了细化,统计出了四种版本不计重复的名量词有108个,动量词有39个。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量词的书写形式与表量、语法特征等方面对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的异同进行对比,发现元本《古老》和明本《老谚》、清本《老新》和《重老》中使用的量词和其称量的对象两两相近,而元明两种修订本和清代两个修订本使用的量词及其计量对象差异较大,这充分说明汉语量词在从元明向清代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后,以《古本老乞大》中的量词为参照,分别将明、清两个朝代三种版本《老乞大》中的量词与之进行比较,发现后期版本中有60个继续沿用元本的量词,也有换用、增加,甚至是不用的量词,这些演变是由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发展变化、语言接触、人为讹用等外部因素和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等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通过元明本《老乞大》量词与同时期“三言二拍”的比较,可知元明本《老乞大》中的大部分(87个)量词在“三言二拍”中有所使用,与“三言二拍”不同的是,这些共有量词在《老乞大》中的使用频率较低,量词的形体也有诸多的差别,从总体上看,《老乞大》量词计量对象的范围没有“三言二拍”宽泛,这也印证了会话体教科书与其他文体在量词的选取与使用上是有一定差异的。

二、《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晋语和西部官话中表短时貌的语法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1. “V(一)下”型
    1.1 共时考察
        1.1.1西南官话
        1.1.2 西北官话
        1.1.3 晋语
    1.2 历时考察
2. “V给下”型
    2.1 共时考察
    2.2 历时考察
3. “V嘎”型
    3.1 V嘎/港/剐/刮/乖/呱/喀/可
    3.2 “V嘎子/儿”“V可子”
    3.3 “V嘎”型与“V给下”型的关系
4. “VV儿”型
    4.1 共时考察
    4.2 历时考察
5. “VV子”型
    5.1 形式和分布
    5.2 性质与形成
6. 短时貌形式的类型与分布特点
    6.1 短时貌形式的类型
    6.2 短时貌形式的地域分布
    6.3 短时貌形式的分布与其来源的关系

(3)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大连方言特征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大连概况
    (二)大连方言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对象与范围
    (五)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大连方言特征词分类
    (一)大连方言特征词的层级分类
    (二)大连方言特征词的来源分类
    (三)大连方言特征词的语义分类
二、大连方言特征词结构分析
    (一)音节数量分析
    (二)构词方式考察
三、大连方言特征词的词义分析
    (一)多义词分析
    (二)色彩意义
四、大连方言特征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一)主要辞格分析
    (二)兼词类词语分析
    (三)语用条件和语用目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连方言特征词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副词“白”和“空”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的研究综述
        1.2.1 “白”的相关研究
        1.2.2 “空”的相关研究
        1.2.3 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白”和“空”的语义演变考察
    2.1 “白”的语义演变考察
        2.1.1 语义演变轨迹
        2.1.2 虚化动因
    2.2 “空”的语义演变考察
        2.2.1 语义演变轨迹
        2.2.2 虚化动因
    2.3 习得顺序与语义演变的照应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白”和“空”的共时考察
    3.1 “白”和“空”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3.1.1 “白”“空”与动词搭配的特点
        3.1.2 “白”“空”与动词短语搭配的特点
        3.1.3 “白”“空”的语义倾向
        3.1.4 凝固结构
    3.2 “白”和“空”的语体特点
        3.2.1 在口语中的表达倾向
        3.2.2 在书面语中的表达倾向
    3.3 小结
第四章 “白”和“空”的习得情况与教学建议
    4.1 习得情况
        4.1.1 基于语料库收集整理的习得情况
        4.1.2 基于调查问卷的习得情况总结
        4.1.3 偏误情况总结
    4.2 偏误原因
        4.2.1 母语负迁移
        4.2.2 语内迁移
        4.2.3 学生的情感因素
        4.2.4 教材设置
    4.3 教学建议
        4.3.1 教师合理引导学生
        4.3.2 教材恰当编排
        4.3.3 改进教学重难点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6)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中概况
    (二) 研究现状
    (三)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五) 研究对象与范围
    (六) 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贾平凹与方言写作
    (一) 贾平凹生平
    (二) 贾平凹的方言写作
    (三) 小结
二、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层级描写与分析
    (一) 方言特征词理论
    (二) 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描写
    (三) 小结
三、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语言平面考察
    (一) 结构考察
    (二) 义类考察
    (三) 词类考察
    (四) 小结
四、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历时分析
    (一) 承传词
    (二) 变异词
    (三) 创新词
    (四) 小结
五、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一) 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与周边方言共有词汇对比
    (二) 从特征词看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郑光祖杂剧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材料
        一、研究对象
        二、材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元杂剧词汇研究
        二、国外元杂剧词汇研究
        三、郑光祖杂剧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查阅法
        二、静态描写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三、 共时分析与历时考察相结合
第一章 郑光祖杂剧构词研究
    第一节 单纯词
        一、联绵词
        二、叠音词
    第二节 合成词
        一、复合式
        二、重叠式
        三、附加式
    小结
第二章 郑光祖杂剧俗语词研究
    第一节 称谓类俗语词
        一、亲属称谓
        二、社交称谓
        三、职业称谓
    第二节 名物类俗语词
        一、衣食住行类
        二、社会生活类
        三、天地万物类
    第三节 性质状态类俗语词
    第四节 动作行为类俗语词
    第五节 其他类俗语词
    小结
第三章 郑光祖杂剧词汇语义特点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
        一、名词同义词
        二、动词同义词
        三、形容词同义词
        四、副词同义词
    第二节 多义词
    小结
第四章 郑光祖杂剧词汇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郑光祖杂剧词汇蕴含的民族心理文化
        一、避讳心理
        二、尊卑观念
        三、象征意义
        四、詈语所反映的文化
    第二节 郑光祖杂剧词汇蕴含的等级制度文化
    第三节 郑光祖杂剧词汇蕴含的婚嫁礼俗文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从《问答篇》到《语言自迩集》的改编看清代北京话语法特征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综述
        1.2.1 《问答篇》相关研究
        1.2.2 《语言自迩集》相关研究
        1.2.3 清代北京话语法特征相关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二 《问答篇》与《语言自迩集》谈论篇的比较
    2.1 《问答篇》的语料性质
    2.2 《问答篇》到《语言自迩集》谈论篇的篇章变化
    2.3 《问答篇》到《语言自迩集》谈论篇的语言变化
        2.3.1 词法方面的变化
        2.3.2 句法方面的变化
    2.4 小结
三 满语干扰特征的弃留
    3.1 与满语后置词和格尾相关的干扰特征的减少
        3.1.1 位格标记de(-de)——“(的)上/上头”
        3.1.2 时间后置词jakade——“……的时候”
        3.1.3 因果关系连词uttu ofi/tuttu ofi——“因为这样”
    3.2 与句末语助词和满语借词相关的干扰特征的减少
        3.2.1 语气词dabala——“罢咧”“罢了”
        3.2.2 引语标记“说”“的话”
        3.2.3 表示假设和条件的助词“(的)时候”
        3.2.4 满语借词和满式表达
    3.3 与词汇和语序相关的干扰特征的保留
        3.3.1 句末表示领有、存在的“有”
        3.3.2 一些副词的特殊语序和用法
        3.3.3 句末时体助词“来着”
    3.4 小结
四 话语互动成分的增加
    4.1 话语互动标记的增加
        4.1.1 增加关联性成分
        4.1.2 增加话语标记成分
        4.1.3 副词的变化
        4.1.4 人称代词的选择
        4.1.5 增加叹词
        4.1.6 反问句的变化
    4.2 话语互动功能的凸显
        4.2.1 引入话题或评价
        4.2.2 构建现场效应
        4.2.3 变换叙述视角
        4.2.4 叙事与评价交错
        4.2.5 保证交际顺畅
    4.3 小结
五 清代北京话语法特征的相关讨论
    5.1 现有的清代北京话判断标准
    5.2 文本比较视角下的清代北京话语法特征的变化
    5.3 清代北京话语法特征变化发展的原因
    5.4 小结
六 结论
参考文献

(10)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关于《老乞大》的研究
        0.2.2 关于量词的研究
        0.2.3 关于《老乞大》量词的研究
    0.3 研究意义及方法
        0.3.1 研究意义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及简称凡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简称及凡例
第一章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的统计描述
    1.1 名量词
        1.1.1 个体量词
        1.1.2 集合量词
        1.1.3 部分量词
        1.1.4 度量词
        1.1.5 品类量词
        1.1.6 准量词
    1.2 动量词
        1.2.1 专用动量词
        1.2.2 借用动量词
    1.3 《老乞大》含有语素“些”的词语辨析
        1.3.1 “些个(些个)、些少、些小”
        1.3.2 “些微、些须”
    1.4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分布统计表
    1.5 小结
第二章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异同的对比分析
    2.1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书写形式异同分析
        2.1.1 表量相同而形体不同
        2.1.2 表量不同而形体相同
    2.2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语法特征比较分析
        2.2.1 词法特征
        2.2.2 句法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演变的表现及原因
    3.1 量词演变的表现
        3.1.1 后期版本沿用的量词
        3.1.2 后期版本换用的量词
        3.1.3 后期版本增加的量词
        3.1.4 后期版本不用的量词
    3.2 量词演变的原因
        3.2.1 外部原因
        3.2.2 内部原因
    3.3 小结
第四章 元明本《老乞大》与“三言二拍”量词的比较
    4.1 元明本《老乞大》与“三言二拍”共有量词的比较
        4.1.1 量词在使用次数上的差异
        4.1.2 量词在使用形体上的差异
        4.1.3 量词在计量对象范围上的差异
    4.2 元明本《老乞大》独有量词与元明其他文献的比较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的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晋语和西部官话中表短时貌的语法手段[J]. 邢向东. 中国语文, 2021(04)
  • [2]近现代汉语“书写记录”类动词的意义演变研究[D]. 曹亚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4]大连方言特征词研究[D]. 张琳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副词“白”和“空”的比较分析[D]. 周文文.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6]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D]. 赵娜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10)
  • [7]《李玉戏曲集》特殊语法现象考察[J]. 崔山佳.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21(01)
  • [8]郑光祖杂剧词汇研究[D]. 杜林微.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从《问答篇》到《语言自迩集》的改编看清代北京话语法特征的变化[D]. 全文灵.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10]四种版本《老乞大》量词比较研究[D]. 陈慧杰.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标签:;  ;  ;  

《英雄传》中的动词重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