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兔耳急性创面愈合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郑淋之[1](2021)在《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肛周脓肿术后大鼠模型创面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利用健康SD大鼠制作肛周脓肿术后模型,造模成功后取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A组(透脓散灌胃组)、B组(负压吸引治疗组)、C组(透脓散灌胃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组),每组16只。A组每日上午9点给予透脓散灌胃后创面消毒一次;B组创面消毒后采用负压吸引治疗8h(9点至17点),负压值设定为-125mm Hg,每日治疗结束后解除负压装置;C组按照A组方式灌胃后,再采用B组方式负压吸引治疗8h。所有大鼠在每日治疗结束后均让其自由活动,自由饮食。在治疗第1、3、5、7天各组随机抽取4只大鼠,经2%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处死进行创面组织取材。取得的创面组织分为两份,一份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检测组织匀浆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水平;另一份用福尔马林固定后,经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等处理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肉芽组织中血管增生、纤维增生、水肿情况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每组大鼠的生命体征、体重变化等一般情况,并对创面进行肉眼形态学观察,同时测量并记录大鼠每日的创面面积,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鼠创面组织中IL-6、IL-10、VEGF的浓度:随治疗天数的增加,三组大鼠IL-6浓度逐渐降低,IL-10浓度逐渐升高,VEGF的浓度逐渐升高。在治疗的第1、3天,三组大鼠的IL-6、IL-10、VEGF的浓度组间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结果:(1)IL-6浓度:第5天,C组浓度持续降低,浓度水平明显低于A、B组(P<0.01);第7天:三组组织浓度水平明显降低,C组<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IL-10浓度:第5天,组织浓度C组>A组,C组>B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天,组织浓度水平升高明显,C组>A组>B组,各组间两两相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VEGF浓度:第5天,组织VEGF浓度呈上升趋势,C组>A组,C组>B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天,浓度显着上升,C组>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对比结果:(1)IL-6浓度:治疗第3天,三组浓度与第1天相比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C组组织浓度与第1天相比明显下降(P<0.01),A、B组浓度水平虽较第1天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各组均低于第1天的浓度(P<0.05)。(2)IL-10浓度:治疗第3天,三组浓度与第1天相比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5天时,与治疗第1天相比,C组组织浓度升高明显(P<0.01),其余两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三组浓度水平较第1天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VEGF浓度:治疗第3天,三组浓度呈上升趋势,但与第1天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第5天,A、C两组浓度持续上升(P<0.01),B组浓度虽较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与第1天相比,三组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创面愈合率:各组愈合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在3至5天时间段的愈合率增势最大,各时间段C组愈合率最高,B组愈合率最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天后,C组愈合率大于A、B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第3、5、7天观察,各组愈合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C组>A组>B组(P<0.01)。3、大鼠一般情况:A组:治疗前2天精神状态欠佳,治疗第3-7天,大鼠精神状态良好,反应灵活,饮食饮水量恢复正常,体重增长。B组:治疗前3天,大鼠精神状态萎靡,蜷卧懒动,治疗后第4-7天活跃度及饮食较前提高,但较同时期A、C组少,体重与A、C组相比稍低。C组:饮食饮水量及体重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精神状态及活跃度较A组稍差。4、大鼠创面肉眼观察结果:在治疗后第1天,三组创缘均有红肿,创面痂壳全层覆盖,无明显差异,在治疗第3、5、7天,对比三组创面差异,C组愈合最快、愈合度最高,与A、B组相比,水肿程度更轻,创面肉芽组织更新鲜红润,感染坏死物更少;B组与A组相比,肉芽水肿消散速度更快,创面基底更湿润,但肉芽的生长速度较A组缓慢。5、大鼠创面病理学分析:治疗第1天,各组差异不大,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发现各组炎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及间质水肿逐渐减轻,纤维母细胞逐渐增多,新生毛细血管的增生在第5天后逐渐减少。C组炎性坏死及间质水肿消散更快,新生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增生更快更多,各方面均明显优于A、B两组,B组炎症反应比A、C组重,但间质水肿较A组轻,A、C组毛细血管及纤维母细胞的增生优于B组。结论:1、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治疗大鼠肛周脓肿术后创面,能降低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提高VEGF浓度,促进创面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增生,达到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2、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大鼠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愈合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较单一使用透脓散或负压闭式引流治疗效果更优。3、在单一使用时,透脓散促进创面愈合作用优于负压闭式引流,且在价格上更为经济,使用时更为方便,因此在单一使用时,推荐使用透脓散。4、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愈合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吴石兵[2](2020)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在治疗难治性压疮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在治疗难治性压疮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压疮患者4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负压治疗组和对照组,负压治疗组一期扩创后应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待肉芽组织较新鲜后,二期行创面修复术+负压封闭引流术;对照组常规传统换药治疗,待肉芽新鲜后,行创面修复术+负压封闭引流术。负压治疗组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72.70±2.15岁,3期压疮9例,4期压疮14例,创面形成平均时间74.83±4.65天,创面平均面积26.22±2.13cm2。对照组2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56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74.91 ± 1.37岁,3期压疮10例,4期压疮13例,创面形成平均时间73.43±4.21天,创面平均面积23.74±1.43cm2。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创面细菌培养转阴率、过渡至创面修复(植皮或皮瓣等封闭创面)手术所需时间、创面愈合总时间、第一次手术前后与换药前后两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转阴率高于对照组,但过渡至创面修复手术所需时间、创面愈合总时间均显着少于对照组;无论是负压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术前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也明显高于术后;负压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两组无明显差异;负压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较之传统换药治疗方法,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等优点,从而可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减轻患者痛苦,且与传统换药治疗在住院费用上无显着差异,可作为难治性压疮的常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赵鑫[3](2020)在《负压封闭引流对大鼠急性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组(VSD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在创面愈合过程中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和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创面愈合的潜在机制。方法:1、取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缺损模型,圆形创面,直径20毫米。2、建立创面模型以后随机分为VSD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换药后纱布覆盖,VSD治疗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负压值-125mmHg;根据处死时间分为1天、3天、7天组,每组6只。3、术后第1天、3天、7天对创面进行固定高度连续拍照,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和计算比较创面愈合率变化情况。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术后第1天、3天、7天肉芽组织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5、免疫组化分析术后第1天、3天、7天肉芽组织的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及Ⅰ/Ⅲ胶原比例变化。6、天狼猩红染色后,偏振光显微镜下分析肉芽组织Ⅰ/Ⅲ胶原比例变化。7、H&E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再生情况。8、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胶原排列分布和创面再上皮化长度的变化。结果:1、创面连续拍照结果显示: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创面干燥结痂,而VSD治疗组创面较湿润。创面愈合率显示,从术后第1天开始VSD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就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这一显着差异持续到术后第7天。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术后第1天,3天,7天,VSD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均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用平均光密度值表示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术后第1天,3天,7天,VSD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均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术后第1天,VSD治疗组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两组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VSD治疗组Ⅰ/Ⅲ型胶原比例均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天狼猩红染色后偏振光显微镜下分析Ⅰ/Ⅲ型胶原比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VSD治疗组Ⅰ/Ⅲ型胶原比例均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H&E染色结果显示:在术后第1天,VSD治疗组肉芽组织面积高于空白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3天,两组肉芽组织面积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第7天,VSD治疗组肉芽组织面积低于空白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VSD治疗组创面再上皮化速度快于空白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促进大鼠急性皮肤创面的愈合。2.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提升创面愈合过程中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量以及提升Ⅰ/Ⅲ型胶原比例。
任黎蕾[4](2018)在《不同浓度局部给氧联合间歇负压对兔耳缺血性创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在构建的缺血性创面动物模型上,探讨两种不同氧流量局部给氧联合间歇负压封闭引流在对兔耳缺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通过分组治疗制备的创面模型的对比性研究,完善氧流量值对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性作用。为提高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能力提供进一步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西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12只健康家兔,雌雄不限,3?4月龄大小。双耳背脱毛、消毒、麻醉后结扎中央动脉和边缘动脉,保留尾端动脉和全部静脉,于兔耳背制作2×2cm去除表皮及真皮部分组织,保留软骨膜及部分皮下组织制备缺血创面。24个创面随机分为6组,A组:空白对照;B组:(氧流量2L/min);C组:(氧流量5L/min);D组:单纯负压;E组:氧+负压(氧流量2L/min);F组:氧+负压(氧流量5L/min)。可调节负压模式设定为间歇负压(工作5分钟,暂停2分钟),负压值为75mmHg。分别在术后第5、7、10、14天采用Image-Pro Plus6.0版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组创面面积,据公式计算创面愈合率;各组分别在对应时间点切取创面中心及边缘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新生血管及胶原纤维(Collagen fiber,Fb)分布情况;RT-PCR测定创面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mRNA(Platelet source growth factor mRNA,PDGF mRNA)的表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测定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蛋白表达。结果:1、创面愈合率:各治疗组均显着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05),D组第5、7、10、14天创面愈合率为(45.65±0.95、57.16±0.71、82.75±3.31、94.1±1.32)与B组第5、7、10、14天创面愈合率(38.19±0.51、41.69±0.92、68.56±0.50、87.03±0.59)、C组第5、7、10、14天创面愈合率(41.48±1.60、43.36±0.84、71.72±1.79、89.16±1.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05),B组、C组各时相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05),E组第5天、7天、10天、14天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0.99±1.09、64.58±0.89、88.55±0.21、97.12±0.83)、D组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F组第5天、7天、10天、14天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4.29±0.48、67.70±2.39、89.57±0.40、98.34±0.35)、D组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E组、F组各时相点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各组创面愈合率的顺序:F组最快,E组、D组次之,B组、C组较慢,A组最慢。2、组织学观察:HE染色显示A组新生毛细管和胶原纤维最少,B、C两组次之,D组可见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较B、C组多,部分毛细血管壁不完整,胶原纤维排列无序,E组、F组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均表达丰富,其中F组新生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充盈,胶原纤维排列规则。各组表达量顺序:F组(29)E组(29)D组(29)B、C组(29)A组。3、创面PDGFmRNA的表达:各治疗组均较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氧疗B、C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D组与E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D组与F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E、F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各组表达量顺序:F组(29)E组(29)D组(29)B、C组(29)A组。4、创面IL-6mRNA的表达:各治疗组均较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氧疗B、C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D组与E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D组与F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E、F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各组表达量顺序:F组(29)E组(29)D组(29)B、C组(29)A组。5、免疫组化:应用Image-Pro Plus6.0版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组创面HIF1–α吸光度值得出:B组第5天、7天、10天、14天HIF1–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6±0.06、0.27±0.03、0.24±0.02、0.18±0.03)、C组第5天、7天、10天、14天HIF1–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4±0.04、0.24±0.03、0.22±0.02、0.18±0.01)较空白A组第5天、7天、10天、14天HIF1–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3±0.05、0.31±0.02、0.27±0.03、0.24±0.03)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D组第第5天、7天、10天、14天HIF1–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3±0.03、0.39±0.08、0.33±0.05、0.27±0.04)较空白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E组第5天、7天、10天、14天HIF1–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47±0.05、0.35±0.03、0.29±0.05、0.24±0.04)、F组对应表达量分别为(0.40±0.06、0.28±0.03、0.24±0.05、0.22±0.06)较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E、F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各组表达量顺序:D组(29)E组(29)A组(29)F组(29)B组(29)C组。结论:间歇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局部氧疗对兔耳缺血性创面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采用TOT(氧流量值5L/min)+间歇负压吸引模式(负压值-75mmHg,吸引5min,停止2min)优于其余治疗组,增加创面愈合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创面低氧环境,促进创面新生血管再生和胶原沉积,与PDGFmRNA高表达、降低HIF 1–α蛋白与IL-6mRNA基因表达相关。
谢闪亮[5](2018)在《真空辅助闭合术治疗急性和慢性创面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真空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是1997年由Argenta和Morykwas首先提出,最初用于一些复杂创面的辅助治疗。经过许多临床的应用与探索,现已将其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性和慢性创面的治疗,并取得了显着疗效。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使用VAC技术治疗的各类急性和慢性创面患者的资料,探讨VAC技术对急性和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共计收治的50例三度烧伤合并感染创面、50例急性非烧伤感染创面、44例压力性损伤创面及44例糖尿病足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VAC技术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非烧伤感染创面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收录25例;三度烧伤感染创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压力性损伤和糖尿病足创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各22例。所有患者入院完善常规检查,并取患者创面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做细菌培养;清洗创面、常规传统换药处理。治疗组一期清创手术后应用VAC技术治疗创面,对照组经传统换药治疗;待两组创面均达到二期手术要求后再行手术修复(包括皮瓣转移术、植皮术或直接缝合)。分别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第一次手术到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创面培养结果、换药次数;术前血分析、血生化结果(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白蛋白);术后第天血分析、血生化结果、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整体住院费用等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三度烧伤感染创面治疗组第一次手术到创面愈合时间为22.9±6.95天,对照组所需时间为为33.5±8.15天;急性非烧伤感染创面VAC治疗组从第一次手术至创面愈合所需时间为13.6±3.5天,对照组所需时间为为20.5±5.15天;压力性损伤创面治疗组第一次手术时间到愈合时间为25.71±8.68天,对照组所需时间为为36.95±7.54天;糖尿病足创面治疗组到二期手术时间为24.38±6.96天,对照组所需时间为为35.72±8.49天;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四组资料中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行第一次手术治疗后,留取患者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三度烧伤合并感染创面VAC治疗组25例患者中有23例为阴性(创面培养为无菌生长),2例为阳性(培养出细菌生长);对照组25中有17例为阴性,8例阳性。急性非烧伤感染创面VAC治疗组25例患者中有22例为阴性,3例为阳性;对照组25中有16例为阴性,9例阳性。压力性损伤创面VAC治疗组22例患者中有20例为阴性,2例为阳性;对照组22中有16例为阴性,6例阳性。糖尿病足创面VAC治疗组22例患者中有20例为阴性,2例为阳性;对照组22中有17例为阴性,5例阳性。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阳性率经X2检验,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血分析、血生化结果显示,治疗组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前后较对照组下降快,经t检验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含量术前术后值也较对照组降低的多,经t检验得出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下两组患者数据前后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相关性。治疗组创面换药次数、住院天数、整体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慢性创面组随访半年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数据,得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AC技术与传统手术、清创换药治疗方法比,不仅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控制感染、减少住院花费,而且还能减少换药次数,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工作量,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急性和慢性创面的治疗方案。
贾阳,曹莫[6](2017)在《多管复合负压吸引装置对静脉淤血皮瓣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多管复合负压吸引装置与单管负压吸引装置对静脉淤血皮瓣治疗的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15只,每只做2个下腹部皮瓣,共30个,制成静脉淤血皮瓣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个皮瓣分为3组,每组共10个,即多管复合负压吸引装置组(A组)、单管负压吸引装置组(B组)、无负压吸引装置组(C组),分别进行不同负压装置处理观察。每组内10个皮瓣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取材皮瓣6个,非取材皮瓣4个。取材皮瓣分别于术前、术后4、8、24 h和3、7d共6个时相点,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皮瓣组织S期细胞比率和细胞早期凋亡率;非取材皮瓣分别于术后相同各时相点观察皮瓣颜色、肿胀程度、指压反应等大体变化及测定皮瓣温度,并于制成静脉淤血皮瓣模型后第7天,进行各组皮瓣成活面积的测量。结果皮瓣表面温度、皮瓣成活面积、皮瓣组织S期细胞比率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皮瓣组织细胞早期凋亡率(P<0.05),A组<B组<C组。结论使用多管复合负压吸引装置治疗静脉淤血皮瓣,能促进皮瓣组织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增加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面积。
张强[7](2017)在《微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对兔耳创面修复疗效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构建兔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模型,应用自制微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对兔耳创面血管再生情况进行实验研究,以验证微型VSD对创面治疗的效果,探讨其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应用微型VSD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取家兔20只,体重2.03.0kg,不分雌雄。于实验当天双耳背用备皮刀脱毛,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4ml/kg),俯卧位固定。用0.9%生理盐水清洗家兔双侧耳背,再用75%乙醇溶液消毒耳背。在家兔耳背中央血管神经束与耳缘静脉之间标记直径大小约2cm的圆形区域,切除家兔耳背全层皮肤,仅保留软骨膜,用棉球压迫创面止血。设左耳创面为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组,右耳创面为对照组。将速克微动力敷料剪成2cmx2cm大小,置于创面形成部位。取2根直径约2mm的输液器管,一根作为引流,在管末端剪3个侧孔,另一根用以冲洗创面。同时用透明贴膜将创面及敷料完全密封,引流管经创缘皮肤边缘引出再连接中心负压或50ml注射器,每天予以10kp负压持续吸引,每天持续负压吸引治疗8小时。另一根冲洗管,连接20ml注射器,每天3次湿化敷料。对照组创面:用普通凡士林油纱布及敷料覆盖。治疗后将动物置于家兔饲养笼内,避免干扰创面。分别于创面形成后第1,3,5,7,9天创面治疗及更换敷料后拍照,计算创面愈合率及创面肉芽组织含量,同时取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的病理变化,最后进行VEGF免疫组化,测量兔耳创面在各时间点中新生血管数量,最终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促进兔耳创面的愈合的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治疗组与对照组愈合率差异越来越明显,至第9天,对照组创面愈合率为60.8±2.7%,治疗组创面愈合率达到81.9±5.2%,治疗组基本处于愈合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各时间点创面创面肉芽组织含量:术后第3天,5天,7天,9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含量的差异逐渐明显增大,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含量明显低于治疗组,至第9天,治疗组肉芽组织含量为4.13±0.48,而对照组肉芽组织含量达到2.91±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创面新生血管密度:显微镜下可见治疗组第1天的创缘组织浅层可见少量VEGF阳性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随治疗时间的逐渐延长,VEGF在创缘组织真皮层血管内皮细胞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管壁呈棕黄色,管腔多为类圆形,管腔内可见红细胞,血管周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第5天血管密度增加显着,第7天创面血管密度达到最高值,至第9天血管密度逐渐趋于稳定,治疗组血管密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可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移行增生和血管生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有利于创面愈合、其疗效确切。
岑川,王运成[8](2017)在《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烧伤整形、普外科及骨科等多个临床学科领域,适用于各类慢性溃疡、急性软组织缺损及外科手术切口裂开或感染等,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但目前对于创面封闭负压引流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张文浩[9](2017)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航海事业迅速发展,随着我国海军走向深蓝,各种反恐作战、打击海盗、海上救援等活动日益增多,海上作业人员遭受意外创伤、烧伤、海难的风险随之增加。烧伤患者遭受海水浸泡后不仅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会发生明显病理学改变,烧伤创面也同样可以加重损伤。以往实验研究发现对海水浸泡后大鼠烧伤创面的内皮细胞损伤、微循环障碍等进行研究,提出了早期创面处理原则及方案,虽然实验证实淡水冲洗能够减轻损害程度,但方法仍显不足。海水浸泡加深创面的主要原因为高渗、高钠、高氯、高含菌量、低温、偏碱性等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加重了烧伤创面微循环障碍,加重的组织水肿程度,使创面进行性加深,坏死范围增大,治疗难度增加。烧伤后大量清水肿液漏出导致的局部组织水肿,组织肿胀使细胞间隙增大,对细胞间的物质交换造成阻碍。压迫局部微血管对组织灌注造成阻碍,引起创面缺血低氧,阻碍创面愈合。压迫创伤局部的淋巴管,使回流障碍,加重组织水肿。负压施加于创面后,可以及时地清除渗出物,减少局部渗出液体在创面的积聚。同时负压作用于烧伤创面,可有效地减少渗出的血清和水肿液漏出到烧伤创面的淤滞带和凝固带,从而减轻局部组织水肿,防止烧伤创面的进行性加深。烧伤创面循环障碍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缺血缺氧是影响创面愈合的原因之一,微血管栓塞、血流不畅,导致氧气及修复创面所需营养难以到达损伤创面,而创面细胞破坏产生的碎片及炎症物质不能及时被转运出来。有动物实验发现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局部创面血管的直径扩大、血管的分布密度增加,负压创面血流灌注增加,且创伤修复的不同过程中血流量有不同的变化。肝素是一种氨基葡聚糖(GAG),在体内及体外均可发挥强效抗凝血作用,肝素抗凝、溶栓的机理是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及激活肝素辅助因子,催化灭活多种凝血因子,产生抗凝活性。临床观察发现,肝素应用于烧伤创面后可加快缺血组织血液供应的恢复。在使用24小时后即有血管再生征象,首先在烧伤后发白的皮肤表面出现散在细小红点,随着红点数量及密度的增加,逐渐形成血管床,并逐渐建立血液循环,烧伤后发生瘀滞、栓塞的缺血组织逐渐被血供丰富的肉芽组织取代。本研究在以上此理论及实验研究基础上,设计动物实验,将封闭负压引流及肝素溶液湿敷治疗技术应用于海水浸泡的新西兰大白兔烫伤创面。通过观察病理学改变、微血管计数、创面愈合时间、组织含水量等指标,为研究海水浸泡后烫伤创面的病理改变以及负压封闭引流、肝素灌洗对其产生的影响提供实验参考,也为临床治疗海水浸泡烧伤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创面病理改变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法: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重2.0kg-2.5kg,雌雄不限,兔龄3到4个月。按照体重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分别在第1、3、5、7天取材,每组5只。2、致伤及实验方法:术前24小时以3%戊巴比妥纳溶液根据体重作耳缘静脉麻醉,用量为30 mg/kg。80 g/L硫化钠溶液进行背部脱毛。麻醉后将各组动物四肢固定,将已脱毛区域使用记号笔画线标记,用4cm×4cm大小36层经99 ℃恒温水浴浸泡的纱布平铺于烫伤部位,时间持续17s,造成实验动物4个1%TBSA深Ⅱ度烫伤创面(病理切片证实)。根据抽签随机分组,将其中3个创面给予海水浸泡2小时,另外1个创面在空气中暴露2小时。处理方法:暴露组创面给予常规换药治疗(a组,对照组)。海水浸泡的3组创面分别给予常规换药治疗(b组)、单纯负压吸引治疗(c组)、负压吸引合并肝素治疗(d组)。负压引流创面(c、d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冲洗1次。d组创面冲洗后,经管路给予5000U/ml肝素溶液3ml浸湿负压引流敷料,湿敷1小时后启动负压吸引装置,继续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压力设定在-100mmHg,模式设置为负压吸引持续5分钟,间隔2分钟。3、检测指标及方法:分别于伤后的第1、3、5、7天抽取5只动物,3%戊巴比妥纳麻醉后打开敷料,观察创面肿胀及坏死组织脱落情况;各创面切取组织标本分别进行光镜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电镜观察;切取组织利用干湿比重法测量创面组织含水量。取材后各创面继续取材前治疗方式处理至伤后第14天,所有创面常规换药并饲养至创面愈合。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用LSD法(方差不齐用DunnettT3法)。等级资料用数值变量(N)表示,两个样本之间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创面大体观察烫伤后第1天,各实验组创面均有不同程度水肿,常规换药组(a组)创面表面较干燥,海水浸泡组(b组)创面较为干枯,创面有加深倾向,切开取材时见痂下组织水肿明显。常规封闭负压引流组(c组)及联合治疗组(d组)创面表面较另两组显湿润。伤后第3天观察,各组创面仍有肿胀,a、b组创面基底可见坏死组织附着,b组创面基底可见明显坏死灶,c、d组创面表层坏死组织较少,基底较新鲜、红润,但取材切开时见组织内水肿仍较明显。伤后第5天,a组创面表面结有薄层痂皮,b组创面加深明显,表面坏死组织结成厚痂皮,c、d组创面基底较湿润,无明显痂皮,d组创面坏死组织较c组少,并更为红润。伤后第7天观察,见a组创面坏死组织逐渐溶痂,少量液化坏死组织附着,b组创面坏死组织较厚,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c、d组创面坏死组织部分脱落,基底较新鲜,部分创面上皮化。伤后第14天,a组创面愈合约55%,残余创面结痂、干燥,b组创面基底仍有较厚的痂皮附着,基底仍略水肿,c组创面大部分愈合,新生表皮新鲜,残余创面结有薄层痂皮。d组创面约80%愈合,痂皮脱落,残余少量创面。2、创面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伤后第1天HE染色观察,见各组创面表皮均有脱落及坏死,真皮较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可见微血管扩张及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以b组最明显,可见大量红细胞外渗到组织间。伤后第3天观察,见a、b组创面组织仍水肿明显,微血管仍扩张,管腔内可见大量栓塞的红细胞,真皮层组织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c、d组创面胶原纤维水肿程度较a、b组轻,d组切片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红细胞外渗情况较其他组轻。伤后第5天观察,见各组创面组织水肿均较前减轻,a、b、c组切片内仍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水肿伴坏死,可见破裂血管及外渗红细胞聚集,d组创面炎症细胞较少,胶原纤维水肿程度较轻。伤后第7天观察,可见各组创面组织内炎症细胞较前减少,仍可见血管扩张、充血,各组创面均可见新生血管。c、d组新生血管较a、b组多,d组创面及毛囊内出现新生鳞状上皮。3、电子显微镜观察a组切片内可见血管腔内红细胞皱缩、堆积,内皮细胞尚完整,内皮细胞的间隙增宽,细胞内线粒体中出现空泡,可见较完整核糖体。b组切片内观察见毛细血管基膜部分消失,血管管腔内可见明显皱缩变形的红细胞,内皮间隙明显增大,细胞间的边界不清,部分内皮细胞坏死,部分内皮细胞呈凋亡表现,残存内皮细胞的胞质明显减少。c组切片内可见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较完整,细胞间隙增宽,可观察到细胞间连接打开。部分内皮细胞出现凋亡现象,内有空泡,可见自噬体形成。d组切片内观察到毛细血管基膜完整,腔内可见散在红细胞,内皮细胞尚完整,染色质聚集到核膜下,细胞间隙增宽。4、创面组织含水量各组创面组织不同时间点的组织含水量统计结果显示,a、b、c、d各分组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7,P<0.05)。不同时相点间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3,P<0.05)。在伤后第1天,a组创面含水量最低,表明海水浸泡后的三组创面水肿程度高于单纯烫伤组。伤后第3天,各组创面组织含水量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至伤后第5天,c、d两组创面组织含水量下降至接近第1天水平,其中d组下降最明显且含水量最低,b组含水量在各组间相比仍最高,c、d组含水量已经低于a组。5、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表达阳性率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观察结果显示,VEGF的表达主要分布于血管、毛囊及创面基底部的细胞中。在伤后第1天,b组创面内VEGF表达阳性程度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组织损伤程度最高引起。从第3天开始,可观察到c、d两组创面VEGF阳性程度快速增加,视野内颗粒呈棕黄色的细胞明显增多,d组VEGF阳性表达的细胞密度最高,并持续至第5天。至第7天观察时,a、b组VEGF表达略有减弱,c、d组内仍呈现高表达状态。6、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检测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变化规律类似于VEGF表达规律,其CD31染色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胞浆中。伤后第1天观察,见各组创面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异,第3-7天观察见各组创面血管密度均逐渐增加,d组各时相点MVD均最高,b组最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36,P<0.05)。在微血管生成时间上看,d组新生血管出现最早,且高峰值最高,b组微血管生成较晚且密度低。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52.75,P<0.05)。结论1、海水浸泡可加重兔烫伤创面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微循环障碍。2、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联合肝素溶液湿敷治疗,可有效地减轻海水浸泡后烫伤创面的组织水肿程度,改善组织微循环,加快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是治疗海水浸泡后烧烫伤创面的有效手段。
张强,刘俊[10](2017)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自上世纪50年代被提出,经过不断改进于80年代末开始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复杂性创面,VSD通过对软组织的机械性和生物学效应,可以刺激血管增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和肉芽组织不断生长,加速组织创面愈合的疗效显着,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四肢创伤、皮肤软组织缺损、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外科领域应用广泛,但目前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将对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相关机制、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为临床更加广泛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提供参考。
二、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兔耳急性创面愈合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兔耳急性创面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肛周脓肿术后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在治疗难治性压疮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与分组 |
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 材料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方法 |
7. 伦理 |
结果 |
1. 两组患者创面治疗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感染指标比较 |
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总费用比较 |
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5.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压疮的分期 |
2. 难治性压疮的治疗 |
3. NPWT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在治疗难治性压疮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3)负压封闭引流对大鼠急性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
2.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2.2 试验方法 |
2.2.1 材料的准备 |
2.2.2 实验动物分组 |
2.2.3 构建大鼠背部急性全层皮肤缺损模型 |
2.2.4 创面的处理 |
2.2.5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2.6 创面情况及创面愈合率 |
2.2.7 组织学评估 |
2.2.8 免疫组织化学 |
2.2.9 qRT-PCR检测 |
2.2.10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创面愈合情况 |
3.2 创面组织形态学评估 |
3.2.1 H&E染色结果 |
3.2.2 Masson染色 |
3.2.3 天狼星红染色 |
3.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3.4 qRT-PCR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创面组织含氧量与创面愈合 |
4.2 负压引流负压值与创面愈合 |
4.3 创面组织炎症反应与创面愈合 |
4.4 创面组织细胞因子与创面愈合 |
4.5 创面组织胶原代谢与创面愈合 |
4.6 创面组织胶原蛋白与创面愈合 |
4.7 创面组织Ⅰ/Ⅲ胶原比例与创面愈合 |
4.8 创面角质形成细胞迁移与创面愈合 |
4.9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与注解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不同浓度局部给氧联合间歇负压对兔耳缺血性创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略语表 (Abbrevitation) |
致谢 |
慢性创面的修复与负压吸引技术 综述 |
参考文献 |
(5)真空辅助闭合术治疗急性和慢性创面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急性伤创面的临床资料 |
2.1.1 三度烧伤感染创面 |
2.1.2 急性非烧伤感染创面 |
2.2 慢性创面临床资料 |
2.2.1 压力性损伤创面 |
2.2.2 糖尿病足创面筛选条件 |
2.3 资料收集 |
2.4 材料 |
2.5 创面处理方法和术后治疗 |
2.6 观察指标 |
2.7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急性创面 |
3.2 慢性创面 |
典型病例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微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对兔耳创面修复疗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重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特点 |
2 创面封闭负压引流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 |
2.1 增加创面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
2.2 减轻创面水肿,改善血管通透性 |
2.3 清洁创面,防止细菌入侵,抑制细菌生长 |
2.4 负压产生的机械应力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 |
2.5 其他机制 |
(9)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病理学改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实验器材及设备 |
三、主要实验试剂 |
四、实验方法 |
五、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1、创面大体观察 |
2、创面组织病理学观察 |
3、电子显微镜观察 |
4、创面组织含水量 |
5、创面VEGF表达阳性率 |
6、血管密度统检测 |
7、创面愈合率统计 |
第三章 讨论 |
一、研究海水浸泡对烧伤创面影响的背景及意义 |
二、烧伤合并海水浸泡加重组织损伤的可能原因 |
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特点 |
四、肝素对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 |
五、VEGF对于烫伤组织再生的意义 |
结论 |
主要创新 |
不足及展望 |
实验附图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10)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刺激血管生长,改善组织微循环 |
2 减轻组织水肿 |
3 抑制细菌生长 |
4 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 |
四、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兔耳急性创面愈合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透脓散联合负压闭式引流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实验研究[D]. 郑淋之.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在治疗难治性压疮中的临床应用[D]. 吴石兵. 苏州大学, 2020(02)
- [3]负压封闭引流对大鼠急性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影响[D]. 赵鑫.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不同浓度局部给氧联合间歇负压对兔耳缺血性创面的影响[D]. 任黎蕾.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5)
- [5]真空辅助闭合术治疗急性和慢性创面的回顾性研究[D]. 谢闪亮. 南昌大学, 2018(07)
- [6]多管复合负压吸引装置对静脉淤血皮瓣治疗的研究[J]. 贾阳,曹莫.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7(03)
- [7]微型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对兔耳创面修复疗效的实验研究[D]. 张强. 南华大学, 2017(04)
- [8]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J]. 岑川,王运成. 医疗装备, 2017(05)
- [9]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创面病理学改变的影响[D]. 张文浩.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10]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J]. 张强,刘俊.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