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周恩来关心民族歌舞两件往事

毛泽东、周恩来关心民族歌舞两件往事

一、毛泽东、周恩来关心民族歌舞的两件往事(论文文献综述)

杜可风[1](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认为“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何旭娟[2](2010)在《张钫慈善事业研究》文中指出张钫是辛亥革命元老、着名爱国民主人士、民国时期豫陕地区享有盛名的军事家、慈善家。他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曾牵头策划、组织辛亥革命西安起义,先后担任河南省政府建设厅厅长、省赈务委员会主席、省政府代理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等职。他为官一生、身居高位,却又一生行善、热心公益,其慈善活动涉及赈灾、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被河南灾民誉为“老家长”。目前史学界对于张钫的研究还很薄弱,其慈善事业研究更无人涉及。研究张钫的慈善事业,不仅可以对张钫在河南、陕西地区近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弥补慈善史研究的不足,而且对当今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等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资料选择,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记述张钫的家世与生平,介绍他从青少年时代的辗转求学到投身革命、开始军政生涯、宦海沉浮几十载的坎坷人生。第二章分析张钫从事慈善事业的原因。主要从传统文化与中西教育的泽润、军政生涯的影响、社会现实的需要等三个方面,梳理了张钫投身慈善事业、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主要原因。第三章阐述张钫的慈善活动经历。一是灾荒救济,具体介绍张钫在1929年河南大旱的救济活动、1942年豫西大旱的救济活动以及1944年黄河决口及河南沦陷后的救济活动;二是慈善教育,包括创办各级学校、发展社会教育、扶持河南大学、资助青年学生等;三是其他公益活动,如建立千唐志斋、收集保护文物、捐资刻印古籍、保护民族文化等。第四章分析张钫的慈善理念、运作方式及特征。分析、归纳了张钫“实业为基”、“官义结合”、“养教并重”的慈善理念,从兴办实业、筹集资金、组建机构等三个方面对张钫的慈善事业的运作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张钫的慈善事业具有内容形式多样化、运作机制长效化、力量支持多元化的特征。第五章是对张钫慈善事业的评价。张钫慈善事业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三是促进了豫陕地区慈善事业的近代化。与此同时,张钫的慈善事业也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慈善救助理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慈善事业体系不够健全。结语部分论述了张钫的慈善事业对当今慈善事业的现实启示。

杨世运[3](2010)在《中国大学生村官》文中认为在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大学生村官。让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他们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谱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篇章。

李军[4](2002)在《毛泽东、周恩来关心民族歌舞的两件往事》文中指出地方戏被选进中南海,毛泽东看了一遍尚嫌不足,要求再演一篇,并明明白白写道:“以便重温对陇东缅怀之情。

李玲[5](2020)在《郭沫若《我的幼年》版本研究》文中提出《我的幼年》自一九二九年由上海光华书局发行初版本到一九九二年《郭沫若全集》问世,文本在六十余年里经过多次修改,出现了不少的版本变迁。作为郭沫若第一部自传性散文,《我的幼年》不仅记录了郭沫若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变革。在版本变迁中,时代因素和郭沫若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对文本修改的影响皆得以体现。本文将《我的幼年》重要版本进行分类研究,为研究郭沫若《我的幼年》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分五个部分论述郭沫若《我的幼年》版本研究情况。绪论部分对新文学版本研究及研究方法、郭沫若散文及《我的幼年》版本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从作品独特的文体价值和史料价值论证《我的幼年》版本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一章对《我的幼年》版本谱系进行梳理,介绍各版本出版及变迁情况,将版本变迁轨迹系统化,整理因当局查禁、抗战时局影响、新时期文艺创作要求等原因作出的版本修改,得出作家思想由自由创作到紧跟政治的变化过程。第二章对建国前《我的幼年》各版本进行校对,归纳出文艺本、光华修订本、合众本的修改主要受当局查禁影响,作家书屋本的修改则为了保护统一战线,海燕本的修改源于作家对艺术的追求。建国前的版本修改轨迹,逐渐体现出作家在创作修改上将时局环境等现实因素融入文本。第三章对建国后《我的幼年》各版本进行校对,探究新时期文艺路线倡导下作家思想变化带来的文本演变。从文集本、选集本、四川选集本再到全集本的修改,更多体现了作者为符合新的语言规范和意识形态而努力做出的修改。文集本是修改数目最多、原因最复杂的版本,既体现作者思想向主流意识靠近,又体现作者对文本艺术的追求。之后出现的各版本所表现作家思想变化与文集本相差不大。结语部分是选出《我的幼年》各版本中的“善本”,以及笔者对《我的幼年》版本研究的独特价值作出评价。

二、毛泽东、周恩来关心民族歌舞的两件往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周恩来关心民族歌舞的两件往事(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文章体例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1.1.1 “P”居中
        1.1.2 结构特点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1.3.1 谓词音节
        1.3.2 性质与功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2.1.1 内部层次
        2.1.2 附缀结构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2.2.1 结构模式
        2.2.2 成分选择
        2.2.3 语法特征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2.3.1 情态化
        2.3.2 关联化
        2.3.3 演化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3.1.1 单音节词
        3.1.2 双音节词
        3.1.3 语义特征
        3.1.4 句法功能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3.2.1 词汇化过程
        3.2.2 词汇化成因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3.3.1 “V自+于”
        3.3.2 “V于+自”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5.1.1 结构方式
        5.1.2 类别性质
        5.1.3 体标记后附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5.2.2 及物化历程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5.3.1 介词虚化
        5.3.2 音步制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6.2.1 连动而述补
        6.2.2 述补而述宾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6.4 本章小结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7.2.1 跨层结构重组
        7.2.2 韵律音步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7.2.4 语用需求强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8.1.1 跨层短语“难于”
        8.1.2 粘宾动词“难于”
        8.1.3 副词性“难于”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8.2.1 行域到知域
        8.2.2 委婉否定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8.3.1 成词过程
        8.3.2 演化机制
        8.3.3 鉴别标准
        8.4 从述宾到状中
        8.4.1 副词化趋势
        8.4.2 副词化梯度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9.2.1 词性判定
        9.2.2 动介共存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9.3.1 跨层结构
        9.3.2 成词诱因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0.1.1 语法特征
        10.1.2 虚化程度
        10.1.3 语义特征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10.2.1 宾语种类
        10.2.2 指称化宾语
        10.2.3 宾语特性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10.4.1 使用语体
        10.4.2 表达功效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11.1.1 句法位置
        11.1.2 组合倾向
        11.1.3 后续宾语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11.3.1 词汇化过程
        11.3.2 功能虚化
        11.3.3 演化机制
        11.4 叠加用法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12.1.1 固化成词
        12.1.2 成词动因
        12.1.3 动词虚化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12.2.1 前加限定
        12.2.2 凸显强调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12.3.1 语用功能
        12.3.2 “于”的零形化
        12.3.3 配合使用
        12.4 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张钫慈善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资料选择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张钫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家世与早期教育
        一、诗书之家
        二、童蒙教育
    第二节 革命生涯
        一、保定求学
        二、辛亥举事
        三、率部东征
        四、"靖国"护法
    第三节 宦海沉浮
        一、调停战事
        二、组建二十路军
    第四节 走向新生
第二章 张钫从事慈善事业的原因
    第一节 文化教育的泽润
        一、诗书传家绵泽长
        二、新旧教育种善因
    第二节 军旅生涯的影响
        一、爱国兴国的革命思想
        二、国兴靠人才
第三章 张钫慈善活动的经历
    第一节 灾荒救济
        一、1929年河南大旱的救济活动
        二、1942年豫西大旱的救济活动
        三、1944年黄河决口、河南沦陷后的救济活动
    第二节 慈善教育
        一、创办各级学校
        二、发展社会教育
        三、扶持河南大学
        四、资助青年学生
    第三节 其他公益活动
        一、建立千唐志斋
        二、保护民族文化
        三、其他公益活动
第四章 张钫的慈善理念、运作方式及特征
    第一节 张钫的慈善理念
        一、实业为基
        二、官义结合
        三、养教并重
    第二节 张钫慈善事业的运作方式
        一、筹集资金
        二、组建机构
        三、建立机制
    第三节 张钫慈善事业的特征
        一、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二、运作机制的长效化
        三、力量支持的多元化
第五章 张钫慈善事业的评价
    第一节 张钫慈善事业的积极影响
        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促进了陕豫地区慈善事业的近代化
    第二节 张钫慈善事业的不足
        一、慈善救助理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慈善事业体系不够健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郭沫若《我的幼年》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郭沫若传记散文研究综述
    第二节 《我的幼年》版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我的幼年》的写作及版本谱系
第二章 《我的幼年》建国前的版本修改及原因
    第一节 文艺本、光华修订本、合众本的修改
        一 文艺本的修改
        二 光华修订本的修改
        三 合众本的修改
    第二节 作家书屋本的修改
        一 字词的增删改动
        二 词语同义转换
        三 句段修改
        四 时间、数字的修改
    第三节 海燕本的修改
        一 字词增删
        二 词语同义转换
        三 句段修改
        四 人称代词的修改
第三章 《我的幼年》建国后的版本修改及原因
    第一节 文集本的修改
        一 删减字词
        二 增改或调整字词
        三 句子修改
        四 细节补充
        五 人物、数字、时间的修改
        六 增加人物形象和场面描写
        七 词语同义转换
    第二节 选集本的修改
    第三节 四川选集本的修改
    第四节 全集本的修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我的幼年》汇校

四、毛泽东、周恩来关心民族歌舞的两件往事(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张钫慈善事业研究[D]. 何旭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3]中国大学生村官[J]. 杨世运. 中国作家, 2010(06)
  • [4]毛泽东、周恩来关心民族歌舞的两件往事[J]. 李军. 党史天地, 2002(01)
  • [5]郭沫若《我的幼年》版本研究[D]. 李玲.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毛泽东、周恩来关心民族歌舞两件往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