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用型煤的固硫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昆[1](2021)在《免烘干民用型煤的制备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占我国能源构成的60%以上。据统计,燃煤污染物占排放到大气中的粉尘量的70%以及SO2排放量的90%以上,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燃烧散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型煤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洁净煤技术,可以有效缓解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型煤粘结剂是影响型煤性能和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研制优良的型煤粘结剂成为型煤技术发展的关键。型煤生产时通常要对产品进行烘干处理,但是烘干设备存在成本高,污染环境等问题。为了优化型煤生产线和降低型煤生产成本,免烘干型煤的研究成为我国型煤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免烘干型煤除与传统型煤相比,除了无需烘干工艺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湿强度,在保证型煤质量的同时还能简化型煤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对免烘干型煤的性能和机理研究比较少,缺乏可以参考的文献和免烘干型煤的质量标准。本论文将利用不同粘结剂制备免烘干型煤,确定最佳粘结剂配方并进行粘结机理研究。经过实验研究,黄原胶基型煤粘结剂配方为黄原胶1.0%、蔗糖0.6%、钠基膨润土3%。聚乙烯醇基型煤粘结剂配方为聚乙烯醇1.5%、快干水泥3%。两种型煤的湿强度与传统型煤相比,具有很大的提升。在自然晾干条件下24 h之内黄原胶基型煤强度可达到130 N/个,聚乙烯醇基型煤则可达到300 N/个;研究不同煤粒粒径配比并研究其对免烘干型煤强度的影响,煤粒粒径配比为R1:R2:R3=1:1:2时,型煤的抗压强度可达36 N/个;研究了型煤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与原煤相比,研制的免烘干型煤的着火温度、最大燃尽速率对应温度等燃烧特性与原煤相比有所改善;与原煤相比,黄原胶基型煤和聚乙烯醇基型煤的SO2排放量分别降低了64.64%和74.61%,两种免烘干型煤具有显着的固硫效果;初步设计了年产5万吨免烘干型煤生产线,将原料煤进行分级破碎筛分并与粘结剂混合后进行焖料处理,有利于型煤强度的提升。针对型煤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选用了2PLF系列新齿型分级破碎机、等距正反半螺旋双轴搅拌机和对辊式成型机作为型煤生产设备。
郑阔涛[2](2021)在《民用型煤配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用燃煤对大气环境有着严重的影响,型煤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燃煤污染物排放,配煤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改善燃煤特性和排放的手段在研究民用型煤方面却鲜有见刊。本文通过煤质分析、大量配煤热天平实验以及模拟实际情况下的配煤型煤燃烧实验,研究了配煤对实际型煤燃烧、排放的影响,为实际民用型煤配煤方案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实验发现,对昔阳煤、寿阳煤、优混煤进行粒径分级,粒径小于6mm时煤质特性和燃烧特性差别很小。大于6mm粒径占比都在20%以下,小于6mm粒径煤着火温度、燃尽温度平均变化幅度在2%左右。通过对包括昔阳煤、优混煤在内的7种原煤和23种配煤进行了热天平实验,发现配煤的热重燃烧曲线可以通过原煤的热重曲线线性叠加得到,并且热重曲线与计算曲线的相关系数都在0.999以上。选择昔阳煤和优混煤进行掺配,在自主设计搭建的民用型煤实验平台上进行型煤燃烧实验,对配煤型煤的燃烧特性和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昔阳煤掺入30%优混煤情况下炉膛出口烟气峰值温度与优混煤相当,相对于纯昔阳煤平均时差降低了15.6%;峰值温度与掺入比例呈线性正相关,升温速率随比例增大而增加,掺入30%优混煤的升温速率提升率为152.7%;在昔阳煤中掺入优混煤有利于提高燃尽率,并且在掺入比例为30%时提升率最高,为31.9%。在污染物排放特性上,昔阳煤SO2排放量远远小于优混煤;掺入30%优混煤气态硫元素转化率升高至16%,掺入50%,转化率升高至36%;优混煤NO排放浓度是昔阳煤排放浓度的4倍以上,随着昔阳煤中掺入优混煤的比例增大,SO2和NO排放质量浓度也呈增大的趋势。颗粒物排放集中在点火阶段,旺火阶段几乎不产生颗粒物。PM1排放因子数值会随着掺入比例而发生突变。当掺入比例为30%时,PM2.5排放峰值和时长与昔阳煤相近;当掺入50%优混煤时,PM2.5排放峰值水平和优混煤相近;PM10超标排放时长与PM2.5几乎一致。
郑加英,王鑫哲[3](2020)在《基于实际应用过程的钙基固硫剂特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以钙基固硫剂在民用型煤领域的应用为研究内容,利用添加钙基固硫剂的民用型煤在民用炉中使用的过程燃烧评价为主、热力计算为辅的方式,开展了钙基固硫剂的特性试验研究。民用型煤在炉具中的燃烧试验效果验证了钙剂固硫剂的可行性,热力学计算结果揭示了添加钙基固硫剂用量对脱硫效果的综合影响,但是从经济成本和污染物减排效果来综合考虑,固硫添加剂的用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申巧[4](2020)在《散煤成型制备民用型煤固硫及燃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用散煤燃烧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型煤技术是治理散煤污染的有效方式之一。散煤成型不仅能提高燃煤效率,也可降低燃烧产生的SO2、烟尘等污染物,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型煤成型和脱硫技术是实现型煤清洁高效燃烧的关键技术。本文从型煤成型、固硫机制及燃烧特性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在型煤成型实验研究中,选用晋城煤和长治煤为主要煤种,淀粉、膨润土及腐殖酸钠等作为粘结剂。以冷强度和热强度作为型煤试样的主要性能测试指标,考察了粘结剂及煤种对型煤强度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淀粉可以显着提高型煤冷强度,膨润土及腐殖酸钠对型煤热强度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粘结剂在煤表面的润湿性越好,越容易在煤粒间铺展扩散,增加了煤粒与粘结剂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型煤强度;当晋城煤与东曲煤质量配比为65:35,添加淀粉0.6%,膨润土1.2%,水13%,成型压力为40MPa时,型煤冷强度可达500N/球,热强度大于500N/球;当晋城煤与兴县煤质量配比为77:23,添加淀粉1.0%,膨润土1.2%,腐殖酸钠0.8%,水13%,成型压力为40MPa时,型煤的冷强度可达503N/球,热强度达到355N/球。(2)在对型煤固硫机制的研究中,首先考察了不同因素(钙硫比、温度及固硫剂粒径)对型煤固硫效果的影响,主要考察了燃烧气氛对型煤固硫的影响。以硫铁矿(FeS2,煤中无机硫的主要成分)和氧化钙为反应物,用空气气氛和氩气气氛分别模拟型煤外层的氧化性气氛及内层的无氧气氛,探究了不同温度区间的固硫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型煤燃烧过程中内外层形成不同的固硫产物,外层固硫产物为CaSO4,内层固硫产物为CaS。在氧化气氛中,FeS2与CaO的反应过程中S的主要反应路径为FeS2→Fe1-xS→SO2→CaSO4;而在氩气气氛中,反应路径为FeS2→Fe1-x-x S→CaS。(3)用自主搭建的热天平装置研究型煤的燃烧特性。考察了添加剂(粘结剂、固硫剂,助燃剂)及配煤对型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并对散煤成型前后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粘结剂(质量分数≤1.5%)对型煤燃烧特性基本无影响;固硫剂的加入导致型煤(钙硫比为2)灰分增加,初期燃烧速率有所降低;添加少量助燃剂(1%)及配煤可明显改善型煤的着火特性,降低其着火温度;晋城煤分别与东曲煤和兴县煤配煤制得的型煤,烟气中SOx的排放量分别降低48.97%和54.17%。
安宁[5](2020)在《型煤固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燃烧排放了大量SO2等污染气体,近几年民用燃煤SO2的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型煤固硫技术工艺简易、成本低,有利于民用燃煤清洁高效燃烧。固硫剂的选择是影响型煤固硫技术固硫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但目前对民用型煤固硫剂研究甚少且常用的固硫剂存在高温烧结失活、固硫产物分解二次释放SO2等问题。本文采用山西昔阳某化工厂的干排废弃物电石渣作为主固硫剂制备民用清洁型煤,并对其进行燃烧固硫试验研究。以固硫率作为固硫效果的评判指标,分别研究了钙硫摩尔比、电石渣粒度和燃烧温度三个因素对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以及Fe(NO3)3、V2O5、Na2CO3和KMnO4四种固硫助剂在1050℃时对型煤固硫的影响,从而确定出电石渣民用型煤的最佳反应条件和固硫剂、助剂配比;对其实用性能进行检测并对其燃烧后的灰渣进行XRD、SEM表征探寻其固硫机理,之后对民用型煤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得出如下成果:(1)Ca/S为3.5,电石渣粒度选择50目-100目之间,在950℃燃烧温度下,固硫率可达65.7%;加入Fe(NO3)3和V2O5的固硫效果不佳,加入占型煤质量0.2%的Na2CO3和1%的KMnO4时,在1050℃燃烧温度下固硫率分别为55.7%和57.3%。(2)对上述型煤的实用性能进行抽样检测,均超过民用型煤国家标准。固硫产物除了CaSO4外,还生成了含硫新物相CaAl6(SO4)4(OH)12,其包裹在CaSO4周围,抑制其分解。KMnO4作为助燃剂,提供活性氧,加快SO2与电石渣的反应进程;Na2CO3则改变了电石渣的晶格结构,使其孔径分布有利于固硫。(3)型煤实际工业化生产应用中,发现添加固硫剂和助剂后,SO2排放浓度显着降低;为节约成本,将煤泥和无烟煤混合制备型煤,当煤泥和无烟煤质量比为3:7时,SO2去除率达到了60.14%,其性能均达到民用型煤国家标准。
武帅[6](2020)在《型煤的燃烧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型煤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洁净煤技术,而研究型煤技术的核心在于型煤粘结剂和型煤的燃烧特性。型煤燃烧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型煤燃烧的反应速率与温度、转化率、气相反应物浓度等条件的定量关系,探索最佳的型煤燃烧反应条件和性能参数是了解型煤燃烧特性的关键,也是合理选择最佳工艺参数和设备以及对反应器进行设计和放大所必需的依据。本文主要利用大量程热分析实验系统,采用实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升温速率、氧气浓度、型煤的成型压力等因素对型煤燃烧特性参数和动力学参数的影响,选取既能满足型煤强度性能要求又能改善其燃烧特性的粘结剂、添加剂配比,同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型煤颗粒着火和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分别以造纸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木质素磺酸钙、膨润土、淀粉、聚乙烯醇(PVA)以及腐殖酸等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制备粘结剂并采用冷压成型制备技术制成标准型煤。确定了粘结剂各组分比例,优化了型煤的制备工艺条件,得到综合性能最优的粘结剂配方。利用综合热分析仪考察了不同灰分含量的四种煤样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反应过程。通过对煤样燃烧TG-DTG曲线的分析,求解了煤样的燃烧特性参数,发现煤样的着火温度随样品的灰分含量和升温速率的提高而逐渐升髙。在相同升温速率的条件下,随煤样灰分含量的升高,煤样的可燃性指数和着火稳燃特性指数逐渐降低,即着火性能和燃烧稳定性逐渐降低。设计搭建了大量程热分析实验系统,其主要由供气系统、反应器、质量监测系统和烟气分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可实现多种工况参数的设定。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结合热分析实验数据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氧气浓度、成型压力等条件下型煤燃烧表观活化能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将粉煤压制成型,煤样的表观活化能升高。型煤颗粒表观活化能随升温速率提高而降低,随氧气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随成型压力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利用烟气分析仪对型煤燃烧产生的NO、SO2进行在线检测。结果发现将粉煤压制成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型煤燃烧NO和SO2的排放。粘结剂的添加可大幅度提升型煤的硬度、强度,对型煤燃烧过程NO和SO2的排放无明显影响。随升温速率升高型煤中燃料N向NO的转化率αNO增高,SO2排放增高。随氧浓度升高,型煤NO排放浓度、αNO以及SO2排放均呈现增高趋势。随型煤成型压力增大,型煤NO排放浓度和αNO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SO2排放呈逐渐降低趋势。固硫剂CaO的掺入会大程度降低型煤燃烧SO2的排放。
安宁,王海芳,张蕾,王星星[7](2020)在《电石渣及助剂对民用型煤的固硫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考察固硫剂和固硫助剂对民用型煤固硫的影响,以昔阳无烟煤为原料的民用型煤为研究对象,以工业废料电石渣为主固硫剂,KMnO4、Na2CO3为固硫助剂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XRD和SEM表征,对电石渣及固硫助剂的固硫作用做了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加入电石渣后,固硫效果显着增强,当钙硫摩尔比为3.5时,固硫效果最佳,达到65%以上。固硫产物除了CaSO4外,还生成了热稳定性更高的新物相CaAl6(SO4)4(OH)12;固硫助剂的加入可进一步提高固硫效果,KMnO4提供活性氧,加快燃烧速度,同时也加快SO2与电石渣的反应进程;Na2CO3则改变了电石渣的晶格结构,使其孔径的尺寸和分布都有利于固硫。中型规模测试试验与小型固硫实验结果一致,为工业化生产民用型煤提供了依据。
张浩[8](2019)在《复合添加剂对民用洁净型煤固硫减氮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民用煤燃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是造成大气重度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洁净型煤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减少SO2和粉尘污染。本文研究了四种不同的钙基助剂(CaCO3、CaO、Ca(OH)2、轻质CaCO3)在无烟煤和焦粉中的固硫作用。得到在无烟煤中添加四种钙基固硫剂都有较好的效果;在焦粉中CaCO3、CaO、Ca(OH)2的固硫效果最好,轻质CaCO3固硫效果最差。在四种钙基固硫剂中CaCO3为常用助剂且其固硫效果较好,在Ca/S=2时固硫率达到最高,为53%。因此选择CaCO3为主固硫剂,在Ca/S=2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的添加剂——MgO、Al2O3、Fe2O3、SiO2及Fe3O4对CaCO3固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烟煤中添加Fe3O4对CaCO3的固硫率提升最大,在添加量为钙基固硫剂质量的30%时固硫率达到最大。而添加SiO2达到50%时会抑制CaCO3的固硫效果。在焦粉中添加Fe2O3对CaCO3的固硫率提升最大。添加MgO会抑制其固硫效果,添加量为30%以上时,固硫率降低20%~30%。本文还研究了钙基助剂以及钙铁复合助剂对民用洁净型煤的固硫剂减氮作用,主要研究了相关型煤在民用锅炉上进行试烧的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钙基及钙铁复合助剂在型煤中的添加,可以大幅度降低尾气中SO2以及NOx的排放,SO2和NOx的排放基本可以稳定在300mg/m3以下。
王爱国[9](2019)在《民用型煤的市场现状及建议》文中指出据统计,燃煤排放到大气的烟尘和二氧化硫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0%和90%以上,也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及农村的"燃煤取暖"排放量惊人,大于工业排放,环保部也曾指出民用散煤燃烧是冬季污染的主要原因。发展民用型煤、控制燃煤散烧是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减少燃煤污染、解决雾霾天气的重要途径之一。民用型煤市场现状民用煤是指用于居民炊事、取暖等分散式使用
慕青林[10](2018)在《铁矿尾砂在型煤燃烧过程中固硫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煤炭是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化石能源,在化石能源中属于不清洁的一类。型煤是将煤粉与固硫剂、黏结剂、催化剂等均匀混合,在模具中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具有固定的形状。型煤燃烧脱硫技术系统简单、加工方便、运行成本低、燃烧效率高,作为一种有效地降低灰分的煤燃料,使用极为广泛。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每年产生的矿业固废数量十分庞大,目前已有数百亿吨尾砂积存,成为尾砂排放第一大国。如何实现这部分固废的资源化,进一步达到以废治废的最终目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针对上述两大问题,本课题将铁矿尾砂这一矿业固废引入到型煤固硫技术中去。通过在管式电阻炉内模拟煤的燃烧过程,探索复合尾砂添加剂中各物质配比,利用得到的配方进行实际运用;制得型煤加以研究,探究了添加剂对型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构建型煤燃烧系统以进行燃煤实验研究;分析型煤灰渣,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究了固硫的促进机理。本实验固硫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了影响燃煤固硫的多种条件的参数,探索出了燃煤固硫的合适条件,确定燃煤实验工况如下:燃烧时间为10 min;温度与燃烧民用型煤温度900 ℃相一致;空气流量1.2 L/min,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粒径为106~180μm。对钙基固硫剂和尾砂单独与煤掺烧时的固硫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当Ca/S=2.0、CaC03与Ca(OH)2的摩尔比为2:3时,钙基固硫剂本身能够达到50.8%的固硫率。不同掺入比的尾砂(2%、4%、6%、8%、10%)均能起到一定的固硫效果,固硫率接近20%,而与添加2.0%质量分数的铁矿尾砂时能够使钙基固硫剂固硫率提升到54.2%。本文改变尾砂中四种主要成分SiO2、Fe203、Ti02、A1203的配比,进行单、双、三组分添加剂优化实验。由单组分添加剂的实验结果可知,Ca/S=2.0的条件下,1.4%TiO2能起到很好的固硫效果,这与其能改变CaO的孔隙结构有关。其次是1.0%Fe2O3、1.2%A12O3以及0.5%SiO2,无添加剂相较时分别提升了 10.8%,7.8%,7.0%,4.9%。双组份Fe203-A1203体系中两者同为1.0%添加量时,固硫率能达到64.7%。在多组分添加剂实验中,主要对Si02-Fe2O3-A1203组成的三组分添加剂体系进行了研究。实验所采用的Si02、Fe203以及A1203的配比分别为尾砂质量的30%、50%和60%。三者与尾砂相混合制成复合尾砂添加剂固硫率为69.3%。探索制备型煤的工艺,证明了复合尾砂添加剂能够改善型煤的机械强度、防水性能和热强度。同时,从热值角度评估了复合尾砂添加剂的作用效果,燃煤过程的热重分析反映了其燃烧特性,对燃烧后的燃煤灰渣进行了 XRD,SEM表征。证实灰渣中出现新的固硫产物,微观形貌也得到了改善,这些表征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尾砂促进固硫的机理。本文得到的实验结论可以为矿业固废资源化和型煤固硫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民用型煤的固硫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用型煤的固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免烘干民用型煤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型煤技术 |
1.2.1 国外型煤发展现状 |
1.2.2 我国型煤发展现状 |
1.2.3 粉煤成型技术 |
1.2.4 影响粉煤成型的主要因素 |
1.2.5 免烘干型煤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免烘干型煤粘结剂的选择及研究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及药品 |
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3.1 免烘干型煤的制备 |
2.3.2 型煤强度测试 |
2.4 实验内容及结果 |
2.4.1 不同粘结剂对型煤湿强度的影响 |
2.4.2 不同粒径配比优化实验研究 |
2.4.3 自然晾干时间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免烘干型煤粘结机制分析 |
3.1 免烘干型煤湿强度探究 |
3.1.1 型煤内水分的变化 |
3.1.2 粘结剂对湿强度的影响 |
3.2 免烘干型煤粘结剂作用方式分析 |
3.2.1 粘结剂与煤粒结合方式探究 |
3.2.2 粘结剂对型煤结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免烘干型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
4.1 免烘干型煤的燃烧特性 |
4.2 免烘干型煤污染物排放特性 |
4.2.1 原煤及型煤SO_2排放规律 |
4.2.2 原煤及型煤NO_x排放规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五万吨/年免烘干型煤生产线设计 |
5.1 免烘干型煤生产工艺流程图 |
5.2 工艺设计 |
5.2.1 原料煤处理系统和添加剂系统 |
5.2.2 混合成型系统 |
5.2.3 包装储存系统 |
5.3 设备选型 |
5.3.1 输送设备 |
5.3.2 破碎设备 |
5.3.3 混合成型设备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民用型煤配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民用型煤燃烧排放研究现状 |
1.3 配煤在民用型煤燃烧排放方面研究现状 |
1.3.1 实验室中配煤及民用型煤的研究现状 |
1.3.2 利用实际民用炉对型煤配煤燃烧排放研现状 |
1.4 影响民用型煤配煤的因素分析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粒径分级对煤特性影响及混煤热重研究 |
2.1 粒径分级实验装置、方法及煤样 |
2.1.1 分级采样质量分布 |
2.1.2 粒径对煤质的影响 |
2.1.3 粒径对燃烧的影响 |
2.2 热天平下配煤燃烧特性变化 |
2.2.1 配煤热重实验煤样和实验条件 |
2.2.2 配煤燃烧过程叠加特性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民用型煤燃烧实验平台设计及型煤制作 |
3.1 平台系统原理设计 |
3.2 系统管路设计 |
3.2.1 烟气量估算 |
3.2.2 水路系统设计 |
3.3 排烟温度计算 |
3.4 系统设备选型及搭建 |
3.5 实验型煤制作 |
3.6 实验平台调试 |
3.6.1 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
3.6.2 调试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4 配煤对型煤燃烧、排放的影响 |
4.1 实验步骤 |
4.2 不同煤种型煤的燃烧特性与排放特性 |
4.2.1 不同煤种型煤的燃烧特性 |
4.2.2 不同煤种型煤的气态污染物排放特性 |
4.3 配煤对型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
4.3.1 对着火特性的影响 |
4.3.2 对旺火阶段燃烧特性的影响 |
4.3.3 对燃尽特性的影响 |
4.4 配煤对型煤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 |
4.4.1 配煤对气态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
4.4.2 配煤对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基于实际应用过程的钙基固硫剂特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及试验系统 |
1.1 试验样品及制备 |
1.2 热力学分析计算软件和方法 |
1.3 民用炉具测试系统 |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1 纯钙基固硫剂在炉具燃烧过程中的固硫特性 |
2.2 加氧化铁助剂后的钙基固硫剂特性 |
2.3 石灰石固硫剂的热力学特性分析 |
2.4 固硫添加剂用量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
3 结论及建议 |
(4)散煤成型制备民用型煤固硫及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散煤成型燃烧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民用型煤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型煤技术简介 |
1.2.2 国外型煤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型煤技术研究现状 |
1.3 型煤成型粘结剂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型煤粘结剂 |
1.3.2 成型机理研究现状 |
1.4 型煤固硫机制研究现状 |
1.5 型煤燃烧特性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2.1 原料及样品制备 |
2.1.1 煤样的选取 |
2.1.2 粘结剂的选取 |
2.1.3 型煤制备 |
2.1.4 实验设备及药品 |
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2.2.1 管式炉实验装置与方法 |
2.2.2 燃烧特性实验装置与方法 |
2.2.3 分析测试表征 |
第三章 粘结剂及煤种对型煤强度的影响研究 |
3.1 粘结剂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3.1.1 有机粘结剂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3.1.2 复合粘结剂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3.2 煤种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3.2.1 不同煤种强度测试 |
3.2.2 配煤对型煤强度的影响 |
3.3 型煤强度影响机制分析 |
3.3.1 粘结剂对型煤强度的影响机制 |
3.3.2 煤种对型煤强度的影响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用型煤固硫机制研究 |
4.1 固硫条件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
4.1.1 钙硫比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
4.1.2 固硫剂粒径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
4.1.3 温度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
4.2 型煤灰球固硫物相沿径向分布规律 |
4.3 燃烧气氛对固硫的影响 |
4.3.1 燃烧气氛对固硫产物的影响 |
4.3.2 不同气氛下固硫机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用型煤燃烧特性研究 |
5.1 添加剂对型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
5.1.1 粘结剂对型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
5.1.2 固硫剂对型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
5.1.3 助燃剂对型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
5.2 配煤对型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
5.3 污染物排放监测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型煤固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二氧化硫的危害和排放状况 |
1.2.1 二氧化硫的危害 |
1.2.2 二氧化硫的排放状况 |
1.3 型煤固硫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1.3.1 燃煤脱硫技术概述 |
1.3.2 型煤固硫技术简介及国内外进展 |
1.3.3 型煤主固硫剂的研究现状 |
1.3.4 型煤固硫助剂的研究现状 |
1.3.5 型煤固硫的主要影响因素 |
1.4 电石渣的污染和利用现状 |
1.4.1 电石渣概述 |
1.4.2 电石渣的应用现状 |
1.4.3 电石渣的固硫原理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民用型煤燃烧固硫试验研究 |
2.1 试验原料和试验方法 |
2.1.1 试验煤样来源及工业分析 |
2.1.2 电石渣的来源和成分 |
2.1.3 试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4 型煤样品制备和固硫试验方法 |
2.2 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因素 |
2.2.1 钙硫摩尔比对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 |
2.2.2 电石渣粒度对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 |
2.2.3 燃烧温度对电石渣固硫效果的影响 |
2.3 固硫助剂对型煤固硫效果的影响 |
2.3.1 固硫助剂种类对型煤固硫效果的影响 |
2.3.2 固硫助剂添加量对型煤固硫效果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民用型煤性能测定及固硫机理研究 |
3.1 电石渣民用型煤的性能测定 |
3.1.1 固硫效果测定 |
3.1.2 发热量测定 |
3.1.3 冷压强度测定 |
3.1.4 落下强度测定 |
3.2 灰渣物相表征及分析 |
3.2.1 表征手段 |
3.2.2 表征结果 |
3.3 固硫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民用型煤实际应用与效益分析 |
4.1 中型规模测试试验 |
4.1.1 试验过程 |
4.1.2 试验结果 |
4.2 无烟煤与煤泥混合制备型煤的固硫效果 |
4.3 效益分析 |
4.3.1 环境效益分析 |
4.3.2 经济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型煤的燃烧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的能源结构和燃煤现状 |
1.1.2 燃煤产生氮氧化物、SO_2的危害 |
1.1.3 型煤的研究意义 |
1.2 本文选题意义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型煤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4.1 型煤技术简介 |
1.4.2 型煤成型机理 |
1.4.3 型煤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4.4 我国型煤应用的问题及原因 |
1.4.5 我国型煤技术的发展方向 |
1.5 热分析动力学综述 |
1.5.1 常用热分析方法和原理 |
1.5.2 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
1.5.3 动力学机理函数 |
1.5.4 热分析动力学的应用 |
1.5.5 热分析动力学的展望 |
2.型煤热重实验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与分析 |
2.1.2 实验装置及试剂 |
2.1.3 型煤粘结剂制备实验 |
2.1.4 型煤制备实验 |
2.2 型煤的热重分析实验 |
2.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2.2 四种煤样的热重分析 |
2.3 型煤的燃烧特性参数 |
2.3.1 着火温度 |
2.3.2 可燃性指数 |
2.3.3 着火稳燃特性指数 |
2.4 本章小结 |
3.型煤燃烧动力学及污染物排放研究 |
3.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3.1.1 大量程热分析实验系统 |
3.1.2 实验方法 |
3.2 型煤燃烧表观动力学参数求解及分析 |
3.2.1 求解方法概述 |
3.2.2 粉煤成型表观活化能的变化规律 |
3.2.3 升温速率对型煤燃烧表观活化能的影响 |
3.2.4 O_2浓度对型煤燃烧表观活化能的影响 |
3.2.5 成型压力对型煤燃烧表观活化能的影响 |
3.3 型煤燃烧NO、SO_2排放实验研究 |
3.3.1 实验方法 |
3.3.2 粉煤成型NO、SO_2的排放规律 |
3.3.3 不同升温速率型煤燃烧NO、SO_2排放规律 |
3.3.4 不同O_2浓度型煤燃烧NO、SO_2排放规律 |
3.3.5 不同成型压力型煤燃烧NO、SO_2排放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4.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电石渣及助剂对民用型煤的固硫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料与仪器 |
1.2 小型固硫实验 |
1.2.1 型煤样品的制备 |
1.2.2 SO2去除率和固硫率的测算 |
1.2.2.1 SO2去除率 |
1.2.2.2 固硫率 |
1.2.3 表征手段 |
1.3 中型规模测试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钙硫摩尔比的确定 |
2.2 电石渣和固硫助剂的作用 |
2.2.1 XRD表征 |
2.2.2 SEM表征 |
2.3 中型规模测试试验结果 |
3 结论 |
(8)复合添加剂对民用洁净型煤固硫减氮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型煤固硫的研究现状 |
1.2.1 常用固硫助剂 |
1.2.2 常用固硫方法 |
1.2.3 型煤燃烧过程中硫的转化 |
1.2.4 煤燃烧过程的固硫原理 |
1.2.5 煤中形态硫测定方法研究 |
1.3 型煤燃烧减氮的研究现状 |
1.3.1 型煤常用减氮助剂 |
1.3.2 型煤燃烧过程中氮的转化 |
1.3.3 型煤在燃烧中氮元素变迁规律 |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1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型煤制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采用的流程简述 |
2.3.1 原料煤的预处理 |
2.3.2 污染物评价实验 |
2.3.3 煤中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
2.4 表征与分析方法 |
2.4.1 XRD |
2.4.2 热重分析法 |
2.4.3 SEM分析 |
2.4.4 XPS分析 |
2.4.5 烟气分析仪 |
第三章 民用型煤中硫、氮元素赋存形态研究 |
3.1 无烟煤与焦粉硫赋存形态 |
3.1.1 无烟煤中硫赋存形态研究 |
3.1.2 焦粉中硫赋存形态研究 |
3.2 无烟煤与焦粉中氮赋存形态研究 |
3.2.1 无烟煤中氮赋存形态研究 |
3.2.2 焦粉中氮赋存形态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对型煤的固硫行为研究 |
4.1 钙基固硫剂的无烟煤固硫行为研究 |
4.2 钙基固硫剂的焦粉固硫行为研究 |
4.3 复合固硫剂的无烟煤固硫行为研究 |
4.4 复合固硫剂对无烟煤固硫行为SEM分析 |
4.5 复合固硫剂的焦粉固硫行为研究 |
4.6 复合固硫剂对焦粉固硫行为SEM和XPS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复合助剂对型煤减氮行为研究 |
5.1 复合助剂对无烟煤减氮效果的影响 |
5.2 复合助剂对焦粉减氮效果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复合助剂对型煤固硫、减氮机制研究 |
6.1 型煤燃烧及动力学研究 |
6.2 动力学关系的获取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宄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9)民用型煤的市场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民用型煤市场现状 |
民用型煤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解决问题的建议 |
一、建立民用型煤原料煤配送中心 |
二、建立网络化的型煤配送中心 |
三、健全监管机制 |
四、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炉具 |
五、型煤质量是关键 |
(10)铁矿尾砂在型煤燃烧过程中固硫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煤炭利用现状 |
1.3 二氧化硫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1.4 国内外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
1.4.1 煤中硫的存在形式 |
1.4.2 SO_2污染控制技术 |
1.5 固硫剂和添加剂研究现状 |
1.5.1 固硫剂及其作用原理 |
1.5.2 钙基固硫剂的不足 |
1.5.3 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1.6 民用型煤 |
1.7 铁矿尾砂的现状 |
1.8 尾砂固硫的可行性分析 |
1.9 研究内容 |
1.10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3 实验煤样的制备步骤 |
2.4 实验装置 |
2.5 实验方案 |
2.6 分析方法 |
2.6.1 固硫率的计算 |
2.6.2 烟气检测方法 |
第三章 尾砂固硫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煤粉与尾砂的初步处理与分析 |
3.2.1 实验煤样 |
3.2.2 铁矿尾砂的性质 |
3.2.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结果 |
3.3 影响固硫率的因素 |
3.3.1 燃烧时间的影响 |
3.3.2 燃煤温度的影响 |
3.3.3 空气流量的影响 |
3.3.4 煤粉粒径的影响 |
3.3.5 本节小结 |
3.4 钙基固硫剂的组分配比优化 |
3.5 尾砂作固硫剂的固硫效果研究 |
3.6 尾砂对钙基固硫剂效果的影响 |
3.7 添加剂促进效果的优化 |
3.7.1 单组分添加剂的影响 |
3.7.2 双组份添加剂的影响 |
3.7.3 多组分添加剂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型煤实验和机理分析 |
4.1 型煤制备 |
4.1.1 原料的准备 |
4.1.2 制备过程 |
4.2 复合尾砂添加剂对型煤指标的影响 |
4.2.1 复合尾砂添加剂对型煤机械强度的影响 |
4.2.2 复合尾砂添加剂对防水性能的影响 |
4.2.3 复合尾砂添加剂对型煤热值的影响 |
4.2.4 结果与讨论 |
4.3 燃烧系统和燃煤实验 |
4.4 燃烧过程和促进固硫的机理分析 |
4.4.1 型煤的燃烧过程分析 |
4.4.2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4.4.3 热分析法 |
4.4.4 扫描电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获得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民用型煤的固硫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免烘干民用型煤的制备及研究[D]. 刘昆. 山西大学, 2021(12)
- [2]民用型煤配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 郑阔涛. 浙江大学, 2021(09)
- [3]基于实际应用过程的钙基固硫剂特性评价研究[J]. 郑加英,王鑫哲. 中国煤炭, 2020(10)
- [4]散煤成型制备民用型煤固硫及燃烧特性研究[D]. 申巧. 山西大学, 2020(01)
- [5]型煤固硫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安宁. 中北大学, 2020(09)
- [6]型煤的燃烧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D]. 武帅.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7]电石渣及助剂对民用型煤的固硫作用研究[J]. 安宁,王海芳,张蕾,王星星. 应用化工, 2020(04)
- [8]复合添加剂对民用洁净型煤固硫减氮行为研究[D]. 张浩.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9]民用型煤的市场现状及建议[J]. 王爱国.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9(05)
- [10]铁矿尾砂在型煤燃烧过程中固硫作用的研究[D]. 慕青林. 山东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