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2例疗效观察

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2例疗效观察

一、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罗立[1](2020)在《补脾益肾方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CKD现代医学的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证据支持有特效的药物能阻止疾病进展,在我国,中医药疗法在CKD的治疗中参与度较高,临床上也显现出了一定的疗效,有较多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从中医学角度考虑,CKD属于“虚劳”、“关格”、“水肿”等疾病范畴。现代中医医家对CKD的辨证施治均有各自独特的学术思想。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医药学界肾脏病领域专家提出CKD主要病机为脾肾虚损,治以补脾益肾为大法。一项全国范围内的CKD中医证型类型及治则的专家问卷调查结果亦显示,补脾益肾法是CKD常用治法原则。基于此法,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创立了“补脾益肾方”,该方是以中医经方四君子汤为底,通过对全国十余家肾病重点专科1万多例CKD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后提炼而出的化裁方。科室以此方治疗CKD3-5期患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相关的临床验案总结、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动物试验研究也相应开展,但临床数据仍缺乏系统的全面总结。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分析补脾益肾方对CKD3-5期非透析患者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信息处导出肾病科慢病门诊系统数据,筛选纳入CKD3-5期非透析患者,并收集患者相关人口学特征、疾病临床信息、辅助检查结果、中西医诊断、中西医用药以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信息。随后利用我院大数据团队开发的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显性化系统,对数据进行二次筛选及整理,并通过我院门诊系统存档的病历资料继续补充完善资料数据。本研究将随访期内补脾益肾方服用时间占总观察时间比值大于或等于80%者判定为有服用该中药方剂,并据此将纳入患者分为补脾益肾方组和对照组。以开始肾脏替代治疗以及死亡为复合终点事件,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差异情况,并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服用补脾益肾方是否为CKD患者进入复合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结果:经初步筛选,采集得2010年-2018年期间于我院肾病科慢病门诊登记了慢病管理首诊资料并已签署知情同意的成人CKD患者共2862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随访期1年以上、基线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10-59ml/min/1.73 m2且随访资料完整的 CKD 非透析患者 488例,包括补脾益肾方组145例,对照组343例。其中补脾益肾方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0(29,74)个月,年龄中位数为58.00(49,66)岁,男性患者85名(58.62%),CKD分期中CKD3期患者比例最高(55.17%),高血压及糖尿病共病比例分别为49.66%、15.17%。对照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2(19,64)个月,年龄中位数为58.25(47,67)岁,男性患者186名(54.23%),CKD分期中CKD3期患者比例最高(62.97%),高血压及糖尿病共病比例分别为44.02%、16.62%。结果提示,随访期内补脾益肾方组共有16例患者进入复合终点(复合终点是指开始肾脏替代治疗以及发生死亡事件),对照组共有65例患者进入复合终点。补脾益肾方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指未达复合终点的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88.32%,对照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9.71%、73.16%,两组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6,P=0.0056)。进一步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是否服用补脾益肾方、年龄、CKD分期、基线Urea、基线eGFR以及是否服用多糖铁复合物是CKD3-5期非透析患者进入复合终点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三个回归分析的校正模型均表明,服用补脾益肾方是CKD3-5期非透析患者进入复合终点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数据分析表明,CKD3-5期非透析患者,服用补脾益肾方组较未服用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服用补脾益肾方是患者进入复合终点的独立保护因素,补脾益肾方可能有延缓CKD3-5期非透析患者疾病进展的作用。此外,分析结果还提示,年龄、CKD分期、基线Urea、基线eGFR以及是否服用多糖铁复合物是CKD3-5期非透析患者进入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当然,因为本研究为回顾性数据分析,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论尚需未来更多的研究深入验证探讨。

张会[2](2019)在《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气虚血瘀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芪参胶囊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功用主治,使用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符合中医治疗原则,但至今没有关于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的确切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本课题通过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探讨芪参胶囊在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慢性肾炎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方法:根据本临床观察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64例慢性肾炎患者根据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厄贝沙坦片,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芪参胶囊。通过8周的治疗,观察、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综合疗效、蛋白尿、血压、肾功能、血脂、凝血和中医证候计分等指标,进而对芪参胶囊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2%,两组数据经比较分析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经治疗后均能减少尿蛋白,降低胆固醇水平及中医证候计分,且组间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还能延长PT及APTT。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良好。结论: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延长APTT及PT,且安全性良好,是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有效的方法之一。

王丽娟,林文秋,包崑,王志伟,陈艾斌[3](2017)在《杨霓芝教授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经验》文中指出蛋白尿不仅是慢性肾炎等其他肾脏病发病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临床症状,而且是一个持续存在、进行性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慢性肾炎,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肾衰竭等,尤其是蛋白尿不易消退,易缠绵。根据其形成机制,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

王立新,蔡佑青,莫业南,苏琼,刘旭生,杨霓芝[4](2017)在《三芪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三芪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三芪组、氯沙坦组、中西结合组,每组各20例。3组均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三芪组给予三芪颗粒治疗,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钾片治疗,中西结合组给予三芪颗粒和氯沙坦钾片治疗,疗程为24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价各组的中医疗效、西医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2周及24周后,3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且三芪组及中西结合组的改善作用优于氯沙坦组(P<0.05)。(2)治疗24周后,氯沙坦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有显着性降低(P<0.05),其余2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24周后,三芪组及中西结合组SCr、eGFR等肾功能指标均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三芪组eGFR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氯沙坦组的肾功能损害有加重趋势;组间比较,三芪组及中西结合组在改善SCr、eGFR等肾功能指标方面优于氯沙坦组(P<0.05)。(4)治疗24周后,氯沙坦组、三芪组、中西结合组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90.00%、84.21%,西医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75.00%、63.16%。组间比较,三芪组和中西结合组的中医疗效优于氯沙坦组(P<0.05),而3组的西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期间,3组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三芪颗粒对慢性肾炎在改善证候积分、保护肾功能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三芪颗粒未见明显降尿蛋白作用。

郝宏铮[5](2016)在《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模拟出与气虚血瘀表征相对应的证候模型,通过对模型组血浆标本的代谢组学研究,寻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病变的特征性代谢产物,分析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探讨其不同代谢途径对生理病理相关改变的作用机理,探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分子变化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证候本质。同时运用代谢组学的技术与方法,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角度阐释木丹颗粒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及作用靶点,为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理的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疾病模型的制备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180士20)g共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30)。空白对照组常规基础饮食,模型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8周。造模前禁食12小时,模型组给以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病。72小时后通过血糖仪测定大鼠尾静脉血血糖,血糖大于16.7mmol/L者列入观察对象,正常对照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相等容积0.1mol/L枸椽酸缓冲液。然后模型组单日喂食甘蓝1520g/只,并放于水槽中游泳至出现半数以上沉降;双日持续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共4周,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气虚血瘀证模型。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气虚血瘀证的生物表征、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变化情况,测定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热板舔足间隔时间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相关指标,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确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的病理性改变。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各组数据平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时判定有显着性差异,P<0.01被认为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2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随机选取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组(n=7)和空白组(n=7)大鼠血浆样品进行分析,按质量数生成总离子流数据(Total Ion Chromatogram,TIC)经Masslynx V4.1工作站进行峰匹配、峰对齐、归一化等处理后,导入SIMCA-P11.5(umetrics,umea,sweden)软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产生得分矢量图(scoreplot)用以获得样品分类信息,载荷矢量图(loadingplot)用以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代谢标记物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结合数据库检索、查阅文献和对照品确证,完成基于uplc-ms的大鼠血浆代谢标记物谱中代谢物的鉴定,并追溯其来源和代谢途径。首先,根据保留时间和质荷比,在总离子流色谱图中提取得到代谢标记物的提取离子色谱峰。第二步,通过提取离子色谱峰得到代谢物的一级质谱图,找到其准分子离子和相关离子,确定代谢物的分子量。第三步,对代谢标记物进行二级质谱扫描,获得代谢物的结构信息。第四步,利用国内外相关代谢组学标志物在线数据库,通过代谢物的分子量进行检索,得到若干候选化合物。比较代谢物的二级质谱信息,去除不相关的化合物,完成代谢物的鉴定。第五步,参照可以获得的对照品,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血浆样品和对照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二者的保留时间、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对鉴定结果进行确证。3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应用木丹颗粒干预后的代谢组学研究将制备成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模型组(n=7)和中药组(n=7)。根据临床患者每日中药服用剂量换算成大鼠的每日等效剂量为4.375g/kg,中药组大鼠每天灌胃二次,连续4周。通过uplc-ms技术检测,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模型经木丹颗粒治疗干预后,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组的差异性变化趋势,并对大鼠血浆uplc-ms代谢物谱分析方法系统稳定性进行验证,同时考察仪器精密度、实验方法可重复性、血浆样品及系统的稳定性。结果:1.造模开始后,模型组大鼠逐渐出现游泳半数沉降间隔时间缩短,耐力逐日下降,进食减少,倦怠懒动,精神萎靡不振,体毛光亮度减退,粪便时软时溏,或便次增多,4周后模型组大鼠开始出现耳部血管脉络扩张充血,口唇周围发黑、爪尾部紫暗等瘀血症状。2.8周后模型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分别出现异常改变,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出现血糖升高,动物解剖经电镜光镜分析提示变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舔足间隔时间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血液流变学改变。3.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在空白组及模型组均可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lpc,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精氨酸,色氨酸,胆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18:2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8:0,lpc18:1和lpc18:2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浆中存在异常改变,可能为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相关的生物标记物。4.通过uplc-ms进行血浆代谢物谱研究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血浆中色氨酸,lpc(20:4)和pc(36:4)的水平显着升高;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提示这几种物质在应用木丹颗粒干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后其血浆中的含量发生改变,可能为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理提供新的依据。结论:1.本实验运用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生物表征”的评价指标,在采用中医研究中较为公认的劳倦内伤“半数沉降”的方法制备气虚血瘀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病理指标模型,结果较为成功的建立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动物模型。既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判定标准,同时也具有气虚血瘀模型表征的生物学特征。2.实验中发现精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胆酸及多种lpc等物质可能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大鼠特征性的代谢产物,对应用代谢组学方法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对实验模型组大鼠血浆代谢标志物代谢途径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分析可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可能是下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调节异常;多巴胺(da)或去甲肾上腺素(ne)合成减少,而同时生成假性神经递质羟苯乙醇胺和苯乙醇胺,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导致维生素b12缺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血管通透性改变,内皮功能损伤,一氧化氮(no)合成和释放减少,na+-k+-atp酶活性降低,氧自由基损伤,氧化应激,血管炎症反应增加;糖脂代谢异常改变。4.木丹颗粒通过多种途径、不同靶点、双向调节等方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干预治疗。不仅能使色氨酸,lpc(20:4)和pc(36:4)水平显着升高;同时也使苯丙氨酸,lpc(14:0),lpc(16:0/0:0),lpc(0:0/18:0),lpc(18:0/0:0),lpc(18:1),lpc(0:0/18:2),lpc(18:2/0:0)和胆酸的水平显着降低。通过用药干预后下游的代谢标志物出现的趋势特点推测出木丹颗粒作用机制。5.采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是研究病证结合的中医动物模型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根据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推测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相关中药机理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平台。

陈群,沈嫱,谢晓燕,沈建红,王立新,党欢[6](2011)在《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69例慢性肾炎具有气虚血瘀症状的患者服用通脉口服液治疗前后的各段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左肾(LK)、右肾(RK)各项肾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LK、RK各项肾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显示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可改善患者肾血流动力学,因此彩色多谱勒为临床评价中医中药的疗效提供了新思路。

朴胜华,杨霓芝[7](2010)在《通脉口服液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复方通脉口服液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同时制备中医气虚血瘀模型,实验共分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洛汀新组、通脉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观察实验大鼠用药前后证候积分、血清肌酐及尿素氮的水平、梗阻侧肾间质慢性病变(包括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评分(atrophy and fibrosis score,AFS)、肾间质细胞浸润情况评分CIS(cell infiltration score,CIS)。结果通脉口服液可明显改善实验大鼠的症状,明显减轻肾组织纤维化的病理形态,降低纤维化指数,疗效优于洛汀新组。结论通脉口服液具有一定的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

韦芳宁[8](2010)在《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肾衰竭(CRF)为内科常见病之一,是各种肾脏疾病导致肾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西医非透析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慢性肾衰症状和延缓病程进展,主要措施包括消除CRF进展的可逆因素;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等;抗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等;优质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或酮酸;保护肾脏功能、减轻蛋白尿的血管紧张素Ⅱ酶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调节脂质代谢和改善肾小球局部存在高凝状态。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衰以中药的单味药、单方、复方制剂及综合疗法,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途径综合治疗措施而达到缓解慢性肾衰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病程进展的目的。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慢性肾衰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特别是中药介入治疗后,在缓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进展、推迟进入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疗效,提高了CRF患者的生存质量。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以及改善慢性肾衰的症状,延缓慢性肾衰的病程进展,保护肾功能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研究从细胞黏附因子、炎症因子、细胞凋亡和T淋巴细胞亚群上,多角度、多靶点研究三芪口服液的影响,旨在探讨中药介入慢性肾衰治疗的肾功能保护作用以及三芪口服液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理。目的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对慢性肾衰病人及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模型肾脏病理形态和功能的保护作用,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凋亡以及淋巴细胞免疫方面,探讨益气活血中药三芪口服液延缓CRF进展的机理。方法临床研究:选择纳入标准的病例95例,分为3组,三芪口服液组34例,尿毒清组30例,三芪口服液+尿毒清组31例,每组患者均按就诊顺序随机进入治疗组及对照组。12周后观察慢性肾衰的症状积分、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尿素、肌酐、血钾、血小板膜α颗粒蛋白(PS)的变化。实验研究:选用SPF雄性SD大鼠102只。使用随机软件包PEMS3.1产生随机数字,按随机数字大小排序,等分为6组,每组17只,造模过程死亡24只,实际78只,空白组13只,模型对照组13只、三芪口服液高剂量组(TMH组)13只、三芪口服液中剂量组(TMM组)13只,三芪口服液低剂量组(TML组)13只、包醛氧淀粉组13只。建立大鼠5/6肾切除慢性肾衰的模型,造模成功后用三芪口服液口服进行干预治疗,12周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肾功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膜α颗粒蛋白的变化,以及光镜下肾小球组织的改变,细胞凋亡的分析,TNF-α、TGFβ1、PGDFBB以及CD4、CD8和CD68的变化。结果临床实验研究方面:治疗前后三芪口服液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芪口服液有改善慢性肾衰症状的作用。提示三芪口服液与尿毒清合用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96.8%。三芪口服液能降低血尿素水平,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可以下调PS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三芪口服液,患者依从性较好,未发生出血及不良事件。基础实验研究:血生化方面,三芪口服液各剂量组均可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尿素和血肌酐水平,中剂量可以提高造模大鼠的血红蛋白压积,高、中剂量可以降低造模大鼠的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黏附因子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剂量可以下调PS的表达。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残肾病理组织学方面,三芪口服液可以使增大的肾小球面积明显缩小,可以减轻肾小管损伤程度。与包醛氧淀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研究方面,经三芪口服液治疗后,无论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FPDGBB以及残肾组织的TGFβ1、FPDGBB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方面,经三芪口服液治疗后,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与包醛氧淀粉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免疫方面,三芪口服液中、低剂量组可以显着上调CD4水平,使CD4/CD8比值明显上升,CD68水平下调,与包醛氧淀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芪口服液能改善慢性肾衰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2.三芪口服液能提高慢性肾衰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患者营养状态。3.三芪口服液能够通过下调慢性肾衰患者血浆PS的表达,改善患者的瘀血状态,从而改善患者肾小球微循环,此可能是保护肾功能的机制之一。4.三芪口服液能够降低5/6肾切除CRF模型大鼠的Scr水平,提高红细胞压积,改善机体整体状态。5.三芪口服液能减轻5/6肾切除大鼠的肾脏病理损害,使增大的肾小球面积明显减小,肾小管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对残肾组织的形态有保护作用,此可能是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6.三芪口服液能抑制TNF-α、PDGFBB和TGFβ1的表达,减少肾小管损害,减少细胞增生,以此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7.肾脏实质细胞的凋亡参与肾脏疾病的进展过程,可能是促进慢性肾硬化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三芪口服液能使5/6肾切除CRF模型大鼠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参与的肾脏损伤,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8.三芪口服液保护肾功能的机制可能与调整CD4和CD8的比例失调,调整异常的机体免疫紊乱和状态,减少了各种免疫受损的诱因有关,可能是其延缓CRF进展的机制之一。

党欢[9](2010)在《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彩色多普勒肾血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探讨中药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气虚血瘀征候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通脉口服液临床疗效客观化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随机选择63例中医辨证分型属于气虚血瘀征候的慢性肾炎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服用通脉口服液组33例,对照组(未服用通脉口服液组)30例。2.对入选的通脉口服液组及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肾动脉的形态学特征,并测定肾动脉起始动脉、门动脉、段动脉及叶间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PSV、RI等。3.对入选的通脉口服液组的患者,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服通脉口服液,每次10ml,每天3次,四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按原治疗方案治疗。4.对已服用3个疗程后的通脉口服液组及未服用通脉口服液的对照组,再次进行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肾动脉的形态学特征,并测定肾动脉起始动脉、门动脉、段动脉及叶间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PSV、RI等。5.观察通脉口服液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肾动脉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超声图像,分析通脉口服液对气虚血瘀型的慢性肾炎患者彩色多普勒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服用通脉口服液组治疗后总积分与治疗前及未服用通脉口服液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气虚血瘀症状中,服用通脉口服液组在面浮肢肿,面色萎黄、易感冒、腰酸背痛、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数、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及腰痛固定或呈刺痛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而面浮肢肿,面色萎黄、易感冒及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未服用通脉口服液组(P<0.05)。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左肾在肾各级动脉血流速度(V)中,服用通脉口服液组在肾起始动脉、肾门动脉及肾叶间动脉血流速度(V)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而肾起始动脉、肾门动脉血流速度(V)升高明显优于未服用通脉口服液组(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左肾在肾各级动脉阻力指数(RI)中,服用通脉口服液组在肾起始动脉、肾门动脉、肾段间动脉动脉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均有减低(P<0.05)。而肾门动脉、肾段动脉阻力指数(RI)降低明显优于未服用通脉口服液组(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右肾在肾各级动脉血流速度(V)中,服用通脉口服液组在肾起始动脉、肾段动脉及肾叶间动脉血流速度(V)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而肾起始动脉、肾段动脉血流速度(V)升高明显优于未服用通脉口服液组(P<0.05)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右肾在肾各级动脉阻力指数(RI)中,服用通脉口服液组在肾起始动脉、肾门动脉、肾段动脉动脉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均有减低(P<0.05)。而肾起始动脉、肾门动脉阻力指数(RI)降低明显优于未服用通脉口服液组(P<0.05)。结论通脉口服液治疗后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使肾动脉血流速度(V)不同程度升高、肾动脉阻力指数(RI)不同程度降低,提示通脉口服液能够补气活血、改善肾血流、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程。

范萍,袁海英,祝勇军,杨霓芝[10](2009)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复方通脉口服液对糖尿病肾病的肾保护作用。方法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控制饮食、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洛汀新口服,治疗组加用通脉口服液;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稳定,且伴随症状积分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结论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及临床症状,稳定肾功能,发挥肾保护作用。

二、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补脾益肾方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治疗CKD
        1.1.1 CKD概述
        1.1.2 CKD病因
        1.1.3 CKD进展危险因素
        1.1.4 CKD西医干预措施
        1.1.5 现代医学治疗CKD的局限性
    1.2 祖国医学治疗CKD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施治
        1.2.4 现代中医治疗CKD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研究对象
        2.2.3 病例来源
        2.2.4 病例采集方法
        2.2.5 观察项目
        2.2.6 随访项目
        2.2.7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基本情况
        2.3.2 终点事件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本研究结果分析
        3.1.1 疾病进展情况分析
        3.1.2 疾病进展影响因素分析
    3.2 补脾益肾方
        3.2.1 中医理论依据
        3.2.2 相关研究基础
        3.2.3 治法分析
        3.2.4 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1.试验目的
2.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选择
    2.5 治疗方法
    2.6 临床疗效指标及安全指标观察
    2.7 统计学处理
3.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3.1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计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尿蛋白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尿红细胞数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凝血功能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血脂比较
    3.8 两组治疗前安全性生化指标(ALT及 AST)比较
    3.9 两组治疗前血压比较
4.结果分析
    4.1 两组西医综合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 两组蛋白尿疗效比较
    4.3 两组尿红细胞数疗效比较
    4.4 两组凝血功能疗效比较
    4.5 两组肾功能疗效比较
    4.6 两组血脂疗效比较
    4.7 两组血压疗效比较
    4.8 两组安全性生化指标(ALT及 AST)比较
    4.9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5.小结
讨论
    1.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1.1 正虚与慢性肾炎
        1.2 邪实与慢性肾炎
    2.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3.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4.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1 方义分析
        4.2 现代药理研究
    5.临床疗效评价及分析
    6.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可能机制探讨
        6.1 抗炎及免疫调节
        6.2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
        6.3 抗凝及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
        6.4 降脂、降压
        6.5 减少系膜基质增生,抗纤维化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7.安全性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炎诊疗进展
    1.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治疗进展的研究
    2.中医对慢性肾炎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慢性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对慢性肾炎的治疗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3中医证候计分表

(3)杨霓芝教授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理论基础
2 益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
    2.1 诊治思路
        2.1.1 诊断是否存在脾肾气虚证?
        2.1.2 诊断是否存在血瘀证?
    2.2 治疗原则
        2.2.1 主张扶正祛邪
        2.2.2 主张防治并重
3 典型病例

(4)三芪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症治疗
        1.5.2 三芪组
        1.5.3 氯沙坦组
        1.5.4 中西结合组
        1.5.5 疗程
    1.6 观察指标
    1.7 疗效判定标准
        1.7.1 中医疗效标准
        1.7.2西医疗效标准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2.2 脱落情况
    2.3 各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
    2.4 各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2.5 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6 各组疗效比较
    2.7 安全性评估
3 讨论

(5)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论文一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木丹颗粒干预气虚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血液代谢组学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代谢组学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通脉口服液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仪器
    1.4 模型制备
        1.4.1 气虚血瘀模型的制备[5]
        1.4.2 UUO动物模型的制作[6]
    1.5 实验分组及给药
    1.6 标本收集与取材
    1.7 观测指标
        1.7.1 大鼠气虚血瘀证宏观表现评价[5]
        1.7.2 肾组织病理学检测
        1.7.2.1 HE染色
        1.7.2.2 AFS评价
        1.7.2.3 CIS评价
        1.7.2.4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评价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
    2.2 通脉口服液对各组实验性大鼠肌酐、尿素氮的影响
    2.3 对实验性UUO大鼠肾间质慢性病变AFS、CIS及纤维化指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证候表现的影响
    3.2 对大鼠肾功能影响的评价
    3.3 对大鼠梗阻侧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及纤维化指数的评价

(8)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慢性肾衰溯源——历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一)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病名的共识
        (二) 古代医家对慢性肾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近代医家对慢性肾衰治则的认识
        (四) 中医药治疗近况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一) 西医研究进展
        (二) 瘀血与CRF
        (三)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PS)与慢性肾衰
        (四) TNF-α、TGFβ1、PDGFBB与慢性肾衰
        (五) 细胞凋亡与慢性肾衰
        (六) CD4、CD8、CD68与慢性肾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二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与肌酐的关系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三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TNF、TGF、PGDF的影响
        一、大鼠血清TNF—α、PGDFBB含量检测
        二、三芪口服液对大鼠残肾组织TGFβ1、PDGFmRNA表达的影响
    实验四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实验五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
        一、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抗体的表达
        二、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8抗体的表达
        三、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68抗体的表达
讨论
    一、慢性肾衰竭病机探讨
    二、慢性肾衰竭治则及治法探讨
    三、三芪口服液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四、三芪口服液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中医机理探讨
    五、三芪口服液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竭进展的机制探讨
        (一) 对大鼠造模、残肾组织、血肌酐及PS的影响方面
        (二) 对TNF-α、TGFβ1和PGDFBB表达的影响方面
        (三) 对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面
        (四) 对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的影响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附录二 慢性肾衰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三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附录四 随机区组(及配对)设计表
    附录五 附图
        附图1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与肌酐的关系
        附图2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TGF、PDGF的影响
        附图3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附图4 三芪口服液对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肾脏组织中CD4、CD8、CD68抗体的表达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彩色多普勒肾血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认识
    二、中医治疗方法
    三、通脉口服液对气虚血瘀证慢性肾炎的疗效
    四、彩色多普勒对慢性肾炎肾血流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三) 治疗方法
        (四) 仪器及操作方法
        (五) 质控
        (六) 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基本资料比较
        (二)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比较
        (三) 治疗前后两组左肾各级动脉血流速度(V)比较
        (四) 治疗前后两组左肾各级动脉阻力指数(RI)比较
        (五) 治疗前后两组右肾各级动脉血流速度(V)比较
        (六) 治疗前后两组右肾各级动脉阻力指数(RI)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脾益肾方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罗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芪参胶囊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杨霓芝教授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经验[J]. 王丽娟,林文秋,包崑,王志伟,陈艾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7(08)
  • [4]三芪颗粒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J]. 王立新,蔡佑青,莫业南,苏琼,刘旭生,杨霓芝.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3)
  • [5]木丹颗粒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代谢组学研究[D]. 郝宏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6]通脉口服液对慢性肾炎患者肾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陈群,沈嫱,谢晓燕,沈建红,王立新,党欢. 新中医, 2011(03)
  • [7]通脉口服液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研究[J]. 朴胜华,杨霓芝.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0(04)
  • [8]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研究[D]. 韦芳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彩色多普勒肾血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D]. 党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J]. 范萍,袁海英,祝勇军,杨霓芝. 中国中医急症, 2009(03)

标签:;  ;  ;  ;  ;  

通脉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32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