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代文[1](2021)在《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观察慢盆汤配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性及安全性,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从而为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寒湿凝滞证提供安全有效以及完善的方案。方法:本课题严格根据中医及西医对于本病的诊断制定标准来收集病例。收集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的妇科门诊与住院部的患者共72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符合相关标准的患者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过程中共脱落9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5例,实际入组63例,实验设计方案为:治疗组(32例)给与口服中药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对照组(31例)给与单纯口服中药慢盆汤治疗。在月经结束3天后开始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3个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症候、局部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分别予以相应治疗后评价指标改变情况及临床治疗有效率。并记录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及处理。数据处理应用SPSS25.0软件,校验标准a=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综合疗效上,中药联合督脉灸能有效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总有效率达到87.5%,其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疗法(有效率为74.19%)。2.在中医症候疗效对比上,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67.74%,两组结果对比有显着差异性(P<0.01),说明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较对照组。3.在改善中医症状上:在调治后,下腹胀痛或冷痛、腰骶酸胀、带下量多、形寒肢冷和经期腹痛上等中医症状上,慢盆汤联合督脉灸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4.在改善局部体征上:在对比治疗前后子宫、附件、韧带等情况,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组在治疗局部体征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在改善盆腔积液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差异性(P<0.05),说明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组在改善盆腔积液方面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慢盆汤对照组。结论: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更优。本课题采用中药配合督脉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实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中药联合督脉灸治疗SPID安全性高、疗效明确,为临床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裴婉婷[2](2021)在《中药联合五禽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中药联合五禽戏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SPID(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差异,初步探讨五禽戏在SPID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更有效地治疗病程长、难治愈的SPID提供新的思路及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66例患者均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3例)予单纯口服中药(牡丹散加减)治疗,治疗组(33例)予中药(牡丹散加减)联合五禽戏治疗。在患者治疗前记录其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通过记录的积分计算证候体征综合积分,通过SAS评分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在治疗3个疗程后再次记录上述评分和积分并计算评估,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VAS评分、SAS评分以及焦虑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降低积分水平及缓解患者焦虑程度水平均优于对照组。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患者例数少所致。但两组患者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组间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中药联合五禽戏疗法及单纯口服中药均可有效治疗SPID(气滞血瘀证)。2.中药联合五禽戏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联合疗法在缓解患者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等症状、改善局部体征、减轻患者焦虑方面效果更佳。3.中药联合五禽戏治疗SPID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徐嘉新[3](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复杂真实的医疗环境下,总结我科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诊疗经过及预后,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梳理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盆腔炎性疾病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逐一查阅2005年10月-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婚育史、既往史、病程长短、中医证型),主诉及妇科检查情况(包括发热、下腹压痛、反跳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压痛、宫颈举摆痛、附件增厚及压痛情况、是否触及包块),辅助检查(包括妇科B超、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治愈、疾病进展、中转手术、遗留包块),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我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梳理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1.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1)年龄分布:最小17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0.01±10.11岁。(2)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0天,平均病程(5.89±5.23)天。(3)生殖道感染情况:303例患者中,有187例患者阴道感染,占61.72%,且均为单纯性感染,其中线索细胞阳性者112例(59.89%),解脲支原体阳性者35例(18.72%),念珠菌阳性者32例(17.11%),滴虫阳性者6例(3.21%),沙眼衣原体阳性者2例(1.07%)。(4)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多见(45.54%),其次为湿毒壅盛证(24.75%),热毒炽盛证(17.16%),瘀热内结证(12.54%)。(5)疾病类型:腹痛128例(42.24%),腹痛+发热31例(10.23%),腹痛+发热+包块144例(47.52%)。(6)不同疾病类型中医证型分布:腹痛组中湿热蕴结证98例(76.6%),瘀热内结证30例(23.4%)。腹痛+发热组中热毒炽盛证5例(16.1%),湿毒壅盛证15例(48.4%),湿热蕴结证9例(29.0%),瘀热内结证2例(6.5%)。腹痛+发热+包块组中热毒炽盛证47例(32.6%),湿毒壅盛证60例(41.7%),湿热蕴结证31例(21.5%),瘀热内结证6例(4.2%)。2.治疗方案303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有297例(98.02%),我院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及患者病情程度酌情给药。中医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临床疗效(1)腹痛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4.50±0.71d、8.47±2.53d),抗生素+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发热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89±1.7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67±2.52d、8.00±5.57d、6.33±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痛+发热+包块组: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57.69%、59.09%,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7.56±1.85d)、体温复常时间(3.26±1.36d)、WBC复常时间(6.57±2.08d)、PCT复常时间(4.92±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71d、7.00±1.41d、12.00±2.83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0.53±3.80d、4.80±1.72d、8.33±2.92d、8.13±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药外治组在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WBC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所有中西医治疗患者总体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0.0%、76.09%、81.71%,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5.64±2.00d)、体温复常时间(3.13±1.22d)、WBC复常时间(5.79±2.42d)、CRP复常时间(5.68±3.20d)、PCT复常时间(4.03±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58d、7.00±1.41d、12.00±2.83d、8.50±2.12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46±3.21d、4.44±1.72d、7.89±2.95d、8.28±4.01d、7.83±4.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医外治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WBC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CRP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1)腹痛组和腹痛+发热组治愈率(均为100%)显着高于腹痛+发热+包块组(59.1%),中转手术率、遗留包块率(均为0%)显着低于腹痛+发热+包块组(分别为26.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组、腹痛+发热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4.89±1.76d)均显着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7.56±1.85d)。腹痛+发热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2.81±0.68d)、WBC复常时间(3.93±2.1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3.26±1.36d、6.57±2.08d、6.45±3.00d、4.92±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1)腹痛组: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56±1.10d)小于瘀热内结证患者(5.08±1.29d)(P<0.05)。(2)腹痛+发热组:四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在疾病转归情况、腹痛消失时间(6.60±0.89d、4.92±1.88d、4.00±1.41d、4.00±1.41d)、体温复常时间(2.60±0.55d、2.75±0.62d、3.00±0.93d、3.00±0.00d)、WBC复常时间(5.80±1.10d、3.92±1.78d、3.00±1.83d、3.00±0.00d)、CRP复常时间(5.20±3.03d、3.67±2.93d、3.63±1.11d、3.53±1.51d)、PCT复常时间(4.60±2.88d、2.91±1.58d、2.32±1.37d、2.82±1.00d)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腹痛+发热+包块组:,热毒炽盛证(44.7%)的中转手术率与湿毒壅盛证(22.0%)、湿热蕴结证(12.0%)无统计学差异,但显着高于瘀热内结证(0%)(P=0.005)。热毒炽盛证(5.3%)、湿毒壅盛证(17.0%)、湿热蕴结证(12.0%)的遗留包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低于瘀热内结证(66.7%)(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74±1.41d)、体温复常时间(4.21±1.62d)均大于湿毒壅盛证(分别为7.36±1.63d、2.92±1.08d)、湿热蕴结证(6.84±2.03d、2.89±0.99d)和瘀热内结证(6.00±1.41d、2.00±0.00d)(P<0.05)。(4)三种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总体分析:湿热蕴结证患者治愈率(94.8%)显着高于热毒炽盛证(55.8%)和湿毒壅盛证(69.8%)(P<0.05),湿热蕴结证与瘀热内结证(87.9%)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中转手术率(2.6%)和瘀热内结证(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着低于热毒炽盛证(39.5%)(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29±1.57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6.57±2.05d)、湿热蕴结证(5.11±2.69d)和瘀热内结证(4.75±2.06d)(P<0.05)。湿毒壅盛证显着大于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P<0.05),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体温复常时间(3.87±1.60d)大于瘀热内结证(2.50±0.58d),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PCT复常时间(6.21±3.78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3.03±3.71d)和湿热蕴结证(3.52±2.12d)(P<0.05),热毒炽盛证与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PID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多急性起病,频繁的宫腔操作、多育多产、阴道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房劳过度,加强健康宣教,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2.本研究PID患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抗生素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将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联合应用,对单纯腹痛和腹痛伴发热患者疗效显着,治愈率均可达100%,对于形成盆腔包块的患者治愈率可达59.1%。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能有效改善PID患者的临床症状,WBC、CRP、PCT等炎性指标恢复正常用时短,且对腹痛伴发热及盆腔包块患者中转手术率仅为26.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及时发现症状、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减少PID后遗症的发生。3.PID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四型,疾病初期以湿热蕴结证多见。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伴或不伴炎性指标升高的患者以湿毒壅盛证居多,若病情持续进展,热势较高,伴炎性指标升高,或形成盆腔包块者多以湿毒壅盛证和热毒炽盛证为主。4.本研究中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热蕴结证和瘀热内结证疗效显着,且在疾病转归、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热毒炽盛证和湿毒壅盛证。
王楚然[4](2020)在《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实验一(药效学实验:观察模型大鼠行为学,血清中IL-2、FGF-2、PCT、hs-CRP水平,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子宫组织中细胞因子FGF-2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与实验二(镇痛实验:观察中药干预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情况的镇痛作用)综合评价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及疼痛小鼠的干预作用、疗效及量效相关关系,并分析该方药的抗炎抗粘连及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12周龄SD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少腹逐瘀颗粒组、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低剂量组、人胎盘组织液组,每组10只。空白组自由食水,其他组采取苯酚凝胶加机械损伤法建立CPID模型。10天模型建立成功后7组均连续给药治疗20天。观察S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20天处死后观察盆腔情况和光镜下子宫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中IL-2、FGF-2、PCT、hs-CRP水平,检测子宫组织中细胞因子FGF-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少腹逐瘀颗粒组,人胎盘组织液组,每组10只,均给药7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1h后将0.6%醋酸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ml,诱导小鼠扭体反应并观察扭体次数。使用SPSS 25.0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鼠行为学改变:生理盐水组:造模成功后出现精神状态不佳,体重较前下降,进食量较前明显减少,阴道分泌物较前增多。空白组大鼠:精神状态佳,各方面生理功能均正常。各个给药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大鼠精神状态均逐渐好转,进食量较前增多,体重呈缓慢增长趋势,阴道分泌物减少。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较其他给药组有更明显的改善。2肉眼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生理盐水组:左侧(患侧)子宫形态明显肿大,可见宫腔内有大量积液或积脓,与周围组织粘连;空白组、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人胎盘组织液组类似:子宫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周围组织无粘连;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低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左侧(患侧)子宫形态增粗肿胀情况轻于生理盐水组,部分可见宫腔粘连闭塞或少量积液,与周围组织轻微粘连。3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子宫各层界限清楚,未见炎性细胞浸润。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人胎盘组织液组类似于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宫腔扩张之处子宫壁变薄,增生明显之处子宫腔壁增厚,成纤维细胞增生,全层皆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低剂量与少腹逐瘀颗粒组:宫腔扩张程度轻于生理盐水组,上皮细胞形态可见增生样变,较多炎性细胞浸润。4大鼠子宫肿胀度: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改善显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FGF-2、PCT、hs-CRP水平: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IL-2水平升高,FGF-2、PCT、hs-CRP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少腹逐瘀颗粒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IL-2水平升高,FGF-2、PCT、hs-CRP水平降低(P<0.05)。6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蛋白表达: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剂量组FGF-2的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均明显降低(P<0.05),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RT-PCR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基因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给药组FGF-2基因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FGF-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8镇痛实验结果:同模型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剂量三个组均能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疼痛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具有抗炎抗粘连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大鼠慢性盆腔炎。1可以改善炎症状态,抑制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CT、hsCRP水平有关;2增强机体抗炎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L-2水平有关;3减少盆腔粘连,防止子宫纤维化,其抗粘连机制可能与下调FGF-2水平有关;4具有镇痛作用,并且疗效与药物剂量有相关性。图4幅;表10个;参98篇。
赖昱颖[5](2020)在《妇炎灵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观察妇炎灵汤口服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本方治疗本病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本方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山西省活血化瘀研究所妇科门诊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口服妇炎灵汤,对照组口服清热调血汤,15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经期停药。两组均于月经干净后3-5天开始服用药物,经期停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体征积分、总积分和血清指标以评估临床效果,并比较组内及组间差异,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病情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积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证候积分、体征积分、总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体征积分、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均可显着改善患者证候积分、体征积分及总积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证候积分、体征积分、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对比: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体征疗效、综合疗效分别为:97.14%、91.43%、94.29%,对照组分别为:74.14%、68.57%、85.71%,两组在证候疗效、体征疗效及总疗效具备显着的差异性(p<0.05),说明观察组证候疗效、体征疗效。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4)血清IL-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2水平无显着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水平有明显升高,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均可升高血清IL-2水平。治疗后,观察组的数值显着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TNF-ɑ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ɑ水平无显着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ɑ水平有明显降低,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均可降低血清TNF-ɑ水平。治疗后,观察组的数值显着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妇炎灵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安全有效。(2)妇炎灵汤能显着升高血清IL-2水平,显着降低血清TNF-ɑ水平,推测其治疗本病的机制与其调节机体免疫,增强抗感染功能有关。
赵珊[6](2020)在《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治疗效果、焦虑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更好地应用推广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的护理操作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的70例气滞血瘀证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过程中脱落2例,最终纳入6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在干预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体征评分标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中文版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对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灌肠外治法,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外治法干预,在干预结束一个月后再次采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体征评分、SAS评分及SF-36评分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8,P=0.123>0.05)。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量表总分及各项证候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进行组间比较,总分、下腹胀痛或刺痛、腰骶胀痛、胸胁胀痛、神疲乏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行经腹痛加重、月经不调、带下量多、性交痛得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体征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体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体征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得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SAS焦虑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SAS焦虑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SAS焦虑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SF-36健康状况调查表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比较,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精力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2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评分比较,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显示,除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总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维度外,观察组其他4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本研究下,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能够减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下腹胀痛或刺痛及腰骶胀痛等临床主证,对胸胁胀痛、神疲乏力等次证具有较好疗效。2.在本研究下,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焦虑情绪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减轻患者不良情绪。3.在本研究下,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能够提高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躯体疼痛维度、精力状况维度、情感职能维度、精神健康维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但是对其他维度影响不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朱肄懿[7](2020)在《完带汤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TGF-β1、TNF-α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完带汤对盆腔炎的影响,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探讨完带汤治疗盆腔炎的免疫学机理;以药理效应“金指标”组织药理学的变化验证其药理效应强度。方法:本实验以SD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将46只雌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空白组10只后,以“机械损伤加混合菌感染造模法”复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完带汤组、抗生素组各7只;釆用HE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子宫组织形态学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变化。结果: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抗生素组与正常组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说明抗生素组大鼠血清中TGF-β1与TNF-α的浓度与正常组有差异;完带汤组与正常组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说明完带汤组大鼠血清中TGF-β1与TNF-α的浓度与正常组有差异。完带汤组与抗生素组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药物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TGF-β1与TNF-α浓度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当。结论:1.采用机械损伤加混合细菌感染法可以成功制备SPID大鼠模型,且其致病机制与人体相似,但此法对实验者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且大鼠较其他造模方法死亡率可能更高。其中模型组大鼠与完带汤组大鼠血清中TGF-β1、TNF-α浓度有明显差异。2.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常呈现上皮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腺体缺失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子宫平滑肌纤维增生紊乱等表现,抗生素虽能改善大鼠炎性症状,但其对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的病理改变的修复作用并不及完带汤。3.完带汤可能通过抑制大鼠体内TGF-β1、TNF-α蛋白的表达,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来发挥疗效的。4.完带汤与抗生素在SPID的临床治疗中疗效可能相当,虽然都能抑制TGF-β1、TNF-α蛋白的表达,但从大鼠组织病理改变来看,其对盆腔环境的修复作用要优于抗生素。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部分病原菌对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但其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目的,虽然可以改善部分临床症状但容易是疾病复发。反复应用抗菌药物,也易损伤脾胃,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目前抗生素的使用范围日益缩紧,使用中药完带汤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选择。
解丽菲[8](2020)在《基于络脉理论针药合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在络脉理论及导师姜丽娟教授“和畅”思想的指导下,以调气和血,化瘀通络为治法,内治以调气和血通络汤,外治以腹针为手段,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观察其临床疗效,总结导师经验,并为络脉理论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调气和血通络汤+腹针)和对照组(血府逐瘀胶囊),每组36例,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前后盆腔疼痛改善情况。结果:1.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1)中医主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下腹部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部疼痛,劳累后加重、带下异常等主症(P<0.05)均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兼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胸胁或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加重、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情志抑郁或烦躁、脘腹胀满等兼症(P<0.05)均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在改善胸胁或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加重、情志抑郁或烦躁、脘腹胀满等临床症状方面(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治疗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方面(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局部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对改善子宫、左附件、右附件、宫骶韧带等异常体征(P<0.05)有显着效果。对照组对改善子宫、宫骶韧带等异常体征(P<0.05)有显着效果,而对改善左附件、右附件等异常体征(P>0.05)无显着作用。且治疗组在改善子宫、左附件、右附件等临床体征方面(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宫骶韧带体征方面(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3.辅助检查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B超、白带常规方面(P<0.05)均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在B超、白带常规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盆腔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盆腔疼痛方面(P<0.05)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综合疗效比较:其中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1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10%。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说明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率,其中治疗组中复发率为7.14%,而对照组则为40.74%,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络脉理论及姜丽娟教授“和畅”思想的指导,以调气和血通络汤联合腹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改善相关辅助检查指标,明显缓解患者盆腔疼痛。2.导师通过调和气血、脏腑、经络、阴阳、意志等使人体调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降低患者的复发率。3.调气和血通络汤联合腹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可行,且未见不良反应,说明络脉理论及“和畅”思想指导下,中医针药合治SPID,思路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盛婷婷[9](2020)在《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蕴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为临证医生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根据需要筛选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60例,都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将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除湿化瘀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坤复康胶囊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1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一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疼痛VAS评分、盆腔包块、盆腔积液等的改善情况。结果:1.临床总疗效:两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有明显区别,分别为93.3%、83.3%,说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低有明显区别,分别为93.3%、63.3%,说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可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方法在减缓中医证候方面效果较好。3.两组治疗前、后其他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症状、腹痛程度、中医证侯、体征等情况。结论:“除湿化瘀汤”治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更可观。在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减轻中医证候、体征、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等方面具有显着疗效。
黄利[10](2020)在《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循证评价研究,对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18种上市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与证据评级,为“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妇炎舒胶囊对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子宫组织炎症评分、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Toll-like receptors/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TLRs/MyD88)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索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的疗效机制、作用环节和关键靶点。方法1.文献研究: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及国内外指南文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标准文件或专着。纳入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治疗SPID的临床试验。使用End Note X8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分类。2名评估人员独立地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非随机临床试验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观察性临床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研究数据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GRADE方法(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评价,依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作出证据总体证据级别的最终决策。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通过证据结果总结表呈现证据。2.实验研究: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采用机械损伤联合混合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SPID模型,将SP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KFY)、妇炎舒(FYS)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每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KFY组、FYS低、中、高剂量组以相应药物混悬液灌胃21天后处死,开腹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并对大鼠子宫炎症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 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KLF4与TLRs/MyD88通路关键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共获得文献10324篇,最终纳入文献116篇,包括妇科千金制剂(n=41)、金刚藤制剂(n=22)、康妇炎胶囊(n=12)、金英胶囊(n=3)、妇炎康复制剂(n=3)、花红制剂(n=2)、抗妇炎胶囊(n=1)、盆炎净制剂(n=5)、妇炎舒胶囊(n=4)、宫炎平制剂(n=5)、妇炎康片(n=3)、黄藤素片(n=3)、妇乐制剂(n=3)、蒲苓盆炎康颗粒(n=2)、金鸡胶囊(n=1)、妇炎净胶囊(n=2)、妇炎消胶囊(n=3)、金香胶囊(n=1)共18种上市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文献。(2)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09项RCT,8项研究评为High risk,5项研究评为Low risk,96项研究因缺失相关信息评为Unclear。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4项,1项研究MINORS条目评分5分,3项研究评为7-8分。纳入观察性研究3项,NOS量表评分均为4-5分。(3)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妇科千金制剂、金刚藤制剂、康妇炎胶囊、金英胶囊评为B级证据,妇炎康复胶囊(片)、花红制剂、抗妇炎胶囊、盆炎净颗粒、妇炎舒胶囊评为C级证据,宫炎平制剂、妇炎康片、黄藤素片、妇乐制剂、蒲苓盆炎康颗粒、金鸡胶囊、妇炎净胶囊、妇炎消胶囊、金香胶囊评为D级证据。2.实验研究结果:(1)子宫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子宫腺上皮坏死,腺腔内多量坏死细胞残片及炎细胞浸润,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累及肌层。KFY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少量炎细胞浸润。FYS低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中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2)子宫组织炎症评分:模型组评分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3)IL-6表达情况:模型组IL-6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KFY组、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4)IL-1β表达情况:模型组IL-1β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5)KLF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KLF4蛋白、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KLF4蛋白显着升高(P<0.01),FYS低、中剂量组KLF4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KFY组、FYS各剂量组KLF4 mRNA有升高趋势(P>0.05)。(6)TLR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2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有降低趋势(P>0.05)。(7)TLR9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9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TLR9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高剂量组TLR9蛋白显着降低(P<0.01)。FYS低、中剂量组TLR9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FYS低、中、高剂量组TLR9 mRNA有降低趋势(P>0.05)。(8)MyD88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MyD88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KFY组、FYS高、中剂量组MyD88蛋白显着降低(P<0.05),KFY组、FYS高剂量组MyD88 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MyD88蛋白、FYS低中剂量组MyD88 mRNA均有降低趋势(P>0.05)。(9)NF-κB蛋白表达情况: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10)相关性分析结果:KLF4蛋白表达水平与TLR2蛋白、TLR9蛋白、MyD88蛋白、NF-κB蛋白、IL-6、IL-1β表达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现有循证证据表明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可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改善阴道分泌物异常,改善盆腔炎性体征,可能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总体证据质量偏低,均在中等质量(B级)到极低质量(D级)之间。2.妇炎舒胶囊可改善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降低子宫组织炎症评分,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LF4表达,下调TLRs/MyD88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LR2、TLR9、MyD88、NF-κB、IL-6、IL-1β的表达有关。3.KLF4作为TLRs/MyD88上游调控因子之一,对TLRs/MyD88信号通路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可能为妇炎舒胶囊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之一。4.清湿化瘀类中成药实验室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索研究与中成药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相结合,二者相互印证,此方法可为今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症状分度与计分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设计方案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基线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资料比较 |
3.3 两组治疗后资料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资料比较 |
3.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4.1 立法思想 |
4.2 慢盆汤的组方用药分析: |
4.3 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作用研究 |
4.4 临床结果的分析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2)中药联合五禽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2 观察内容及方法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临床特点 |
1.1 年龄分布情况 |
1.2 病程分布情况 |
1.3 孕产次情况 |
1.4 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 |
1.5 中医证型分布 |
1.6 疾病类型 |
1.7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 治疗方案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1 腹痛组 |
3.2 腹痛+发热组 |
3.3 腹痛+发热+包块组 |
3.4 三组患者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
3.5 三组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复常时间总体分析 |
4 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 |
4.1 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
4.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 |
5 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 |
5.1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5.2 腹痛组 |
5.3 腹痛+发热组 |
5.4 腹痛+发热+包块组 |
5.5 三组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
5.6 三组疾病类型治愈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总体分析 |
讨论 |
1 盆腔炎性疾病概况 |
2 真实世界研究 |
3 患者临床特点 |
4 PID的治疗方案 |
4.1 西医治疗 |
4.2 中医治疗 |
4.3 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对比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和疗效机制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条件 |
1.1.3 实验主要药品 |
1.1.4 实验主要器材 |
1.1.5 实验主要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造模及分组 |
1.2.2 给药及干预方法 |
1.2.3 取材方法 |
1.3 实验一技术路线图(大鼠药效学实验) |
1.4 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
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实验结果 |
1.7.1 大鼠行为学变化 |
1.7.2 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
1.7.3 大鼠子宫肿胀度 |
1.7.4 ELASA法检测大鼠子宫中IL-2、FGF-2、PCT、hs-CRP的水平 |
1.7.5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蛋白的表达水平 |
1.7.6 RT-PCR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 基因表达 |
实验二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镇痛实验研究 |
1.8 实验材料 |
1.8.1 实验动物 |
1.8.2 实验条件 |
1.8.3 实验药物 |
1.9 实验方法 |
1.10 实验二技术路线图(小鼠镇痛实验) |
1.11 统计学方法 |
1.12 实验结果 |
讨论 |
1.13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14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15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的立法及组方原则 |
1.16 慢性盆腔炎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确定 |
1.16.1 实验动物的确定 |
1.16.2 造模方法的确定 |
1.17 阳性对照药的选用 |
1.17.1 少腹逐瘀颗粒 |
1.17.2 人胎盘组织液 |
1.18 大鼠行为学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
1.19 大鼠子宫组织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
1.19.1 肉眼观察子宫组织及子宫肿胀度 |
1.19.2 光镜学观察子宫组织及病理评分 |
1.20 细胞因子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
1.20.1 PCT、hs-CRP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
1.20.2 IL-2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
1.20.3 FGF-2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
1.21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昆明小鼠的镇痛效果 |
1.22 小结 |
本研究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中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 |
2.1 研究背景 |
2.2 诊断标准 |
2.2.1 中医学诊断标准 |
2.2.2 西医学诊断标准 |
2.3 中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和诊疗概况 |
2.3.1 病因病机 |
2.3.2 中医诊疗概况 |
2.4 西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和诊疗概况 |
2.4.1 高危因素 |
2.4.2 西医诊疗概况 |
2.5 中西医综合治疗 |
2.6 临床治疗难点 |
2.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妇炎灵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湿热瘀结型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和体征评分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病例分组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1 一般情况 |
2.2.2 安全性指标 |
2.2.3 观测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2.5 质量控制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常态性检验 |
3.2.1 各组治疗前年龄比较 |
3.2.2 治疗前病程比较 |
3.2.3 两组病情比较 |
3.3 疗效指标 |
3.3.1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内证候积分比较 |
3.3.2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内体征积分比较 |
3.3.3 两组治疗前后及组内总积分比较 |
3.3.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5 中医体征疗效比较 |
3.3.6 综合疗效比较 |
3.4 机制探讨指标 |
3.4.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2 比较 |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ɑ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西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
2.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中医治疗 |
3.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4.方药分析 |
5.现代药理研究 |
6.清热调血汤的功效及选择依据 |
7.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7.1 中医证候、体征疗效性分析 |
7.2 综合疗效分析 |
7.3 药物对血清IL-2、TNF-ɑ的影响 |
8.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 |
1.2 祖国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 |
1.3 雷火灸治疗 |
1.4 芳香疗法治疗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统计分析 |
2.5 研究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2.7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脱落情况 |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3 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芳香疗法联和雷火灸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
4.3 芳香疗法联和雷火灸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4.4 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
4.5 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5.1 研究的局限性 |
5.2 研究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完带汤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TGF-β1、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菌种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 分组方法 |
2.3 给药方法 |
2.4 标本采集与指标检测 |
2.5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及分析 |
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模型的子宫输卵管组织学观察 |
1.1 肉眼观察 |
1.2 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2 完带汤对SPID大鼠模型血清中相关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结果 |
2.1 完带汤对SPID大鼠模型血清中TGF- β1含量的检测结果 |
2.2 完带汤对SPID大鼠模型血清中TNF-α含量的影响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2. 中医关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
3.完带汤的组方及用药分析 |
4.完带汤对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机制探讨 |
4.1 完带汤对模型大鼠血清中TGF-β1的影响 |
4.2 完带汤对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鼠子宫肉眼观察图 |
附录2 大鼠子宫HE染色病理图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基于络脉理论针药合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辨证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治疗前准备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基本资料比较 |
(二)疗效资料比较 |
(三)安全性指标观察 |
(四)不良事件 |
四、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二)组方依据及药理研究 |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
(四)不足与展望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1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文献综述一 络脉理论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
(一)络脉理论的学术渊源 |
(二)络脉学说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关系 |
(三)参考文献2 |
文献综述二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
(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二)祖国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
(三)参考文献3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 |
1 目的 |
2 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干预措施 |
2.1.3 对照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5 研究类型 |
2.2 排除标准 |
2.3 检索方法 |
2.3.1 电子检索 |
2.3.2 手工检索 |
2.3.3 检索策略 |
2.4 数据收集和分析 |
2.4.1 研究筛选与数据提取 |
2.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3 缺失数据处理 |
2.4.4 证据综合分析 |
2.4.5 发表偏倚评估 |
2.4.6 证据体质量评价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 |
3.3 证据概述 |
3.3.1 妇科千金制剂 |
3.3.2 金刚藤制剂 |
3.3.3 康妇炎胶囊 |
3.3.4 妇炎康复胶囊 |
3.3.5 金英胶囊 |
3.3.6 花红制剂 |
3.3.7 抗妇炎胶囊 |
3.3.8 其他中成药证据概述 |
3.4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证据汇总 |
4 讨论 |
4.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定义及流行病学概况 |
4.2 中医药治疗SPID的优势和特色 |
4.3 “清湿化瘀”法治疗SPID立法依据 |
4.4 中成药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4.1 中成药发展现状 |
4.4.2 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4.5 SPID中、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1 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
4.5.2 中医的标准制定现状 |
4.6 中成药治疗SPID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研究的意义 |
4.7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4.7.1 主要结果总结 |
4.7.2 数据完整性与证据适用性 |
4.7.3 证据质量 |
4.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造模菌种 |
1.3 实验药物 |
1.3.1 实验组药物 |
1.3.2 对照组药物 |
1.4 实验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建立动物模型 |
2.1.1 混合菌液制备方法 |
2.1.2 SPI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
2.2 分组与给药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检测技术与方法 |
2.4.1 组织学形态观察及评分 |
2.4.2 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
2.4.3 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2.4.5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
3.1.1 光镜下病理形态改变 |
3.1.2 子宫组织炎症评分 |
3.2 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
3.2.1 IL-6表达情况 |
3.2.2 IL-1β表达情况 |
3.3 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研究结果 |
3.3.1 KLF4表达情况 |
3.3.2 TLR2表达情况 |
3.3.3 TLR9表达情况 |
3.3.4 MyD88表达情况 |
3.3.5 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3.4 KLF4与TLRs/MyD88 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中医药防治SPID疗效机制探索的必要性 |
4.2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
4.3 妇炎舒胶囊方药分析及研究基础 |
4.3.1 妇炎舒胶囊组方特色分析 |
4.3.2 妇炎舒胶囊组方药物的药理研究 |
4.3.3 妇炎舒胶囊前期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
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
4.5 本研究靶点定位 |
4.5.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
4.5.2 KLF4与炎症信号通路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4.6.1 SPID模型建立机制 |
4.6.2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疗效分析 |
4.6.3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作用机制探讨 |
5 结论 |
主要工作与创新 |
1 主要工作和意义 |
1.1 文献研究 |
1.2 实验研究 |
2 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转录因子KLF4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三 :子宫组织HE染色结果 |
附录四 :子宫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与的培训和学术会议 |
四、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慢盆汤联合督脉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代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联合五禽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裴婉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D]. 徐嘉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作用的研究[D]. 王楚然.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妇炎灵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赖昱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应用研究[D]. 赵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完带汤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TGF-β1、TNF-α的影响[D]. 朱肄懿.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基于络脉理论针药合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解丽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盛婷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D]. 黄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