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治疗知识(八)特殊情况下的抗栓治疗——儿童、易栓症患者及各种复杂情况

抗栓治疗知识(八)特殊情况下的抗栓治疗——儿童、易栓症患者及各种复杂情况

一、抗血栓治疗知识(八)特殊情况下的抗血栓治疗——儿童、易栓症患者及各种复杂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范睿心[1](2021)在《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达芬奇心脏手术患者经股动脉、股静脉置管建立体外循环后,置管血管及周围组织的近中期恢复情况,探究达芬奇心脏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问题。通过对达芬奇心脏手术后患者分组抗凝治疗,评估抗凝治疗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比较阿司匹林、华法林以及抗血栓压力泵的使用对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进而为改善达芬奇心脏手术后患者的血栓并发症提供思路和策略。方法对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成形术、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脏肿物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恢复情况的回顾性研究。收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下肢血管超声情况、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置管管径等临床资料,以及患者围术期和术后复诊时下肢血管超声、腹股沟切口愈合情况等资料,探究可能出现的置管相关并发症。对达芬奇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进行研究,为对比各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将患者分为无抗凝组、物理抗凝组、华法林+物理抗凝组、阿司匹林+物理抗凝组共4组,进行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收集并记录各组治疗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各组抗凝方案的疗效。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卡方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在2014年11月至2018年3月,共有176例患者接受了达芬奇心脏手术。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152例患者纳入外周体外循环置管并发症研究。其中男性患者72例(47.4%),女性患者80例(52.6%),平均年龄52.6±9.5岁。平均手术时间246.7±65.1分钟,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4.5±38.3分钟,无围术期及术后死亡患者。围术期及随访过程中,有5例患者(3.3%)出现腹股沟切口部位感染,3例患者(2.0%)发现腹股沟皮下血肿,以上8例(5.3%)出现腹股沟切口并发症的患者经后续治疗后均痊愈。未观察到患者出现股动脉并发症。有7例患者(4.6%)出现股静脉血栓形成,其中3例(2.0%)症状明显患者经住院治疗后好转,复查超声提示静脉再通,另外4例(2.6%)无症状患者术下肢血管超声提示血栓较小,长期门诊随访。在2014年11月至2020年8月,共有311例患者接受了达芬奇心脏手术,其中227例患者纳入术后抗凝研究,包括:无抗凝组97例,物理抗凝组患者34例,华法林+物理抗凝组患者65例,阿司匹林+物理抗凝组患者31例。无抗凝组出现术后下肢静脉血栓7例(7.2%),物理抗凝组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3例(8.8%)、腹股沟切口感染患者1列(2.9%),华法林+物理抗凝组无股动静脉血栓患者,但发现腹股沟皮下血肿患者2例(3.1%)、腹股沟切口愈合不良3例(4.6%),阿司匹林+物理抗凝组出现皮下血肿患者1例(3.2%)。结论接受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患者中,外周体外循环置管引起的并发症包括股静脉血栓和腹股沟切口愈合不良;为避免股动脉置管并发症,Seldinger动脉插管技术的使用是正确且必要的;术后常规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是及时发现并治疗股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有效措施;达芬奇心脏手术后,外周体外循环置管相关并发症对患者预后及后期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达芬奇心脏手术外周体外循环置管后需要常规抗凝治疗,较单纯物理治疗,采取药物加物理预防性治疗,能更有效的预防靶血管血栓形成(P<0.05);预防药物方面,采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区别。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2](2021)在《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文中指出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LTI)与死亡率、截肢事件的发生以及生活质量受损密切相关。该全球血管指南(GVG)着重于CLTI的定义、评估和管理,以此来改进循证的护理方法和强调关键性研究的亟需。CLTI相比严重肢体缺血一词更为可取,因为后者意味着灌注受损取决于单一阈值,而不是连续数值。CLTI是一种周围动脉疾病(PAD)伴静息痛、坏疽或下肢溃疡(持续时间>2周)的临床综合征,排除静脉性、外伤性、栓塞性和非动脉硬化性病因。所有疑似CLTI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血管专科。对肢体威胁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分期是基本措施,目前采用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基于伤口分级、缺血分级和足部感染(WIfI)的威胁性肢体分类系统。此外评估CLTI需要进行客观的血流动力学检查,首选测量足趾压力。循证的血运重建(EBR)取决于三条相互独立的轴:病患风险、肢体的严重程度和解剖的复杂性(PLAN)。而确定一般风险和高风险患者要根据程序评估和2年全因死亡率来定义。GVG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肢体解剖分期系统(GLASS),该系统涉及如何确定首选的目标动脉路径以及评估肢体通畅性,并将治疗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最优的血管重建策略取决于开放性旁路手术中自体静脉的可利用性。推荐EBR是基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临床试验得到的最佳有效数据。对于有进展性肢体威胁和高度复杂疾病的一般风险患者,静脉搭桥可能是首选方法,而解剖结构不复杂、肢体威胁中等或高病患风险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于每一位CLTI患者都应该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血栓、降脂、降压和调节血糖的药物,以及给予戒烟、饮食、运动和预防性足部护理等方面的指导。此外EBR建议进行长期的肢体监测。非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如脊柱刺激、气动加压、前列腺素类药物和高压氧)的有效性尚未明确。用于CLTI的再生医学方法(如细胞、基因疗法)仅限于严格执行的随机临床试验。GVG促进CLTI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终点的标准化,并且强调一项关键的卫生系统倡议:重视多学科小组和优质的保肢中心的重要性。

何宇[3](2020)在《TEVAR中使用原位针孔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早中期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原位针孔开窗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早中期结果及技术细节。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行原位针孔开窗术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55.8±7.8岁;入院诊断中B型主动脉夹层11例,主动脉动脉瘤7例,逆行性A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溃疡4例;入院时症状表现为胸背部疼痛14例,表现为腹部疼痛2例,表现为声音嘶哑1例,表现为肩部疼痛1例,其余7例无明显症状,但因其他原因行CTA检查诊断为胸主动脉疾病;高血压19例,糖尿病4例;陈旧性脑梗死3例,冠心病史3例,肾功能不全1例;吸烟史1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分析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开窗成功率为95.0%(38/40)。25例患者中,15例行左锁骨下动脉开窗术,13例获得了技术成功。1例患者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夹层假性动脉瘤导致LSA受压狭窄,从而导管不能通过LSA开口到达病变部位,因此开窗失败。另一例患者的LSA严重扭曲,球囊穿刺系统导管未能通过LSA到达理想位置,也无法成功开窗。5例行左锁骨下动脉加左颈总动脉开窗术并全部开窗成功;5例行主动脉弓上三大分支开窗术全部获得成功。当行三开窗时,需要在股动脉-颈动脉临时转流保护大脑血供下进行。术后发生髂外动脉夹层1例;脑血管事件1例。在21个月的中位随访中,1名患者出现了逆行性A型夹层,该患者随后再次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覆盖BCT后行BCT开窗治疗。1例表现为左手指尖麻木,CT血管造影(CTA)显示LSA内支架狭窄,CTA检查未发现主动脉瘤内漏或扩张。结论:通过随访结果分析,主动脉弓上分支行针孔原位开窗术取得了良好的早中期效果,主动脉弓内覆膜支架原位针孔开窗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是这项技术被大规模采用之前,还应该再进行更进一步的多中心研究来确定其长期的效果。意义:复杂主动脉弓全腔内修复的选择包括原位开窗、预开窗及烟囱技术。主动脉弓部血管腔内修复的难点及挑战与它们弓上血管的角度、神经系统并发症、主动脉的摆动、血流冲击大、主动脉瓣的功能状态等相关。与需要定制时间较长的主动脉分支型覆膜支架相比,现场原位开窗技术不受仪器的限制,在紧急情况下更具优势。主动脉弓腔内修复联合原位针孔穿刺覆膜开窗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并在这些患者中取得了可接受的早中期结果。原位开窗技术在保证其良好的治疗结果前提下也延续了其微创的优势,将来会使更广大的高风险主动脉疾病患者获益。

贺嘉英[4](2020)在《预防性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为临床上选择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中1990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完成文献选取,此过程在Note express软件进行,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后期数据处理。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分析结果如下:(1)预防性抗凝治疗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共纳入1033例患者,采用三联疗法(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的患者有380例,其中有16例患者发生LVT/卒中/再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采用二联疗法(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有653例,13例患者发生LVT/卒中/再梗死,异质性检验:I2=0%,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示:OR=2.20,95%CI:1.04-4.64,P=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预防性抗凝治疗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大出血发生率:共纳入1033例患者,采用三联疗法(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的患者有380例,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大出血事件,其中采用二联疗法(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有653例,二联疗法有8例患者发生大出血,I2=0%认为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示:OR=4.52,95%CI:2.05-9.98,P<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预防性抗凝治疗急性心梗PCI术后患者全因死亡率:共纳入899例患者,三联疗法中有326例,其中有19例患者死亡,二联疗法中有563例,其中有14例患者死亡,I2=49%,认为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示:OR=2.17,95%CI:1.08-4.37,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预防性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较双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死亡率较高;2、经预防性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发生脑卒中、再梗、LVT等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仍偏高;3、与双抗血小板治疗相比,预防性抗凝治疗急性心梗PCI术后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发生大出血事件明显升高。

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5](2019)在《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文中研究说明急性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大类急症,属于急性非创伤性血管急症的范畴;按照累及的血管系统分类可分为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静脉系统血栓栓塞,按照解剖器官分类可以分为头颈部血栓栓塞、胸部血栓栓塞、腹部血栓栓塞、肢体血栓栓塞等。动脉系统血栓栓塞表现为受累血管支配的相

孙洋[6](2019)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血浆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表达水平,评估血浆VWF表达水平在DVT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同时VWF是反应血管内皮损伤的敏感性指标,目前临床上存在对于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是否会增加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的顾虑,通过比较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或者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VWF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AngioJet与CDT相比是否会增加血管内皮的损伤。研究方法1.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的诊断标准,本研究共选择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DVT组,再依据患者病情、经济条件和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CDT组32例和AngioJet组28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接受CDT治疗或者AngioJet治疗。收集该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3.本研究使用法国Stago公司的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人血浆VWF表达水平,共90例,包括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和30例健康体检者。4.其他临床资料:收集DVT组急性下肢DVT患者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以及DVT组患者发病时间、DVT分型等一般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DVT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溶栓药物(尿激酶)使用总量和溶栓总时间。结果1.DVT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DVT组患者治疗前VWF表达水平为163.93±29.25%,对照组VWF表达水平为140.67±22.89%,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前VW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DVT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空腹血糖、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原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采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急性下肢DVT与VWF等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急性下肢DVT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表达增加与急性下肢DVT具有相关性。4.根据DVT组和对照组血浆VWF表达水平,制作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95%置信区间(0.729,0.906),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P<0.05),Youden指数最大为0.533,此时VWF的最佳临界值为157.5%,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0.0%,阳性似然比为2.78,阴性似然比为0.24,阳性预测值84.7%,阴性预测值67.7%,预测准确度78.9%。同样的方法制作D-二聚体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95%置信区间(0.756,0.933),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P<0.05),Youden指数最大为0.633,此时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值为1.385mg/L,敏感性为76.7%,特异性为86.7%,阳性似然比为5.77,阴性似然比为0.27,阳性预测值92.0%,阴性预测值65.0%,预测准确度80.0%。5.CDT组和AngioJet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血栓类型和治疗前患健侧大腿周径差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AngioJet组患者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较CDT组患者小,AngioJet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较CDT组患者高,AngioJet组患者尿激酶使用总量和溶栓总时间较CDT组患者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和AngioJet组患者治疗后血浆VWF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T组和AngioJet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VWF表达水平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急性下肢DVT患者中血浆VWF水平表达增加。2.血浆VWF、D-二聚体表达水平的增加与急性下肢DVT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3.血浆VWF水平在预测急性下肢DVT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DVT诊断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检验效能没有D-二聚体高。4.在急性下肢DVT患者中,无论是采用CDT还是AngioJet开通下肢深静脉,对静脉血管内皮都有一定的损伤,并且两者在治疗后短期内对静脉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别,但是采用AngioJet可以更快速地开通狭窄闭塞的静脉管腔,减少溶栓药物(尿激酶)使用总量和溶栓总时间。

杜晓龙[7](2019)在《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较为常见的外周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多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液异常高凝状态等原因所导致。其中急性期下肢血栓如发生脱落,则有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风险,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如短期内血栓无法全部清除则发生血栓机化,远期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其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色素沉着、感觉异常、下肢皮肤反复溃疡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抗凝治疗、手术取栓、微创介入治疗等。虽然这些治疗手段对于急性期的血栓有着较好的疗效,但对于慢性期血栓以及血栓机化后造成的内皮损伤治疗效果有限。干细胞是目前缺血性疾病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具有定向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潜在能力,在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受损内皮修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在深静脉血栓发生之后内皮祖细胞可以定向迁移至血栓部位,参与到血栓中血管新生,但由于内皮祖细胞在正常人体循环中含量较少且内皮祖细胞本身增殖能力较弱等一些特点,目前内皮祖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如何提高内皮祖细胞在循环中的含量,增强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提高内皮祖细胞在体内发挥作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此外,内皮祖细胞根据出现时间、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物等不同可分为早期内皮祖细胞(Early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EPCs)和晚期内皮祖细胞(Lat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lEPCs),这两种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的不同分化时期所产生,两者在增殖、成血管、旁分泌能力上均有不同。因此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在对血栓溶解再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但目前对于两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功能还不十分清楚。非编码核糖核苷酸(non-coding RNA,ncRNA)是指各种不翻译成蛋白质的RNA分子。这些RNA都可以从基因组转录而来,但不进行翻译过程,可在RNA水平行使各自的功能。非编码RNA主要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以及microRNA等。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的小RNA,其在细胞内具有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中大约30%的基因受到miRNA的调控。miRNA在细胞分化,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miRNA可以参与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调节,因此本实验中我们重点探究了 miRNA-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对内皮祖细胞移植后对血栓的机化再通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丰富了内皮祖细胞功能调节以及移植治疗血栓作用的理论基础,并为深静脉血栓及其他缺血性疾病的细胞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次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人外周血来源早期及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及鉴定目的:验证成人外周血来源早期及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后续体内及体外实验提供纯度较高的实验工具细胞。方法:抽取健康成年人外周血60 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成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再利用差速贴壁法定向诱导培养出内皮祖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Dil-Ac-LDL与FITC-UEA-1双荧光染色验证所获得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结果: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继续培养1天后可见少量细胞贴壁,呈现出椭圆形、圆形,大小不一;贴壁细胞继续培养5-7天以后,镜下可见细胞集落形成,集落中间细胞呈圆形,周围细胞呈现长梭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培养至14-21天后,可见细胞铺满培养板,细胞集落消失,细胞呈典型鹅卵石样外观。Dil-ac-LDL与FITC-UEA-1双荧光染色显示细胞可吞噬Dil-ac-LDL并结合FITC-UEA-1。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发现培养细胞可表达CD34、VEGFR2、CD133、CD31、CD45、CD14、vWF等。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可以得到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所获细胞符合EPCs特点的形态学特点,Dil-Ac-LDL与FITC-UEA-1双荧光染色以及流式细胞学检测进一步证实所获细胞纯度较高,能够满足后续实验要求。第二部分 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miR-150对内皮祖细胞的分化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分别收集不同培养阶段的内皮祖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监测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水平。2.分别调控早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含量,使用lipofectamine 3000将miR-150 模拟物(miR-150 agomir)以及 miR-150 抑制物(miR-150 antagomir)转染入细胞中,再次检测早期内皮祖细胞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水平。3.使用体外及体内成血管实验、增殖实验等检测表达调控后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成血管能力。结果:l.miR-150在早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表达水平不同,与早期内皮祖细胞相比,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表达水平显着提高;2.体外及体内成血管实验显示早期内皮祖细胞高表达miR-150后,其成血管能力显着提高,而晚期内皮祖细胞中抑制miR-150表达,其成血管能力有所下降;3.增殖实验也显示出相较于早期内皮祖细胞未处理组,当细胞中miR-150表达水平升高时,其增殖能力提升,而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表达水平降低后,其增殖能力受到抑制;4.旁分泌实验检测IL-8以及VEGF,结果显示早期内皮祖细胞中增加miR-150表达水平后,其IL-8以及VEGF分泌能力下降,晚期内皮祖细胞中抑制miR-150表达水平后,其表达水平未有上升。结论:l.miR-150在内皮祖细胞分化不同阶段中表达水平不同;2.miR-150在内皮祖细胞中表达水平升高可促进其成血管能力提升;3.miR-150在内皮祖细胞中表达水平提高与其增殖能力提升有关;4.miR-150在内皮祖细胞中水平升高可抑制早期内皮祖细胞分泌VEGF以及IL-8。第三部分 miR-150调控内皮祖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目的:研究miR-150调控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1.分别调控早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含量,使用 lipofectamine 3000 将 miR-150 模拟物(miR-150 agomir)以及 miR-150 抑制物(miR-150 antagomir)转染入细胞中,提取不同组细胞中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细胞中 pSer473 Akt、total Akt、pSer256 FOXO1 以及 total FOXO1 的蛋白含量;2.将早期内皮祖细胞与Akt信号通路阻断剂wortmannin共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内皮祖细胞表面标志物变化;3.采用体外成血管实验检测早期内皮祖细胞与wortmannin共培养后成血管能力改变;4.采用增殖实验检测早期内皮祖细胞与wortmannin共培养后增殖能力改变;5.ELISA实验检测早期内皮祖细胞与wortmannin共培养后旁分泌能力改变情况。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晚期内皮祖细胞中Akt表达水平高于早期内皮祖细胞,提高早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的表达水平后,pSer473 Akt表达水平升高,加入Akt通路抑制剂wortmannin后Akt磷酸化水平受到抑制,此外,晚期内皮祖细胞中FOXO1表达水平高于早期内皮祖细胞,提高早期内皮祖细胞中miR-150表达后FOXO1磷酸化水平升高,反之,抑制Akt通路后,FOXOl磷酸化水平降低;2.细胞流式学检测发现早期内皮祖细胞中加入wortmannin后其表面标志物发生改变;3.体外成血管实验发现阻断Akt通路后可降低内皮祖细胞的成血管能力;4.增殖实验结果提示加入wortmannin后可抵消miR-150对于早期内皮祖细胞的促增殖作用;5.旁分泌实验结果显示加入wortmannin后可抵消miR-150对于早期内皮祖细胞旁分泌能力的抑制作用。结论:I.Akt/FOXO1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内皮祖细胞的分化过程;2.阻断Akt/FOXOl信号通路后可抑制miR-150对于早期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调节功能。第四部分 miR-150靶基因预测和验证目的:预测及验证miR-150在调控内皮祖细胞分化中可能的靶基因。方法:1.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50可能的靶基因;2.western blot检测早期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中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PCR以及western blot验证miR-150靶基因;4.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祖细胞中miR-150靶基因受到抑制后对于Akt/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学预测c-Myb为miR-150可能的靶基因;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早期内皮祖细胞中c-Myb表达水平高于晚期内皮祖细胞;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miR-150可与含有c-Myb 3’UTR区质粒结合降低荧光强度,q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miR-150升高可降低c-Myb的表达水平;4.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发现c-Myb可以参与调控内皮祖细胞中Akt/FOXOl信号通路。结论:1.c-Myb为miR-150的靶基因;2.c-Myb参与调控内皮祖细胞中Akt/FOXOl信号通路。第五部分 早期内皮祖细胞及晚期内皮祖细胞对静脉血栓溶解再通的影响目的:研究不同分化阶段内皮祖细胞对静脉血栓溶解再通的影响。方法:1.建立裸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将所建立模型分为五组:A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lml PBS;B组(10只),eEPCs组,经尾静脉注入lml含有l×106早期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悬液;C组(10只),eEPCs/miR-150+lEPCs组,经尾静脉注入lml混合有l×106晚期内皮祖细胞以及上调miR-150表达的早期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悬液;D组(10只),eEPCs/NC+lEPCs组,经尾静脉注入lml混合有1×106晚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早期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悬液;E组(10只),lEPCs组,经尾静脉注入1ml晚期内皮祖细胞的细胞悬液。2.术后7天收集血栓标本,通过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聚集以及新生血管情况;血栓称重检测各组中血栓重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血管形成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静脉血栓溶解再通情况。结果:1.HE染色比较各实验组中炎症细胞聚集以及血栓溶解再通情况,结果显示eEPCs/miR-150+lEPCs组中新生血管含量最多,溶解再通情况最好;2.称量各组中血栓标本,结果显示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各个细胞移植组中血栓重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eEPCs/miR-150+lEPCs组中血栓重量最轻;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EPCs/miR-150+lEPCs组中,CD34阳性管壁最多;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各实验组下腔静脉造影剂,结果显示相较于空白对照组,各个细胞移植组中均有血流恢复再通,其中eEPCs/miR-150+lEPCs组血流恢复情况最好。结论:1.各个分化阶段的内皮祖细胞均可以促进静脉血栓的溶解再通;2.混合移植上调miR-150的早期内皮祖细胞以及晚期内皮祖细胞促进血栓溶解再通的效果最好。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8](2018)在《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概述一、前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房颤

任杰峰[9](2018)在《不同方案利伐沙班防治高龄老年血栓栓塞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龄老年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利伐沙班为主的不同抗血栓治疗方案治疗后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等安全事件发生率,为高龄老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方案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达到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连续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或具有血栓栓塞高危风险的高龄老年患者263例,根据综合评估分别给予不同抗凝治疗方案。方案共分三组,小剂量利伐沙班治疗组(小剂量组)38例,每日服用利伐沙班2.5-5mg;对照剂量利伐沙班组(常规组)194例,每天服用利伐沙班10-20mg;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组(联合组)31例,每日服用利伐沙班2.5-1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通过筛查病历、门诊咨询、网络或手机咨询等方法跟踪记录三组患者临床及化验检查等病历资料,重点对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以后一年间各种血栓栓塞事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应用方差分析及Kaplan-Meiers生存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三组患者随访周期内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263例,其中男性244例,女性19例;年龄75-101(87.53±5.09)岁。小剂量组中4例患者口服利伐沙班2.5mg,1次/d,34例患者口服利伐沙班5mg,1次/d;常规组中161例患者口服利伐沙班10mg,1次/d,30例患者口服利伐沙班15mg,1次/d,3例患者口服利伐沙班20mg,1次/d;联合组3例采用利伐沙班2.5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1次/d,4例采用利伐沙班5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1次/d,24例采用利伐沙班1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1次/d。各组患者用药前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与用药后相比,未发现显着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性别、危险因素、既往史、伴随治疗、实验室检查等一般基线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年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小剂量及联合用药组年龄显着高于常规组,分别为[(90.26±4.99vs 86.68±4.96),P=0.000]、[(89.52±4.33 vs 86.68±4.96),P=0.006]。Kaplan-Meiers 生存率分析图表结论显示,三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结论1.高龄老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应在综合评估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原则给予不同防治方案。2.高龄老年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防治的综合评估应重点关注患者既往血栓栓塞及出血病史、新发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危险程度、肝肾功能状况、相关系统方面的并存疾病情况及相应用药等因素。3.高龄老年患者根据综合评估后,分别采用小剂量利伐沙班、常规剂量利伐沙班、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等不同治疗方案,均是合理的选择。4.具有高出血风险及肾功能减退的高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进行抗血栓治疗时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至10mg以内,10mg以内小剂量利伐沙班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效果也是确切的。5.高危血栓栓塞高龄老年患者,应用利伐沙班联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防治血栓栓塞疾病也是可行的,但联合用药应密切关注出血发生风险。6.高龄老年应用不同方案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口服用药简单方便,依从性高,方案可行。7.高龄老年应用不同方案利伐沙班进行治疗期间,必须动态观察出血、凝血指标及肝肾功能变化,定期进行综合评估并相应调整防治方案。

刘凌[10](2018)在《vWF水平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骨科大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抑制vWF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引言:Von Willebrand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液循环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促凝血因子。此外,相关研究发现vWF在骨肉瘤(Osteosarcoma,OS)原发灶肿瘤组织和转移灶肿瘤组织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在转移部位的肿瘤组织中表达显着增加。然而,vWF在骨肉瘤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1、进一步研究vWF在骨肉瘤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探究骨肉瘤发生与发展中,vWF和mi RNA-24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在人骨肉瘤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对vWF和mi RNA-24的表达特征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 RNA-24与vWF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以及划痕试验来测定vWF和mi RNA-24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Pearson’s卡方检验对骨肉瘤患者mi RNA-24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在骨肉瘤的肿瘤组织(n=84)和细胞株SAOS-2,MG-63,143B,U2OS,HOS中,vWF的表达都明显升高,相反mi RNA-24的表达却显着下降。mi RNA-24能显着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通过过表达vWF,可以显着削弱mi RNA-24抑制骨肉瘤细胞转移的能力。实验结果证实了在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中,vWF可以作为mi RNA-24的作用靶点。人骨肉瘤组织中mi RNA-24低表达与肿瘤转移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同时,mi RNA-24低表达能够预示骨肉瘤患者临床预后差、生存率低。结论:vWF在骨肉瘤进展过程中作为一种新的原癌基因发挥重要的作用。vWF在mi RNA-24调控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vWF有希望成为骨肉瘤治疗的一个有效生物学靶点。第二部分关节置换术后血液vWF和ADAMTS13的变化与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引言:vWF(von Willebrand Factor)是凝血VIII因子的载体蛋白,能够黏附血小板和细胞外基质,促进血小板聚集、粘附在血管损伤的区域,促进血栓形成。ADAMTS13又称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解蛋白酶(vWF-CP),其作用主要是在vWF分子结构的A2区域切断vWF以降低其活性。因此,血液循环中vWF和ADAMTS13的水平与术后患者血凝状态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性。目的:本研究旨在观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中vWF和ADAMTS13水平的变化,以进一步研究两者表达水平的改变与患者术后血凝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观测了9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病人。分别收集患者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2,3,5,7天的血液样本。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来检测血浆ADAMTS13抗原。通过用荧光底物FRETS-vWF73来检测血浆ADAMTS13蛋白水解酶活性。血浆vWF抗原(vWF:Ag)和vWF瑞斯若霉素辅因子(vWF:RCo)活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III,血浆纤维蛋白原通过Sysmex?CA500系统检测,D-二聚体由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来测定。结果:血浆vWF抗原水平及其活性从术后第一天开始就显着升高。与之相反ADAMTS13抗原水平及其活性则出现显着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整个观察期都没有明显改变。术后第1、2天,抗凝血酶III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值,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第3天恢复到术前水平。从术后第一天开始,D二聚体显着高于术前。从术后第2天开始,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增加。此后整个观察期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都保持在较高水平结论:ADAMTS13和vWF水平与血栓形成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血液中ADAMTS13和vWF水平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有意义的指标,可以用来提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血栓并发症的风险;也提示可以通过抑制vWF的表达和活性来降低深静脉血栓及其他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二、抗血栓治疗知识(八)特殊情况下的抗血栓治疗——儿童、易栓症患者及各种复杂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血栓治疗知识(八)特殊情况下的抗血栓治疗——儿童、易栓症患者及各种复杂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置管血管并发症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2.方法
    结果
        1.患者临床资料
        2.手术术式
        3.外周体外循环置管并发症
        4.门诊随访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置管后血栓的预防
    研究对象与试验方法
        1.研究对象
        2.试验方法
    结果
        1.患者临床资料
        2.分组抗凝治疗
        3.抗凝治疗结果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达芬奇心脏手术与外周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TEVAR中使用原位针孔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早中期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手术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开窗情况
    2 支架植入情况
    3 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处理
    4 术后随访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预防性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质量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情况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2.3 纳入研究的患者信息
    2.4 统计分析结果
        2.4.1 预防性抗凝治疗心梗PCI术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2.4.2 预防性抗凝治疗心梗PCI术后患者大出血发生率
        2.4.3 预防性抗凝治疗心梗PCI术后患者死亡率
        2.4.4 发表偏倚评价
        2.4.5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人外周血来源早期及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miR-150调控内皮祖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miR-150靶基因预测和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部分 早期内皮祖细胞及晚期内皮祖细胞对静脉血栓溶解再通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不同方案利伐沙班防治高龄老年血栓栓塞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创新点及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 综述抗凝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vWF水平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骨科大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抑制VWF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二部分 关节置换术后血浆ADAMTS13及VWF的变化与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综述
    骨科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和治疗
        参考文献
    骨肉瘤发生和进展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四、抗血栓治疗知识(八)特殊情况下的抗血栓治疗——儿童、易栓症患者及各种复杂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后体外循环置管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D]. 范睿心. 青岛大学, 2021(02)
  • [2]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治疗的全球血管指南(全译)[J]. 血管外科学会,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世界血管学会联盟全球血管指南编写小组.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Z1)
  • [3]TEVAR中使用原位针孔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疾病早中期结果分析[D]. 何宇. 青岛大学, 2020(01)
  • [4]预防性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安全性评价[D]. 贺嘉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5]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J]. 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 中国急救医学, 2019(06)
  • [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 孙洋. 苏州大学, 2019(04)
  • [7]miR-150对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D]. 杜晓龙. 苏州大学, 2019(04)
  • [8]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J].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18(36)
  • [9]不同方案利伐沙班防治高龄老年血栓栓塞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任杰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10]vWF水平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骨科大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D]. 刘凌. 苏州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抗栓治疗知识(八)特殊情况下的抗栓治疗——儿童、易栓症患者及各种复杂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