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基于工作流和数据仓库的银行协同电子商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黄珊[1](2020)在《石油装备制造联盟内部供应链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课题源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石油装备制造业联盟内入驻企业已超过70家,联盟内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装备制造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本课题拟通过石油装备制造服务联盟内部供应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用以提升石油装备制造联盟内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运行水平和效率,为内部企业的产品及技术服务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基于联盟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和服务理念,结合计算机所支持的协同化思想,构建石油装备制造联盟内部供应链系统模型,利用工作流技术在联盟内部构建协同环境,将信息、应用、服务提供商和需求客户集成在系统中,为服务者接入平台提供统一入口;对现有以及即将研发的石油装备,按照其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进行分类,制定出各类服务项目,建立数据存储模型及服务接口;研究并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多级库存模型,结合石油装备制造联盟内部的企业构成及其运行模式,为服务提供商和需求客户在系统中建立多级库存机制,通过需求预测与供给模式,控制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供需关系,以确保供应链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各节点运转更为连续;最后,开发并完成石油装备制造联盟内部供应链原型系统,实现联盟内各企业间的不同产品和服务在其全生命周期研发、生产、采购及销售等过程中与需求方的对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为联盟内企业的闭环工作提供支撑。本文通过研究石油装备制造业联盟内部的信息需求及功能需求,设计并构建了基于多级库存的供应链模型,实现了对库存量的精细管理,通过控制供应链上各节点的供需关系,确保了供应链在运转过程中各节点更为连续,同时降低了库存中随机订单和库存的成本,使供应链更具协调性和连续性,为石油装备制造联盟内企业提供了实用化服务。
牛艳喆[2](2008)在《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子商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商务过程是参加商务活动的各方为完成其交易而共同协作的过程。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的业务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加强商务灵活性和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地对客户需求做出反应、在市场需求变化时对商务流程做出及时的调整,是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而拥有现代化的、高效的商务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是企业解决上述难题的有效办法。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为了完成工作流的定义和管理,并按照在计算机中预先定义好的工作流逻辑推出工作流实例的执行。它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合理调度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对工作流的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产品开发日益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和企业致力于工作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WfMC工作流参考模型和相关技术标准一直是工作流领域的事实标准,它着重强调了工作流引擎的重要性。本文围绕工作流技术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通过对当前工作流产品及其标准的研究与分析,选择优秀的工作流引擎开源项目Shark,开发实现了以Shark为核心的一个基于Web的BtoB电子商务工作流管理系统,解决了企业交易流程的处理这个电子商务系统中核心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的运行机理和交易模式,用工作流的过程定义语言——XPDL对交易模式的流程进行描述,并对流程模型进行验证,从而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完成了电子商务活动流程的建模;其次分析了开源工作流引擎Shark的体系结构和工作方式;最后基于建模得到的正确的模型,编写代码,用分布式的Shark工作流引擎完成了电子商务模型的实现。
王富忠[3](2007)在《敏捷物流系统的建模、控制与运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的竞争不只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供应链间的竞争必然会产生企业供应链物流间的竞争,其中敏捷物流将是21世纪竞争的主题。从目前文献中发现对敏捷物流作专门阐述的很少,事实上,企业也对敏捷物流非常渴望,希望得到有效、专门而系统的敏捷物流理论指导。因而本文研究选择敏捷物流作为课题,从敏捷物流系统的建模、一体化控制、运作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探讨。本研究由绪论、相关研究成果回顾、基于多Agent的敏捷物流系统建模研究、基于适度递阶控制机制的物流敏捷调运一体化控制研究、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敏捷物流的运作研究及总结与展望六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对物流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与国内外敏捷物流的研究不足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背景。第二章从物流运作模式与敏捷性理论、多Agent理论与基于多Agent的物流管理研究、递阶控制理论与基于适度递阶控制机制的物流管理研究、数据仓库技术与知识管理技术等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可以发现,敏捷物流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领域。第三章对基于多Agent的敏捷物流系统建模进行了研究。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考察了多Agent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范围的理性定位。根据现有物流系统中已引入Agent技术并有了一些成功应用作为依托,分析了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应该引入多Agent系统,并以现代物流的敏捷管理为设计理念,研究了如何构建基于多Agent的敏捷物流管理系统。以敏捷物流企业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为例,基于多Agent建模思想,对基于多Agent敏捷物流战略性合作伙伴选择过程的建模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以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为应用背景,运用本章提出的建模方法对该项目的总体设计进行了应用研究。第四章对基于适度递阶控制机制的物流敏捷调运一体化控制进行了研究。根据物流调运实际工作者和物流调运优化应用研究者的实践经验,归纳出三类关于物流调运的“敏捷性准则”,通过建立相应的基础数据库并设计了配送需求多维变量表和支持快速优化运算决策支持数据库,按敏捷性优先准则,提出了物流调运的总体工作逻辑。借鉴适度递阶控制的思想,构建了针对确定交货期和确定路径调运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相结合的求解算法,并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项目的子课题《调运优化DSS》的研制,运用本章提出的控制方法对其进行了应用研究,并取得成功的实践效果。第五章对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敏捷物流运作进行了研究。在对电子商务平台总体架构的研究基础上,重点对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敏捷物流运作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敏捷物流运作过程的三个过程。最后以嘉兴茧丝绸交易市场为背景的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于ebXML的国际茧丝绸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物流系统及示范应用》为应用背景,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现代物流系统,重点研究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两类敏捷调运方式。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框架下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王占中[4](2007)在《基于Petri网的多式联运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化的多式联运是一个在新的业务流程指导下的复杂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交织的动态随机过程。研究多式联运流程,分析现行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寻求解决对策,有效提高多式联运系统运作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基于Petri网的多式联运流程优化,核心内容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式联运流程再造和基于Web服务的多式联运流程优化。在多式联运数据仓库底层数据的支持下,建立以多式联运为主题,以集运输方式、载运工具及中间过程等信息为一体的数据仓库体系。进行多式联运信息整合,设计一个多级别、多层次的数据处理过程,包括对多式联运物流行业信息整合和企业内部的信息整合。应用多式联运信息集成技术,设计实现物流信息技术融合的具有组件式结构的柔性信息平台框架、方法和模式,研究多式联运条件下物流信息开发、共享与协同技术。根据多式联运流程的特点,分析多式联运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多式联运流程及其Petri网流程,以典型多式联运流程为例建立多式联运Petri网模型,分析其数学特性,应用相关软件进行仿真。研究了基于BPEL4WS的多式联运业务流程的集成技术,实现了多式联运流程从宏观到微观典型流程由表及里的调用和优化,有效地整合了多式联运资源。
金祖庆[5](2007)在《ERP II下的协同商务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企业优化其经济和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不仅注重B2B或B2C电子商务模式,而且更注重协同商务(C-Commerce)过程。在这过程中,企业不仅仅依靠各自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成本和交付速度来竞争,而且还需要依赖为其它协作伙伴提供的信息质量获得竞争优势。本文在深入分析传统ERP的局限性的基础上,阐明了ERP在电子商务时代的特点和扩展功能,对支持协同商务的ERP系统的特点,结构及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样对ERPⅡ下的协同商务理论的发展、内容和整体特性做了详细的阐述。ERPⅡ下的协同商务,是在ERP与电子商务的集成的基础上通过协同的信息管理、业务管理和协同的资源交互来实现传统ERP所不具备的支持协同商务的功能的。根据协同商务环境下ERP系统结构设计原理,本文把企业新的支持协同商务的ERP系统划分为九大管理中心:营销及客户服务中心、财务中心、协同生产中心、协同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协同设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协同管理(计划)中心及决策和知识管理中心,并设计了一套ERPⅡ下的协同商务系统,分析了各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所具备的功能,并对ERPⅡ下的协同商务的实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马文杰,王海洋,李庆忠[6](2003)在《一种基于工作流和数据仓库的银行协同电子商务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在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支持下,如何利用工作流管理方法建立协同工作的银行电子商务系统。系统在支持原有联机交易的同时,也支持在线分析,使银行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得到扩展,为建立和完善客户关系管理提供更可靠的支持。系统首先根据银行业务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特点,用工作流管理方法进行过程定义,工作流管理系统使用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对数据仓库、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所需的数据,使工作流执行过程中不仅有联机的实时数据,还有联机的分析数据,从而可以更好地支持银行电子商务的协同处理。系统基于关系数据库构建数据仓库,由于数据仓库空间开销大,为节省存储空间,使用了一种线性变换方法,将事实表中维的属性进行压缩存储。最后,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上述成果的可行性。
宋绍成[7](2006)在《智能企业门户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门户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近年来企业知识管理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主题。本论文以企业门户建设实践活动的(EIP→EKP→IEP)渐进和跃变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首先对国内外企业门户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归纳总结了企业门户渐进和跃变过程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及其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以企业门户建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体现信息技术在企业门户建设中应用价值的视角,构建了智能企业门户体系结构的概念模型、知识框架、门户的业务、门户的控制块、实施块、开发块以及门户信息集成、门户信息中介等智能企业门户平台的子模块,并详细阐释了各子模块的功能。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论述了智能企业门户平台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模型,并从门户信息中介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安全机制、导航机制、公共接口、知识组织机制几个方面分析了智能企业门户的微观运行机制。并且,通过阐述构建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模式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探讨了智能企业门户评价的技术和效益指标及指标要素,将一个完整的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指标体系展示出来。最后,对企业门户平台进行了实证分析。
汪勇[8](2005)在《基于Multi-Agent的智能电子商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可以通过网络完成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交易行为,从而大大缩短交易时间,降低交易费用。但是这种以供应商为中心的电子商务模式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信息过载带来的效率低问题。由人来负责信息搜索并完成交易将越来越困难,客户饱受信息泛滥之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二,交易成本较高。基于第三方注册机制的动态电子商务虽然有效地解决了信息过载问题,但随着注册规模的增大,高昂的维护费用、很大的系统开销和可能的行业垄断都会增加交易成本;第三,系统功能单一。现行的电子商务系统只提供了商品信息发布、浏览、选择和交易等简单功能,在电子谈判、电子签名和业务智能等方面无能为力;此外,还存在安全性不够、移动性欠缺、接入手段单一和政策法律不健全等问题。 Agent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使电子商务走向智能化。本研究旨在于探讨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试图解决电子商务的效率、成本和业务智能问题。将移动Agent技术和现代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电子商务,建立一个智能化的电子商务环境,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智能业务处理。 智能电子商务系统IEBS(Intelligence E-Business Systern)是一个Multi-Agent系统,它由不同功能的Agent担任电子商务的主体,协作完成商务活动。IEBS的智能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拟人类行为的Agent作为商务活动的主体;二是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业务处理智能化。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对Agent与IEBS的关系、IEBS的框架体系、主要业务的智能处理和IEBS中的电子谈判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介绍了Agent概念和特性,设计了他的形式化理论模型(HSA模型)、Multi-Agent系统组织结构、Agent资源分配与任务调度及Agent迁移策略;研究了IEBS的框架模型,包括他的概念模型、工作模型和系统结构,分析了他的业务流程。运用进化计算和BP神经网络等方法,研究了IEBS中的主要业务处理问题,包括供应商资源发现与供应商信用评价、基于多目标进化规划的采购方案优化算法和智能交易支付协议;最后,设计了一个面向多问题并行遗传谈判模型、电子谈判协议和电子谈判系统。
周丹晨[9](2004)在《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原理与实施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化制造是适应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先进制造模式,它强调企业间的协作和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并以此达到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目标。因此,通过网络将分散在各个企业中的制造资源实现共享和优化利用是网络化制造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能集成多方面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成为网络化制造的一种重要技术使能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实施网络化制造。 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对网络化制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体系结构,重点研究了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建模、获取和集成技术、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集成化管理技术、基于Web服务的虚拟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制造服务技术、基于资源共享的异地企业协同工作技术以及面向企业决策的数据挖掘技术等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施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原型系统的开发和初步应用验证了所提出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体系结构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我国制造业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资源共享与服务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论文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特色如下: (1) 提出了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体系结构,即在公共数据中心所管理的可共享资源支撑下,利用应用工具集,为联盟企业提供资源集成与管理、企业间协同工作支持、网络化制造服务、UDDI使能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注册中心以及共享资源维护与安全控制等服务功能。通过对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施的关键技术的分析,研制开发了由公共数据中心、远程协同设计中心和远程制造服务中心等功能模块组成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原型系统。 (2)应用面向对象的资源建模方法和多Agent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网络化制造资源模型。研究了基于语义Web技术的制造资源获取方法,讨论了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集成和快速重构方法,提出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下的网络化制造资源获取和集成模型。 (3)通过对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集成化管理技术的分析,研究并开发了基于W七b的工艺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艺文件管理、工艺资源管理、图文档管理、工装管理、任务管理以及工时管理等七个独立的子系统,实现了工艺信息在企业内不同部门之间的集成和共享。 (4)针对虚拟企业中盟员和其应用系统不断动态变化的特点,通过对W己b服务技术架构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虚拟企业的柔性工作流管理技术方法,实现了虚拟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提高了各联盟企业工作流管理的柔性和适应性。 (5)以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eation Serviee provider,Asp)模式为技术支撑,针对有限元分析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有限元分析远程服务系统的技术方案,研究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工作流程和关键使能技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有限元分析计算资源,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制造企业和FEA服务商有机地连成一体,为各中小型企业提供快捷、便利和可靠的高水平FEA远程技术服务。 (6)在分析企业间协同工作的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多Agent的企业间协同工作机制,研究并提出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下的企业间协同工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运作流程,为异地企业之间的协同产品开发、协同设计和协同制造等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7)提出了在企业ERP和CRM系统基础上应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的理念和方法,为推动制造企业逐渐从“信息管理”走向更高层次的“知识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关键词:网络化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虚拟企业协同工作数据挖掘
李灵[10](2004)在《电子商务项目的协同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比较管理学、系统工程、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电子商务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电子商务项目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剖析了项目协同管理的概念、内在协同关系和协同作用,研究了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协同规律、特征,建立了协同管理框架、机制和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平台,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体系,为信息时代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 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项目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比较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述了协同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2.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是一项多学科交叉、多种高新技术融合的复杂系统,协同学理论、系统和系统工程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累积理论是进行该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将这些理论应用于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中,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提高。3. 运用协同学和管理学的观念和原理,分析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系统的协同性,利用系统工程和数学定量的方法,定义了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概念,建立了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概念模型,给出了项目协同管理的系统构思,探讨了以协同商流、协同物流、协同信息流为核心的协同运行管理和以协同项目管理过程、协同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协同开发管理的方式和内容,并提出了项目协同模板管理的系统方法。4. 在对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概念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为了系统优化(提高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针对其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确立了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目标和原则,构建了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同时,为了提高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项目协同管理的协同性预警系统。最后,为了协调人和组织的关系,特别是突出领导的核心作用,研究了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组织系统,提出了协同管理的组织系统框架。5. 为了将协同学理论应用到复杂的现实系统中,运用系统科学、博弈论、工作流技术和项目管理的研究方法,研究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机制。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群组决策判断矩阵,为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WP=3>群组决策提供了决策判断依据;运用工作流技术和方法,构建了电子商务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建立了合作和非合作的博弈模型,探讨了项目协同管理的“合作—竞争—协调”的机制。6. 为了实施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建立了基组织结构模型和基于基组织的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平台,在平台的层次中列出了协同工作应用层,在该层次可拓展各类协同工作的应用程序,使平台应用具有宽泛性,并初步研究了在此基础上的组织共识学习的基本原理及应用。7. 以A制造企业实施K电子商务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协同管理在电子商务项目中的应用。
二、一种基于工作流和数据仓库的银行协同电子商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工作流和数据仓库的银行协同电子商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石油装备制造联盟内部供应链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及技术路线 |
1.5 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供应链的概念及分类 |
2.1.1 供应链的概念 |
2.1.2 供应链的特点 |
2.1.3 供应链结构模型 |
2.2 多级库存基本理论 |
2.2.1 多级库存的概念 |
2.2.2 多级库存的特征 |
2.2.3 多级库存的优点 |
2.3 工作流技术理论 |
2.3.1 工作流定义 |
2.3.2 工作流相关概念 |
2.3.3 工作流引擎选择 |
2.4 协同技术理论 |
2.4.1 协同管理的定义 |
2.4.2 协同化思想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多级库存模型研究与构建 |
3.1 多级库存模型设计思想 |
3.2 多级库存业务流程设计 |
3.3 多级库存模型补货策略优化 |
3.3.1 补货策略分析 |
3.3.2 问题描述 |
3.3.3 模型建立 |
3.4 基于遗传算法求解 |
3.4.1 遗传算法介绍 |
3.4.2 模型求解 |
3.4.3 实例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供应链系统的工作流设计 |
4.1 工作流模型定义 |
4.2 流程数据表设计 |
4.3 数据间的耦合模式 |
4.4 工作流实例化与执行算法 |
4.4.1 工作流实例化 |
4.4.2 工作流实例创建算法 |
4.4.3 工作流执行算法 |
4.5 小结 |
第五章 制造联盟内部供应链原型系统开发 |
5.1 供应链系统架构设计 |
5.1.1 系统设计思想 |
5.1.2 系统逻辑架构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3 系统数据文件设计 |
5.4 原型系统业务模块实现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2)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子商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子商务概述 |
1.2 工作流技术概述 |
1.3 电子商务对工作流技术的需求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介绍 |
2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子商务流程分析 |
2.1 工作流技术的研究 |
2.1.1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结构研究 |
2.1.2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接口研究 |
2.2 电子商务体系结构和模式分析 |
2.2.1 电子商务的运行机理分析 |
2.2.2 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分析 |
2.3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子商务流程的定义实现 |
3 工作流引擎Shark的分析与设计 |
3.1 Shark介绍 |
3.2 Shark体系结构与模块分析 |
3.2.1 Shark的体系结构分析 |
3.2.2 Shark的模块功能分析 |
3.3 shark的运行方式的分析与设计 |
3.3.1 Shark启动过程设计 |
3.3.2 XPDL调用及解析处理分析 |
3.3.3 用户管理及用户参与者映射分析 |
3.3.4 过程管理方式设计 |
3.3.5 过程定义的执行方式设计 |
4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4.1.1 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 |
4.1.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4.2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3.1 系统设计思路的提出 |
4.3.2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5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子商务系统实现 |
5.1 系统的应用开发平台及配置 |
5.1.1 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
5.1.2 Shark引擎配置 |
5.1.3 JaWE建模工具分析 |
5.2 系统各模块的实现 |
5.2.1 商务中心模块的实现 |
5.2.2 登录模块的实现 |
5.2.3 管理员模块的实现 |
5.2.4 用户端模块的实现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敏捷物流系统的建模、控制与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物流管理理论的演变和供应链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
1.1.2 实践背景: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
1.2 问题提出 |
1.2.1 现代敏捷物流管理的现实意义 |
1.2.2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1.2.3 本论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体系结构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体系结构 |
2 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
2.1 物流运作模式与敏捷性理论 |
2.2 多Agent理论与基于多Agent的物流管理研究 |
2.3 递阶控制理论与基于递阶控制机制的物流管理研究 |
2.4 数据仓库技术与知识管理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Agent的敏捷物流系统建模研究 |
3.1 引言 |
3.2 构建基于多Agent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思想的提出 |
3.3 基于多Agent的敏捷物流管理系统建模研究 |
3.3.1 基于角色的多Agent敏捷物流业务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 |
3.3.2 基于多Agent的敏捷物流平台体系结构研究 |
3.3.3 基于角色的多Agent敏捷物流平台工作流阐述 |
3.3.4 基于多Agent敏捷物流管理系统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3.3.5 基于多Agent敏捷物流供应链战略性合作伙伴选择过程建模研究 |
3.3.6 基于博弈论的敏捷物流多Agent招投标过程研究 |
3.4 基于多Agent的敏捷物流管理系统建模应用研究 |
3.4.1 义乌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总体逻辑框架 |
3.4.2 基于多Agent的义乌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
3.4.3 基于多Agent的义乌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层次体系结构 |
3.4.4 基于多Agent的义乌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逻辑体系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递阶控制机制的物流敏捷调运一体化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敏捷性准则物流敏捷调运递阶控制架构的研究 |
4.2.1 物流调运“敏捷性准则”的研究 |
4.2.2 敏捷调运总体控制模型 |
4.2.3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
4.2.4 基于“敏捷性准则”物流调运总体工作逻辑 |
4.3 针对确定交货期和确定路径调运优化模型的构建及递阶分解 |
4.3.1 针对确定交货期和确定路径的总体调运优化模型(NP) |
4.3.2 基于(NP)递阶分解出确定路径j上针对确定配送地的调运优化模型(NP)_h |
4.3.3 基于数据驱动与模型驱动相结合的(NP)_h的求解 |
4.3.4 敏捷调运优化DSS模型库与方法库简介 |
4.3.5 算法有效性检验 |
4.4 基于适度递阶控制机制实现物流敏捷调运一体化控制应用研究 |
4.4.1 义乌现代物流敏捷调运优化的要素和支持机制的构建 |
4.4.2 敏捷调运优化基本数学模型(NP) |
4.4.3 基于(NP)的车辆配置优化模型(P1) |
4.4.4 敏捷调运优化的求解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敏捷物流的运作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敏捷物流运作模式构建思想的提出 |
5.3 基于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总体架构的研究 |
5.3.1 基于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总体架构的构建 |
5.3.2 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 |
5.4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为协调中心的敏捷物流运作模式研究 |
5.5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现代敏捷物流运作过程研究 |
5.5.1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敏捷物流组织模式阐述 |
5.5.2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敏捷物流合作伙伴选择方法阐述 |
5.5.3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敏捷物流平台的构建研究 |
5.5.4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敏捷物流战略运作协同实现的若干阐述 |
5.6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物流的运作的应用研究 |
5.6.1 基于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现代物流系统构建思想的提出 |
5.6.2 “金茧网”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物流敏捷调运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1.1 论文主要内容 |
6.1.2 论文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Petri网的多式联运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多式联运发展要求 |
1.1.2 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式联运发展现状 |
1.2.2 多式联运流程研究现状 |
1.2.3 多式联运流程设计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PETRI的多式联运系统模型研究 |
2.1 多式联运系统分析 |
2.1.1 多式联运系统分析 |
2.1.2 多式联运子系统 |
2.2 多式联运流程分析 |
2.2.1 多式联运流程特点 |
2.2.2 铁海多式联运出口流程 |
2.2.3 多式联运流程的分层 |
2.3 典型铁海多式联运流程Petri网模型建模 |
2.4 多式联运流程Petri网模型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式联运流程模型仿真与优化研究 |
3.1 Petri网仿真时间参数分析 |
3.2 多式联运流程Petri网模型的仿真 |
3.3 多式联运流程Petri网模型的优化 |
3.3.1 多式联运流程过程时间 |
3.3.2 优化多式联运流程采取的措施 |
3.3.3 优化后的多式联运流程性能分析 |
3.3.4 优化后的多式联运流程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式联运信息集成技术研究 |
4.1 多式联运物流行业信息集成 |
4.1.1 多式联运信息集成体系结构 |
4.1.2 多式联运信息集成平台结构 |
4.1.3 多式联运信息集成平台的作用 |
4.2 多式联运物流企业信息集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式联运数据仓库技术研究 |
5.1 规划分析阶段 |
5.1.1 多式联运数据仓库的需求分析 |
5.1.2 多式联运数据仓库的设计 |
5.1.3 多式联运数据仓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设计 |
5.1.4 多式联运数据仓库物理模型 |
5.1.5 多式联运数据仓库元数据设计 |
5.2 设计实施阶段 |
5.2.1 多式联运数据仓库的层次 |
5.2.2 多式联运数据仓库系统功能 |
5.2.3 多式联运数据加载、抽取(MTETL) |
5.2.4 数据仓库数据存储层次 |
5.2.5 多式联运数据仓库的创建 |
5.3 典型多式联运货运站数据仓库的应用 |
5.3.1 典型多式联运货运站数据仓库需求分析 |
5.3.2 多式联运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5.3.3 多式联运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
5.3.4 货运场站数据集市构架设计 |
5.3.5 建立多维数据集 |
5.3.6 数据展现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WEB的多式联运流程PETRI网模型研究 |
6.1 Web服务下多式联运流程分析 |
6.2 Web服务下的多式联运协作流程 |
6.3 多式联运BPEL4WS集成模型研究 |
6.3.1 服务类型定义描述 |
6.3.2 多式联运流程集成描述 |
6.4 BPEL4WS与Petri网的转换研究 |
6.4.1 BPEL4WS与Petri网的转换 |
6.4.2 多式联运Web服务流程Petri网模型建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多式联运流程图及PETRI网模型 |
附录2:多式联运数据仓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 |
附录3:出口委托、铁路运输、订舱、海关、运输调度、发票WSDL定义- |
附录4:多式联运流程集成描述 |
附录5:多式联运流程执行描述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5)ERP II下的协同商务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ERP Ⅱ下的协同商务 |
2.1 ERP的发展 |
2.1.1 MRP |
2.1.2 闭环MRP阶段 |
2.1.3 MRP Ⅱ |
2.1.4 ERP |
2.1.5 传统ERP的局限性 |
2.1.6 ERP的发展趋势 |
2.2 协同商务 |
2.2.1 协同商务产生的背景 |
2.2.2 协同商务的概念和特点 |
2.2.3 协同商务的模型 |
2.3 ERP Ⅱ |
2.3.1 ERP Ⅱ产生的原因 |
2.3.2 ERP Ⅱ的核心思想 |
2.3.3 ERP Ⅱ与ERP的区别 |
2.4 ERP Ⅱ下的协同商务 |
2.4.1 ERP Ⅱ下协同商务的特点 |
2.4.2 支持协同商务的ERP Ⅱ的功能扩展 |
第三章 ERP Ⅱ下协同商务的实例分析 |
3.1 协同ERP的比较 |
3.2 协同SCM的比较 |
3.3 协同CRM的比较 |
3.4 协同KM的比较 |
3.5 BI的比较 |
第四章 ERP Ⅱ下的协同商务的架构体系 |
4.1 协同ERP |
4.2 协同CRM |
4.3 协同SCM |
4.4 协同KM |
4.5 BI |
第五章 ERP Ⅱ下的协同商务的功能分析设计 |
5.1 系统功能分析 |
5.1.1 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
5.1.2 ERP Ⅱ下的协同商务的功能技术特点 |
5.1.3 支持协同商务的ERP的总体结构 |
5.2 各管理中心功能 |
5.2.1 协同生产中心 |
5.2.2 协同采购中心 |
5.2.3 协同设计中心 |
5.2.4 物流配送中心 |
5.2.5 营销及客户服务管理中心 |
5.2.6 财务中心 |
5.2.7 协同管理(计划)中心 |
5.2.8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 |
5.2.9 决策和知识管理中心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一种基于工作流和数据仓库的银行协同电子商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结构 |
1.1 客户层 |
1.2 Web服务器层 |
1.3 应用服务器层 |
(1) 工作流定义服务 |
(2) 工作流执行服务 |
1.4 数据库服务器层 |
2 工作流管理 |
3 数据仓库模型 |
3.1 模型 |
3.2 实例验证 |
4 结束语 |
(7)智能企业门户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门户 |
1.1.2 企业信息门户 |
1.1.3 企业知识门户 |
1.1.4 智能企业门户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企业门户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2.1 国外企业门户的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
2.1.1 国外企业门户的含义的研究综述 |
2.1.2 国外企业门户研究的进展情况 |
2.2 国内企业门户的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2.2.1 国内企业门户的含义的研究综述 |
2.2.2 国内企业门户的研究现状 |
2.2.3 国内企业门户研究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智能企业门户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
3.1 智能企业门户的相关理论 |
3.1.1 信息构建 |
3.1.2 信息资源集成 |
3.1.3 知识管理 |
3.2 智能企业门户的关键技术 |
3.2.1 商业智能 |
3.2.2 Agent 技术 |
3.2.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3.2.4 语义Web 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4 智能企业门户的体系结构与功能 |
4.1 传统企业门户的体系结构和功能 |
4.1.1 传统企业门户的体系结构 |
4.1.2 传统企业门户的功能 |
4.1.3 传统企业门户的核心技术 |
4.1.4 传统企业门户的不足 |
4.2 智能企业门户的概念模型 |
4.3 构建智能企业门户体系结构 |
4.3.1 智能企业门户的知识层 |
4.3.2 智能企业门户的应用层 |
4.3.2.1 智能企业门户的控制子层 |
4.3.2.2 智能企业门户的实施子层 |
4.3.2.3 智能企业门户的开发子层 |
4.3.2.4 基于语义Web 的企业信息集成 |
4.3.2.5 可扩展的门户信息中介系统 |
4.4 智能企业门户的体系结构 |
4.5 智能企业门户的主要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5 智能企业门户运行机制研究 |
5.1 智能企业门户系统宏观运行机制 |
5.2 智能企业门户系统微观运行机制 |
5.2.1 门户信息中介系统 |
5.2.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5.2.3 智能企业门户安全机制 |
5.2.4 导航机制 |
5.2.5 公共接口 |
5.2.6 智能企业门户知识组织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6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的意义及其基本原则 |
6.1.1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的意义 |
6.1.2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的基本原则 |
6.2 智能企业门户技术评价 |
6.2.1 智能企业门户技术评价模型 |
6.2.2 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标准 |
6.3 智能企业门户效益评价 |
6.3.1 智能企业门户效益评价模型 |
6.3.2 智能企业门户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7 企业门户平台实证分析研究 |
7.1 企业门户平台简介 |
7.2 企业门户平台体系结构 |
7.2.1 Microsoft SharePoint Portal |
7.2.2 Oracle Portal 体系结构 |
7.2.3 IBM WebSphere Portal 体系结构 |
7.2.4 BEA WebLogic Portal |
7.2.5 BEA AquaLogic Portal 体系结构 |
7.3 企业门户平台功能与应用 |
7.3.1 应用平台 |
7.3.2 功能介绍 |
7.4 企业门户平台特点分析 |
7.4.1 BEA WebLogic Platform |
7.4.2 SharePoint Portal |
7.4.3 OracleAS Portal |
7.4.4 IBM WebSphere Portal |
7.4.5 BEA AquaLogic Portal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语与展望 |
8.1 本文总结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8)基于Multi-Agent的智能电子商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主要创新工作 |
第2章 现代电子商务 |
2.1 电子商务概述 |
2.1.1 电子商务定义 |
2.1.2 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 |
2.1.3 电子商务发展阶段 |
2.1.4 全球电子商务现状 |
2.2 目前电子商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
2.3 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 |
2.3.1 现代电子商务的特征 |
2.3.2 智能电子商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gent结构的形式化描述 |
3.1 软件Agent |
3.1.1 Agent起源 |
3.1.2 Agent概念 |
3.1.3 移动Agent的特性 |
3.2 Agent形式化结构模型 |
3.2.1 几种常见的模型 |
3.2.2 存在的问题 |
3.3 HSA模型 |
3.3.1 模型的形式化描述 |
3.3.2 HSA模型的工作过程 |
3.3.3 执行Agent结构 |
3.4 移动Agent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gent任务调度与迁移策略研究 |
4.1 Multi-Agent系统 |
4.1.1 概念解析 |
4.1.2 研究现状 |
4.1.3 Agent管理模型 |
4.1.4 典型的Multi-Agent系统 |
4.2 基于组织的动态资源分配 |
4.2.1 资源描述 |
4.2.2 动态资源分配策略 |
4.3 基于EP算法的Agent任务调度 |
4.3.1 调度方法概述 |
4.3.2 EP算法 |
4.3.3 Agent任务调度 |
4.3.4 Matlab实现的调度实例 |
4.4 移动Agent迁移 |
4.4.1 迁移机制分析 |
4.4.2 基于Java的动态迁移机制 |
4.4.3 基于SAGA算法的Agent迁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IEBS框架体系设计 |
5.1 Agent功能与协作 |
5.1.1 Agent功能分类 |
5.1.2 协同电子商务 |
5.2 IEBS框架模型 |
5.2.1 概念模型 |
5.3.2 基于TTAS的工作模型 |
5.3.3 IEBS体系结构 |
5.3 IEBS业务流程分析 |
5.3.1 基于有向图的业务过程模型 |
5.3.2 客户采购业务流程 |
5.3.3 商家销售业务流程 |
5.3.4 合作企业业务流程 |
5.4 基于MA的分布式业务流程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IEBS中主要业务的智能处理 |
6.1 智能业务处理 |
6.2 供应商资源发现 |
6.2.1 智能搜索引擎 |
6.2.2 供应商资源发现方法 |
6.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商信用评价 |
6.3 采购方案优化 |
6.3.1 “MtoM”采购 |
6.3.2 基于MOEP算法的方案选择 |
6.3.3 有效方案与最优方案 |
6.4 智能交易支付协议 |
6.4.1 电子商务协议研究现状 |
6.4.2 智能交易支付协议设计 |
6.4.3 协议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E-Negotiation系统设计 |
7.1 多问题并行遗传谈判模型 |
7.1.1 Agent谈判模型比较 |
7.1.2 模型描述 |
7.1.3 谈判收益分析 |
7.2 电子谈判协议设计 |
7.3 谈判策略 |
7.3.1 策略分类 |
7.3.2 E-Negotiation策略设计 |
7.3.3 策略存储 |
7.4 动态问题权重的遗传谈判算法设计 |
7.4.1 谈判业务流程 |
7.4.2 问题设计与实数编码 |
7.4.3 谈判方案确定 |
7.5 E-Negotiation系统设计 |
7.5.1 系统设计目标 |
7.5.2 体系结构与开发环境 |
7.5.3 谈判过程 |
7.5.4 ENS主要功能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束语 |
8.1 论文总结 |
8.2 展望与进一步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基于MOEP算法的Agent任务调度部分计算程序 |
附录2 Agent最短迁移路径的SAGA部分计算程序 |
附录3 供应商信用评价的BP神经网络部分计算程序 |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及发表的论文 |
(9)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原理与实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制造业信息化 |
1.1.1 制造业信息化的意义和内涵 |
1.1.2 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网络化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系统 |
1.2.1 网络化制造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1.2.2 网络化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 |
1.2.3 面向虚拟企业的网络化制造系统 |
1.2.4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3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1.3.1 制造业对于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 |
1.3.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论文的课题背景、研究意义、技术路线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背景 |
1.4.2 研究意义 |
1.4.3 技术路线 |
1.4.4 主要研究内容 |
2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设计 |
2.1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体系结构 |
2.1.1 公共数据中心 |
2.1.2 功能系统 |
2.1.3 应用工具集 |
2.2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施的关键技术 |
2.2.1 企业资源建模技术 |
2.2.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获取和集成技术 |
2.2.3 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集成化管理技术 |
2.2.4 基于Web服务的虚拟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
2.2.5 基于ASP模式的网络化制造服务技术 |
2.2.6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基于资源共享的异地企业协同工作技术 |
2.2.7 面向企业决策的数据挖掘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企业资源建模技术研究 |
3.1 企业资源建模的意义和作用 |
3.2 面向对象的企业资源建模方法 |
3.2.1 面向对象的企业资源建模方法的优越性 |
3.2.2 企业资源视图和资源属性 |
3.2.3 面向对象的企业资源建模过程 |
3.2.4 基于UML的企业资源建模方法 |
3.3 基于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网络化制造资源建模方法 |
3.3.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企业资源建模的特点 |
3.3.2 基于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网络化制造资源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获取和集成技术研究 |
4.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资源获取技术 |
4.1.1 资源获取的过程和特点 |
4.1.2 基于语义Web的资源获取技术 |
4.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资源集成和快速重构 |
4.2.1 资源集成和快速重构的含义和作用 |
4.2.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集成和快速重构的特点 |
4.2.3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资源集成框架 |
4.2.4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资源的集成和快速重构方法 |
4.3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下的网络化制造资源获取和集成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Web的工艺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研究 |
5.1 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集成化管理 |
5.1.1 集成化管理的内涵 |
5.1.2 面向制造企业的信息集成化管理的层次和实施技术 |
5.2 基于Web的工艺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 |
5.2.1 系统的建模 |
5.2.2 系统的设计 |
5.2.3 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
5.2.4 系统的特点 |
5.3 本章小结 |
6 面向虚拟企业的柔性工作流管理技术研究 |
6.1 Web服务技术原理 |
6.1.1 Web服务的概念和架构 |
6.1.2 Web服务的核心技术 |
6.1.3 Web服务的特点 |
6.2 工作流管理技术 |
6.2.1 工作流相关的定义和概念 |
6.2.2 面向虚拟企业的工作流管理技术 |
6.3 基于Web服务面向虚拟企业的柔性工作流管理技术 |
6.3.1 体系结构 |
6.3.2 Web服务的定义模板 |
6.3.3 Web服务的约束 |
6.3.4 Web服务请求的定义和约束 |
6.3.5 基于Web服务的活动描述规范 |
6.3.6 基于约束的Web服务动态绑定 |
6.3.7 Web服务的调用 |
6.4 本章小结 |
7 有限元分析远程服务系统研究 |
7.1 ASP模式的基本原理 |
7.1.1 ASP概述 |
7.1.2 ASP的特点和优势 |
7.2 基于ASP模式的软件资源共享 |
7.2.1 软件资源共享需求分析 |
7.2.2 软件资源共享的解决方案 |
7.3 基于ASP模式的有限元分析远程服务系统 |
7.3.1 FEA远程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工作流程 |
7.3.2 关键使能技术 |
7.3.3 原型系统的开发和运行实例 |
7.4 本章小结 |
8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下的异地企业协同工作技术研究 |
8.1 企业间协同工作的特点 |
8.2 基于多Agent的企业间协同工作机制 |
8.3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下的企业间协同工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
8.4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下的企业间协同工作系统的运作流程 |
8.5 钣金展开远程协同设计系统 |
8.6 本章小结 |
9 面向企业决策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
9.1 数据挖掘概述 |
9.2 ERP环境下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研究 |
9.2.1 数据仓库技术概述 |
9.2.2 基于ERP的数据仓库的特点 |
9.2.3 基于ERP的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
9.2.4 基于ERP的数据仓库的设计和构造方法 |
9.2.5 基于ERP的数据仓库实现的关键技术 |
9.2.6 基于ERP的数据仓库的应用方法 |
9.2.7 基于ERP的数据仓库原型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
9.3 CRM环境下数据分类技术的应用研究 |
9.3.1 数据分类技术 |
9.3.2 决策树分类的ID3算法 |
9.3.3 决策树分类的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 |
9.3.4 基于CRM数据库的数据分类实例 |
9.4 本章小结 |
10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原型系统的开发 |
10.1 原型系统的总体设计 |
10.1.1 系统的网络环境框架结构 |
10.1.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10.2 典型模块和子系统的运行实例 |
10.2.1 系统主页面 |
10.2.2 公共数据中心 |
10.2.3 远程协同设计中心 |
10.2.4 远程制造服务中心 |
10.3 本章小结 |
11 结论与展望 |
11.1 主要研究结论 |
11.2 主要创新点 |
11.3 应用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致谢 |
论文声明 |
(10)电子商务项目的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信息时代需要协同管理 |
1.1.1 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的新环境和困难 |
1.1.2 协同管理是信息时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
1.2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1.2.1 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项目 |
1.2.2 由传统商务到电子商务 |
1.2.3 由一般项目管理到电子商务项目管理 |
1.2.4 从指令性工作模式到协同工作模式 |
1.2.5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
1.2.6 分析与结论 |
1.3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1 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1.3.2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3 协同管理思想的产生和研究回顾 |
1.3.4 竞争及冲突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5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路线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的路线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分析 |
第二章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与系统工程 |
2.1.1 系统 |
2.1.2 系统工程 |
2.2 协同学理论基础 |
2.2.1 协同学基础 |
2.2.2 协同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2.3 项目管理理论 |
2.3.1 项目的特性 |
2.3.2 从项目到项目管理 |
2.3.3 项目管理的要素 |
2.4 项目管理累积理论 |
2.4.1 管理累积理论的动因分析 |
2.4.2 管理的累积性规律 |
2.4.3 管理科学累积过程的表达 |
2.4.4 项目管理累积规律 |
2.5 电子商务理论 |
2.5.1 电子商务的原理 |
2.5.2 电子商务系统体系构造 |
2.5.3 电子商务的角色 |
2.6 电子商务项目的组织冲突理论研究 |
2.6.1 组织冲突产生的原因 |
2.6.2 组织冲突对组织的积极影响作用分析 |
2.6.3 冲突管理--诱发良性冲突 |
2.7 电子商务项目组织文化 |
2.8 结论 |
第三章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模型 |
3.1 从协同学到协同管理 |
3.2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理论的系统构思 |
3.2.1 电子商务项目的协同性分析和协同电子商务 |
3.2.2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协同性分析 |
3.2.3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系统构思 |
3.3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模型 |
3.3.1 电子商务项目系统的特征 |
3.3.2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概念 |
3.3.3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基本原则 |
3.3.4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模型 |
3.4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基本内容 |
3.4.1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 |
3.4.2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 |
3.4.3 小结 |
3.5 项目模板管理方法 |
3.5.1 电子商务项目模板的内涵 |
3.5.2 项目协同管理模板的设计流程 |
3.5.3 小结 |
3.6 计算机支持的电子商务项目协同工作 |
3.7 结论 |
第四章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体系研究 |
4.1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目标及原则 |
4.1.1 目标 |
4.1.2 原则 |
4.2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 |
4.2.1 从价值链到协同价值网 |
4.2.2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内部协同作用的动力学模型 |
4.2.3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系统分析框架 |
4.2.4 小结 |
4.3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系统结构 |
4.4 项目协同管理的协同度模型及协同性预警系统 |
4.4.1 项目管理的协同度 |
4.4.2 协同性预警系统 |
4.4.3 小结 |
4.5 项目协同管理中的组织结构 |
4.5.1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
4.5.2 协同管理的组织结构 |
4.5.3 协同组织框架 |
4.5.4 虚拟组织与虚拟项目组织架构 |
4.5.5 虚拟项目组织的经营管理特性 |
4.5.6 虚拟项目组织的运作模式 |
4.6 项目组织领导的产生及作用 |
4.7 结论 |
第五章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机制 |
5.1 项目协同管理的决策机制 |
5.1.1 层次分析法 |
5.1.2 层次分析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
5.2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运行机制 |
5.2.1 工作流的基本成分与系统流程 |
5.2.2 工作流程的语义模型 |
5.2.3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工作流模型 |
5.3 项目协同管理的控制机制 |
5.3.1 内部控制机制 |
5.3.2 外部控制机制 |
5.3.3 内/外部控制的相互作用 |
5.4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中的博奕分析 |
5.4.1 组织团队成员协作的博弈分析 |
5.4.2 电子商务项目的合作博弈模型 |
5.4.3 合作伙伴之间的非合作博弈 |
5.4.4 小结 |
5.5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风险机制 |
5.6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安全机制 |
5.7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评价机制 |
5.7.1 电子商务项目的全过程评价 |
5.7.2 电子商务项目全过程评价分析 |
5.7.3 全过程评价的数学模型 |
5.8 结论 |
第六章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平台 |
6.1 协同工作平台架构 |
6.2 基组织结构模型 |
6.2.1 基组织的知识表示 |
6.2.2 基组织的计算模型 |
6.3 基于基组织的电子商务项目协同工作平台 |
6.3.1 电子商务项目系统基础平台建设 |
6.3.2 协同工作平台结构 |
6.3.3 协同工作平台的基础设施与工具 |
6.3.4 协同工作平台的协作环境生成 |
6.4 组织共识学习 |
6.4.1 组织共识学习的基本原理 |
6.4.2 共识学习在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中的应用 |
6.5 结论 |
第七章 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仿真分析 |
7.1 K项目基本情况 |
7.1.1 K项目起因 |
7.1.2 K项目目标 |
7.1.3 K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7.2 协同管理在K项目中的应用 |
7.2.1 K项目的组织架构 |
7.2.2 K项目的管理模式设计 |
7.2.3 K项目的运作平台及协同管理 |
7.3 K项目协同管理效果评价 |
7.3.1 对项目经理的评估 |
7.3.2 K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
7.4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一种基于工作流和数据仓库的银行协同电子商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油装备制造联盟内部供应链系统构建[D]. 黄珊.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2]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电子商务系统研究[D]. 牛艳喆.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 [3]敏捷物流系统的建模、控制与运作研究[D]. 王富忠. 浙江大学, 2007(03)
- [4]基于Petri网的多式联运流程优化研究[D]. 王占中. 吉林大学, 2007(04)
- [5]ERP II下的协同商务的功能分析[D]. 金祖庆. 天津大学, 2007(04)
- [6]一种基于工作流和数据仓库的银行协同电子商务系统[J]. 马文杰,王海洋,李庆忠.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3(S1)
- [7]智能企业门户构建研究[D]. 宋绍成. 吉林大学, 2006(10)
- [8]基于Multi-Agent的智能电子商务系统研究[D]. 汪勇.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8)
- [9]面向网络化制造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原理与实施技术研究[D]. 周丹晨. 四川大学, 2004(01)
- [10]电子商务项目的协同管理研究[D]. 李灵. 天津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