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衡量硬盘性能的四大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郭泽慧[1](2021)在《DICT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DICT项目指是DT(大数据)、IT(信息化)、CT(通信)相结合的大数据信息化集成项目,是信息化、智能化与传统行业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产业变更的客观需求,医疗、教育、金融、工业、农商、互联网等传统行业对信息化与智能化需求日益增长,信息化转型已经成为产能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以C公司的DICT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挖掘C公司现有DICT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找到影响项目建设质量的管理因素,通过借鉴过内外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C公司的客观情况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质量管理方案和质量改进措施,并通过重点DICT项目的实践应用来检验其有效性,从而逐步为C公司建立起DICT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竞争力。本文第一章介绍了 DICT项目质量管理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并对论文结构进行整体阐述。第二章,分析了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PDCA质量循环、质量三元论、六西格玛等质量管理理论的原理及特点。第三章,对C公司现有的DICT项目质量现状进行分析,包括C公司概况、DICT项目质量管理现状以及问题分析和原因总结。第四章,针对第三章发现的质量问题,结合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原理,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提升方案。本章在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遍历C公司DICT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各个阶段,从职责划分、管理流程、审核机制以及质量管理标准等四个方面制定DICT项目质量提升解决方案。第五章,将第四章制定的质量管理解决方案应用到目前正在开展的DICT项目中,把质量管理嵌入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通过设置控制点、增加评审环节等方式推动质量管理的全面落地。第六章,对DICT项目质量管理提升方案试点项目进行效果评价。从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功能性、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收集项目质量相关数据,并通过与存量DICT项目进行横向对比,总结研究成果。
刘昌新[2](2020)在《高速公路养护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甘肃省城市经济与规模的日益增长,高速公路作为主要交通运输途径发展迅速。为确保高速公路安全畅通的运行,对其进行定期养护至关重要。目前,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作业主要存在施工作业地点分散、施工安全管理难、交通管制难、养护巡查作业车辆调度效率低等问题。为实现对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有效监管及养护管理的提质增效,保障高速公路养护路段畅通安全,亟需设计一套功能完善的信息监控管理系统。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甘肃省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作业现状,结合养护管理工作需求,设计了一套集信息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监控管理系统。在文中首先详细分析了系统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系统总体架构,重点论述了系统基于RTP的H.264视频编码和传输方案,并对系统平台级联对接、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性功能进行设计说明。同时对系统软件架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进行了详细设计分析。最后论述了主要设备的部署实施情况,并使用监控管理客户端软件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速公路养护监控系统的设计部署运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整套系统实现了对高速公路运行状况、养护施工工作状况、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实时监控,满足了对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作业及应急调度指挥的远程监控管理,显着地提升了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邓克金[3](2019)在《A省电信电子渠道支撑平台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云计算、大数据以及边缘计算等新兴IT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于电信运营商的地推渠道、友商渠道供应商渠道以及政企高校等传统渠道领域,互联网公司的线上渠道的具有资产轻、端到端、规模化、一体化等特点,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渠道优势。为了避免电信运营商沦为数据管道,电信运营商正在不断加强电子渠道以及相关配套领域的建设,同时也在进一步契合移动用户的多样化渠道需求,反哺电子渠道的建设。从2012年以来,电信运营商对于电子渠道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如此大规模、高并发的电子渠道支撑离不开平台化的电子支撑能力以及整体项目的风险控制。从项目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国内运营商大多执行的传统项目管理体系,引入新兴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较晚,这就造成了各省、各地市以及集团三者之间的电子运营渠道支撑系统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无法形成渠道优势的凝聚力。因此,从项目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打造一种集约化、平台化的电子渠道运营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IT与运营支撑领域的电子渠道运营支撑平台项目为切入点,对其所涉及的平台化项目的安全保障技术风险、硬件风险、人力资源风险、项目管理风险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给出相应风险管控对策。本文首先对项目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了梳理;进而结合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的原则对该项目中的安全保障技术风险、硬件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风险四大风险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安全保障技术风险、硬件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
杜宇[4](2018)在《L集团信息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化是当今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尤其是阿里、腾讯这类一线互联网企业都倚靠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优势形成了独有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但和这些一线的互联网企业不一样,很多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其实并不理想,尤其是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普遍起步较晚,而且我国经济环境十分活跃企业经营模式变化非常快,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或者之前的顶层设计无法响应当前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企业都没有制定针对性的信息化战略,而大型集团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一般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信息系统建设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因此,信息化战略的规划和制定是现今大型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的L集团作为研究对象,L集团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收购并购快速发展,主营业务横跨多个行业,当前正处于全新的战略转型周期,在战略转型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是其转型成功的重要支撑之一,而当前L集团信息系统成熟度参差不齐、IT制度缺乏规范,没有成形的信息化战略,为了更好的支撑企业完成战略转型,必须制定长期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本文也将以L集团应该如何制定信息化战略作为主要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L集团整体经营战略、集团管控模式的分析,明确L集团整体经营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之间的关联关系,夯实了集团管控模式与信息化战略之间的关联影响以及核心系统的定义。结合L集团信息化现状,全面分析了 L集团现有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战略之间的差距和存在的关键问题。采用了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关键成功因素法作为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提出了未来L集团信息化战略需求的关键成功因素,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成功因素的可用性,形成了关键成功因素对应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先级建议,以此作为对L集团信息化战略的规划依据。基于规划依据提出了 L集团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明确了 IT治理体系对信息化战略的指导意义,制定了 L集团信息化的架构设计,对总体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和基础设施架构进行阐述,并描绘了 L集团信息化战略实施阶段和时间计划。在L集团信息化战略基础上,为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提出了组织、人员、绩效、文化等四项保障措施,旨在全方位保障L集团信息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党永强[5](2018)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口罩疵点检测与分类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发展速度增快,环境污染随之加剧,由此导致的呼吸道疾病病例增多、细菌病菌等感染几率变大,口罩从之前的医用、工业应用、特种作业应用等发展到成为大众消费用品,口罩的需求逐渐增大。口罩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缺陷如耳绳缺失、表面破损等,而现行的口罩标准,均要求口罩外观完好无损。因此,口罩表面缺陷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近年来,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的许多问题上诸如图像识别、目标定位、人脸识别等取得巨大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工业界目前的主要进展和应用落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成本的有监督深度学习。而在很多实际场景中,存在数据获取成本过高、甚至难以获取的问题。因此,本文将探讨在数据较少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口罩缺陷检测与分类。首先,针对口罩灰度缺陷图像,采用传统基于灰度阈值分割的算法进行缺陷检测,进一步提取图像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简称GLCM)与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简称LBP)特征,然后构建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缺陷类型分类。缺陷检测算法利用多种图像增强技术进行图像的预处理,从而减少噪声以及背景信息对口罩疵点检测的影响,最终对口罩进行分区域阈值分割。分类算法计算图像四个方向上的GLCM,再分别提取GLCM的四个统计量作为图像的特征,最后构建三层的BP神经网络进行缺陷分类。其次,针对传统BP网络需手工提取图像特征的困难,且疵点样本有限的问题,结合卷积自编码器(Convolutional Auto-Encode,简称CAE),提出基于Fisher准则的栈式去噪自编码器算法(Stacked Denoising Autoencoder based on the Fisher,简称FSDAE)。算法首先从原始图像中截取若干小块图像,采用稀疏自编码器训练,得到小块图像的稀疏性特征;再利用该特征,初始化CAE网络参数,提取原始图像的低维特征;最后将该特征数据送入FSDAE网络进行疵点检测分类。对口罩以及两类织物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有效地提高口罩疵点的检测率,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再者,针对彩色口罩缺陷图像难以检测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主流卷积网络模型的优缺点,结合迁移学习理论,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分类检测算法。并采用分块思想提高口罩的识别率,进而将此思想拓展至织物检测当中,获得了良好的检测效果。最后通过分析不同模型,不同硬件之间网络模型预测时间上的差异,为口罩的工业检测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根据整体算法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并总结当前已完成的研究工作,展望课题未来的发展趋势。
冯亮[6](2017)在《长沙市质监系统政务信息化改造的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化浪潮的席卷,使得各国政府面临机遇与挑战并重的局面。各国政府都将信息技术作为改进传统管理方式的重点,政务信息化建设也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且已取得不错的成果。例如,各类政府机构均已建立IT应用基础设施,在政府上网工程推动之下,网络建设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大多数政府部分都已构建可覆盖全系统的网络。但当前政务信息化的进程与真正意义上的政务网络信息化依然具有较大的距离。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业务流程处理不规范仍是存在的问题。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从而具有紧迫性。本文基于政府政务信息化理论研究基础之上,进行长沙市质监系统政府信息化建设研究,此次研究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首先分析长沙市质监系统政务信息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模型并进行细化分析。构建集群众诉求受理、应急处置、预警分析等内容于一体的质量监督体系,由此提升长沙质监服务管理的成效。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和管理流程的再造,长沙质监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
秦剑[7](2016)在《兖矿轻合金公司设备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铝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面对订单多、品种杂、订货周期紧、工序配合紧凑的订单式生产模式,需要保证设备充足的开机率、较低的突发故障率。在计算机的网络时代,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建立一套智能化的设备点检定修管理系统。通过对设备的检查和诊断,尽早发现不良和隐患部位,判断和排除不良的因素,进而确定故障修理的范围,并且编制出精确、合理的设备维修计划和备品备件供应计划,保持高度的设备连续运作稳定性,具有较高的经济和技术效益。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点检定修管理系统,并对基于WEB的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开发策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首先,本文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来源、目的和意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其次,本文对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基本的结构进行研究,决定最终使用的浏览模式,同时对系统的功能模块的算法进行了阐述,重点对数据库的实体属性图、E-R图、物理结构等进行了设计;另外,本文也对于信息管理的优势进行了介绍,不断的进行C#.Net技术和ADO技术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分析了合金公司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目前的不足和缺陷,并进行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等多种设计。最后论文对管理模块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并进行总结。本论文在设备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开发中,依据需求,将系统功能分割为若干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化的构架设计,符合现代企业管理业务流程模式的需要。
袁龙[8](2015)在《Y公司全员经营模式的组织变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这几年,中国经济进入阶段性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国内的不锈钢行业,由于产能的大量释放、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导致行业需求不旺,加上欧盟对中国不锈钢的反倾销,国内不锈钢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状况。不锈钢价格竞争激烈,产品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越来越多的不锈钢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如何进行企业的组织变革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各大不锈钢企业研究的共同课题。Y公司作为冷轧不锈钢企业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本文结合组织变革理论,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分析了Y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进行全员经营模式的组织变革的必要性。通过经营理念和生产管理模式的调整;建立聚焦和服务用户的矩阵式的营销模式,建立了对产品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以及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全过程管理的产品经理制,建立了实施以机组为最小经营单元的网络式管理的机组经理制,并完成相应激励机制的设计。最后,Y公司全员经营模式的组织变革应用于实际的组织运营中,取得了显着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以及对Y公司全员经营模式的组织变革的实践介绍,希望能够给同行业企业或有同类需求的企业提供有意义的思考借鉴。
刘宇[9](2015)在《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在我国平均每年造成10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变化,需要通过监测才能较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效果,也需要通过监测对比方能检测出来;地质灾害的监测数据也是进行地质灾害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本世纪前期气候变化和地震均趋于活跃期,强降雨和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灾害将加剧,未来5-10年仍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实时监测的方式,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使用可靠的传输网络,为预测提供更详细的数据,为预防争取更多的时间。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形成条件,致灾地质作用需要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不同的地质灾害在形成条件、造成危害等方面存在区别。本文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的分类、发育分布特点及危害情况,研究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典型突发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探索了应用直觉梯形模糊理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监测所使用的设备对监测技术方法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监测技术方法分为直接信息类、间接信息类和诱发因素类。本文研究了常见的监测方法和设备,包括地表位移监测、地下变形监测、水文监测以及数据采集和报警设备等,分析了摄影测量中数码摄像机的误差来源,按照标定数据提取、标定模型建立、参数计算和优化、畸变矫正的步骤建立了一种精确标定方法,先后对像素量化噪声误差、图像坐标轴正交误差、不对心误差、镜头径向畸变误差和切向畸变误差作了修正,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得到非常精确的标定结果。监测的数据传输包括区域内的短距离传输,远程网络的传输以及传输过程的数据的校验、压缩、加密等。本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特性,提出了基于量子免疫的能量空洞避免算法,该算法综合了量子计算的天然并行性、免疫算法的充分自适应性,它比传统的进化算法具有更好的种群多样性,更快的收敛速度,更有效的全局和局域寻优能力,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对于已有算法能有效提高网络效率。对在监测中常用的远程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GPRS、LTE、卫星数字通信等。介绍了常见的数据压缩方法和校验方法,提出了适合监测的数据压缩方法。研究了常见的数据加密方法,并基于Lorenz混沌映射和有限域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图像加密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Lorenz混沌映射将原始图像信息分为图像矩阵,然后在有限域中对图像矩阵进行处理,通过混沌映射与在有限域中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新的加密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和较快的速度,实现了速度和效果的平衡。目前的监测软件存在可维护性不高、数据展示效果不好等问题。本文讨论了软件的可维护性在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研究了三层架构、Silverlight、MVVM模式等软件开发技术,提出将动态编译技术用于系统开发,使得软件的使用者也可以一定程度地持续改进更新现有软件系统。然后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在实现地表位移、深部位移、裂缝位移、雨量、水位、孔隙水压(渗压)、应力、土压力等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上传和处理存储的基础上,使用Silverlight技术及MVVM模式实现了客户端的数据展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在万州区望江路变形体鞍子坝居民区监测示范点、江南新区政协办公楼滑坡监测示范点、万州区四季花城7#楼危岩监测示范点等三个监测项目点进行了应用。文本首先介绍了各个监测点的基本情况、成因机制及变形趋势、监测内容及监测点的布设,然后对系统监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能够较好地反映各项监测参数的实时值以及其持续的变化趋势,为防灾减灾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俞豪[10](2014)在《XY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了解能源监测管理,利用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和实时数据分析与预测技术,为企业提供实时在线能源消耗平衡信息和调整策略方案,提高城市整体能源利用水平与效率,实现城市主导产业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以工业、公共建筑、新能源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为试点示范,完善企业计量评价体系,推进企业能耗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建成企业能耗监测管理平台,通过对能耗数据采集计量设备与工业管理网络的改造升级,建立涵盖水、电、气、煤等各能源供需量、消耗量、回收量等信息的动态能耗数据库,对用能设备单元、能耗种类、能源生产、输配、消耗等环节实施集中监测与管理的调查分析。希望此文的研究结果,能论证我国的智慧城市体系设计,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改善建议
二、衡量硬盘性能的四大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衡量硬盘性能的四大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DICT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
1.2.2 大数据质量管理概述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2.2 DICT项目质量管理 |
2.3 DICT产品质量管理 |
2.4 大数据质量管理 |
2.5 质量管理方法及工具 |
第三章 C公司DICT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
3.1 C公司概况 |
3.2 DICT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3.3 问题分析 |
3.3.1 质量管理组织问题 |
3.3.2 项目质量管理问题 |
3.4 原因总结 |
第四章 DICT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
4.1 制定质量管理目标 |
4.1.1 标杆对照 |
4.1.2 质量管理目标规划 |
4.2 制定质量管理计划 |
4.2.1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
4.3 组织优化 |
4.4 质量控制 |
4.4.1 质量控制的核心目的 |
4.4.2 质量控制的闭环管理 |
4.5 质量改进 |
4.5.1 质量改进的核心目的 |
4.5.2 质量改进的步骤 |
4.6 大数据质量管理原则 |
第五章 质量控制应用 |
5.1 制定质量管理方针 |
5.2 质量控制模型 |
5.3 制定质量计划 |
5.3.1 新DICT项目质量设计 |
5.3.2 存量产品质量改进 |
5.4 质量过程管理 |
5.4.1 符合性管控 |
5.4.2 分级决策机制 |
5.4.3 符合性调节 |
5.5 项目质量管理 |
5.5.1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 |
5.5.2 硬件与集成产品质量管理应用 |
5.5.3 大数据质量管理 |
5.6 品质评价体系建设 |
5.6.1 品质评价标准确定 |
5.6.2 品质测评方法 |
5.6.3 品质测评在DICT解决方案中对应用 |
5.7 质量持续提升 |
5.7.1 持续测评与症断 |
5.7.2 改进与成果巩固 |
5.8 组织保障实施 |
5.8.1 质量部门组织架构 |
5.8.2 部门关键角色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速公路养护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发展与相关技术 |
1.3.1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发展 |
1.3.2 监控系统的相关技术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需求概述 |
2.2 系统目标分析 |
2.3 系统功能分析 |
2.4 监控设备需求分析 |
2.5 监控平台需求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总体设计 |
3.2.2 系统总体架构 |
3.3 视频编解码及传输设计 |
3.3.1 视频编码设计 |
3.3.2 视频解码设计 |
3.3.3 视频传输设计 |
3.3.4 视频自适应传输 |
3.4 平台级联对接 |
3.5 数据存储及安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4.1 系统软件逻辑架构 |
4.2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 |
4.2.1 视频浏览模块 |
4.2.2 电子地图模块 |
4.2.3 运维管理模块 |
4.2.4 资源管理模块 |
4.2.5 用户管理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1 设备部署 |
5.1.1 前端监控设备的部署 |
5.1.2 监控管理平台的部署 |
5.2 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现存问题及改进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A省电信电子渠道支撑平台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电子渠道发展现状 |
1.2.2 国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信运营商电子渠道风险管理研究基础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2.2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内容 |
2.2.1 企业内控状态 |
2.2.2 目标预设状态 |
2.2.3 项目风险的识别 |
2.2.4 项目风险评估过程 |
2.2.5 项目风险的应对与控制 |
2.3 运营商电子渠道及其风险概述 |
2.3.1 运营商电子渠道支撑平台简介 |
2.3.2 运营商电子渠道支撑系统的作用 |
2.3.3 运营商电子渠道支撑平台项目风险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省电信电子渠道运营支撑平台项目风险识别与分析 |
3.1 A省电信电子渠道运营支撑情况概述 |
3.1.1 电子渠道运营支撑管理体系 |
3.1.2 电子渠道运营支撑主要的平台化对象 |
3.2 A省电子渠道支撑平台项目概况 |
3.2.1 项目概述 |
3.2.2 项目建设方案概述 |
3.2.3 项目资产规格以及技术要求 |
3.3 A省电信电子渠道运营支撑平台项目管理方式 |
3.4 A省电信电子渠道运营支撑平台项目风险识别 |
3.4.1 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 |
3.4.2 项目风险识别的结果 |
3.5 项目风险分析 |
3.5.1 构造评估模型 |
3.5.2 定量风险评估 |
3.5.3 项目风险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省电信电子渠道支撑平台项目风险控制 |
4.1 项目风险控制 |
4.1.1 项目风险监控 |
4.1.2 项目风险应对 |
4.2 A省电信电子渠道支撑平台项目的风险控制策略 |
4.2.1 网络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
4.2.2 主机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
4.2.3 app应用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
4.2.4 web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L集团信息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信息化战略规划相关理论基础和规划方法 |
1.3.1 信息化战略规划理论基础 |
1.3.2 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L集团发展历程及信息化现状分析 |
2.1 L集团概况 |
2.2 L集团发展历程概况 |
2.2.1 第一阶段 |
2.2.2 第二阶段 |
2.2.3 第三阶段 |
2.3 L集团信息化现状分析 |
2.3.1 IT治理方面 |
2.3.2 数据集成方面 |
2.3.3 应用系统方面 |
2.3.4 技术选择方面 |
2.3.5 信息安全方面 |
2.3.6 基础设施方面 |
3 L集团信息化战略需求分析 |
3.1 L集团整体战略简介 |
3.2 L集团管控模式分析 |
3.2.1 各种管控模式的特点 |
3.2.2 管控模式对信息化战略的影响 |
3.3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分析 |
3.3.1 整体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关系 |
3.3.2 战略目标集识别 |
3.3.3 信息化战略需求识别 |
3.4 关键成功因素法分析 |
3.4.1 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
3.4.2 调查问卷设计及收集 |
3.4.3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3.4.4 信息化战略需求识别 |
4 L集团信息化战略构想与设计 |
4.1 L集团信息化战略目标 |
4.2 L集团IT治理体系构建 |
4.3 L集团信息化架构设计 |
4.3.1 总体架构设计 |
4.3.2 应用架构设计 |
4.3.3 数据架构设计 |
4.3.4 技术架构设计 |
4.3.5 安全架构设计 |
4.3.6 基础设施架构设计 |
4.4 L集团信息化战略实施路径 |
4.4.1 实施阶段 |
4.4.2 实施时间 |
5 L集团信息化战略实施保障 |
5.1 建立L集团信息化战略组织保障 |
5.2 建立L集团信息化战略人员保障 |
5.3 建立L集团信息化战略绩效保障 |
5.4 建立L集团信息化战略文化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局限性 |
6.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口罩疵点检测与分类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口罩缺陷检测系统 |
1.3.2 口罩缺陷检测算法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口罩技术研究 |
2.1 缺陷检测原理介绍 |
2.1.1 口罩缺陷类型 |
2.1.2 缺陷检测原理 |
2.2 基于灰度阈值分割的口罩缺陷检测算法研究 |
2.2.1 最大类间方差 |
2.2.2 动态阈值分割 |
2.2.3 实验过程 |
2.2.4 结果与分析 |
2.3 缺陷分类原理介绍 |
2.4 基于传统BP神经网络的口罩缺陷分类算法研究 |
2.4.1 灰度共生矩阵(GLCM) |
2.4.2 LBP特征 |
2.4.3 BP神经网络 |
2.4.4 实验过程 |
2.4.5 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自编码器的检测与分类算法 |
3.1 自编码相关理论 |
3.1.1 自动编码器 |
3.1.2 稀疏自编码 |
3.1.3 降噪自编码 |
3.1.4 卷积自编码 |
3.1.5 栈式降噪自编码 |
3.1.6 基于Fisher准则的SDAE |
3.2 基于FSDAE的口罩疵点检测 |
3.2.1 数据集获取 |
3.2.2 训练SAE |
3.2.3 训练CAE |
3.2.4 训练FSDAE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TILDA数据库织物 |
3.3.2 玻璃纤维织物 |
3.3.3 无纺布口罩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检测与分类算法 |
4.1 迁移学习 |
4.2 卷积网络分类模型 |
4.2.1 Alexnet |
4.2.2 VGGNet |
4.2.3 GoogLenet |
4.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口罩缺陷分类 |
4.3.1 网络模型比较 |
4.3.2 网络模型训练 |
4.3.3 数据集的处理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二分类 |
4.4.2 五分类 |
4.4.3 分离思想在织物上的尝试 |
4.4.4 网络的预测时间 |
4.5 本章小结 |
5 口罩检测系统设计 |
5.1 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5.1.1 图像采集设备 |
5.1.2 光源简介 |
5.1.3 硬件实物搭建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5.2.1 开发环境 |
5.2.2 整体结构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6)长沙市质监系统政务信息化改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政府政务信息化背景 |
1.1.2 国外政府的信息化状况分析 |
1.1.3 长沙市质监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对“政务信息化”定义、建设路径等问题的研究 |
1.2.2 国内对“政务信息化”定义、建设路径等问题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政府政务信息化的理论问题 |
2.1 政府政务信息化特点 |
2.1.1 政府政务信息化的概念 |
2.1.2 政府政务信息化形成的主体关系 |
2.1.3 政务信息化包含的内容 |
2.1.4 政务信息化的特点 |
2.2 政府政务信息化改革的问题分析 |
2.2.1 政府过去所采用的政务处理方式 |
2.2.2 过去政府所采用政务处理方式面临的问题 |
2.3 政府政务信息化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 |
2.3.1 基于“顾客导向”的信息化改造 |
2.3.2 组织结构网络化 |
2.3.3 业务流程合理化 |
第3章 长沙市质监系统基于“顾客导向”的改造 |
3.1 长沙市质监系统门户网站改造前的情况概述 |
3.1.1 长沙市质监局门户网站改造前的概况 |
3.1.2 改造前门户网站存在的问题 |
3.2 用户需求调查 |
3.2.1 用户访谈设计目的、思路 |
3.2.2 用户访谈的结果分析 |
3.3 基于顾客导向的长沙质监系统门户网站的改造 |
3.3.1 细化长沙市质监局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的内容 |
3.3.2 打造“一站式”的网上办事流程 |
3.3.3 打通与用户沟通的通道 |
第4章 长沙市质监系统组织结构网络化改造 |
4.1 长沙市质监系统网络化改造前的组织结构 |
4.2 组织结构网络化的原则 |
4.3 长沙市质监系统组织结构网络化改造的内容 |
4.3.1 长沙市质监系统网络化改造的基本思路 |
4.3.2 长沙市质监系统组织结构网络化改造的需求分析 |
4.3.3 长沙市质监系统组织结构网络化改造实例 |
4.4 长沙市质监系统组织结构网络化的难点及其突破 |
4.4.1 在组织结构网络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
4.4.2 长沙市质监系统网络化改造后的特点 |
第5章 长沙市质监系统业务流程再造 |
5.1 长沙市质监系统业务流程的现状 |
5.1.1 质监业务综合运用系统涉及的业务流程 |
5.1.2 线上办事和服务系统涉及的业务流程 |
5.1.3 行政办公辅助系统涉及的业务流程 |
5.1.4 数据综合化分析系统涉及的业务流程 |
5.2 长沙市质监系统业务流程再造实践探索 |
5.2.1 长沙市质监系统信息化改造的历程 |
5.2.2 长沙市质监系统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方法 |
5.3 长沙市质监局业务流程再造的措施 |
5.4 长沙市质监局业务流程再造的配套措施 |
5.4.1 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的准备 |
5.4.3 员工培训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
5.4.4 员工参与度的提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的访谈提纲 |
附录B 关于“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系统信息化改造”的访谈记录 |
致谢 |
(7)兖矿轻合金公司设备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论文研究目标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 |
2.1 应用程序架构类型 |
2.1.1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C/S) |
2.1.2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 B/S) |
2.1.3 基于三层架构的B/S模式 |
2.2 软件开发技术 |
2.2.1 NET技术 |
2.2.2 C#语言的特点 |
2.2.3 SQL Server 2000技术 |
2.2.4 JavaScript脚本语言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经济可行性 |
3.1.2 技术可行性 |
3.1.3 操作可行性 |
3.2 需求分析 |
3.2.1 系统设计的目标 |
3.2.2 系统的功能需求 |
3.2.3 系统其余需求 |
3.3 系统开发工具 |
3.3.1 硬件平台 |
3.3.2 软件平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 系统的数据集成平台 |
4.3 系统功能结构 |
4.3.1 系统功能模块图 |
4.3.2 系统管理模块图 |
4.4 模块算法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实体属性图 |
4.5.2 E-R图 |
4.5.3 数据库的物理结构 |
4.6 其他设计 |
4.6.1 接口设计 |
4.6.2 终端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实施点检定修系统的组织 |
5.1.1 点检制的实施规划 |
5.1.2 组织机构的划分与调整 |
5.1.3 组织机构职能 |
5.1.4 点检点修制的准备 |
5.1.5 点检点修制的规范化 |
5.2 首页界面 |
5.3 主界面 |
5.3.1 设备列表 |
5.3.2 设备点检标准 |
5.3.3 设备润滑标准 |
5.3.4 设备作业标准 |
5.3.5 设备技术标准 |
5.3.6 点检及反馈 |
5.3.7 项目处理中心 |
5.3.8 检修作业票、计划编制、检修结果反馈 |
5.3.9 点检记录与管理 |
5.3.10 设备检修履历档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技术 |
6.2 测试结果 |
6.3 效益分析 |
6.3.1 概述 |
6.3.2 社会效益 |
6.3.3 经济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Y公司全员经营模式的组织变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之处 |
2 理论研究综述 |
2.1 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内涵 |
2.1.1 组织变革的概念 |
2.1.2 组织变革的内涵 |
2.2 组织变革的动因和方式 |
2.2.1 组织变革的动因 |
2.2.2 组织变革的方式 |
2.3 组织变革的原则 |
2.4 组织变革的阻力 |
3 Y公司的经营状况与SWOT分析 |
3.1 公司的经营状况 |
3.1.1 公司的发展历史 |
3.1.2 公司的治理结构 |
3.1.3 公司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结构 |
3.1.4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及获得荣誉 |
3.2 公司经营SWOT分析 |
3.2.1 Y公司经营的优势分析 |
3.2.2 Y公司经营的劣势分析 |
3.2.3 Y公司经营面对的机会分析 |
3.2.4 Y公司经营面对的威胁分析 |
3.3 公司组织变革的必要性 |
4 Y公司组织变革与实践 |
4.1 组织变革的可行性分析 |
4.2 全员经营模式组织变革的具体实践 |
4.2.1 经营理念、生产管理模式变革 |
4.2.2 全员经营模式的组织结构 |
4.2.3 销售体系设计 |
4.2.4 产品经理制设计 |
4.2.5 机组经理制设计 |
4.2.6 专业系统服务体系改革 |
4.3 激励机制的设计 |
4.4 组织文化设计 |
5 Y公司的组织变革成果 |
5.1 经营绩效不断提高 |
5.2 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及危险性评估研究 |
1.2.2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研究 |
1.2.3 地质灾害数据传输技术研究 |
1.2.4 地质灾害监测软件技术研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地质灾害及其发生机制分析 |
2.1 地质灾害概述 |
2.1.1 地质灾害的分类 |
2.1.2 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情况 |
2.1.3 我国地质灾害的危害 |
2.2 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
2.2.1 滑坡灾害 |
2.2.2 崩塌灾害 |
2.2.3 泥石流灾害 |
2.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2.3.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和分级 |
2.3.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
2.3.3 基于直觉梯形模糊信息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
3.1 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概述 |
3.2 地质灾害常见监测方法及设备 |
3.2.1 地表位移监测 |
3.2.2 地下变形监测 |
3.2.3 水文监测 |
3.2.4 其他监测方法 |
3.2.5 数据采集及报警设备 |
3.3 近景摄影测量中数码摄像机的精确标定方法 |
3.3.1 数码摄像机的误差源分类 |
3.3.2 分阶段高精度标定方法 |
3.3.3 实验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地质灾害实时监测数据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
4.1 短距离无线传输 |
4.1.1 无线传输方式比较 |
4.1.2 ZigBee技术 |
4.2 基于量子免疫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空洞避免 |
4.2.1 模型分析与描述 |
4.2.2 基于量子免疫的能量空洞避免算法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远程网络传输技术研究 |
4.3.1 移动通信网传输方式 |
4.3.2 GPRS技术 |
4.3.3 卫星数字通信传输方式 |
4.4 数据压缩及校验方法 |
4.4.1 数据压缩方法概述 |
4.4.2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压缩方法 |
4.4.3 数据校验 |
4.5 基于Lorenz混沌映射的数据加密研究 |
4.5.1 混沌的概念 |
4.5.2 基于Lorenz混沌映射和有限域的图像加密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研发 |
5.1 软件开发方式 |
5.1.1 软件的可维护性 |
5.1.2 分层式结构 |
5.1.3 MVVM设计模式 |
5.1.4 Silverlight技术 |
5.2 动态加载配置 |
5.2.1 配置文件 |
5.2.2 脚本语言 |
5.2.3 动态编译 |
5.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5.3.1 系统的功能划分 |
5.3.2 系统总体架构 |
5.3.3 数据的存储 |
5.3.4 数据的展示 |
5.4 分组及项目管理 |
5.4.1 项目树形一览图 |
5.4.2 分组管理 |
5.4.3 项目管理 |
5.5 设备管理 |
5.5.1 单双频GPS监测终端 |
5.5.2 模拟数据采集器 |
5.5.3 振弦式数据采集器 |
5.5.4 串.遥测终端 |
5.5.5 影像监测设备 |
5.5.6 报警设备 |
5.6 监测参数管理 |
5.6.1 水位监测 |
5.6.2 裂缝位移监测 |
5.6.3 孔隙水压监测 |
5.6.4 土压力监测 |
5.6.5 应力监测 |
5.6.6 深部位移监测 |
5.6.7 流量监测 |
5.7 本章小结 |
6 万州地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工程应用 |
6.1 监测区域情况 |
6.1.1 万州区地质环境与气候的基本情况 |
6.1.2 万州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
6.2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的布设 |
6.2.1 望江路变形体鞍子坝居民区监测示范点 |
6.2.2 江南新区政协办公楼滑坡监测示范点 |
6.2.3 万州区四季花城 7#楼危岩监测示范点 |
6.3 监测数据分析 |
6.3.1 望江路变形体鞍子坝居民区监测数据分析 |
6.3.2 江南新区政协办公楼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
6.3.3 万州区四季花城 7#楼危岩监测数据分析 |
6.3.4 监测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XY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XY 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需求及必要性分析 |
2.1 项目需求分析 |
2.1.1 业务应用需求分析 |
2.1.2 信息量分析与预测 |
2.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 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
2.2.1 提升工业区信息化基础建设能力及水平分析 |
2.2.2 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分析 |
2.2.3 节能减排工作水平的提高分析 |
2.2.4 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新格局的构建分析 |
2.2.5 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
第3章 XY 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技术规划 |
3.1 项目的工程概况 |
3.2 项目设计规划 |
3.2.1 建设原则和策略 |
3.2.2 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 |
3.2.3 项目设计方案 |
3.3 项目建设方案 |
3.3.1 基础支撑平台规划 |
3.3.2 数据中心规划 |
3.3.3 应用支撑平台规划 |
3.3.4 应用系统建设 |
3.3.5 管理与技术标准制定 |
3.4 技术可行性分析结论 |
第4章 XY 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经济评价 |
4.1 投资估算 |
4.1.1 项目建设费用预算 |
4.1.2 其他费用预算 |
4.1.3 项目运营费用预算 |
4.2 财务评价 |
4.2.1 投资计划及资金筹措 |
4.2.2 分析和评价 |
4.3 经济可行性分析结论 |
第5章 XY 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效益分析 |
5.1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
5.2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5.3 项目效益量化分析 |
5.4 效益分析结论 |
第6章 XY 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风险分析和对策 |
6.1 需求风险 |
6.2 数据源风险 |
6.3 计划编制风险 |
6.4 组织管理风险 |
6.5 周期风险 |
6.6 设计与实现风险 |
6.7 应用风险 |
6.8 风险分析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衡量硬盘性能的四大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DICT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郭泽慧.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高速公路养护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昌新. 兰州大学, 2020(01)
- [3]A省电信电子渠道支撑平台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邓克金.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4]L集团信息化战略研究[D]. 杜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口罩疵点检测与分类算法研究[D]. 党永强.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6]长沙市质监系统政务信息化改造的研究[D]. 冯亮. 湖南大学, 2017(07)
- [7]兖矿轻合金公司设备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秦剑.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8]Y公司全员经营模式的组织变革与实践[D]. 袁龙.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7)
- [9]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宇. 重庆大学, 2015(07)
- [10]XY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D]. 俞豪. 南昌大学, 2014(02)
标签:项目风险论文; 数据与信息论文; 缺陷管理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