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工科学生数值计算能力的探讨

提高工科学生数值计算能力的探讨

一、提高工科学生数值计算能力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丁宇奇,马云阔,蒋鹏[1](2021)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虚实结合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系列实验课程建设与探讨——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东北石油大学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如何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建设要求出发,结合新工科教育背景的相关要求,打造一流的实验课程是本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文章以虚实结合的压力容器安全检测实验课程为例,介绍了新工科教育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思想和方法。通过虚实结合的实验课程建设与改革,一方面通过真实实验操作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压力容器高压爆破的场景、了解压力容器高压爆破过程,培养了学生应用现代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李恒[2](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刘雪松[3](2021)在《工科项目合作学习中组长领导力、团队互动对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章芳芳[4](2021)在《基于Midas的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有效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双重目标,在教学中引入Midas数值仿真技术,进行了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研究。理论课程中合理选择知识点,适时融入Midas仿真技术逐级展开教学,可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领悟,深化学生工程意识;分层次实验课程中,自主实践和Midas数值仿真相结合,验证实践方案合理性,优化结构设计,促进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

杨云磊[5](2021)在《高等学校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建设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计算方法在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现状做了阐述,介绍了计算方法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就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以促进更好地开展计算方法教学给出参考性建议。

陈辰[6](2021)在《基于高校学生校园行为的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以大连地区为例》文中认为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既有高校开始迅速扩张来适应时代发展,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既有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自身也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配套设施的不足。国内外学者现对高校规划与建筑形式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对于高校内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和指标配比研究较少,服务设施是学生日常所需,影响着学生日常用时、生活品质,对于学生生活、学习影响重大。本课题选取既有高校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境行为学方法进行研究,为高校服务设施规划、空间布局以及数目量化配比提出一定的理论支撑。以校内学生行为特征作为出发点,选取大连市三所具有代表性的既有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观察法和地图标注法分析学生在校内路径流线和热力分布等等,并实地调研服务设施且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得出学生对服务设施现状满意度和服务设施布局的想法,并用SPSS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影响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和不同“院系”、“性别”前提下不同因素的差异性,将行为特征与服务设施分布进行比较,找出服务设施布局存在的弊端;通过空间句法建立三所学校的模型,分析服务设施周边道路可达性、空间整合度和视线可见元素等,找出适宜服务设施布局的位置基于前四个章总结出的学生行为特征、设施布局影响因素以及适宜布局位置,归纳分析出以下特征:(1)学生校内行为特征:不同院校中,学生在教学区停留时长与教学区和生活区距离呈正相关,且停留时长超过3小时,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学生对于教学区服务设施净需求与性别有关,且女性对于设施净需求高于男性。(2)空间句法模型:三所既有高校可理解度采用回归系数R2都不高,在0.20左右,代表既有高校校园之中建筑较多,相互遮挡所以视线通透性并不强,校园中视线可见元素程度较低,代表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学生进行服务设施的获取;校园中部区域道路整合度通常较高,然后整合度向四周逐渐递减,生活区、教学区服务设施数目上都较为充足,但是在两个区域过渡区域则容易出现道路空间整合度与服务设施分布耦合关系匹配度低的现象,这些区域服务设施数目、种类通常不足。(3)服务设施量化配比:将三所高校调查问卷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生活服务类设施数目约占15.00%左右;配套面积约占25.00%,餐饮零售类设施数目约占70.00%左右;配套面积约占30.00%,自助学习类设施数目约占15.00%左右;配套面积约占45.00%。最后第五章对三所既有高校分别提出基于现状补充设施和改变现状布置设施两种可行性策略,且采用环境行为学方法对大连理工大学令希图书馆标准层交通空间进行实地观察,提出服务设施内部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张芝园[7](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是各国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核心问题。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引入了先进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我国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环节,评价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教学持续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目前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存在毕业要求难以量化、评估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因此,引入科学、客观的教育数据挖掘方法去评价大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参照《华盛顿协议》,选取某高校155名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课程成绩、竞赛获奖、毕业设计成绩等学业成果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进行研究。参考《华盛顿协议》的毕业要求相关研究成果和大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结合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要求,提出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模型,并对学生个体、群体和课程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比较国内外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要求,参考大学生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提出工科毕业要求要素群。根据要素群并结合某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要求,制定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要求可能达成和期望达成的指标,构建“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2)根据学生课程成绩、学科竞赛获奖、学业奖学金等毕业生学业成果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取出8个实际的毕业要求达成指标,并将达成指标与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比较,验证了提出的8个毕业要求达成指标的合理性:根据提取指标的解释意义对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进行改进,采用熵权值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计算毕业要求达成综合得分。再与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行比较,证明了本文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客观性、科学性。(3)使用本文提出的达成度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个体和群体评价分析。对学生个体采用雷达图方式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基于年级和基于性别对比分析不同群体在毕业要求达成各项指标的表现差异,并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对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给出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矩阵。

杨云云[8](2021)在《工科本科生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心得》文中指出计算方法是工科本科生公共基础课之一,作者通过分析该课程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特色,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指出本课程目前面临的几个问题,并分析各个问题存在的原因与亟待解决的必要性。基于存在的问题,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提高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王莉,彭卓华,王桃,黄燕平[9](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新工科"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计算方法"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应用理论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方法"课程在工科学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课程考核结果来看,该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叶延禹[10](2021)在《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早已成为与男性同等重要的劳动者,但是在很多岗位上,女性的职业成就落后于男性。在已有研究中性别之间的职业发展差距通常被解释为源于性别歧视和人力资本差异。然而高校作为一个有高准入门槛和清晰考核标准的公共性组织,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获得教职时都必须达到高校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水平,晋升晋级时的考核标准清晰、公开而且往往可准确量化、不会因性别而异,但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总体上仍然落后于男性教师。根据2017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高校专任教师中女性比例已经达到一半,但女性教师在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领导这些高级别的专业技术和行政领导岗位上和男性教师有明显差距。为什么在同等起点、规则清晰的职业竞争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出现了性别差异。本文的研究以文化过程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解释女性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普遍落后于男性教师的影响机制。文化过程理论认为不平等是在一系列看似理所应当的、常规的具体过程中产生及再生产的。这些具体过程可以归纳为身份认同和理性化过程。身份认同是一个基于明确边界的群体分类过程,对不同属性的群体会形成不同的认同,由此导致不同群体的物质和机会占有的不同。理性化原则指的是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而形成的各种规则,根据理性原则设计的制度规则往往被认为是中立的、公平的。然而,当理性制度和某种身份认同相结合时,不平等便被合理化了(Lamont et al.,2014)。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是这两类文化过程的结合:性别观念建构了不同的性别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定位,比如高校中男性更倾向于被定位于从事学术发表,而女性被定位于从事教学和学生工作;教师的晋升结果是性别中立的、评价标准清晰的、可量化的晋升制度决定的,评价标准侧重于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教学相对被忽视通常只是作为门槛性要求存在。当这两个不同的规范交互发挥作用时,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性别差异的产生。基于社会性别文化塑造了性别角色规范,理性化伴随现代化进程兴起,教师的职业发展发生于特定的组织情境,本文选择从性别文化、经济制度和组织特征的维度来对女性教师的职业成就为何落后于男性进行解释。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从教师的性别组成来看,性别观念更平等的地区,高校教师中的女性比例更高。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高校教师中的女性比例更低。在组织层面上,高校排名越靠前,学科实力越强,女性教师比例越低。非综合型高校的女性教师比例显着高于综合类和师范类大学,人文学科中的女性教师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学科。在教师职称晋升过程中,性别观念越平等的地区教授中的女性比例越高,这主要是由于性别平等观念促进了高校教师中女性比例的提高。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男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更大。在组织层面上,高校对教师的学术能力要求越高,女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越低。和人文学科相比,理科、工科和社会科学中女性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可能性无显着差异,生命科学专业中的女性教师晋升可能性显着更高。在学院领导层中,性别观念越平等的地区学院领导中的女性比例越高,这是由于性别平等观念促进了教师和教授中的女性比例增加,间接提高了学院领导职位中的女性比例。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更高的地区,有资格担任学院领导的女性教师有了更多晋升机会。在组织层面上,社会科学专业的行政领导的女性比例显着低于其他学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发现文化过程理论能够有效地对高校中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落后于男性教师的进行解释:其一,文化上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了高校教师群体的性别角色定位差异,性别观念的平等化有助于缩小高校教师在不同级别岗位上的性别比例差距,提高了高校教师、教授和领导职位中的女性比例;其二,绩效导向的考评制度为所有教师提供了基于功绩的竞争环境,由此形成了男性在职称晋升中的优势,由于这一考评制度是性别中立的,因此也合理化了学术科研领域中的性别差距。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指出,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保护立法,分担生育给女性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引导社会舆论尊重女性科技人才,为女性科研人才提供一个更加友好的工作环境,充分激发女性的学术潜能,缩小学术科研领域的性别分层现象。

二、提高工科学生数值计算能力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工科学生数值计算能力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虚实结合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系列实验课程建设与探讨——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工科背景下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2 虚实结合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系列实验课程改革的目的
3 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系列实验课程设计
4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系列实验课程设计
    4.1 以虚拟仿真为手段开展实验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4.2 以虚拟仿真为手段的实验先进性
    4.3 以虚拟仿真为手段的实验核心仿真要素
5 结语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4)基于Midas的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Midas数值仿真分析流程
    2.1 前处理阶段
    2.2 求解设置
    2.3 后处理阶段
3 基于Midas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3.1 理论课程中融入Midas逐级展开教学
        3.1.1 Midas辅助教学流程
        3.1.2 悬臂吊车教学案例
    3.2 实验课程中结合Midas强化实践创新
        3.2.1 综合实验运用Midas验证方案合理性
        3.2.2 创新实验采用Midas设计结构与优化
4 结语

(5)高等学校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建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课程建设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1.2 学生数学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
    1.3 学生不熟悉相应的数学软件
    1.4 缺少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
    1.5 未将教学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2 计算方法课程的作用
    2.1 丰富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政建设探索
    3.1 学校建立动态发展的课程建设机制
    3.2 增设数学实验课程
    3.3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3.4 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3.5 提高教师素质

(6)基于高校学生校园行为的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以大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基础设施不足
        1.1.2 服务设施不便民
        1.1.3 校区功能开放性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服务设施规划分布与空间布局案例
        1.4.1 规划分布案例
        1.4.2 空间布局案例
    1.5 研究框架
2 调研概要
    2.1 调研地点
        2.1.1 大连地区高校
        2.1.2 调研高校选择
        2.1.3 调研区域范围
    2.2 调研对象
        2.2.1 学生属性
        2.2.2 服务设施
    2.3 调研方法
        2.3.1 调研计划
        2.3.2 调研方法介绍
3 校内外学生行为和服务设施分布
    3.1 校内外学生基本特征
        3.1.1 热力分布特征
        3.1.2 路径选择特征
        3.1.3 停留时长特征
        3.1.4 活动区域特征
        3.1.5 服务半径特征
        3.1.6 小结
    3.2 高校服务设施状况
        3.2.1 校内外服务设施使用现状
        3.2.2 校内外服务设施布局
        3.2.3 校内外服务设施满意度
        3.2.4 小结
4 学生校内外行为特征与服务设施耦合关系
    4.1 耦合关系
        4.1.1 耦合关系概念
    4.2 学生行为与服务设施相关性分析
        4.2.1 SPSS相关性概念
        4.2.2 停留时长相关性分析
        4.2.3 停留区域相关性分析
        4.2.4 服务半径相关性分析
        4.2.5 设施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4.2.6 设施净需求相关性分析
        4.2.7 小结
    4.3 空间句法与设施可达性分析
        4.3.1 空间句法整合度、空间深度
        4.3.2 空间句法可视性、可理解度
        4.3.3 轴线整合度与设施分布匹配度
        4.3.4 空间整合度与设施分布匹配度
        4.3.5 可视性关系与设施分布匹配度
        4.3.6 小结
5 校园服务设施规划分布与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1 高校服务设施存在问题
        5.1.1 规划布局融入性弱
        5.1.2 服务设施差异性弱
        5.1.3 交通路网可达性低
        5.1.4 校园周边环境混乱
    5.2 高校服务设施提升性策略
        5.2.1 空间分布
        5.2.2 量化配比
        5.2.3 交通路网
    5.3 三校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可行性策划
        5.3.1 基于现状增设
        5.3.2 集中分散结合
        5.3.3 内部空间布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服务设施及公共服务区规划”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工科专业认证
        1.2.2 工科大学生毕业要求
        1.2.3 学生素养发展的相关理论
        1.2.4 大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1.2.5 教育数据挖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算法
    2.1 《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
    2.2 成果导向理论
    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科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构建
    3.1 毕业要求与《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比较
    3.2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工科毕业要求要素群
    3.3 预期毕业要求指标体系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
    4.1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1.1 大学生课程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1.2 大学生课外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4.1.3 大学生课堂内外数据汇总及预处理
    4.2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4.2.1 因子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4.2.2 因子分析与因子提取
        4.2.3 因子的合理性分析
        4.2.4 因子得分系数的改进
        4.2.5 基于熵值法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度综合得分
    4.3 评价体系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分析
    5.1 个体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1.1 个体毕业要求达成度结果分析
        5.1.2 个体毕业要求达成度排名
    5.2 群体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2.1 毕业要求达成度年级分析
        5.2.2 毕业要求达成度性别差异
    5.3 毕业要求指标整体达成情况分析
    5.4 培养方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8)工科本科生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心得(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介绍
2 课程特色
3 目前课程面临的问题
4 教学过程的心得体会
5 总结

(9)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陈旧
    1.2课时少
    1.3重理论,轻实验
    1.4学生编程能力差
    1.5考核内容单一,考核形式简单
2 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2.1 改变教学观念
    2.2 优化课程结构
    2.3 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2.3.1 带着“问题”教学
        2.3.2 培养计算思维
        2.3.3 加强数值实验教学
        2.3.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4 优化考核方式
        2.4.1 注重过程考核
        2.4.2 考核题型多样化
3“计算方法”课程改革的效果
4 结语

(10)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探究教师职业发展中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
        1.2.2 改善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
        1.2.3 创造女性友好型的劳动环境
        1.2.4 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性别
        1.3.2 性别平等
        1.3.3 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1.3.4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
    1.4 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步骤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和主要贡献
        1.5.1 论文结构安排
        1.5.2 研究贡献
2.理解性别平等
    2.1 性别认知的历史变化
        2.1.1 传统社会中的两性关系
        2.1.2 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2.1.3 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性别话语变化
        2.1.4 现代社会中性别平等的基本主张
    2.2 性别平等的理论溯源
        2.2.1 理解社会平等
        2.2.2 性别差异: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2.2.3 性别不平等的发生:可行能力的剥夺
3.文献评述
    3.1 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平等的研究综述
        3.1.1 文化传统:性别认知的规范作用
        3.1.2 制度因素: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的影响
        3.1.3 文化与制度因素的互相影响
    3.2 性别平等的发生场域:家庭、组织和社会
        3.2.1 家庭领域
        3.2.2 组织领域
        3.2.3 社会领域
    3.3 高校教师群体的性别比较研究
        3.3.1 学术科研领域的性别分布现状
        3.3.2 阻碍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4.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4.1 前期调研和论题确定
        4.1.1 资料收集
        4.1.2 资料分析与总结
    4.2 分析框架
        4.2.1 过程理论:不平等的产生
        4.2.2 基于文化过程理论的分析框架:文化、制度和组织环境
    4.3 研究假设
        4.3.1 文化假设:文化观念的规范作用
        4.3.2 制度假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
        4.3.3 组织假设:组织的性别传统与工作能力要求
    4.4 实证研究设计
        4.4.1 样本抽样
        4.4.2 变量定义与选择
        4.4.3 数据分析模型
5.文化、制度和组织对高校教师性别结构的影响
    5.1 对高校教师性别比例的影响
        5.1.1 高校教师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5.1.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5.1.3 讨论与分析:高校教师性别组成的形成过程
        5.1.4 小结
    5.2 对高校教授性别比例的影响
        5.2.1 教授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5.2.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5.2.3 讨论与分析:职称晋升过程中的性别平等的影响因素分析
        5.2.4 小结
    5.3 对院级领导性别比例的影响
        5.3.1 院级领导性别比例的基本分布情况
        5.3.2 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影响
        5.3.3 讨论与分析:学院领导晋升情况的性别比较分析
        5.3.4 小结
6 讨论:女性教师职业发展为什么落后于男性教师?
    6.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6.1.1 文化因素对高校教师的性别平等的影响
        6.1.2 现代化进程对性别不平等的影响
    6.2 性别平等与无处不在的性别差异
        6.2.1 性别差异的认知:从相似到差异
        6.2.2 劳动力市场中的“文化滞后”现象
        6.2.3 性别不平等的形成:性别中立的评估制度与无所不在的性别差异
7 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坚持性别平等原则,创造公平的教育和劳动环境
        7.2.2 尊重性别差异,将性别主流化纳入政策方案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四、提高工科学生数值计算能力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虚实结合压力容器安全检测系列实验课程建设与探讨——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J]. 丁宇奇,马云阔,蒋鹏.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1(11)
  • [2]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3]工科项目合作学习中组长领导力、团队互动对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D]. 刘雪松. 汕头大学, 2021
  • [4]基于Midas的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 章芳芳. 安徽建筑, 2021(06)
  • [5]高等学校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建设探索[J]. 杨云磊. 科教导刊, 2021(16)
  • [6]基于高校学生校园行为的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以大连地区为例[D]. 陈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因子分析的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D]. 张芝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工科本科生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心得[J]. 杨云云.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1(04)
  • [9]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 王莉,彭卓华,王桃,黄燕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2)
  • [10]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基于文化、制度和组织特征的分析[D]. 叶延禹. 浙江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提高工科学生数值计算能力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