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曼氏无针乌贼墨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蕊,朱文静,边力,徐郑鑫,李凤辉,陈四清,陈成勋[1](2021)在《三种乌贼内骨骼生化成分研究》文中提出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和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的内骨骼称为海螵蛸,可用于制酸、止血等。通过对曼氏无针乌贼、金乌贼和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内骨骼生化成分的比较,有望实现传统中药海螵蛸原料质量的提升和替代。分别使用烘干干燥法、高温灼烧法、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酸碱浸泡法、茚三酮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发光色谱法检测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甲壳素、氨基酸及矿物质。结果显示:三种内骨骼营养成分中,虎斑乌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2.52±0.16)%和(3.43±0.10)%;金乌贼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94.7±0.26)%和(0.24±0.04)%;甲壳素含量最高的为曼氏无针乌贼内骨骼,为(9.48±0.36)%,约为其他两种的1.50倍。三种乌贼内骨骼共检出15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EAA)7种,半必需氨基酸(HEAA)1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7种,三种乌贼骨的EAA/TAA为44.64%~47.09%,符合FAO/WHO中对于蛋白质EAA/TAA的理想评定标准。金乌贼内骨骼的钙含量最高(3.93×105mg/kg)、曼氏无针乌贼的钠含量最高(1.02×104mg/kg)、虎斑乌贼的钾含量最高(589.5 mg/kg)。可见三种乌贼内骨骼均是低脂肪、高甲壳素、高矿物质的中药。虎斑乌贼内骨骼蛋白和灰分营养成分含量较为丰富,是否可以作为传统海螵蛸的替代品,值得进一步探讨。
田蕊[2](2021)在《三种乌贼内骨骼生化成分、结构与制酸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成功,姜斌,张峰,王杰,杨陈,郑利兵,迟长凤[3](2020)在《曼氏无针乌贼内脏及缠卵腺组织学研究》文中认为为详细了解曼氏无针乌贼的内脏和缠卵腺的组织学结构,采用组织学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肠、肝、胰、胃、缠卵腺进行了显微观察,阐述了各个器官的组织学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肠较短,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构成;黏膜层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黏膜下层肌纤维丰富,毛细血管较少,肌层较薄;肝脏由若干肝小叶构成,每一肝小叶由外缘的胚细胞和内部的腺细胞围成;胃较圆,胃壁肌肉层较厚,纤毛细胞丰富;胰脏由一颗颗松散的黄色小颗粒构成,细胞主要有胚细胞和分泌细胞;缠卵腺则呈"书页状",各叶瓣分泌的分泌物充斥着缠卵腺的空腔。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研究的资料,为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朱成功[4](2020)在《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在曼氏无针乌贼生殖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初探》文中提出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是中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头足类。但是随着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衰退严重以及人工繁育技术瓶颈的突破,规模化人工增殖和资源养护工作也在中国沿海陆续展开。鉴于FSHR可能参与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殖调控过程,本文采用组织学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部分组织进行了显微观察,阐述了它们的组织学结构。同时,对FSHR基因进行克隆,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和在不同脑组织功能区中mRNA特异性表达定位展开研究,初步推测FSHR在曼氏无针乌贼生殖中的潜在调控作用。通过HE染色了解曼氏无针乌贼脑、视叶、肝脏、肠、胰脏、胃、缠卵腺的组织学结构;利用RACE方法克隆了曼氏无针乌贼FSHR基因的部分序列。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已克隆的部分FSHR序列与已知的双斑蛸(Octopus bimaculatus)FSHR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相似度较高。曼氏无针乌贼FSHR基因进化树构建分析结果显示,曼氏无针乌贼FSHR的基因和真蛸(Octopus vulgaris)与双斑蛸亲缘关系很近;RT-PCR结果显示,FSHR基因在Ⅴ期雄性曼氏无针乌贼的视网膜、肌肉、胰脏、脑和视叶中的表达量较高,在Ⅴ期雌性曼氏无针乌贼的肝脏、肠、视网膜、心脏、肌肉、鳃、皮肤、胃、胰脏、脑、视叶、缠卵腺、副缠卵腺中都有表达,在卵巢中没有表达;qRT-PCR方法结果显示,FSHR基因在曼氏无针乌贼五个发育时期中,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最高且与其他组织都有明显差异,其次在脑、视叶、胰脏和缠卵腺中都有高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FSHR在雌性Ⅴ期曼氏无针乌贼脑的垂直叶、前基叶、亚垂直叶、脑亚脚叶、后足叶、上额叶和下额叶都有不同强度的信号,在腹部视神经连接、前连叶和腕叶没有信号。在视叶中的内颗粒细胞层、外颗粒细胞层、中央髓质和边缘髓质都有明显的信号。初步推测FSHR在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殖调控中具有潜在作用。
戴宏杰,陈启彪,曹子璇,张欢,王姗姗,高焕秋,张宇昊[5](2019)在《乌贼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乌贼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渔获量大。乌贼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近年来关于乌贼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乌贼墨,而对其他乌贼来源的原料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其他乌贼加工下脚料缺乏深入研究。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乌贼墨、乌贼骨、乌贼内脏、乌贼皮、乌贼肌肉、乌贼眼和乌贼喉软骨中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乌贼墨中的多糖、多肽、肽聚糖和黑色素、乌贼骨中的多糖和甲壳素、乌贼内脏中的多糖和多肽、乌贼皮中的胶原蛋白、乌贼肌肉中的蛋白和多肽、乌贼眼中的透明质酸和乌贼喉软骨中的硫酸软骨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其主要生物活性和相关机制进行综述,并结合乌贼各部分生物活性物质的种类和研究深度提出后续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以期为乌贼和其他海洋头足类动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金岳[6](2018)在《基于硬组织的中国近海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文中指出枪乌贼(Loliginid)是中国东海和南海重要的经济头足类,由于几种常见枪乌贼外形极为相似,难以区分,因此其种类鉴定和各海区的群体划分是科研工作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形态极为相似的种类,其种类鉴定的形态特征描述不清。目前,关于枪乌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仅局限于利用耳石对其进行研究,利用其它组织进行年龄生长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同组织及耳石不同位置的轮纹数量存在差异,需找出适于年龄鉴定的组织及其位置。关于枪乌贼硬组织微量元素的组成与含量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南海北部区域枪乌贼耳石微量元素与环境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根据2015-2016年中国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枪乌贼样品,首先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剑尖枪乌贼(U.edulis)进行种类鉴定,并对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在不同胴长阶段两种枪乌贼角质颚形态特征的异同;利用外形轮廓法和逐步判别分析法对不同种类枪乌贼耳石和角质颚进行分类,以此达到种类判别的目的;比较中国枪乌贼耳石、角质颚和眼球的轮纹微结构,建立其与胴长的关系;建立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胴长与年龄的关系,推算孵化日期,比较两个种类存在的异同;描述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耳石、角质颚和眼球微量元素组成及含量的差异,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各硬组织微量元素存在的差别,利用各组织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种类判别;利用耳石微量元素的Sr/Ca和Ba/Ca,并结合已有研究,推测南海北部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的洄游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方法的中国枪乌贼及剑尖枪乌贼的种类鉴定。本研究利用形态学(腕吸盘角质齿环)和分子方法(COⅠ)对中国近海不同海域的341尾个体(210尾中国枪乌贼;131尾剑尖枪乌贼)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存在14%的差异。腕吸盘角质齿环鉴定结果与COⅠ结果高度一致,因此腕吸盘角质齿环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鉴定方法。胴宽/胴长(Mantle Width/Mantle length,MW/ML)在两个种类中高度重叠,因此并不适合进行种类鉴定。MW/ML在不同胴长组中变化显着,表明两个种类中均存在异速生长。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SDA)认为,同一区域两个种类间的形态相似性比同一种类不同区域间的大。SDA结果表明,三组样本(东海剑尖枪乌贼;南海剑尖枪乌贼;南海中国枪乌贼)的判别正确率均高于75%。COⅠ结果表明,剑尖枪乌贼形成了两个分支,而中国枪乌贼仅形成了一个分支。本文中国枪乌贼样本仅在25°N以南发现,这可能是中国枪乌贼分布的北界限,这一推断需要东海大量的采样来验证。(2)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传统形态差异。与中国枪乌贼相比,剑尖枪乌贼形态参数上头盖长(upper hood length,UHL)、上脊突长(upper crest length,UCL)、上侧壁长(upper lateral wall length,ULWL)、下脊突长(lower crest length,LCL)和下侧壁长(lower lateral wall length,LLWL)具有较大值。主成分分析认为,UHL/ML,UCL/ML,ULWL/ML,LCL/ML,LLWL/ML和LWL/ML可代表中国枪乌贼角质颚特征,而UHL/ML,UCL/ML,ULWL/ML,LHL/ML,LCL/ML和LLWL/ML可代表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特征。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在胴长与角质颚参数的关系中,中国枪乌贼的最适模型为幂函数,而剑尖枪乌贼的最适模型为线性函数。角质颚形态参数与胴长比率随胴长的增加而减小,且在生活史早期下降迅速。中国枪乌贼在胴长达到140 mm后比率变化明显,而剑尖枪乌贼在胴长达到170 mm后比率变化明显。两个种类角质颚从性成熟度Ⅰ期到Ⅱ期经历的变化比其它时期显着。(3)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的三种常见枪乌贼的种类鉴定。本研究利用耳石和角质颚两种硬组织对南海的杜氏枪乌贼(U.duvaucelii)、火枪乌贼(Loliolus beka)和剑尖枪乌贼进行鉴定。由于三个种类栖息环境的高度重叠且形态特征相近,本研究利用四种方式对其进行鉴定,包括耳石、上角质颚、下角质颚及耳石与角质颚的组合。利用外形轮廓法和逐步判别分析评估并选择最优鉴定方式。研究发现,耳石和角质颚的组合的判别正确率最高,杜氏枪乌贼为75.0%,火枪乌贼为87.5%,剑尖枪乌贼为88.7%;其次为耳石,杜氏枪乌贼为72.2%,火枪乌贼为80.0%,剑尖枪乌贼为87.7%。结果表明,当个体的耳石和角质颚完整时,应使用两者组合进行种类鉴定;当其中一种硬组织缺失时,可能会导致较大的种类鉴定误差。(4)中国枪乌贼硬组织微结构的比较研究。本研究使用耳石、角质颚和眼球来揭示其微结构、说明个体大小与轮纹的关系及并验证角质颚和眼球轮纹的周期性。本研究对耳石三个区域(背区、侧区和吻区)的轮纹进行了观察,侧区的轮纹比其它区域稳定。本研究对上角质颚喙部矢状切面头盖一侧的轮纹进行了观察,并在眼球微结构中观察到了同心生长纹。不同硬组织轮纹的数量有所差异:耳石侧区和背区具有相近的生长纹,而角质颚的轮纹数量稍低于耳石。眼球的轮纹数量则是耳石和角质颚的数倍,而耳石吻区的生长纹因分辨率较低无法读取。在各硬组织轮纹与胴长关系中,拟合最好的为角质颚,其次为耳石侧区和眼球。其中,耳石侧区轮纹与胴长的关系由两个方程式表达,这可能说明中国枪乌贼有两个群体组成。由于耳石侧区轮纹的日周期性已被证实,本研究选其作为有效日龄。因此,本研究中国枪乌贼的最大日龄为169天。在耳石侧区轮纹与角质颚轮纹关系中,方程斜率为0.97,表明角质颚是中国枪乌贼年龄鉴定的潜在材料。(5)基于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耳石的年龄与生长的比较研究。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具有相近的寿命,约为200天。种类间的胴长体重差异大于不同海域同一种类的差异。两个种类具有相似的孵化期,即采集于春季的两个种类孵化期为10月至1月,采集于夏季的剑尖枪乌贼和秋季的中国枪乌贼的孵化期为3月至6月。同时,建立了胴长与年龄关系的指数方程和逻辑斯蒂曲线,均发现中国枪乌贼生长快于剑尖枪乌贼。本研究关于两个种类寿命的结果与部分已有研究有较大不同,这与年龄鉴定时使用的耳石区域不同有关。另外,本研究中剑尖枪乌贼的个体大小的局限性较大。(6)枪乌贼硬组织微化学组成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选择83尾枪乌贼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其中,耳石、角质颚和眼球各59个。研究结果表明,耳石中达到检测限的元素有9种,分别为11B、23Na、25Mg、31P、39K、42Ca、57Fe、88Sr和137Ba;角质颚有13种,分别为11B、23Na、25Mg、31P、39K、42Ca、63Cu、66Zn、85Rb、88Sr、97Mo、207Pb和238U;眼球为8种,分别为分别为23Na、25Mg、31P、39K、49Ti、63Cu、66Zn和88Sr。根据t-检验结果可知,各元素在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间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这与其栖息环境存在较大重叠有关。ANOVA分析结果认为,不同种类各生长阶段元素与Ca(或P)比值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并发现耳石的Na、Mg、P、K、Sr和Ba与Ca元素的比值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角质颚的B、Mg、K、Cu、Sr和Pb与Ca元素的比值有一致的变化趋势,眼球的Na、Mg、K和Sr与P元素的比值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两个种类其它各组织元素与Ca(或P)比值的变化趋势均有所不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耳石微量元素进行种群判别时,成鱼期的判别正确率最高;利用角质颚微量元素进行种群判别时,亚成鱼期的判别正确率最高;利用眼球微量元素进行种群判别时,成鱼期的判别正确率最高。(7)利用枪乌贼耳石Sr/Ca和Ba/Ca推测枪乌贼洄游路线。在微量元素测定样品中,中国枪乌贼孵化月份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剑尖枪乌贼孵化月份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对不同孵化月份的枪乌贼各生长阶段的Sr/Ca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Sr/Ca在孵化期有最大值,在稚鱼期或亚成鱼期有最小值。对Ba/Ca的发展趋势分析发现,Ba/Ca在孵化期和仔鱼期有较大值,亚成鱼期有最小值。根据假设生活水温,10-2月孵化的两种枪乌贼的生活水温均在21℃以上,最高温度为27℃。1月份孵化的中国枪乌贼的Sr/Ca与水温呈负相关,而其它月份孵化个体则呈正相关;所有月份孵化剑尖枪乌贼个体的Sr/Ca均与水温呈负相关。对于1月孵化的中国枪乌贼和11月至翌年2月孵化的剑尖枪乌贼,其推测的洄游为:10月至翌年2月,枪乌贼在30-100 m水深的海底孵化;孵化后至3月,向南洄游,在底层水深为200 m的海域附近过冬;3月底至6月,向北洄游,在中国大陆近岸索饵;7月至9月,向南洄游,在底层水深为100-200 m的海域聚集交配;交配后雌性向北移动,下潜至30-100 m的海底进行产卵。本研究认为,为准确鉴定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利用角质齿环对每一尾样品进行鉴定。已经完全区分开来的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对其进行年龄鉴定和生长研究,根据耳石侧区轮纹数量,发现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的寿命约为200天。不同海区的剑尖枪乌贼的生长率有显着不同,与之相比,同一海区的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生长率差异较小。根据各硬组织的轮纹微结构与年龄的关系,对各硬组织进行微量元素研究。研究认为耳石、角质颚和眼球间的微量元素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可能于不同硬组织的形成机理不同有关。根据本研究样品,对1月孵化中国枪乌贼和11月至翌年2月孵化剑尖枪乌贼的洄游路径进行推断,认为其在中国南海沿岸与底深为200 m的海域之间作南北洄游,兼作深水与浅水洄游。
郭凯晴,陈超,王昌毓,陈美玉,方旭波,陈小娥[7](2018)在《曼氏无针乌贼墨鱼酱的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曼氏无针乌贼加工副产物——乌贼墨和乌贼头为原料,开发出一款稳定性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墨鱼酱制品。研究了不同的多聚磷酸盐浓度和浸渍时间对乌贼肉丁保水性能的影响。以离心析出率为稳定性指标,对黄原胶的添加量进行优化,并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了最优配方。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2%的多聚磷酸盐溶液中浸渍3 h时,乌贼肉丁的保水性最佳。综合产品安全性、生产成本以及产品品质考虑,最佳墨鱼酱配方为乌贼墨40%,乌贼肉丁10%,黄原胶0.3%,食盐3%。
江茂旺,蒋霞敏,高晓兰,王鹏帅,阮鹏,韩庆喜[8](2016)在《野生与人工养殖虎斑乌贼墨的生化组分分析与比较》文中提出对野生与人工养殖虎斑乌贼墨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其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多糖、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与人工养殖虎斑乌贼墨中的水分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基本营养成分含量(鲜样基础)均差异显着(P<0.05)。富含多糖,且野生乌贼墨(3.25%)<养殖乌贼墨(3.98%)。两种墨中均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10种非必需氨基酸及9种药用氨基酸,野生乌贼墨必需氨基酸(3.72%)>养殖乌贼墨(3.22%);野生乌贼墨药用氨基酸(5.86%)<养殖乌贼墨(6.23%),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56.78%、64.41%。两种墨均仅含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着(P<0.05),野生乌贼墨不饱和脂肪酸(41.46%)>养殖乌贼墨(29.18%)。在测定的4种常量元素(K、Na、Ca和Mg)及7种微量元素(Zn、Cu、Fe、Mn、Sr、Al和As)中,除Mg、Mn和Al外,其他8种元素差异显着(P<0.05)。其中微量元素(Zn)含量较高,且养殖墨(5.40±0.71)mg/g>野生墨(3.89±0.19)mg/g。综上所述,人工养殖虎斑乌贼墨富含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功能,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黄伟卿,阮少江,周逢芳,蔡彬新,周瑞发,周绍锋,谢友亮,夏道演[9](2016)在《循环水养殖中曼氏无针乌贼乌贼墨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循环水养殖中曼氏无针乌贼墨的营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墨粗蛋白含量为11.82%,粗脂肪含量为1.53%,粗多糖含量为1.56%;氨基酸组成配比合理,氨基酸总量为16.63g/100g,必需氨基酸(5.22g/100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1.39%,呈味氨基酸含量为4.60g/100g,鲜味氨基酸含量为1.97g/100g,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普通养殖方式;曼氏无针乌贼墨富含无机元素特别是钾(6350.2mg/kg)和钙(16742.0mg/kg).曼氏无针乌贼墨具有丰富的营养组成成分,对人体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保健品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谷毅鹏,刘华忠[10](2013)在《南海乌贼不同组织营养和药用价值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南海乌贼数量繁多,是海洋中最大的食物资源之一。乌贼体内含有大量营养物质以及活性成分,不仅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而且拥有很高的药用保健价值,特别是其体内的墨汁是重要的海洋活性物质,有止血、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本文主要就乌贼中的乌贼墨、乌贼肉以及乌贼骨等部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的综述,为其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便利。
二、曼氏无针乌贼墨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曼氏无针乌贼墨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乌贼内骨骼生化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三种乌贼内骨骼基本成分 |
2.2 三种乌贼内骨骼氨基酸种类及含量 |
2.3 三种乌贼内骨骼矿物质 |
3 讨论 |
3.1 三种乌贼内骨骼基本成分分析 |
3.2 三种乌贼内骨骼氨基酸组成分析 |
3.3 三种乌贼内骨骼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分析 |
(3)曼氏无针乌贼内脏及缠卵腺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肠的组织学结构 |
2.2 肝的组织学结构 |
2.3 胃的组织学结构 |
2.4 胰脏的组织学结构 |
2.5 缠卵腺的组织学结构 |
3 讨论 |
(4)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在曼氏无针乌贼生殖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曼氏无针乌贼组织学研究进展 |
1.3 FSH与 FSHR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意义及展望 |
第二章 曼氏无针乌贼组织学观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曼氏无针乌贼FSHR基因克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曼氏无针乌贼FSHR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分析 |
4.1 曼氏无针乌贼FSHR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半定量分析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实验结果 |
4.1.3 讨论 |
4.2 曼氏无针乌贼FSHR基因组织表达特异性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实验结果 |
4.2.3 讨论 |
第五章 曼氏无针乌贼FSHR基因组织表达定位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乌贼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乌贼墨 |
1.1 乌贼墨多糖 |
1.1.1 抗氧化活性 |
1.1.2 抗肿瘤活性 |
1.1.3 抗菌防腐 |
1.1.4 免疫增强活性 |
1.1.5 其他生物活性 |
1.2 乌贼墨多肽 |
1.3 乌贼墨肽聚糖 |
1.4 乌贼墨黑色素 |
2 乌贼骨 |
3 乌贼内脏 |
4 乌贼皮 |
5 乌贼肉 |
6 乌贼眼 |
7 乌贼喉软骨 |
8 结论与展望 |
(6)基于硬组织的中国近海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
1.2.1.1 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 |
1.2.1.2 形态特征 |
1.2.1.3 年龄与生长 |
1.2.1.4 摄食生态学 |
1.2.1.5 繁殖 |
1.2.1.6 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学 |
1.2.1.7 组织胚胎及幼体发育 |
1.2.1.8 渔情预报研究 |
1.2.1.9 渔业资源评估 |
1.2.1.10 头足类增养殖 |
1.2.1.11 食用药用 |
1.2.1.12 结论与展望 |
1.2.2 中国近海枪乌贼生态学研究现状 |
1.2.2.1 枪乌贼种类鉴定 |
1.2.2.2 枪乌贼年龄与生长 |
1.2.2.3 枪乌贼繁殖 |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枪乌贼的种类鉴定及形态比较 |
2.1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方法的中国枪乌贼及剑尖枪乌贼的种类鉴定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2.1 样本收集与测量 |
2.1.2.2 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 |
2.1.2.3 DNA的提取,扩增和测序 |
2.1.2.4 序列数据分析 |
2.1.3 结果 |
2.1.3.1 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的形态差异 |
2.1.3.2 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 |
2.1.3.3 遗传分析 |
2.1.4 讨论与分析 |
2.2 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的传统形态差异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3.2 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差异分析 |
2.2.3.3 角质颚的主成分分析 |
2.2.3.4 角质颚形态参数与胴长关系 |
2.2.3.5 各胴长组间的角质颚差异 |
2.2.3.6 各性成熟度间角质颚差异 |
2.2.4 讨论与分析 |
2.3 基于几何形态学方法的三种常见枪乌贼的种类鉴定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3.1 基于耳石的种类鉴定 |
2.3.3.2 基于角质颚的种类鉴定 |
2.3.3.3 基于耳石和角质颚组合的种类鉴定 |
2.3.4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基于枪乌贼硬组织的微结构及年龄与生长研究 |
3.1 中国枪乌贼硬组织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
3.1.1 引言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2.1 采样信息 |
3.1.2.2 硬组织的研磨 |
3.1.2.3 图像处理过程 |
3.1.3 结果 |
3.1.3.1 耳石微结构 |
3.1.3.2 角质颚微结构 |
3.1.3.3 眼球微结构 |
3.1.3.4 各硬组织轮纹比较 |
3.1.4 讨论与分析 |
3.1.4.1 耳石微结构 |
3.1.4.2 角质颚微结构 |
3.1.4.3 眼球微结构 |
3.1.4.4 各硬组织的轮纹比较 |
3.2 基于中国枪乌贼和剑尖枪乌贼耳石的年龄与生长的比较研究 |
3.2.1 引言 |
3.2.2 材料与方法 |
3.2.2.1 采样 |
3.2.2.2 耳石处理 |
3.2.2.3 环境数据 |
3.2.2.4 数据分析 |
3.2.3 结果 |
3.2.3.1 胴长与体重关系 |
3.2.3.2 年龄与孵化日期 |
3.2.3.3 逻辑斯蒂生长曲线 |
3.2.3.3 生长率 |
3.2.4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基于枪乌贼硬组织的微化学研究 |
4.1 枪乌贼硬组织微化学组成的比较研究 |
4.1.1 引言 |
4.1.2 材料与方法 |
4.1.2.1 样品采集与生物学测定 |
4.1.2.2 硬组织微量元素测定 |
4.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3 结果 |
4.1.3.1 微量元素种类及含量组成 |
4.1.3.2 不同种类元素与Ca(或P)元素比值 |
4.1.3.3 不同生长阶段各硬组织元素差异 |
4.1.3.4 种类判别分析 |
4.1.4 讨论与分析 |
4.1.4.1 各硬组织元素组成分析 |
4.1.4.2 不同生长阶段元素与Ca(或P)元素比值 |
4.1.4.3 种类判别分析 |
4.2 基于枪乌贼耳石微化学的洄游推测 |
4.2.1 引言 |
4.2.2 材料与方法 |
4.2.2.1 样品采集 |
4.2.2.2 水温数据收集 |
4.2.2.3 孵化日期推算 |
4.2.2.4 微量元素测定 |
4.2.2.5 洄游路线推测 |
4.2.3 结果 |
4.2.3.1 各生活史时期年龄及对应日期 |
4.2.3.2 各生活史时期Sr/Ca和Ba/Ca |
4.2.3.3 温度与Sr/Ca的关系 |
4.2.4 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习工作情况 致谢 |
(7)曼氏无针乌贼墨鱼酱的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工艺流程 |
1.3.2 操作要点 |
1.3.2. 1 原料预处理 |
1.3.2. 2 乌贼肉丁的保水处理 |
1.3.2. 3 墨鱼酱调配 |
1.3.2. 4 罐装、灭菌、冷却 |
1.3.3 乌贼肉丁保水工艺的研究[10] |
1.3.3. 1 不同浸渍液浓度对乌贼肉丁品质的影响 |
1.3.3. 2 不同浸渍时间对乌贼肉丁品质的影响 |
1.3.4 增稠剂的确定 |
1.3.5 产品质量测定 |
1.3.5. 1 保水性指标 |
1.3.5. 2 稳定性指标 |
1.3.5. 3 感官评定指标 |
1.3.5. 4 理化指标 |
1.3.5. 5 微生物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乌贼肉丁保水工艺的确定 |
2.1.1 不同浓度的多聚磷酸盐溶液对乌贼肉丁保水效果的影响 |
2.1.2不同浸渍时间对乌贼肉丁保水效果的影响 |
2.2 墨鱼酱增稠剂的选择 |
2.2.1 增稠剂种类的确定 |
2.2.2 增稠剂添加量的确定 |
2.3墨鱼酱配方的筛选 |
2.4 产品质量标准 |
2.4.1 感官鉴定 |
2.4.2 营养成分 (参见表5) |
2.4.3 微生物指标 |
3 结论 |
(8)野生与人工养殖虎斑乌贼墨的生化组分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1.2.1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1.2.2 多糖含量测定 |
1.2.3 氨基酸组成与含量测定 |
1.2.4 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测定 |
1.2.5 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营养成分及多糖含量 |
2.2 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
2.3 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
2.4 矿物元素含量 |
3 讨论 |
4 结论 |
(9)循环水养殖中曼氏无针乌贼乌贼墨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
2.2 氨基酸组成 |
2.3 无机元素质量分数 |
3 讨论 |
3.1 不同养殖模式对曼氏无针乌贼墨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2 不同养殖模式对曼氏无针乌贼墨无机元素的影响 |
3.3 曼氏无针乌贼墨的开发前景 |
四、曼氏无针乌贼墨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乌贼内骨骼生化成分研究[J]. 田蕊,朱文静,边力,徐郑鑫,李凤辉,陈四清,陈成勋. 生物资源, 2021
- [2]三种乌贼内骨骼生化成分、结构与制酸的初步研究[D]. 田蕊. 天津农学院, 2021
- [3]曼氏无针乌贼内脏及缠卵腺组织学研究[J]. 朱成功,姜斌,张峰,王杰,杨陈,郑利兵,迟长凤.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2)
- [4]促卵泡激素受体FSHR在曼氏无针乌贼生殖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初探[D]. 朱成功. 浙江海洋大学, 2020
- [5]乌贼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戴宏杰,陈启彪,曹子璇,张欢,王姗姗,高焕秋,张宇昊.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2)
- [6]基于硬组织的中国近海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研究[D]. 金岳.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7]曼氏无针乌贼墨鱼酱的加工工艺研究[J]. 郭凯晴,陈超,王昌毓,陈美玉,方旭波,陈小娥. 食品工业, 2018(04)
- [8]野生与人工养殖虎斑乌贼墨的生化组分分析与比较[J]. 江茂旺,蒋霞敏,高晓兰,王鹏帅,阮鹏,韩庆喜. 生物学杂志, 2016(04)
- [9]循环水养殖中曼氏无针乌贼乌贼墨的主要营养成分研究[J]. 黄伟卿,阮少江,周逢芳,蔡彬新,周瑞发,周绍锋,谢友亮,夏道演.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0]南海乌贼不同组织营养和药用价值的研究概况[A]. 谷毅鹏,刘华忠. 广东省食品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