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法(论文文献综述)
贾虹[1](2012)在《基于Web的产品远程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全球化在促进跨国、跨行业、跨企业间的合作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我国制造业试图通过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提高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应对挑战和机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兴技术,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远程协同设计系统,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开展异地异构环境下的产品远程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首先,论文综述了国内外产品协同设计技术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了异地异构环境下产品远程协同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异构CAX系统数据交换和系统集成的统一机制,即直接基于EXPRESS语言和STEP中性文件,在本地和网上传送产品三维模型的几何和拓扑信息、结构配置信息和管理信息等全息信息,实现异构系统的深度集成。此方法统一地支持多个异构的数字化系统,又能用较小的数据量,来传递产品模型的全息信息,以实现异构系统的良好集成。其次,以STEP标准为中性载体,论文基于AP203协议,构建了面向异地异构环境的远程协同设计的产品信息模型。这是异构CAX系统数据交换和系统集成的统一机制的应用,也为基于STEP的网上三维模型浏览技术研究建立基础。第三,基于STEP/AP203,利用几何引擎Open CASCADE,论文设计、构建了面向远程协同设计的产品三维模型浏览系统体系结构,开发、实现了支持远程协同设计的产品三维模型浏览系统,具有平移、旋转、缩放等图形变换功能;具有改变颜色、透明效果、材质等高级图形渲染功能;提供人机交互操作功能:如几何要素信息查询、计算、测量,形体剖切,设计意见标注等。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异地异构环境下产品信息交换、共享的问题,实现了产品模型的重建及产品模型信息提取,为参与协同设计的各方人员提供了有效的协同工具。第四,针对国产注塑模CAE分析软件与通用三维CAD软件的接口统一性及其与异构CAD系统集成问题,论文基于STEP国际数据交换标准和STEP文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个异构CAD系统与国产华塑CAE分析系统的通用接口,实现各种国际主流CAD软件与华塑CAE分析系统的基于STEP接口的直接连接和集成;基于STEP接口,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塑模CAE分析用高品质STL网格自动生成软件系统。在CAD模型完整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不修模或少修模,提高了模型导入的工作效率。第五,在具体分析支持远程产品快速配置设计的基本需求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集实例推理算法。通过建立标准模型集合,构造其隶属函数,计算属性相似度,检索出最佳匹配实例,实现快速配置设计。最后,论文结合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基于Web的五金产品个性化定制平台研制与开发》,以浙江某五金产品生产企业为应用对象,设计了基于Web的五金产品个性化定制平台的总体框架,确定了定制平台的信息模型传送机制,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Web动态数据库技术、模块化产品配置技术等技术,开发、研制了基于Web的五金产品个性化定制平台,验证了论文研究理论的合理性。此平台已在企业投入运行,为客户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快速便捷、安全有效的交流平台。论文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基于STEP标准展开研究,符合国际标准化发展趋势。提出的基于Web的产品远程协同设计关键技术和方法为实现异地异构环境下协同设计系统间产品信息交互和系统集成提供了有效途径,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郝东升[2](2012)在《齿轮啮合数值分析建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下,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背景,开发了渐开线圆柱齿轮弹性啮合数值分析建模软件,为优化渐开线圆柱齿轮修形参数、精确齿轮强度校核以及行星传动均载特性研究提供有效方法。随着工业对齿轮箱性能要求的大幅度提升和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度硬齿面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成为工业齿轮箱的主要发展趋势,为改善硬齿面齿轮的应力分布,提高齿轮寿命,降低齿轮箱的振动和噪声,齿轮修形设计已成为提升硬齿面齿轮传动性能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的高效、高精度数控齿轮加工机床普遍具有齿轮修形加工能力,为经济可靠地生产高性能的修形齿轮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迫切需要研究优化齿轮修形参数的设计方法,既显着提高硬齿面齿轮的传动性能又不额外增加成本,最大程度地发挥价格昂贵的齿轮精加工设备的优越性能。此外,齿轮应力精确计算和行星传动均载设计也成为挖掘齿轮极限承载能力提高齿轮传动性能的重要途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提出渐开线圆柱齿轮三维有限元接触分析精细建模方法。编写Matlab程序以齿廓法线法求解齿轮廓线离散点坐标,在ANSYS中离散齿轮实体生成单元—节点拓扑结构,以正则表达式识别拓扑结构和节点坐标转存到SqlServer数据库模型,形成齿轮有限元节点模型。优化方法求解各条接触线方程,在此基础上编写齿轮有限元节点模型几何识别算法识别齿面节点集并规划接触带,导出节点规划的齿轮有限元节点模型,在ANSYS中重建齿轮有限元模型,应用APDL程序实现接触带单元分级剖分细化和多点约束边界单元细化。局部网格细化的齿轮有限元模型经齿面节点精确重建为实现齿轮高精度应力分析和齿轮修形参数优化奠定基础。提出齿向、齿廓和综合修形的渐开线圆柱齿轮有限元接触分析快速精确建模方法。在局部网格细化的齿轮啮合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按齿向修形函数和齿廓修形函数在齿面节点位置的修形量精确控制齿面节点的渐开线发生线长度,重新求解齿面上的节点坐标,实现直齿轮、斜齿轮、外齿轮和内齿轮的修形齿面节点快速精确重构,在ANSYS中重建齿面节点实现修形齿轮精确齿面快速建模,极大地提高了修形齿轮有限元接触分析建模效率。齿形优化以齿面上应力分布状况作为评价指标,按齿面应力分布趋势变更修形函数重建精确齿面修形的齿轮有限元模型,迭代求解修形齿轮接触问题,直至获得理想的齿面应力分布,完成齿轮修形参数优化。提出行星传动均载特性有限元多柔体运动模拟评价方法。直齿行星传动可以用平面有限元建模,但是行星传动既存在行星轮自转又存在公转,各行星轮间载荷通过行星架和回转副传递。为了研究行星传动的均载行为,不仅建立了精确的齿轮有限元模型,还以刚度等效的梁单元模拟行星架、多点约束方程模拟回转副,实现行星传动系统的传动过程模拟。
朱晓靖[3](2009)在《面向注塑模CAE的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CAE)的发展和普及,模具制造企业纷纷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软件以提高产品开发效率。但是,目前国产注塑模CAE分析软件的几何导入功能以及它们与通用三维CAD软件的接口能力都还比较弱。而且,国产注塑模CAE分析软件的网格剖分能力不强,常需要专业人员对畸形单元进行修改。因此,面向注塑模CAE的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论文研究了面向注塑模CAE的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重点研制了一套完整的边界离散算法。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基于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STEP的模型导入和重建。利用边界表示法B-Rep提取STEP模型的完整的几何信息和拓扑信息。研究了一种基于Delaunay原理的推进波前法。利用一种二维参数域三角网格剖分方法——基于Delaunay原理的推进波前法,实现了对二维参数域的三角网格剖分。2.研究并建立了一套基于曲率修正因子的二次参数映射法。本论文利用基于曲面曲率的映射修正因子对传统参数映射过程进行修正,以达到参数域上能反映出曲面的曲率特征。3.研究并建立了一套边界离散算法。利用边界离散算法在反映边界曲线段的一维参数域上插入节点,并提取节点在所在曲面的参数域上的坐标,再利用推进波前法在反映曲面曲率的二次映射参数域上进行网格剖分,然后利用逆映射生成三维曲面网格,以得到较高品质的有限元网格。最后,实例研究的结果表明了本论文所研制的方法的有效性。
李新星[4](2008)在《基于DUSE的数字—数值一体化核心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岩土工程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了对地下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用数字化方式将原始复杂地质条件和地层信息进行直观表现,来构建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DUSE)系统,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数值分析方法作为岩土工程领域的一种重要模拟分析手段,将其计算功能集成到数字化系统是大势所趋。如何对两种系统进行互为补充、扬长避短、高效便捷的集成是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鉴于此,本文以DUSE系统为研究基础,从数字建模和数值分析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实现数字—数值一体化的思想,并以此为主线,对其实现一体化的集成模式、集成内容、组织结构、实施框架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其实现一体化的核心技术作了重点研究与实现。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对正在研究的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信息系统(DUSES)作了全面介绍,对整个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和功能模块的研制进行分析论述。在确定DUSES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其数据及管理功能、三维建模功能、可视化功能、空间分析功能和专业应用功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2)对地下工程有限元数值分析系统的前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前处理的流程结构,对系统中的数据及其处理方式和有限元建模规则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在地下工程中复杂计算模型的有限元网格生成模式。(3)提出基于DUSE的数字—数值一体化的概念,并决定采用一种复合式体系结构(嵌入式+松散式)的集成方式来实现其一体化。从数据、功能和技术三方面来研究集成内容,分别从DUSE系统和数值分析系统的角度构建系统一体化的组织结构,最终制定出严密的一体化系统整体实施框架及其执行步骤。(4)对数字—数值一体化中的核心技术进行研究,针对两种模型的差异性,通过依次运用区域切割技术、表面模型重构技术、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提出一种CRM地质模型转化法来实现模型一体化。在区域切割算法中,采用多边形平面与三角形平面的相交计算加以实现,提高了整体切割计算的效率,避免了冗余数据的产生,能够方便的模拟岩土工程中的开挖施工过程,并可使地质模型具有一次建模多次使用的功能。基于Delaunay编制了表面模型重构算法和三维空间平面的有限元三角网格自动剖分算法,提出并采用“多TIN域”法来自动生成地质表面模型的有限元网格,避免了较复杂的任意域网格自动剖分算法以及手动寻求封闭区域、边界逐一离散等人机交互现象。在有限元体网格生成过程中,提出“单空间域”和“多空间域”的概念,以及按不同地层属性进行分块的思想,避免了复杂的手动构建体网格自动剖分区域的过程及其封闭性检验和人机交互式的几何检查等技术难题。(5)对数字—数值一体化系统平台进行总体设计,以ACCESS为数据库支撑,利用VC++和OpenGL从底层开发三维可视化图形平台以及有限元数值分析功能模块,实现了数据一体化和功能一体化的集成内容,最后分析了整个一体化系统所存在的不足。(6)结合上海世博变电站基坑开挖工程,应用本文提出的基于DUSE的数字—数值一体化建模方法和系统平台,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与分析,以展示一体化系统的执行过程和优越性。
王玉槐[5](2006)在《基于STEP的三维表面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模具制造企业开始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分析软件以提高产品质量。然而,利用这些分析软件建立的有限元网格的品质经常不是很理想,往往出现狭长单元,需要分析人员手工修整。而且,目前国产注塑模CAE分析软件的几何导入功能以及它与通用三维CAD软件的接口能力都还比较弱。如何提高国产注塑模CAE分析软件的接口能力,实现其与各种各样的异构CAD系统的集成,便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而,研究基于STEP标准接口的模型表面高品质网格的自动剖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基于STEP的三维表面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重点研究了网格密度的控制策略。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并实现了基于STEP的模型导入和重建。基于几何引擎的STEP组件实现了CAE分析软件与异构CAD系统(如:UG、Pro/E、SolidWorks等)的直接连接和统一集成。2.研究了基于几何引擎的模型信息提取。基于精确的B-Rep模型提取了能很好满足网格剖分系统所需求的模型几何信息和拓扑信息。3.研究并建立了一种基于Delaunay原理的推进波前法。在研究了Delaunay三角化法和推进波前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二维参数域三角网格剖分方法——基于Delaunay原理的推进波前法,实现了对参数域的三角网格剖分。4.研究了一种基于曲率的二次映射法和一套网格密度控制策略。利用边界分割控制策略离散参数域边界,利用推进波前法对参数域进行剖分,然后利用逆映射生成曲面网格,以得到高品质的有限元网格。
程心恕,李梅,方建瑞[6](2004)在《拱坝坝肩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探讨》文中认为以有限元和可靠度理论为基础,分析导出拱坝坝肩抗滑稳定可靠度公式,并编制了实用程序.对实际工程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对比了定值分析方法,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汪祥君[7](2004)在《基于AutoCAD平台的平面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前后处理技术研究与程序编制》文中认为目前,钢筋混凝土有限单元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值分析方法,在工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并已被《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1996)》正式列为非杆系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设计方法之一。 有限元前后处理是有限元单元法应用和推广的瓶颈,因而对其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在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制的钢筋混凝土平面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基础上,利用AutoCAD内嵌的VBA语言开发工具编制了基于AutoCAD平台的平面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前后处理应用软件,实现了有限元前后处理的可视化以及有限元分析程序与CAD的无缝集成。用户可根据设计图纸以可视图形方式直观快速可逆地进行有限元建模,直观显示计算成果并根据需要将计算结果列表输出。 本文提出了“相关线段自动生成网格”技术,以线段为对象,利用找相关线段形成单元拓扑信息,提高了有限元建模的灵活性。 在“三峡永久船闸输水隧洞”及“临淮港老闸加固改造”等科研项目中利用实际工程算例对所编程序进行考核,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显现出该程序在数据准备及成果显示方面的优越性。 本文所作的工作对于推进钢筋混凝土有限单元法在非杆系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是十分有益的。
吴浩[8](2004)在《自适应有限元大坝应力取值研究及小湾拱坝平面稳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适应有限元方法以误差估计和网格自适应技术为核心,可以有效地改善有限元的计算精度,从而提高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可靠性。Msc Marc程序具有 2 维和 3 维网格自适应功能。本论文在系统地学习和吸收自适应有限元的主要理论的基础之上,以 Marc 程序作为计算工具,将自适应有限元用于大坝有限元应力取值的研究,并且还将自适应有限元和弧长法相结合用于求解结构破坏时的塑性极限载荷。 主要结论是:(1) 自适应有限元分析中常使用分层的网格体系,需要采用动态的数据结构,例如可以用二叉树表示。(2) 后验误差估计方法在自适应分析中的应用根据其自适应过程网格划分的不同也有所区别。(3)误差估计器的质量对于网格的拓扑结构、网格是否优化、正确解的光滑性等因素的变化十分敏感,分析表明基于超收敛理论的 ZZ 方法效果最好。(4) 2 维网格自动生成算法中,四叉树算法在网格局部加密中具有优势。了解了自适应有限元的计算方法和过程,并且有利于工程计算中选择合理的误差估计器和网格自动生成算法。(5) 自适应有限元和弧长法结合可以求解结构的极限荷载;自适应有限元法适合于变几何特性的计算分析。(6) 有限元应力取值标准的问题可以使用自适应有限元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使用特定全局误差限下的计算应力作为应力取值,这个无量纲的数值有利于工程类比,通过计算建议此值可取为 5%。 论文的另一部分工作是介绍了采用 Marc 程序对小湾双曲拱坝进行平面稳定分析的详细过程。针对小湾工程特有的地质条件,通过弹塑性有限元及超载分析确定了需要加固的薄弱环节,接着对比研究了设计院所提出来的各种加固处理措施,并最终给出了加固处理建议。此外,还利用 ZZ方法中的应力误差估计和等效塑性应变误差估计准则,在超载情况下,用弧长法控制加载,最终得到破坏荷载,和平面模型试验相比,得到的破坏时荷载基本吻合。
尚岩[9](2004)在《大体积混凝土材料静、动力学性能数值模拟》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完全细观计算力学方法,将大体积混凝土在细观层次上看成是由粗骨料颗粒、硬化水泥砂浆及其二者之间的粘结界面组成的非均质复合材料,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在对大型商业有限元软件—MSC.MARC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对东江拱坝的三级配混凝土轴压试件、建设中的小湾拱坝三级配混凝土梁试件在静、动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根据三级配混凝土的骨料级配及Walraven公式,计算混凝土试件内部各级骨料颗粒的数目。采用蒙特卡罗方法,产生骨料颗粒在试件中的随机位置,建立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对混凝土材料随机骨料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并实现各种单元材料参数的自动识别与赋值,在细观层次上较真实的模拟了三级配混凝土复杂的、高度非均质性。采用非线性本构模型来表征组成三级配混凝土的各种材质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该本构模型具有可以模拟材料的开裂、拉伸软化、塑性屈服和压碎非线性等特点。对二维三级配混凝土静、动荷载下的力学性能及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与有关的试验结果较为接近。并将研究成果与不考虑材料的非均质性的数值模拟成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较大差异,考虑了材料的非均质性的极限荷载明显小于后者。研究表明混凝土的开裂,首先起源于骨料和砂浆的粘结界面,进而发展至砂浆中。混凝土的破坏,实际上是由于其内部的微裂缝的萌生、扩展、相互汇合,进而形成宏观裂缝贯穿混凝土而导致其失稳破坏的过程。最后,对三维三级配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的建立,成果的显示方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本单元模型”方法,对三维混凝土简支梁进行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和材料赋值,并对空间的三级配混凝土简支梁的静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了与二维数值模拟结果相类似的破坏形式。对有限元软件MARC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混凝土有限元网格的各种材质单元的材料参数的自动识别及赋值,三维数值模拟结果的较直观显示等。本论文为大体积混凝土破坏过程和破坏机理的研究,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刘风秋,李健宗[10](2003)在《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法》文中指出提出了一套新的完整的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方法,着重介绍网格自动剖分的基本原理、推导过程、程序设计思路以及其它计算数据的前处理。
二、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的产品远程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3 相关技术 |
1.3.1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 |
1.3.2 计算机支持协同设计CSCWD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Web环境下异构CAX系统集成方法研究 |
2.1 设计需求分析 |
2.2 协同设计方法 |
2.2.1 基于企业标准(私有数据格式)的协同设计方法 |
2.2.2 以读取信息为目标的协同设计方法 |
2.2.3 以图形传送为目标的协同设计方法 |
2.2.4 基于XML的协同设计方法 |
2.3 一种新的异构CAX系统数据交换和系统集成的统一机制 |
第三章 机械产品协同设计信息模型研究 |
3.1 基于STEP的统一数据模型概要 |
3.1.1 STEP标准 |
3.1.2 EXPRESS语言 |
3.1.3 标准数据接口SDAI |
3.2 机械产品数据模型 |
3.2.1 几何模型 |
3.2.2 特征模型 |
3.3 STEP AP203中的产品信息模型 |
3.4 建模语言及建模工具 |
3.4.1 统一建模语言UML |
3.4.2 建模工具Rational Rose |
第四章 基于STEP的网上三维模型浏览技术研究 |
4.1 研究基于STEP的网上三维模型浏览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
4.2 几何引擎OpenCASCADE简介 |
4.2.1 STEP数据模型与OpenCASCADE数据模型之间的映射 |
4.2.2 OpenCASCADE的STEP应用程序接口 |
4.3 网上三维STEP模型浏览技术 |
4.3.1 STEP文件结构及数据要素 |
4.3.2 STEP文件实体信息提取 |
4.3.3 基于STEP的三维模型重现 |
4.3.3.1 三维模型面的分析和初始化 |
4.3.3.2 三维模型面的显示和裁剪 |
4.4 STEP/AP203三维模型浏览器功能结构 |
4.4.1 图形变换 |
4.4.2 图形渲染 |
4.4.3 人机交互 |
4.4.3.1 信息查询 |
4.4.3.2 长度测量 |
4.4.3.3 角度测量 |
4.4.3.4 剖切操作 |
4.4.3.5 意见标注 |
第五章 基于STEP标准的CAE协同分析技术研究 |
5.1 基于STEP标准接口的CAE(模型表面高品质网格自动划分的)背景及需求分析 |
5.2 基于STEP标准的模型导入及重建 |
5.3 基于OPENCASCADE的模型信息提取 |
5.4 基于Delaunay的推进波前法 |
5.4.1 推进波前法 |
5.4.2 Delaunay三角剖分法 |
5.4.2.1 Delaunay法简介 |
5.4.2.2 Delaunay算法实现 |
5.5 基于STEP接口的注塑模CAE分析用网格自动生成系统实现与实例研究 |
5.5.1 单元自动剖分 |
5.5.1.1 基于曲率的二次映射 |
5.5.1.2 参数域边界离散 |
5.5.1.3 二维参数平面的有限元网格划分 |
5.5.2 三维实体表面三角面片网格的全自动生成和STL文件的输出 |
5.5.3 网格剖分结果和曲面参数结构的记录与输出,以及对局部选定面片网格的重新修正剖分 |
5.5.4 注塑件高品质STL网格生成实例 |
5.5.5 减少模型导入过程中的修模工作量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面向远程协同设计的产品快速配置设计研究 |
6.1 产品快速配置设计研究背景 |
6.1.1 大规模定制简介 |
6.1.1.1 大规模定制的产生 |
6.1.1.2 大规模定制的特点 |
6.1.1.3 大规模定制的基本原理 |
6.1.1.4 大规模定制的关键技术 |
6.1.2 产品配置设计 |
6.2 基于实例推理方法 |
6.2.1 基于实例推理的基本理论 |
6.2.2 模糊集理论 |
6.3 一种基于模糊集实例推理算法 |
6.3.1 基于模糊集实例推理的产品配置系统 |
6.3.2 求解产品配置问题的CBRBFS方法 |
6.4 冲击电钻快速配置设计实例 |
6.4.1 冲击电钻产品实例 |
6.4.2 实例检索 |
第七章 基于Web的五金产品个性化定制平台 |
7.1 基于Web的五金产品个性化定制平台的研究背景 |
7.2 技术路线 |
7.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7.2.2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
7.3 系统实例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工作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2)齿轮啮合数值分析建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齿轮修形 |
1.2.2 行星传动均载特性研究 |
1.2.3 齿轮有限元接触分析建模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齿轮有限元接触分析分级建模方法 |
2.1 渐开线齿轮几何建模方法 |
2.1.1 外齿轮理论齿廓线求解方法 |
2.1.2 内齿轮理论齿廓线求解方法 |
2.2 有限元多点约束建模方法 |
2.2.1 有限元网格过渡建模方法 |
2.2.2 齿轮啮合网格过渡边界确定 |
2.3 初级齿轮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 |
2.3.1 齿轮端面有限元建模 |
2.3.2 齿轮三维有限元建模 |
2.4 局部网格细化齿轮接触分析建模方法 |
2.4.1 直齿轮啮合有限元建模 |
2.4.2 斜齿轮啮合有限元建模 |
2.5 本章小节 |
3 齿轮修形参数优化设计方法 |
3.1 齿向修形建模方法 |
3.1.1 齿向修鼓 |
3.1.2 齿端修薄 |
3.1.3 螺旋角修形 |
3.2 齿廓修形建模方法 |
3.3 齿向齿廓综合修形建模方法 |
3.4 本章小节 |
4 齿轮修形参数设计举例 |
4.1 外啮合齿轮修形参数设计 |
4.1.1 斜齿轮有限元建模 |
4.1.2 修形斜齿轮应力分析 |
4.2 内啮合齿轮修形参数设计 |
4.2.1 直齿轮有限元建模 |
4.2.2 轴线偏斜齿轮有限元建模 |
4.2.3 修形齿轮应力分析 |
4.3 本章小节 |
5 行星传动均载特性有限元运动模拟评价方法 |
5.1 准静态传动过程分析有限元建模方法 |
5.1.1 直齿行星传动平面单元建模方法 |
5.1.2 行星架、回转副建模方法 |
5.2 行星传动系统啮合特性分析 |
5.2.1 装配误差敏感分析 |
5.2.2 载荷历程分析 |
5.2.3 应变历程分析 |
5.2.4 传动误差分析 |
5.3 偏航减速器行星传动啮合特性分析实例 |
5.3.1 行星架变形有限元分析 |
5.3.2 行星传动有限元建模 |
5.3.3 行星传动啮合过程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据库模型 |
附录B 初级齿轮有限元模型参数化建模流程 |
附录C 齿轮啮合有限元接触分析建模流程 |
附录D 节点坐标增量修正程序 |
附录E 有限元节点模型正则表达识别程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面向注塑模CAE的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来源 |
1.4 国内外关于有限元网格生成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组织结构 |
第2章 产品数据交换标准STEP |
2.1 产品数据交换标准STEP |
2.2 STEP标准中的边界表示法B-REP法 |
2.3 基于STEP的模型导入和B-REP模型的信息提取 |
第3章 二维参数平面的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方法 |
3.1 推进波前法(AFT) |
3.2 DELAUNAY三角剖分法 |
3.2.1 Delaunay法及其性质 |
3.2.2 Delaunay法的算法实现 |
第4章 新型的参数映射法——二次映射法 |
4.1 二次映射法概述 |
4.2 基于曲率修正因子的二次映射法 |
4.3 曲率修正因子的算法 |
4.3.1 曲面的参数表示 |
4.3.2 曲面在一点处的曲率 |
4.3.3 曲面在一点处曲率测度的实现 |
4.4 二次映射法在常见曲面上的实现 |
4.4.1 平面的二次映射参数 |
4.4.2 圆柱面的二次映射 |
4.4.3 圆锥面的二次映射 |
4.4.4 球面的二次映射 |
4.4.5 Bezier曲面的二次映射 |
4.4.6 B样条曲面的二次映射 |
4.4.7 圆环面的二次映射 |
第5章 边界离散算法 |
5.1 曲线的参数表示 |
5.2 网格尺寸计算及自定义控制模式 |
5.2.1 区域边界段分割数算法 |
5.2.2 网格尺寸自定义模式 |
5.3 区域边界方向定义及判断方法 |
5.4 区域边界段布点算法 |
5.4.1 等分布点算法 |
5.4.2 等比例布点算法 |
5.5 区域间边界协调方法 |
5.6 算法的实例研究 |
第6章 系统实现和实例研究 |
6.1 本系统的组成部分 |
6.2 本系统网格剖分实例 |
6.3 本系统与华塑HSCAE的集成实例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7.2 课题的特色与创新 |
7.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4)基于DUSE的数字—数值一体化核心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DUSE)的发展历程 |
1.2.1 从GIS到3DGIS的发展 |
1.2.2 从3DGIS到3DSIS的发展 |
1.2.3 从3DSIS到DUSE的发展 |
1.2.4 DUSE的研究现状 |
1.3 GIS技术的集成研究现状 |
1.3.1 GIS的集成研究 |
1.3.2 GI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
1.3.3 GIS技术与数值分析技术的集成 |
1.4 研究DUSES和数字与数值一体化的必要性 |
1.4.1 地下工程发展的需要 |
1.4.2 地层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 |
1.4.3 数值分析工作的需要 |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信息系统研究 |
2.1 概述 |
2.2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2 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
2.3 数据管理功能及实现 |
2.3.1 数据分类与标准化 |
2.3.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2.3.3 数据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2.4 三维建模功能及实现 |
2.4.1 三维地层建模 |
2.4.2 隧道及附属设施建模 |
2.4.3 地下管线建模 |
2.5 三维可视化功能及实现 |
2.6 空间分析功能及实现 |
2.6.1 剖切功能及实现 |
2.6.2 切割功能及实现 |
2.6.3 空间碰撞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下工程有限元分析系统前处理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介绍 |
3.2.1 有限元方法概述 |
3.2.2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3.3 有限元分析系统的数据分类及处理方式 |
3.3.1 有限元分析系统的数据分类 |
3.3.2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式 |
3.4 有限元分析系统前处理流程结构 |
3.5 有限元分析中的建模依据、原则与方法 |
3.5.1 有限元分析建模依据 |
3.5.2 有限元网格剖分原则 |
3.5.3 有限元网格剖分方法 |
3.5.4 有限元网格生成算法的性能比较 |
3.6 地下工程有限元模型网格生成模式 |
3.6.1 地下工程有限元分析的特点 |
3.6.2 复杂计算模型的网格生成模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DUSE的数字—数值一体化框架设计 |
4.1 概述 |
4.2 基于DUSE的数字—数值一体化概念 |
4.2.1 一体化的定义 |
4.2.2 数字—数值一体化概念 |
4.3 数字—数值一体化的集成模式 |
4.4 数字—数值一体化的集成内容 |
4.4.1 功能一体化 |
4.4.2 数据一体化 |
4.4.3 技术一体化 |
4.5 两种系统一体化集成的组织结构 |
4.5.1 基于DUSE的一体化组织结构 |
4.5.2 基于数值分析的一体化组织结构 |
4.6 基于DUSE的数字—数值一体化总框架 |
4.6.1 一体化实施框架 |
4.6.2 数值分析的执行步骤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数值技术一体化核心算法及实现 |
5.1概述 |
5.2 技术一体化的集成思路与框架 |
5.2.1 技术需求分析 |
5.2.2 实现思路及流程图 |
5.2.3 关键技术及核心算法 |
5.3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数据模型的选择 |
5.3.1 三维地质建模概述 |
5.3.2 面结构数据模型 |
5.3.3 体结构数据模型 |
5.3.4 混合结构数据模型 |
5.3.5 数据模型的选择 |
5.4 区域切割技术及算法实现 |
5.4.1 区域切割范围确定 |
5.4.2 区域切割面构建 |
5.4.3 区域切割技术 |
5.4.4 数据结构设计 |
5.4.5 算法实现步骤 |
5.4.6 实例验证 |
5.5 表面模型重构技术及算法实现 |
5.5.1 模型重构基本思想 |
5.5.2 地层分界面网格重构 |
5.5.3 网格分块处理技术 |
5.5.4 地层周围表面网格重构 |
5.5.5 算法实现步骤 |
5.5.6 实例验证 |
5.6 基于地质模型的有限元面网格自动生成及算法实现 |
5.6.1 面网格自动生成条件 |
5.6.2 几个概念的定义 |
5.6.3 MTR面网格自动生成的基本思路 |
5.6.4 STR边界离散方法 |
5.6.5 STR初始背景网格生成方法 |
5.6.6 STR三角网插点加密方法 |
5.6.7 主要数据结构 |
5.6.8 算法实现步骤 |
5.6.9 实例验证 |
5.7 基于地质模型的有限元体网格自动生成 |
5.7.1 体网格自动生成条件 |
5.7.2 几个概念的定义 |
5.7.3 MSR体网格自动生成的基本思路 |
5.7.4 基于Delaunay的体网格生成方法 |
5.7.5 实例验证 |
5.8 考虑地下工程开挖过程的建模方法 |
5.8.1 开挖过程建模方法 |
5.8.2 实例验证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 DUSE的数字—数值一体化实现 |
6.1 概述 |
6.2 一体化系统实现环境 |
6.2.1 系统开发环境 |
6.2.2 整体界面设计 |
6.3 数据一体化实现 |
6.3.1 空间数据 |
6.3.2 属性数据 |
6.3.3 结果数据 |
6.4 功能一体化实现 |
6.4.1 前处理功能 |
6.4.2 后处理功能 |
6.5 一体化系统存在的不足 |
6.5.1 系统平台存在的不足 |
6.5.2 核心技术存在的不足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一体化系统工程应用 |
7.1 概述 |
7.2 工程概况 |
7.2.1 世博变电站概况 |
7.2.2 地形地貌与场地条件 |
7.2.3 水文地质条件 |
7.2.4 不良地质现象 |
7.3 工程三维地质体建模 |
7.4 地质体和构筑物数值建模 |
7.4.1 确定计算区域 |
7.4.2 地层表面模型重构 |
7.4.3 基坑和地下连续墙建模 |
7.4.4 有限元面网格自动生成 |
7.4.5 有限元体网格生成 |
7.4.6 导入数值分析系统 |
7.5 基坑开挖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
7.5.1 计算条件 |
7.5.2 位移结果分析 |
7.5.3 应力结果分析 |
7.5.4 塑性区分析 |
7.6 一体化系统的优越性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STEP的三维表面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有限元网格剖分研究概况 |
1.3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4 本论文工作概述 |
第二章 产品数据交换标准STEP |
2.1 STEP标准 |
2.2 STEP标准中的边界表示(B-Rep)法 |
2.3 标准数据接口SDAI |
2.4 基于STEP的模型导入和B-Rep模型的信息提取 |
第三章 二维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方法 |
3.1 Delaunay三角剖分法 |
3.1.1 Delaunay法及其性质 |
3.1.2 Delaunay法的算法实现 |
3.2 推进波前法(AFT) |
第四章 网格密度控制策略 |
4.1 网格密度控制在工程应用中的意义 |
4.2 基于曲率的二次映射法 |
4.2.1 二次映射法概述 |
4.2.2 曲面的参数表示 |
4.2.3 曲面在一点处的曲率 |
4.2.4 曲面在一点处曲率测度的实现 |
4.3 网格尺寸控制策略 |
4.3.1 边界分割数控制策略 |
4.3.2 顶点附近网格尺寸修正策略 |
4.4 区域边界离散策略 |
4.4.1 区域边界方向定义及判定 |
4.4.2 区域边界布点策略 |
4.4.3 区域间边界协调策略 |
第五章 网格密度控制策略在常见曲面网格自动剖分中的实现 |
5.1 平面(Plane) |
5.2 圆柱面(Cylindrical Surface) |
5.3 圆锥面(Conical Surface) |
5.4 球面(Spherical Surface) |
5.5 Bezier曲面(Bezier Surface) |
5.6 B样条曲面(B-Spline Surface) |
5.7 圆环面(Toroidal Surface) |
第六章 实例研究 |
6.1 本系统网格剖分实例 |
6.2 本系统与华塑HSCAE集成实例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7.2 课题的特色与创新 |
7.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拱坝坝肩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拱坝坝肩岩体抗滑稳定功能函数 |
2 可靠度指标计算模式 |
3 基于随机有限元的拱坝坝肩抗滑稳定可靠度分析程序设计 |
3.1 空间有限元网格的自动剖分 |
3.2 有限元应用中的处理方法 |
3.3 程序设计与主框图 |
4 工程实例 |
4.1 沿软弱结构面上各高程的左岸坝肩岩体抗滑稳定分析 |
4.2 左岸坝肩整体抗滑稳定分析 |
4.3 成果分析 |
5 结语 |
(7)基于AutoCAD平台的平面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前后处理技术研究与程序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筋混凝土有限单元法的意义 |
1.2 有限元前处理的研究概况 |
1.3 本文的背景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程序系统功能介绍 |
2.1 概述 |
2.2 有限元前处理模块功能 |
2.3 有限元计算模块功能 |
2.4 有限元后处理模块功能 |
第三章 程序系统功能的实现 |
3.1 程序开发平台与开发技术的选择 |
3.2 菜单定制技术 |
3.3 有限元前处理程序功能的实现 |
3.4 有限元后处理程序功能的实现 |
3.5 AutoCAD VBA和FORTRAN混合语言编程 |
第四章 程序的考核 |
4.1 三峡永久船闸输水隧洞工程 |
4.2 临淮港老闸加固改造工程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操作指南 |
致谢 |
(8)自适应有限元大坝应力取值研究及小湾拱坝平面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 言 |
1.1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际国内研究状况和进展 |
1.2.1 自适应有限元的研究现状 |
1.2.2 误差估计 |
1.2.3 自适应策略 |
1.2.4 网格自动剖分和加密 |
1.2.5 大坝有限元计算应力取值的研究 |
1.2.6 自适应有限元的工程应用 |
1.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自适应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抽象算法 |
2.1 网格的细化和劣化[76] |
2.1.1 定义 |
2.1.2 简单网格的细化算法 |
2.1.3 简单网格的劣化算法 |
2.1.4 细化和劣化网格时所进行的操作 |
2.2 分层的网格体系 |
2.3 自适应方法 |
2.3.1 稳态问题的自适应方法 |
2.3.2 网格细化策略 |
2.3.3 网格劣化策略 |
2.4 小结 |
第3章 有限元后验误差估计的理论和方法 |
3.1 基于余量的后验误差估计 |
3.1.1 显式法 |
3.1.2 隐式法 |
3.1.3 基于本构关系的误差估计 |
3.1.4 余量方法的适用性 |
3.2 基于后处理的后验误差估计 |
3.2.1 Zienkiewicz-Zhu 方法(简称 ZZ 方法) |
3.2.2 ZZ 方法的数学基础 |
3.2.3 ZZ 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扩展 |
3.2.4 ZZ 方法用于 h-p-型自适应过程 |
3.2.5 光滑应变 |
3.2.6 对构造光滑应力方法的改进 |
3.2.7 对各向异性网格的支持 |
3.3 基于超收敛理论的光滑应力 |
3.4 处理数值不稳定性 |
3.5 后验误差估计质量的评价 |
3.6 小结 |
第4章 自适应有限元的网格自动生成方法 |
4.1 网格生成的一般方法 |
4.2 常用的二维域网格生成技术[1,2,10] |
4.2.1 映射法 |
4.2.2 几何分解法 |
4.2.3 填充法 |
4.2.4 Delaunay 三角划分法 |
4.2.5 切割法 |
4.2.6 前沿法 |
4.2.7 改进四叉树法 |
4.2.8 位移法 |
4.3 三维域六面体网格生成技术[9] |
4.3.1 映射单元法 |
4.3.2 基于栅格法 |
4.3.3 几何变换法 |
4.3.4 改进八叉树法 |
4.3.5 单元转换法 |
4.4 基于四叉树的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17,67] |
4.4.1 主要数据结构 |
4.4.2 四叉树法简介 |
4.4.3 形成原始边界单元 |
4.4.4 边界单元的优化、调整 |
4.4.5 非均匀网格的形成-单元凝聚 |
4.4.6 四叉树网格数据提取算法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自适应有限元的大坝应力取值研究 |
5.1 大坝有限元应力控制标准研究 |
5.2 高级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 Marc |
5.2.1 Msc.Marc/Mentat 模块 |
5.2.2 Msc.Marc 模块 |
5.2.3 Msc.Marc/Hexmesh 模块 |
5.3 基于自适应有限元的大坝应力取值研究 |
5.4 小结 |
第6章 自适应有限元的工程应用 |
6.1 自适应有限元结合弧长法求解极限荷载 |
6.1.1 弧长法 |
6.1.2 算例 |
6.2 线弹性条件下的优化网格 |
6.3 小结 |
第7章 小湾双曲拱坝平面有限元分析 |
7.1 概述 |
7.2 计算条件 |
7.2.1 计算模拟 |
7.2.2 计算网格 |
7.2.3 屈服准则 |
7.2.4 材料参数 |
7.2.5 施加荷载 |
7.3 自然状况下弹塑性超载分析 |
7.3.1 坝体位移 |
7.3.2 坝体应力 |
7.3.3 坝基岩体应力及稳定分析 |
7.4 传力洞加固方案及其他 |
7.4.1 坝体位移 |
7.4.2 坝体应力 |
7.4.3 坝基岩体应力与稳定分析 |
7.4.4 其他方案计算 |
7.4.5 弹塑性超载计算结论 |
7.5 线弹性条件下加固方案比较分析 |
7.5.1 计算结果及分析 |
7.5.2 结论 |
7.5.3 加固处理建议 |
7.6 结构破坏模拟 |
7.7 小结 |
第8章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声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大体积混凝土材料静、动力学性能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细观力学研究 |
1.2.1 定义和范畴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应用 |
1.3 混凝土组成理论研究 |
1.3.1 骨料 |
1.3.2 硬化水泥砂浆 |
1.3.3 过渡区 |
1.4 混凝土细观力学研究 |
1.5 基于细观角度的混凝土开裂破坏模型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级配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 |
2.1 混凝土骨料的级配曲线及其粒径分布 |
2.1.1 骨料级配 |
2.1.2 级配理论 |
2.1.3 混凝土骨料粒径分布 |
2.2 三级配混凝土试件骨料颗粒数目计算 |
2.2.1 三维空间问题骨料颗粒数目计算 |
2.2.2 二维平面问题骨料颗粒数目计算 |
2.3 蒙特卡罗方法 |
2.3.1 蒙特卡罗方法简介 |
2.3.2 随机数及其产生 |
2.4 三级配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 |
2.4.1 产生给定区间的均匀分布随机数 |
2.4.2 计算骨料颗粒随即分布的坐标 |
2.4.3 建立三级配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 |
2.5 混凝土骨料随机投放研究 |
第三章 三级配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的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 |
3.1 平面有限元网格剖分方法 |
3.1.1 平面有限元网格剖分方法-delaunay三角剖分 |
3.1.2 平面有限元网格剖分方法-阵面推进法 |
3.1.3 两种方法的讨论 |
3.2 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 |
3.2.1 平面三角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 |
3.2.2 平面四边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 |
第四章 三级配混凝土静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
4.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4.2 材料数值模拟所采用的本构模型 |
4.3 三级配混凝土试件单轴压缩强度数值模拟 |
4.4 三级配混凝土简支梁弯拉强度数值模拟 |
4.4.1 简支梁试件计算简图 |
4.4.2 数值模拟的本构模型 |
4.4.3 简支梁试件有限元网格 |
4.4.4 简支梁试件各种材料参数 |
4.4.5 简支梁试件弯拉强度数值模拟 |
4.5 粘结界面参数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五章 三级配混凝土动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
5.1 动力有限元基本理论 |
5.1.1 结构的动力方程 |
5.1.2 结构动力响应的逐步积分法 |
5.1.3 阻尼模型 |
5.2 三级配混凝土简支梁动态弯拉强度数值模拟 |
5.2.1 三角波反复荷载作用的数值模拟 |
5.2.2 正弦荷载作用的数值模拟 |
第六章 三级配混凝土三维静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
6.1 三维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 |
6.2 三维混凝土简支梁有限元网格 |
6.3 三维混凝土简支梁弯拉强度数值模拟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的产品远程协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贾虹.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2]齿轮啮合数值分析建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郝东升.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3]面向注塑模CAE的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技术研究[D]. 朱晓靖.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
- [4]基于DUSE的数字—数值一体化核心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 李新星. 同济大学, 2008(07)
- [5]基于STEP的三维表面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研究[D]. 王玉槐. 浙江工业大学, 2006(02)
- [6]拱坝坝肩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探讨[J]. 程心恕,李梅,方建瑞.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6)
- [7]基于AutoCAD平台的平面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前后处理技术研究与程序编制[D]. 汪祥君. 河海大学, 2004(01)
- [8]自适应有限元大坝应力取值研究及小湾拱坝平面稳定分析[D]. 吴浩. 清华大学, 2004(03)
- [9]大体积混凝土材料静、动力学性能数值模拟[D]. 尚岩. 河海大学, 2004(03)
- [10]平面有限元网格自动剖分法[J]. 刘风秋,李健宗. 广西电力, 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