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臧忠江[1](2020)在《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位于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两个构造带的结合部,两个研究区带分列于其南北两侧,南侧的玛尔坎苏矿带呈近东西向沿着帕米尔北东缘展布,隶属于西昆仑构造带;北侧的吉根成矿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隶属于西南天山构造带。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不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点),玛尔坎苏一带有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和穆呼等锰矿床,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锰矿带。吉根地区的博索果嫩套、铁克列克等锰矿点呈多点带状分布,找矿潜力较大。但是,由于这些矿带发现时间不长,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的研究程度较低,吉根地区研究程度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开展研究区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研究,开展研究区容矿地层的对比以及构造格架的研究,探讨锰矿的富集机制、成矿演化及成矿规律,对于新疆克州及其周边国家锰矿资源评价与富锰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锰矿体常常以层状产出,严格受一定时代的含锰地层(下泥盆统和上石炭统)控制,含锰岩系多样,有以硅质岩为主的,还有碳酸盐岩型居多的。锰矿床形成后受后期构造改造的影响,锰矿体形态、产状发生明显变化。玛尔坎苏锰矿带内火山—沉积型锰矿床(锰质内源外成)伴有块状硫化物矿化(铜锌)。玛尔坎苏锰矿带锰矿床主要产于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按其岩性分为三个岩性段:(1)生物碎屑灰岩,(2)灰绿色岩屑砂岩,(3)泥质灰岩夹薄层状灰岩,是区内最主要的沉积型锰矿赋矿层位。吉根一带锰矿床(点)产于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D1s),该组为一套浅变质复理石建造,分为四个岩性段:(1)底部粗碎屑岩段,(2)下部浅变质泥岩—硅质岩—细碎屑岩段,(3)中部碳酸盐岩段,(4)上部浅变质硅质岩—泥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段。在下部硅质岩和中部碳酸盐岩中均发现锰矿体。玛尔坎苏锰矿带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Fe/Ti比值平均为29.79;锰矿石Al/(Al+Fe+Mn)比值为0.14~0.19(平均为0.165),围岩的在0.29~0.74之间,具有热水沉积特征。矿石的Y/Ho比值平均为25.69,与深海热水流体的基本一致。含锰岩系下伏的早石炭世玄武岩锰含量在1000×10-6~1500×10-6之间,锰的背景值较高,说明锰源与深部来源有关。矿石REE总量平均为99.03×10-6,明显偏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热液活动。碳酸锰矿石及其顶、底板灰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3.25。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5;围岩δCe值平均为0.83。这可能是早石炭世地质活动频繁,海底出现基性火山岩喷发等海底火山作用引起的。矿石δEu值平均为0.95,围岩δEu值平均为0.89。均呈微弱的Eu负异常。锰矿床矿体顶、底板围岩δ13C在0.26‰~-2.73‰之间,与海相碳酸盐δ13C值相近。碳酸锰矿石δ13C在-9.47‰~-21.67‰之间,变化范围较大,说明锰成矿中存在有机物降解过程,造成碳同位素分馏。δ13CPDB值偏负,推断锰矿石的形成是有机质参与造成的。锰矿石δ18O值在-5.2‰~-11.45之间。计算的围岩温度集中在68.1~78.2℃之间;锰矿石温度范围在42.7~84.1℃之间,也说明锰矿床的形成具有热水沉积特征。吉根一带锰矿床Fe/Ti值平均为24.60;Al/(Al+Fe+Mn)值平均为0.24,REE总量平均为57.99ppm。锰矿石及其顶、底板围岩LREE/HREE比值平均为9.04。锰矿石δCe值平均为1.17,围岩δCe值平均为1.02,说明锰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受到海底火山作用影响。矿石δEu值平均为1.09,围岩δEu值平均为0.96。显示为弱的Eu正异常,反映出岩/矿石沉淀时有海底热水作用参与。玛尔坎苏锰矿带自早石炭世起,在持续拉张的伸展环境下形成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巨厚的基性—中性火山岩。至晚石炭世火山活动基本结束,构造沉积盆地内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组合,古地理环境属于浅海沉积盆地。锰的成矿作用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成矿模式为:由火山口(火山喷溢VMS)、近源(火山口)以火山—沉积为主导,到远源(火山口两侧)以化学沉积为主的锰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演变过程。西南天山吉根周边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下部和底部对应于河口三角洲沉积环境;中部代表较深水的浅海沉积环境;而上部则是浅海沉积环境。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期、变质改造期和表生氧化期三个阶段,含矿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特点,锰质来源与其关系密切,锰矿床属于热水沉积—变质成因。对研究区及其外围开展以构造要素及其对锰矿体制约(改造)为目的的野外调查研究,构建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玛尔坎苏锰矿带穆呼—玛尔坎土一带的构造轮廓整体为一个近东西向的玛尔坎苏河复背斜,它自北向南包含玛尔坎苏河背斜—玛尔坎土倒转向斜—坦迭尔倒转背斜—玛尔坎阿塔乔库倒转背斜等次级褶皱,倒转褶皱轴面均向南倾斜,反映自南向北的推覆动力。玛尔坎土向斜是研究区主要赋矿构造。在穆呼—玛尔坎土以西,厘定了12线的石炭系构造形态,确立了坦迭尔背斜核部,其南翼向东延伸,划分出南部新的含锰岩带,拓宽了找锰矿范围。在吉根锰矿远景区确定了泥盆系构成一系列NNE向—SN向的褶皱构造,中部的艾提克复式背斜向东、西两翼均有托格买提组下段碳酸盐岩的重复出现,西侧更有托格买提组上段碎屑岩的分布,反映出一个中间老两侧新的背斜构造格局。东部与上—顶志留系塔尔特库里组接触的是下泥盆统萨瓦亚尔顿组偏上层位。东部一系列以托格买提组下段为核部的向斜构造,识别出两个倒转的向斜构造,对于找锰矿是最为有利的。西昆仑和西南天山结合部沉积型锰矿床具有以下特点:(1)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锰成矿作用表现出“内源外成”特点。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所引起的深源富锰含烃热液(水)喷流沉积。(2)都有热水溶液参与成矿的迹象,玛尔坎苏锰矿带属于近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中伴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吉根一带则属于远离火山—沉积建造,含锰建造以陆源碎屑岩类为主,偶见少量火山物质,但是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热水沉积特层。(3)容矿岩石均有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富含炭质,硅质岩中出现复杂的微量元素组合。吉根锰矿远景区北部博索果嫩套是硅质岩砂页岩容矿,南部克尔克昆果依山则是碳酸盐岩容矿。玛尔坎苏锰矿带坦迭尔锰矿点产于火山岩建造顶部的凝灰岩中。(4)锰矿石类型均为富锰矿石,但是两个成矿带矿石的矿物组合有明显差别。玛尔坎苏锰矿带以原生碳酸锰矿石为主,少量次生氧化锰矿石。矿石中菱锰矿和钙菱锰矿居多,少量肾硅锰矿和硫锰矿。而吉根锰矿远景区矿石中锰的硅酸盐相占较大比例。(5)锰矿具有成群(带)分布特点,吉根锰矿远景区可能是被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沉积岩带火山弧间洼地—弧后盆地,玛尔坎苏锰矿带为主动性大陆边缘的岛弧火山—沉积岩带,属于浅海较深水洼地。两者均属于复杂的拉张构造环境中生成的海底热水沉积型锰矿床。(6)锰矿体形成后明显受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构造改造是矿体的结构和矿物组成由简单、完整到复杂、破损的变化过程。现存的锰矿体多定位于向斜构造的核部和两翼。(7)锰矿成矿时间均属于晚古生代,玛尔坎苏锰矿带以石炭纪为主,二叠纪次之;吉根地区锰矿的成锰时代为早泥盆世。锰的聚集具有区域同时性。对比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含锰建造类型、成锰期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以及探明的富锰矿石资源和构造改造程度等成矿要素表明,前者具备形成大中型富锰矿床的良好条件,其中,长期大量的中基性岩浆喷发以及火山熔岩和凝灰岩与海水的水岩交换提供充足的Mn源,而火山岩建造之上的相对沉积凹陷区域起到很好的聚矿作用,以及充足的生物有机质对矿质的沉淀和固着等尤为重要,因此区域找矿潜力较大;而后者成矿条件较为复杂,在锰源、含锰建造和古地理环境、成矿后构造改造等方面对成锰矿及矿体定位的贡献较小,增大了找矿难度。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在玛尔坎苏锰矿带划分出3个Ⅰ级找矿靶区和1个Ⅱ级找矿靶区。在吉根锰矿远景区提出3个值得进一步找矿区段:即Ⅰ-1靶区、Ⅰ-2靶区和Ⅱ-1靶区。
薛春纪,赵晓波,赵伟策,赵云,张国震,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2](2020)在《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成矿环境和控矿要素与找矿标志》文中指出天山是全球第二大金矿富集区,世界级和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东西成带横贯中国新疆中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构成巨型跨境金成矿带。天山巨型跨境金成矿带和重要金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成矿的控制要素、找矿勘查的标志都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高度关注的重大地质和找矿问题。通过广泛、深入地文献调研和境内外天山较全面野外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本文认为中-哈-吉-乌天山大规模金成矿主体形成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陆块拼贴变形过程,部分形成于中-晚二叠世陆内走滑变形过程。中天山南、北缘古缝合带及其附近的大型脆性/韧-脆性变形带是巨量金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多期叠加复合成矿是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的显着特征。地壳初始富集、构造变形活化、岩浆热液叠加是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的主控因素。"碳质细碎屑岩+脆韧性变形带+海西末期岩体"是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大型-超大型金矿的找矿标志组合。
李欢[3](2018)在《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及邻区古生代金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文中认为阿勒泰造山带南缘、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东准噶尔地区为新疆北部一个重要的金等多金属成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的结合部位,伴随着相关古亚洲洋的俯冲消减和最终闭合,区内发育有大量古生代岩浆岩和金矿床(点)。本文以该区顿巴斯套及邻区金矿床及相关的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岩浆岩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同时对金矿床进行矿相学分析、黄铁矿Rb-Sr定年、流体包裹体研究和C-H-O-He-Ar-S-Pb同位素示踪,并结合区域上的研究成果探讨其岩石成因、成矿作用特征、构造背景及成矿模式,开展了区域成矿对比研究,进而建立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模式和金矿找矿模型。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石英闪长玢岩和闪长玢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378±2.Ma和381±2Ma,为中晚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低SiO2含量52.44%68.64%,富Na2O(平均5.14%),Na2O/K2O为1.192.72,A/CNK为0.811.08,属准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基本无Eu异常。岩石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37830.703938),正的εNd(380 Ma)(+6.2+7.0),年轻的Nd模式年龄T DM(546608 Ma),显亏损地幔源区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具有埃达克岩和弧岩浆岩特征,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的产物,主要为来自俯冲板片流体或熔体交代的地幔楔在局部拉张环境下产生减压熔融而形成;2.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328±3Ma和329±3Ma,为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相对富SiO2(68.6870.30%)、Al2O3(14.52%15.32%)和碱(K2O+Na2O)(8.769.27%),Na2O>K2O,A/CNK比值<1.1,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相对较低的Fe2O3T(2.13%2.39%)、MgO(0.6%0.7%)、CaO(0.76%1.69%)、TiO2(0.38%0.43%)和P2O5(0.11%0.13%),暗色矿物中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显示I型花岗岩的特点。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Th、K),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但Zr和Hf亏损不太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具有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基本无Eu异常。岩石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35560.703888)、正的εNd(t)值(+4.1+5.6)年轻的Nd模式年龄T DM(566Ma675Ma),显示新生地壳来源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来自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由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形成的新生地壳和先存的下地壳组成混合岩浆源区,主要形成于碰撞造山和后碰撞转换的构造背景,表明额尔齐斯洋盆在早石炭世之前已经闭合。3.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2件晚期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5±1Ma和268±2Ma。岩体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高硅(SiO2=70.8175.60%)、富碱(K2O+Na2O=8.7310.22%)和铁(Fe2O3T=1.302.25%)、贫钙(CaO=0.332.24%)和镁(MgO=0.110.89%)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0.921.07,为准铝-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整体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Th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亏损Ba、Sr、P、Ti。LREE富集HREE相对亏损,且具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620.85)。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显示其为A型花岗岩。岩石具有角低的(87Sr/86Sr)i比值为0.7031990.703610,正的εNd(t)(+3.1+4.0),以及较为年亲的Nd模式年龄TDM为671Ma815M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其源区主要为由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形成的新生地壳和先存的下地壳组成混合岩浆源区,来自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典型特征,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4.顿巴斯套金矿床与东准噶尔地区典型金矿床具有相似的地质和矿化特征,均位于三条NW向区域性深大断裂旁侧,矿体严格赋存在这些大断裂附近NWW向韧脆性剪切构造变形带内次级脆性断裂、裂隙、破碎带中。主要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第一岩性段浅变质含碳细碎屑岩中,受NWW向构造控制。矿化以赋矿围岩发育微裂隙浸染状硅化(石英)细网脉及金属硫化物细(网)脉为特征,具有典型热液脉状矿化特征。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类型为毒砂-黄铁矿化、硅化和绢云母化。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相互穿切关系,可将成矿期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石英脉阶段、粗粒黄铁矿-石英脉阶段、细粒黄铁矿(毒砂)-石英脉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形成于张性环境。5.顿巴斯套金矿床9件主成矿期黄铁矿样品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68.3±2.8Ma(MSWD=0.74),与矿区深部及外围(265268 Ma)的花岗岩年龄几乎同时,为早二叠世东准噶尔地区伸展构造背景下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6.顿巴斯套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38℃352℃,存在3个温度区间,140℃180℃、180℃260℃、320℃360℃。绝大多数包裹体分布在180℃260℃温度区间内,总体显示出中低温成矿特征,与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流体类似。主成矿阶段流体δ18O和δD同位素组成分别为+1.13.9‰和–115.5–120.6‰,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加入;主成矿期石英包裹体气相碳同位素δ13C的范围为-24.7‰-25.4‰,显示可能主要为深源无机碳与地层有机碳不同程度的混合碳,深源流体对金的成矿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地层有机质也参与了金的运移和卸载;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3He/4He比值(0.521.58 Ra)介于壳源流体(0.010.05Ra)和幔源流体(69Ra)之间,He-Ar同位素组成的正相关关系与高3He/4He、40Ar/36Ar特征的幔源流体和低3He/4He、40Ar/36Ar特征的壳源流体混合趋势一致,成矿流体含有地壳He和地幔He,幔源比例占6.419.6%,成矿流体的3He/4He比值低于饱和大气水,显示出改造型饱和大气水的特征。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与岩浆活动,很可能为幔源、壳源有关的岩浆热液,以及改造型饱和大气水三者的混合流体;矿石中黄铁矿和毒砂的δ34S分别为3.0-5.8‰和4.2-5.6‰,数值比较集中,指示成矿物质硫源具有岩浆硫特征,有深源参与,与区内早二叠世的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矿石中黄铁矿的Pb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7.87518.102、15.48315.625和37.69938.148,指示成矿物质铅源以地幔铅为主,并同化了壳源铅,应是一种分别来自地幔和上地壳的混合铅。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多元同位素分析,认为顿巴斯套金矿床为岩浆热液型的构造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为早二叠世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7.通过对研究区内中酸性侵入岩进行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前人的地质研究工作,综合最新获取的地质学证据,认为东准噶尔地区在古生代经历了如下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阿尔曼泰古洋盆在奥陶纪初期分别向南北两侧双向俯冲消减;早志留世初弧弧碰撞,实现早古生代早中期的洋陆转换;额尔齐斯洋在早泥盆世之前开始了一次新的俯冲消减过程,并于330Ma之前完成洋壳的关闭和弧陆或弧弧碰撞,实现晚古生代早中期的洋陆转换及构造体制转换;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265330Ma),东准噶尔地区进入后碰撞阶段,实现全面伸展。顿巴斯套及邻区早二叠世金矿床都是在陆-陆或弧-陆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先经过早-中石炭世挤压构造背景下的推覆为主,兼具右行剪切变形阶段,形成不同级次的韧性剪切构造体系;后经晚石炭纪至早二叠世晚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脆性构造变形阶段,沿早期形成的韧性剪切构造体系中的各种裂隙或薄弱带,在脆性变形过程中形成张性容矿空间。8.结合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的古亚洲洋的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内成岩成矿构造背景的指示,本文以顿巴斯套及邻区金矿床研究为基础,总结了顿巴斯套金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化规律等,并开展了区域上同时代金矿成矿构造背景、成矿时代、成矿类型、成矿作用特征及构造控矿模式等方面的区域对比研究工作,认为它们在成矿构造背景和金的成矿作用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属中-低温的热液型金矿床,完全可以对比。结合东准噶尔地区相似地质背景下典型金矿床的研究分析,构建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及邻区早二叠世金矿具有普适性的找矿模型。
高荣臻[4](2018)在《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文中指出新疆西南天山已发现有众多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点),常成群成带产出,显示出了良好的成矿条件,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位于喀什凹陷北部的乌拉根铅锌矿床,是该地区矿床规模唯一可达(超)大型、矿化特征最典型、成矿过程完整且保存良好的砂岩容矿铅锌矿床,为揭示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的理想对象。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矿相学观测的基础上,从成矿年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矿质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等方面开展乌拉根铅锌成矿作用研究,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并总结该类型矿床区域成矿规律,揭示其关键控矿要素,明确今后找矿方向。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由于受到晚侏罗-早白垩世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远程效应和中亚地区干旱事件的共同影响,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以西南天山高铅锌背景的元古界变质基底和古生界被动陆缘沉积物为源区,沉积了一套冲积扇-辨状河-辨状河三角洲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形成了区域重要的铅锌容矿层位。(2)乌拉根铅锌矿床可能经历了晚始新世(4535Ma)、渐新世末-中新世(30-18Ma)和晚中新世(6.310.7Ma)三期成矿,这与区域油气充注、西天山构造隆升峰期相吻合,可能分别与印度板块-Kohistan-Ladakh弧联合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主帕米尔断裂(MPT)及帕米尔前缘逆冲断裂(PFT)远程效应有关。(3)闪锌矿及与其共生方解石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具有低温(集中于100-150℃)、中低盐度(集中于4-14%NaCleq)的特征;方解石碳氧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暗示其可能有油气或油田卤水的加入;还原硫可能源于海相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TSR)和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两种方式,且两者贡献率相当。(4)系统的Pb同位素和REE分析表明成矿金属可能主要源于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红色碎屑岩;红化过程中铁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附可能是导致铅锌与铜银分离的重要机制,漂白过程中伴有大量铁铅锌金属元素迁出。(5)乌拉根铅锌成矿可能是混有油气或油田卤水的还原性流体,自北向南沿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红色砂岩/砾岩运移,发生“漂白”萃取其中成矿金属元素,在有利的圈闭部位与上覆阿尔塔什组石膏或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中石膏胶结砂岩/砾岩发生硫酸盐还原反应而导致金属硫化物沉淀。(6)综上分析,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背景与其南部特提斯域多陆块单向与欧亚大陆碰撞远程效应有关,成矿作用可能受盆地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古隆起、炎热干旱的古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
李志丹,薛春纪,张祺,李效广,董新丰,张国震[5](2017)在《中亚南天山穆龙套型金矿地质背景、成矿特征和找矿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中亚南天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矿带,以浅变质含碳质碎屑岩系为容矿岩石的穆龙套型金矿最为发育且规模巨大。将境内外南天山作为整体开展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新疆南天山地区金矿的找矿持续突破。南天山是南天山洋在石炭纪末闭合时在Karakum—塔里木板块北缘形成的褶皱冲断带。南天山地区穆龙套型金矿的容矿地层为一套浅变质、变形强烈的含碳质细碎屑岩建造,对金矿化有明显预富集;区域内的大型韧-脆性变形带,剪切带及相关断裂系统是穆龙套型金矿的控矿构造;金矿区岩浆活动虽然较弱,但岩浆活动与成矿具有紧密的时空联系。矿体呈脉状、板状、透镜状,常以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围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最为发育。成矿年龄多为晚古生代,同位素示踪指示成矿流体、硫及成矿金属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特征。"碳质岩系+构造变形+岩浆热液"是穆龙套型金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按照总体控矿特征,探讨了中国新疆南天山地区穆龙套型金矿床的主要找矿策略。
张国震[6](2017)在《西天山增生—碰撞造山不同阶段的两类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天山是古亚洲成矿域西南部东西向绵延2500 km的巨型跨境成矿带,孕育数十个巨型和世界级金矿床,是全球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其中斑岩-矽卡岩型和造山型是西天山最重要的两类金成矿类型,分别与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地质过程有关。本文选取Muruntau和萨瓦亚尔顿造山型金矿床、Makmal矽卡岩型金矿床为对象开展矿化期次、成矿时代和成矿过程研究,结合Kalmakyr斑岩型铜金矿床已有文献资料,总结西天山两类金矿床成矿规律,探讨成矿机制及控矿要素。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萨瓦亚尔顿金矿床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可以划分为成岩期黄铁矿(Py0)及两期热液期黄铁矿(Py1、Py2),除可见金外,“不可见金”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毒砂中。赋矿地层碎屑锆石限定地层年龄不晚于355.0±7.3 Ma,Py0可能同时形成。两期热液黄铁矿可能形成于南天山洋向北俯冲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Py1形成于同碰撞期,对应矿化时间323.9±4.8 Ma;Py2矿化时间282±12 Ma,形成于晚/后碰撞期。逆冲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及沉淀提供了通道及容矿空间。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变质脱水作用;(2)Muruntau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矿物S同位素分析表明地层提供了成矿的硫源,可能有少量岩浆硫加入,不同类型矿石矿物及地层Pb同位素组成表明地层对于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具有突出贡献,地层是矿石铅的主要提供者。结合前人研究和野外观察,提出沉积地层的预富集+多期构造运动驱动变质流体运移(D1–D4)+岩浆热液的后期叠加应该是Muruntau巨量金属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3)Kalmakyr斑岩型铜金矿床是成熟岛弧环境多期含矿岩浆热液叠加的结果;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Makmal矽卡岩型金矿床与成矿相关岩浆活动时间为292–303 Ma和283–290 Ma,是后碰撞伸展背景形成的A2型花岗岩;两期岩浆作用叠加及伴生的张性断裂是成矿的关键控制;(4)综合上述分析,认为西天山两类金矿床是古亚洲洋形成、演化和消亡的产物,其中斑岩-矽卡岩型金矿床形成于增生造山期,受控于成熟岛弧、多期岩浆热液叠加;造山型金矿床为碰撞造山期的产物,主要控矿因素为原始地层、构造变形和岩浆热液叠加。
俎波[7](2016)在《西天山“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文中提出西天山“亚洲金腰带”以中天山及其南北缘为核心发育了众多大型-超大型造山型金矿床,显示出巨大的成矿潜力和优越的找矿前景。本文在吉尔吉斯斯坦Unkurtash超大型金矿床、中国新疆泥牙子铁克协和阿腊斯托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基础上,总结了“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成矿规律,探讨矿成矿机制和勘查准则,并针对新疆那拉提金矿集区开展金矿资源定量预测。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吉尔吉斯斯坦Unkurtash金矿床形成于晚石炭-早二叠世(316293 Ma)由俯冲向碰撞造山转换或碰撞造山作用时期;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经过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沿着大规模深切地壳的脆韧性断裂系统发生底侵,形成钛铁矿型Andagul钙碱性花岗闪长岩。来自花岗闪长岩岩浆的流体和成矿物质,在北东向断裂构造带的控制下,形成一系列席状石英脉及其两侧蚀变矿化;(2)中国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泥牙子铁克协和阿腊斯托金矿床分别形成于志留纪-早泥盆世(429404 Ma)和石炭纪(353335 Ma)南天山洋向中天山下俯冲背景下;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来自混合岩浆的成矿流体和多种来源的成矿物质在那拉提北缘断裂带次级断裂的控制下形成透镜状、条带状矿体;(3)“亚洲金腰带”内造山型金矿床在早古生代、早石炭世洋-陆俯冲增生和晚石炭-早二叠世碰撞造山背景下形成,以硅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等中温热液蚀变组合和黄铁矿、毒砂、自然金/银金矿为主的金属矿物组成为特征,硫主要来自于岩体而金属元素则具有多源性。古老地壳中金的预富集,俯冲/碰撞造山阶段的变形变质活化和伴随造山活动壳幔混源岩浆热液流体叠加三个过程可能是形成“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矿床的关键控制;(4)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是“亚洲金腰带”向中国西天山延伸的构造位置。本文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矿床地质特征,建立造山型金矿预测模型,并利用地物化遥矿等综合信息,圈定了13个预测区,定量预测总资源量779394千克,其中查明资源量91323千克,预测资源量688071千克。
杨鑫朋,余心起,王宗秀,肖伟峰,周翔[8](2015)在《西天山成矿带热液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对比》文中研究表明西天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带,分布着许多类型的金矿床,主要包括穆龙套型、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及石英重晶石脉型。本文分析了若干典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S、H、O稳定同位素测试。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有关测试数据,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特征。结果表明:西天山地区金矿床多受构造及相应的地层控制,矿床多形成于海西-印支期,成矿流体普遍具有低温、低盐度及低密度的特点,成矿物质中的硫主要为来源于地幔的深源硫。同时,西天山金矿床在南北两个成矿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北部成矿带金矿床的形成与石炭系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有着密切的关系,矿体主要受火山机构控制,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成矿深度小于1 km。南部成矿带金矿床普遍产于古生代含碳质浅变质细碎屑岩中,主要赋存于大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内及其附近,成矿流体早期为岩浆水,后期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混入了大气降水,成矿深度范围约在1.26.9 km之间。西天山地区古生代复杂的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是造成西天山南北两个成矿带金矿床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薛春纪,赵晓波,莫宣学,董连慧,顾雪祥,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张招崇,王新利,俎波,张国震,冯博,刘家瑛[9](2014)在《西天山“亚洲金腰带”及其动力背景和成矿控制与找矿》文中研究表明天山西段,从乌兹别克斯坦向东,经吉尔吉斯斯坦到中国新疆西部,在中天山及南北缘巨型和世界级金矿集中产出,构成世人瞩目的巨型金成矿带,即"亚洲金腰带"。为什么能在这个东西延伸近2 500km的带状区域形成"亚洲金腰带"?成矿具有怎样的动力背景?受何要素控制又是怎样发生发展?"亚洲金腰带"内巨型和世界级金矿床主要产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能否在新疆西天山实现金矿找矿重大突破?都是颇受关注的重大地质找矿问题。论文在较多学习前人成果并结合作者研究结果基础上,综述了"亚洲金腰带"动力背景和地质环境、金矿床基本特征,分析了成矿系统类型和关键控制,对接了新疆西天山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构造成矿带。研究认为Terskey洋和Turkestan-南天山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亚洲金腰带"基本地球动力学背景;"亚洲金腰带"中巨型和世界级金矿分属造山型和斑岩型两个主要成矿系统,"古老地壳+构造变形+岩浆热液"是造山型金成矿关键控制和勘查准则,而成熟岛弧环境、深源岩浆浅成侵入、叠加复合长期成矿是斑岩型金成矿关键控制;中天山是"亚洲金腰带"的核心,自西而东从乌兹别克斯坦经吉尔吉斯斯坦到我国新疆西天山具有可对接和贯通性,"亚洲金腰带"向东延伸确切进入我国新疆西天山;新疆西天山那拉提山—额尔宾山一带的中天山及南北缘造山型金成矿要素齐全且配置好,有望实现金矿找矿重大突破。
彭静,龙训荣,李佑国[10](2010)在《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容矿岩系沉积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新疆的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大型金矿床,矿区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SW向,其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区破碎蚀变带的展布,含矿岩层主要为上石炭统中段地层。为了揭示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容矿岩系的沉积环境,文章对容矿岩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容矿岩系的稀土配分,负Eu异常现象较明显,这与此类岩石的富含钙质杂基和异常高的K2O含量有关;根据容矿岩系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层结构特点和化石特征,可判别其容矿岩系沉积时的构造环境应属大陆岛弧,其容矿岩系形成于半深海-浊流沉积,弱还原环境。
二、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锰矿研究现状 |
1.2.1 全球锰矿资源概况 |
1.2.2 锰矿床成因类型 |
1.2.3 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现状 |
1.2.4 我国锰矿研究与勘查历史 |
1.2.5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1 区域重力特征 |
2.3.2 区域航磁特征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典型锰矿床地质特征 |
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
3.1.1 奥尔托喀讷什锰矿床 |
3.1.2 穆呼—玛尔坎土锰矿床 |
3.2 西南天山吉根锰矿远景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玛尔坎苏锰矿带 |
4.1.1 主量元素特征 |
4.1.2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 |
4.1.3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
4.2 吉根锰矿远景区 |
4.2.1 主量元素 |
4.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锰期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1 石炭系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1.1 上石炭统喀拉阿特河组(C2k) |
5.1.2 下石炭统乌鲁阿特组(C1w) |
5.2 下泥盆统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
5.2.1 沉积相 |
5.2.2 沉积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
6.1 锰的物质来源 |
6.2 锰沉积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 |
6.3 锰的成矿作用 |
6.3.1 西昆仑玛尔坎苏锰矿带 |
6.3.2 西南天山吉根地区锰的成矿作用 |
6.4 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锰矿床富锰矿石形成机制 |
6.4.1 锰质供给具有多来源特点 |
6.4.2 Mn与Fe分离与富集 |
6.4.3 含炭质含锰岩系具热水沉积特征 |
6.4.4 沉积成岩—成矿过程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 |
6.4.5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
7.1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
7.2 锰矿床保存的构造因素——构造改造 |
7.3 锰矿床成矿规律 |
7.4 玛尔坎苏锰矿带与吉根锰矿远景区对比 |
7.5 物探、化探和遥感找矿信息 |
7.5.1 玛尔坎苏锰矿带喀拉苏勘查区 |
7.5.2 吉根远景区 |
7.6 成矿预测 |
7.6.1 预测准则 |
7.6.2 主要找矿标志 |
7.6.3 锰矿床找矿靶区预测 |
7.7 沉积型锰矿床有效的找矿方法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及邻区古生代金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及地理位置 |
1.2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造山型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
1.3.2 中亚造山带西段典型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
1.3.3 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4 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金矿成矿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5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区域成矿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侵入岩 |
2.1.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1.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1.7 区域矿产 |
2.2 研究区地质 |
2.2.1 研究区地层 |
2.2.2 研究区构造 |
2.2.3 研究区侵入岩 |
2.2.4 研究区变质作用 |
2.2.5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岩浆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3.1 样品测试及分析方法 |
3.1.1 锆石LA-ICP-MSU-Pb定年 |
3.1.2 全岩地球化学测试 |
3.2 锆石LA-ICP-MSU-Pb定年 |
3.3 主量元素 |
3.4 微量元素 |
3.5 Sr-Nd同位素 |
3.6 讨论 |
3.6.1 岩石年代学意义 |
3.6.2 岩石类型 |
3.6.3 岩石成因 |
3.6.4 成岩构造背景 |
3.6.5 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及成矿作用特征 |
4.1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1.1 顿巴斯套金矿床 |
4.1.2 卡拉麦里双泉金矿床 |
4.1.3 额尔齐斯萨尔布拉克金矿床 |
4.2 成矿时代 |
4.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2.2 测试结果 |
4.2.3 测年结果讨论 |
4.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4.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3.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
4.4 稳定同位素示踪 |
4.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4.2 H-O同位素 |
4.4.3 C同位素 |
4.4.4 He-Ar同位素 |
4.4.5 S同位素 |
4.4.6 Pb同位素 |
4.5 讨论 |
4.5.1 成矿年代学意义 |
4.5.2 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 |
4.5.3 矿床成因 |
4.5.4 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模式 |
第五章 区域成矿对比及成矿模型 |
5.1 成矿控制因素 |
5.1.1 控矿构造格架 |
5.1.2 地层对金成矿的控制 |
5.1.3 岩浆岩对金成矿的控制 |
5.1.4 构造对金成矿的控制 |
5.2 区域成矿对比 |
5.2.1 成矿构造背景 |
5.2.2 矿化类型 |
5.2.3 金的成矿作用特征 |
5.2.4 构造控矿模式 |
5.3 找矿模型 |
5.3.1 顿巴斯套金矿找矿模型 |
5.3.2 区域找矿模型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及认识 |
6.1.1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
6.1.2 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
6.1.3 构造演化及成矿构造背景 |
6.1.4 区域成矿对比及找矿模型 |
6.2 存在问题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铅锌矿产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
1.1.2 西南天山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砂岩型铅锌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2 乌拉根矿床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区域断裂特征 |
2.3.2 区域构造变形特征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盆地构造演化 |
2.6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克孜勒苏群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 |
3.1 乌恰盆地地层格架 |
3.2 克孜勒苏群沉积特征 |
3.3 碎屑锆石U-Pb年龄 |
3.4 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源区特征 |
3.5 克孜勒苏群源沉积的动力学背景 |
第4章 乌拉根铅锌矿床地质 |
4.1 矿区地质 |
4.1.1 矿区地层 |
4.1.2 矿区构造 |
4.1.3 矿区岩浆岩 |
4.2 矿体特征 |
4.3 矿石特征 |
4.4 围岩蚀变 |
4.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
5.2 硫同位素 |
5.3 碳氧同位素 |
5.4 铅同位素 |
5.5 流体包裹体测温 |
5.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5.5.2 均一温度和盐度 |
5.6 黄铁矿Re-Os同位素测年 |
第6章 乌拉根铅锌成矿作用 |
6.1 成矿年龄及其动力学背景 |
6.2 H_2S来源及形成机制 |
6.3 成矿金属来源及萃取机制 |
6.3.1 源于Pb同位素约束 |
6.3.2 源于REE元素约束 |
6.3.3 “红化”与“漂白”过程中金属元素迁移 |
6.4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6.5 铅锌运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
6.6 乌拉根铅锌成矿模式 |
第7章 西南天山砂岩容矿铅锌成矿规律 |
7.1 砂岩容矿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 |
7.2 关键控矿要素 |
7.2.1 “含煤碎屑岩+红色碎屑岩+膏盐建造”盆地结构 |
7.2.2 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 |
7.2.3 古地理与古气候 |
7.3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
7.3.1 找矿标志 |
7.3.2 找矿方向 |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实验方法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5)中亚南天山穆龙套型金矿地质背景、成矿特征和找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重要金矿床地质特征 |
2.1 乌兹别克斯坦穆龙套金矿 |
2.2 乌兹别克斯坦Amantaitau金矿 |
2.3 吉尔吉斯斯坦Kumtor金矿 |
2.4 吉尔吉斯斯坦Zharkulak金矿 |
2.5 中国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 |
2.6 中国新疆大山口金矿 |
3 成矿特征 |
3.1 空间分布 |
3.2 赋矿地层时代与岩性 |
3.3 控矿/赋矿构造 |
3.4 矿区岩浆岩和岩浆活动 |
3.5 矿体、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 |
3.6 矿床地球化学 |
4 找矿策略讨论 |
5 结论 |
(6)西天山增生—碰撞造山不同阶段的两类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我国金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
1.1.2 西天山古生代金矿类型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造山型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
1.2.2 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
1.2.3 西天山金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
第2章 西天山成矿地质背景 |
2.1 基本构造格架 |
2.1.1 北天山 |
2.1.2 中天山 |
2.1.3 南天山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
2.2.3 晚古生代末期陆–陆碰撞造山 |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2.3 成矿环境和成矿类型 |
第3章 造山型金成矿作用 |
3.1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 |
3.1.1 区域地质背景 |
3.1.2 萨瓦亚尔顿矿床地质 |
3.1.3 硫化物中金的赋存状态 |
3.1.4 赋矿地层时代及成矿时代 |
3.2 乌兹别克斯坦Muruntau金矿床 |
3.2.1 区域地质背景 |
3.2.2 Muruntau金矿床地质特征 |
3.2.3 硫化物中金的赋存状态 |
3.2.4 Muruntau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3.2.5 成矿控制及成矿过程 |
第4章 斑岩-矽卡岩型金成矿作用 |
4.1 乌兹别克斯坦Kalmakyr铜金矿床 |
4.1.1 区域地质背景 |
4.1.2 矿床地质特征 |
4.1.3 Kalmakyr金铜矿化时代、物质来源及成矿过程 |
4.2 吉尔吉斯斯坦Makmal金矿床 |
4.2.1 Makmal地区地质背景 |
4.2.2 Makmal矿床地质特征 |
4.2.3 Makmal矿床成岩年代学及成矿物质来源 |
4.2.4 Makmal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
第5章 西天山斑岩-矽卡岩及造山型金成矿规律 |
5.1 时空分布 |
5.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
5.3 斑岩-矽卡岩型金成矿关键控制 |
5.3.1 成熟岛弧环境 |
5.3.2 多期岩浆热液叠加 |
5.4 造山型金成矿关键控制 |
5.4.1 赋矿地层初始富集 |
5.4.2 构造作用多期活化 |
5.4.3 岩浆热液叠加改造 |
5.4.4 复合叠加多期成矿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西天山“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金矿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
1.1.2 ―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矿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造山型金矿成矿理论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2 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成矿理论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3 西天山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4 Unkurtash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5 泥牙子铁克协金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6 阿腊斯托金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
第2章 “亚洲金腰带”成矿地质背景 |
2.1 基本构造格架 |
2.1.1 北天山 |
2.1.2 中天山 |
2.1.3 南天山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 |
2.2.3 古生代末期碰撞造山 |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2.3 ―亚洲金腰带‖造山型金矿床 |
第3章 吉尔吉斯斯坦UNKURTASH金矿床 |
3.1 Kassan区域地质背景 |
3.2 Unkurtash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岩体侵入体地质特征和岩相学 |
3.2.2 矿体特征与热液蚀变 |
3.2.3 金赋存状态 |
3.3 成矿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
3.3.1 Andagul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
3.3.2 Andagul岩体锆石稀土与Hf同位素组成 |
3.3.3 主微量元素组成 |
3.3.4 Sr-Nd-Pb同位素组成 |
3.4 成矿年代学和成矿物质来源 |
3.4.1 载金黄铁矿Re-Os同位素 |
3.4.2 辉钼矿Re-Os同位素 |
3.4.3 S同位素组成 |
3.4.4 Pb同位素组成 |
3.5 Unkurtash金矿床金成矿作用 |
3.5.1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时代 |
3.5.2 岩浆岩氧逸度特征 |
3.5.3 岩浆来源及岩石成因 |
3.5.4 S-Pb-Os同位素示踪 |
3.5.5 Unkurtash金矿床成矿过程 |
第4章 新疆泥牙子铁克协金矿床 |
4.1 区域地质特征 |
4.2 矿床地质特征 |
4.2.1 地层 |
4.2.2 岩浆岩 |
4.2.3 断裂 |
4.2.4 矿体特征与热液蚀变 |
4.2.5 金属矿物组成与金赋存状态 |
4.3 成岩时代及岩浆演化 |
4.3.1 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时代 |
4.3.2 二长花岗岩锆石稀土元素 |
4.3.3 二长花岗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4.3.4 二长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组成 |
4.4 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 |
4.4.1 黄铁矿Re-Os测年 |
4.4.2 S同位素组成 |
4.4.3 Pb同位素组成 |
4.5 泥牙子铁克协金成矿作用 |
4.5.1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时代 |
4.5.2 二长花岗岩氧逸度 |
4.5.3 二长花岗岩岩浆成因 |
4.5.4 S-Pb同位素示踪 |
4.5.5 成岩成矿过程 |
第5章 新疆阿腊斯托金矿床 |
5.1 区域地质特征 |
5.1.1 区域地层 |
5.1.2 区域岩浆岩 |
5.1.3 区域构造 |
5.2 矿床地质特征 |
5.2.1 矿区侵入体及岩相学特征 |
5.2.2 矿体特征与热液蚀变 |
5.2.3 金赋存状态 |
5.3 成岩时代及岩浆演化 |
5.3.1 锆石U-Pb年代学 |
5.3.2 锆石稀土元素与Hf同位素组成 |
5.3.3 主微量元素组成 |
5.3.4 Sr-Nd-Pb同位素组成 |
5.4 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 |
5.4.1 黄铁矿Re-Os测年 |
5.4.2 S同位素组成 |
5.4.3 Pb同位素组成 |
5.5 矿床成因类型 |
5.5.1 成岩成矿时代 |
5.5.2 闪长玢岩岩石成因 |
5.5.3 S-Pb-Os同位素示踪 |
5.5.4 金成矿作用分析 |
第6章 “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 |
6.1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成矿规律 |
6.2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成矿机制 |
6.3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勘查准则 |
6.4 “亚洲金腰带”金矿床找矿前景 |
第7章 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成矿潜力预测 |
7.1 卡特巴阿苏大型Au矿床主要特征 |
7.1.1 矿床地质特征 |
7.1.2 矿体特征 |
7.1.3 成矿时代及流体、物质来源 |
7.1.4 金成矿关键控制 |
7.2 新疆那拉提Au矿集区区域预测模型建立 |
7.3 预测区圈定 |
7.3.1 综合地质体单元法圈定预测区 |
7.3.2 综合地质信息模式类比法圈定预测区 |
7.4 预测要素变量的购置与选择 |
7.4.1 预测要素及要素组合的数字化、定量化 |
7.4.2 变量优选研究 |
7.5 预测区优选 |
7.5.1 特征分析法在靶区优选中应用 |
7.5.2 特征分析法定量预测 |
7.6 资源量定量估算 |
7.7 预测成果 |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实验方法 |
个人简介 |
(8)西天山成矿带热液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西天山区域构造背景 |
2西天山地区金矿床主要类型及分布特征 |
3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萨瓦亚尔顿金矿床 |
3.2大山口金矿床 |
3.3布隆金矿床 |
3.4阿希金矿床 |
3.5伊尔曼德金矿床 |
4典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4.2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4.3显微测温 |
4.4成矿压力及深度估算 |
5典型金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 |
5.1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5.2S同位素组成 |
5.3H、O同位素组成 |
6讨论 |
6.1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6.2成矿流体性质对比 |
6.3成矿物质来源对比 |
6.4地球动力学演化与金成矿作用 |
7结论 |
(9)西天山“亚洲金腰带”及其动力背景和成矿控制与找矿(论文提纲范文)
1“亚洲金腰带”区域背景 |
2 金矿床及地质特征 |
2.1 乌兹别克斯坦Kalmakyr金铜矿床 |
2.2 乌兹别克斯坦Muruntau金矿床 |
2.3 乌兹别克斯坦Zarmitan金矿床 |
2.4 吉尔吉斯斯坦Kumtor金矿床 |
2.5 吉尔吉斯斯坦Takdybulak Lev.金矿床 |
2.6 吉尔吉斯斯坦Ishtamberdy金矿床 |
2.7 吉尔吉斯斯坦Unkertash金矿床 |
2.8 中国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 |
2.9 中国新疆萨日达拉金矿床 |
2.1 0 中国新疆卡特巴阿苏金矿床 |
3 讨论 |
3.1“亚洲金腰带”动力背景和成矿系统 |
3.2 斑岩型金成矿系统 |
3.3 造山型金成矿系统 |
3.4 金矿找矿突破问题 |
4 结论 |
四、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昆仑与西南天山结合部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臧忠江.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2]中-哈-吉-乌天山变形带容矿金矿床:成矿环境和控矿要素与找矿标志[J]. 薛春纪,赵晓波,赵伟策,赵云,张国震,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 地学前缘, 2020(02)
- [3]新疆东准噶尔顿巴斯套及邻区古生代金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D]. 李欢.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4]新疆西南天山中—新生界砂岩容矿铅锌成矿作用 ——以乌拉根铅锌矿床为例[D]. 高荣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5]中亚南天山穆龙套型金矿地质背景、成矿特征和找矿策略[J]. 李志丹,薛春纪,张祺,李效广,董新丰,张国震. 地质找矿论丛, 2017(04)
- [6]西天山增生—碰撞造山不同阶段的两类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国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 [7]西天山“亚洲金腰带”金成矿作用及找矿潜力[D]. 俎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8]西天山成矿带热液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物质来源对比[J]. 杨鑫朋,余心起,王宗秀,肖伟峰,周翔.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4)
- [9]西天山“亚洲金腰带”及其动力背景和成矿控制与找矿[J]. 薛春纪,赵晓波,莫宣学,董连慧,顾雪祥,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张招崇,王新利,俎波,张国震,冯博,刘家瑛. 地学前缘, 2014(05)
- [10]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容矿岩系沉积环境[J]. 彭静,龙训荣,李佑国. 地质与勘探,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