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山东的外来害虫种类及地理分布

入侵山东的外来害虫种类及地理分布

一、入侵山东的外来有害生物种类与地理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张欢[1](2021)在《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区系研究》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南部是新疆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最发达的区域,该地区各行各业正处在大开发、大发展时期,杂草在本区内不断扩散传播,其复杂性、危害性、威胁性日益增加,入侵范围也不断扩大。本区内许多土着植物随着人类活动区的逐渐扩展“被迫”成为杂草,同时外来杂草不断入侵或归化。这些问题都使得杂草治理工作日益复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疆幅员辽阔但人口稀少,管控难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杂草的基础研究较为匮乏,重视不够,防控工作滞后,落实不到位,对外来入侵杂草不敏感。本团队于2018-2020年经系统、全面的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历年标本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进行研究,理清了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种类与具体地理分布,分析其区系组成与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补充和丰富该地区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研究的新资料,为新疆杂草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新内容,为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的识别与防除、植物出入境检验检疫、环境保护与区域生态安全等,提供有益的服务与重要的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16科54属106种。(2)科属组成特点科级:属级水平上,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所占比例最高的为单属科和寡属科,共14科(87.50%)5属(6.30%);大于10属的多种科虽然只有2科(12.50%),但所含属数最多,共29属(53.70%),构成了本结构的主体。种级水平上,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单种科和寡种科有12科,所含种数共36种,占总科数的75%、总种数的33.96%;多种科有3科(18.75%)37种(36.79%),分别是唇形科Labiatae(18)、旋花科Convolvulaceae(11)、茄科Solanaceae(10);大科仅1科,为紫草科Boraginaceae,共31种,占比29.24%。这四科是本区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的优势科。因此多种科在该区科内种级水平占主导地位,植物物种丰富性集中在单种科和寡种科内。属级:大属1属(1.85%)13种(12.26%),优势属为鹤虱属Lappula;多种属2属(3.71%)15种(14.16%);寡种属18属(33.33%)45种(42.45%),所含种数比例最高;单种属33属(61.11%)33种(31.13%)。其中寡种属和单种属包含的杂草种类近总种数的三分之二,因此,属型的统计分析表明该区系属的分化程度高,也可认为该区系属的组成是以单种属为主体,种的组成上则是以小型属所包含的杂草种类作为主体的。(3)生活型:包含4种类型,一或二年生草本为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的主体,有46种(43.41%);多年生草本45种(42.45%);寄生植物有10种(9.43%);半灌木有5种(4.71%)。(4)生态型:包含3种类型,中生杂草为主,有74种(69.81%);湿生杂草24种(22.64%);旱生杂草8种(7.55%)。(5)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共10个分布区类型7变型。除世界分布的8属,北温带分布及变型、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变型共26属(占非世界分布的48.15%);地中海西亚、中亚分布及变型及中亚特有分布及变型各含6属(13.04%);泛热带分布所含属数4属(8.70%);中国-日本分布、环加勒比海分布、温带亚洲分布、东亚-北美分布各含1属(2.17%)。该区系温带分布及变型27属(50.00%),所含属数最多,说明本区系温带成分明显,同时与中亚成分联系密切(24.07%);热带、亚热带分布及其变型有一定渗入(11.11%)。(6)根据杂草在本区域内各地区的分布广泛与否将106种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分为常见杂草、少见杂草、偶见杂草,分别有38种(35.85%)、42种(39.62%)、26种(24.53%);根据杂草的来源将杂草分为本土传统杂草、本土被动杂草、外来入侵杂草、外来归化杂草,分别有56种(52.83%)、47种(44.34%)、1种(0.94%)、2种(1.89%)。(7)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并查阅《中国杂草志》[8]中恶性杂草名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录》[67],发现本区系内检疫杂草3种(2.83%):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恶性杂草共10种(9.44%):篱打碗花Calystegia sepium、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欧洲菟丝子Cuscuta europaea、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毛曼陀罗Datura innoxia、波斯婆婆纳Veronica persica、分枝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重度有害杂草6种(5.66%):戟叶鹅绒藤Cynanchum sibiricum、羊角子草Cynanchum cathayense、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单柱菟丝子Cuscuta monogyna、杯花菟丝子Cuscuta cupulata、龙葵Solanum nigrum。中害杂草36种(33.96%);轻害杂草42种(39.62%);无害杂草12种(11.32%)。

殷万东,吴明可,田宝良,于宏伟,王麒云,丁建清[2](2020)在《生物入侵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流域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增加,大量的外来生物传入并占据黄河流域生态位。这些外来生物在黄河流域的大肆扩繁给黄河流域本土生物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甚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因此,研究黄河流域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并提出保护对策,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黄河流经九省区(包含黄河流域)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特征、传播途径、种群动态、成灾机制以及入侵生物对黄河流域重要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防控黄河流域生物入侵、保护黄河流域健康的生态系统的措施和对策。

覃责实[3](2020)在《基于氢稳定同位素对物种来源地追溯的可行性研究 ——以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跨地域的人员交流以及货物运输也使得有害生物的传播更为迅速。明确入侵种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来源地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地检疫,从源头上切断入侵种的传播。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地区的舞毒蛾(国际检疫性害虫)和红脂大小蠹(外来入侵害虫)为研究对象,拟通过测试供试标本的同位素值,结合全球降雨同位素数据库(OIPC),探索利用氢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舞毒蛾和红脂大小蠹进行溯源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OIPC数据库中下载了全球降雨氢稳定同位素的栅格数据,然后利用Arc GIS 10.4.1构建了我国大陆地区降雨氢稳定同位素的区划图(坐标系统为Beijing1954)。基于此图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地区降雨氢同位素分布规律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递减。该区划图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虫源地指示作用。2)选取5个地区捕获的284头舞毒蛾成虫的鳞翅作为实验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和元素分析仪测量样品的氢稳定同位素比值(δ2H值),结合采样地的降雨氢同位素比值,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模拟,结果发现舞毒蛾样品的δ2H值随着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可以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1.186x–13.247(其中x代表降雨氢稳定同位素比值,y代表舞毒蛾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经T检验(P<0.001,显着性指数为***),方程的解释变量显着性高;经F检验(P<0.001),方程整体显着性高;经R2检验,其结果为0.9913证明模型拟合程度高。选取5个地区捕获的153头红脂大小蠹成虫作为实验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和元素分析仪测量样品的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结合采样地的降雨氢同位素比值,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模拟,结果发现红脂大小蠹样品的δ2H值随着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可以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3.166x+86.050(其中x代表降雨氢稳定同位素比值,y代表红脂大小蠹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经T检验(P<0.001,显着性指数为***),方程的解释变量显着性高;经F检验(P<0.001),方程整体显着性高;经R2检验,其结果为0.9808证明模型拟合程度高。以上研究一方面表明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样品的δ2H值都和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呈现线性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指出由于红脂大小蠹与舞毒蛾取食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红脂大小蠹对于降雨中氢同位素的变化更为敏感。3)为了验证模型精度,选取四川成都地区的舞毒蛾样品进行模型回验。首先基于本文所构建的舞毒蛾样品的δ2H值和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之间的回归模型y=1.186x–13.247,利用成都地区舞毒蛾的δ2H测量值(-64.3~-65.2)推算出其理论来源地点的降雨δ2 H值在-43.04~-43.80之间,然后查询论文构建的中国大陆地区降雨中氢稳定同位素的区划图,找出该数值所对应的色块,指向以下两个区域——四川盆地和呈环状分布的华中地区。因该样品的实际采样地成都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这也证明了基于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推算可以得到舞毒蛾样品实际来源地的信息。今后若有未知来源地的舞毒蛾和红脂大小蠹(待测标本),可利用本文所建立的两种昆虫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测量昆虫标本的氢同位素值,推算出待测标本来源地的降雨氢同位素值。通过查询本论文构建的中国大陆地区降雨同位素的区划图,得到待测标本所属地区的范围,从而实现对待测标本的来源地追踪的目的。

王玉生[4](2019)在《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遗传结构及其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是我国对内对外检疫性害虫,2008年入侵我国,对我国的棉花、果蔬、花卉和烟草等农林支柱产业造成了巨大威胁。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文献报道明确了扶桑绵粉蚧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入侵格局和历史扩散过程,分析了交通运输和园林产业对该虫扩散的促进作用。同时,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和9个微卫星位点研究了不同地理环境和寄主植物条件下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特点。并通过野外调查和分子鉴定对该虫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和发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扶桑绵粉蚧的种群扩张和成灾机制及其入侵遗传学机理,为扶桑绵粉蚧的监测和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指导,对保障我国农林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扶桑绵粉蚧的入侵分布格局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报道,明确了扶桑绵粉蚧在我国的入侵分布格局,重建了该虫扩散的历史过程。首次报道了扶桑绵粉蚧入侵山东和云南昆明。自2008年入侵我国后迅速扩散,10年间已入侵我国大陆18个省区107个地区的264个县区,并呈进一步扩张态势。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对扶桑绵粉蚧的扩散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以货运流量较大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物流中心尤其明显。园林产业对扶桑绵粉蚧的定殖和进一步扩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花卉市场内绿化和杂草植物等多年生/长期存在的寄主以及周边区域的寄主植物为其种群建立提供了稳定环境。因此,为防止该虫进一步扩散,需严密监测虫情动态,加强寄主植物和产品的调运管理。(2)基于扶桑绵粉蚧地理分布格局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和9个微卫星位点对我国85个和国外7个扶桑绵粉蚧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扶桑绵粉蚧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整体不高,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种群多集中在交通运输网络贯通、货物流量大,以及花卉产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并在该虫的快速扩散中起到了桥头堡作用。种群间存在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差异,但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其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的差异,种群间的差异也为其重要来源。复杂的种群遗传结构,为该虫较强的适应性提供了遗传变异来源。多重入侵现象、人为驱动的跨区域基因交流和较弱的自主扩散是导致我国扶桑绵粉蚧的种群遗传背景多样化和差异性共存的可能原因。(3)基于扶桑绵粉蚧寄主分布格局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我国广东省的5科13种寄主上的扶桑绵粉蚧为研究对象,采用COI基因和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状况。表明,各寄主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锦葵科和菊科的扶桑绵粉蚧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科,同时锦葵科的也略高于菊科。种群间存在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种群内的差异为其遗传变异的最主要来源,同科寄主的不同种群间的变异也具有较大贡献。菊科的扶桑绵粉蚧不同种群及与其他科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其遗传结构相对单一;而锦葵科、马齿苋科、茄科的遗传分化水平稍低,遗传结构也较为复杂。多样化的遗传背景,为扶桑绵粉蚧在不同寄主间的快速转换提供了遗传变异基础。(4)扶桑绵粉蚧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对全国范围的扶桑绵粉蚧及其寄生蜂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采用分子手段对寄生蜂进行了鉴定,明确了寄生蜂的发生和分布格局。60.64%的扶桑绵粉蚧种群中存在寄生蜂,其寄生率为570%不等,寄生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共鉴定到包括重寄生蜂在内的11种寄生蜂。班氏跳小蜂为绝对优势寄生蜂,占总量的84.79%,广泛分布于扶桑绵粉蚧的各发生区和不同寄主植物种群中,且具有较强的控害潜能。在扶桑绵粉蚧为害最严重的锦葵科、菊科和马齿苋科种群中,锦葵科种群发生寄生蜂的种群比率、寄生率、寄生蜂多样性等均高于菊科和马齿苋科;野外观赏植物的寄生蜂发生情况,同样高于盆栽观赏植物和杂草等。

孟令玉[5](2019)在《济南市生物多样性评价及与生物入侵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合理的建立评价生物多样性体系及确定威胁生物多样性相关因素,对政府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及行动计划极其重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物多样性是一种资源,是生物资源的基础,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和环境服务功能。通过济南市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可明确济南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威胁因素和保护现状,有助于济南市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科学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具体行动计划。本研究依据环保部生物多样性省域评价体系,组建了暖温带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并依据该两种体系对济南市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并根据评估情况提出了相应建议,评估结果如下:1、依据省域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评估结果表明,济南市生物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分值为2.9591。其中,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均处于省内较高水平,分值分别为4.83和4.3908,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处于省内中游水平,分值为3.0078,微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处于较差水平,分值分别为1和1.3737;威胁最为严重的是外来物种入侵程度(1.6680),其次为环境污染程度(2.2651)、野生资源的过度利用程度(2.7125)和自然生境破坏程度(3.1427);迁地保护水平、生境恢复和改善水平处于省内较高水平,分值分别为4和4.3329,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较差。2、本文首次建立了暖温带评价体系,依据该评价体系,在我国暖温带区域内,济南市生物多样性处于较差水平,分值为2.1640。其中动物多样性均处于暖温带较高水平,分值为4.125,植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处于省内中游水平,分值分别为2.9488和2.9015,微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处于较差水平,分值分别为1分和1.3098;威胁最为严重的是野生资源的过度利用程度(0.5000),其次为环境污染程度(1.1430)、外来物种入侵程度(1.6680)和自然生境破坏程度(1.8255)。迁地保护水平处于暖温带内较高水平,分值为4,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生境恢复和改善水平较差,类似于省内评价结果。3、济南市外来入侵物种共19种,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比为1.04%,分布较为广泛,济南市几乎全部区域均受到外来物种的影响。其中对济南市生物多样性威胁最为严重的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等昆虫,除生物入侵外,环境污染和野生资源过度利用也对济南市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本文依据的省域和新组建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其他地区的生物多样评价提供参考,为济南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向提供依据,为生物入侵管理和济南市生物资源利用奠定基础。

罗广志[6](2018)在《南沙口岸进境大豆携带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文中提出2014年11月广州南沙港成为国家质检总局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近年来,该口岸粮食进口量一直较大,并且逐年呈增大趋势,其中大豆进口量约占三分之一左右,2017为119.9万吨。因大豆进口量巨大和不断增长,与其相关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较高,且不断增大。数量众多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给我国农林业生产、经济发展、生态安全等构成了严重威胁。为降低外来有害生物随进口大豆侵入国门的风险,对南沙口岸进口大豆携带有害生物截获情况进行总结,对其入侵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整理、明确了全球主要大豆产区植物疫情的发生情况,系统分析、总结了20142017年南沙口岸从进口大豆携带的植物有害生物数据,并提出了降低入侵风险的对策和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明确了进口大豆量变化和截获的有害生物动态。20142017年,南沙口岸大豆进口来源国为巴西、美国、阿根廷,其中从巴西进口大豆的量相对稳定,而美国、阿根廷大豆进口量稳步递增;伴随大豆进口总量的稳步上升,从大豆中截获的有害生物种次、种类也随之上升,并且截获疫情批次增长大于大豆进口量增长,但疫情截获种次、种数与大豆进口量无相关性。2、厘清了进口大豆量携带的有害生物种类、数量,其中杂草种子为最主要有害生物。20142017年,在进口大豆中累计截获疫情7738批次(种次),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935批次(种次)281种。其中,截获杂草种子6556批次212种,分别占比总截获疫情批次和有害生物种类84.7%、75.6%;检出植物病原微生物(真菌、病毒、细菌、线虫等)1014批次41种,分别占13.1%、14.5%;截获昆虫168批次28种,分别占2.2%、9.9%。3、对截获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评估,明确了其入侵风险。从国内分布、进入的可能性、定殖的可能性、扩散的可能性、经济价值等多个方面对281种有害生物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了南沙进口大豆携带具较高风险的有害生物有19种,其中高风险的18种,分别为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西部苋Amaranthus rudis、糙果苋Amaranthus tuberculatus、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多年生豚草Ambrosia psilostacya、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法国野燕麦Avena ludoviciana、菜豆荚斑驳病毒Bean pod mottle virus、刺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长刺蒺藜草Cenchrus longispinus、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美丽猪屎豆Crotalaria spectabilis、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caulivora、大豆南方茎溃疡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meridionalis、齿裂大戟Euphorbia dentata、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黑高粱Sorghum almum、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等;中等风险的1种,为假苍耳Iva xanthifolia。4、根据进口大豆截获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特点,提出了三项风险管理备选方案。即方案一:禁止所有携带豚草属、法国野燕麦、菜豆荚斑驳病毒、美丽猪屎豆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大豆进入我国;方案二:对进口大豆进行相应的化学药剂熏蒸和辐照处理;方案三:将19种具较高风险性的有害生物进行列表,并对外通报,出入境口岸对截获的有害生物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将进口大豆携带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依据南沙口岸进口大豆携带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结合贸易特点,对三个方案实施的效率和影响进行了评估,最终确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

郭健玲[7](2017)在《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和韶关市武江区两个地区为例,针对区域内的森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四旁绿化树木、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的经营场所等进行调查,明确在广东省龙门县和武江区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范围、为害情况等。经过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本论文共发现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166种,其中林业害虫158种(7目58科134属158种),植物病害4种,有害植物4种;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133种,其中林业害虫124种(7目50科108属124种),植物病害6种,有害植物3种。在种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龙门县和武江区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类群和和为害类型分析,明确了两地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为害特点、为害程度和区域分布。对两地区进行了林业害虫类群分析,结果显示龙门县与武江区的林业害虫类群主要以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为主,其次是半翅目(Hemiptera)。为害类型主要以食叶害虫为主,但干部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呈上升趋势。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龙门县的双钩异翅长蠹、松突圆蚧、薇甘菊和武江区的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红火蚁发生和为害较为严重,本文对这6种重要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双钩异翅长蠹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21,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松突圆蚧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20,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44,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2.02,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马尾松毛虫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1.72,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红火蚁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2.17,属于高度风险性有害生物。根据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龙门县、武江区两个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原因以及潜在风险,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预防、防治策略。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1)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减轻;(2)外来有害生物侵入形势加剧,灾害性种类增加;发生原因:(1)生态功能等级低,抵御病虫害侵袭的能力较弱,利于病虫害的侵染和蔓延;(2)林种单一,导致专食性害虫如杉梢小卷蛾、桉树尺蛾等大量繁殖和发生;(3)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的诱因增多。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1)突发、新发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多点发生;(2)蛀干害虫危害加重;发生原因:(1)林木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人为活动频繁,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成倍增加;(2)长期使用化学防治,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同时天敌量减少,失去天敌控制;(3)蛀干害虫难防,防治面积有限。

赵红艳[8](2017)在《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湿地植物是湿地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除了能给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原料外,在保护环境、促淤造陆、调节气候、降解污染、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水禽栖息地,随着对于水禽相关研究的深入,湿地植物成为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以湿地植物群落为主的景观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及人们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日益加剧,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部分丧失、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制约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无论从科研价值、环保价值、经济价值或社会效应而言,湿地的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都有待于系统及全面的研究。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湿地植物区系的研究可为生态恢复中工程物种的选择、群落合理配置和恢复指标的确立等提供科学依据,是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中国湿地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种类数量:经过调查统计分析,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共有149科580属2501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其中蕨类植物22科29属73种,裸子植物3科5属8种,被子植物124科546属2420种,包括单子叶植物35科192属963种,双子叶植物89科354属1457种,野生的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有231 1种。中国湿地外来维管束植物有189种,隶属47科93属,其中睡莲科种类最多,占12.16%;有意引入的种类有167种,无意引入的种类有22种,美洲是中国外来入侵种的主要来源地。中国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现已知的种类有29科45属74种,其中被列入国际IUCN物种红色名录的有3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1种,二级保护植物有20种。2.优势科属: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科、属十分明显,优势科占到总科数的22%,但是属数占到了总属数的60%,种数更是占到了90%,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中优势属占到了总属数的22.41%,但是所含种数占到了总种数的69.8%,由此可见,科和属的优势现象非常明显。3.生活型:生活型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乔木、灌木、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分别有76、154、565、9和169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3.04%、6.16%、22.6%、0.36%和 67.85%。4.生态类型:生态类型是以湿生植物为主,半湿生植物、湿生植物、两栖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分别有488、1482、44、154、246和59种,各占总种数的 19.5%、59.26%、1.76%、6.16%、9.84%和 2.36%。5.区系特点: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成分类型复杂,科的分布区有8个类型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科有61科,占总科数的42.96%,温带分布科有25科,占总科数的17.61%,从科级水平看,热带成分的科数占明显优势,热带亲缘关系明显;属的分布区有14个类型和27个亚型,其中热带分布属有241属,占总属数的44.46%,温带分布属有210属,占总属数的38.75%;中国特有属有13属,占总属数的2.94%,从属级水平看,分布类型多样,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与世界植物区系有着丰富的地理联系;以热带性质分布和温带性质分布为主体,热带成分的属数略占优势,本区系在发展过程中与热带植物区系和温带植物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比例的泛热带分布和北温带分布,表明了本区系的亚热带性质和过渡性。6.保护管理: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资源丰富,由于人类的过度采伐、开垦、采收、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使湿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一些种类的利用如果超过植物本身或者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将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有物种灭绝的风险。我们在资源的开发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栽培引种方面需要谨慎,以免造成入侵,同时还要完善湿地保护区,吸收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完善科研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吕飞[9](2017)在《三种齿小蠹线粒体全基因组及外来齿小蠹入侵我国风险分析》文中提出齿小蠹是全球性的重要森林害虫,由于其在树皮下危害,很容易随进口木材进行远距离传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实施“天保工程”以后,需要大量进口木材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在我国进口木材中,齿小蠢被截获的频次非常高,是口岸植物检疫工作重点防范的检疫对象之一。因此,齿小蠹属(非中国种)Ips spp.(non-Chinese)被列入农业部2007年5月28日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为了更好对口岸检疫执法、害虫鉴定、追溯来源和监控齿小蠹对我国入侵、定殖、扩散等发生发展趋势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本研究开展了重要齿小蠹线粒体基因组和系统发育研究,并重要外来齿小蠹进行风险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齿小蠹线粒体基因组和系统发育研究1)对南部松齿小蠹Ips grandicollis、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aphus和十二齿小蠹Ips sexdentatus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齿小蠹的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1553 bp、13135bp和13502bp,分别包含28、30和30个基因,它们的基因排列方式均与模式昆虫果蝇(Drosophila yakuba)一致。三种齿小蠹属昆虫均含有位于基因ATP8和基因ATP6间的小蠹亚科较为保守的基因重叠区(ATGATAG);均存在ND1基因以特殊的起始密码子TTG作为起始密码子;ATP8基因均以特殊的终止密码子ATG作为终止密码子;tRNA基因均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除了 tRNASerl,其二氢尿嘧啶核苷酸臂缺失,形成D环。2)结合28个象虫科昆虫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表明,Dryophthorinae、隐喙象亚科Cryptorhynchinae和小蠹亚科Scolytinae各亚科的种类均聚为一支,并获得了较高的支持度。该结果支持小蠹亚科Scolytinae是象虫科一个亚科的分类关系,这也表明利用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小蠹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较为可靠。此外,三种齿小蠹属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分布于北美大陆和大洋洲的南部松齿小蠹与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云杉八齿小蠹和十二齿小蠹形成了((南部松齿小蠹云I.grandicollis+杉八齿小蠹I.typographus)+十二齿小蠹I.sexdentatus)的姐妹群关系,与前人分析线粒体CO1基因的结果一致,但与“同大陆分布齿小蠹种类亲缘关系近于异大陆分布齿小蠹种类”不符,说明地理分布不是影响齿小蠹属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的决定性因素。3)基于31个齿小蠹属Ips、3个瘤小蠹属Orthotomicus、1个星坑小蠢属Pityogenes和1个大小蠹属Dendroctonus昆虫COI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Ips perroti与Orthotomicus suturalis为姐妹群 Ips spinifer Orthotomicus erosus + Orthotomicus chaokhao为姐妹群关系,说明齿小蠹属昆虫为非单系性,与瘤小蠹属的分类鉴定界限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Ips mexicanus+Ips concinnus)+星坑小蠹Pityogenes trepanatus+Ips calligraphus +(齿小蠹Ips+瘤小蠹Orthotomicus)聚类结构,不排除齿小蠹与星坑小蠹也有类似于瘤小蠹的关系的可能,其系统发育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2、外来齿小蠹入侵我国风险分析1)口岸进境木材截获有害生物疫情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我国口岸累计在来自145个国家和地区的58003.5万m3木材中截获有害生物4266种、780481批次,木材带疫情况严重,历年增长迅速。我国在64个国家或地区截获外来齿小蠹21种、26237批次(包含未鉴定到种的齿小蠹属非中国种)。截获的21种齿小蠹中,国内未分布种截获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南部松齿小蠹Ips grandicollis、美松齿小蠹Ips pini、粒点六齿小蠹Ips concinnus、北美西部松齿小蠹Ips latidens、美雕齿小蠹Ips calligraphus、白云杉齿小蠹Ips perturbatus、似混齿小蠹Ips paraconfusus、混点齿小蠹Ips connfusus、大云齿小蠹Ips tridens、美云杉齿小蠹Ips borealis、西黄松齿小蠹Ips mexicanus、北欧八齿小蠹Ips amitinus、蒙大拿齿小蠹Ips montanus、平额重齿小蠹Ipsplasfographus;国内已分布种截获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落叶松八齿小蠹lps subelongatus、十二齿小蠹Ips sexdentatus、六齿小蠹Ips acuminatus、重齿小蠹Ips duplicatus、光臀八齿小蠹Ips nitidus、中重齿小蠹 Ips mannsfeldi。2)SOM分析表明,21种齿小蠹在我国的风险值在0.81474到0.00018之间,国内已有分布种类排顺序为:十二齿小蠹、云杉八齿小蠹、重齿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六齿小蠹、光臀八齿小蠹、中重齿小蠹;国内未无分布种排序为:北欧八齿小蠹、粒点六齿小蠹、大云齿小蠹、南部松齿小蠹、美雕齿小蠹、西黄松齿小蠹、蒙大拿齿小蠹、北美西部松齿小蠹、美松齿小蠹、混点齿小蠹、白云杉齿小蠹、似混齿小蠹、美云杉齿小蠹、平额重齿小蠹。3)通过DIVA-GIS对云杉八齿小蠹、南部松齿小蠹、粒点六齿小蠹、美雕齿小蠹、美松齿小蠹5种主要外来齿小蠹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分析,我国由东北到华中、华南广大地区均有齿小蠹适生区。5种齿小蠹适生高、中、低度适生范围不尽相同,但我国进口木材主要口岸基本都处在高度或中度适生范围内。。4)基于@Risk的传入风险分析表明:在我国现行的植物检疫措施下,云杉八齿小蠹通过针叶原木进口途径进一步扩散,或南部松齿小蠹、美松齿小蠹、粒点六齿小蠹、美雕齿小蠹通过针叶原木传入我国并在我国定殖、繁殖的概率高低有别,分别为77.754%、2.07%、0.305%、0.017%、0.011%。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单批原木的感染率和单位材积原木携带齿小蠹的数量是影响外来齿小蠹传入的关键影响因子。5)通过对5种外来齿小蠹的传入后果的定性评估表明,传入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均为“高”。此外,经济损失评估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云杉八齿小蠹可能导致的总体经济损失约为18.571~378.203亿元;南部松齿小蠹可能导致的总体经济损失约为7.294~235.179亿元;美松齿小蠹可能导致的总体经济损失约为1.512~158.445亿元;粒点六齿小蠹可能导致的总体经济损失约为0.5306~96.222亿元;美雕齿小蠹可能导致的总体经济损失约为4.319~389.277 亿元。6)根据外来齿小蠹的风险分析结果,提出了有效识别和分析外来齿小蠹风险、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实施预警管理、梳理风险环节实现全程监管、强化口岸检疫能力建设和提升对外宣传的风险管理措施。

刘雷[10](2016)在《湖南南部外来植物调查及风险评估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及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外来植物入侵现象越来越普遍,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湖南南部地区也遭受着同样的处境,面临着外来物种入侵的巨大挑战。开展湖南南部外来植物调查及构建适应于本地区的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对摸清我省南部外来植物种类及分布状况,加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和科学管理,促进该区生态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1.种类组成湖南南部共有外来植物91种,隶属于30科,71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17 种)、豆科 Leguminosae(13 种)、苋科 Amaranthaceae(8种)及禾本科Gramineae(8种)等科种类较多,组成了该区外来植物的主要部分。对91种外来植物分别进行了生活型、原产地以及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南部外来植物中,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有79种,占该地区外来植物总数的86.81%;原产于美洲(66种)和欧洲(12种)的种类最多,两者之和占该地区外来植物总种数的85.71%;热带分布型的属(40属)占有明显优势,占该地区外来植物总属数的70.16%。2.外来植物风险评估体系构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适用于该地区外来植物多层次、多指标的风险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运算指标)组成,对各指标给予了权重赋值和定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外来植物入侵风险等级划分依据所构建的风险评估体系,对湖南南部91种外来植物进行了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该地区91种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划分为3个等级:Ⅰ级(高风险),60-100分,Ⅱ级(具一定风险),40-59分,Ⅲ级(低风险),0-39分。对相应的风险等级提出了对应的管理策略。在这些外来植物中,风险等级为Ⅰ级的有12种,风险等级为Ⅱ级的有48种,风险等级为Ⅲ级的有31种。4.外来植物分布新纪录本研究通过对湖南南部外来植物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发现湖南外来植物新纪录种7个,分别是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nale(十字花科Cruciferae)、小花山桃草Gaura parviflora(柳叶菜科Onagraceae)、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小二仙草科Haloragaceae)、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竹芋科 Marantaceae)、龙珠果Passifora foetid(西番莲科 Passifloraceae)、串叶松香草 Silphium perfoliatum(菊科 Compositae)和马樱丹Lantana camara(马鞭草科Verbenaceae)。

二、入侵山东的外来有害生物种类与地理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侵山东的外来有害生物种类与地理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地理概况及简介
    1.2 杂草简介
    1.3 杂草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杂草的新疆研究现状
    1.5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研究现状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调查研究
    2.1 研究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名录
        2.2.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分种概述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区系与多样性研究
    3.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科属组成特点
        3.1.1 科的组成特点
        3.1.2 属的组成特点
    3.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生活型特点
    3.3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生态型特点
    3.4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区系与地理成分特点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主要类型与危害评价
    4.1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主要类型
    4.2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危害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讨论
        5.1.1 结论
        5.1.2 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常见杂草彩色图集
附录二 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主要生境类型图片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生物入侵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流域所在九省区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特点
2 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及发展趋势
3 外来种成灾机制
    3.1 黄河变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2 较强的适应进化能力的影响
    3.3 天敌逃逸的影响
4 生物入侵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危害
    4.1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 对群落生态系统的影响
    4.3 对人类健康福祉和经济财产的影响
5 黄河流域生物入侵防治对策
    5.1 政府部门统筹安排,加大基础理论研究
    5.2 严格规范引种制度,完善引种后的监管
    5.3 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加强民众防范意识
    5.4 因地制宜,加强流域分段式管理,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协同推进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附录1黄河流经九省区中的外来入侵植物和入侵动物
    附录2 IUCN公布的最危险入侵物种在黄河九省区的分布情况
    附录3生态环境部公布的重大危害外来物种在黄河九省区的分布情况
    附录4凤眼莲在池塘暴发危害场景
    附录5居民区附近处于开花期的豚草

(3)基于氢稳定同位素对物种来源地追溯的可行性研究 ——以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外来入侵物种和检疫性有害生物
    1.2 研究对象
        1.2.1 红脂大小蠹
        1.2.2 舞毒蛾
    1.3 常用的昆虫溯源方法
        1.3.1 花粉标记溯源
        1.3.2 文献溯源
        1.3.3 分子标记溯源
        1.3.4 轨迹分析溯源
        1.3.5 同位素溯源
    1.4 常用于同位素溯源的元素
        1.4.1 氢同位素
        1.4.2 碳同位素
        1.4.3 氮同位素
        1.4.4 硫同位素
        1.4.5 锶同位素
    1.5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保存
    2.2 样品处理
    2.3 样品稳定氢同位素比率测定
    2.4 样地降雨氢同位素比值的获取
        2.4.1 OIPC全球降雨同位素数据库介绍
    2.5 一元回归模型拟合
        2.5.1 回归参数估计
        2.5.2 模型验证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雨中的稳定同位素氢在我国大陆区域的分布规律
    3.2 红脂大小蠹的稳定同位素的实验结果
        3.2.1 红脂大小蠹以及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
        3.2.2 在软件R中进行红脂大小蠹数据建模及检验
        3.2.3 在软件Origin中对红脂大小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3.3 舞毒蛾稳定同位素的实验结果
        3.3.1 舞毒蛾以及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
        3.3.2 在软件R中进行舞毒蛾数据建模及检验
        3.3.3 在软件Origin中对舞毒蛾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3.4 模型回验
    3.5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我国的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进行溯源
4 讨论与结论
    4.1 回归模型的选择
    4.2 舞毒蛾与红脂大小蠹模型斜率的差异分析
    4.3 中国地区降雨氢同位素分布规律
    4.4 溯源精度提高
    4.5 溯源范围的扩展
    4.6 适用虫态的扩展
    4.7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遗传结构及其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扶桑绵粉蚧的概述
    1.1.1 扶桑绵粉蚧的扩散和分布
    1.1.2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3 扶桑绵粉蚧的寄主和为害
    1.1.4 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
1.2 入侵遗传学研究
    1.2.1 种群遗传学特征与生物入侵
    1.2.2 入侵生物的遗传变异
    1.2.3 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1.2.4 扶桑绵粉蚧的入侵遗传学研究
1.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硏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立题依据
    1.3.2 硏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扶桑绵粉蚧的入侵格局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田间调查与样本采集
    2.1.2 分子鉴定
    2.1.3 历史扩散动态
    2.1.4 与园林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协同关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扶桑绵粉蚧的入侵情况
    2.2.2 扶桑绵粉蚧入侵山东省
    2.2.3 历史扩散动态
    2.2.4 与园林产业的协同关系
    2.2.5 与交通运输业的协同关系
    2.2.6 同域发生的其他粉蚧种类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扶桑绵粉蚧地理分布格局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标本采集
    3.1.2 DNA的提取、COI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3.1.3 微卫星位点的扩增及检测
    3.1.4 遗传多样性分析
    3.1.5 种群遗传分化及分子方差分析
    3.1.6 种群遗传结构及系统发育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中性检验及种群历史动态
    3.2.2 基于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3.2.4 基于微卫星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3.2.5 分子方差分析
    3.2.6 线粒体基因的单倍型分析
    3.2.7 基于微卫星的系统发育分析及种群遗传结构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扶桑绵粉蚧寄主分布格局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标本采集
    4.1.2 DNA的提取、COI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4.1.3 微卫星位点的扩增及检测
    4.1.4 遗传多样性分析
    4.1.5 种群遗传分化及分子方差分析
    4.1.6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基于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2.3 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4.2.4 基于微卫星的遗传分化及基因流分析
    4.2.5 分子方差分析
    4.2.6 基于微卫星的系统发育分析及种群遗传结构
4.3 讨论 第五章 扶桑绵粉蚧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扶桑绵粉蚧和寄生蜂的发生情况
    5.1.2 寄生蜂的分子鉴定
    5.1.3 寄生蜂的分布格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扶桑绵粉蚧及其寄生蜂整体发生情况
    5.2.2 寄生蜂的分子鉴定
    5.2.3 寄生蜂的种类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
    5.2.4 寄主植物类群对寄生蜂分布格局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济南市生物多样性评价及与生物入侵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多样性研究概述
        1.1.1 生物多样性概念
        1.1.2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概述
        1.2.1 生物多样性评价相关概念
        1.2.2 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
    1.3 环保部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1.3.1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1.3.2 省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1.5 资源利用概况
    1.6 生物入侵研究概况
        1.6.1 生物入侵概念
        1.6.2 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1.6.3 生物入侵的危害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项目区概况
    2.2 两种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
        2.2.1 基于山东省内济南市生物多样性评价
        2.2.2 基于暖温带区域内济南市生物多样性评价
    2.3 数据来源
    2.4 分析方法
        2.4.1 定性指标的量化
        2.4.2 层次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山东省内济南市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
        3.1.1 济南市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3.1.2 济南市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评价
        3.1.3 济南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评价
        3.1.4 济南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结果
    3.2 基于暖温带区域内济南市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
        3.2.1 济南市生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3.2.2 济南市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评价
        3.2.3 济南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评价
        3.2.4 基于暖温带济南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结果
    3.3 生物入侵对济南市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3.3.1 济南市生物入侵现状
        3.3.2 生物入侵对济南市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4 讨论
    4.1 济南市生物多样性现状
    4.2 威胁因素
        4.2.1 生物入侵
        4.2.2 其他威胁因素
    4.3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4.4 暖温带评估
    4.5 两种评价体系比较
    4.6 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项目来源

(6)南沙口岸进境大豆携带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境外大豆主要疫情发生概况
        1.2.1 大豆猝死综合症
        1.2.2 突死综合症病菌
        1.2.3 拟茎点种子腐烂病菌
        1.2.4 细菌性萎蔫病菌
        1.2.5 苍耳属
        1.2.6 齿裂大戟
        1.2.7 北美刺龙葵
    1.3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1.3.1 外来有害生物及生态安全
        1.3.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1.3.3 危险性病原物及杂草籽定性的风险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有害生物疫情截获调查方法
    2.2 有害生物疫情种类鉴定方法
    2.3 进口大豆有害生物资料收集途径
    2.4 风险评估方法
3 南沙口岸进口大豆截获有害生物疫情
    3.1 大豆进口情况
    3.2 进口大豆疫情截获种次
    3.3 进口大豆截获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
    3.4 进口大豆截获有害生物类别
        3.4.1 截获有害生物类别
        3.4.2 截获的昆虫种类
        3.4.3 截获的植物病害
        3.4.4 截获的杂草
    3.5 截获有害生物来源国
4 南沙进口大豆截获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4.1 危害性有害生物名单的筛选与确定
    4.2 危害性生物定性风险评估
        4.2.1 长芒苋、西部苋及糙果苋
        4.2.2 豚草(属)
        4.2.3 法国野燕麦
        4.2.4 菜豆荚斑驳病毒
        4.2.5 蒺藜草(属)(非中国种)
        4.2.6 美丽猪屎豆
        4.2.7 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和大豆南方茎溃疡菌
        4.2.8 齿裂大戟
        4.2.9 假苍耳
        4.2.10 刺萼龙葵
        4.2.11 假高粱和黑高粱
    4.3 有害生物风险的确定
5 南沙口岸进境大豆携带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5.1 风险管理的备选方案
        5.1.1备选方案1
        5.1.2备选方案2
        5.1.3备选方案3
    5.2 方案效率及影响评估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调查地区基本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行政概况
        1.1.2 自然概况
        1.1.3 林业建设现况
        1.1.4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1.2 研究概况
        1.2.1 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概况
        1.2.2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研究概况
        1.2.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工具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范围
    2.4 调查内容
    2.5 调查方法
        2.5.1 野外踏查
        2.5.2 标本采集
        2.5.3 调查结果记录
    2.6 风险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3.1.1 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1.2 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2 害虫类群分析
        3.2.1 龙门县害虫类群分析
        3.2.2 武江区害虫类群分析
    3.3 重要有害生物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
        3.3.1 龙门县重要林业有害生物
        3.3.2 武江区重要有害生物
    3.4 重要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3.4.1 龙门县双钩异翅长蠹风险评估
        3.4.2 龙门县松突圆蚧风险评估
        3.4.3 龙门县薇甘菊风险评估
        3.4.4 武江区松材线虫风险评估
        3.4.5 武江区马尾松毛虫风险评估
        3.4.6 武江区红火蚁风险评估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4.2.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部分图谱

(8)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湿地定义
    1.2 湿地植物
    1.3 中国湿地植物研究概况
第2章 中国湿地的自然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状况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状况
第3章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野外调查
        3.3.2 湿地植物种类的确定
        3.3.3 外来植物的确定
        3.3.4 重点保护湿地植物的确定
        3.3.5 生活型和生态类型的确定
        3.3.6 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确定
第4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组成
    4.1 种类
        4.1.1 种类数量
        4.1.2 生活型
        4.1.3 生态类型
        4.1.4 红树植物
        4.1.5 海草种类
        4.1.6 栽培种类
        4.1.7 外来种
        4.1.8 重点保护植物
    4.2 科的组成
        4.2.1 科内属的组成
        4.2.2 科内种的组成
        4.2.3 优势科
        4.2.4 单属科
    4.3 属的组成
        4.3.1 属的大小
        4.3.2 优势属
        4.3.3 小属
        4.3.4 少型属
        4.3.5 单型属
第5章 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分析
    5.1 科的区系成分
        5.1.1 蕨类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5.1.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
    5.2 属的区系成分
        5.2.1 蕨类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5.2.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
    5.3 区系组成特点
第6章 讨论
    6.1 种类组成丰富
    6.2 区系成分方面
    6.3 优势科属明显
    6.4 特有现象
    6.5 种类地理分布方面的特点
    6.6 资源植物丰富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三种齿小蠹线粒体全基因组及外来齿小蠹入侵我国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齿小蠹的分类及检疫重要性
        1.1.1 齿小蠹的分类地位
        1.1.2 齿小蠹的形态特征
        1.1.2.1 齿小蠹属的基本形态特征
        1.1.2.2 三种重要齿小蠹的形态特征
        1.1.3 齿小蠹属昆虫的检疫重要性
    1.2 我国进境木材携带外来有害生物疫情概况
        1.2.1 我国进口木材概况
        1.2.1.1 进口木材数量
        1.2.1.2 进口木材主要来源地
        1.2.1.3 进口木材材种及材型构成
        1.2.2 外来有害生物截获概况
        1.2.2.1 进口木材截获的外来有害生物
        1.2.2.2 进口木材携带外来有害生物的主要类群
        1.2.3 不同来源进口木材携带有害生物的特点
    1.3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1.3.1 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组成
        1.3.2 昆虫线粒体基因重排及其机制
        1.3.3 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方法和预测方法
        1.3.4 线粒体基因组在昆虫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的研究概况
        1.4.1 PRA的定义及分类
        1.4.2 国内外常用的PRA分析方法
        1.4.3 国内外PRA研究特点
        1.4.3.1 美国和加拿大的PRA
        1.4.3.2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PRA
        1.4.3.3 我国PRA研究特点
        1.4.4 国内外PRA的最新研究进展
        1.4.4.1 风险等级评估
        1.4.4.2 传入风险分析
        1.4.4.3 定殖与扩散风险分析
        1.4.4.4 经济损失与生态风险分析
        1.4.5 我国PRA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4.5.1 我国PRA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5.2 我国PRA研究发展方向
    1.5 开展齿小蠹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和风险分析的意义
        1.5.1 开展齿小蠹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的意义
        1.5.2 外来齿小蠹风险分析的重要性
第二章 三种齿小蠹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标本的收集、鉴定和保存
        2.1.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2.1 模板DNA提取
        2.1.2.2 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2.1.2.3 序列分析和二级结构预测
    2.2 结果和分析
        2.2.1 线粒体基因组的整体结构
        2.2.2 蛋白质编码基因
        2.2.2.1 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与终止密码子
        2.2.2.2 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相对密码子使用情况
        2.2.3 tRNA基因二级结构预测
        2.2.4 小蠹亚科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情况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和COI基因的齿小蠹属系统发育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近缘物种筛选及序列下载
        3.1.2 多基因串联及序列比对
        3.1.3 饱和度检测
        3.1.4 进化模型的选择
        3.1.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1.6 系统发育树可靠性检验
    3.2 结果和分析
        3.2.1 饱和度检测
        3.2.2 进化模型的选择
        3.2.3 系统发育树可靠性检验
        3.2.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齿小蠹属的系统发育
        3.2.5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齿小蠹属系统发育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外来齿小蠹入侵我国的风险分析
    4.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4.1.1 研究方法
        4.1.1.1 口岸截获齿小蠹疫情分析和基于SOM技术的初步风险等级研究
        4.1.1.2 基于@Risk的传入风险分析
        4.1.1.3 基于DIVA-GIS的适生性分析
        4.1.1.4 基于专家经验的传入后果分析
        4.1.1.5 基于林木病虫害估算模型的经济损失评估
        4.1.2 技术路线
    4.2 外来齿小蠹重点风险分析种类的确定
        4.2.1 我国口岸截获外来齿小蠹的疫情分析
        4.2.1.1 口岸截获外来齿小蠹的种类
        4.2.1.2 口岸截获外来齿小蠹的数量
        4.2.1.3 进口针叶原木中截获的外来齿小蠹种类和数量
        4.2.1.4 口岸截获齿小蠹的主要来源
        4.2.1.5 我国口岸截获齿小蠹昆虫的国内外分布及寄主情况
        4.2.2 基于SOM的外来齿小蠹对我国的初步定殖风险等级研究
        4.2.2.1 我国口岸截获外来齿小蠹的地理信息
        4.2.2.2 分析工具
        4.2.2.3 数据运算
        4.2.2.4 结果与分析
        4.2.3 本研究重点风险分析的外来齿小蠹种类
    4.3 基于DIVA-GIS的外来齿小蠹在我国潜在适生区域研究
        4.3.1 研究方法与材料
        4.3.2 分析工具
        4.3.3 五种外来齿小蠹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分析
        4.3.3.1 基于SPSS的关键气候因子筛选
        4.3.3.2 软件分析运算步骤
        4.3.3.3 齿小蠹适生程度评判原则
        4.3.4 结果与分析
        4.3.4.1 云杉八齿小蠹适生性分析
        4.3.4.2 南部松齿小蠹适生性分析
        4.3.4.3 美松齿小蠹适生性分析
        4.3.4.4 粒点六齿小蠹适生性分析
        4.3.4.5 美雕齿小蠹适生性分析
    4.4 基于@RISK的外来齿小蠹传入我国概率研究
        4.4.1 研究数据及其来源
        4.4.2 软件工具及概率分布函数
        4.4.3 传入路径分析与场景模型的建立
        4.4.4 外来齿小蠹通过木材进口传入我国的概率评估
        4.4.5 结果与分析
        4.4.5.1 五种外来齿小蠹的传入风险
        4.4.5.1.1 云杉八齿小蠹传入风险
        4.4.5.1.2 南部松齿小蠹传入风险
        4.4.5.1.3 美松齿小蠹传入风险
        4.4.5.1.4 粒点六齿小蠹传入风险
        4.4.5.1.5 美雕齿小蠹传入风险
        4.4.5.2 五种外来齿小蠹传入概率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4.4.6 结果
        4.4.7 讨论
    4.5 外来齿小蠹对我国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评估
        4.5.1 传入后果定性评估
        4.5.1.1 云杉八齿小蠹
        4.5.1.2 南部松齿小蠹
        4.5.1.3 粒点六齿小蠹
        4.5.1.4 美松齿小蠹
        4.5.1.5 美雕齿小蠹
        4.5.2 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定量评估
        4.5.2.1 模型的建立
        4.5.2.1.1 直接经济损失
        4.5.2.1.2 间接经济损失
        4.5.2.1.3 总经济损失
        4.5.2.2 研究数据
        4.5.2.2.1 适生区内针叶材总材积量
        4.5.2.2.2 定殖率
        4.5.2.2.3 感染率
        4.5.2.2.4 木材损失率
        4.5.2.2.5 单位木材价格
        4.5.2.3 结果与分析
        4.5.2.3.1 云杉八齿小蠹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
        4.5.2.3.2 南部松齿小蠹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
        4.5.2.3.3 美松齿小蠹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
        4.5.2.3.4 粒点六齿小蠹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
        4.5.2.3.5 美雕齿小蠹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
        4.5.2.4 结论
    4.6 外来齿入侵我国的风险及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4.6.1 有效识别和分析外来齿小蠹风险
        4.6.2 实施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4.6.3 加强疫情监测,实施风险预警管理
        4.6.4 全面梳理木材进口检疫风险环节,实现全程监管
        4.6.5 加强口岸检疫执法基本能力建设
        4.6.6 加强对外宣传和科普教育
    4.7 结论与讨论
        4.7.1 结果
        4.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湖南南部外来植物调查及风险评估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2.1 国外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概况
        1.2.2 国内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概况
    1.3 国内外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1.3.1 定性分析方法
        1.3.2 定量分析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1.5.1 地理位置和范围
        1.5.2 地形地势
        1.5.3 气候特点
        1.5.4 土壤类型
        1.5.5 植被类型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及馆藏标本研究
        2.2.2 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
        2.2.3 入侵风险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南部外来植物调查与分析
        3.1.1 种类组成
        3.1.2 生活型分析
        3.1.3 原产地分析
        3.1.4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3.1.5 湖南外来植物分布新纪录
    3.2 湖南南部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2.1 外来植物风险评估技术路线
        3.2.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3 湖南南部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
4. 讨论
    4.1 有关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问题
    4.2 有关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性问题
    4.3 关于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的方法问题
5.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湖南南部部分外来入侵植物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入侵山东的外来有害生物种类与地理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准噶尔盆地南部城乡合瓣花类(除菊科)杂草植物区系研究[D]. 张欢.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生物入侵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J]. 殷万东,吴明可,田宝良,于宏伟,王麒云,丁建清. 生物多样性, 2020(12)
  • [3]基于氢稳定同位素对物种来源地追溯的可行性研究 ——以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为例[D]. 覃责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地理分布与遗传结构及其寄生蜂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D]. 王玉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5]济南市生物多样性评价及与生物入侵关系研究[D]. 孟令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6]南沙口岸进境大豆携带有害生物风险分析[D]. 罗广志.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D]. 郭健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征研究[D]. 赵红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9]三种齿小蠹线粒体全基因组及外来齿小蠹入侵我国风险分析[D]. 吕飞. 扬州大学, 2017(06)
  • [10]湖南南部外来植物调查及风险评估体系构建[D]. 刘雷.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入侵山东的外来害虫种类及地理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