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论大米的营养与大米食品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喻勤[1](2019)在《挤压重组米的配方工艺及其理化特性和血糖生成指数研究》文中提出挤压重组米是一种为满足不同人群营养需求,选择相应食品原料组合,通过挤压技术制得的一种重组米,要求不仅能实现在营养与功能方面的个性化人群设计与评估,而且要具有普通大米的感官形态、蒸煮特性,赋予比普通大米更高的价值。目前挤压重组米多以米粉配合添加维生素、矿物质,进行营养强化,或者添加少量功能性原料进行研究,市场上暂无专门针对糖尿病和肥胖人群的重组米产品。本文旨在通过对重组米配方工艺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开发出一种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低GI(血糖生成指数)并具备大米物性特征的产品,以期满足糖尿病和肥胖人群对主食的需求,又能实现对血糖的有效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设计不同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多种配方组合,进行重组米品质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的综合评测,得出感官评价中适口性、质地与质构仪检测指标中咀嚼性、硬度的对应关系。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形成主客观结合的综合感官评价指标,建立了挤压重组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2)在重组米的工艺研究方面,重点考察了原料目数、原料含水量、挤压机转速、挤压机的机筒温度、喂料速度等五个单因素对重组米品质的影响。在试验选择范围内,各因素获得最高评分的参数分别为:原料目数80目,原料水分含量35.01%,挤压机转速139.75rpm,机筒温度75.44℃,喂料速度64.65kg/h。随后采用响应面设计,对物料含水量、挤压机转速、喂料速度和机筒温度进行了工艺优化和方程拟合。其中,机筒温度影响显着(P<0.05),当物料含水量32.97%,挤压机转速179.20rpm,机筒温度80.25℃,喂料速度59.80kg/h时,重组米的综合感官评分最高。(3)采用电子牙(质构仪)、电子舌、电子鼻等仪器辅助感官评价,研究了挤压重组米的物性特征、风味特征以及营养特征,并与普通大米(籼米、粳米)做比较。结果显示,质构方面,重组米的破裂力与硬度高于大米,回生值低,米饭软而不粘,口感好;滋味和气味方面,重组米酸味低于大米,但是咸味、甜味、涩味、鲜味比大米重;从微观结构来看,天然大米有一定裂纹,而重组米由于经过高压处理,结构较为致密紧实。经营养素检测,该重组米属于高蛋白、高纤维食品。(4)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和人体生理测试,重点研究了重组米的功能特性和GI值。体外模拟消化试验测得白面包组GI值为94.4,籼米组GI值为75.0,重组米组GI值为60.5。人体生理测试结果挤压重组米的GI为52.7,属于低GI食品。相对于普通大米而言,更适合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人群食用。
徐晓茹[2](2018)在《挤压对重组米理化特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利用挤压技术,以普通籼米为主要原料制作重组米,通过考察挤压前后淀粉的变化、重组米食用品质的差异,来探究挤压操作对淀粉造成的影响。测定芦丁重组米和富铬酵母重组米的血糖指数、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来研究其消化特性。研究了挤压对原料中淀粉重均分子量、直链淀粉百分含量、结晶结构、糊化和热力学性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处理后,淀粉中淀粉颗粒结构破坏、淀粉发生降解,直链淀粉百分含量升高,重均分子量降低;糊化、热力学性质以及质构特性均发生变化。挤压后淀粉的结晶结构也由A型转变为V型。不同原料成分的挤压样品的糊化和质构特性,以及直链淀粉含量均有明显差别。另外,紫外光谱扫描和荧光光谱扫描结果也显示挤压处理也会使蛋白质肽键发生伸展,导致基团周围微环境发生变化。通过分析不同挤压参数制得的13种挤压重组米样品和普通籼米,探讨挤压样品的糊化度、质构特性、膨化度、水溶性、吸水性等挤压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膨化度与弹性(r=-0.583)、回复性(r=-0.757)呈显着负相关;吸水性与回复性呈显着正相关(r=0.613);容重与胶粘性呈显着正相关(r=0.657);糊化度与膨化度、吸水性、容重也有一定相关性;粘度与水分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920),与碘蓝值也有一定的负相关(r=-0.303)。雷达图显示出重组米样品相比普通籼米的糊化度、硬度、内聚性、胶粘性、回复性和耐咀性均升高。通过研究添加辅料的重组米相较于空白重组米和普通籼米在色度、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和血糖指数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芦丁和富铬酵母的降低血糖的作用。结果表明,芦丁重组米和富铬酵母重组米的L值、b值和a值相较于未加辅料的挤压样品也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抑制率也逐渐增加,而且对降低重组米的血糖生成指数也有一定的效果。芦丁重组米和富铬酵母重组米的SDS和RS含量相较于空白重组米明显增大,具有减缓淀粉消化的作用。
王立,吴桐,易翠平,钱海峰,张晖,齐希光[3](2017)在《无麸质大米面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开发大米面包不但可以丰富中国大米类产品的花色品种,还能解决麸质过敏人群对饮食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无麸质大米面包中不含面筋蛋白,在制作过程中存在面团难以形成有效的网络结构、不易成型、品质差(持水性、持气性、弹性和内聚性)、老化速率快等缺点。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改进工艺条件、添加品质改良剂等方法,对无麸质大米面包品质进行改善,文章简述了无麸质食品的相关标准和大米面包使用的原料,并介绍了其工艺和品质改良研究进展,以期为无麸质大米面包的产业化开发提供参考。
李丹[4](2016)在《以聚合乳清蛋白为主要增稠剂研制大米酸奶》文中认为大米是世界公认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含有低过敏性淀粉和优质的植物蛋白,具有众多生理功效。目前大米主要以蒸煮的方式食用,高附加值且携带方便的产品形式较少。本文旨在以大米为原料,以聚合乳清蛋白(PWP)为主要增稠剂,通过浸泡、打浆、糊化、发酵等工艺得到一款感官及质构良好、营养价值高的共生凝固型大米基酸奶。具体如下:(1)为得到稳定、均一的大米奶,对大米浸泡工艺、糊化工艺、乳化剂种类和添加量进行优化。浸泡时间为3h,大米与水的比例为1:3,浸泡温度为25±2℃,作为最佳浸泡条件,吸水率可达到2324%;糊化料液比例1:12,糊化温度为80℃,糊化时间为10min时,大米奶流动性较好,且糊化度可达到87.65±2.45%;添加卵磷脂(0.05%)为乳化剂,能在保证大米奶流动性较好的基础上稳定时间最长,可达到5d。(2)通过对发酵菌种及接种量、菊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蛋白质种类及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的优化,确定产品的配方及发酵工艺条件。产品配方为:1%菊粉(益生素),1%大米蛋白、7%白砂糖;发酵条件为:ABY-3混合菌种(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四种混合菌)为益生菌发酵剂、接种量为0.010%,发酵时间3.5h,发酵温度43℃。(3)为解决大米酸奶难以成型技术难题,以PWP为主要增稠剂,辅配黄原胶、卡拉胶和果胶三种增稠剂进行优化筛选。当PWP添加量为0.4%(m/v),黄原胶添加量为0.03%(m/v)时,大米酸奶形成稳定坚固的凝乳,持水力可达94.88±0.55%,硬度82.80±4.24 g,无自然水分析出。(4)对优化所得最终产品进行理化分析、感官评价、质构分析、益生菌计数及微观结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优化条件下得到大米酸奶蛋白质含量达2.00%,脂肪含量较低为1.06%,p H为4.24±0.05,硬度为99.40±6.20 g、粘度为1573.20±155.45 m Pa·S,益生菌数在106 CFU/m L以上,大米酸奶感官评定总体接受性得分为4.33±0.39(5分制);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添加聚合乳清蛋白大米酸奶结构紧密,孔隙较小。(5)大米酸奶货架期内产品特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大米酸奶益生菌总数目在8周内均保持在106 CFU/m L以上,p H在4.04.5之间,粘度值在7401600m Pa·S范围内,硬度值处于40100g之间,感官评定总体接受度得分处于3.04.5之间,且未检测出大肠杆菌和霉菌。本研究以大米为原料,以聚合乳清蛋白为主要增稠剂成功研发了感官及质构良好的共生凝固型大米酸奶,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并发挥大米及大米蛋白的营养价值,增加大米制品产品形式,更能够为乳糖不耐症和牛奶过敏相关消费者提供一种健康的选择。
艾辛梓,高琦,段华妮,李京儒,薛友林[5](2015)在《山药大米复合饮料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以山药和大米为主要原料,通过对大米和山药分别进行打浆、糊化、液化等工艺,研制出山药大米复合饮料。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根据感官评分标准确定了最佳复合护色剂配方和最佳提汁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复合护色剂的配方为:0.05%CA+0.05%Vc+0.15%Na Cl(质量分数);磨浆的最佳工艺为:山药∶水(质量比)=1∶6,大米∶水(质量比)=1∶9。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根据感官评定得出山药大米饮料的最佳工艺配方。结果表明,采用α-淀粉酶酶解大米和山药浆液的最佳条件分别为:山药的淀粉酶添加量为0.005%,p H为6.0,温度为60℃,液化时间为40min;大米的淀粉酶添加量为3%,p H为6.0,温度为60℃,液化时间为60min;产品的最佳配方为:山药汁∶大米汁=1∶2,蔗糖6%,柠檬酸0.18%。最终确定产品的最佳稳定剂配方为:酸性羟甲基纤维素(酸性CMC)0.10%与黄原胶0.10%构成的复合稳定剂。
杨颖[6](2013)在《以阴米为原料的婴幼儿营养米粉的制作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阴米”是一种传统食物,具有滋阴补肾、增进食欲之功效,它是大米经过特定的制作过程所得,主要分为泡米、蒸熟、烘干、搓米、保存五个步骤。本课题主要是以这种阴米为原料来制作婴幼儿营养米粉,其优越性在于阴米具有良好的消化特性。通过加入合适的配料,选取适当的加工工艺,从而制备出具有良好消化性并且营养全面的婴幼儿营养米粉,并且对自制的婴幼儿米粉进行一系列的性质研究,通过与市售米粉的比较,探讨以阴米为原料制备婴幼儿营养米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对主料阴米粉的特性进行研究,选取制作阴米的大米品种,通过对其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粒度分布、晶体性质和流变特性的研究,得出发酵的粳米消化速度最快,因此选取以粳米为原材料制成的阴米作为婴幼儿米粉的主料。原米粉和阴米粉的结晶度分别为23.78%,11.02%,阴米粉的结晶度明显小于原米粉。在流变学特性中,随着剪切速率的不断增大,阴米粉和原米粉的粘度逐渐降低;随着剪切角频率的增大,储能模量G’和耗能模量G’’逐渐增大,阴米粉和原米粉的储能模量G’值均大于耗能模量G’’值,阴米粉的储能模量G’变化范围为5-15Pa,耗能模量变化范围为2-26Pa,原米粉的储能模量G’变化范围为10-40Pa,耗能模量变化范围为5-30Pa,阴米粉和原米粉在储能模量G’的差异上明显大于在耗能模量G’’的差异;阴米糊和原米糊的储能模量G’和耗能模量G’’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阴米糊的储能模量G’和耗能模量G’’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很平缓,原米糊的变化曲线较为陡峭。2.以阴米为原料制备婴幼儿米粉,其最优糊化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加热时间为40min、糊化温度为100℃、料液比为1:10。为了满足GB1076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婴幼儿高蛋白谷物辅助食品中对营养指标的规定,其配方设计必须符合国标中的约束条件,通过线性规划及配方的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终的配比:阴米粉含量为70%、香蕉粉含量为17%,蛋黄粉含量为27%。由于矿物质元素的缺乏,必须添加的Ca、Fe、Zn的含量为:650mg/100g、7mg/100g、5mg/100g。配料对婴幼儿米粉流变性质的影响是:阴米香蕉粉的储能模量G’大于阴米蛋黄粉,两者在耗能模量G’’上的差异不大,在升温的过程中,阴米香蕉粉的变化趋势比较明显,G’和G’’下降速度较快,而阴米蛋黄粉G’和G’’的下降速度较慢。3.以阴米为原料自制的婴幼儿米粉的平均粒度15.626 μ m,大于亨氏米粉的平均粒度12.784 μm。其热力学性质相近,但自制婴幼儿米粉的终止糊化温度低于亨氏米粉终止糊化温度4℃,糊化温度范围较小。通过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可知,以阴米为原料自制的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的结晶度分别为10.83%,10.99%,结晶度比较低,并且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2.1%、2.3%,自制米粉和亨氏米粉的淀粉体外消化性比原米粉的消化性好很多。在270min时,自制米粉的DIG值已经达到91.7%,亨氏米粉的DIG值达到75.8%,而原米粉为14.4%。
张立[7](2013)在《大米胡萝卜粑粑加工与保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米粑粑是用大米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饼状食品,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食。大米蔬菜粑粑是加入蔬菜或野菜的大米粑粑新品种,具有更丰富的营养价值。由于产品色泽、蔬菜处理方法、加工工艺、成品防腐保鲜等问题难以解决,限制了大米蔬菜粑粑的发展。所以,目前市面销售的大米蔬菜粑粑品种较少,以蒿子粑粑、艾叶糍粑为代表。本试验选择胡萝卜作为蔬菜原料,制成一种大米蔬菜粑粑新品种即大米胡萝卜粑粑。本试验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大米胡萝卜粑粑的原料配比、加工制作、防腐剂种类及其添加浓度。在大米原料配比中,设计粘米粉与糯米粉的质量比分别为1:0、0:1、1:1、2:1、3:2、4:3、5:4,通过感官评价、质构分析、统计分析得出较理想的粘米粉与糯米粉的比例为5:4。在此基础上,设计胡萝卜添加量占大米总量的比例为0、5%、10%、15%、20%、30%、40%、50%共八组。通过对口感、色泽、气味、滋味进行感官评价,对硬度、粘着性、弹性、咀嚼性、亮度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加入的新鲜胡萝卜泥含量为40%。成品口感适中,香味适宜,有淡淡胡萝卜味,颜色为橘黄色、自然均匀有光泽,滋味佳,无苦、涩、怪味,回味微甜。在大米胡萝卜粑粑的防腐保鲜研究中,设计了不同防腐剂组合和浓度共15组进行试验。防腐剂处理的成品经过真空包装和巴氏杀菌后每隔20天进行一次微生物检测,共5次,检测不同防腐剂组合成品所含的菌落总数、霉菌、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及志贺氏菌的数量。在100d时进行一次感官评价。通过感官评价得到山梨酸钾0.1%+脱氢乙酸钠0.3%处理的样品色泽较好、未产生霉变,无异味,检测无大肠菌群,菌落总数为9.0×103CFU/g、霉菌和酵母70CFU/g,防腐效果较好。室温下保质期在4个月以上。
陈淑媚,张宏康[8](2011)在《大米花生饮料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以大米和花生为主要原料的米乳饮料的制备工艺。运用耐高温a-淀粉酶对米浆进行液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米浆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液化参数为温度80℃,料水比1∶10(g/mL),酶用量0.3%,时间40 min,pH为6.5。取酶解后的上清液进行饮料配制。米乳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蔗糖1.5%、花生2%;最佳乳化稳定剂配方为:0.1%蔗糖脂肪酸酯+0.05%果胶+0.05%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产品口感柔和,外观均匀且无沉淀、分层现象,稳定性良好。
刘洋洋,张宏康[9](2011)在《大米乳饮料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大米为原料,研制了一种新型饮料——大米乳。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烤大米、奶粉、蔗糖和稳定剂添加量的探讨,以及对配料比例的正交优化和产品的综合评分,最后得出产品的最佳配方为:炒大米10%、奶粉1%、蔗糖7%、稳定剂CMC0.3%(均为质量百分比)。以此最佳配方制做的大米乳口感、风味、稳定性均获得满意效果。为大米的精深加工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厚荣[10](2009)在《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营养缺乏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状况,为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少国家都先后推出营养强化食品,来补充日常膳食中所缺乏的重要营养素。特别是在美国,营养强化产品已近万种,占到所有食品的80%。稻米是世界特别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但是在加工、淘洗过程中其营养素损失严重。为提高国民营养,对大米进行营养强化,补充人们在营养摄入中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营养强化米的制作技术中,蒸煮挤压营养强化技术是目前的最新技术,一些科研人员在蒸煮挤压营养强化米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不足,如对蒸煮挤压营养强化米的配方优化技术、挤压成型技术、湿样品的干燥技术、营养素的贮存稳定性及成品贮存条件的研究、品质评价体系、工业化生产线的设备配套研究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营养强化米的工业化生产。为此,本研究提出利用杂粮作为营养素的载体原料,使用单螺杆蒸煮挤压技术,制作全新的可用于大米强化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用以实现对大米的营养强化并彻底改变了过去大米强化的方式,对杂粮的深加工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配方的设计(1)在对挤压原料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线性规划理论,针对产品营养要求及原料挤压特性的一些限制条件,采用计算机编程,设计出了适合不同人群食用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基础配方三个(普通型、青少年型、高纤维钙型)。其基础配方为:①普通型:标准籼米30.0%,玉米(黄)64.0%,糯米0.5%,小麦标粉2.0%,燕麦全粉0.5%,高粱1.0%,黄豆粉2.0%;②青少年型:标准籼米24.5%,玉米(黄)60.0%,糯米1.0%,小麦标粉3.0%,燕麦全粉2.4%,高粱4.0%,黄豆粉5.0%;③高膳食纤维钙型:标准籼米28.2%,玉米(黄)60.7%,糯米0.5%,小麦标粉0.5%,燕麦全粉1.0%,高粱1.0%,黄豆粉3.0%,麸皮5.0%。(2)在综合考虑《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94)、《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与普通大米混配比例、加工损失等各种因素后,确定了各种营养素在试验原料的添加量:①普通型:VB1、VB2、VB6、VB12、VC、VD3、碳酸钙、硫酸亚铁、硫酸锌的添加量每100g分别为1.75mg、1.75mg、2.5mg、1μg、75mg、75μg、2100 mg、45.59 mg、50.66mg;②青少年型:VB1、VB2、VB6、VB12、VC、VD3、碳酸钙、硫酸亚铁、硫酸锌的添加量每100g分别为1.75mg、1.75mg、2.5mg、1μg、75mg、75μg、2200 mg、65.1 mg、54.15 mg;③高膳食纤维钙型:VB1、VB2、VB6、VB12、VC、VD3、碳酸钙、硫酸亚铁、硫酸锌的添加量每100g分别为1.75mg、1.75mg、2.5mg、1μg、75mg、75μg、2400mg、45.59 mg、50.66mg。2.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蒸煮挤压造粒技术的研究(1)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工艺参数范围:物料加水量22%~30%,挤压螺杆转速35rpm~45rpm,三段机筒温度控制在120℃~140℃(指中间温度),出料端机筒温度80℃,模板选用32孔的椭圆孔模板,进料器转速9rpm,切刀转速根据螺杆转速对应。(2)通过SAS8.0软件建立了弹性、咀嚼性、粘附性、耐煮性及感官评分与各影响因素的多项式数学模型(y1为弹性,y2为耐煮性,y3为咀嚼度,y4为粘附性,y5感官评分,x1为螺杆转速,x2为机筒温度,x3为物料加水量):(3)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得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最优成型工艺参数是:当出料端机筒温度80℃、模板选用32孔的椭圆孔模板、进料器转速9rpm、切刀转速为600 rpm时,物料加水量25%,挤压螺杆转速40rpm,三段机筒温度控制在118℃~128℃138℃,可得到品质优化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产品。3.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技术研究(1)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条件范围为:热风温度45~60℃、热风风速0.2~0.4 m/s、铺放厚度0.5~1.5 kg/m2。(2)用Matlab7.0软件,对不同干燥条件下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基含水率与干燥参数热风温度、风速、铺放厚度进行拟合,得出拟合方程:①不同温度条件下:②50℃,不同风速条件下:③温度50℃、风速0.2m/s、不同厚度条件下:在曲线拟合的基础上研究了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特性,得出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特性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原料。(3)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并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干燥时热风温度、热风风速及铺放厚度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耐煮性、咀嚼性、粘附性、弹性及感官评定没有显着影响,而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速率有显着影响,其中热风温度呈极显着的影响。(4)综合考虑干燥速率、生产效率及能源消耗,最终确定干燥最佳参数为:热风温度60℃、风速0.2m/s、铺放厚度1.5kg/m2。在此条件下,干燥时间为36min,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即可达到安全贮藏水分要求(湿基水分约为12%)。4.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贮藏稳定性研究(1)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在储藏过程中随储藏期的延长、储藏温度的升高,维生素保存率下降(特别维生素C和维生素D3下降明显,B族维生素相对稳定),水分和酸价上升,钙、铁、锌基本稳定。(2)包装方式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各成分有一定影响:罐装对维生素有较好的保持作用,4℃、罐装储藏条件是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最佳储藏条件。(3)暴晒条件下,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维生素保存率小于4℃,与20℃基本接近,总体高于37℃。5.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品质研究(1)加水量、保温时间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米饭的最终品质均有很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按1:1的米水比进行加热蒸煮:加热停止后,保温15min~30min,可得食味较佳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米饭。(2)验证试验结果:感官评定试验结果表明,挤压普通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米饭感官方面优于魔芋挤压米和日本淀粉营养强化米,稍低于普通米饭。(3)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确定了三种杂粮营养强化剂产品的营养素含量,同时确定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与大米的合适混配比例为1:4或1:5,并提出了产品的质量标准。6.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设备配套研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工艺流程,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工业化生产设备进行了选择,绘出了生产线的设备工艺流程立面图和设备工艺流程平面图。本论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1)首次将杂粮作为营养素的载体原料,并制作出了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而运用于大米的强化,改变了过去大米营养强化的方式;(2)首次利用单螺杆蒸煮挤压技术和薄层干燥试验设备,对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配套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套完整的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工业化生产技术。本论文的部分研究内容已在《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科技》上发表了4篇研究文章。
二、浅论大米的营养与大米食品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大米的营养与大米食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挤压重组米的配方工艺及其理化特性和血糖生成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重组米的研究进展 |
1.1.2 重组米的研究背景 |
1.1.3 重组米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挤压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挤压技术的发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重组米配方的研究 |
1.3.1 不同蛋白质含量重组米的研究 |
1.3.2 不同碳水化合物含量重组米的研究 |
1.4 GI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1 GI提出背景 |
1.4.2 GI概念 |
1.4.3 GI测定方法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挤压重组米的质构评价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主观评价方法 |
2.3.2 客观评价方法 |
2.3.3 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
2.3.4 不同组方重组米的制备与评价 |
2.3.5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感官评价适口性与质构指标咀嚼性的相关性 |
2.4.2 感官评价质地评分与质构指标硬度的相关性 |
2.4.3 重组米感官评分与仪器分析指标相关的显着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挤压重组米的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
3.2.1 实验原料 |
3.2.2 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挤压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
3.3.2 挤压工艺响应面分析实验 |
3.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原料目数对重组米质构的影响 |
3.4.2 原料水分含量对重组米质构的影响 |
3.4.3 喂料速度对重组米质构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3.4.4 挤压温度对重组米质构的影响 |
3.4.5 挤压机转速对重组米质构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3.4.6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挤压重组米的物性和营养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主要原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重组米的基本物性测定 |
4.3.2 重组米的电子仿生评价测试 |
4.3.3 重组米的糊化特性 |
4.3.4 重组米的微观形貌测定 |
4.3.5 重组米的营养与安全指标测定 |
4.3.6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重组米的基本物性 |
4.4.2 重组米的电子仿生评价结果 |
4.4.3 重组米的糊化特性 |
4.4.4 重组米的微观形貌 |
4.4.5 重组米的营养与安全指标检测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挤压重组米GI(血糖生成指数)的测定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试剂的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样品的制备 |
5.3.2 体外消化测试 |
5.3.3 人体生理测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体外消化测试结果 |
5.4.2 人体生理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挤压对重组米理化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米概述 |
1.1.1 大米的化学构成与营养特点 |
1.1.2 大米的加工与利用 |
1.2 挤压加工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1.2.1 挤压机简介 |
1.2.2 挤压加工技术特点 |
1.2.3 挤压加工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 挤压重组米研究现状 |
1.3.1 挤压过程中主要成分的理化性质的变化 |
1.3.2 挤压重组米理化性质的研究 |
1.3.3 功能型重组米的研究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4.1 选题背景 |
1.4.2 选题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挤压前后大米淀粉理化性质变化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挤压样品的制备 |
2.2.2 淀粉颗粒微观结构观察 |
2.2.3 质构测定 |
2.2.4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2.2.5 淀粉分子量测定 |
2.2.6 淀粉的糊化特性(RVA)的测定 |
2.2.7 热力学性质(DSC)分析 |
2.2.8 X衍射测定 |
2.2.9 紫外光谱扫描 |
2.2.10 荧光光谱扫描 |
2.2.11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挤压前后淀粉颗粒的微观结构 |
2.3.2 质构测定 |
2.3.3 直链淀粉百分含量测定 |
2.3.4 分子量测定 |
2.3.5 淀粉糊化特性(RVA)测定 |
2.3.6 热力学性质的变化 |
2.3.7 X-衍射测定 |
2.3.8 紫外光谱扫描 |
2.3.9 荧光光谱扫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组米品质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挤压样品的制备 |
3.2.2 质构测定 |
3.2.3 膨化度测定 |
3.2.4 吸水性、水溶性的测定 |
3.2.5 容重的测定 |
3.2.6 糊化度测定 |
3.2.7 水分含量测定 |
3.2.8 碘蓝值测定 |
3.2.9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糊化度 |
3.3.2 质构特性 |
3.3.3 雷达图 |
3.3.4 膨化度 |
3.3.5 吸水性和水溶性 |
3.3.6 挤压特性之间的相关性 |
3.3.7 水分、碘蓝值与胶粘性的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辅料对重组米消化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制备 |
4.2.2 色度 |
4.2.3 重组米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
4.2.4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4.2.5 血糖指数 |
4.2.6 体外消化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色度 |
4.3.2 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4.3.3 血糖指数 |
4.3.4 体外消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以聚合乳清蛋白为主要增稠剂研制大米酸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米的研究现状 |
1.1.1 大米的化学成分及营养特性 |
1.1.2 大米的生理功效 |
1.1.3 国内外大米制品的研究现状 |
1.1.4 发酵型大米制品的研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
1.2 聚合乳清蛋白的开发及应用 |
1.2.1 乳清蛋白的概述 |
1.2.2 聚合乳清蛋白的生理功效 |
1.2.3 聚合乳清蛋白的应用现状 |
1.3 发酵剂的种类及生理作用 |
1.3.1 基础发酵剂的组成及生理作用 |
1.3.2 益生菌种类及生理作用 |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米奶的制备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浸泡工艺的确定 |
2.2.2 糊化工艺的优化 |
2.2.3 乳化剂种类和添加量的筛选 |
2.2.4 强化剂种类和添加量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米酸奶的制备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大米酸奶配方的优化 |
3.2.2 大米酸奶稳定性的优化 |
3.2.3 大米酸奶发酵工艺的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米酸奶理化成分分析及保质期实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0 大米酸奶营养成分分析及物理化学指标检测 |
4.2.1 大米酸奶微观结构观察 |
4.2.2 大米酸奶储存期内的感官变化 |
4.2.3 大米酸奶储存期内的卫生指标变化 |
4.2.4 大米酸奶储存期内的益生菌活性变化 |
4.2.5 大米酸奶储存期内的pH值变化 |
4.2.6 大米酸奶储存期内粘度值和硬度值变化 |
4.2.7 大米酸奶储存期内蛋白质的分解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以阴米为原料的婴幼儿营养米粉的制作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大米的营养及发展领域 |
1.1 大米的营养及其功能性质 |
1.1.1 大米淀粉的功能性质 |
1.1.2 大米蛋白的功能性质 |
1.2 大米的研究的发展领域 |
1.2.1 以大米原料开发婴幼儿食品 |
1.2.2 深入研究传统的大米发酵工艺 |
1.2.3 大米原料应用于功能性食品 |
1.3 阴米的研究现状 |
2 婴儿营养米粉的研制与发展现状 |
2.1 婴幼儿米粉的原料和配方 |
2.2 婴幼儿米粉的加工工艺 |
2.2.1 滚筒干燥技术的加工工艺 |
2.2.2 挤压膨化技术加工工艺 |
2.3 婴幼儿米粉加工工艺存在的缺陷 |
2.4 婴儿米粉加工技术的优化 |
2.4.1 开发婴幼儿营养米粉的新型原料 |
2.4.2 婴幼儿米粉加工工艺的优化 |
2.5 发展现状与差距 |
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4.1 技术路线 |
4.2 创新点 |
第二章 主料阴米粉的特性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化学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主要设备 |
1.3 实验与分析方法 |
1.3.1 阴米的制作 |
1.3.2 阴米原料品种的选择 |
1.3.3 阴米粉成分含量的测定 |
1.3.4 粒度分布 |
1.3.5 晶体特性 |
1.3.6 流变学特性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1 阴米粉的体外消化模拟 |
2.2 阴米粉化学成分含量 |
2.3 阴米粉的粒度分布 |
2.4 阴米粉的晶体特性 |
2.5 阴米粉的流变学特性 |
2.5.1 流动模式下的流变特性 |
2.5.2 振荡模式下的流变特性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婴幼儿米粉的工艺配方及特性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化学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主要设备 |
1.3 实验与分析方法 |
1.3.1 婴幼儿米粉的配方设计 |
1.3.2 婴幼儿米粉加工工艺条件的确定 |
1.3.3 婴幼儿米粉的加工工艺流程 |
1.3.4 配方的正交试验及综合评分 |
1.3.5 婴幼儿米粉中钙、铁、锌、钠含量的测定 |
1.3.6 配料对阴米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1 婴幼儿米粉配方设计实验结果 |
2.2 婴幼儿米粉加工工艺条件研究结果 |
2.2.1 最佳糊化温度的选择 |
2.2.2 最佳糊化时间的选择 |
2.2.3 最佳料液比的选择 |
2.2.4 婴幼儿米粉工艺研究中的正交试验结果 |
2.3 配方的正交试验结果及综合评分 |
2.4 婴幼儿米粉中钙、铁、锌、钠的含量 |
2.5 配料对阴米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
2.5.1 流动模式下的流变特性 |
2.5.2 振荡模式下的流变特性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制婴幼儿米粉与亨氏米粉的性质比较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化学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主要设备 |
1.3 实验与分析方法 |
1.3.1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的粒度比较 |
1.3.2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的热力学性质比较 |
1.3.3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的晶体特性比较 |
1.3.4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总淀粉、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
1.3.5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的婴幼儿体外消化模拟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1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的粒度比较 |
2.2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的热力学性质比较 |
2.3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的晶体特性比较 |
2.4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总淀粉、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
2.5 自制婴幼儿米粉和亨氏米粉的婴幼儿体外消化模拟 |
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大米胡萝卜粑粑加工与保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大米粑粑的研究 |
1.1 大米粑粑的概念 |
1.2 大米粑粑的原料及种类 |
1.3 大米粑粑的加工方法及加工现状 |
2 大米粑粑的防腐技术 |
2.1 传统的防腐方法 |
2.2 食品保鲜防腐的常用方法 |
3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
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 |
4.1 大米胡萝卜粑粑的加工制作 |
4.2 大米胡萝卜粑粑成品的保鲜防腐 |
第二章 大米胡萝卜粑粑的制作工艺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工艺流程 |
1.3 操作要点 |
1.4 试验设计 |
1.5 检测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粘米粉与糯米粉比例对大米胡萝卜粑粑品质的影响 |
2.2 新鲜胡萝卜含量对大米胡萝卜粑粑品质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米胡萝卜粑粑的保鲜防腐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操作流程 |
1.3 操作要点 |
1.4 防腐剂种类及浓度的确定 |
1.5 检测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防腐剂对大米胡萝卜粑粑防腐保鲜效果的影响 |
2.2 产品中的防腐剂含量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米花生饮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原辅料与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工艺操作要点 |
1.2.2. 1 大米的精选与粉碎 |
1.2.2. 2 花生米的最佳焙炒条件的确定 |
1.2.2. 3 调浆 |
1.2.2. 4 加热糊化 |
1.2.2. 5 酶处理及灭酶和过滤 |
1.2.2. 6 调配 |
1.2.2. 7 均质及脱气 |
1.2.2. 8 灌装、灭菌与冷却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大米焙炒时间对成品的感官品质影响 |
2.2 大米与花生用量的配比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2.3 酶解正交试验 |
2.4 饮料的调配 |
3 产品质量指标 |
3.1 感官指标 |
3.2 理化指标 |
3.3 微生物指标 |
4 结论 |
(9)大米乳饮料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原辅料 |
1.2 仪器及设备 |
1.3 工艺流程 |
1.4 操作要点 |
1.5 产品配方的确定 |
1.6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米烘焙条件对成品品质的影响 |
2.2 磨浆处理对原料利用率的影响 |
2.3 酶解条件的确定 |
2.4 米乳饮料均质条件的确定 |
2.5 米乳饮料配方的确定 |
2.6 杀菌方法 |
3 产品理化指标检验结果和品质评价 |
3.1 米乳饮料主要营养成分组成 |
3.2 产品感官评价 |
3.3 微生物检验结果 |
(10)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杂粮的营养价值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
1.1.1 杂粮的营养价值 |
1.1.2 杂粮的生理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
1.1.3 杂粮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 大米的营养强化研究 |
1.2.1 大米营养强化的意义 |
1.2.2 大米营养强化的种类 |
1.2.3 大米的营养强化现状与强化方法 |
1.3 挤压营养强化米的研究进展 |
1.3.1 营养强化米的非热挤压法研究现状 |
1.3.2 营养强化米的蒸煮挤压法研究现状 |
1.3.3 重组米(人造米)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4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研究方法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2.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3 研究的思路 |
第三章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配方设计研究 |
3.1 载体原料营养配方设计依据及线性规划初始模型 |
3.1.1 载体原料营养配方设计依据 |
3.1.2 载体原料营养配方设计线性规划初始模型 |
3.2 营养素配方设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载体原料配方的优化设计结果 |
3.3.2 营养素配方的设计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蒸煮挤压成型工艺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试验设计方案 |
4.1.4 分析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蒸煮挤压成型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4.2.2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蒸煮挤压成型的多因素试验结果 |
4.2.3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蒸煮挤压成型最佳工艺参数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干燥工艺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1.4 测定方法 |
5.1.5 数据的处理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干燥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5.2.2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干燥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储藏稳定性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主要仪器设备 |
6.1.3 储藏试验方法 |
6.1.4 分析测定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6.2.2 普通型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储藏稳定性试验 |
6.2.3 青少年型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储藏稳定性试验 |
6.2.4 高纤维钙型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储藏稳定性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品质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供试材料 |
7.1.2 主要仪器设备 |
7.1.3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蒸煮试验设计 |
7.1.4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米饭的食味评价 |
7.1.5 测定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蒸煮工艺的确定 |
7.2.2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品质研究 |
7.2.3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产品营养组分分析及质量标准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设备配套研究 |
8.1 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生产工艺流程 |
8.2 主要机械设备选型 |
8.3 设备工艺流程图 |
8.3.1 设备工艺流程立面图 |
8.3.2 设备工艺流程平面图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设想 |
9.1 本文主要结论 |
9.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9.3 后续研究设想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件 |
致谢 |
四、浅论大米的营养与大米食品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挤压重组米的配方工艺及其理化特性和血糖生成指数研究[D]. 喻勤.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挤压对重组米理化特性影响研究[D]. 徐晓茹.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3]无麸质大米面包研究进展[J]. 王立,吴桐,易翠平,钱海峰,张晖,齐希光. 食品与机械, 2017(03)
- [4]以聚合乳清蛋白为主要增稠剂研制大米酸奶[D]. 李丹. 吉林大学, 2016(09)
- [5]山药大米复合饮料的研制[J]. 艾辛梓,高琦,段华妮,李京儒,薛友林. 饮料工业, 2015(03)
- [6]以阴米为原料的婴幼儿营养米粉的制作及特性研究[D]. 杨颖.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7]大米胡萝卜粑粑加工与保存技术研究[D]. 张立.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大米花生饮料加工工艺研究[J]. 陈淑媚,张宏康.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09)
- [9]大米乳饮料制备工艺研究[J]. 刘洋洋,张宏康. 饮料工业, 2011(05)
- [10]杂粮米型营养强化剂的生产技术研究[D]. 陈厚荣. 西南大学, 2009(12)
标签:大米论文; 营养强化剂论文; 大米国家质量标准论文; 阴米论文; 婴儿米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