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水上交通事故多发原因及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锋[1](2021)在《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长江C段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简易程序优化研究》文中认为
王成[2](2020)在《山东海域砂石船舶监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海洋强国战略、交通强国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和综合交通物流行业得到迅猛发展,所涉及的海上工程建设、港口建设、房地产建设等项目对砂石料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砂石的生产地和需求地分布不一致,催生了生产、运输、使用砂石的产业链。以山东为例,在海洋方面,山东海岸资源条件优越,海岸线漫长曲折,提供了丰富的海砂资源;在陆地方面,山地丘陵占山东省总面积的34%左右,且多为花岗岩或片麻岩组成,提供了丰富的矿石资源。同时,山东还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有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招引了大量砂石船舶参与到砂石市场中来。这些船舶多存在的船舶状况差、超载运输、配员不足、证书不全、违规航行等问题,对海上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盗采海砂、违法排污等行为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海事部门作为海上行政执法单位,是监管砂石船舶的重要一环。本文便以海事部门的监管工作现状为基础,深入分析砂石市场的各方面要素,通过统计近年来发生海上事故的砂石船舶案例,整理出了砂石船舶的自身特点、涉及海域的海况气象条件,从深层次上研究了非法砂石船舶禁而不绝的原因。文末,在借鉴实际案例及实际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模型,提出对砂石船舶监管对策的优化建议,主要是综合地方政府和各海事监管部门力量,共同建立起打击海上非法砂石船的统一战线,并形成长效机制,改变以往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
张敬[3](2020)在《技术赋能视角下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研究 ——以长江宝山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上海内河船舶的安全管理问题频发。内河船舶总体技术水平依然较低,船舶制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运力结构不合理,影响了船舶和航道效益的发挥。在航运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航运企业和个人减少船舶安全投入、聘用无证驾机人员、内河船舶从事海上运输以及参与成品油走私等种种违法行为和不正当手段,非法谋求经济利益。船舶运营状况差,低标准船横行,安全事故频发。航运公司安全管理措施缺乏,作为投资人的内河船东,缺少船舶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挂而不管”的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水上交通安全执法呈现多头治理的局面,各执法部门都有自己的执法力量,存在一定的职责交叉。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协调难度大。内河航运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装备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航道有限通航资源与航运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锚地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内河船舶运力的周转。恶劣气象下辖区风险隐患多发易发,危及船舶安全。上述都严重影响航运市场的秩序和稳定。如何在保障水上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给海事部门的监管与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研究长江上海宝山段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船舶、船员、航运企业、治理主体、设施和环境等,对技术赋能视角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监管技术在内河船舶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及“一网通办”等“互联网+政务服务”对内河航运对象提供的服务进行了探索,以信息化为驱动,结合海事业务实际,着重对内河船舶的安全管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主体和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进行思考。最后,文章针对长江上海宝山段内河船舶的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即在技术赋能视角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压实海事部门、航运企业、船方、码头单位等社会主体责任,加强数据共享和管理资源的重新分配,提升行政管理能力和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等,致力于消除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隔阂障碍,以最低成本努力实现最大公共利益。
陈永军[4](2020)在《脆弱性视角下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单位运输成本低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流域的经济发展。但水路运输运营环境复杂,水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这对风险应急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水上贸易货物量的增加,通过深水航道进出通航水域的船舶数量不断攀升,通航船舶航线交叉密集度不断扩大。如果发生突发险情或事故,受短时间内船舶数量多、航线交叉错综复杂、应急救援不便等诸多因素限制,极易造成水上交通拥堵与通航网络紊乱,进而引发船舶通航系统的脆弱性风险。因此,如何运用恰当的模型与方法辨识通航系统的脆弱性、刻画风险演化机理,并对船舶交通流拥堵、突发事件两个主要风险场景进行分析,显得尤为紧迫。论文以系统理论、脆弱系统、水上交通安全、深度学习、复杂网络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脆弱性角度出发,结合交通流密集水域特殊性,对船舶通航风险进行深度剖析,辨识影响船舶通航系统的主要脆弱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脆弱性因素进行层级结构划分和基于脆弱因子的风险演化,对船舶交通流拥堵和突发事件作为风险场景进行了剖析,并以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为研究背景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船舶通航系统的风险管控和应急安全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包括:(1)划分了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系统的风险场景。总结归纳不同领域对脆弱性概念、脆弱性内涵及脆弱性特征要素的界定,对脆弱性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解析了脆弱性与脆性、反脆弱、韧性、弹性、鲁棒性等概念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对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结合交通流密集水域的特征,将船舶通航系统风险场景划分为船舶拥堵和突发事件,并对风险场景进行了描述。(2)分析了船舶通航系统的脆弱性因素,并构建了脆弱性辨识模型。从船舶通航系统载运能力、环境能力和管控能力3个角度出发,划分出3个子系统,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船舶通航系统的脆弱性因素;综合运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理论方法的优点,构建脆弱性辨识模型,得出脆弱性因素间的关联程度,生成脆弱性因素的整体影响矩阵,获得经熵权法修正过的脆弱性因素权重值。(3)分析了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因素的层级关系,并构建了风险演化模型。在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脆弱性因素层级划分方法;结合交叉影响矩阵分析了各脆弱性因素的驱动力与依赖度,生成脆弱性因素层级关系图;根据筛选出的影响船舶通航系统的关键脆弱性因素,构建基于脆弱因子的传染病动力学风险演化模型,剖析了关键脆弱节点对风险演化过程的影响。(4)针对船舶交通流拥堵的应用场景,构建了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模型。分析了交通流主要预测参数的特征和聚类映射关系,并以模糊均值聚类算法和k最近邻算法拟映射该关系;运用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支持向量回归构建交通流预测模型,实现对船舶交通流流量和密度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完成交通流流量和密度的聚类分类,最终获得船舶交通流的拥堵风险等级。(5)针对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突发事件通航系统风险应用场景,提出了通航系统脆弱性测度和风险评价模型。运用原点映射法构建了船舶通航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并构建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脆弱性测度模型。针对船舶通航系统可能受到的不同形式的攻击或干扰,分析了通航系统在干扰作用下的“脆弱点”变化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脆弱性测度指标,构建通航系统风险评价模型,实现对通航系统脆弱点的测度和风险评价。论文对通航系统脆弱性因素辨识、脆弱性演化、拥堵风险预判、脆弱性测度的研究,丰富了船舶通航风险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基于长江口船舶通航的相关数据建模及实证分析表征,提出的脆弱性辨识模型能够较好地辨识影响船舶通航系统的关键脆弱性因素;构建的基于脆弱因子的船舶通航系统风险演化模型能够实现脆弱性因素的层级结构划分,刻画出脆弱性因素随时间的风险演化规律;提出的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模型,能从时空角度分析船舶交通流的拥堵风险;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出的脆弱性测度和风险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关键脆弱节点和航线的测度,并实现节点的风险评价。论文研究成果对船舶通航安全管理与船舶运输组织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李奕良[5](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致因分析》文中提出船舶自沉事故作为严重的水上交通事故之一,虽然在所有事故类型中占比不大,但其往往具有发生速度快、救援难度大等特点,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船舶的航行安全和船员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的威胁。同时,干散货船舶作为自沉事故中最主要的船舶类型,造成其自沉事故多发的原因不仅与运载货物的特性,如精矿粉或者是陶土等货物所具有的流态化危险性有关,人员对货物的装卸操作是否合理、船舶载货情况、船体自身的结构强度、船舶在航行过程中遭遇的大风浪天气等因素都会成为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多发的重要诱因。本文针对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频发的问题,利用贝叶斯网络,同时结合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层次分析法,从“人—船—环境—货物”四个方面对事故致因进行分析和推理,找到对事故具有重要影响的致因因素,同时得到导致事故的致因链条,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风险控制措施。论文具体的工作如下:(1)根据船舶自沉事故概念的定义,有针对性的从“人—船—环境—货物”四个角度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定性的分析和挖掘,将人为因素分为人为失误和导致人为失误的个人因素;货物因素的影响考虑了货物流态化的危险性,以及货物配积载、系固绑扎、平舱、货物是否超载的情况;船舶因素主要考虑船体自身的结构缺陷、船龄和船舶吨位、船舶设备故障的影响;对环境因素主要考虑自然环境和通航环境中的因素影响。对整理分析出的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致因相关的层次结构,对每个风险因素赋予了权重,一方面对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同时也为后文中应用相关因素进行贝叶斯网络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2)通过对贝叶斯网络的概率理论基础的学习以及对模型构建步骤的确定,以从各海事机构和海事事故案例集中的搜集到的船舶自沉事故案例为样本数据,对各风险因素进行提取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节点,定义节点值域,进行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和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在结构学习过程当中,引入系统安全工程理论中的故障树方法辅助构建网络结构,在参数学习过程中,将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权重对部分节点条件概率进行了修正,将专家知识和数据学习较好的融合在一起。(3)利用贝叶斯网络可视化软件GeNIe对文中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验证和推理,通过对事故样本数据的有效性验证,推导了事故发生的后验概率,证明了所建立网络结构的客观正确性。通过诊断推理的方式,提取了影响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的最大致因链,确定了各风险因素对于船舶自沉事故的影响程度,同时为减少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的发生提出了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汤团[6](2020)在《内河船舶应急能力脆弱性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物流量的快速增加,中国内河航运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内河航运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内河船舶事故多发。本论文根据内河航运安全发展需要,寻求提高航运各方面应急处置能力的路径和对策,提出科学、合理、实用的对策,保障内河船舶航行安全。首先,按照内河船舶发生事故类型、内河船舶类型、事故危险级别等方面对内河船舶事故进行分类,根据内河船舶常见事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影响内河船舶事故的“人—机—环境—管理”等主要影响因素,为内河船舶模型构建验证、应急处置能力评估、内河船舶事故致因路径及对策提出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根据专家确定贝叶斯网络结构设计的方式,确定具有代表性、有效性、相互独立性的重要节点,分析研究并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Ge NIe贝叶斯网络软件对内河船舶事故致因链的分析,结合实际内河船舶事故案例进行模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内河船舶事故致因链中占比高的因素,像了望不足、对危险预估不足、未选定合适航线等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内河船舶日常运营状态下,加强对应因素方面的安全演练和采取发生事故时的相应应急措施,可以大大提升内河船舶的应急能力。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所建模型的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可靠性,达到了提升内河船舶应急处置能力和提出相应对策的目的。同时,根据对证据理论算法的分析研究,提出船舶整体及子系统应急脆弱性的量化分析,并提出对应的评估流程。针对船舶子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给予改进和完善,进而加强内河船舶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保障内河船舶航行的安全运行。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内容提出提高船员职业素养、加强船舶设备日常维护、及时把控船舶和运营环境的现状、加强船舶应急演练及管理等对策,并提出基于“人—机—环境—管理”四个维度上相应的应急对策和演练方案,为内河船舶运营安全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叶翀[7](2019)在《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上交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域环境安全,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对于认真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理念,防范和减轻事故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结合福州市2001年-2018年内河水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分析,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分别从事故类型、事故船型、多发时间段和地理区域四方面归纳事故特征和规律,研判分析事故中“人-船舶-环境-管理”四个要素的影响并揭示诱发事故的主要原因,即船员因素为直接原因,管理因素为本质原因。同时,根据事故致因分析结论、作者的工作体会和一线专家、从业人员访谈所得,剖析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尚存的区划和职能不够合理、小型船舶检验存在难点、行业管理存在困境、现场监管较为被动、监管队伍专业化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应急救援能力欠缺等问题,并立足实际,提出应当从优化区划和职能配置、探索和规范小型船舶检验的合理化措施、破解行业困局、加强现场安全监管和安全文化建设、提升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等方面加以改进,从而促进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何海滨[8](2019)在《四川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研究 ——以白龙湖库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航道、港口条件的改善,四川省水上运输有了明显的发展,水路集装箱运输从无到有,大件运输发展迅速,集装箱、重大件、旅游客运成为水运经济新的增长点。水路运输是四川省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全省国民经济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而随着四川省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水上交通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建立一个能协调调动各方救助资源的组织指挥架构,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预警网络,快速高效的搜救救援处置机制,以及能实现实时沟通的预警救援信息平台,能提供强有力的后勤支持保障等为核心的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体系,对于四川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四川内河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水上安全管理及预警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的相关理论,形成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而后分析四川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的基本现状,结合对广元白龙湖“6.4”船舶沉船事故的案例分析,以例证的形式,进一步系统的阐述四川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在机制建设和管理措施上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发现,四川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存在以下问题:管理不到位,缺乏联动机制;缺乏高新预警技术,现场监测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预警管理意识较低;缺乏统一的预警管理系统,信息研判智能化程度低;法律法规不完善,预警管理体系不健全;船舶标准化偏低,预警响应的措施不实;应急资源不足,人力配置不合理。针对研究发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完善四川内河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设计的目标、总体架构和运转模式。同时,明确细化了改进完善预警管理机制的保障措施,包括完善联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现场预警信息化监测,加强对船员及船公司预警的管理,加快提高船舶安全性,加强预测预警相关制度建设,加强预警应急队伍的建设等六个主要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四川内河水上安全预警管理体系,更好的保障水上交通安全。
吴琴,陶学宗,王颖[9](2019)在《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特征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为保障长江干线通航安全,基于2008―2016年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数据,运用相关分析、贡献率分析、雷达图等统计方法,结合案例剖析,从分布特征、关联关系、致因挖掘等方面展开研究,从而提出事故防控建议。研究表明:2008―2016年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段、河段、事故类型、涉事船型分别为00:00―06:00、长江下游、碰撞和搁浅、普通货船和砂石船;碰撞和自沉等级事故损害程度最为严重,操作失误是主要原因,通航环境不理想、航行视线弱、船舶技术状况差是重要影响因素;改善航道环境和加强政策监管而产生的积极效应非常明显;应特别关注船员疲劳对航行安全的影响及强化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
陈源[10](2019)在《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对航运的总量及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船舶大型化、经济对船舶运力增长的需求、长江镇江段船舶流量逐渐增多,使得到港待泊、锚泊船舶也随之相应增长,而现有的锚地、停泊区资源的规划与锚泊需求船舶增长速度严重不成正比,由此导致了海事部门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锚地、停泊区容量与船舶、设施的锚泊、锚位需求的矛盾,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滞后和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压力等,导致船舶运转周期延长、航道通航效率降低,不利于当地港口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极易诱发船舶碰撞、沉没、溢油、人员落水等水上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对水域环境构成严重危险甚至造成公众恐慌和严重的社会影响等问题。海事局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船舶锚地、停泊区安全监管的主要管辖部门,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的日常安全监管方面面临的形势严峻。为探索长江镇江段水域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维护水域通航秩序、锚泊作业正常有序,保障船舶、设施通航、停靠泊及锚泊作业的安全,维护水域环境的安全,找出长江镇江段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提升海事船舶锚泊安全监管能力,进行长江镇江段水域锚地安全监督管理课题的研究正当其时。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结合分析总结等方法,经过调研长江镇江段水域船舶锚泊安全监管、锚地利用效率、锚地规划设计、锚地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政府参与等的现状的基础上,从影响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锚泊效率、应急反应与救援效率、政府参与度等方面因素入手,深度研析现阶段在长江镇江段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参考国内外发达港口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方面相关先进经验,综合长江镇江段在锚地、停泊区和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新公共管理、船舶交通管理、应急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建立健全锚泊作业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规范、锚地使用建设、规划设计、建立信息对接、大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模式的探索,同时对水上交通事故的预防与应急救援处置、政府参与度、联合监管、全过程管理和一体化管理等方面提出化解建议和应对策略,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机构的职能转变和管理管理实际需要。
二、长江水上交通事故多发原因及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水上交通事故多发原因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山东海域砂石船舶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的背景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外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4 研究方法、内容 |
0.4.1 研究方法 |
0.4.2 研究内容 |
0.5 创新与不足 |
1 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
1.1 砂石船舶 |
1.2 海事监管 |
1.3 市场失灵理论 |
1.4 公共选择理论 |
2 山东海域砂石船舶发展现状 |
2.1 海上砂石产业概述 |
2.1.1 产业重要环节 |
2.1.2 从业人员分析 |
2.1.3 砂石船舶特点 |
2.1.4 作业海域及气候特征 |
2.2 砂石船舶监管现状 |
2.2.1 砂石船舶合法运营的途径 |
2.2.2 砂石船舶监管的体制机制 |
2.2.3 海事监管的主要手段 |
2.2.4 海事监管成效 |
2.3 砂石船舶安全形势分析 |
2.3.1 砂石市场失灵的风险 |
2.3.2 砂石船舶事故原因分析 |
3 山东海域砂石船舶监管难点及原因分析 |
3.1 砂石船舶监管难点 |
3.1.1 监管法律依据不完备 |
3.1.2 海上砂石市场源头管理不严 |
3.1.3 监管力量整合缺乏有效性 |
3.1.4 现场监管手段不足 |
3.1.5 后期处置震慑力不足 |
3.2 存在监管难点的原因分析 |
3.2.1 地方政府存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 |
3.2.2 砂石船舶的运营成本低、收益高 |
3.2.3 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 |
3.2.4 社会媒体宣传报道具有片面性 |
4 海上砂石船舶监管对策优化建议 |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4.2 转变公共治理模式 |
4.2.1 以政府为主导的属地管理 |
4.2.2 有关监管部门各司其职 |
4.2.3 砂石相关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
4.3 引入市场管理机制 |
4.3.1 从源头入手疏堵结合 |
4.3.2 规范引导砂石运输市场 |
4.4 提升监管执法成效 |
4.4.1 创新监管执法手段 |
4.4.2 提升监管人员素质 |
4.4.3 依法严惩违法行为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技术赋能视角下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研究 ——以长江宝山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总体评价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定量研究法 |
1.4.3 案例研究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存在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技术赋能 |
2.1.2 内河船舶安全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现状 |
3.1 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的历史变革 |
3.2 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现状 |
3.2.1 安全管理机构 |
3.2.2 安全管理制度 |
3.2.3 安全管理方式及手段 |
第4章 长江宝山段内河船舶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宝山辖区概况 |
4.2 近三年事故险情数据分类(2017-2019年) |
4.3 事故险情原因分析 |
4.3.1 船企主体安全经营责任未有效落实 |
4.3.2 内河船员岗位适任能力不足 |
4.3.3 季节环境影响下的各方安全意识不足 |
4.4 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4.4.1 船舶技术水平低和监管缺位 |
4.4.2 运营主体安全投入不足及船员不适任 |
4.4.3 航运企业主体安全管理缺位 |
4.4.4 多元治理主体合力不足 |
4.4.5 设施、环境发展不平衡 |
第5章 国内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
5.1 选船机制在内河船舶安全管理上的应用实践 |
5.1.1 选船机制 |
5.1.2 选船标准 |
5.1.3 公司绩效 |
5.1.4 应用实践介绍 |
5.2 码头数据共享系统应用实践 |
5.2.1 码头数据共享系统应用机制 |
5.2.2 宝山海事局码头数据共享实践 |
5.3 “放管服”举措深化——电子政务 |
5.3.1 “一网通办”应用深化 |
5.3.2 远程监管与服务尝试 |
5.4 实施效果分析 |
5.4.1 选船系统 |
5.4.2 码头数据共享系统 |
5.4.3 电子政务 |
5.5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6章 技术赋能视角下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
6.1 发挥主体责任,优化政府监管体系 |
6.1.1 推进智慧建设,对内打造“一网统管” |
6.1.2 加强顶层设计,对外打破“信息孤岛”壁垒 |
6.2 完善机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政府效率 |
6.2.1 推动平台升级,优化“一网通办” |
6.2.2 互联互通,推动治理结构及机制变革 |
6.3 社会参与,拓展开放数据用途 |
6.3.1 开放数据,借助社会力量用活数据 |
6.3.2 拓宽信息渠道,构建新治理格局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脆弱性视角下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选题来源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风险的研究 |
1.2.2 通航系统脆性(点)辨识研究 |
1.2.3 交通流预测及拥堵方法研究 |
1.2.4 脆弱性测度模型方法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组织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脆弱性 |
2.1.2 通航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及特征 |
2.1.3 通航系统风险态势的界定 |
2.1.4 通航系统脆弱性概念界定 |
2.2 交通流密集水域特征 |
2.3 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的风险场景 |
2.3.1 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 |
2.3.2 突发事件扰动下的风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系统脆弱性因素辨识 |
3.1 问题描述 |
3.2 研究方法及选定 |
3.2.1 辨识的原则 |
3.2.2 方法的选定 |
3.2.3 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熵 |
3.2.4 德尔菲法的相关方法 |
3.3 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系统脆弱性因素 |
3.3.1 船舶交通流子系统 |
3.3.2 通航环境子系统 |
3.3.3 航行管控子系统 |
3.4 脆弱性辨识模型的构建 |
3.4.1 DEMATEL模型的构建 |
3.4.2 AHP-熵权法的运用 |
3.5 实证分析 |
3.5.1 案例背景 |
3.5.2 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的脆弱性分析 |
3.5.3 基于AHP-熵权法的通航系统关键脆弱性因素筛选 |
3.5.4 实证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脆弱因子的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系统风险演化机理 |
4.1 问题描述 |
4.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4.2.1 基于脆弱因子的风险演化的研究思路 |
4.2.2 ISM的相关方法 |
4.2.3 传染病动力学的相关方法 |
4.2.4 传染病动力学的适用性 |
4.3 基于脆弱因子的风险演化模型的构建 |
4.3.1 脆弱性因素间的层级关系 |
4.3.2 脆弱性传播过程中节点的含义 |
4.3.3 脆弱性节点转换规则 |
4.3.4 基于脆弱因子风险传播模型构建 |
4.4 实证分析 |
4.4.1 脆弱性因素关系结构 |
4.4.2 脆弱性因素节点随时间的风险演化过程 |
4.4.3 实证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拥堵风险预判 |
5.1 问题描述 |
5.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5.2.1 方法的选定 |
5.2.2 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的研究思路 |
5.2.3 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方法 |
5.3 交通流密集水域交通流预测相关参数 |
5.3.1 交通流的预测参数 |
5.3.2 交通流的主要参数特征 |
5.4 船舶流量和密度预测模型构建 |
5.4.1 CNNc模型框架 |
5.4.2 基于时空特征的输入矩阵确定 |
5.4.3 CNNc网络模型构造 |
5.5 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预判模型构建 |
5.6 实证分析 |
5.6.1 数据描述和模型对比方案 |
5.6.2 模型参数的评价指标 |
5.6.3 时间维度 |
5.6.4 空间维度 |
5.6.5 船舶交通流拥堵风险分析 |
5.6.6 实证结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脆弱性视角下交通流密集水域突发事件通航系统风险研究 |
6.1 问题描述 |
6.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6.2.1 方法的选定 |
6.2.2 脆弱性测度的研究思路 |
6.2.3 交通流密集水域突发事件风险评价研究思路 |
6.2.4 基于复杂网络的脆弱性测度方法 |
6.3 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6.3.1 基于原点映射法的通航系统网络建模 |
6.3.2 通航系统网络拓扑统计特征分析 |
6.4 交通流密集水域通航系统突发事件攻击形式 |
6.5 通航系统脆弱性测度指标和风险评价模型 |
6.5.1 通航系统网络性能分析 |
6.5.2 通航系统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模型 |
6.5.3 通航系统风险评价模型 |
6.6 实证分析 |
6.6.1 长江口通航系统网络模型的构建 |
6.6.2 长江口通航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特征 |
6.6.3 不同攻击策略下长江口通航系统的网络效率变化情况 |
6.6.4 长江口通航系统脆弱性测度分析和风险评价 |
6.6.5 不同方法对比 |
6.6.6 实证结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5)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致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舶事故致因研究 |
1.2.2 贝叶斯网络在事故致因分析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风险因素识别 |
2.1 船舶自沉事故概念 |
2.2 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风险因素分析 |
2.2.1 人为因素 |
2.2.2 船舶因素 |
2.2.3 货物因素 |
2.2.4 环境因素 |
2.3 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风险因素权重确定 |
2.3.1 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风险因素层次模型 |
2.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
2.3.3 各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贝叶斯网络模型相关理论 |
3.1 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 |
3.1.1 概率论基础 |
3.1.2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成 |
3.1.3 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步骤 |
3.2 贝叶斯网络学习 |
3.2.1 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
3.2.2 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
3.3 贝叶斯网络推理 |
3.3.1 推理方式 |
3.3.2 联结树推理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干散货船自沉事故致因模型构建 |
4.1 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样本选择 |
4.2 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贝叶斯网络节点分析 |
4.2.1 贝叶斯网络节点定义 |
4.2.2 贝叶斯网络节点值域确定 |
4.3 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贝叶斯网络结构分析 |
4.3.1 贝叶斯网络结构确定的方法 |
4.3.2 本文贝叶斯网络结构的构建 |
4.3.3 本文条件概率表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贝叶斯网络模型验证与推理 |
5.1 贝叶斯网络模型验证 |
5.1.1 GeNIe软件的应用 |
5.1.2 贝叶斯网络模型有效性验证 |
5.2 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 |
5.2.1 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致因链分析 |
5.2.2 贝叶斯网络模型节点敏感度分析 |
5.3 针对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的预防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致因研究专家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内河船舶应急能力脆弱性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内河船舶事故类型与影响因素 |
2.1 内河船舶事故类型 |
2.2 内河船舶事故案例 |
2.3 内河船舶事故统计 |
2.4 内河船舶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内河船舶事故致因链分析 |
3.1 贝叶斯网络概述 |
3.1.1 贝叶斯网络介绍 |
3.1.2 贝叶斯网络数学模型基础 |
3.2 内河船舶事故贝叶斯网络节点确定 |
3.2.1 贝叶斯网络节点 |
3.2.2 内河船舶事故贝叶斯网络节点的值域确定 |
3.3 内河船舶事故贝叶斯网络构建 |
3.3.1 构建贝叶斯网络 |
3.3.2 确定贝叶斯网络节点概率 |
3.4 基于GeNIe贝叶斯网络软件的内河船舶事故致因链分析 |
3.4.1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软件实现 |
3.4.2 贝叶斯网络模型验证 |
3.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内河船舶事故致因链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河船舶应急处置能力的特征与评价 |
4.1 内河船舶应急能力的特征 |
4.1.1 内河船舶应急任务与应急部署特征 |
4.1.2 内河船舶的应急脆弱性 |
4.2 内河船舶应急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船舶应急脆弱性评估体系框架 |
4.2.2 证据理论算法 |
4.2.3 内河船舶应急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
4.3 内河船舶应急能力验证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升内河船舶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 |
5.1 提升船员安全意识、素质和技能 |
5.1.1 培养船员安全意识 |
5.1.2 提高船员应急素养和应急技能 |
5.1.3 加强航行了望 |
5.2 加强船舶设备和货物的管理 |
5.2.1 做好船舶设备的日常维护、检查工作 |
5.2.2 加强船上货物的管理 |
5.3 加强对船舶及周边环境的掌控 |
5.3.1 培育良好的船舶文化环境 |
5.3.2 加强对航行环境的掌控 |
5.4 提升船舶应急管理能力 |
5.4.1 完善应急组织系统 |
5.4.2 建立健全船舶事故预警机制 |
5.4.3 加强船舶应急演练 |
5.4.4 加强船舶应急管理 |
5.5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船舶应急能力 |
5.5.1 物联网在船舶应急中的数据获取能力 |
5.5.2 大数据在船舶应急中的运用 |
5.5.3 云计算在船舶应急中的应用前景 |
5.5.4 人工智能在船舶应急中的使用探索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7)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与特色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内河 |
2.1.2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
2.1.3 水上交通事故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事故致因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3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
3.1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概况 |
3.1.1 内河通航基本情况 |
3.1.2 内河水上交通特点 |
3.1.3 内河水上交通安全整体形势 |
3.2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
3.2.1 主管部门组织架构 |
3.2.2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主要法律依据和职责 |
3.2.3 内河船舶船员安全管理现状 |
3.2.4 通航保障及应急救助现状 |
3.2.5 现场安全监管现状 |
4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2001年至2018年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
4.1.1 事故特征分布 |
4.1.2 事故致因分析 |
4.2 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管理区划和职能改革不够合理 |
4.2.2 小型船舶检验和监管存在难点 |
4.2.3 行业管理存在困境 |
4.2.4 现场监管较为被动 |
4.2.5 监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 |
4.2.6 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4.2.7 应急救援能力仍显薄弱 |
5 提升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
5.1 优化区划和职能配置 |
5.2 探索规范和优化小型船舶检验的合理化措施 |
5.3 破解行业管理困局 |
5.4 现场监管执法与安全文化建设并重 |
5.5 加强监管队伍专业化建设 |
5.6 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 |
5.7 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四川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研究 ——以白龙湖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研究现状 |
1.2.2 水上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的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3.2 研究的创新性 |
1.3.3 研究的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 |
2.1.2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危机管理理论 |
2.2.2 事故倾向性理论 |
2.2.3 多原因理论 |
2.2.4 事故能量转移理论 |
2.2.5 墨菲定律 |
第3章 四川省内河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现状 |
3.1 全省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的对象范围 |
3.1.1 从业人员 |
3.1.2 船舶及企业 |
3.1.3 通航环境 |
3.1.4 监管设备 |
3.2 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的机构组织 |
3.2.1 省级机构 |
3.2.2 市县级机构 |
3.2.3 航运企业组织结构 |
3.3 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的主要内容 |
3.3.1 预警管理原则 |
3.3.2 预警信息研判 |
3.3.3 预警响应措施 |
3.3.4 预警终止和评估 |
第4章 白龙湖“6.4”船舶翻沉事故预警管理机制分析 |
4.1 事故的预警管理 |
4.1.1 组织的工作内容执行情况 |
4.1.2 预警机制运行情况 |
4.1.3 预警信号的响应机制 |
4.2 事故的预警管理机制的工作原理分析 |
4.2.1 船舶航行的预警情况分析 |
4.2.2 船员研判预警信息情况分析 |
4.2.3 通航环境预警管理分析 |
4.3 原因分析 |
4.3.1 客观因素 |
4.3.2 管理因素 |
第5章 四川省内河水上交通预警管理机制的特点及不足 |
5.1 四川省内河水上交通事故特点 |
5.2 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 |
5.2.1 有较合理的预警管理组织结构 |
5.2.2 监测预警设施设备支持机制运行 |
5.2.3 机制的应急处置功能较强 |
5.2.4 有效降低了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 |
5.3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存在的不足 |
5.3.1 管理不到位,缺乏联动机制 |
5.3.2 缺乏高新预警技术,预警机制运行效率低 |
5.3.3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预警管理意识较低 |
5.3.4 缺乏统一的预警管理系统,运行机制不健全 |
5.3.5 法律法规不完善,预警管理的约束机制不健全 |
5.3.6 船舶标准化偏低,预警响应功能较弱 |
5.3.7 运行机制资源不足,人力配置偏低 |
第6章 四川内河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的改进方案 |
6.1 细化内河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的设计目标 |
6.1.1 预警功能 |
6.1.2 矫正功能 |
6.1.3 免疫功能 |
6.2 调整四川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的运行架构 |
6.2.1 总体框架 |
6.2.2 组织结构 |
6.3 完善四川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的运转模式 |
6.3.1 方法设计 |
6.3.2 运转模式 |
6.3.3 工作流程 |
第7章 预警管理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
7.1 完善联动管理机制 |
7.2 提高预警机制的信息化水平 |
7.3 加强对船员及船公司预警的管理 |
7.4 加快提高船舶安全性 |
7.5 强化预警机制的约束机制建设 |
7.6 加强预警机制的应急队伍建设 |
结论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特征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事故时空分布特征 |
2.2 事故类型分布特征 |
2.3 事故的时空特征和类型特征 |
2.4 事故损害程度分布特征 |
3 事故致因分析 |
3.1 数量特征致因分析 |
3.2 分布特征致因分析 |
3.3 事故因果致因分析 |
4 对比分析 |
5 对策 |
5.1 关注船员疲劳对航行安全的影响 |
5.2 加强治理船员不安全行为 |
5.3 强化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 |
5.4 完善通航基础设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10)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调查研究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锚地 |
2.1.2 船舶锚泊安全管理 |
2.2 基础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船舶交通管理理论 |
3 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现状分析 |
3.1 镇江段锚地、停泊区的基本概况 |
3.1.1 镇江段锚地、停泊区概况 |
3.1.2 锚地、停泊区附近水域通航环境 |
3.2 锚地、停泊区管理现状 |
3.2.1 锚地、停泊区建设、规划和维护 |
3.2.2 锚地(停泊区)的监管现状 |
3.2.3 锚地和停泊区的使用和申报审批现状 |
3.2.4 锚泊船舶和设施的日常安全监督管理 |
3.2.5 锚泊船舶和设施的事故处理 |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锚位未科学划分 |
3.3.2 锚泊秩序较混乱 |
3.3.3 船舶锚泊行为管理不到位 |
3.3.4 防污染规定落实不到位 |
3.3.5 管理手段单一 |
3.3.6 未建立涉水单位信息共享机制 |
3.3.7 船舶来源复杂宣传管理困难 |
3.3.8 应急反应能力不足 |
3.4 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锚地规划和建设滞后 |
3.4.2 规范要求落实不到位 |
3.4.3 应急设备设施投入不足 |
3.4.4 船舶分类管理能力不足 |
3.4.5 管辖职权不明晰 |
3.4.6 行政强制手段实施困难 |
3.4.7 协调联合执法能力欠缺 |
3.4.8 管理创新不足 |
4 其它港口锚地、行业对于安全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借鉴 |
4.1 美国关于防止船舶污染排放标准管理经验借鉴 |
4.2 上海港锚位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借鉴 |
4.3 三峡船闸船舶百分百安全检查经验借鉴 |
4.4 锚地管理管辖权委托制经验借鉴 |
4.5 三峡水上综合服务区经验借鉴 |
4.6 公安交警部门信息化管理经验借鉴 |
5 加强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 |
5.1 加强锚地、停泊区的规划设计和使用维护 |
5.1.1 锚地、锚位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5.1.2 合理建设锚地(停泊区) |
5.1.3 锚地(停泊区)的定期与不定期维护 |
5.2 建立辖区锚地、停泊区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
5.2.1 船舶、设施锚泊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的制定和完善 |
5.2.2 探索锚地、停泊区分类管理 |
5.2.3 建立锚位申请审批原则和管理制度 |
5.3 增强船舶锚泊作业期间的安全监督管理 |
5.3.1 船舶锚泊作业安全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 |
5.3.2 危化品及操纵能力受到限制的船舶的监管要求 |
5.3.3 临时性交通管制期间锚泊船舶监管要求 |
5.3.4 锚泊船舶环保监管要求 |
5.4 锚地相关突发险情的处置及应急体系建设 |
5.4.1 锚地相关突发险情应急处置原则 |
5.4.2 强化体系建设 |
5.5 信息资源管理 |
5.5.1 组织锚泊使用相关人员学习锚地安全监督管理要点 |
5.5.2 建立信息流转机制 |
5.5.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5.6 政府对锚地管理的有效参与 |
5.6.1 重视源头管理联合执法实现全过程监管 |
5.6.2 重视应急联动 |
5.6.3 重视权属整合避免职权重叠管理混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长江水上交通事故多发原因及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公共服务视角下长江C段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简易程序优化研究[D]. 陈锋.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山东海域砂石船舶监管问题研究[D]. 王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3]技术赋能视角下上海内河船舶安全管理研究 ——以长江宝山段为例[D]. 张敬.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4]脆弱性视角下长江口交通流密集水域船舶通航风险研究[D]. 陈永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5]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干散货船舶自沉事故致因分析[D]. 李奕良.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内河船舶应急能力脆弱性评价与对策研究[D]. 汤团.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福州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研究[D]. 叶翀.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8]四川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管理机制研究 ——以白龙湖库区为例[D]. 何海滨.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9]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特征及对策[J]. 吴琴,陶学宗,王颖. 水运管理, 2019(09)
- [10]长江镇江段锚地安全监督管理研究[D]. 陈源.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