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困生”的背后(论文文献综述)
尚秀娟[1](2021)在《初中学困生转化中的亲师合作探究》文中指出
马洋[2](2021)在《化学绘本的开发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发展迅猛,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即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绘本教学要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绘本一直被视为幼儿阅读的首选,对建构精神世界有重要作用。随着绘本的发展,绘本的受众扩展到高年级学生甚至成人。知识型绘本的出现更是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关注,目前的应用研究主要停留在幼儿和小学阶段,收效甚佳,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高中阶段化学学习难度增大,让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下降,本研究尝试将绘本引入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第一个难点也是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化学绘本的开发。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践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开展研究工作,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内容及方法作了介绍,利用文献分析法对绘本、绘本教学、美育等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梳理。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化学绘本、化学绘本教学、美育、化学美育作了概念界定,介绍了理论基础:双重编码理论、审美心理结构以及高中生心理特点。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与实施,结合教学实际,选取人教版必修2中与化学史相关的内容,自主开发适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化学绘本,以两种方式在高一开展实践教学:化学绘本融入课堂全程的整节课式化学绘本教学、化学绘本应用于某些教学环节的片段式化学绘本教学,并且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创作故事、模型、化学绘本以进行审美模仿和审美表现。实践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第四部分是实践效果分析,对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数据、学生自创作品、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化学绘本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美育、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化学绘本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化学美育培养有一定帮助,提升了学生的化学成绩。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研究自主开发的化学绘本适用于现在的高中生,鼓励中学教师深入挖掘素材,自主开发绘本;化学绘本教学是一种有趣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化学绘本教学对学生化学美育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但效果不显着,还需深入研究。自主开发化学绘本并将其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是有益的尝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观、文化观的建构,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持续推广。
丁琳[3](2021)在《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学科教学密不可分,成就目标定向是当前成就动机领域的热点议题,能够解释个体成就行为的潜在原因。学习产出是学习的目标和驱动力,学习成绩是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知网(CNKI)以“成就目标定向”、“英语成绩”为主题检索近二十年文献,筛选整理后发现:以往研究在研究对象上缺乏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研究,且没有对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学生群体的区分。从研究方法上看,以问卷调查为手段的量化研究方法占主体,质性研究不足。从研究内容上看,仅有一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成就目标定向与英语学习成绩二者间的关系研究。基于以上三点不足,本研究将以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成就目标定向与英语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本文以563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的中考英语成绩,区分学优生154人、中等生255人、学困生154人,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将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访谈法为辅。改编2003年刘惠军的四分法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高一学生进行大规模数据收集,根据问卷结果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统计数据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两种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高一学生整体、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成就目标定向特征,比较不同学生群体间成就目标定向的异同,分析成就目标定向与英语成绩之间具有怎样的相关性。以期找到一些规律助力高一学生在接下来的高中学习生活中适时调整自己的成就目标定向,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优化英语学习体验,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研究发现可总结为:(1)高一学生和学优生的主导成就目标定向为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在成就目标定向的四个维度上的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掌握回避目标定向>掌握趋近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2)中等生和学困生的主导成就目标定向为掌握回避目标定向。四个维度上的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掌握回避目标定向>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掌握趋近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3)高一学生整体和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群体的成就目标定向均处于中等水平,均值最低均为成绩回避目标定向。仅学优生在成绩趋近目标定向上处于中上等水平。(4)学困生在成就目标定向四个维度上均处于最低值,均低于整体水平。(5)高一学生和学优生英语成绩与成绩趋近目标定向、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呈中度正相关,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与掌握回避目标定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没有显着相关。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对高一学生英语成绩预测力较强,掌握趋近目标定向对学优生英语成绩预测力较强。(6)中等生、学困生英语成绩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四个维度均无相关性。
王程晨[4](2021)在《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及转化策略研究 ——以不同类型学生个案为对象》文中指出在所有教育研究问题中,学习困难学生及其转化几乎是所有一线教师都要面临的难题。而对学困生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不仅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中年级是他们养成学习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阶段,而这一阶段的学困生通常难以跟上其他学生的步伐。小学数学对小学生智力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如何帮助学困生树立在数学学科中的自信心”、“如何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等问题是学困生及其家长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及时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蚌埠市M校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对典型的学困生特征进行细致分析,通过对蚌埠市M校学校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访谈,和与家长、教师、学校领导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表现对其进行分类,继而深入分析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针对性与可行性,笔者在基于学困生四种典型的表现,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困生特点,考察当前采用的学困生转化措施及其效果,从中提炼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转化措施的建议,以更好地针对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展开教学活动,改善此类学生的学习质量。
牟金[5](2021)在《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电化学知识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差异的眼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大计,为国之大计。我国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是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三重表征包括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它们根植于化学科学,是化学学科的魅力和特征,是化学学科体系的精髓。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化学学习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素养1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它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三重表征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尤为重要。三重表征思维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习得阶段、转换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已有研究表明,高二年级只有小部分学生处于三重表征思维的自动化阶段,而大部分学生基本处于转换阶段,不能灵活的进行三重表征转换。那么,如何帮助处于三重表征思维转换阶段的学生顺利过渡到自动化阶段呢?不同学业水平学生进行两两表征转换时,第三重表征能否作为辅助表征在学生三重表征思维转换阶段时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自动化阶段呢?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为此,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研究。研究选取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旧版)第四章“电化学”专题为研究材料,梳理并选择2010-2020年全国卷电化学高考题进行试题改编,形成本研究的测试题。随后用Rasch模型的Winsteps软件进行测试题的质量分析与优化,确定正式测试的实验材料。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以及口语报告法这种和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对C市F中男女各半的36名不同学业水平高二学生进行3(学业水平)*3(转换方式)*2(组别)多因素混合眼动实验研究。其中学业水平(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性别(男生、女生)、组别(有无辅助表征)为组间自变量,转换方式(宏观→微观、符号→微观和宏观→符号表征转换)为组内自变量,因变量为学生的测试成绩和眼动数据。研究中遵循被试的组间同质原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在不同学业水平、性别之间成绩不存在显着差异的两组被试进行眼动实验。结合追述性口语报告法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学生的三重表征转换思维过程进行补充和辅证。研究旨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探查高二年级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电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的差异,诊断学生在电化学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内在的认知机制,帮助学生从三重表征思维转换阶段顺利过渡到自动化阶段。梳理文献可知,对于认知机制的分析一般从信息加工、注意分配和认知负荷三个方面入手。因此,研究将对学生的三重表征测试总成绩和收集到的眼动数据从信息加工、注意分配和认知负荷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进行具体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有无辅助表征对不同学业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进行宏观→微观、符号→微观和宏观→符号表征转换时,信息加工、注意分配和认知负荷方面均存在差异。结论如下:1、在学业水平上表现出:(1)学优生能完成三重表征及其转换。在信息加工方面,学优生信息加工速度快,解题策略高超;在注意分配上,学优生能快速抓住关键信息顺利进行知识加工,学优生对辅助表征关注越多,越利于完成表征转换;认知负荷上,虽然辅助表征增加了学优生的认知负荷,但不影响学优生进行表征转换,而是成为一种验证解题过程的工具。(2)学中生能完成三重表征及其转换。学中生在信息加工方面,信息加工深度较深,缺乏表征转换的灵活性,加工时间较长,辅助表征帮助学中生提高了认知加工深度,并且学中生对辅助表征关注越多,越利于完成表征转换,这种影响是显着的;在注意分配上,学中生能较快抓住关键信息;在认知负荷上,有辅助表征能够显着降低学中生的认知负荷。(3)学困生不能完成符号→微观和宏观→符号的表征转换,符号表征能力弱。并且表现出:在信息加工方面,认知深度较浅,难度较大;在注意分配上,能抓住关键信息但不能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学困生对辅助表征关注越多,不利于完成表征转换;有辅助表征增加了学困生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增多成为学困生解题的干扰因素。2、另外,在性别上表现出:有辅助表征能降低女生的认知负荷,增加男生的认知负荷。结合学生的测试成绩发现,有辅助表征时女生的成绩高于无辅助表征时,而男生有辅助表征时成绩低于无辅助表征时的成绩,说明男生处理复杂信息时存在困难,辅助表征成为男生的干扰因素,需要加强男生的信息抗干扰能力。最后,研究提出了提高学生电化学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的教学建议:1、教师要注重辅助表征对三重表征思维过渡阶段的积极作用;2、深化学中生信息加工深度,降低认知负荷;3、巩固学困生的符号表征知识,优化学困生的知识结构;4、加强男生电化学复杂信息题型的训练,培养男生的信息抗干扰能力;5、加强女生电化学知识结构的构建,深化认知加工深度;6、教师要注重学业评价工具的多样性。
李新玉[6](2021)在《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 ——基于学生差异性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提升我国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不仅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教学实践的需要。由于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背景、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问题提出的价值认知等有所差异,故问题提出的数量和水平也有所不同。因此,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水平,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为了解初中不同类型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水平,进而予以有效的教学措施。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对初中同一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问题提出能力水平及其差异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以数学哲学、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以设计研究为方法指导,借鉴数学问题提出的相关研究范式,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统计研究等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的关系;(2)不同类型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水平的差异性研究;(3)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策略;(4)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实验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当前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较弱。在三个类型的学生中(数学学优生、数学中等生、数学学困生)普遍存在问题提出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大部分学生数学问题提出本身的价值认知还有一定的欠缺。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较低,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提升。第二,各个类型学生的提出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整体而言,学优生、中等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比数学学困生的水平高。其中,学优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最高。总体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统计上的相关性。第三,有效的教学措施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具体教学措施有: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分类指导;数学问题提出方法指导、分类强化;及时肯定的数学教学评价。
张亚康[7](2021)在《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作业”从来都不是教育领域中的小问题,近年来作业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作业,尝试出台很多政策提到“减负”,控制学生作业时间,杜绝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由于学生群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差异。对于目前“给有差异的学生布置没有差异的作业”,也就是传统作业布置“一刀切”的模式,无疑是扼杀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影响中等生和优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将尝试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作业布置,让数学作业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学实践法来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了解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包括作业现状和教师对数学分层作业的认识;二是开展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数据分析分层作业的实践效果,在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分层作业实施的原则,提出分层作业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教师作业布置类型和方式比较单一,几乎不会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作业布置;普遍学生对数学学科比较感兴趣,很多学生愿意主动完成数学作业,学生学习环境较好,但是学生写作业时的感受觉得很累很烦躁的现象较明显;三个年级比较分析知,初三年级作业难度和时间相对其他两个年级多。第二,教师对分层作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指导,教师作业设计忽视学生作业的心理感受,很少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第三,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表明,对学生成绩的提升、学习数学兴趣和完成作业时情绪情感体验的增强都有很大帮助,并且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的结论也为广大一线教师日后教学中分层作业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性的评价体系,为教师日后教学和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冯曼[8](2020)在《从初高中知识衔接角度浅析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文中提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习分为初三一学年和高中三年。初中化学学习以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基本的化学变化和初步体验科学实验为主,就知识结构来说较为简单,知识内容浅显易懂,侧重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和兴趣的培养。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和大学基础化学的一个过渡,既和初中化学有衔接,同时也是大学基础化学更为基础的缩影。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物质性质、相关概念和反应原理不再仅是认识而是要达到理解的程度,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要求也都较高。因为课程标准和中、高考难度的不同,造成学生在不同学段化学学习出现脱节现象。高一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但是很多高一新生在入学后不久便反映高中化学太难,知识碎,概念多,题目难,成绩的下滑也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对化学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从心理上开始畏惧或抗拒化学学习,逐步成为学困生。若能做好初中化学和高一化学必修部分的内容衔接,教师的教学可以做到平稳过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接受就近发展区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学困现象得以改善,这对于其个人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长远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基于此,通过初高知识更好的衔接从而改善高一化学学困现象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所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整理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分析化学学科沪教版九年级上下册和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材,寻找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点。其次,选取一定数目的初三和高中化学教师开展初高化学衔接教学现状调查,同时选取初三和高一年级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不同学段对化学学科本身和老师教学的认识和看法。最后,结合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合理的初高化学衔接教学策略,从而改善高一化学学困现象。通过对初三与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在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计算和有机物等部分都有相互补充,教材编写做到了知识的自然过渡。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做好初高知识的衔接教学,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同时,学生也要形成大胆探索和总结的习惯,若能配合老师做到对知识的及时总结和巩固,那么高一化学学困生将得以转化,且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此研究可以给高一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普遍意义上的帮助和指导。
潘竞航[9](2020)在《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语言是化学学科思维的直接体现,而化学用语作为化学语言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化学的独特学科思维,又是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重要工具。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对于化学用语的内涵理解,宏微转换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学习障碍,无法灵活变通地使用已学的化学用语。因此,本文以成都市H中学为例,围绕“初中学生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否是可行有效?”四个问题,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践法等方法展开研究。研究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梳理归纳国内外对于化学用语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对化学用语的特点、分类及初中化学用语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三重表征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中生的化学用语掌握情况进行水平测试,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访谈及卷面分析得出初中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困难和原因;第四章为教学策略研究,针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相关策略;第五章为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成都市H中学初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对照实验法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践研究;第六章为此次研究得出的结论,介绍研究的结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本论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对化学用语知识的“推理应用”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学中生在“微观理解”和“宏微转换”中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和一定的分化;学困生在四个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且出现较大分化。2.除“宏观联系”中学优生与学中生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不同类别学生在不同知识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原因有:识记策略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不同,受“前概念”影响程度不一;三重表征的能力不同;在构建化学用语知识结构的能力不一。3.基于理论和调查分析提出化学用语以下教学策略:游戏化激发兴趣,辅助化学用语记忆;合理使用微观模拟,增强微观世界可视化;加强学生化学用语的三重表征能力;小组合作促进知识结构化及知识意义建构。4.通过在实践中策略的实施,发现学生化学用语学习水平得到提高,说明教学策略是可行的,有效的。
郭炎华[10](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二、“学困生”的背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困生”的背后(论文提纲范文)
(2)化学绘本的开发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研究理论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设计 |
3.2 开发化学绘本 |
3.3 应用化学绘本 |
4 实践效果分析 |
4.1 对学习兴趣影响分析 |
4.2 对化学美育影响分析 |
4.3 对学业成绩影响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四、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依据 |
一、成就目标定向概述 |
(一)成就目标定向的定义 |
(二)成就目标定向的分类 |
(三)成就目标定向的测量 |
二、成就目标定向研究综述 |
(一)国外成就目标定向研究 |
(二)国内成就目标定向研究 |
(三)成就目标定向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动机调控策略 |
(一)动机调控策略的基本概念 |
(二)动机调控策略的分类 |
(三)影响动机调控策略的因素 |
二、自我调节学习 |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基本概念 |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阶段模型 |
(三)影响自我调节学习的因素 |
三、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半结构访谈提纲 |
(三)数据处理 |
四、研究基本过程 |
五、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基本特征 |
(一)高中生群体成就目标定向的特征 |
(二)学优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征 |
(三)中等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征 |
(四)学困生成就目标定向的特征 |
三、成就目标定向在不同学习群体中的异同 |
四、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四个维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一)高中生整体成就目标定向四个维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二)学优生成就目标定向四个维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三)中等生成就目标定向四个维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四)学困生成就目标定向四个维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五、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发现 |
(一)高一学生整体样本分析结果 |
(二)学优生样本分析结果 |
(三)中等生样本分析结果 |
(四)学困生样本分析结果 |
(五)高一学生整体、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同与异 |
(六)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四个维度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二、研究启示 |
(一)对教师 |
(二)对学生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成就目标定向量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 3 访谈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及转化策略研究 ——以不同类型学生个案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数学学习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较大差异 |
(三)分析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是定制有效转化方案的前提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困生 |
(二)数学学困生 |
(三)学困生的转化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困生类型的研究 |
(二)关于学困生成因的研究 |
(三)关于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
一、学困生的筛选 |
(一)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诊断 |
(二)课堂观察法 |
二、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表现 |
(一)兴趣缺乏和态度不端:以小杨为例 |
(二)情绪不稳定和学习方法不当:以小仲为例 |
(三)情绪不稳定和兴趣缺乏:以小孙为例 |
(四)态度不端和学习方法不得当:以小年为例 |
(五)学困生表现出的共同特征 |
三、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
(一)家庭因素 |
(二)学生自身因素 |
(三)学科因素 |
(四)教师因素 |
第三章 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及其成效 |
一、兴趣缺乏与态度不端型学困生的转化:以小杨为例 |
(一)一对一辅导及习惯养成的方法 |
(二)取得的成效 |
二、情绪不稳定与方法不当型学困生的转化:以小仲为例 |
(一)总结错题及正向引导的方法 |
(二)取得的成效 |
三、情绪不稳定与兴趣缺乏型学困生的转化:以小孙为例 |
(一)寓教于乐的方法 |
(二)取得的成效 |
四、方法不当与态度不端型学困生的转化:以小年为例 |
(一)特殊关注及整理笔记的方法 |
(二)取得的成效 |
第四章 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教育建议 |
一、引导数学学困生自我改进 |
(一)引导形成学习困难的正确归因 |
(二)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三)培养较强的意志品质 |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增强学困生的动力与自信 |
(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
(三)注重差异性教学,为学困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
三、加强家校沟通,优化家长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非智力因素测验量表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课堂观察记录表 |
(5)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电化学知识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差异的眼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三重表征是化学教育领域的“阿基米德支点” |
1.1.2 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是学生化学学习必备的学科能力 |
1.1.3 电化学知识与三重表征的联系密切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三重表征及其转换的研究现状 |
1.2.2 教育领域的眼动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3.5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研究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表征与知识的表征 |
2.1.2 表征系统理论 |
2.1.3 三重表征转换理论 |
2.1.4 信息加工理论 |
2.1.5 认知负荷理论 |
2.2 技术基础 |
2.2.1 眼动追踪技术 |
2.3 概念界定 |
2.3.1 三重表征 |
2.3.2 三重表征转换 |
2.3.3 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 |
3 测试题编制 |
3.1 测试题筛选 |
3.1.1 测试题筛选依据 |
3.1.2 测试题筛选情况 |
3.2 专家咨询 |
3.3 测试题的质量检验与优化 |
3.3.1 电化学试题整体质量分析 |
3.3.2 项目拟合与误差分析 |
3.4 眼动测试题的编制 |
4 眼动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2 实验对象 |
4.2.1 被试的选择 |
4.2.2 被试选择的数据分析 |
4.3 实验工具 |
4.4 实验程序 |
4.5 眼动指标的选择 |
4.6 追述性口语报告分析框架 |
5 数据分析与整理 |
5.1 眼动测试成绩分析 |
5.1.1 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测试总成绩的差异 |
5.1.2 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不同转换维度得分的差异 |
5.1.3 小结 |
5.2 眼动数据分析 |
5.2.1 信息加工分析 |
5.2.2 注意分配分析 |
5.2.3 认知加工小结 |
5.2.4 认知负荷分析 |
5.2.5 认知负荷小结 |
5.3 追述性口语报告分析 |
5.3.1 宏观→微观表征转换分析 |
5.3.2 符号→微观表征转换分析 |
5.3.3 宏观→符号表征转换分析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教师要注重辅助表征对三重表征思维过渡阶段的积极作用 |
6.2.2 深化学中生信息加工深度,降低认知负荷 |
6.2.3 巩固学困生的符号表征知识,优化学困生的知识结构 |
6.2.4 加强男生复杂信息题型的训练,培养男生的信息抗干扰能力 |
6.2.5 加强女生电化学知识结构的构建,深化认知加工深度 |
6.2.6 教师要注重学业评价工具的多样性 |
6.3 研究展望 |
6.3.1 丰富研究内容 |
6.3.2 增大研究的样本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电化学专题测试卷(初测版) |
附录Ⅱ 电化学专题测试卷(正式版)A卷 |
附录Ⅲ 电化学专题测试卷(正式版)B卷 |
附录Ⅳ PAAS自主评价量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6)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 ——基于学生差异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4 文献综述小结 |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框架及流程 |
4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研究 |
4.1 调查设计 |
4.2 问卷调查实施及结果 |
4.3 教师访谈与结果 |
4.4 学生实验前测与结果 |
5 不同类型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提升的教学措施 |
5.1 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 |
5.2 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
5.3 教学措施 |
6 不同类型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 |
6.1 实验设计 |
6.2 制定教学设计 |
6.3 实施教学实验 |
6.4 学生实验后测及结果 |
7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主要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问卷调查 |
附录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A卷) |
附录3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B卷) |
附录4 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教育部对“作业”的重视 |
1.1.3 作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
1.1.4 分层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核心名词界定 |
1.4.1 数学作业 |
1.4.2 数学作业设计 |
1.4.3 数学分层作业 |
1.4.4 有效作业 |
1.5 研究思路 |
1.5.1 研究计划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5.3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2 关于作业的研究 |
2.2.1 关于作业量与作业时间的研究 |
2.2.2 关于作业内容与类型的研究 |
2.2.3 关于作业难度与作业设计的研究 |
2.3 关于作业的心理发展意义的研究 |
2.4 关于数学分层作业的研究 |
2.4.1 关于作业分层的研究 |
2.4.2 关于学生分层的研究 |
2.4.3 分层作业设计的批改、评价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理论基础 |
3.1 因材施教 |
3.2 人本主义理论 |
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2 研究的方法 |
4.2.1 文献研究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访谈法 |
4.3 研究的工具的设计 |
4.3.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4.3.2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
4.3.3 访谈提纲的编制 |
4.3.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4.4 研究的伦理 |
4.5 小结 |
第5章 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5.1 问卷的基本情况 |
5.2 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的分析 |
5.2.1 学生数学作业的整体情况 |
5.2.2 初中三个年级数学作业现状比较分析 |
5.2.3 对学生访谈材料的整理与分析 |
5.2.4 教师对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认识 |
5.3 影响初中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因素 |
5.3.1 影响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因素分析 |
5.3.2 初中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影响因素 |
5.4 初中生的数学作业心理机制 |
5.4.1 心理学视角中的“数学家庭作业” |
5.4.2 初中生完成作业的心理机制 |
5.5 小结 |
第6章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实践研究及实践效果分析 |
6.1 研究前思想工作准备 |
6.2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实施 |
6.2.1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实验变量 |
6.2.2 学生分层的方法 |
6.2.3 分层作业的编制 |
6.3 基于初中生作业心理机制的分层作业设计 |
6.3.1 学生分层的原则 |
6.3.2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的原则 |
6.3.3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
6.3.4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
6.4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结果分析 |
6.4.1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分析 |
6.4.2 实验班分层作业实施过程的成绩分析 |
6.4.3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成绩的比较分析 |
6.4.4 实施分层作业后的学生数学作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
6.4.5 分层作业有效性的考察维度 |
6.5 分层作业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
6.5.1 分层作业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 |
6.5.2 分层作业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 |
6.5.3 分层作业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影响 |
6.5.4 分层作业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研究展望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 B 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后期问卷调查 |
附录 C 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的访谈提纲 |
附录 D 分层作业实施后访谈提纲 |
附录 E 教师对分层作业认识的访谈提纲 |
附录 F 分层作业案例(一) |
附录 G 分层作业案例(二)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从初高中知识衔接角度浅析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有关概念界定 |
2.2 心理学相关理论 |
2.3 教育学相关理论 |
3 初高化学衔接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时间与对象 |
3.2 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3.3 教师访谈记录与分析 |
4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
4.1 初高中化学课程比较 |
4.2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策略 |
5 总结与反思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前概念”对化学用语的影响研究 |
1.2.2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 |
1.2.3 化学用语的教学研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化学用语 |
2.1.1 化学用语的概念 |
2.1.2 化学用语的特点 |
2.1.3 化学用语的作用 |
2.1.4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内容 |
2.1.5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用语学习的要求 |
2.2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理论 |
2.2.1 三重表征理论 |
2.2.2 符号表征理论 |
2.3 信息加工理论 |
3 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的测查与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测查工具 |
3.1.4 测试程序 |
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2.1 学生化学用语知识水平测试数据分析 |
3.2.2 学生水平测试四个方面成绩分析 |
3.2.3 学生化学用语知识掌握水平测试卷面及访谈分析 |
3.2.4 学生化学用语学习困难原因综合分析 |
4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 |
4.1 游戏化激发兴趣,辅助化学用语的记忆 |
4.2 合理使用微观模拟,增强微观世界的可视化 |
4.3 重视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宏微转换意识 |
4.4 小组合作促进知识结构化及知识意义建构 |
5 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方法 |
5.2 研究过程 |
5.3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 |
5.3.1 《元素》主题化学用语教学策略设计 |
5.3.2 《化学式与化合价》主题化学用语教学策略设计 |
5.3.3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主题化学用语教学策略分析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5.4.1 前测数据分析 |
5.4.2 后测数据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化学用语知识掌握水平测试卷 |
附录2 初中生化学用语知识后测试题 |
致谢 |
(10)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学困生”的背后(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学困生转化中的亲师合作探究[D]. 尚秀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化学绘本的开发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马洋.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 丁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4]小学中年级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及转化策略研究 ——以不同类型学生个案为对象[D]. 王程晨.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电化学知识三重表征及其转换能力差异的眼动研究[D]. 牟金. 西南大学, 2021(01)
- [6]提升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实验研究 ——基于学生差异性的视角[D]. 李新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7]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D]. 张亚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8]从初高中知识衔接角度浅析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D]. 冯曼. 西南大学, 2020(05)
- [9]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潘竞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